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 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 填空精选
1.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化学计量数为“1”时,也要保留)。
(1) Na+ H2O= NaOH+ H2↑。
(2) Fe2O3+ HCl FeCl3+ H2O。
(3) Fe2O3+ CO Fe+ CO2。
(4) C2H2+ O2 CO2+ H2O。
2.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铁丝绕成螺旋状的原因是 。
(2)小明按图实验时,集气瓶炸裂了,其原因可能是 。
(3)图中螺旋状铁丝的末端系一根火柴的作用是 。
3.图甲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见装置,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若要控制产生氧气的速率,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
(2)用加热高锰酸钾和排水法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________(可多选)。
A.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加入药品
B.先将导管伸入装满水的集气瓶,后加热
C.先给试管均匀加热,后集中给固体加热
D.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管从水槽里移出
(3)若选用图乙装置收集CO2,则气体从 __ (填“a”或“b”)端通入。
4.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包括:①明确反应原理,②选择制取装置,③选择除杂装置,④选择收集装置。下图为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的部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用装置A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2)小科想制取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请帮助他选择正确的实验装置并按合理顺序连接 。(用字母按顺序表示)
5.学习科学最重要的方法是实验,某实验小组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标号)。
(2)用装置D收集氧气。如果集气瓶容积为200mL,瓶内只留150mL水,水排尽后,瓶内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按20%计算)。
(3)高锰酸钾受热分解过程中,某变量Y的变化趋势如图乙所示,则Y可以表示 (写一种)。
6.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
(2)选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应选用 (选填“A”或“B”)作为气体发生装置。
(3)选用D装置作为氧气收集装置,氧气从 (选填“b”或“c”)管进入。
(4)小科用抽拉法检查装置E的气密性,发现被拉出的注射器活塞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的位置,你认为该装置是否漏气? (选填“是”或“否”).
7.火在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1)我国古人使用“火折子”引燃各种可燃物,向带火星的“火折子"吹气即可燃烧,原因是吹气向“火折子”提供了 。
(2)法国人发明了摩擦火柴,将白磷、硫、KClO3、MnO2混合,摩擦生热使白磷燃烧,释放的热量使KClO3分解,并使硫燃烧。白磷比硫先燃烧的原因是 。
8.面粉加工厂的车间若悬浮着较多的面粉粉尘,遇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这是因为面粉粉尘与空气充分接触后,遇到明火急剧燃烧,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在有限空间内迅速膨胀,从而引起爆炸。下面是模拟粉尘爆炸的一个实验:如图所示,在无盖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迅速鼓入大量空气,不久,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的塑料盖弹飞。请问:
(1)在上述实验中,鼓入空气的作用是 。
(2)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填序号)。
①金属筒不加盖时 ②蜡烛没有点燃时 ③无盖小塑料筒中装的是干燥煤粉时
9.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形试管的两个支管中,管口系一小气球,然后将Y形试管的两个支管伸入80℃的热水中;同时在烧杯底部放置白磷,如图所示。(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10℃)
(1)实险视察到只有Y形试管内的白磷燃烧,但很快就熄火了,其熄灭的原因可能 (填序号)。
①着火点升高 ②温度降低 ③氧气耗尽 ④试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2)管口的小气球可防止 (填写物质的化学式)进入空气,从而使该实验更环保;烧杯中80℃的热水的作用是 。
10.如图甲所示,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形试管的两个支管中,管口套一只小气球。将两个支管同时伸入热水相同深度处,可观察到a处的白磷燃烧,b处的红磷及c处的白磷均不燃烧。
(1)比较a、b处的现象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图乙中能正确反映气球内的气压(p)随反应时间(t)而发生变化的图象是 。
11. 1820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偶然发现酒精在常温下不能和氧气反应,在铂丝表面却能与氧气发生缓慢氧化,但铂丝却完好无损。据此他制作了一种铂丝打火机(如图所示),它以酒精为燃料,盖子上装有铂丝。使用时打开盖子,将铂丝置于酒精蒸气出口上方,等待片刻铂丝上的酒精即可被点燃。
(1)铂丝在该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 。
(2)酒精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2H5OH+3O2=2CO2+3X,其中物质X化学式为 。
(3)将铂丝置于酒精蒸气出口上方,需“等待片刻”才能点燃,请从燃烧条件的角度分析酒精蒸气未立即燃烧的原因是 。
12.叠氮化钠(NaN3)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安全气囊,汽车经撞击后,30毫秒内引发NaN3迅速完全分解生成两种单质。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若因为撞击,气囊内生成N2的质量为21g,则分解的叠氮化钠质量为 g。
(3)完成下列反应式:2NaN3+ =Na2O+3N2↑+Cu(填化学式)。
13.已知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现有1.6g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则①一定含有C、H元素;②一定不含有O元素;③可能含有氧元素;④一定含有O元素;其中正确的是 。分子中C、H原子的个数比为 。
14.利用图所示装置进行O2、CO2的性质实验。
(1)打开K1,滴入适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关闭K1,观察到烧杯中的蜡烛 。
(2)为证明CO2在通常条件下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
15.如图为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家庭实验装置。
(1)将蛋壳装入图甲带小孔的眼药水瓶中,这样操作的好处是 。
(2)甲图装置虚线框中应选用乙图中的 。(选填字母)装置来收集CO2气体。
16. 2022年北京冬奥会部分场馆利用“空气能”代替其他燃料为场馆供暖,从而缓解了温室效应。如图是小科验证温室效应做的实验装置,将该装置在 (填“阳光”或“黑暗”)下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水柱向 (填“左”或“右”)移动。
17.小滨对教材中“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相关实验装置进行了如图的改进。当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试管A内溶液的颜色呈 色,试管B中出现的现象是 ,烧杯C中 (选填“上面”或“下面”)的蜡烛先熄灭。
第17题图 第18题图
18.小柯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
(1)图甲实验设立B组的目的是 ,几天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是 。
(2)如图乙,把新鲜菠菜装入塑料袋中,扎紧袋口,在 环境中放置12 h后,松开袋口,插入导管立即扎紧袋口,并将导管口插入烧杯中,缓慢挤压塑料袋,蜡烛熄灭。该现象能否说明菠菜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判断并说明理由: 。
19.如图是呼吸系统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呼吸系统是由 和图中的[1] 组成的。
(2)能让你吸入的空气变得温暖、清洁、湿润的主要结构是[4] 内的黏膜和毛细血管。
(3)呼吸道都有骨或 做支架,能保证气体顺畅通过。
20.如图所示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吸入的气体,顺着支气管在肺里的各级分支,到达支气管最细的分支末端形成的[ ] 。
(2)①数量很多,外面包绕着[③] 。
(3)图中A表示的是肺泡中的 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B 也通过这些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由此可知,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 完成的。
21.甲图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①、②代表呼吸运动过程,a、b代表气体;乙图M、N是膈肌的位置。a表示的气体是 ,②过程等同于乙图膈肌的运动过程为 (选填“M→N”或“N→M")。
22.如图甲所示为模拟膈肌运动的模型,如图乙所示为肺泡结构与功能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橡皮膜D向上推,模拟膈肌 (选填“收缩”或“舒张”)时,横膈恢复拱形,图中C的体积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模拟人体 (选填“吸气”或“呼气”)的过程。
(2)成人约有3亿—4亿个肺泡,肺泡壁厚度只有0.1微米,肺泡面积一般为60-100平方米。肺泡表面毛细血管有30多万根,总长可达2400千米。这些结构特征都有利于肺泡 。
23.如图一为小科胸腔底部膈肌所处的①、②两种状态示意图;图二是他进行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值的变化曲线,图中A、B、C、D、E是曲线上的五个点。据图回答:
(1)图一中膈肌由①状态向②状态转变时,对应图二中的是 段曲线(填字母编号)。
(2)小科在睡觉、静坐、散步、跑步四种状态中,对应图二中A点到E点之间距离最短的是 。
(3)灯体中的燃料点燃后,烟尘和燃烧后留下的灰烬沿着小宫女的袖管不断进入中空的灯体(导烟气体腔)内,烟尘逐渐冷却在灯体内部形成烟灰。如果灯体上部封闭,不与导烟气腔连通,火焰容易熄灭,原因是 。
(4)宫女为空心铜像,灯燃烧产生的烟尘上升,并通过宫女右臂管道沉积于体内底部,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此处烟尘上升的原因是 。
24.如图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根据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回答问题。
(1)图中 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光合作用的产物是 和 。
(3)光合作用将 能转化为有机物中储存的 能。
(4)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 。
25.如图是研究光合作用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请回答问题。
(1)请对实验步骤进行排序 (填字母)。
(2)步骤A将植物放在黑暗的地方一昼夜,称为暗处理,其目的是 。
(3)上述步骤B加热一段时间后,小烧杯内的液体颜色和叶片颜色分别变为 。
(4)C中叶片滴加碘液后变蓝的部位是 。
(5)该实验可以得出结论: 。
26.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吸收或释放二氧化碳的量来表示。图中甲曲线表示在恒温30 ℃时,某水藻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吸收二氧化碳与释放二氧化碳量的关系。某同学为“研究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设计如图乙所示实验装置。此装置的优点在于,可通过控制灯泡功率的大小或调节试管与灯泡的距离,来改变光照的强弱。试回答下列问题。
(1)光照强度为B时,水藻吸收二氧化碳量为0,水藻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 。
(2)单位时间内,水藻释放氧气量应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
(3)图乙实验中,每隔5 min改变一次试管与光源之间的距离,随着距离的增加,密闭的试管中产生的气泡减少。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① 变弱;② 减少。
(4)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 ℃和30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25 ℃时,B点将向 (填“左”或“右”)移动。
27.图甲是被子植物叶片上进行光合作用的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物质运输的方向,字母A表示导管、B表示筛管,代码Ⅰ、Ⅱ、Ⅲ、Ⅳ表示物质,图乙表示该植物置于密闭大棚内一天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Ⅰ表示的物质为 。
(2)二氧化碳和氧气等气体通过甲图中的C (填结构名称)进出叶片。
(3)根据图乙曲线判断该植物-天24小时内,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总量与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总量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
28.大豆是重要的农作物,对其生理作用进行研究绘制如图所示曲线。图甲是在25 ℃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的变化曲线;图乙是在适宜光照强度、不同温度条件下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有机物和 。
(2)根据图甲分析,光照强度最适宜的范围是 μmol·m-2·s-1。光照强度过高时,光合作用反而下降,是因为蒸腾作用过强,部分 关闭,导致二氧化碳供应不足。
(3)根据图乙可知,35 ℃时光合作用强度 (填“等于”“大于”或“小于”)呼吸作用强度,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除了温度外,还有 。
29.如图甲中的曲线a表示某种蔬菜的一张进行叶片光合作用时的叶片,每小时合成有机物的质量与温度的关系,A、B、C为曲线a上的点;曲线b表示该叶片呼吸作用每小时分解有机物的质量与温度的关系(假设光照强度始终为H)。请分析回答:
(1)如果菜农在光照强度为H的温室内栽培该种蔬菜,温度最好应控制在 ℃左右;
(2)当温度达35℃时,请分析蔬菜叶片中有机物总量还能否增加,并说明理由
(3)若要提高温室栽培蔬菜的产量,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请至少说出两点) 。
(4)小科同学从没有经过饥饿处理的植物的同一叶片上陆续取下面积、厚薄相同的叶圆片,称其干重如图乙。假定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温度不变,叶片内有机物不向其他部位转移。由图乙可知,叶圆片Z在2小时内的有机物制造量为 。
30.“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植树造林等途径,抵消自身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如图所示是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回答:
(1)“碳中和”中的碳主要指的是 。
(2)⑤的过程属于 (生理活动),其文字表达式为 。
(3)用学科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其中正确的是___ ___(填字母)。
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循环
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
C.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分子总数增加
D.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31.如图表示自然界中的碳循环,请分析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 是碳循环的重要纽带,因为它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 ,进而通过多条途径进行碳循环。
(2)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中含有的碳可通过④所示途径继续参与碳循环,主要是由于 的分解作用。
(3)如果过度利用煤、石油等燃料,就会大大增加自然界中的 排放量,进而加剧温室效应。
32.空气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地球大气层中多种气体的混合。
(1)空气可以用来帮助物质燃烧,那是因为空气中含有 ,它在空气中的体积含量为 左右。
(2)PM2.5是指大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物。使用下列交通工具不会增加PM2.5的是____(填序号)。
A.共享单车 B.柴油汽车 C.地铁 D.电动汽车
(3)空气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物质中需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 (填序号)。
①二氧化碳 ②二氧化硫 ③一氧化碳 ④二氧化氮 ⑤氧气
33. 图为某市某年3月12日~3月 25日的空气质量指数趋势图(图甲)及空气质量评级分类标准(图乙)。根据图表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 空气质量指数的范围是 ,AQI 大于 300 的空气质量状况为 。
(2) 这两周内该市的空气质量以 为主。
(3) 可吸入颗粒物已经成为各大城市的首要污染物,为保持并改善空气质量,请提出一项可行的措施: 。
34.“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碳中和”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国家战略。实现碳中和,一是要减排即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是要发展增汇技术即二氧化碳的吸收技术。
资料一:浙江大学研发了“二氧化碳烟气微藻减排技术”,用微型藻类吸收二氧化碳实现固碳。
资料二:李灿院士领衔的全球首套千吨级“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在兰州试车成功。
(1)微型藻类吸收二氧化碳该技术,本质是利用微藻的 作用实现固碳。
(2)自然界中的淀粉一般也是通过绿色植物的该生理活动合成,请写出该生理活动的文字表达式: 。
(3)“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简单流程如图,甲醇(CH3OH)等液体燃料被形象地称为“液态阳光”。据图分析,甲醇合成时,利用氢能合成甲醇的反应物为 。
(4)若碳元素全部来自二氧化碳,则1.6吨甲醇(CH3OH)与 吨二氧化碳含碳量相当。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册 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 填空精选
1.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化学计量数为“1”时,也要保留)。
(1) Na+ H2O= NaOH+ H2↑。
(2) Fe2O3+ HCl FeCl3+ H2O。
(3) Fe2O3+ CO Fe+ CO2。
(4) C2H2+ O2 CO2+ H2O。
【答案】(1)2;2;2;1
(2)1;6;2;3
(3)1;3;2;3
(4)2;5;4;2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各原子的数目不变,选择相应的配平方法(最小公倍数法、定一法等)进行配平即可;配平时要注意化学计量数必须加在化学式的前面,配平过程中不能改变化学式中的下标;配平后化学计量数必须为整数。
【解答】(1)观察发现,反应物中有2个H原子,生成物中有3个H原子,可以在NaOH前面×2,在H2O前×2,从而保证H原子个数相等。再观察发现,此时左右O原子都是2个,只需在Na前面写2,从而配平。
(2)观察发现,在HCl前面写3,可以保证Cl个数相等;而在HCl前面写2,可以保证H原子个数相等。因为H和Cl都在HCl中,此时可以将最小公倍数6写在HCl前面,然后在FeCl3前面写2,在H2O前面写3保证它们的个数相等。比较可知,此时在 Fe2O3 前面写1就能配平。
(3)左边Fe有2个,只需在右侧Fe前面写2保证它的个数相等。左侧有4个O,右侧有2个O,可以在CO2前写2保证O原子个数相等,但是此时C原子个数不等。观察发现,只需在CO和CO2前面都写3,可以保证方程配平。
(4)观察发现,在 C2H2 写2,在O2写5,在 CO2 写4,在 H2O 写2,此时方程可以配平。
2.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铁丝绕成螺旋状的原因是 。
(2)小明按图实验时,集气瓶炸裂了,其原因可能是 。
(3)图中螺旋状铁丝的末端系一根火柴的作用是 。
【答案】(1)增加铁丝的受热面积,使铁丝能够持续燃烧
(2)集气瓶中预先没有放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合理即可)
(3)引燃铁丝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1)可从增大受热面积的角度分析对铁丝燃烧的影响;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花四射,会放出大量的热。如果熔融物低落瓶底,那么会引起瓶底炸裂,因此要在瓶底放上一层细沙,或者倒入少量的水。
(3)火柴燃烧后,可以点燃上面的铁丝,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铁丝绕成螺旋状的原因是:增加铁丝的受热面积,使铁丝能够持续燃烧;
(2)小明按图实验时,集气瓶炸裂了,其原因可能是:集气瓶中预先没有放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
(3)图中螺旋状铁丝的末端系一根火柴的作用是引燃铁丝。
3.图甲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见装置,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若要控制产生氧气的速率,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
(2)用加热高锰酸钾和排水法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____(可多选)。
A.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加入药品
B.先将导管伸入装满水的集气瓶,后加热
C.先给试管均匀加热,后集中给固体加热
D.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管从水槽里移出
(3)若选用图乙装置收集CO2,则气体从 (填“a”或“b”)端通入。
【答案】(1)B
(2)B;D
(3)a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分析;
(2)根据高锰酸钾制氧气操作步骤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分析。
【解答】(1) 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为常温,应选择B作发生装置。
(2) 用加热高锰酸钾和排水法制取氧气的实验中, 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加入药品 ,A正确; 开始冒出气泡为装置内空气,不能收集,应先加热,后将导管伸入装满水的集气瓶,B不正确; 先给试管均匀加热,后集中给固体加热 ,C正确; 实验结束后应先将导管从水槽里移出 ,再熄灭酒精灯,D不正确。
(3)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若选用图乙装置收集CO2,则气体从a端通入。
故答案为:(1)B;(2)BD;(3)a。
4.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包括:①明确反应原理 ②选择制取装置 ③选择除杂装置 ④选择收集装置。下图为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的部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用装置A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2)小科想制取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请帮助他选择正确的实验装置并按合理顺序连接 。(用字母按顺序表示)
【答案】(1)
(2)BFE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1)根据高锰酸钾制氧气选择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试管口加棉花分析;
(2)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原理,二氧化碳利用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分析。
【解答】(1)A为加热固体的发生装置,试管口有棉花,则药品为高锰酸钾,反应方程式为 ;
(2)制二氧化碳采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发生装置为B,要制取干燥二氧化碳,需选择F时行除水蒸气,然后利用E收集;
故答案为:(1) ;(2)BFE。
5.学习科学最重要的方法是实验,某实验小组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标号)。
(2)用装置D收集氧气。如果集气瓶容积为200mL,瓶内只留150mL水,水排尽后,瓶内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按20%计算)。
(3)高锰酸钾受热分解过程中,某变量Y的变化趋势如图乙所示,则Y可以表示 (写一种)。
【答案】(1)A
(2)80%
(3)氧气或锰酸钾或二氧化锰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生成的氧气可以用排水法进行收集。
【解答】(1)高锰酸钾制氧气需加热,故发生装置为A;
(2);
(3)Y的质量先增加后不变,故其可以表示反应的生成物,故可为 氧气或锰酸钾或二氧化锰 。
6.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
(2)选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应选用 (选填“A”或“B”)作为气体发生装置。
(3)选用D装置作为氧气收集装置,氧气从 (选填“b”或“c”)管进入。
(4)小科用抽拉法检查装置E的气密性,发现被拉出的注射器活塞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的位置,你认为该装置是否漏气? (选填“是”或“否”).
【答案】(1)长颈漏斗
(2)A
(3)b
(4)否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
①A装置适用于固液不加热型发生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在右侧导管装上橡皮管,用止水夹夹住橡皮管,向长颈漏斗中加水至液面没过长颈漏斗下端,若在长颈漏斗中形成一段稳定的液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②B装置适用于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将导管口伸入水中,用手捂住试管,若在导管口冒出气泡,且一段时间后导管中有一段稳定的液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③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解答】
(2)装置A,适用于固液反应,不需要加热,装置B适用于固体的反应,需要加热,故选A。
(3)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氧气从b管进入。
(4)被拉出的注射器活塞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的位置说明装置内的气体质量不发生变化,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7.火在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1)我国古人使用“火折子”引燃各种可燃物,向带火星的“火折子"吹气即可燃烧,原因是吹气向“火折子”提供了 。
(2)法国人发明了摩擦火柴,将白磷、硫、KClO3、MnO2混合,摩擦生热使白磷燃烧,释放的热量使KClO3分解,并使硫燃烧。白磷比硫先燃烧的原因是 。
【答案】(1)氧气
(2)白磷的着火点更低
【知识点】氧化反应;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燃烧的三个条件:第一,可燃物;第二,有助燃剂,比如氧气;第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解答】(1)燃烧的三个条件:第一,可燃物;第二,有助燃剂,比如氧气;第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所以向带火星的“火折子"吹气即可燃烧,原因是吹气向“火折子”提供了氧气;
(2) 白磷比硫先燃烧的原因是白磷的着火点更低;
故答案为:(1)氧气(2) 白磷的着火点更低
8.面粉加工厂的车间若悬浮着较多的面粉粉尘,遇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这是因为面粉粉尘与空气充分接触后,遇到明火急剧燃烧,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在有限空间内迅速膨胀,从而引起爆炸。下面是模拟粉尘爆炸的一个实验:如图所示,在无盖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迅速鼓入大量空气,不久,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的塑料盖弹飞。请问:
(1)在上述实验中,鼓入空气的作用是 。
(2)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填序号)。
①金属筒不加盖时 ②蜡烛没有点燃时
③无盖小塑料筒中装的是干燥煤粉时
【答案】(1)使面粉充满金属筒,与空气混合均匀
(2)①②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和发生爆炸的条件(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剧烈燃烧)解答此题.【解答】(1)根据可燃性气体或易燃物的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明火就会剧烈燃烧,导致有限空间里气体的体积急剧膨胀,从而引起爆炸.鼓入空气的作用是:易燃物的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爆炸极限,即使面粉充满金属筒,与空气混合均匀.
(2)根据燃烧和发生爆炸的条件: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可知①金属筒不加盖时,不是有限空间,不会发生爆炸; ②蜡烛没有点燃时,没有遇明火不会爆炸,故选①②。
9.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形试管的两个支管中,管口系一小气球,然后将Y形试管的两个支管伸入80℃的热水中;同时在烧杯底部放置白磷,如图所示。(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10℃)
(1)实险视察到只有Y形试管内的白磷燃烧,但很快就熄火了,其熄灭的原因可能是 (填序号)。
①着火点升高
②温度降低
③氧气耗尽
④试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2)管口的小气球可防止 (填写物质的化学式)进入空气,从而使该实验更环保;烧杯中80℃的热水的作用是 。
【答案】(1)③
(2)P2O5;使白磷达到着火点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2)根据白磷和氧气的反应产物解答。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解答】(1)实验视察到只有Y形试管内的白磷燃烧,但很快就熄火了,是因为这个装置被上方的气球封闭,一段时间后Y形管内的氧气耗尽所致,故选③。
(2)白磷燃烧,即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粉末,因此管口的小气球可防止P2O5进入空气,从而使该实验更环保。白磷的着火点为40℃左右,放入80℃的热水中会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使其燃烧,那么烧杯中80℃的热水的作用是使白磷达到着火点。
10.如图甲所示,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形试管的两个支管中,管口套一只小气球。将两个支管同时伸入热水相同深度处,可观察到a处的白磷燃烧,b处的红磷及c处的白磷均不燃烧。
(1)比较a、b处的现象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图乙中能正确反映气球内的气压(p)随反应时间(t)而发生变化的图象是 。
【答案】(1)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B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燃烧需温度达到着火点分析;
(2)根据变化时装置内压强先变大后减小分析。
【解答】(1)a处白磷燃烧,b处白磷不燃烧,由此可得出燃烧需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2)磷燃烧放热,且消耗装置内氧气,气球内气压应先变大后减小,且最终小于原始压强,B图像可表示压强变化。
故答案为:(1)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B。
11. 1820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偶然发现酒精在常温下不能和氧气反应,在铂丝表面却能与氧气发生缓慢氧化,但铂丝却完好无损。据此他制作了一种铂丝打火机(如图所示),它以酒精为燃料,盖子上装有铂丝。使用时打开盖子,将铂丝置于酒精蒸气出口上方,等待片刻铂丝上的酒精即可被点燃。
(1)铂丝在该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 。
(2)酒精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2H5OH+3O2=2CO2+3X,其中物质X化学式为 。
(3)将铂丝置于酒精蒸气出口上方,需“等待片刻”才能点燃,请从燃烧条件的角度分析酒精蒸气未立即燃烧的原因是 。
【答案】(1)催化作用
(2)H2O
(3)温度未达到着火点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是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保持不变。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保持不变,据此推测X的化学式。
(3)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解答】(1)根据“酒精在常温下不能和氧气反应,在铂丝表面却能与氧气发生缓慢氧化,但铂丝却完好无损”可知,铂丝在该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是催化作用。
(2)根据方程式 C2H5OH+3O2=2CO2+3X 得到:2C+6H+7O=2C+4O+3X,解得:3X=3O+6H=3H2O,则X的化学式为H2O;
(3)将铂丝置于酒精蒸气出口上方,需“等待片刻”才能点燃,则酒精蒸气未立即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未达到着火点。
12.叠氮化钠(NaN3)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安全气囊,汽车经撞击后,30毫秒内引发NaN3迅速完全分解生成两种单质。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若因为撞击,气囊内生成N2的质量为21g,则分解的叠氮化钠质量为 g。
(3)完成下列反应式:2NaN3+ =Na2O+3N2↑+Cu(填化学式)。
【答案】(1)
(2)32.5
(3)CuO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题中所给信息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结合方程式书写方法分析;
(2)根据生成氮气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反应的 叠氮化钠质量分析;
(3)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分析。
【解答】(1)由题意可知,氢氮化钠撞击分解生成钠和氮气,方程式为 。
(2)设分解的 叠氮化钠质量为x
2NaN3 2Na+3N2↑
130 84
x 21g
130:84=x:21g
x=32.5g
(3)由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可知,该方程式为 2NaN3+ CuO =Na2O+3N2↑+Cu。
故答案为:(1) ;32.5;(3) CuO 。
13.已知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现有1.6g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则①一定含有C、H元素;②一定不含有O元素;③可能含有氧元素;④一定含有O元素;其中正确的是 。分子中C、H原子的个数比为 。
【答案】①②;1:4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再根据“元素质量=物质质量×元素质量分数”分别计算出二氧化碳和水中氧元素的质量,然后相加,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进行比较即可。
(2)分子中原子的个数之比等于元素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比值之比。
【解答】(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4.4g+3.6g-1.6g=6.4g;
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
水中氧元素的质量:;
则生成物中氧元素的总质量:3.2g+3.2g=6.4g;
比较可知,这种物质中肯定存在C、H元素,没有O元素。
则正确的是①②。
(2)分子C、H的原子个数比:
14.利用图所示装置进行O2、CO2的性质实验。
(1)打开K1,滴入适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关闭K1,观察到烧杯中的蜡烛 。
(2)为证明CO2在通常条件下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
【答案】(1)燃烧得更旺
(2)打开K2,滴入适量的稀盐酸,再关闭K2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水,蜡烛在氧气中剧烈燃烧;
(2)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烧杯后,烧杯中的蜡烛熄灭,从而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解答】(1)打开K1,滴入适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关闭K1,观察到烧杯中的蜡烛燃烧得更旺。
(2)为证明CO2在通常条件下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进行的实验操作是:打开K2,滴入适量的稀盐酸,再关闭K2。
15.如图为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家庭实验装置。
(1)将蛋壳装入图甲带小孔的眼药水瓶中,这样操作的好处是 。
(2)甲图装置虚线框中应选用乙图中的 。(选填字母)装置来收集气体。
【答案】(1)控制反应进行与停止
(2)A
【知识点】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1)根据将蛋壳装入图甲带小孔的眼药水瓶中可控制药品接触与分离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分析。
【解答】(1) 将蛋壳装入图甲带小孔的眼药水瓶中,可控制固体和液体的接触与分离,从而控制反应的进行与停止;
(2)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甲图装置虚线框中收集二氧化碳,应选用乙图中的A装置;
故答案为:(1)控制反应的进行与停止;(2)A。
16. 2022年北京冬奥会部分场馆利用“空气能”代替其他燃料为场馆供暖,从而缓解了温室效应。如图是小科验证温室效应做的实验装置,将该装置在 (填“阳光”或“黑暗”)下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水柱向 (填“左”或“右”)移动。
【答案】阳光;左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使空气温度急剧升高。
【解答】装置在阳光下一段时间,二氧化碳中温度升高更多,故水柱向左运动。
17.小滨对教材中“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相关实验装置进行了如图的改进。当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试管A内溶液的颜色呈 色,试管B中出现的现象是 ,烧杯C中 (选填“上面”或“下面”)的蜡烛先熄灭。
【答案】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下面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化合生成碳酸,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分析。
【解答】二氧化碳与水化合生成碳酸, 当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试管A内溶液的颜色呈红色,试管B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现象为澄清 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烧杯C中下面蜡烛先熄灭。
故答案为:红;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下面。
18.小柯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
(1)图甲实验设立B组的目的是 ,几天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是 。
(2)如图乙,把新鲜菠菜装入塑料袋中,扎紧袋口,在 环境中放置12 h后,松开袋口,插入导管立即扎紧袋口,并将导管口插入烧杯中,缓慢挤压塑料袋,蜡烛熄灭。该现象能否说明菠菜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判断并说明理由: 。
【答案】(1)与A组进行对照(或对照);A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中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萌发的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2)黑暗(或无光照);不能,烧杯中的烛焰熄灭只能说明塑料袋中的氧气含量减少,而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证明二氧化碳要用澄清石灰水进行检验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1)控制变量法中设置对照实验是常用的方法。
(2)植物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检验方式是通过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答】(1)甲实验中,A、B两个装置的区别在于种子是否具有活性,煮熟的种子已经失去活性,无法进行呼吸作用,而A装置可以进行呼吸作用。所以设置B组的目的是与A组进行对照。种子呼吸作用可以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可以观察到A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B中不变浑浊。同时可以证明了植物呼吸作用可以产生二氧化碳。故填 与A组进行对照(或对照) 、 A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中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 、 萌发的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
(2)由于植物在光照条件下会进行光合作用,将对实验产生干扰,因此在做植物呼吸作用的实验是在黑暗的环境下进行的。因此装置是放在黑暗的环境下。 12 h后,松开袋口,插入导管立即扎紧袋口,并将导管口插入烧杯中,缓慢挤压塑料袋,蜡烛熄灭 ,此时蜡烛熄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袋中的氧气含量较低,并不能说明产生了二氧化碳,要验证是否产生二氧化碳需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故填 黑暗(或无光照) 、 不能,烧杯中的烛焰熄灭只能说明塑料袋中的氧气含量减少,而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证明二氧化碳要用澄清石灰水进行检验 。
故答案为:(1)与A组进行对照(或对照) ; A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中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 ; 萌发的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2) 黑暗(或无光照) ; 不能,烧杯中的烛焰熄灭只能说明塑料袋中的氧气含量减少,而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证明二氧化碳要用澄清石灰水进行检验 。
19.如图是呼吸系统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呼吸系统是由 和图中的[1] 组成的。
(2)能让你吸入的空气变得温暖、清洁、湿润的主要结构是[4] 内的黏膜和毛细血管。
(3)呼吸道都有骨或 做支架,能保证气体顺畅通过。
【答案】(1)呼吸道;肺
(2)鼻
(3)软骨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统称为呼吸道,肺是是气体交换的器官,空气经鼻的过滤、温暖和湿润后,通过气管和支气管,达到肺,最后进入肺泡。
【解答】(1)呼吸系统有呼吸道和肺组成。故填呼吸道、肺。
(2)空气经鼻的过滤、温暖和湿润后,通过气管和支气管,达到肺,最后进入肺泡,所以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温暖、清洁、湿润的主要结构是鼻。故填鼻。
(3)呼吸道是由软骨做支架,保持气体畅通。故填软骨。
故答案为:(1)呼吸道、肺 (2)鼻 (3)软骨。
20.如图所示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吸入的气体,顺着支气管在肺里的各级分支,到达支气管最细的分支末端形成的[ ] 。
(2)①数量很多,外面包绕着[③] 。
(3)图中A表示的是肺泡中的 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B 也通过这些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由此可知,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 完成的。
【答案】(1)①;肺泡
(2)毛细血管
(3)氧气;二氧化碳;扩散作用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肺中含有大量肺泡,肺泡是肺部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也是肺的功能单位。
(2)肺泡内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中;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内,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解答】(1)肺泡是肺部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位于支气管最细的分支末端。图中①表示肺泡。故填①、肺泡。
(2)肺中含有大量肺泡,肺泡由单层细胞构成,肺泡外遍布脉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故填:毛细血管。
(3)A是从肺泡进入血液,B从血液中进入肺泡。肺泡内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中,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内,说明A代表氧气,B代表二氧化碳。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故填:氧气、二氧化碳、扩散作用。
故答案为(1)①、肺泡 (2)毛细血管 (3)氧气、二氧化碳、扩散作用 。
21.甲图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①、②代表呼吸运动过程,a、b代表气体;乙图M、N是膈肌的位置。a表示的气体是 ,②过程等同于乙图膈肌的运动过程为 (选填“M→N”或“N→M")。
【答案】二氧化碳或CO2;M→N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甲表示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乙图吸气时,肋间肌收缩,肋骨上举,胸骨向上向外移动,胸廓的左右径和前后径变大,这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变大,这时肺内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的气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呼气与吸气相反;
【解答】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故a表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②过程为吸气过程,这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变大,故M→N。
22.如图甲所示为模拟膈肌运动的模型,如图乙所示为肺泡结构与功能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橡皮膜D向上推,模拟膈肌 (选填“收缩”或“舒张”)时,横膈恢复拱形,图中C的体积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模拟人体 (选填“吸气”或“呼气”)的过程。
(2)成人约有3亿—4亿个肺泡,肺泡壁厚度只有0.1微米,肺泡面积一般为60-100平方米。肺泡表面毛细血管有30多万根,总长可达2400千米。这些结构特征都有利于肺泡 。
【答案】(1)舒张;变小;呼气
(2)与毛细血管内血液的气体交换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A是气管,B是胸腔,C是肺,D是横膈
【解答】(1)将橡皮膜D向上推,模拟膈肌舒张时,横膈恢复拱形,B胸腔体积变小,胸内气压变大,图中C肺泡的体积将变小,肺泡内气压变大,当肺泡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时,人呼气,所以模拟人体的呼气过程。
(2)成人约有3亿—4亿个肺泡,肺泡壁厚度只有0.1微米,肺泡面积一般为60-100平方米。肺泡表面毛细血管有30多万根,总长可达2400千米。这些结构特征都有利于肺泡与毛细血管内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故答案为:(1)舒张、变小、呼气(2) 与毛细血管内血液的气体交换
23.如图一为小科胸腔底部膈肌所处的①、②两种状态示意图;图二是他进行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差值的变化曲线,图中A、B、C、D、E是曲线上的五个点。据图回答:
(1)图一中膈肌由①状态向②状态转变时,对应图二中的是 段曲线(填字母编号)。
(2)小科在睡觉、静坐、散步、跑步四种状态中,对应图二中A点到E点之间距离最短的是 。
(3)灯体中的燃料点燃后,烟尘和燃烧后留下的灰烬沿着小宫女的袖管不断进入中空的灯体(导烟气体腔)内,烟尘逐渐冷却在灯体内部形成烟灰。如果灯体上部封闭,不与导烟气腔连通,火焰容易熄灭,原因是 。
(4)宫女为空心铜像,灯燃烧产生的烟尘上升,并通过宫女右臂管道沉积于体内底部,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此处烟尘上升的原因是 。
【答案】(1)ABC或AC
(2)跑步
(3)隔绝了氧气
(4)燃烧使空气受热上升,形成对流,带动烟尘上升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人体的呼吸运动是通过肺通气实现的,依靠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完成胸廓的变大和变小,使肺内气压大小发生变化,实现吸气和呼气。
【解答】(1) 肌由①状态向②状态转变 ,膈肌向下运动,体积变大气压变小,外界气压大于内部气压,实现吸气,故为ABC或AC;
(2)AE最短即呼吸频率最高的一段,故为跑步;
(3)灯体上部封闭 ,原因为隔绝了氧气;
(4) 烟尘上升的原因是燃烧使空气受热上升,形成对流,带动烟尘上升 。
24.如图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根据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回答问题。
(1)图中 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光合作用的产物是 和 。
(3)光合作用将 能转化为有机物中储存的 能。
(4)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 。
【答案】(1)叶绿体
(2)有机物;氧气
(3)光;化学
(4)叶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解答】(1)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
(3)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所以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
(4)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是叶;
故答案为:(1) 叶绿体 (2)有机物、氧气(3)光、化学(4)叶
25.如图是研究光合作用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请回答问题。
(1)请对实验步骤进行排序 (填字母)。
(2)步骤A将植物放在黑暗的地方一昼夜,称为暗处理,其目的是 。
(3)上述步骤B加热一段时间后,小烧杯内的液体颜色和叶片颜色分别变为 。
(4)C中叶片滴加碘液后变蓝的部位是 。
(5)该实验可以得出结论: 。
【答案】(1)ADBEC
(2)使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转运和消耗掉,以排除原有淀粉对实验的干扰
(3)绿色和黄白色
(4)见光部位
(5)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光,产物是淀粉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淀粉遇碘液变蓝色;色素能够溶解在酒精溶液中;
【解答】(1) 研究光合作用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是ADBEC ;
(2) 暗处理一昼夜的目的是:使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转运和消耗掉,以排除原有淀粉对实验的干扰;
(3)叶绿体中的叶绿素可以溶解在酒精中,所以叶的颜色变成黄白色,溶液的颜色变为绿色;
(4)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所以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遮光部分没有产生淀粉,所以C中叶片滴加碘液后变蓝的部位是见光部分;
(5)从这个实验中可以看出 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光,产物是淀粉;
故答案为:(1) ADBEC (2) 使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转运和消耗掉,以排除原有淀粉对实验的干扰 (3) 绿色和黄白色 (4) 见光部位 (5) 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光,产物是淀粉
26.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吸收或释放二氧化碳的量来表示。图中甲曲线表示在恒温30 ℃时,某水藻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吸收二氧化碳与释放二氧化碳量的关系。某同学为“研究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设计如图乙所示实验装置。此装置的优点在于,可通过控制灯泡功率的大小或调节试管与灯泡的距离,来改变光照的强弱。试回答下列问题。
(1)光照强度为B时,水藻吸收二氧化碳量为0,水藻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 。
(2)单位时间内,水藻释放氧气量应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
(3)图乙实验中,每隔5 min改变一次试管与光源之间的距离,随着距离的增加,密闭的试管中产生的气泡减少。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① 变弱;② 减少。
(4)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 ℃和30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25 ℃时,B点将向 (填“左”或“右”)移动。
【答案】(1)是
(2)小于
(3)光照强度;二氧化碳
(4)左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丙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1) 光照强度为B时,水藻吸收二氧化碳量为0,说明此时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刚好用于光合作用;此时呼吸作用的强度刚好等于光合作用的强度,所以水藻是进行了光合作用;
(2)水藻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一部分用于其自身的呼吸作用,多余的氧气才会释放到周围环境中,所以单位时间内,水藻释放氧气量应小于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
(3) 图乙实验中,每隔5 min改变一次试管与光源之间的距离,随着距离的增加,密闭的试管中产生的气泡减少。 第一原因是因为当灯距离水藻越远时,光照强度越弱,光合作用的强度也就减少,释放的氧气相应的而减少;第二的原因是一直进行光合作用,当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不断地减少,所以光合作用减少,使得释放的氧气减少;
(4)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 ℃和30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25 ℃时,光合作用强度比30℃时强,呼吸作用比30℃时弱,所以光合作用随着光照强度将更快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所以B点将向左移动
故答案为:(1)是(2)小于(3)光照强度;二氧化碳(4)左
27.图甲是被子植物叶片上进行光合作用的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物质运输的方向,字母A表示导管、B表示筛管,代码Ⅰ、Ⅱ、Ⅲ、Ⅳ表示物质,图乙表示该植物置于密闭大棚内一天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的Ⅰ表示的物质为 。
(2)二氧化碳和氧气等气体通过甲图中的C (填结构名称)进出叶片。
(3)根据图乙曲线判断该植物-天24小时内,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总量与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总量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
【答案】(1)水
(2)气孔
(3)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总量大于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总量,因为e点的二氧化碳浓度低于a点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
图甲中Ⅰ水、Ⅱ二氧化碳、Ⅲ有机物、Ⅳ氧气、C气孔。 根据被子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及所需物质、生成物质进行解答。
【解答】
(1)导管能够运输水和无机盐。图甲中的Ⅰ是由A导管运输来的,因此,表示的物质为水;
(2)C气孔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因此,二氧化碳和氧气等气体通过甲图中的C气孔进出叶片;
(3)根据图乙的曲线可知:植物一天24小时内,e点的二氧化碳浓度低于a点的二氧化碳浓度,因此,判断植物一天24小时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总量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总量。
故答案为:(1)水;(2)气孔;(3) 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总量大于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总量,因为e点的二氧化碳浓度低于a点 。
28.大豆是重要的农作物,对其生理作用进行研究绘制如图所示曲线。图甲是在25 ℃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的变化曲线;图乙是在适宜光照强度、不同温度条件下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有机物和 。
(2)根据图甲分析,光照强度最适宜的范围是 μmol·m-2·s-1。光照强度过高时,光合作用反而下降,是因为蒸腾作用过强,部分 关闭,导致二氧化碳供应不足。
(3)根据图乙可知,35 ℃时光合作用强度 (填“等于”“大于”或“小于”)呼吸作用强度,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除了温度外,还有 。
【答案】(1)氧气
(2)100~150;气孔
(3)等于;氧气浓度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结合图像分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当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植物体开始积累有机物,当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时,植物体开始消耗有机物,当其相等时,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既不增加也不减少。
【解答】(1)植物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有机物和氧气;
(2)据甲图可知当其光照强度在100-150左右时其曲线的位置较高,故此时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当光照强度过高时会使气孔关闭,二氧化碳原料过少,不利于光合作用。
(3)当温度为35摄氏度时。光合作用的曲线和呼吸作用的曲线重合,故其强度相等;氧气作为呼吸作用的原料,当其浓度变化时还会影响呼吸作用强度。
故答案为:(1)氧气;(2) 100~150 ; 气孔 (3) 等于 ; 氧气浓度
29.如图甲中的曲线a表示某种蔬菜的一张进行叶片光合作用时的叶片,每小时合成有机物的质量与温度的关系,A、B、C为曲线a上的点;曲线b表示该叶片呼吸作用每小时分解有机物的质量与温度的关系(假设光照强度始终为H)。请分析回答:
(1)如果菜农在光照强度为H的温室内栽培该种蔬菜,温度最好应控制在 ℃左右;
(2)当温度达35℃时,请分析蔬菜叶片中有机物总量还能否增加,并说明理由
(3)若要提高温室栽培蔬菜的产量,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请至少说出两点) 。
(4)小科同学从没有经过饥饿处理的植物的同一叶片上陆续取下面积、厚薄相同的叶圆片,称其干重如图乙。假定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温度不变,叶片内有机物不向其他部位转移。由图乙可知,叶圆片Z在2小时内的有机物制造量为 。
【答案】(1)20
(2)不能,温度达到3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和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一样多,因此二者的差是0mg
(3)增加光照、降低温度、通风等
(4)X+Z-2Y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释放氧气,合成有机物;植物的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释放二氧化碳和水。
【解答】(1)当两曲线间距最大时,即积累的有机物最多时,即温度为20摄氏度;
(2)温度为35度时,由图像可知,此时呼吸作用强度等于光合作用强度,故此时没有有机物的积累;
(3) 提高温室栽培蔬菜的产量 ,故需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可以通过增加光照等措施完成;
(4)由x到y可知,植物呼吸作用2小时消耗量为(x-y),后面两小时的质量增加量为(Z-Y),故合成的质量为 X+Z-2Y 。
30.“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植树造林等途径,抵消自身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如图所示是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回答:
(1)“碳中和”中的碳主要指的是 。
(2)⑤的过程属于 (生理活动),其文字表达式为 。
(3)用学科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其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循环
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
C.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分子总数增加
D.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答案】(1)二氧化碳
(2)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3)A;B;C;D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 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含碳物质和含氧物质的循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共有一个家,这就是生物圈。生物在生物圈中生存、繁衍,生物所需的物质(如水)和碳、氢、氧、氮等元素,在生态系统中不是单向传递,而是被反复利用的,我们称之为物质循环。
【解答】(1)“碳中和”中的碳主要指的是二氧化碳;
(2)植物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和水产生氧气和有机物; ⑤的过程属于光合作用,其文字表达式为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
(3)用学科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
故答案为:(1) 二氧化碳 (2) 光合作用 ;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3) A B C D
31.如图表示自然界中的碳循环,请分析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 是碳循环的重要纽带,因为它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 ,进而通过多条途径进行碳循环。
(2)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中含有的碳可通过④所示途径继续参与碳循环,主要是由于 的分解作用。
(3)如果过度利用煤、石油等燃料,就会大大增加自然界中的 排放量,进而加剧温室效应。
【答案】(1)绿色植物;有机物
(2)微生物
(3)二氧化碳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生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二氧化碳增加的途径有生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化石燃料的燃烧;二氧化碳减少的主要途径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解答】(1)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所以从图中可以看出绿色植物是碳循环的重要纽带,因为它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进而通过多条途径进行碳循环。
(2)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中的有机物可以通过微生物的分解变成无机盐;
(3) 煤、石油等燃料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所以会加剧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1)绿色植物、有机物(2) 微生物 (3) 二氧化碳
32.空气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地球大气层中多种气体的混合。
(1)空气可以用来帮助物质燃烧,那是因为空气中含有 ,它在空气中的体积含量为 左右。
(2)PM2.5是指大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物。使用下列交通工具不会增加PM2.5的是____(填序号)。
A.共享单车 B.柴油汽车 C.地铁 D.电动汽车
(3)空气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物质中需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 (填序号)。
①二氧化碳②二氧化硫③一氧化碳④二氧化氮⑤氧气
【答案】(1)氧气;21%
(2)A;C;D
(3)②③④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氧气的性质和利用;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1)根据空气中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氧气的性质分析。
(2)根据PM2.5是指大气中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物,使用共享单车、地铁、电动汽车均不会增加PM2.5分析。
(3)空气的污染物是主要有害气体和可吸入颗粒物,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等。
【解答】(1)空气中的氧气可以用来帮助物质燃烧,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
(2)PM2.5是指大气中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物,使用共享单车、地铁、电动汽车均不会增加PM2.5。
故答案为:ACD。
(3)空气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被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污染物有②二氧化硫、③一氧化碳、④二氧化氮。
33. 图为某市某年3月12日~3月 25日的空气质量指数趋势图(图甲)及空气质量评级分类标准(图乙)。根据图表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 空气质量指数的范围是 ,AQI 大于 300 的空气质量状况为 。
(2) 这两周内该市的空气质量以 为主。
(3) 可吸入颗粒物已经成为各大城市的首要污染物,为保持并改善空气质量,请提出一项可行的措施: 。
【答案】(1)0~500;严重污染
(2)良
(3)城市道路定时洒水、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控制等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1)根据甲、乙图中的数据分析。
(2)根据甲图分析。
(3)城市道路定时洒水、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控制,可改善空气质量。
【解答】(1)根据乙图可知空气质量指数的范围是0~500.AQI大于300的空气质量状况为严重污染。
(2)根据甲图可知这两周内广州市的空气质量大部分是用黄色线(良)表示,所以这两周内广州市的空气质量以良为主。
(3)城市道路定时洒水、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控制,可改善空气质量。
34.“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碳中和”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国家战略。实现碳中和,一是要减排即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是要发展增汇技术即二氧化碳的吸收技术。
资料一:浙江大学研发了“二氧化碳烟气微藻减排技术”,用微型藻类吸收二氧化碳实现固碳。
资料二:李灿院士领衔的全球首套千吨级“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在兰州试车成功。
(1)微型藻类吸收二氧化碳该技术,本质是利用微藻的 作用实现固碳。
(2)自然界中的淀粉一般也是通过绿色植物的该生理活动合成,请写出该生理活动的文字表达式: 。
(3)“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简单流程如图,甲醇(CH3OH)等液体燃料被形象地称为“液态阳光”。据图分析,甲醇合成时,利用氢能合成甲醇的反应物为 。
(4)若碳元素全部来自二氧化碳,则1.6吨甲醇(CH3OH)与 吨二氧化碳含碳量相当。
【答案】(1)光合
(2)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3)氢气和二氧化碳
(4)2.2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理;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光合作用可吸收二氧化碳分析;
(2)根据光合作用原理分析;
(3)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分析;
(4)根据元素质量为物质质量×元素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1) 微型藻类吸收二氧化碳该技术,本质是利用微藻的光合作用实现固碳。
(2)光合作用原理是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
(3)由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知, 利用氢能合成甲醇的反应物为氢气和二氧化碳;
(4)与 1.6吨甲醇(CH3OH) 中含相等质量的碳元素的二氧化碳质量为.
故答案为:(1)光合;(2)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3)氢气和二氧化碳;(4)2.2。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册 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 填空精选
参 考 答 案
1.【答案】(1)2;2;2;1
(2)1;6;2;3
(3)1;3;2;3
(4)2;5;4;2
2.【答案】(1)增加铁丝的受热面积,使铁丝能够持续燃烧
(2)集气瓶中预先没有放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合理即可)
(3)引燃铁丝
3.【答案】(1)B
(2)B;D
(3)a
4.【答案】(1) (2)BFE
5.【答案】(1)A (2)80% (3)氧气或锰酸钾或二氧化锰
6.【答案】(1)长颈漏斗 (2)A (3)b (4)否
7.【答案】(1)氧气 (2)白磷的着火点更低
8.【答案】(1)使面粉充满金属筒,与空气混合均匀 (2)①②
9.【答案】(1)③ (2)P2O5;使白磷达到着火点
10.【答案】(1)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B
11.【答案】(1)催化作用 (2)H2O (3)温度未达到着火点
12.【答案】(1) (2)32.5 (3)CuO
13.【答案】①②;1:4
14.【答案】(1)燃烧得更旺 (2)打开K2,滴入适量的稀盐酸,再关闭K2
15.【答案】(1)控制反应进行与停止 (2)A
16.【答案】阳光;左
17.【答案】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下面
18.【答案】(1)与A组进行对照(或对照);A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中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萌发的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2)黑暗(或无光照);不能,烧杯中的烛焰熄灭只能说明塑料袋中的氧气含量减少,而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证明二氧化碳要用澄清石灰水进行检验
19.【答案】(1)呼吸道;肺
(2)鼻
(3)软骨
20.【答案】(1)①;肺泡
(2)毛细血管
(3)氧气;二氧化碳;扩散作用
21.【答案】二氧化碳或CO2;M→N
22.【答案】(1)舒张;变小;呼气
(2)与毛细血管内血液的气体交换
23.【答案】(1)ABC或AC
(2)跑步
(3)隔绝了氧气
(4)燃烧使空气受热上升,形成对流,带动烟尘上升
24.【答案】(1)叶绿体
(2)有机物;氧气
(3)光;化学
(4)叶
25.【答案】(1)ADBEC
(2)使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转运和消耗掉,以排除原有淀粉对实验的干扰
(3)绿色和黄白色
(4)见光部位
(5)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光,产物是淀粉
26.【答案】(1)是
(2)小于
(3)光照强度;二氧化碳
(4)左
27.【答案】(1)水
(2)气孔
(3)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总量大于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总量,因为e点的二氧化碳浓度低于a点
28.【答案】(1)氧气
(2)100~150;气孔
(3)等于;氧气浓度
29.【答案】(1)20
(2)不能,温度达到3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和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一样多,因此二者的差是0mg
(3)增加光照、降低温度、通风等
(4)X+Z-2Y
30.【答案】(1)二氧化碳
(2)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3)A;B;C;D
31.【答案】(1)绿色植物;有机物
(2)微生物
(3)二氧化碳
32.【答案】(1)氧气;21%
(2)A;C;D
(3)②③④
33.【答案】(1)0~500;严重污染
(2)良
(3)城市道路定时洒水、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控制等
34.【答案】(1)光合
(2)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3)氢气和二氧化碳
(4)2.2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