初中科学试卷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四章 植物与土壤单元卷
一、单选题
1.“白沙枇杷"果肉白 嫩细腻,风味浓甜,皮薄多汁,深受人们的喜欢。要获得优质高产的白沙枇杷,需经过幼苗移栽、嫁接和科学管理等过程。下列对白沙枇杷种植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和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带土移栽幼苗能防止根毛受损,提高成活率
B.合理密植能让植株充分接受光照,提高总产量
C.移栽时剪去幼苗的全部叶片能减弱蒸腾作用,提高成活率
D.以枇杷枝或芽为接穗进行嫁接能保持枇杷的优良性状,加快繁殖速度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移栽植物时会损伤部分幼根和根毛,这样使植物体内容易缺水、萎蔫,不易成活,因此,移栽植物时要带一个土坨,目的是保护幼根和根毛。移栽的时候可带土或不带土,带土移栽伤根少,可以缩短缓苗期,早活早发。移栽前先浇水湿润,以不伤根或伤根少为好。移栽时行株距按计划规格确定,移栽深度根据作物种类、幼苗大小确定,一般深度在3cm左右,要求深浅一致,最好将大小苗分级别移栽,栽后需要及时施肥浇水,以促进成活和幼苗生长。
【解答】 A、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部的成熟区,带土移载幼苗能防止根毛受损,增强幼苗的吸水能力,因此提高成活率,故 A 项正确。
B、合理密植能让植株充分接受光照,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因而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增多,从而可以提高总产量,故 B 项正确。
C、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均是叶片,移载时剪去幼苗部分叶片能减弱蒸腾失水,提高成活率,但是若剪去全部叶片,光合作用则无法进行,容易造成幼苗死亡,故 C 项错误。
D、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其属于无性繁殖,因而后代一般不会出现变异,能保持嫁接上去的接穗优良性状的稳定,加快繁殖速度,故 D 项正确。
故选:C
2.小明在暑假夏令营期间,学会了如何利用植物年轮辨认方向的方法。下列有关年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根据树木年轮的数目,可以推知它的年龄
B.树木的年轮能告诉我们当地的气候条件
C.植物的年轮可以帮助我们辨别南、北方向
D.植物年轮是由植物的韧皮部形成的
【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树木年轮是在树木茎干的韧皮部里的一圈形成层。在一年中,形成层细胞分裂活动的快慢是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动的。春天和夏天,气候最适宜树木生长,形成层的细胞就非常活跃,分裂很快,生长迅速,形成的木质部细胞大、壁薄、纤维少、输送水分的导管多。到了秋天,形成层细胞的活动逐渐减弱,于是形成的木质部细胞就狭窄、壁厚、纤维较多、导管较少。春夏质地疏松,颜色较淡;秋季质地紧密,颜色较深。不同季节的深浅结合起来成一圆环,这就是树木一年所形成的木材,就是年轮。年轮图案同气温、气压、降水量有一定的关系。
【解答】A.根据树木年轮的数目,可以推知它的年龄, A 正确;
B.年轮的宽窄则与相应生长年份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不旱年份树木生长缓慢,年轮就窄;在湿润年份年轮就宽, B 正确;
C.一般来说,树木背阴的一面(北面)容易长出青苔,而树木的年轮在南面会更疏散一些,不如北侧的年轮来得致密,所以从植物的年轮我们可以辨别南北方向, C 正确;
D.年轮的形成与形成层的活动状况有关, D 错误。
故选:D
3.如图所示是果树的一段枝条,长有大小相同的两个果实。若对枝条如图所示两个部位的树皮进行环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果实B不能继续长大,原因是切断了运输有机物的筛管
B.果实A能继续长大,因为运输有机物给A的通道未被切断
C.枝条上1~4四处中,会出现明显肿胀的部位是2处
D.枝条上部的叶片不会萎蔫,因为运输水的通道未被切断
【答案】C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茎是植物的主要支撑结构。茎的主要功能是使植物能够保持直立,承受重力和外部环境的压力。茎的形态和结构因植物的种类而异,有的茎呈直立状,有的茎呈匍匐状,有的茎呈攀援状。茎的形态和结构适应了植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需求。
【解答】A 、筛管是将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运输给(除叶以外)其他器官的运输管道,筛管位于韧皮部。当对树皮进行环剥后筛管被割断,环剥处以上部位产生的有机物不能被运输到环剥处以下,所以 B 果实得不到供其成长的有机物,因而不能继续长大,故 A 项叙述正确。
B、果实 A 位于1处以上,存在许多能够制造有机物的叶片,筛管保持良好,不会影响 A 果实的继续成长,故 B 项叙述正确。
C、筛管中的有机物是自上而下运输的,环剥树皮后,有机物会堆积在环剥处上部(1处),细胞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分裂而形成瘤状物,故 C 项叙述错误。
D、导管是运输水分和石机物的运输通道,导管位于木质部中,不会受到环剥的影响,因而枝条上部的叶片不会萎蔫,故 D 项叙述正确。
故选:C
4.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 )
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
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
D.岩石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变成了土壤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等成土因素。
【解答】土壤形成过程:裸露的岩石不断被风化,在进一步的风化中,开始出现低等的生物,接着慢慢出现地衣苔藓植物,地衣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促进地球土壤层的形成,最后出现森林草原。因此岩石变成土壤,需要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生物作用等, D 错误。
故选: D .
5.下列实验能说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中的有机质是由植物的根部、小动物、植物与动物残留物、腐殖质与微生物等组成.
【解答】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土壤的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氧气来源。干燥的土壤放在铁丝网上燃烧,如果数量减少、有焦味,证明土壤含有有机物,
故选 C 。
6.(2024·浙江期末)下列实验装置中,不能研究植物叶表皮气孔分布特点的是( )
A.贴在叶片上下表皮的氯化钴试纸的颜色变化
B.观察叶片上下表皮气泡的多少
C.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上下表皮
D.观察U形管液面下降的高度
【答案】D
【知识点】叶的形态结构;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 叶片的结构分为表皮、叶肉和叶脉3部分。表皮是保护组织;叶肉中有营养组织;叶脉中有输导组织;
【解答】A. 贴在叶片上下表皮的氯化钴试纸的颜色变化 ,能够研究叶上下表皮气孔数量的多少,A不符合;
B. 观察叶片上下表皮气泡的多少 ,可以研究上下表皮气孔的数量,B不符合;
C. 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上下表皮,可以研究上下表皮气孔的数量,C不符合;
D.观察U形管液面下降的高度只能研究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不能研究叶表皮气孔的分布特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 如图中①~④分别是在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根尖不同区域的细胞,根尖生长最快的区域的细胞和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依次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根尖的结构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每种结构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经分析可知,图中④表示根冠细胞、③表示分生区细胞、②表示伸长区细胞、①表示成熟区细胞。
【解答】①成熟区,也称根毛区,内部某些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逐渐消失,这些细胞上下连接,中间失去横壁,形成导管,导管具有运输作用。表皮密生的茸毛即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②伸长区,位于分生区稍后的部分。一般长约2~5毫米。是根部向前推进的主要区域,其外观透明,洁白而光滑。生长最快的部分是伸长区,
③分生区,也叫生长点,是具有强烈分裂能力的、典型的顶端分生组织。个体小、排列紧密、细胞壁薄、细胞核较大、拥有密度大的细胞质(没有液泡),外观不透明。
④根冠,根尖最先端的帽状结构,罩在分生区的外面,有保护根尖幼嫩的分生组织,使之免受土壤磨损的功能。所以根尖生长最快的区域的细胞和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依次是②伸长区和③分生区。
故选 B
8.如图所示实验主要是为了说明( )
A.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 B.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C.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在根尖 D.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根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是根.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是根尖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大大增加了根与土壤中水接触的面积,有利于吸水.而且根尖成熟区及其上根内部一部分细胞分化形成导管,能输导水分和无机盐.因此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的根毛.
【解答】在轴向上,根尖的结构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成熟区,也称根毛区。内部某些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逐渐消失,这些细胞上下连接,中间失去横壁,形成导管。导管具有运输作用。表皮密生的茸毛即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两株长势相同的同种幼苗,上图减掉根尖,下图不作任何处理,分别放入等量等浓度的土壤浸出液中,经过一段时间,上图幼苗萎蔫,下图幼苗生长良好,说明该实验是为了研究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很尖。
故选: C .
9.月球表面有月壤,月壤主要由月球岩石碎屑、粉末、角砾、撞击熔融玻璃物质组成,其中绝大部分颗粒在30微米到1毫米之间,摸上去和面粉一样细腻,但不适合植物生长。科学家设想:人类移民月球的时候,把月壤改造成类似地球上的土壤来栽培植物。改造过程中,不需要提供的是( )
A.气 B.水 C.腐殖质 D.矿物质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月球表面昼夜温差较大,月球岩石经物理风化作用等的影响而产生月壤,月壤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由于月球没有大气层、生物和水,因此月壤中缺失空气、水和腐殖质。
【解答】 A .月球表面都覆盖着一层由岩石碎屑、粉米、角砾、撞击熔融玻璃等成分极为复杂的物质组成的结构松散的混合物即壤。月壤中绝大部分物质是就地及邻近地区物质提供的。由于月球几乎没有大气层,月球表面长期受到微陨石的冲击及太阳风粒子的注入,太阳风粒子的注入使月壤富含稀有气体组分, A 不符合题意;
B .月球上没有大气,没有水分这基本是公认的结果, B 不符合题意;
C .腐殖质有利于植物的根系固定,将月壤吸附起来,成为土壤, C 不符合题意;
D .不需要矿物质,题目中可知矿物质本来就有, D 符合题意。
故选:D
10.如图所示为向日葵在24 h内水分吸收和蒸腾作用速率的变化,据图可以推断( )
A.在光下吸收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速率
B.一天中植物体内水分最少的是b点
C.在光下蒸腾作用速率总是大于吸收速率
D.无机盐向上运输的速率在b点时较快
【答案】D
【知识点】蒸腾作用;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可见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呼吸作用是指在线粒体里把有机物分解出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可见只要是活细胞就要进行呼吸作用;蒸腾作用是指绿色植物把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从叶片的气孔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植物主要是通过根的吸收作用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
【解答】AC.由图可知,光照下蒸腾作用先是大于水分的吸收速率,后又小于水分的吸收速率,故 A 、 C 错误;
B.在 ac 之间,蒸腾速率始终大于吸水速率,说明植
物在失水,所以一天中植物体内水分最少的是 c 点,故 B 错误;
D.无机盐是随着水分向上运输的,蒸腾作用能促进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所以无机盐向上运输的速率在 b 点时较快,故 D 正确。
故选:D
11.(2024·浙江期末)下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肺泡外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B.小麦根尖的根毛区生有大量的根毛,有利于根的吸水
C.叶表皮由无色透明的表皮细胞组成,光能透过,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
D.小麦茎内导管上下细胞间的细胞壁消失,形成中空的管道,有利于茎运输有机物
【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茎的运输作用;蒸腾作用;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木质茎的结构:表皮: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隙比较小,起支持作用。韧皮部:在茎的横切面上呈环状排列,其中含有韧皮纤维和疏导有机物的筛管。形成层:呈环状排列,细胞扁平,能不断进行细胞分裂,产生子细胞。子细胞能吸收营养物质,从而不断长大,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加粗。水稻、小麦、竹类等植物没有形成层,因此,它们的茎不能加粗生长。木质部包括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和木纤维(坚硬)。髓:细胞壁比较薄,常有贮藏营养物质的功能。
【解答】A. 肺泡外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A正确;
B. 小麦根尖的根毛区生有大量的根毛,有利于根的吸水 ,B正确;
C. 叶表皮由无色透明的表皮细胞组成,光能透过,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 ,C正确;
D. 小麦茎内导管上下细胞间的细胞壁消失,形成中空的管道,有利于茎运输水和无机盐,D错误;
故答案为:D
12.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的处理情况如下表,与此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组别 1 2 3 4
土壤处理 灭菌 不灭菌 灭菌 不灭菌
土壤湿度 湿润 湿润 较干燥 较干燥
A.该实验能探究的问题是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
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经灭菌处理,实验中的对照组是1和3
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
D.预期结果是1、3组的落叶不被分解,2、4组的落叶被不同程度地分解
【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湿润条件和是否灭菌,4个实验组相互对照;落叶上面也有微生物,也可以分解自身,所以也应该进行灭菌处理;因为1、3组土壤灭菌后,土壤中微生物被杀灭,无法所以分解落叶,2、4组没有灭菌,存在微生物,因其土壤的湿润条件不同,分解的落叶量也不相同.
【解答】A.实验组2组和4组可以形成对照,变量是土壤的湿润程度,研究的是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 A 正确;
B.该实验有2个变量,分别是土壤是否经过灭菌处理,是否湿润,如果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经灭菌处理,那么实验中的对照组是2和4,1和3是实验组, B 错误;
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消除微生物的影响, C 正确;
D.1组和3组由于没有微生物,落叶不被分解,2组和4组由于有微生物,但湿润程度不同,落叶被不同程度地分解, D 正确。
故选:B
13.为探究叶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某校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其中最科学的一组对照实验装置是( )
A.a和e B.b和f C.c和d D.a和f
【答案】B
【知识点】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 除了作为自变量的因素外,其余因素(无关变量)都保持一致,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的实验叫作对照实验,对照实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这是教材对它的定义。也就是说,对照实验有且只有一个变量,一般设置两组实验,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为实验组。一般来说,未经实验因素处理的一组作为对照组,经实验因素处理的人为改变条件的一组作为实验组;或者说,实验结果已知的一组作为对照组,实验结果未知的一组作为实验组。
【解答】 为探究叶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某校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其中最科学的一组对照实验装置是b和f ;只把植物的叶包裹在里面,防止土壤中的水分蒸发对本实验的干扰;
故答案为:B
14.如图为测定蒸腾作用的简易装置,整个装置密封且充满水,管中留有一个气泡,将此装置放于阳光下,观察气泡的移动,根据标尺计算出气泡移动位置,进而计算出水分变化的数量,这一数量主要表示( )
A.光合作用消耗的水量,气泡向左移动
B.呼吸作用产生的水量,气泡向右移动
C.蒸腾作用散失的水量,气泡向左移动
D.蒸腾作用散失的水量,气泡向右移动
【答案】C
【知识点】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 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是与物理学的蒸发过程不同,蒸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其主要过程为: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内导管→茎内导管→叶内导管→气孔→大气.植物幼小时,暴露在空气中的全部表面都能蒸腾。
【解答】 其主要过程为: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内导管→茎内导管→叶内导管→气孔→大气.植物幼小时,暴露在空气中的全部表面都能蒸腾。 图中这一数量主要表示蒸腾作用散失的水量,气泡向左移动
故答案为:C
15.关于叶片的结构与功能,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表皮细胞无色透明
②气孔与光合作用无关
③保卫细胞形状大小固定不变
④叶脉中有导管
⑤叶肉含有大量叶绿体
⑥叶是植物的营养器官
A.①②③⑥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④⑤⑥
【答案】D
【知识点】叶的形态结构;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 叶,是维管植物营养器官之一。其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有蒸腾作用,提供根系从外界吸收水和矿质营养的动力。有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的称“完全叶”,如缺叶柄或托叶的称“不完全叶”;又分单叶和复叶。 叶的结构分为表皮,叶脉,叶肉三部分,表皮是透明的,具有保护作用;叶脉中有导管和筛管,具有运输作用;
【解答】 ①表皮细胞无色透明,①正确;
② 气孔与光合作用有关,光合作用需要的二氧化碳从气孔进入,产生的氧气从气孔排出,②错误;
③ 保卫细胞形状大小不固定,可以通过吸水和失水调节,③错误;
④叶脉中有导管 ,可以帮助运输水和无机盐。④正确;
⑤叶肉含有大量叶绿体 ,可以进行光合作用,⑤正确;
⑥ 叶是植物的营养器官,是正确的,⑥正确;
故答案为:D
16.如图为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①
B.木质茎能加粗生长的主要原因是有结构②
C.③中较大型的细胞是筛管
D.④是有贮藏营养物质功能的木质部
【答案】B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
【解析】【分析】图中:①韧皮部,②形成层,③木质部,④髓。
木本植物茎的结构:
树皮,靠近树皮的外侧,具有保护作用,内层为韧皮部里面有筛管可以运输有机物。
形成层,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向外分裂产生韧皮部,向内分裂产生木质部。
木质部,内有导管可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里面有木纤维,对茎有很强的支持作用。
髓,由薄壁细胞组成,具有储存营养的作用。
【解答】A、运输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③木质部中的导管,不符合题意;
B、②形成层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向内分裂形成木质部,向外分裂形成韧皮部,使茎不断的加粗,符合题意;
C、筛管位于①韧皮部内,③木质部中较大型的细胞是导管,不符合题意;
D、④是有贮藏营养物质功能的髓,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二、填空题
17.请分析图示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画面1中根的表述说明它具有 的功能,完成该功能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 。
(2)神气的叶表达了自己能为其他器官提供有机物,发挥此作用所需的原料是 。
(3)茎“罢工”使叶干渴、萎蔫,这是茎中的 停止工作引起的;正常状态下,如果没有叶的蒸腾作用提供动力,茎也难以完成该工作。
(4)茎“罢工”使根饥饿难耐,说明茎有输导 的作用。
【答案】(1)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根毛区
(2)二氧化碳和水
(3)导管
(4)有机物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茎的形态结构;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体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种器官,各部分的作用如下:
根:吸收,固着和支持,输导,合成有机物,贮藏和繁殖,分泌
茎:输导,支持,贮藏和繁殖,光合作用
叶: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吸收能力
花:被子植物有性繁殖
种子:增殖本种植物,渡过不良生境
果实:保护种子,贮藏营养,辅助种子散布
【解答】(1)根位于土壤中,能够固定植物体,吸收水分和石机盐,根尖的结构包括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其中成熟区有根毛,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2)叶中含有丰富的叶绿体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水分和二氧化碳转化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
(3)茎中有导管,导管能够自下而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如果没有叶的蒸腾作用作用提供动力,茎也难以完成该工作。
(4)茎中还有筛管,能够将叶制造的有机物,运输给其他器官。
故答案为: (1) 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 根毛区 ; (2) 二氧化碳和水 ; (3) 导管 ; (4) 有机物 。
18.如图所示是菜豆和小麦的根系,请据图回答:
(1)图甲是菜豆的根系,属于 系。
(2)图乙是小麦的根系,属于 系。
【答案】(1)直根
(2)须根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菜豆、棉花的根系主根发达,长而粗,侧根短而细,属于直根系;小麦的主根不发达,不定根多而发达,属于须根系.
【解答】结合分析可知 (1)图甲是菜豆的根系,属于直根系。
(2)图乙是小麦的根系,属于 须根 系。
19.(2024·浙江期末)植物体的部分器官结构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D] 区。
(2)②是 ,它是气体进出的门户。
(3)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可通过叶茎、根的 往下输送。
【答案】(1)根毛
(2)气孔
(3)筛管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叶的形态结构
【解析】【分析】A是根冠,就有保护作用;B是分生区,不断分裂产生新的细胞;C是伸长区,细胞伸长的作用,D是根毛区,是吸收无机盐和水分的主要场所;②是气孔,是二氧化碳,氧气和水蒸气三种气体进出的门户;有机物的运输是靠筛管,运输的方向是由上往下;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是靠导管,运输方向是自下往上;
【解答】(1) 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D]根毛区。
(2) ②是气孔,它是气体进出的门户。
(3) 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可通过叶茎、根的筛管往下输送。
故答案为:(1)根毛(2)气孔(3)筛管
20.下表是对长期使用两种肥料的农田中4类土壤动物的物种数量的调查数据。
样地 跳虫类(种/m2) 蜱螨类(种/m2) 线蚓类(种/m2) 线虫类(种/m2)
有机肥田 10 38 40 19
化肥田 4 16 18 7
化肥田与有机肥田相比较,土壤动物物种的 减少,但施加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会对土壤造成 污染。
【答案】数量;生物
【知识点】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从表中给出的数据可以看出,有机肥田中的土壤动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其物种数远远大于化肥田。长期使用化肥,可导致土壤板结,使土壤有机物分解能力弱,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生物多样性降低。人粪便中,含很多植物生长所需的无机盐。除此之外,人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菌、虫卵和其他有害物质,如果处理不当, 会对土壤造成 生物 污染。
故答案为: 数量 ; 生物
【解答】有机肥含有大量植物所需的养分,对植物的养分供应相对温和有很长的后效。由于有机肥中的各种营养成分,有机肥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为生产高产、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提供了条件。有机肥增加了土壤中各种糖类含量有了糖类,有了有机物在降解中释放大量的能量,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都有能量。有机肥田从物种数上来看,跳虫类、蜱螨类、线蚓类、线虫类都比化肥田高,所以化肥田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简单,从数量(即从密度上)上看,有机肥田比化肥田也大大增加,有机质应该增加。
21.右表为科研人员对几种常见植物叶的上、下表皮中气孔数(每平方毫米平均数)的统计情况,请分析表中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植物名称 生长环境 上表皮气孔数 下表皮气孔数
苹果 果园 0 294
玉米 田地 101 216
畹豆 田地 94 158
睡莲 池塘 625 3
(1)由右表可知,一般陆生植物叶的气孔分布特点是 。
(2)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叶的上、下表皮气孔数不同,这是植物为了更好地生存而对环境的一种 。
(3)你对睡莲叶片中气孔分布特点的解释是 。
【答案】(1)下表皮气孔数比上表皮多
(2)适应
(3)①下表皮接触水面,不利于透气;②气孔直接分布在上表皮,有利于透气,有利于增大蒸腾作用并不会有缺水的威胁
【知识点】叶的形态结构
【解析】【分析】(1)叶片的结构包括表皮、叶肉、叶脉三部分,其中叶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受保卫细胞的控制。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
(2)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能够影响生物,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改变环境。
【解答】(1)由表可知,一般陆生植物叶的气孔分布特点是下表皮气孔数比上表皮多。这一特点对陆生植物有利,可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
(2)陆生植物上表皮气孔少,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适于干燥的陆生环境;水生植物上表皮气孔多,蒸腾作用旺盛,有利于散失体内水分。因此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叶的上、下表皮气孔数不同,这是植物为了更好地生存而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3)由表可知,水生植物上表皮气孔多,这是因为水生植物一方面下表皮接触水面,不利于透气;另一方面,对水生植物来说,气孔直接分布在上表皮有利于透气,有利于增大蒸腾作用并不会有缺水的威胁。
故答案为:(1)下表皮气孔数比上表皮多;(2)活应;(3)上表皮气孔多;①下表皮接触水面,不利于透气;②气孔直接分布在上表皮有利于透气,有利于增大蒸腾作用并不会有缺水的威胁。
22.图甲是研究植物蒸腾作用实验的示意图。
(1)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尤其是橡皮管与U形管连接处的密封性。实验中,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良好的依据是 。
(2)人们大多选用阔叶的法国梧桐的枝叶而不是松树的枝叶进行实验,其原因是 。
(3)实验结束后,在此茎的基部上方横切,观察到其中只有B部分呈红色,如图乙。那么图中的A是植物茎中哪一部分结构?
(4)随着蒸腾作用的进行,植物体内的水不断发生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会吸收周围大气的热量。
【答案】(1)U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时间
(2)阔叶植物的蒸腾作用比针叶植物强,实验现象明显
(3)髓
(4)汽化(或蒸发)
【知识点】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蒸腾作用对植物体自身的意义: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以及对水分、无机盐的运输;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防止叶片被太阳灼伤。对自然界的意义:提高空气湿度;降低空气温度;增加降水量。
【解答】(1)检查装置气密性良好的依据是: U 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时间。
(2)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实验时候人们大多选用阔叶的法国梧桐的枝叶而不是松树的枝叶进行实验,原因是阔叶植物的蒸腾作用比针叶植物植物强,实验现象明显。
(3)图乙中 C 是树皮, B 是木质部, C 是髓。
(4)植物吸收的水分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蒸发到大气中,能有效的散热降温。
故答案为: (1) U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时间 ; (2) 阔叶植物的蒸腾作用比针叶植物强,实验现象明显 ; (3) 髓 ; (4) 汽化(或蒸发) 。
23.(2024·浙江期末)气孔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如图所示为气孔的关闭和开放两种状态示意图。
(1)通过气孔进出植物体的物质主要有 。
(2)夏天正午阳光过强时,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处于图 所示的状态。
【答案】(1)氧气、二氧化碳、水
(2)甲
【知识点】叶的形态结构;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叶片上的气孔,不仅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而且是散失体内水分的“门户”。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蒸腾作用主要在叶片进行,叶柄和幼嫩的茎也能少量地进行。土壤中的水分由根毛进入根内,然后通过根、茎、叶的导管输送到叶肉细胞。这些水分,除了很少一部分参加植物体内各项生命活动以外,绝大部分变成水蒸气,通过气孔散发到大气中。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可以调节蒸腾作用,使植物体内经常保持着适量的水分。
【解答】(1) 通过气孔进出植物体的物质主要有 氧气、二氧化碳、水 ;
(2) 夏天正午阳光过强时,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处于图甲关闭的状态。目的是防止植物因为蒸腾作用失水过多而萎焉;
故答案为:(1) 氧气、二氧化碳、水 (2) 甲
三、实验探究题
24.小明家种植的百合花大部分植株的叶子出现了发黄现象,他上网查找资料,并将发黄的和颜色正常的百合花叶子送到某科研单位检测,得到数据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叶片中铁元素的含量(单位:μg/g)
发黄的叶子 颜色正常的叶子
22.0 30.3
(1)根据检测结果猜测,小明家的百合花叶子发黄的原因是 。
(2)为了证实这一猜测,小明做了以下实验:
①在自家花棚中选取两个同样大小的实验区,编号为1和2(这两个实验区百合花叶子发黄程度基本一致)。
②在1号实验区的百合花叶子上喷施添加了铁元素的某种化学肥料,而2号实验区的百合花叶子上喷施等量 的同种化学肥料。
③两个实验区除了上述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
④观察记录两个实验区百合花新叶的颜色。
(3)如果百合花叶子发黄与铁元素含量高低有关,预计出现的实验现象是 。
【答案】(1)铁元素含盘太低
(2)没有添加铁元素
(3)1号实验区百合花新叶不发黄,而2号实验区百合花新叶仍然发黄
【知识点】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解析】【分析】1.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得出结论和表达与交流。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照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解答】(1)根据检测结果:发黄的叶子,铁元素含量22.oug/ g ;颜色正常的叶子,铁元素含量30.3ug/ g ,猜测李明家百合花叶子发黄的原因是:铁元素含量太低.
(2)为了证实这一猜测,李明做了以下实验.①在自家一个花棚中选取了两个同样大小的实验区,编号为1号和2号(这两个实验区百合花叶子发黄程度基本一致);
②1号和2号唯一不同的变量是铁元素,因此"在1号实验区的百合花叶子上喷施添加了铁元素的某种化学肥料",而2号实验区的百合花叶子上喷施等量不添加铁元素的同种化学肥料;
(3)"如果两个实验区的百合花新叶仍然发黄",则说明百合花叶子发黄与铁元素含量无关;如果1号实验区百合花新叶不发黄,"而2号实验区百合花新叶仍然发黄,则说明百合花叶子发黄与铁元素含量低有关".
故答案为:(1)铁元素含量太低;(2)②不添加铁元素; (3) 1号实验区百合花新叶不发黄,而2号实验区百合花新叶仍然发黄 。
25.研究甲、乙两种不同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某人设计了4个不同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各装置中地下部分都处于相同环境中,地上部分都处于透明的封闭容器中。
(1)为了达到本实验的目的,应比较装置 (填装置序号)之间的植物生长差异。
(2)以装置①④来进行对照实验。这样的实验设计是 (填“合理”或“不合理”)的。请说明理由: 。
【答案】(1)①与②
(2)不合理;装置①和④中,地上环境没有提供独立的、相同的生长空间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照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解答】(1)通过分析可知,因此为研究甲、2两种不同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应比较装置 ①与② 之间的植物生长差异.
(2)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以装置(①和④ 来进行对照实验.因为变量不唯一,这样的实验设计是不合理的.
故答案为: (1) ①与② ; (2) 不合理 ; 装置①和④中,地上环境没有提供独立的、相同的生长空间 。
26.小叶在研究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密度(单位面积气孔数目)时,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案进行实验。
方案一:用显微镜观察同一张蚕豆叶片的上、下表皮装片。
方案二:把新鲜的蚕豆叶片浸没在60℃左右的水中(如图),观察叶片两面的气泡数目。
方案三:在一株生长旺盛的蚕豆植株上选取一片蚕豆叶,用滤纸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将两张浸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遇水会变红)相对应地贴在叶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针将其固定。观察贴在叶片上、下表皮上的滤纸哪一张先变色,哪一张的颜色更深一些。
(1)采用方案 可以观察到叶片的保卫细胞。
(2)方案二中观察到 的现象,说明叶片下表皮气孔密度比上表皮大。
(3)小叶采用方案三进行实验,贴上滤纸后经过较长时间,发现两张蓝色滤纸颜色变为一样红。小叶认为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同样多,与方案二的实验结论不一致。于是去问老师,老师询问了小叶的实验过程后,指出小叶用方案三所做实验的结论不可靠。你认为老师如此判断的理由是 。
【答案】(1)一
(2)下表皮气泡的数目比上表皮多(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3)实验时间过长导致两张滤纸都吸收了足够多的水分(只回答“吸收了足够多的水分”或“时间过长”得1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叶的形态结构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照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解答】(1)方案一:用显微镜观察同一张蚕豆叶片的上、下表皮装片,所以采用方案一可以观察到叶片的保卫细胞。
(2)方案二:把新鲜的蚕豆叶片浸没在60℃左右的热水中,观察叶片两面的气泡数目,如果下表皮气泡的数目比上表皮多,说明叶片下表皮气孔密度比上表皮大。
(3)方案三:在一株生长旺盛的蚕豆植株上选取一片蚕豆叶,用滤纸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将两张浸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遇水会变红)相对应地贴在叶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针将其固定,观察贴在叶片上、下表皮上的滤纸,小叶同学认为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同样多,与方案二实验结论不一样。原因是实验时间过长导致两张滤纸都吸收了足够的水分。
故答案为: (1) 一 ; (2) 下表皮气泡的数目比上表皮多; (3) 实验时间过长导致两张滤纸都吸收了足够多的水分 。
27.(2024·浙江期末)将一株生长旺盛的绿色植物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置于室外进行培养,用CO2浓度检测仪测得一天中该玻璃罩内CO2浓度的变化情况,绘制成如图甲所示的曲线。图乙是叶片表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表皮由大量无色透明.的表皮细胞组成,有利于光的透过;表皮上的气孔不仅仅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还是散发体内水分的“门户”。
(1)根据图甲分析,该绿色植物一天中有机物的合成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消耗量。
(2)图甲中BC段与AB段相比,CO2浓度增加减慢,可能的原因是 。
(3)炎热夏天的中午,密闭容器中CO2浓度会出现图甲中FG段所示的变化,生物学上称之为植物的“午睡”现象,这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方式。请你利用所学的知识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
【答案】(1)大于
(2)温度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弱
(3)白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是CO2和H2O,而CO2是通过叶片的气孔进入的;由于夏天的中午光照强度过大,为了降低蒸腾作用,防止散失过多的水分,叶片的气孔关闭(或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关闭);气孔关闭,使CO2的吸收且减小,从而抑制光合作用的进行,造成光合作用的.速率下降,CO2的消耗量碱小;但总体光合作用速率仍大于呼吸作用速率,CO2的总量减小,只是减小幅度变小
【知识点】蒸腾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1)根据图甲分析,该绿色植物一天中有机物的合成量大于消耗量。因为装置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了,说明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大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所以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
(2)图甲中BC段与AB段相比,CO2浓度增加减慢,可能的原因是温度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弱;
(3) 白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是CO2和H2O,而CO2是通过叶片的气孔进入的;由于夏天的中午光照强度过大,为了降低蒸腾作用,防止散失过多的水分,叶片的气孔关闭(或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关闭);气孔关闭,使CO2的吸收且减小,从而抑制光合作用的进行,造成光合作用的.速率下降,CO2的消耗量碱小;但总体光合作用速率仍大于呼吸作用速率,CO2的总量减小,只是减小幅度变小
故答案为:(1)大于(2) 温度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弱(3) 白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是CO2和H2O,而CO2是通过叶片的气孔进入的;由于夏天的中午光照强度过大,为了降低蒸腾作用,防止散失过多的水分,叶片的气孔关闭(或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关闭);气孔关闭,使CO2的吸收且减小,从而抑制光合作用的进行,造成光合作用的.速率下降,CO2的消耗量碱小;但总体光合作用速率仍大于呼吸作用速率,CO2的总量减小,只是减小幅度变小
28.为研究甲、乙两种不同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某人设计了四个不同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各装置中地下部分都处于相同的盆中,地上部分处于相同的透明的封闭容器中。
(1)为了达到本实验目的,应比较装置 (填装置编号)之间的植物生长差异。
(2)以装置①④来进行对照实验,这样的实验设计是 (填“合理”或“不合理")的。请说明具体的理由: 。
(3)以装置①③来进行对照实验,可探究 。
(4)植物会吸收土壤中的养分,这里的养分指的是 。
【答案】(1)①②
(2)不合理;地上环境没有提供独立的、相同的生长空间
(3)甲、乙两种植物地上部分是否会争夺空气中的资源
(4)水分和无机盐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对照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解答】(1)对照实验要求 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因此为研究甲、乙两种不同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应比较装置①②之间的植物生长差异。
(2)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以装置①、装置④来进行对照实验。由于变量不唯一,地上环境没有提供独立的、相同的生长空间,这样的实验设计是不合理的。
(3)若以装置①③来进行对照实验,可探究甲、2两种植物地上部分是否会争夺空气中的资源。
(4)植物会吸收土壤中的养分,这里的养分指的是水分和石机盐。
故答案为:(1)①②;(2)不合理;地上环境没有提供独立的、相同的生长空间;(3) 甲、乙两种植物地上部分是否会争夺空气中的资源 ; (4) 水分和无机盐 。
29.小科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泥土中是否有微生物,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实验刚开始时,装置A和B之间唯一的区别是 。
(2)经过一段时间后,预计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3)该实验能证明泥土中含有微生物的理由是 。
【答案】(1)A瓶中的泥土经过强热, B瓶中的泥土未经过强热(或纱布袋内的泥土是否经过强热处理)
(2)A瓶中无变化, 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若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对照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解答】(1)本实验为一对照实验,由图中不难看出 A 瓶和 B 瓶之间唯一不同是 A 瓶中的泥土经过强热, B 瓶中的泥土未经过强热;
(2)由于 B 瓶的泥土中有微生物的存在,微生物会进行呼吸作用而产生二氧化碳,使得 B 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A 瓶的泥土经过强热处理将微生物杀死,所以可以发现 A 瓶中无变化. A 中氧气浓度高,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盛; B 中氧气浓度低,燃着的木条熄灭了;
(3)该实验的意图是如果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就可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
故答案为:(1) A瓶中的泥土经过强热, B瓶中的泥土未经过强热(或纱布袋内的泥土是否经过强热处理) ;(2) A 瓶中无变化, B 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3)若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1 / 1初中科学试卷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四章 植物与土壤单元卷
一、单选题
1.“白沙枇杷"果肉白 嫩细腻,风味浓甜,皮薄多汁,深受人们的喜欢。要获得优质高产的白沙枇杷,需经过幼苗移栽、嫁接和科学管理等过程。下列对白沙枇杷种植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和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带土移栽幼苗能防止根毛受损,提高成活率
B.合理密植能让植株充分接受光照,提高总产量
C.移栽时剪去幼苗的全部叶片能减弱蒸腾作用,提高成活率
D.以枇杷枝或芽为接穗进行嫁接能保持枇杷的优良性状,加快繁殖速度
2.小明在暑假夏令营期间,学会了如何利用植物年轮辨认方向的方法。下列有关年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根据树木年轮的数目,可以推知它的年龄
B.树木的年轮能告诉我们当地的气候条件
C.植物的年轮可以帮助我们辨别南、北方向
D.植物年轮是由植物的韧皮部形成的
3.如图所示是果树的一段枝条,长有大小相同的两个果实。若对枝条如图所示两个部位的树皮进行环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果实B不能继续长大,原因是切断了运输有机物的筛管
B.果实A能继续长大,因为运输有机物给A的通道未被切断
C.枝条上1~4四处中,会出现明显肿胀的部位是2处
D.枝条上部的叶片不会萎蔫,因为运输水的通道未被切断
4.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 )
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
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
D.岩石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变成了土壤
5.下列实验能说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是( )
A. B.
C. D.
6.(2024·浙江期末)下列实验装置中,不能研究植物叶表皮气孔分布特点的是( )
A.贴在叶片上下表皮的氯化钴试纸的颜色变化
B.观察叶片上下表皮气泡的多少
C.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上下表皮
D.观察U形管液面下降的高度
7. 如图中①~④分别是在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根尖不同区域的细胞,根尖生长最快的区域的细胞和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依次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如图所示实验主要是为了说明( )
A.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 B.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C.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在根尖 D.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根
9.月球表面有月壤,月壤主要由月球岩石碎屑、粉末、角砾、撞击熔融玻璃物质组成,其中绝大部分颗粒在30微米到1毫米之间,摸上去和面粉一样细腻,但不适合植物生长。科学家设想:人类移民月球的时候,把月壤改造成类似地球上的土壤来栽培植物。改造过程中,不需要提供的是( )
A.气 B.水 C.腐殖质 D.矿物质
10.如图所示为向日葵在24 h内水分吸收和蒸腾作用速率的变化,据图可以推断( )
A.在光下吸收速率总是大于蒸腾作用速率
B.一天中植物体内水分最少的是b点
C.在光下蒸腾作用速率总是大于吸收速率
D.无机盐向上运输的速率在b点时较快
11.(2024·浙江期末)下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肺泡外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B.小麦根尖的根毛区生有大量的根毛,有利于根的吸水
C.叶表皮由无色透明的表皮细胞组成,光能透过,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
D.小麦茎内导管上下细胞间的细胞壁消失,形成中空的管道,有利于茎运输有机物
12.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的处理情况如下表,与此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组别 1 2 3 4
土壤处理 灭菌 不灭菌 灭菌 不灭菌
土壤湿度 湿润 湿润 较干燥 较干燥
A.该实验能探究的问题是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
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经灭菌处理,实验中的对照组是1和3
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
D.预期结果是1、3组的落叶不被分解,2、4组的落叶被不同程度地分解
13.为探究叶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某校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其中最科学的一组对照实验装置是( )
A.a和e B.b和f C.c和d D.a和f
14.如图为测定蒸腾作用的简易装置,整个装置密封且充满水,管中留有一个气泡,将此装置放于阳光下,观察气泡的移动,根据标尺计算出气泡移动位置,进而计算出水分变化的数量,这一数量主要表示( )
A.光合作用消耗的水量,气泡向左移动
B.呼吸作用产生的水量,气泡向右移动
C.蒸腾作用散失的水量,气泡向左移动
D.蒸腾作用散失的水量,气泡向右移动
15.关于叶片的结构与功能,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表皮细胞无色透明
②气孔与光合作用无关
③保卫细胞形状大小固定不变
④叶脉中有导管
⑤叶肉含有大量叶绿体
⑥叶是植物的营养器官
A.①②③⑥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④⑤⑥
16.如图为木本植物茎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①
B.木质茎能加粗生长的主要原因是有结构②
C.③中较大型的细胞是筛管
D.④是有贮藏营养物质功能的木质部
二、填空题
17.请分析图示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画面1中根的表述说明它具有 的功能,完成该功能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 。
(2)神气的叶表达了自己能为其他器官提供有机物,发挥此作用所需的原料是 。
(3)茎“罢工”使叶干渴、萎蔫,这是茎中的 停止工作引起的;正常状态下,如果没有叶的蒸腾作用提供动力,茎也难以完成该工作。
(4)茎“罢工”使根饥饿难耐,说明茎有输导 的作用。
18.如图所示是菜豆和小麦的根系,请据图回答:
(1)图甲是菜豆的根系,属于 系。
(2)图乙是小麦的根系,属于 系。
19.(2024·浙江期末)植物体的部分器官结构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D] 区。
(2)②是 ,它是气体进出的门户。
(3)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可通过叶茎、根的 往下输送。
20.下表是对长期使用两种肥料的农田中4类土壤动物的物种数量的调查数据。
样地 跳虫类(种/m2) 蜱螨类(种/m2) 线蚓类(种/m2) 线虫类(种/m2)
有机肥田 10 38 40 19
化肥田 4 16 18 7
化肥田与有机肥田相比较,土壤动物物种的 减少,但施加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会对土壤造成 污染。
21.右表为科研人员对几种常见植物叶的上、下表皮中气孔数(每平方毫米平均数)的统计情况,请分析表中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植物名称 生长环境 上表皮气孔数 下表皮气孔数
苹果 果园 0 294
玉米 田地 101 216
畹豆 田地 94 158
睡莲 池塘 625 3
(1)由右表可知,一般陆生植物叶的气孔分布特点是 。
(2)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叶的上、下表皮气孔数不同,这是植物为了更好地生存而对环境的一种 。
(3)你对睡莲叶片中气孔分布特点的解释是 。
22.图甲是研究植物蒸腾作用实验的示意图。
(1)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尤其是橡皮管与U形管连接处的密封性。实验中,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良好的依据是 。
(2)人们大多选用阔叶的法国梧桐的枝叶而不是松树的枝叶进行实验,其原因是 。
(3)实验结束后,在此茎的基部上方横切,观察到其中只有B部分呈红色,如图乙。那么图中的A是植物茎中哪一部分结构?
(4)随着蒸腾作用的进行,植物体内的水不断发生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会吸收周围大气的热量。
23.(2024·浙江期末)气孔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如图所示为气孔的关闭和开放两种状态示意图。
(1)通过气孔进出植物体的物质主要有 。
(2)夏天正午阳光过强时,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处于图 所示的状态。
三、实验探究题
24.小明家种植的百合花大部分植株的叶子出现了发黄现象,他上网查找资料,并将发黄的和颜色正常的百合花叶子送到某科研单位检测,得到数据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叶片中铁元素的含量(单位:μg/g)
发黄的叶子 颜色正常的叶子
22.0 30.3
(1)根据检测结果猜测,小明家的百合花叶子发黄的原因是 。
(2)为了证实这一猜测,小明做了以下实验:
①在自家花棚中选取两个同样大小的实验区,编号为1和2(这两个实验区百合花叶子发黄程度基本一致)。
②在1号实验区的百合花叶子上喷施添加了铁元素的某种化学肥料,而2号实验区的百合花叶子上喷施等量 的同种化学肥料。
③两个实验区除了上述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
④观察记录两个实验区百合花新叶的颜色。
(3)如果百合花叶子发黄与铁元素含量高低有关,预计出现的实验现象是 。
25.研究甲、乙两种不同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某人设计了4个不同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各装置中地下部分都处于相同环境中,地上部分都处于透明的封闭容器中。
(1)为了达到本实验的目的,应比较装置 (填装置序号)之间的植物生长差异。
(2)以装置①④来进行对照实验。这样的实验设计是 (填“合理”或“不合理”)的。请说明理由: 。
26.小叶在研究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密度(单位面积气孔数目)时,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案进行实验。
方案一:用显微镜观察同一张蚕豆叶片的上、下表皮装片。
方案二:把新鲜的蚕豆叶片浸没在60℃左右的水中(如图),观察叶片两面的气泡数目。
方案三:在一株生长旺盛的蚕豆植株上选取一片蚕豆叶,用滤纸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将两张浸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遇水会变红)相对应地贴在叶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针将其固定。观察贴在叶片上、下表皮上的滤纸哪一张先变色,哪一张的颜色更深一些。
(1)采用方案 可以观察到叶片的保卫细胞。
(2)方案二中观察到 的现象,说明叶片下表皮气孔密度比上表皮大。
(3)小叶采用方案三进行实验,贴上滤纸后经过较长时间,发现两张蓝色滤纸颜色变为一样红。小叶认为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同样多,与方案二的实验结论不一致。于是去问老师,老师询问了小叶的实验过程后,指出小叶用方案三所做实验的结论不可靠。你认为老师如此判断的理由是 。
27.(2024·浙江期末)将一株生长旺盛的绿色植物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置于室外进行培养,用CO2浓度检测仪测得一天中该玻璃罩内CO2浓度的变化情况,绘制成如图甲所示的曲线。图乙是叶片表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表皮由大量无色透明.的表皮细胞组成,有利于光的透过;表皮上的气孔不仅仅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还是散发体内水分的“门户”。
(1)根据图甲分析,该绿色植物一天中有机物的合成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消耗量。
(2)图甲中BC段与AB段相比,CO2浓度增加减慢,可能的原因是 。
(3)炎热夏天的中午,密闭容器中CO2浓度会出现图甲中FG段所示的变化,生物学上称之为植物的“午睡”现象,这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方式。请你利用所学的知识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
28.为研究甲、乙两种不同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某人设计了四个不同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各装置中地下部分都处于相同的盆中,地上部分处于相同的透明的封闭容器中。
(1)为了达到本实验目的,应比较装置 (填装置编号)之间的植物生长差异。
(2)以装置①④来进行对照实验,这样的实验设计是 (填“合理”或“不合理")的。请说明具体的理由: 。
(3)以装置①③来进行对照实验,可探究 。
(4)植物会吸收土壤中的养分,这里的养分指的是 。
29.小科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泥土中是否有微生物,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实验刚开始时,装置A和B之间唯一的区别是 。
(2)经过一段时间后,预计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3)该实验能证明泥土中含有微生物的理由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移栽植物时会损伤部分幼根和根毛,这样使植物体内容易缺水、萎蔫,不易成活,因此,移栽植物时要带一个土坨,目的是保护幼根和根毛。移栽的时候可带土或不带土,带土移栽伤根少,可以缩短缓苗期,早活早发。移栽前先浇水湿润,以不伤根或伤根少为好。移栽时行株距按计划规格确定,移栽深度根据作物种类、幼苗大小确定,一般深度在3cm左右,要求深浅一致,最好将大小苗分级别移栽,栽后需要及时施肥浇水,以促进成活和幼苗生长。
【解答】 A、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部的成熟区,带土移载幼苗能防止根毛受损,增强幼苗的吸水能力,因此提高成活率,故 A 项正确。
B、合理密植能让植株充分接受光照,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因而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增多,从而可以提高总产量,故 B 项正确。
C、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均是叶片,移载时剪去幼苗部分叶片能减弱蒸腾失水,提高成活率,但是若剪去全部叶片,光合作用则无法进行,容易造成幼苗死亡,故 C 项错误。
D、嫁接是指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其属于无性繁殖,因而后代一般不会出现变异,能保持嫁接上去的接穗优良性状的稳定,加快繁殖速度,故 D 项正确。
故选:C
2.【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树木年轮是在树木茎干的韧皮部里的一圈形成层。在一年中,形成层细胞分裂活动的快慢是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动的。春天和夏天,气候最适宜树木生长,形成层的细胞就非常活跃,分裂很快,生长迅速,形成的木质部细胞大、壁薄、纤维少、输送水分的导管多。到了秋天,形成层细胞的活动逐渐减弱,于是形成的木质部细胞就狭窄、壁厚、纤维较多、导管较少。春夏质地疏松,颜色较淡;秋季质地紧密,颜色较深。不同季节的深浅结合起来成一圆环,这就是树木一年所形成的木材,就是年轮。年轮图案同气温、气压、降水量有一定的关系。
【解答】A.根据树木年轮的数目,可以推知它的年龄, A 正确;
B.年轮的宽窄则与相应生长年份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不旱年份树木生长缓慢,年轮就窄;在湿润年份年轮就宽, B 正确;
C.一般来说,树木背阴的一面(北面)容易长出青苔,而树木的年轮在南面会更疏散一些,不如北侧的年轮来得致密,所以从植物的年轮我们可以辨别南北方向, C 正确;
D.年轮的形成与形成层的活动状况有关, D 错误。
故选:D
3.【答案】C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茎是植物的主要支撑结构。茎的主要功能是使植物能够保持直立,承受重力和外部环境的压力。茎的形态和结构因植物的种类而异,有的茎呈直立状,有的茎呈匍匐状,有的茎呈攀援状。茎的形态和结构适应了植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需求。
【解答】A 、筛管是将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运输给(除叶以外)其他器官的运输管道,筛管位于韧皮部。当对树皮进行环剥后筛管被割断,环剥处以上部位产生的有机物不能被运输到环剥处以下,所以 B 果实得不到供其成长的有机物,因而不能继续长大,故 A 项叙述正确。
B、果实 A 位于1处以上,存在许多能够制造有机物的叶片,筛管保持良好,不会影响 A 果实的继续成长,故 B 项叙述正确。
C、筛管中的有机物是自上而下运输的,环剥树皮后,有机物会堆积在环剥处上部(1处),细胞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分裂而形成瘤状物,故 C 项叙述错误。
D、导管是运输水分和石机物的运输通道,导管位于木质部中,不会受到环剥的影响,因而枝条上部的叶片不会萎蔫,故 D 项叙述正确。
故选:C
4.【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等成土因素。
【解答】土壤形成过程:裸露的岩石不断被风化,在进一步的风化中,开始出现低等的生物,接着慢慢出现地衣苔藓植物,地衣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促进地球土壤层的形成,最后出现森林草原。因此岩石变成土壤,需要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生物作用等, D 错误。
故选: D .
5.【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土壤中的有机质是由植物的根部、小动物、植物与动物残留物、腐殖质与微生物等组成.
【解答】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土壤的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氧气来源。干燥的土壤放在铁丝网上燃烧,如果数量减少、有焦味,证明土壤含有有机物,
故选 C 。
6.【答案】D
【知识点】叶的形态结构;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 叶片的结构分为表皮、叶肉和叶脉3部分。表皮是保护组织;叶肉中有营养组织;叶脉中有输导组织;
【解答】A. 贴在叶片上下表皮的氯化钴试纸的颜色变化 ,能够研究叶上下表皮气孔数量的多少,A不符合;
B. 观察叶片上下表皮气泡的多少 ,可以研究上下表皮气孔的数量,B不符合;
C. 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上下表皮,可以研究上下表皮气孔的数量,C不符合;
D.观察U形管液面下降的高度只能研究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不能研究叶表皮气孔的分布特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根尖的结构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每种结构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经分析可知,图中④表示根冠细胞、③表示分生区细胞、②表示伸长区细胞、①表示成熟区细胞。
【解答】①成熟区,也称根毛区,内部某些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逐渐消失,这些细胞上下连接,中间失去横壁,形成导管,导管具有运输作用。表皮密生的茸毛即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②伸长区,位于分生区稍后的部分。一般长约2~5毫米。是根部向前推进的主要区域,其外观透明,洁白而光滑。生长最快的部分是伸长区,
③分生区,也叫生长点,是具有强烈分裂能力的、典型的顶端分生组织。个体小、排列紧密、细胞壁薄、细胞核较大、拥有密度大的细胞质(没有液泡),外观不透明。
④根冠,根尖最先端的帽状结构,罩在分生区的外面,有保护根尖幼嫩的分生组织,使之免受土壤磨损的功能。所以根尖生长最快的区域的细胞和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依次是②伸长区和③分生区。
故选 B
8.【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是根.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是根尖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大大增加了根与土壤中水接触的面积,有利于吸水.而且根尖成熟区及其上根内部一部分细胞分化形成导管,能输导水分和无机盐.因此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的根毛.
【解答】在轴向上,根尖的结构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成熟区,也称根毛区。内部某些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逐渐消失,这些细胞上下连接,中间失去横壁,形成导管。导管具有运输作用。表皮密生的茸毛即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两株长势相同的同种幼苗,上图减掉根尖,下图不作任何处理,分别放入等量等浓度的土壤浸出液中,经过一段时间,上图幼苗萎蔫,下图幼苗生长良好,说明该实验是为了研究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很尖。
故选: C .
9.【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月球表面昼夜温差较大,月球岩石经物理风化作用等的影响而产生月壤,月壤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由于月球没有大气层、生物和水,因此月壤中缺失空气、水和腐殖质。
【解答】 A .月球表面都覆盖着一层由岩石碎屑、粉米、角砾、撞击熔融玻璃等成分极为复杂的物质组成的结构松散的混合物即壤。月壤中绝大部分物质是就地及邻近地区物质提供的。由于月球几乎没有大气层,月球表面长期受到微陨石的冲击及太阳风粒子的注入,太阳风粒子的注入使月壤富含稀有气体组分, A 不符合题意;
B .月球上没有大气,没有水分这基本是公认的结果, B 不符合题意;
C .腐殖质有利于植物的根系固定,将月壤吸附起来,成为土壤, C 不符合题意;
D .不需要矿物质,题目中可知矿物质本来就有, D 符合题意。
故选:D
10.【答案】D
【知识点】蒸腾作用;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可见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呼吸作用是指在线粒体里把有机物分解出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可见只要是活细胞就要进行呼吸作用;蒸腾作用是指绿色植物把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从叶片的气孔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植物主要是通过根的吸收作用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
【解答】AC.由图可知,光照下蒸腾作用先是大于水分的吸收速率,后又小于水分的吸收速率,故 A 、 C 错误;
B.在 ac 之间,蒸腾速率始终大于吸水速率,说明植
物在失水,所以一天中植物体内水分最少的是 c 点,故 B 错误;
D.无机盐是随着水分向上运输的,蒸腾作用能促进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所以无机盐向上运输的速率在 b 点时较快,故 D 正确。
故选:D
11.【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茎的运输作用;蒸腾作用;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木质茎的结构:表皮: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隙比较小,起支持作用。韧皮部:在茎的横切面上呈环状排列,其中含有韧皮纤维和疏导有机物的筛管。形成层:呈环状排列,细胞扁平,能不断进行细胞分裂,产生子细胞。子细胞能吸收营养物质,从而不断长大,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加粗。水稻、小麦、竹类等植物没有形成层,因此,它们的茎不能加粗生长。木质部包括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和木纤维(坚硬)。髓:细胞壁比较薄,常有贮藏营养物质的功能。
【解答】A. 肺泡外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A正确;
B. 小麦根尖的根毛区生有大量的根毛,有利于根的吸水 ,B正确;
C. 叶表皮由无色透明的表皮细胞组成,光能透过,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 ,C正确;
D. 小麦茎内导管上下细胞间的细胞壁消失,形成中空的管道,有利于茎运输水和无机盐,D错误;
故答案为:D
12.【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土壤湿润条件和是否灭菌,4个实验组相互对照;落叶上面也有微生物,也可以分解自身,所以也应该进行灭菌处理;因为1、3组土壤灭菌后,土壤中微生物被杀灭,无法所以分解落叶,2、4组没有灭菌,存在微生物,因其土壤的湿润条件不同,分解的落叶量也不相同.
【解答】A.实验组2组和4组可以形成对照,变量是土壤的湿润程度,研究的是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 A 正确;
B.该实验有2个变量,分别是土壤是否经过灭菌处理,是否湿润,如果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经灭菌处理,那么实验中的对照组是2和4,1和3是实验组, B 错误;
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消除微生物的影响, C 正确;
D.1组和3组由于没有微生物,落叶不被分解,2组和4组由于有微生物,但湿润程度不同,落叶被不同程度地分解, D 正确。
故选:B
13.【答案】B
【知识点】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 除了作为自变量的因素外,其余因素(无关变量)都保持一致,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的实验叫作对照实验,对照实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这是教材对它的定义。也就是说,对照实验有且只有一个变量,一般设置两组实验,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为实验组。一般来说,未经实验因素处理的一组作为对照组,经实验因素处理的人为改变条件的一组作为实验组;或者说,实验结果已知的一组作为对照组,实验结果未知的一组作为实验组。
【解答】 为探究叶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某校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其中最科学的一组对照实验装置是b和f ;只把植物的叶包裹在里面,防止土壤中的水分蒸发对本实验的干扰;
故答案为:B
14.【答案】C
【知识点】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 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是与物理学的蒸发过程不同,蒸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其主要过程为: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内导管→茎内导管→叶内导管→气孔→大气.植物幼小时,暴露在空气中的全部表面都能蒸腾。
【解答】 其主要过程为: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内导管→茎内导管→叶内导管→气孔→大气.植物幼小时,暴露在空气中的全部表面都能蒸腾。 图中这一数量主要表示蒸腾作用散失的水量,气泡向左移动
故答案为:C
15.【答案】D
【知识点】叶的形态结构;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 叶,是维管植物营养器官之一。其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有蒸腾作用,提供根系从外界吸收水和矿质营养的动力。有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的称“完全叶”,如缺叶柄或托叶的称“不完全叶”;又分单叶和复叶。 叶的结构分为表皮,叶脉,叶肉三部分,表皮是透明的,具有保护作用;叶脉中有导管和筛管,具有运输作用;
【解答】 ①表皮细胞无色透明,①正确;
② 气孔与光合作用有关,光合作用需要的二氧化碳从气孔进入,产生的氧气从气孔排出,②错误;
③ 保卫细胞形状大小不固定,可以通过吸水和失水调节,③错误;
④叶脉中有导管 ,可以帮助运输水和无机盐。④正确;
⑤叶肉含有大量叶绿体 ,可以进行光合作用,⑤正确;
⑥ 叶是植物的营养器官,是正确的,⑥正确;
故答案为:D
16.【答案】B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
【解析】【分析】图中:①韧皮部,②形成层,③木质部,④髓。
木本植物茎的结构:
树皮,靠近树皮的外侧,具有保护作用,内层为韧皮部里面有筛管可以运输有机物。
形成层,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向外分裂产生韧皮部,向内分裂产生木质部。
木质部,内有导管可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里面有木纤维,对茎有很强的支持作用。
髓,由薄壁细胞组成,具有储存营养的作用。
【解答】A、运输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③木质部中的导管,不符合题意;
B、②形成层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向内分裂形成木质部,向外分裂形成韧皮部,使茎不断的加粗,符合题意;
C、筛管位于①韧皮部内,③木质部中较大型的细胞是导管,不符合题意;
D、④是有贮藏营养物质功能的髓,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7.【答案】(1)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根毛区
(2)二氧化碳和水
(3)导管
(4)有机物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茎的形态结构;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体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种器官,各部分的作用如下:
根:吸收,固着和支持,输导,合成有机物,贮藏和繁殖,分泌
茎:输导,支持,贮藏和繁殖,光合作用
叶: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吸收能力
花:被子植物有性繁殖
种子:增殖本种植物,渡过不良生境
果实:保护种子,贮藏营养,辅助种子散布
【解答】(1)根位于土壤中,能够固定植物体,吸收水分和石机盐,根尖的结构包括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其中成熟区有根毛,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2)叶中含有丰富的叶绿体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水分和二氧化碳转化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
(3)茎中有导管,导管能够自下而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如果没有叶的蒸腾作用作用提供动力,茎也难以完成该工作。
(4)茎中还有筛管,能够将叶制造的有机物,运输给其他器官。
故答案为: (1) 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 根毛区 ; (2) 二氧化碳和水 ; (3) 导管 ; (4) 有机物 。
18.【答案】(1)直根
(2)须根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菜豆、棉花的根系主根发达,长而粗,侧根短而细,属于直根系;小麦的主根不发达,不定根多而发达,属于须根系.
【解答】结合分析可知 (1)图甲是菜豆的根系,属于直根系。
(2)图乙是小麦的根系,属于 须根 系。
19.【答案】(1)根毛
(2)气孔
(3)筛管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叶的形态结构
【解析】【分析】A是根冠,就有保护作用;B是分生区,不断分裂产生新的细胞;C是伸长区,细胞伸长的作用,D是根毛区,是吸收无机盐和水分的主要场所;②是气孔,是二氧化碳,氧气和水蒸气三种气体进出的门户;有机物的运输是靠筛管,运输的方向是由上往下;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是靠导管,运输方向是自下往上;
【解答】(1) 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D]根毛区。
(2) ②是气孔,它是气体进出的门户。
(3) 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可通过叶茎、根的筛管往下输送。
故答案为:(1)根毛(2)气孔(3)筛管
20.【答案】数量;生物
【知识点】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从表中给出的数据可以看出,有机肥田中的土壤动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其物种数远远大于化肥田。长期使用化肥,可导致土壤板结,使土壤有机物分解能力弱,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生物多样性降低。人粪便中,含很多植物生长所需的无机盐。除此之外,人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菌、虫卵和其他有害物质,如果处理不当, 会对土壤造成 生物 污染。
故答案为: 数量 ; 生物
【解答】有机肥含有大量植物所需的养分,对植物的养分供应相对温和有很长的后效。由于有机肥中的各种营养成分,有机肥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为生产高产、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提供了条件。有机肥增加了土壤中各种糖类含量有了糖类,有了有机物在降解中释放大量的能量,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都有能量。有机肥田从物种数上来看,跳虫类、蜱螨类、线蚓类、线虫类都比化肥田高,所以化肥田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简单,从数量(即从密度上)上看,有机肥田比化肥田也大大增加,有机质应该增加。
21.【答案】(1)下表皮气孔数比上表皮多
(2)适应
(3)①下表皮接触水面,不利于透气;②气孔直接分布在上表皮,有利于透气,有利于增大蒸腾作用并不会有缺水的威胁
【知识点】叶的形态结构
【解析】【分析】(1)叶片的结构包括表皮、叶肉、叶脉三部分,其中叶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受保卫细胞的控制。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
(2)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能够影响生物,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改变环境。
【解答】(1)由表可知,一般陆生植物叶的气孔分布特点是下表皮气孔数比上表皮多。这一特点对陆生植物有利,可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
(2)陆生植物上表皮气孔少,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适于干燥的陆生环境;水生植物上表皮气孔多,蒸腾作用旺盛,有利于散失体内水分。因此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叶的上、下表皮气孔数不同,这是植物为了更好地生存而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3)由表可知,水生植物上表皮气孔多,这是因为水生植物一方面下表皮接触水面,不利于透气;另一方面,对水生植物来说,气孔直接分布在上表皮有利于透气,有利于增大蒸腾作用并不会有缺水的威胁。
故答案为:(1)下表皮气孔数比上表皮多;(2)活应;(3)上表皮气孔多;①下表皮接触水面,不利于透气;②气孔直接分布在上表皮有利于透气,有利于增大蒸腾作用并不会有缺水的威胁。
22.【答案】(1)U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时间
(2)阔叶植物的蒸腾作用比针叶植物强,实验现象明显
(3)髓
(4)汽化(或蒸发)
【知识点】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蒸腾作用对植物体自身的意义: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以及对水分、无机盐的运输;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防止叶片被太阳灼伤。对自然界的意义:提高空气湿度;降低空气温度;增加降水量。
【解答】(1)检查装置气密性良好的依据是: U 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时间。
(2)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实验时候人们大多选用阔叶的法国梧桐的枝叶而不是松树的枝叶进行实验,原因是阔叶植物的蒸腾作用比针叶植物植物强,实验现象明显。
(3)图乙中 C 是树皮, B 是木质部, C 是髓。
(4)植物吸收的水分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蒸发到大气中,能有效的散热降温。
故答案为: (1) U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时间 ; (2) 阔叶植物的蒸腾作用比针叶植物强,实验现象明显 ; (3) 髓 ; (4) 汽化(或蒸发) 。
23.【答案】(1)氧气、二氧化碳、水
(2)甲
【知识点】叶的形态结构;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叶片上的气孔,不仅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而且是散失体内水分的“门户”。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蒸腾作用主要在叶片进行,叶柄和幼嫩的茎也能少量地进行。土壤中的水分由根毛进入根内,然后通过根、茎、叶的导管输送到叶肉细胞。这些水分,除了很少一部分参加植物体内各项生命活动以外,绝大部分变成水蒸气,通过气孔散发到大气中。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可以调节蒸腾作用,使植物体内经常保持着适量的水分。
【解答】(1) 通过气孔进出植物体的物质主要有 氧气、二氧化碳、水 ;
(2) 夏天正午阳光过强时,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处于图甲关闭的状态。目的是防止植物因为蒸腾作用失水过多而萎焉;
故答案为:(1) 氧气、二氧化碳、水 (2) 甲
24.【答案】(1)铁元素含盘太低
(2)没有添加铁元素
(3)1号实验区百合花新叶不发黄,而2号实验区百合花新叶仍然发黄
【知识点】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解析】【分析】1.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得出结论和表达与交流。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照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解答】(1)根据检测结果:发黄的叶子,铁元素含量22.oug/ g ;颜色正常的叶子,铁元素含量30.3ug/ g ,猜测李明家百合花叶子发黄的原因是:铁元素含量太低.
(2)为了证实这一猜测,李明做了以下实验.①在自家一个花棚中选取了两个同样大小的实验区,编号为1号和2号(这两个实验区百合花叶子发黄程度基本一致);
②1号和2号唯一不同的变量是铁元素,因此"在1号实验区的百合花叶子上喷施添加了铁元素的某种化学肥料",而2号实验区的百合花叶子上喷施等量不添加铁元素的同种化学肥料;
(3)"如果两个实验区的百合花新叶仍然发黄",则说明百合花叶子发黄与铁元素含量无关;如果1号实验区百合花新叶不发黄,"而2号实验区百合花新叶仍然发黄,则说明百合花叶子发黄与铁元素含量低有关".
故答案为:(1)铁元素含量太低;(2)②不添加铁元素; (3) 1号实验区百合花新叶不发黄,而2号实验区百合花新叶仍然发黄 。
25.【答案】(1)①与②
(2)不合理;装置①和④中,地上环境没有提供独立的、相同的生长空间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照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解答】(1)通过分析可知,因此为研究甲、2两种不同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应比较装置 ①与② 之间的植物生长差异.
(2)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以装置(①和④ 来进行对照实验.因为变量不唯一,这样的实验设计是不合理的.
故答案为: (1) ①与② ; (2) 不合理 ; 装置①和④中,地上环境没有提供独立的、相同的生长空间 。
26.【答案】(1)一
(2)下表皮气泡的数目比上表皮多(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3)实验时间过长导致两张滤纸都吸收了足够多的水分(只回答“吸收了足够多的水分”或“时间过长”得1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叶的形态结构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照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解答】(1)方案一:用显微镜观察同一张蚕豆叶片的上、下表皮装片,所以采用方案一可以观察到叶片的保卫细胞。
(2)方案二:把新鲜的蚕豆叶片浸没在60℃左右的热水中,观察叶片两面的气泡数目,如果下表皮气泡的数目比上表皮多,说明叶片下表皮气孔密度比上表皮大。
(3)方案三:在一株生长旺盛的蚕豆植株上选取一片蚕豆叶,用滤纸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将两张浸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遇水会变红)相对应地贴在叶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针将其固定,观察贴在叶片上、下表皮上的滤纸,小叶同学认为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同样多,与方案二实验结论不一样。原因是实验时间过长导致两张滤纸都吸收了足够的水分。
故答案为: (1) 一 ; (2) 下表皮气泡的数目比上表皮多; (3) 实验时间过长导致两张滤纸都吸收了足够多的水分 。
27.【答案】(1)大于
(2)温度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弱
(3)白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是CO2和H2O,而CO2是通过叶片的气孔进入的;由于夏天的中午光照强度过大,为了降低蒸腾作用,防止散失过多的水分,叶片的气孔关闭(或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关闭);气孔关闭,使CO2的吸收且减小,从而抑制光合作用的进行,造成光合作用的.速率下降,CO2的消耗量碱小;但总体光合作用速率仍大于呼吸作用速率,CO2的总量减小,只是减小幅度变小
【知识点】蒸腾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1)根据图甲分析,该绿色植物一天中有机物的合成量大于消耗量。因为装置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了,说明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大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所以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
(2)图甲中BC段与AB段相比,CO2浓度增加减慢,可能的原因是温度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弱;
(3) 白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是CO2和H2O,而CO2是通过叶片的气孔进入的;由于夏天的中午光照强度过大,为了降低蒸腾作用,防止散失过多的水分,叶片的气孔关闭(或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关闭);气孔关闭,使CO2的吸收且减小,从而抑制光合作用的进行,造成光合作用的.速率下降,CO2的消耗量碱小;但总体光合作用速率仍大于呼吸作用速率,CO2的总量减小,只是减小幅度变小
故答案为:(1)大于(2) 温度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弱(3) 白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是CO2和H2O,而CO2是通过叶片的气孔进入的;由于夏天的中午光照强度过大,为了降低蒸腾作用,防止散失过多的水分,叶片的气孔关闭(或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关闭);气孔关闭,使CO2的吸收且减小,从而抑制光合作用的进行,造成光合作用的.速率下降,CO2的消耗量碱小;但总体光合作用速率仍大于呼吸作用速率,CO2的总量减小,只是减小幅度变小
28.【答案】(1)①②
(2)不合理;地上环境没有提供独立的、相同的生长空间
(3)甲、乙两种植物地上部分是否会争夺空气中的资源
(4)水分和无机盐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控制变量法;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对照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解答】(1)对照实验要求 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因此为研究甲、乙两种不同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应比较装置①②之间的植物生长差异。
(2)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以装置①、装置④来进行对照实验。由于变量不唯一,地上环境没有提供独立的、相同的生长空间,这样的实验设计是不合理的。
(3)若以装置①③来进行对照实验,可探究甲、2两种植物地上部分是否会争夺空气中的资源。
(4)植物会吸收土壤中的养分,这里的养分指的是水分和石机盐。
故答案为:(1)①②;(2)不合理;地上环境没有提供独立的、相同的生长空间;(3) 甲、乙两种植物地上部分是否会争夺空气中的资源 ; (4) 水分和无机盐 。
29.【答案】(1)A瓶中的泥土经过强热, B瓶中的泥土未经过强热(或纱布袋内的泥土是否经过强热处理)
(2)A瓶中无变化, 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若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对照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解答】(1)本实验为一对照实验,由图中不难看出 A 瓶和 B 瓶之间唯一不同是 A 瓶中的泥土经过强热, B 瓶中的泥土未经过强热;
(2)由于 B 瓶的泥土中有微生物的存在,微生物会进行呼吸作用而产生二氧化碳,使得 B 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A 瓶的泥土经过强热处理将微生物杀死,所以可以发现 A 瓶中无变化. A 中氧气浓度高,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盛; B 中氧气浓度低,燃着的木条熄灭了;
(3)该实验的意图是如果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就可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
故答案为:(1) A瓶中的泥土经过强热, B瓶中的泥土未经过强热(或纱布袋内的泥土是否经过强热处理) ;(2) A 瓶中无变化, B 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3)若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