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2 气压带和风带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2 气压带和风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12-01 09:4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必修一 第二章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科目
地理
教学对象
高一4班学生
课时
第一课时
设计者
吕静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一)本课时内容
本课时内容是在结合前一节课的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上来探讨具有全球性、有规律性、长时期平均状态的大气环流。此部分教材是用“不断设定条件,步步接近实际”的方式叙写的,这符合学生不断思考的过程。第一个条件(假定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偏向力、只考虑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受热不均)的理想地球单圈环流(图2.9)。第二个条件附加地球自转偏向力,铺垫低纬近地面和高空风向的差异的比较,推导三圈环流(图2.10),并以平面简图的形式按顺序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梳理气压高低与气流升降的关系。第三,加入公转条件(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推导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2.11),说出移动规律。
(二)根据课标整合
本节对应的课标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如果按教材讲则气压带风带性质对气候的影响在本节的第三目才再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冷热干湿性质,这样易重复教学耽误课时,所以将判断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冷热干湿性质随讲气压带风带形成时即进行分析,为讲气压带风带性质对气候的影响做铺垫。这样由于课时将“加入公转条件,推导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2.11),说出移动规律”放在下一课时讲,又正好与第二目“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呼应。本人认为这样根据课标进行整合更利于教学。
(三)重难点确定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冷热干湿性质,这是因为它不仅是课标明确要求的内容,更是下一节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前提,而气候因素又是自然环境中活跃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教学难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作为教学难点是因为它的推导过程比较严谨,牵扯的相关知识较多。
二、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会考要求]
1、说出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和分布。(Ⅰ)
2、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Ⅱ)
[具体分析教学目标]
1、通过问答和绘图,说出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和分布,思考并感受推导过程的逻辑。
2、通过问答和绘图,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冷热干湿性质,为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对气候的影响做铺垫。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高一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目前还较差,学习困难较大。热力环流、高空风或近地面风的受力和形成原理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前几节课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分析过程,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心理准备。
四、教学过程
资源准备、教师活动、预计时间
学生活动、预计时间
设计意图
(准备:2人一组,可以互相商量,提问一人另一人可以补充)
1、复习引入:
提问: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过程是什么?
(学生回答时随手做副板书画图)
资源准备:书和PPT,提问加回答共约4分钟
回忆并回答:
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约2-3分钟)
以“热力环流”作为后面进入新课进行思考的铺垫。
2、过渡:“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而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是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环流”,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我们把“大气环流”的概念画在书上。书P33
资源准备:书,过渡加学生活动共约3分钟
按要求把“大气环流”的概念画在书上。(约2分钟)
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大气环流”的概念
3、进入新课
全球的大气到底是怎样运动的呢?
让我们假设第一个条件:
(1)假定地表均匀(无海陆差异等)、不考虑地球自转偏向力和公转、只考虑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受热不均的理想状态,根据热力环流原理,让学生在学案上绘赤道和两极地区的受热状况和大气运动。找2组同学在黑板上完成理想状态下地球大气的单圈环流图。(一组画赤道和两极地区的受热状况和大气垂直运动,另一组同学画高空和近地面的大气水平运动)
(2)能推导回答出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3)教师用PPT总结演示第一种假设“单圈环流”
资源准备:书和PPT、学案,提问加回答共约6分钟
(1)所有学生回忆热力环流原理并画赤道和两极地区的受热状况和大气垂直运动图。(2)2组同学在黑板上完成理想状态下地球大气的单圈环流图。(边画边商量约4分钟)
以热力环流引出理想状态下地球大气的单圈环流。为下一步三圈环流思考做铺垫
4、理想现实化一:第二个条件附加地球自转偏向力,铺垫低纬近地面和高空风向的差异的比较,推导地球大气三圈环流,并以平面简图的形式按顺序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梳理气压高低与气流升降的关系,并判断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冷热干湿性质。
(1)教师提问:事实上地球在时刻不停地自转,地球上的大气只要发生水平运动——风,地转偏向力就会起作用(赤道地区除外)。但是不止于此,高空风和近地面风还有差异,说明原因。
资源准备:书和PPT,提问加回答共约4分钟
(2)推导低纬环流,教师边问边推导。教师随总结随画板图,学生跟着画。能说出低纬环流的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和风带的风向。然后提问,学生判断分析低纬环流的气压带风带的冷热干湿性质并到黑板画南北半球信风带的风向。
资源准备:书和PPT和学案,提问加回答共约8分钟
(3)同上方法:推导中高纬环流。以平面简图的形式按顺序绘制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能说出中高纬纬环流的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和风带的风向。然后提问,学生判断分析中高纬纬环流的气压带风带的冷热干湿性质并到黑板画南北半球西风带的风向。
资源准备:书和PPT和学案,提问加回答共约8分钟
(4)教师用PPT总结演示第二种假设“三圈环流”
说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情况并梳理气压高低与气流升降的关系。约3分钟
(1)某组一名同学回答:近地面风受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高空风受2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风向在一定距离处与某一等压线平行。(回答约2分钟)
(2)①随老师提问推导回答出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②提问1组同学:判断分析低纬环流的气压带风带的冷热干湿性质
③2组同学到黑板画南北半球信风带的风向。(回答约6分钟)
(3)①随老师提问推导回答出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②提问1组同学:判断分析中高纬环流的气压带风带的冷热干湿性质
③2组同学到黑板画南北半球西风带的风向。(回答约6分钟)
(4)高压-下沉;低压-上升。
为推导三圈环流
做铺垫
推导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在平面图上落实气压带、风带。
5、在板图的基础上,进行板书小结
约2分钟
回忆并说出
梳理思路
6、【课堂反馈练习】
读图回答
1.图中字母D代表的气压带、风带为 ( )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中纬西风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东北信风带
2.图中G地常年气流多为 ( )
A.受热上升 B.受热下沉
C.遇冷下沉 D.由低纬流向高纬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南半球的盛行西风是西南风
B.赤道上空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C.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
D.盛行西风和信风在南北纬60°附近相遇
4.某地常年受图中A的控制,分析判断其气候特征为 ( )
A.高温多雨 B.炎热干燥
C.温和湿润 D.寒冷干燥
5.图中C气压带的名称及其控制地区干湿状况是 ( )
A.副热带高气压带干燥 B.副热带高气压带湿润
C.副极地低气压带干燥 D.副极地低气压带湿润
6.图中F风带的风向为 (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资源准备:PPT和学案,提问加回答共约2分钟(注:根据具体时间加减练习题)
学生:回忆、思考、练习、巩固 设计意图:思考、复习、巩固
板书设计:板图(下面两张图的叠加+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五、教学流程图
六、教学评价设计
课堂提问+学生绘图+课堂练习反馈
七、教学反思
此课内容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我本着让学生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想法在大气环流的成因上没有省略,这虽是课标没有要求的,但却为学生能明白地达到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打下牢固基础。但这样的不足是课时紧张,能否按时完成教学设计是我不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