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科学 第3章 空气与生命 复习提高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下科学 第3章 空气与生命 复习提高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5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5-23 17:18: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下科学第三章空气与生命复习提高卷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某同学为验证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将大针筒内的空气一次性压入新制的澄清石灰水,你认为该同学应该(  )
A.得出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的结论 B.得出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的结论
C.继续用大针筒向澄清石灰水压入空气 D.撤去大针筒,用嘴向澄清石灰水吹气
2.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能达到对应目的是(  )
A.B.C. D.
3.如图所示的便携式水雾灭火器,可用于固体材料、液体、电器等灭火。喷射后成水雾状,活化剂会在可燃物表面迅速形成一层水膜,达到灭火目的。同时生成的水膜使得可燃物较难复燃。下列关于该灭火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喷射后形成的水膜,可以使得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B.喷射后的水雾蒸发吸收热量,降低了火场的温度
C.喷射后的水雾漫布火场降低氧气浓度,防止复燃
D.喷射后的水膜使可燃物的着火点降低,不再燃烧
4.有三种物质在密闭容 器中发生反应,反应前后质量比例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中CaO为催化剂B.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C.反应后容器中固体质量减少D.反应后容器中氧元素质量分数增大
5.用某同学利用废旧的粗铜丝、药水瓶组装成如图装置,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检验及性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棉花会变蓝
B.用燃烧的木条放在导管口检验产生的气体是不是CO2
C.该装置能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D.该装置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6.规范的操作是化学实验成功的保障.下列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制取二氧化碳时,先加稀盐酸,再加大理石
B.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收满时,先把集气瓶从水中拿出,再盖上玻璃片
C.洗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试管时,先冷却,再用水洗
D.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先把滴管伸入液体中,再挤压胶头
7.有关生物呼吸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樟树只能在太阳光下进行呼吸作用B.绿藻在晚上才进行呼吸作用
C.草履虫只能在白天进行呼吸作用D.袋鼠日夜均进行呼吸作用
8.下列实验中,对水的主要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的水参与反应,并可观察烧瓶内气压变化
B.图乙中的水只是提供热量
C.图丙中集气瓶里的水排尽空气,并可观察O2的收集情况
D.图丁中的水可防止熔融物炸裂集气瓶
9.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下面是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B.反应前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
C.生成物的化学式可用C2H2O表示D.参加反应的两物质的质量比为1:1
10.如图显示一人处于静态状态平静呼吸时,肺泡内的气压变化的情况。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A点时,膈肌处于完全放松状态
B.从V到X期间,肺排出空气
C.从V到X期间,肺完成了一次呼吸
D.B点时,肺内气体量最少
11.如图是“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部分步骤,对几个步骤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步骤①在黑暗中耗尽叶片中的二氧化碳
B.步骤②的处理是为了设置对照实验
C.步骤③是为了破坏细胞结构使碘液易于染色
D.步骤④叶片不见光部分变成了蓝色
12.《本草纲目》中记载:“(火药)乃焰消(KNO3)、硫磺、杉木炭所合,以为烽燧铳机诸点燃药者。”该反应的原理为:2KNO3+S+3C=K2S+N2↑+3X↑。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成物X的化学式是CO2 B.火药是纯净物
C.该反应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热 D.反应后氮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13.如图为甲、乙两种植物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光合作用效率的变化情况。请据此图分析,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温度升高,甲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降低
B.温度升高,乙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变化很小
C.甲植物较适合生长在热带地区
D.乙植物则可以生长在亚热带地区
14.下列实验方案一定能达到目的的是(  )
A.向等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分别通入空气和呼出气体,比较两种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B.将试管中的盐酸与烧杯中的碳酸钠粉末混合,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向两份过氧化氢溶冷水中分别放入液中的一份中加入二氧化锰,探究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D.在等量的热水、相同大小的品红,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15.在反应X+2Y=R+2M中(方程已配平),已知R和M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2∶9,当1.6gX与Y完全反应后,生成4.4gR。则在此反应中Y和M的质量之比为 (  )
A.16∶9 B.23∶9 C.32∶9 D.46∶9
16.我国科学家在 CO 低温氧化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利用四氧化三钴(Co O )纳米棒的催化,使汽车尾气中的CO 在低温时与 O 反应生成CO 。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B.可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C.反应前后 Co O 质量改变D.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改变
17.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使用催化剂可改变该反应的速率B.a 模型所代表的物质在大气中含量增加致使温室效应加剧
C.反应前后原子和分子的数目均未改变D.b 的化学式为 C2H4O2
18.如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简图(X为H2CO3,Y为C6H12O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的转化1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
B.图乙可实现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相互转化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19.新鲜藻类水绵和好氧细菌(有氧才能才能生存)制成临时装片,用不同波长的光束照射水绵的不同部位,一段时间后,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由均匀布变成如图所示分布,该实验无法得出(  )
A.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B.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C.光的波长不同,光合作用强弱不同
D.560纳米左右波长的光不利于光合作用
20.取m克高锰酸钾、m克氯酸钾和m克氯酸钾另加少量二氧化锰分别加热,实验测得加热温度与产生氧气的关系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热稳定性:高锰酸钾>氯酸钾
B.a、b两点物质均为混合物,且含有一种相同的物质
C.加入适量二氧化锰可使氯酸钾产生氧气的反应速度变快,且能增加氧气的量
D.T2 温度时高锰酸钾和氯酸钾的质量均不变
二、填空题
21.如图所示,取三根粗细、长度均相同的光亮细铁丝,将其中两根分别盘成螺旋状,在每根铁丝一端绑上粗铜丝,另一端系一火柴,点燃火柴,待快燃尽时,分别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预先放入一些水。
(1)仔细观察比较三图中的铁丝形状和火柴位置,预期观察到的现象:Ⅰ、Ⅱ、Ⅲ中,燃烧最强烈的是   ,不能燃烧的是   。
(2)请用所学知识对Ⅰ预期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
22.普通火柴的火柴头中含有可燃物、摩擦剂及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可提供助燃剂)。火柴头在火柴皮上摩擦产生的热使可燃物燃烧放热,让氯酸钾快速分解产生助燃剂,使火柴头猛烈燃烧,从而引燃火柴梗。
(1)火柴头和火柴梗燃烧是因为温度达到了它们自的   。
(2)写出快速产生助燃剂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23.按照下列要求,完成计算。
(1)若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Wg/L,空气的密度为Qg/L.据此计算   L的空气中含有Wg氧气(用整数表示);
(2)若要收集含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60%的气体。如图在集气瓶里装满水,塞紧胶塞并打开活塞通入氧气,当量筒内的水达到设定的体积V后立即通入空气,立即关闭活塞。则设定的体积V约是   mL(用整数表示)。
24.小科同学为了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次序已打乱),请你一起完成下列问题。
(1)该实验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⑥(用上图中的数字序号排列)。
(2)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5.如图是人体内的气体交换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A]   和[B]   两个过程.
(2)图中①表示氧气的扩散过程,②表示二氧化碳的扩散过程,扩散的原理是:   
(3)②是由   运送的,①是由   运送的.
(4)气体进出肺泡是通过   来实现的.
(5)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体的呼吸过程包括   、   和A、B四个环节.
26.按如图连接好的装置图,在Ⅰ试管中加入几块石灰石和适量稀盐酸,在Ⅱ试管中装入一定量澄清石灰水.
(1)打开止水夹,则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反应片刻后夹紧止水夹,出现的现象是   ,写出Ⅱ试管中发生的一个反应:   。(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7.如图甲所示,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形试管的两个支管中,管口套一只小气球。将两个支管同时伸入热水相同深度处,可观察到a处的白磷燃烧,b处的红磷及c处的白磷均不燃烧。
(1)比较a、b处的现象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图乙中能正确反映气球内的气压(p)随反应时间(t)而发生变化的图象是   。
28.近年来,“全球变暖”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有人说,地球的温度就像一辆失控狂飙的汽车,如果不设法让它降下来,就会有灾难性的后果。
(1)有人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度排放所造成的。从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情况是怎样的呢?分析图像得出你的观点:   。
(2)不论科学研究最终会得出什么结论,低碳生活代表着低成本、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值得提倡的。下列做法:①大力发展火力发电;②优化建筑设计,增强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③夏天,空调最低温度不低于26℃;④鼓励乘坐私家车出行,其中不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填序号)。
29.如图为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家庭实验装置。
(1)将蛋壳装入图甲带小孔的眼药水瓶中,这样操作的好处是   。
(2)甲图装置虚线框中应选用乙图中的   。(选填字母)装置来收集气体。
30.如图甲,智能温室大棚能自动控制大棚内的温度、CO2浓度、光照强度等条件,以满足大棚内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求。乙图表示大棚内A、B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用CO2吸收量表示)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请分析回答:
(1)大棚内壁上经常出现小水珠,这些小水珠主要来自于植物的   作用。
(2)植物A的光合作用开始于   (选填“d点前”、“d点"或“d点后”)。
(3)若不考虑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则当光照强度为f时,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是植物   (选填“多于”、“等于”或“少于”)植物B.
三、实验探究题
31.反应物的质量比不同可能会影响生成物的种类,为探究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气体种类,小乐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和方案(B、C装置中药品足量,且所有反应均充分进行):
【提出问题】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①:CO;猜想②:CO2;猜想③:CO和CO2。
从定性观察角度判断
(1)实验时,若A处黑色粉末变红,则说明碳具有   (填写性质);
(2)若观察到   (填写现象),则可排除猜想①。
从定量计算角度判断
用电子天平测定表格中的四个数据:
  反应前的质量 反应后的质量
A(试管+固体) m1 m2
B+C(广口瓶+溶液) m3 m4
(3)若猜想②成立,则理论上(m4-m3)   (m1-m2)(选填“<”“>”或“=”),此时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2.高锰酸钾是初中常用的一种试剂,它可以和很多物质反应,发生颜色变化。小明和小丽把经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和草酸[H2C2O4]溶液混合,发现刚开始反应时溶液褪色不明显,但不久后褪色速度突然加快。为了探究反应过程中褪色速度加快的原因,小明查到了如下资料:
资料1: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8H2O+10CO2↑
资料2:通常情况下,反应物浓度变大,反应加快;温度越高,反应加快。
(1)根据这些资料,小明提出了两个假设。
假设一:褪色速度突然加快是由反应物浓度变大引起的;
假设二:褪色速度突然加快是由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引起的。
小明经过分析,否定了假设一,理由是   。
(2)小丽针对假设二进行实验探究后,经过思考,又做了如下实验:
把经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等分为两份,分装A、B两试管,同时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等浓度的草酸溶液,并置于同一水浴中。迅速向A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MnSO4,发现A试管中溶液褪色明显快于B试管。上述实验中,把2支试管置于同一水浴中的目的是   。这一实验基于的假设是   。
33.氧气在一定条件下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木炭:
化学性质 实验现象 反应文字表达式
能够与木炭反应
(1)在进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木炭由瓶口缓慢伸至瓶底的原因是:   ;
铁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完成后,发现瓶底被炸裂,原因可能是:   .
(2)某学生用细铁丝做燃烧实验,结果没有出现火星四射现象;请找出引起实验失败的三点原因:①   ;②   ;③   .
34.蓝莓果实有极强的药用价值及营养保健功能,国际粮农组织将其列为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近些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科研人员为了探究某因素对蓝莓保鲜的影响,测定了蓝莓在密闭容器内产生CO2的速率,结果见图甲和图乙。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的假设是   会影响蓝莓的呼吸作用,从而影响水果的保鲜。
(2)分析图甲或图乙可知,随着蓝莓储藏时间的增加,产生CO2的速率均有下降。原因是密闭容器内的CO2浓度会逐步   ,从而抑制了蓝莓细胞的呼吸作用。
(3)某同学拟验证上述实验结果,设计如下方案:
①将两等份同一品种、成熟度相同的蓝莓分别装入甲、乙两只相同的烧杯中;
②将甲、乙两烧杯分别置于25℃和0.5℃条件下观察,每隔一段时间测定CO2浓度;
③重复上述过程,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
有同学认为他的实验方案不合理,请你指出其中的一处   。
35.到19世纪末,经几代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不断探索,得到结论:光合作用反应物是H2O和CO2,产物是O2和有机物。为了探究产物O2中的O元素来源,科学兴趣小组从元素守恒的角度进行了猜想。猜想一:O2全部来源于CO2;猜想二:O2全部来源于H2O;猜想三:O2同时来源于两者。为了求证,他们查阅资料如下:
资料1 19世纪末,科学家普遍认为气体之间更容易转化,认为CO2在光的作用下被分解成CO和O2,所以O2来自于同为气体的CO2。
资料2 1937年,英国化学家希尔通过实验发现:离体叶绿体在光照条件下使水分解,释放出O2,并还原电子受体。
资料3 1939年,已经发现了氧的同位素。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利用18O标记的H218O和C18O2分别培养小球藻,光照相同时间后,检测甲、乙两试管中产生的氧气是否含18O,如图所示。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资料2的实验结论   (填“支持”或“不支持”)资料1的观点;
(2)根据资料3的实验结果,分析可得猜想   成立。
四、解答题
36.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为了测定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小衢和小州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他俩将蛋壳洗净、干燥并捣碎放在烧杯里,然后往烧杯中加入足量盐酸。实验过程和测定的相关实验数据如下图所示:
(1)小衢根据“蛋壳残渣4.3g”,求得蛋壳中碳酸钙质量分数为   。
(2)小州根据“反应过程中减少的质量”也求得了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请写出计算的过程。
(3)小州与小衢求得的结果有明显差别,请你分析其中可能的原因   。
37.广西有大量的石灰石,为了测定某地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假设杂质不参加反应,且不溶于水),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实验方案并进行了如下探究:
方案I:①称取石灰石样品10g ②高温煅烧至质量不再改变,然后把剩余固体放在密闭干燥的容器中冷却至室温,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6.04 g。
方案Ⅱ:①称取石灰石样品l0g ②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使碳酸钙全部溶解
③用导管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过量) ④将步骤③中生成的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称得沉淀质量为8.8 g。
根据上述回答问题:
某同学根据方案I计算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过程如下:设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
为X,则
CaCO3 CaO + CO2↑
100   56    
x   6.04 g    
x=10.78 g CaCO3%= ×100%=107.8%
(1)在方案I中冷却剩余固体为什么要在密闭干燥的容器中进行?   
(2)以上解法得出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超过100%,造成计算结果错误的原因是   ,
正确的计算结果是   。(写出计算过程)
(3)通过对两个方案中的碳酸钙质量分数的计算可知,方案Ⅱ计算得出的碳酸钙质量分数要比方案I低,你认为其中可能的原因是
A.生成的二氧化碳有部分溶于水
B.导管中仍有部分二氧化碳未排出
C.生成的沉淀没有充分干燥
D.稀盐酸不足
(4)请你另外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提示:可以从求杂质的角度来分析)
38.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与0.3g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加热前称得混合物总质量为24.8g,加热一段时间后,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20.0g。请分析计算:
(1)反应产生氧气的质量为   g。
(2)反应后剩余固体中氯化钾的质量?(写出具体计算过程)
(3)剩余固体中钾元素质量分数为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很低,一针筒空气中二氧化碳不足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要证明空气中含有少量二氧化碳,需多向石灰水中通入空气,人呼吸时生成二氧化碳分析。
【解答】A.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很低,一针筒空气中二氧化碳不足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但不能得出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B.一针筒空气中二氧化碳不足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无法得出结论,不符合题意;
C. 继续用大针筒向澄清石灰水压入空气 ,以使更多二氧化碳接触澄清石灰水,由此得出结论,符合题意;
D. 人呼吸时会生成二氧化碳,不能用嘴向澄清石灰水吹气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答案】A
【解析】【分析】A、根据热胀冷缩原理检查装置气密性方法分析;
B、根据验满要在瓶口处检验分析;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为化学变化的遵循定律分析;
D、根据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及测氧气含量原理分析。
【解答】A.检查装置气密性,导管放入水中,手握试管,看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符合题意;
B.检验氧气需将带火星木条放瓶口处,不符合题意;
C.酒精和水不能发生化学变化,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D.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装置内压强无明显变化,不能用木炭燃烧测空气中氧气含量,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判断。
【解答】A.喷射后形成的水膜,可以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喷射后的水雾蒸发吸收热量,降低了火场的温度,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喷射后的水雾漫布火场降低氧气浓度,防止复燃,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喷射后的水膜可以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但是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4.【答案】C
【解析】【分析】由反应后质量减少的物质为反应物,增加的物质为生成物,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从而确定反应类型,反应后固体质量变化,结合质量守恒定律解答。
【解答】A、反应后CaO质量增加,为生成物 ,不符合题意;
B、由图像中物质的变化可知,该反应为碳酸钙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C、反应后有气体生成,容器中固体质量减少 ,符合题意;
D、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后容器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不变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答案】D
【解析】【分析】此试验主要考查了二氧化碳的制取以及主要性质.题目中涉及到的二氧化碳的反应或者性质主要有:①将铜丝放下使内装石灰石的尼龙布袋与稀盐酸接触则石灰石与稀盐酸接触发生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生成二氧化碳;②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故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棉花会变红;
【解答】解:A、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所以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棉花会变红,故A错误;
B、能使燃烧的木条熄灭的气体有好多,不能证明一定是二氧化碳,故B错误;
C、本实验并不能证明二氧化碳于空气的密度的相对大小,故C错误
D、将粗铜丝往下放是石灰石与稀盐酸接触则可发生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往上提是石灰石于稀盐酸脱离则反应停止,所以粗铜丝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故D正确;
故选D.
6.【答案】C
【解析】【分析】A、根据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应先放固体,后注入液体解答;
B、根据排水法收集氧气收满时的注意事项解答;
C、根据洗涤试管时的注意事项解答;
D、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解答.
【解答】解:A、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应先放大理石,后注入稀盐酸,故错误;
B、排水法收集氧气结束时,先把集气瓶盖上玻璃片,从水中拿出,再从水中拿出,正放在桌面上,故错误;
C、洗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试管时,先冷却,再用水洗,防止试管炸裂,故正确;
D、胶头滴管伸入试管中滴加液体,会污染胶头,从而污染试剂,应垂直悬空,故错误.
答案:C
7.【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生物的呼吸作用相关知识解题即可。
【解答】解:呼吸作用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24小时不停的进行,不需要阳光作为条件;
故答案为:D。
8.【答案】B
【解析】【分析】(1)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且放出热量,使烧瓶内气压增大,于是烧杯内导管处有气泡生成;
(2)乙中的水既可以为水中的白磷提供热量,还可以隔绝空气,通过与薄铜片上的白磷比较,可以探究燃烧是否必须需要氧气;
(3)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将集气瓶中的水排出来。根据排出水的多少可以知道生成氧气的多少;
(4)铁在氧气中燃烧会放出大量的热,且火花四溅,瓶底的水可以吸收放出的热量,防止炸裂瓶底。
【解答】A.图甲中的水参与反应,并可观察烧瓶内气压变化,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图乙中的水既提供热量,又可以隔绝空气,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图丙中集气瓶里的水排尽空气,并可观察O2的收集情况,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图丁中的水可防止熔融物炸裂集气瓶,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9.【答案】A
【解析】【分析】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说明:(1)“质量总和”是指已经“参加”化学反应的所有反应物的质量与所有“生成“的物质质量。(2)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是化学变化,注意不包括物理变化。(3)质量守恒定律是指物质的质量守恒,不是体积等其他量的守恒。
【解答】A.反应前后相同的部分表示并没有参加反应,所以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正确;
B. 反应前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氧元素为-2价,B错误;
C. 生成物的化学式可用CH2O2表示,C错误;
D. 参加反应的两物质是二氧化碳和氢气,他们的质量比为22:1,D错误;
故答案为:A
10.【答案】B
【解析】【分析】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由呼吸运动来完成的,吸气时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外界大气压力大于肺内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呼气时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肌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肺泡借弹性→缩回,导致肺内气压增大,肺内大气压升高→肺内气体排出肺泡。
【解答】A.A点时,膈肌处于完全放松状态,A点时气压最大,此时胸腔体积最小,膈肌顶部回升处于完全放松状态,说法正确,A错误;
B.从V到X期间,肺排出空气,从V到X已经完成了一次呼气和一次吸气,说法错误,B正确;
C.从V到X期间,肺完成了一次呼吸,从V到X已经完成了一次呼气和一次吸气,也就是一次呼吸,说法正确,C错误;
D.B点时,肺内气体量最少,B点时气压最小,是呼气的结束,马上气体要进来了,所以B点时肺内气体量最少是正确的,D错误。
故选B
11.【答案】B
【解析】【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且条件适宜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A、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将天竺葵暗处理一昼夜的目的是通过呼吸作用①消耗叶片原有淀粉,A错误;
B、叶片的一部分遮光,一部分不遮光,这是为了设置对照实验,变量是光照,目的是看看叶片遮光部分和没有遮光部分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B正确;
C、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因此对叶片进行酒精脱色时应该隔水加热,所以酒精隔水加热的目的是去掉叶片的绿色,C错误;
D、粉遇到碘液变蓝色,没有遮光的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遮光的部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所以步骤④向叶片滴加碘液漂洗后,未遮光的部分变成了蓝色,D错误。
故选B。
12.【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确定未知物质化学式,结合多种物质组成的为混合物,该反应放热及化合价计算方法分析。
【解答】A、由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可知,x化学式为CO2 ,符合题意;
B、 火药由多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 ,不符合题意;
C、 该反应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热 ,不符合题意;
D、 反应后氮元素的化合价由+5变成0价,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答案】C
【解析】【分析】观图可知:甲植物随着叶片温度的增加,光合速率逐渐降低,乙植物随着叶片温度的增加,光合速率基本保持不变,据此解答。
【解答】A、温度升高,甲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降低,A正确;
B、温度升高,乙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变化很小,B正确;
C、甲植物随着叶片温度的增加,光合速率逐渐降低,所以甲植物不适合生长在温度较高的热带地区,C错误;
D、乙植物随着叶片温度的增加,光合速率保持不变,乙植物则可以生长在亚热带地区,D正确。
故选:C
14.【答案】D
【解析】【分析】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解答】A。因为空气和呼出气体中都含有二氧化碳气体,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且通入的气体量无法确定,并不能比较两种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故A错误;
B。因为左边烧杯并不是封闭的环境,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溢出,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B错误;
C。探究催化剂及催化作用实验,只能存在催化剂一个变量,而图中双氧水的质量分数为多余变量 故C错误;
D。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越快,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5.【答案】A
【解析】【分析】先由方程式确定出R和M的反应质量比,再由反应前后物质质量不变确定Y的质量,从而计算Y和M质量比。
【解答】 R和M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2∶9,由方程式可知R和M反应的质量比为22:18,生成4.4克R时,生成M的质量为3.6克,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1.6gX反应的Y的质量为4.4+3.6-1.6=6.4g, 在此反应中Y和M的质量之比为6.4g:3.6g=16:9;
故选A。
16.【答案】C
【解析】【分析】A、根据化合反应的特点分析。
B、根据该反应减少了一氧化碳的排放分析。
C、根据催化剂的特点分析。
D、根据反应前一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反应后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分析。
【解答】A. 该反应是一氧化碳和氧气在Co3O4作用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该反应减少了一氧化碳的排放,可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Co3O4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Co3O4质量不改变,故错误,符合题意;
D. 反应前一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反应后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了,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7.【答案】C
【解析】【分析】(1)根据催化剂的作用判断;
(2)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重要因素;
(3)根据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和个数判断;
(4)根据b的结构图确定它的化学式。
【解答】A.使用催化剂可改变该反应的速率,故A正确不合题意;
B.a 模型所代表的物质为CO2,在大气中含量增加致使温室效应加剧,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反应前后,原子的数量不变,但是分子的数目减少,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根据结构图可知,b 的化学式为 C2H4O2,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8.【答案】A
【解析】【分析】(1)酸雨形成的原因。
(2)二氧化碳转化葡萄糖的过程。
(3)能量转换的形式。
(4)碳循环和氧循环的作用。
【解答】A、酸雨是由于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溶于雨水中而形成的,A符合题意;
B、图2中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葡萄糖,故可实现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相互转化,B不符合题意;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葡萄糖,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D不符合题意;
D、碳循环和氧循环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因此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9.【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信息:把载有水绵和好氧性细菌的临时装片,用不同波长的光束照射水绵的不同部位。显微观察发现,好氧性细菌集中在不同波长的光束照射水绵的部位。分析解答.认真分析资料,理清资料中提供的信息,联系学过的知识,是做好此题的关键。
【解答】解:通过题目中图示信息可知:把载有水绵和好氧性细菌的临时装片,用不同波长的光束照射水绵的不同部位。显微观察发现,好氧性细菌只集中在770纳米和390纳米左右波长左右,说明此处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而560纳米左右波长的光没有好氧细菌(有氧才能生存),说明此波长不利于光合作用.由此可以得出光的波长不同,光合作用强弱不同.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在此实验中无法证明。
故答案为:B
20.【答案】B
【解析】【分析】A.分解温度越高,则热稳定性越高;
B.根据反应进度确定物质的种类即可;
C.根据催化剂的作用判断;
D.根据温度为T2时高锰酸钾的状态分析。
【解答】 A.由图象信息可知,氯酸钾分解时所需温度高于高锰酸钾的分解温度,所以高锰酸钾的热稳定性小于氯酸钾,故A错误;
B.a点表示高锰酸钾已完全分解,该点所示物质中含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b点表示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完全 分解为氯化钾和氧气,该点所示物质中含有氯化钾和二氧化锰,故B正确;
C.由图象可知,加入适量二氧化锰可使氯酸钾产生氧气的反应速度变快,但并不增加氧气的量,故C错误;
D.由图象可知,T2温度时高锰酸钾已部分分解,所以高锰酸钾的质量减少,故D错误。
故选B。
21.【答案】(1)Ⅱ;Ⅲ
(2)Ⅰ中铁丝没有绕成螺旋状,与氧气接触面积较小
【解析】【分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有关,还有与接触面积有关。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解答】(1)物质与氧气接触面积是 Ⅱ 最大,所以 Ⅱ 燃烧最剧烈, Ⅲ 是火焰没有加热到铁丝,不到着火点,所以不能燃烧,故答案为 Ⅱ,Ⅲ;
(2) Ⅰ中铁丝没有绕成螺旋状,与氧气接触面积较小,燃烧不剧烈。
22.【答案】(1)着火点
(2)2KClO3 2KCl+3O2↑
【解析】【分析】(1)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2)根据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分析。
【解答】(1) 火柴头和火柴梗燃烧是因为温度达到了它们的着火点;
(2) 快速产生助燃剂是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产生氧气,反应方程式为 2KClO3 2KCl+3O2↑ ;
故答案为:(1)着火点;(2) 2KClO3 2KCl+3O2↑ 。
23.【答案】(1)5
(2)50
【解析】【分析】(1)根据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及所给氧气体积计算空气体积分析;
(2)根据排水收集氧气排出水的体积即为收集的纯氧气体积,通入空气,空气中有五分之一体积氧气分析。
【解答】(1)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若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Wg/L,空气的密度为Qg/L,Wg氧气体积为1L,则空气体积为5L。
(2)由空气中含有五分之一体积氧气,排水收集氧气时,排出多少体积的水收集多少体积的氧气,设集气瓶体积为100mL,则,v=50mL。
故答案为:(1)5;(2)50.
24.【答案】(1)③②⑤⑦①⑥
(2)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淀粉。
【解析】【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一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③暗处理一②部分遮光→光照一⑤摘下叶片一⑦酒精脱色一④漂洗一①加碘液一⑥观察颜色。故该实验的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③一②一⑤→⑦一④一①一⑥。
(2)叶片曝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用碘蒸汽处理显蓝色;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用碘蒸汽处理后显棕色。所以该实验的结论是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
25.【答案】(1)肺泡内气体交换;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2)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
(3)血浆;红细胞
(4)呼吸运动
(5)肺的通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解析】【解答】(1)由图示中A过程中的箭头可以看出,肺泡内的①气体进入血液,血液中的②气体进入肺泡,说明是在肺泡内发生气体交换的过程.B过程的箭头可以看出,血液中的气体进入组织,组织里的气体进入血液,说明是在组织内发生气体交换的过程.(2)图中①表示氧气的扩散过程,②表示二氧化碳的扩散过程,扩散的原理是气体浓度差.(3)红细胞具有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的作用.②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主要是血浆,①氧气是由红细胞运输的.(4)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来实现的,需要呼吸肌的参与,导致肺内气压的变化,完成肺的通气过程.(5)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体的呼吸过程包括四个过程:分别为①肺的通气,是肺与外界之间的气体交换;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是指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循环中的运输过程; ④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答案为:(1)肺泡内气体交换;组织里的气体交换;(2)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3)血浆;红细胞;(4)呼吸运动;(5)肺的通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体的呼吸过程包括四个过程:分别为肺的通气,是肺与外界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是指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循环中的运输过程;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26.【答案】(1)Ⅰ试管中石灰石表面有大量气泡冒出,Ⅱ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Ⅱ试管中的浑浊又变澄清,且有气泡产生;CaCO3+2HCl═CaCl2+H2O+CO2↑或者Ca(OH)2+CO2═CaCO3↓+H2O
【解析】【分析】(1)试管I中的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因此会看到生成大量气泡。生成的二氧化碳进入试管II中,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因此会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关闭止水夹后,试管I中气压增大,于是稀盐酸被压入试管II中,试管II中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因此浑浊消失,且生成气泡,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打开止水夹,则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Ⅰ试管中石灰石表面有大量气泡冒出,Ⅱ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反应片刻后夹紧止水夹,出现的现象是:Ⅱ试管中的浑浊又变澄清,且有气泡产生。Ⅱ试管中,
碳酸钙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的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
27.【答案】(1)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B
【解析】【分析】(1)根据燃烧需温度达到着火点分析;
(2)根据变化时装置内压强先变大后减小分析。
【解答】(1)a处白磷燃烧,b处白磷不燃烧,由此可得出燃烧需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2)磷燃烧放热,且消耗装置内氧气,气球内气压应先变大后减小,且最终小于原始压强,B图像可表示压强变化。
故答案为:(1)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B。
28.【答案】(1)①目前二氧化碳浓度低于历史大部分时期;②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上升不成正比;③二氧化碳不一定是造成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④低碳生活理念,似乎不那么重要与迫切;⑤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未必造成灾难性后果
(2)①④
【解析】【分析】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影响人类健康[7]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解答】(1)有人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度排放所造成的。从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其观点是:目前二氧化碳浓度低于历史大部分时期,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上升不成正比,二氧化碳不一定是造成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来必造成灾难性后果。
(2)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低碳生活代表着低成本、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从低碳生活的角度,我们应该减少发展火力发电;优化建筑设计,增强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夏天,空调最低温度不低于26℃;不乘私家车出行,故②③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 ①目前二氧化碳浓度低于历史大部分时期;②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上升不成正比;③二氧化碳不一定是造成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④低碳生活理念,似乎不那么重要与迫切;⑤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未必造成灾难性后果 ;(2) ①④
29.【答案】(1)控制反应进行与停止
(2)A
【解析】【分析】(1)根据将蛋壳装入图甲带小孔的眼药水瓶中可控制药品接触与分离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分析。
【解答】(1) 将蛋壳装入图甲带小孔的眼药水瓶中,可控制固体和液体的接触与分离,从而控制反应的进行与停止;
(2)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甲图装置虚线框中收集二氧化碳,应选用乙图中的A装置;
故答案为:(1)控制反应的进行与停止;(2)A。
30.【答案】(1)蒸腾
(2)d点前
(3)多于
【解析】【分析】(1)植物大部分水分用于蒸腾作用。
(2)植物有光照时就开始有有光合作用。
(3)CO2吸收量为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和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的差值。
【解答】(1)植物大部分水分用于蒸腾作用。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液化后变成小水滴。 这些小水珠主要来自于植物的蒸腾作用。
(2)有光照时就开始有有光合作用,d点前就已经有光照,所以植物A的光合作用开始于d点前 。
(3)CO2吸收量为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和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的差值。A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更多,最后CO2吸收量相同,所以A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更多。
31.【答案】(1)还原性
(2)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C+2CuO=2Cu+CO2↑
【解析】【分析】根据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及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解答】(1) 若A处黑色粉末变红,即氧化铜变成了铜,则说明碳具有还原性;
(2)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若观察到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可证明生成气体中含二氧化碳, 可排除猜想① ;
(3) 若猜想②成立,则试管中固体减少质量即为产生二氧化碳质量,则理论上(m4-m3)=m1-m2),反应方程式为C+2CuO2Cu+CO2↑ ;
故答案为:(1)还原性;(2) 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C+2CuO2Cu+CO2↑。
32.【答案】(1)随着反应进行,反应物浓度减小
(2)减少反应过程中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反应生成的硫酸锰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
【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进行浓度减小分析;
(2)根据温度对实验的影响及对比实验中的变量分析。
【解答】(1)因随着反应进行,反应物浓度减小,所以褪色速度突然加快是由反应物浓度变大引起的假设不正确;
(2) 因温度对反应速率有影响,实验中,把2支试管置于同一水浴中的目的是减少反应过程中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这一实验变量为硫酸锰,是针对反应生成的硫酸锰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的假设设计的。
故答案为: (1) 随着反应进行,反应物浓度减小 ;(2) 减少反应过程中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反应生成的硫酸锰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 。
33.【答案】(1)使瓶内氧气完全反应;瓶底没有放少量水或细沙
(2)铁丝没有除锈;铁丝没用火柴棍引燃;氧气不纯
【解析】【分析】木炭在氧气中能够剧烈地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木炭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1)木炭由瓶口缓慢伸至瓶底可以使木炭和氧气充分反应;如果瓶底没有放少量水或细沙,反应生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会把集气瓶炸裂.(2)铁丝生锈、氧气不纯、温度没有达到铁的着火点等因素可能导致实验失败.
【解答】解:木炭在氧气中能够剧烈地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木炭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
化学性质 实验现象 反应文字表达式
能够与木炭反应 剧烈地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 碳+氧气 二氧化碳
;(1)在进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木炭由瓶口缓慢伸至瓶底的原因是:使瓶内氧气完全反应.故填:使瓶内氧气完全反应.
铁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完成后,发现瓶底被炸裂,原因可能是:瓶底没有放少量水或细沙.故填:瓶底没有放少量水或细沙.(2)引起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是:铁丝没有除锈,铁丝没用火柴棍引燃,氧气不纯.故填:①铁丝没有除锈.②铁丝没用火柴棍引燃.③氧气不纯.
34.【答案】(1)温度
(2)增大
(3)用敞口的烧杯做实验(未用密闭的容器做实验)
【解析】【分析】
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在氧气不足时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不吸收氧气,蓝莓果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由于细胞呼吸是酶促反应,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因此细胞呼吸也受温度影响。
【解答】(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细胞呼吸是酶促反应,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所以与25℃相比,0.5℃条件下低温降低了细胞呼吸相关酶的活性,导致果实的CO2生成速率较低.随着果实储存时间的增加,密闭容器内的CO2 浓度越来越高,氧气含量减少,导致细胞呼吸减弱。
(2)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浓度过高会抑制反应的进行。二氧化碳是呼吸作用的产物,分析图甲或图乙可知,随着蓝莓储藏时间的增加,产生CO2的速率均有下降,原因是密闭容器内的CO2浓度会逐步增大,从而抑制了蓝莓细胞的呼吸作用。
(3)在题目中已经说明用到的是
密闭容器 ,而该实验用的是烧杯是敞开的,这样就与上面的实验不同了。
故答案为:(1)温度;(2)增大;(3)用敞口的烧杯做实验(未用密闭的容器做实验)
35.【答案】(1)不支持
(2)二
【解析】【分析】(1)根据资料2的描述可知,O2来源于水的分解,与加入的二氧化碳无关;而资料1的观点是:O2来源于二氧化碳,因此资料2的实验结论不支持资料1的观点;
(2)两个试管中都有氧气生成,关键是确定生成的氧气分子的种类来自于二氧化碳还是水。
【解答】(1)资料2的实验结论不支持资料1的观点;
(2)根据资料3的图片可知,
甲:生成氧气的分子 18O2 只能来自于水分子 H218O,不能来自于CO2 ;
乙:生成氧气的分子O2 只能来自于水分子H2O,不能来自于C18O2 ;
那么分析可得:猜想二成立。
36.【答案】(1)57%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10g+100g-106.7g=3.3g,
设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3.3g

解得:x=7.5g。
该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盐酸有挥发性,使CO2质量偏大
【解析】【分析】(1)蛋壳的质量减去4.3g得到碳酸钙的质量,然后根据计算出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利用质量守恒定律,由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总和的差值,计算出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质量;由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鸡蛋壳中所含量碳酸钙的质量,即可求得该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根据盐酸具有挥发性分析解答。
【解答】(1)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 10g-4.3g=5.7g;
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10g+100g-106.7g=3.3g,
设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3.3g

解得:x=7.5g。
该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小州与小衢求得的结果有明显差别,可能的原因:盐酸有挥发性,使CO2质量偏大。
37.【答案】(1)石灰石高温煅烧后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冷却时要在密闭干燥容器中进行
(2)6.04克剩余固体中除了CaO还有杂质;生成二氧化碳质量=10g-6.04g=3.96g, 设生成3.96g二氧化碳,需碳酸钙质量为x
CaCO3 CaO + CO2↑
100       44
x       3.96g
x=9g
(3)A;B;D
(4)实验步骤:①称取石灰石样品W1g;
②加入足量的盐酸,使碳酸钙全部溶解;
③过滤、洗涤、干燥,称量不溶物(即杂质)的质量为W2g;
④根据(W1-W2)/W1×100%,即可求出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解析】【分析】(1)根据操作要求及氧化钙性质分析;
(2)根据石灰石成分及方程式计算步骤分析。
【解答】(1) 因石灰石高温煅烧后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所以冷却时要在密闭干燥容器中进行;
(2)6.04克剩余固体中除了CaO还有杂质,所以计算的质量分数超过100%。
38.【答案】(1)4.8
(2)解:设反应后剩余固体中氯化钾的质量为x
2KClO3 2KCl + 3O2↑
  149 96
  x 4.8g
149:x=96:4.8g
解得:x=7.45g
(3)39%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加入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求解;
(2)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用氧气的质量可以求出反应生成的氯化钾的质量,即剩余固体中氯化钾的质量;
(3)根据第二题计算可知:氯酸钾没有全部转化成氯化钾,所以不能根据发应生成的氯化钾的质量来求钾元素质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剩余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等于反应前的氯酸钾中钾元素质量,进一步计算剩余固体中钾元素质量分数。
【解答】(1)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24.8g-20.0g=4.8g;故填:4.8;
(3)反应后钾元素质量mK=
K%=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