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浙教版九年级下册1.1.1锐角三角函数(说课稿)(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数学浙教版九年级下册1.1.1锐角三角函数(说课稿)(41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86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5-24 09:0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欢迎您指导!
有效的课堂不一定要“顺畅”,但应该有“风浪”。
有效的课堂不一定要“热闹”,但应该有“深度”;
有效的课堂不一定要“华丽”,但应该有“内涵”;
浙江教育出版社 九年级下册
第一章第一节 第一课时
说教材
承前启后
自主探究
说学情
  本节教材是浙教版九年级下第1章第一节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关系、三边关系、勾股定理等知识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奠定了基础,同时更是为高中学习三角函数构建知识的先行者。因此,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说教材:
说学情:
  九年级学生在已经掌握直角三角形中各边和各角的关系的同时,他们对边与角之间存在的怎样的关系充满期待!能灵活运用相似图形的性质及判定方法解决问题,有一定的推理证明能力,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   
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数学思考
问题解决
情感态度
说教学目标:
  1. 理解三角锐角的意义,并会求值。   
2. 经历锐角三角函数的意义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究问题和自学能力。培养数形结合思想,特殊到一般思想,转化思想   
3. 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和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三角函数的概念、符号表示、以角为自变量,比较抽象,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说教学策略




教师引导
学生自主
说教法、学法
教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情况,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形式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展示自我空间,让学生去猜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学法:本节课的学习方法采用自主探究、互助合作、讨论交流方法。本节课数学活动贯穿始终,既有学生自主探究的,也有小组合作交流的,目的让学生从自主探究中发展,从合作交流中提高。
说教学实施流程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环节(二),探求新知,发现规律
环节(三)证明猜想,形成概念
环节(五)自我评价,总结反思
环节(四)理解概念,应用提升
环节(六)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概念课教学模式:
1、概念引入
2、概念形成
3、概念辨析
4、概念应用
5、概念升华
sine [sain]
cosine [k usain ]
tangent [t nd nt ]
课前:请你来当小老师!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小红出发地
小强出发地
富阳鹿山
设计意图:
1、用实际问题引出课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通过对坡的陡缓来引出:坡角和坡比
3、进步不引导学生猜测:角度与比值到底
什么关系?
人的动机源自于需要。学生的思起源于疑,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激活学生的“动情点”,这样的情景创设像磁石一样将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为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
说:
450
300
A
D
C
B
环节(二),探求新知,发现规律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合作探究能力,体会建模,数形结合由特殊到一般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通过总结结论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环节(三)证明猜想,形成概念
对于每一个确定的锐角A,在角一边任取一点B,作BC⊥AC于点C,Rt△ABC任意两边之比值也唯一确定,
三角函数的由来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雷提库斯(G. J. Rhaeticus,1514—1576)把锐角三角函数定义为直角三角形的边长之比,并采用了六个函数(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余割).三角函数在解三角形及三角测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a
b
c
这些比值叫做锐角A的
三角函数。
形成概念
1. sin ,cos ,tan , 是一个完整的符号,单独一个sin是没有意义的;
2.sin ,sinA, sin ∠1, sin ∠ BAC
a
b
c
锐角A的正弦、余弦、正切,统称为∠A的三角函数;(trigonometric function)
如图,在△ABC中,若AB=5,BC=3,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sinA=
B.sinA=
C.sinA=
D.以上结论都不正确
C
A
B
3

D
前提条件:直角三角形!
选一选:
概念的引入已是水到渠成,
让学生在一系列的问题解决中,
经历一个数学概念形成的一般研究过程.
例1 如图,在Rt△ABC中,∠C=90°,AB=5,BC=3.
求:∠A的正弦,余弦和正切;
A
B
C
环节(四)理解概念,应用提升
5
3
4
已知直角三角形中的两边,就能求出锐角三角函数值.
解后语:
变式一:如图,在Rt△ABC中,∠C=90°,
求:∠A的正弦,余弦和正切;
已知直角三角形中的两边的比值关系,
就能求出锐角三角函数值.
AB:BC=5:3,
A
B
C
解后语:
解:设AB=5k,BC=3k,得AC=
变式二:如图,已知一锐角A,
求:∠A的余弦和正切;
sinA=
A
B
C
解后语:
1、构造直角三角形;
2、已知一个三角函数,就能求出另外两个三角函数;
练一练:
如图:在等腰△ABC中,AB=AC=5,BC=6.
求:sinB
5
5
6
A
B
C

D
通过变式教学,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三角函数的本质:三角函数的值与边长的大小无关,而是由角度大小决定的;
对每个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知二得一
1. 在Rt△ABC中,∠C=90°,AB=4, BC=3.
sinA=___, cosA=___, tanA=___;
(限时完成)
2.如图,点P(3,1)是角 终边上一点,
则,sin =___ ,cos =__ ,tan =____。
O
P(3,1)
x
y
第2题图
3、如图,在Rt△ABC中,∠ACB=90°,作CD⊥AB于D,
若BD=2,BC=3.则sinA= .
3
D
B
C
A
2
(画图)
(构造)
(等角代替)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例2.在Rt△ABC中,∠C=Rt∠,AB=5,BC=3,求锐角∠A的正弦、余弦、正切。
A
B
C
正弦 余弦 正切
∠A
∠B
5
4
3
观察表中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请说明理由.
1、余角三角函数关系:(∠A+∠B=90°)
sinA=cosB,
cosA=sinB,
tanA·tanB=1.
设计意图:
1、进一步提升概念的理解
2、从特殊到一般,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3、互余角三角函数关系的探究
小明在计算锐角A的三角函数时,得 ,
你觉得他算对吗?为什么?
A
B
C
想一想:
0< <1
0< <1
设计意图:
1、研究函数的取值范围;
2、初高中衔接;
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的知识、方法、学生的体验是那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课堂小结:
问题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问题2:本节课你认为自己解决的最好的问题是什么?
问题3 :你还有什么困惑吗?
环节(五)自我评价,总结反思
第三级(实践作业):查阅文献,了解三角函数的由来。
作业三级跳
第一级(必做):完成课后作业A组题
第二级(选作):完成作业B组题
环节(六)作业布置,巩固提升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
板书设计
课题:锐角三角函数
(锐角三角函数有关概念、
及注意点)
(实际问题计算)
(学生板演)
思想、方法
感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