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科学第四章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
1.小科为了探究土壤成分,先取一定质量的干燥土壤,放在如图装置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等土壤白烟冒尽后,冷却至室温,称量质量,分析质量变化。你认为小科是在探究土壤成分中的( )
A.有机物含量B.空气体积分数C.土壤生物数量 D.无机盐含量
2.下列关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土壤中砂粒含量最多
②土壤中生活着多种动物,而这些动物也会对土壤产生影响
③最适合各种植物生长的土壤是黏土
④土壤供给植物所需要的养分,水分,植物使土壤变得更加肥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为创美丽校园,某校加大了环境绿化、美化力度,校园新移栽了一些树木,下面有关移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为提高移栽树木的成活率,最好在光照强的条件下移栽
B.移栽时带一个较大的土坨,可以较好地保护幼根和根毛
C.去掉部分枝叶后移栽,可避免树木因蒸腾作用过度失水
D.若给移栽后的树木输入营养液,针头应插入其输导组织
4.如图所示土壤,它的( )
A.通气性好,保水性好,有利于植物生长
B.通气性好,保水性差,有利于植物生长
C.通气性好,保水性差,不利于植物生长
D.通气性差,保水性差,不利于植物生长
5.如图 为某植物根尖的结构及部分生理过程示意图,①~③表示某些生理过程,a.b、c表示根尖的某些区域。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②③分别表示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B.根的生长是从根冠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开始的
C.b区是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D.带土坨移栽幼苗对a区有保护作用
6.植物的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 )
A.根冠 B.分生区 C.伸长区 D.根毛区
7.某生物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后,得出了如下结论,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B.根、茎、叶的导管是连通的
C.导管中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向是“根→茎→叶”D.筛管是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附属结构
8.大面积植树造林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这是因为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 )
A.降低空气的温度B.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C.增加空气中氧的含量D.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量
9.下面是某小组进行实验时设置的装置图,能验证植物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的是( )
A.B.C. D.
10.小明参加了假期夏令营,学会了如何利用植物年轮辨认方向的野外生存能力,下列有关年轮的知识,错误的是( )
A.根据树木年轮的数目,可以推知它的年龄B.树木的年轮能告诉我们当地的气候条件
C.从植物的年轮我们可以辨别南北方向D.植物年轮是由植物的韧皮部形成的
11.下列关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资源非常丰富,人类可以随便利用B.地球表面主要是海洋,土壤资源并不丰富
C.为了提高土壤利用率,可以进行毁林开荒D.土壤可以循环利用,所以大量开发利用没问题
12.有些木本植物生长过程中胸径不断增大,由于植物细胞细胞壁的存在, 缺乏韧性,会出现脱皮现象 (如图) 。引起植物胸径不断增大的主要 结构是( )
A.髓 B.形成层 C.木质部 D.韧皮部
13.如图为叶片结构示意图,下列对相关结构和功能叙述不正确是( )
A.1、5表皮是由一层细胞组成的,和动物中的上皮组织一样具有保护功能
B.6气孔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C.3叶脉为输导组织,里面既含有导管运输有机物,也含有筛管运输水和无机盐
D.2、4叶肉为营养组织,里面含有大量的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14.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①选取三根粗细、长短及所带叶片大致相近的新鲜的天竺葵枝条;②去掉其中一根天竺葵枝条的叶片,然后分别插入盛有相同体积稀红墨水的试管里(如图所示,试管内滴有油膜);③将A、C装置放置在阳光下,B装置放在阴暗环境中,定时观察试管内液面下降情况;④当看到A枝条的叶脉微红后,将A、B、C三根枝条进行纵切,用放大镜观察。此实验不能验证( )
A.茎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
B.叶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器官
C.蒸腾作用受阳光等外界因素影响
D.旱地生活的植物,叶片背面气孔数多于正面
15.在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实验中,各组同学获得的数据不同,为了得到接近反映真实情况的数据,应该( )
A.以最大值作为测量结果B.以这几组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C.以最小值作为测量结果D.各组重新做实验,直至测量的数据一致
16.如图为木本植物茎的横切面结构示意图,下面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1是比较坚硬的韧皮部
B.5是树皮,其内层的4是木质部
C.3是髓,它呈浅绿色,结构比较疏松
D.茎的某一部分受到创伤并露出2,则露出的部分不能增粗
17.市面上有一款气培箱(如图),它不需要土壤就可以让植物茁壮成长。该箱体由透明玻璃制成,其顶部有3排LED灯,5个小凹槽能同时种植植株,植株根部“悬于”玻璃箱中,不与营养水接触。其原理是利用内部马达的震动,将带有营养成分的水雾化,从而直接被植物根部吸收。下列有关气培箱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透明的玻璃箱体,有利于根接受光照,进行光合作用
B.顶部的LED灯能弥补光照不足,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
C.根“悬于”箱中,没有与营养水接触,防止植物烂根
D.同时能种植5株小植株,体现了合理密植的科学思想
18.图中的箭头表示不同物质的运动方向,其中a、b可通过气孔进出叶片,c、d可通过叶柄进出叶片。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在光照下,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时,c通过导管运输,d通过筛管运输
B.在黑夜里,叶片进行呼吸作用时,a表示氧气,d表示二氧化碳
C.在光照下,叶片进行蒸腾作用时,c和d都表示水
D.在光照下,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时,a表示二氧化碳,b表示有机物
19.在如图所示的实验中,可以证明植物根吸水的部位主要在根尖的是( )
A.B.C. D.
20.土壤形成的正确顺序为( )
a.岩石的风化b.岩石进一步风化,有最低等的生物出现
c.出现森林和草原,土壤最终形成d.形成原始土壤,有地衣、苔藓植物出现
A.abcd B.bcad C.abdc D.cbad
21.如图是探究“溶液浓度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实验。取两个大小相同的萝卜,各从其顶端向下挖一个大小一样的洞。在图1中萝卜的洞内装上浓盐水,在图2中萝卜的洞内装上等量的清水。过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图1 图2
A.图1中萝卜会变软B.图2中萝卜洞里的水会变多
C.细胞内溶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D.对栽培作物施肥时,要注意“薄肥勤施”
22.丽水特产“处州白莲”,如图是白莲植株的构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莲叶表皮的保卫细胞失水时,气孔张开
B.莲叶的光合作用在白天进行,呼吸作用在晚上进行
C.藕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它是通过根从淤泥中吸收而来的
D.莲叶表面的气孔是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出的“门户”
23.科学实验常用图来表示,简洁明了,其所隐之“迷”、所寄之“理”、所藏之“趣”,为科学学习带来了不少方便。下列有关四幅图所展示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燃烧完毕应立即打开止水夹
B.乙图“土壤中含有机物的验证实验”,所用到的土壤应充分干燥
C.丙图当红色水柱向右移动时,可证明活昆虫有呼吸作用
D.丁图,“探究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在哪里”,观察枝条纵切面的染色部位
24.小明和小刚两人到刚砍伐过树木的山上去观察茎的结构,观察到茎的切面中从里到外有许多同心圆。两个人都数了同一棵树横切面上的同心圆,小明发现不连树皮由内到外有17个同心圆,小刚从里数到最外面发现有20个同心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棵树可能已生存了17年 B.这棵树可能已生存了37年
C.这棵树可能已生存了20年 D.这棵树一定已生存了17年
25.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时,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树桩年轮特征示意图。根据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靠乙一侧降水多,生长快B.靠乙一侧降水少,生长快
C.靠乙一侧为树干向阳面,生长快D.靠甲一侧光照强于靠乙一侧
二、填空题
26.如图所示,在研究“土壤中是否有有机物”的实验中,用天平称取刚挖出的土壤50克,并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待土壤冷却后称得其质量为45.2克,实验过程中土壤没有通过铁丝网流失,则说明土壤中含有的有机物质量为4.8克。某同学认为没有用 做实验,因此得不出有机物质量为4.8克的结论。
27.“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如图1)于2021年5月22日与世长辞,他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甘于平凡的奉献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袁隆平院士带领的团队首次在热带沙漠成功种植海水稻,为沙漠地区提升粮食自给能力、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改善沙漠地区生态环境再添“中国贡献”。如图3是图2中海水稻叶片局部放大示意图,A、B、C分别表示发生在海水稻叶片内的某些生理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图3中C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
(2)海水稻完成图3中的C过程所需的水分,主要通过尖的 根毛 区吸收,再经 (填“导管”或“筛管”)运送到叶等器官。进入海水稻体内的大部分水会通过图3中所示的 (填字母)过程散失到环境中。
28.如图有甲、乙两个大小相同的果实.在长有乙果实的枝条上、下端,各把树皮环割一圈.通过一段时间,两个果实的生长情况怎样?
(1)果实的生长状况是 .
A.甲良好、乙停止生长 B.乙良好、甲停止生长
C.甲、乙都良好 D.甲、乙都停止生长
(2)这个实验说明植物体内有机物是通过 制造的,由 向 运输.
29.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的基本功能是维持植物的生命。那么,根、茎、叶在维持植物的生命方面分别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请根据下面的漫画回答问题。
(1)叶说:“没有我,你们都会饿死。”说的是叶的 具有制造有机物的功能。
(2)根说:“我要是不工作,你们都会渴死。”说的是根具有吸收水分的功能,这一功能主要是由根尖的 完成的。
(3)萎蔫的叶:“快给我水!我渴死了。”说的是茎具有运输水分的功能,运输的方向是 的。
30.在研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中,某研究小组在密封的容器A中充入足量的含有同位素14C的14CO2。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该植物的不同器官相继出现了同位素14C(如图甲,黑色部分表示检测到同位素14C的部位)。据此回答:
(1)14CO2主要是通过图乙中 结构,进入到叶片中。
(2)14CO2在叶肉细胞中被合成有机物,含有14C的有机物是通过茎中的 (填“导管"或“筛管”)送到该植物的根部。
(3)一段时间后,研究小组在容器A外的空气中 (填“能”或“不能”)发现14CO2。
31.2021年全国平均气温创历史新高,达10.5℃,较常年偏高1.0℃,区域性阶段性气象干旱明显。在科学兴趣小组活动时,同学们谈论到干旱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请你参与讨论并作回答。
(1)农作物在缺水初期叶片气孔会自动关闭,以减弱 作用。
(2)耐旱作物在形态结构上具有适应干旱的一系列特点。下表四种植物叶片中,最适应干旱环境的是 。
叶片 表面积/mm2 体积/mm3 表皮厚度/um
A 292 64 14
B 144 63 24
C 301 62 15
D 593 121 13
32.图甲A、B、C分别表示某植物叶片所进行的某些生理活动,图乙为该植物在晴朗的夏季一天24小时内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为研究图甲中B生理活动的影响因素选用了如图丙所示的实验装置。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尤其是橡皮管与U形管连接处的密封性。实验中,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良好的依据是 。
(2)分析图乙曲线,则曲线Ⅱ代表的生理活动是图甲中 (选填“A"“B”或“C”)。
33.根据探究图“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实验回答下列就问题:
(1)实验中所选择的根应是带有 的幼根.
(2)选一条幼根放在上,用钢笔自幼根尖端向上划四条线,这四条线的距离应 。
(3)当几位同学获得的数据不同时,为了的到接近反映真实情况的数 据对这些数据应当怎样处理 ?
(4)如果这项探究活动只有你一个人做,只用一株幼苗够不够?为什么?
(5)如图所示的根的四个部分中,生长最快的部分是 (用符号表示).
34.读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表示 ,其功能是 。乙图表示筛管,其功能是 。
(2)在两幅图旁用箭头表示出水分和无机盐、有机物的运输方向。
(3)筛管的结构特点是( )
A.上、下两端的细胞壁消失,形成筛孔B.上、下相连的细胞壁有很多小孔,形成了筛孔
C.上、下相连的细胞没有界线D.上、下相连的细胞质完全融合
35.根据下面的资料,请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下列问题:
17世纪,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做了一个实验。如图所示,他把一棵2.5千克的柳树种在装有90千克泥土的桶里,只浇雨水。5年后,柳树长到85千克,而泥土的重量只少了不到100克。由于水是加到桶里的唯一物质,所以,海尔蒙特认为使柳树生长的物质是水。
(1)该实验中泥土的重量减少了,这主要是由于 。
(2)海尔蒙特认为使柳树生长的物质是水,你认为影响柳树生长的外界因素还有哪些? 。
(3)柳树吸收的水分中,一部分作为 合成有机物,而绝大部分则通过 散失到空气中。
36.某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利用相对滞后,与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不相适应。为此,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成员对市区生活垃圾的成分做了调查,结果如图甲所示。取市垃圾填埋场不同深度的垃圾样品,测定铬(Cr) 、铅(Pb) 、砷(As) 等有害元素的含量,得到数据如图乙所示。
(1)请根据这些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生活垃圾的成分以 为主。
(2)下列对垃圾填埋场中有害元素含量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这些垃圾因含有有害元素而毫无价值
B.有害元素的含量随着垃圾堆放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C.各种有害元素在 0~30 厘米层含量都低于 30~60 厘米层含量
(3)请你根据上述信息对该城市垃圾处理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设想。 。
37.为研究甲、乙两种不同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某人设计了四个不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各装置中地下部分都处于相同环境的盆中,地上部分所处的都是透明的封闭容器。
(1)为了达到本实验的目的,应比较装置 (填装置编号)之间的植物生长差异。
(2)以装置①、装置④来进行对照实验。这样的实验设计是 (填“合理”或“不合理”)的。具体的理由是 。
三、实验探究题
38.在探究“植物体水分散失”实验时,小明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取A、B、C三个量筒,放在同一室内阴凉处.A中不放植物,B、C中各放入一株生长状态相同的天竺葵枝条,其中B去掉所有叶片,C保留所有叶片.每天上午8时,向量筒加水至100mL处,晚上8时记录液面的刻度,连续6天.测得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分析表中的数据,并回答问题:
量筒 液面刻度(mL)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A 99.5 99.5 99 99.7 99.3 99.8
B 94 96 90 97 92 97
C 60 62 50 64 60 68
(1)这六天当中气温最高的是第 天.
(2)量筒C第六天通过茎散失的水分是 mL,通过叶片散失的水分是 mL.
(3)如果要根据上述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应分别计算A、B、C三个量筒六天测量数据的 ,然后进行比较.
(4)根据对上表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9.如表为几种常见植物叶片的上、下表皮中气孔数目(每平方毫米平均数)的统计情况,请你分析表中的数据,并回答问题:
植物 生长环境 上表皮气孔数 下表皮气孔数
苹果树 果国 0 294
豌豆 田地 101 216
玉米 田地 94 158
睡莲 池塘 625 3
(1)从表可见,生活在较干燥环境中的植物比生活在较湿润环境中的植物气孔总数(每平方毫米) .这一特点对陆生植物的意义是 .
(2)若将苹果树叶摘下放入热水中,则可以看到气泡主要从叶的 表皮冒出.
(3)由此可知,气孔是植物叶片与外界进行 的“窗口”.
(4)睡莲与其它三种植物叶片上的气孔分布有何不同 .
40.为了测定长、宽、高分别是4 cm的某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小乐和小欢分别开展了以下实验。
小乐:另取一块相同规格的铁块,将土块和铁块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烧杯中,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先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如图甲所示。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 ,直到水把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记录用水的体积分别为V1、V2。
小欢:将该土块捣碎装人量筒内,使土壤表面保持平整,再取一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先沿量筒内壁缓慢地向量筒内注水,快要浸没土壤时,再换用滴管向量筒内滴水至土壤刚好浸没,如图乙所示。记录用水体积为V3。
(1)根据实验目的,请在小乐实验方案的空缺处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根据小乐的实验,该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为 。小乐在向放有铁块的烧杯中注水时,不慎有少量水溅出,会导致测得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2)小欢认为自己的实验方案更加简便,请你结合实验目的评价小欢的方案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41.科研人员在研究植物运输无机盐离子的途径时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甲:将柳茎一段的韧皮部与木质部剥离分开,在两者之间插入不透水的蜡纸,对照组则不插入蜡纸。在柳树根部施予含放射性42K的无机盐溶液,5小时后测定42K在柳茎各部分
的分布(如图所示)。
实验结果A:有蜡纸隔开的木质部含有大量的42K。而韧皮部几乎没有42K。
实验结果B:在上一实验枝条上韧皮部和木质部没被剥离的部分,以及对照实验中,韧皮部都有较多的42K。
(1)试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对上述研究结果作出解释。
解释结果A: ;
解释结果B: 。
实验乙:将棉花一段茎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剥离分开,其间插入不透水的蜡纸(对照组不插入)。叶片施用含32P的无机盐溶液。1小时后测定含32P的无机盐的分布,结果有蜡纸隔开的韧皮部含大量32P,而有蜡纸隔开的木质部没有32P。
(2)试根据实验乙的结果得出结论: 。
(3)请参照上述实验的设计思路,设计实验步骤探究植物叶片合成的有机物的运输途径。
实验步骤: 。
四、解答题
42.无风的夜晚,在竹子的竹壁上钻孔有水流出,而晴朗的白天在竹壁上钻孔却没有水流出,无论晴朗的白天还是无风的夜晚,将竹子斜剖开(如图),发现竹子内的空心部分都没有水。竹壁中有丰富的导管,竹子的根系非常发达且有很强的吸水能力。
为什么无风的夜晚在竹壁上钻孔会有水流出,而晴朗的白天不会出现这种现象?请根据以上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解释。
43.乐乐“果树进校”移载项目,获评校级优秀项目案例。下面是他简略的项目记录手册:
时间 天气 气温 风向
3月12日 晴 14-21℃ 东风1级
实施过程
选址 取苗 种植 灌水
校园中的空地 从果园挖取一株长势较好的杨梅树苗,剪掉大部分叶子,再用塑料袋包裹树苗根部土球,乘坐公交车送往学校 傍晚把带土球的树置于土坑后,填入表土压实,表土的高度略低于土球 使土壤充分湿润,促使根土密切接触
结合上述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乐乐提高树苗成活率的措施与原理作出解释。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析】【分析】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这些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质,储存在十壤中。
【解答】
A、有机物具有可燃性,通过将干燥土壤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土壤中的有机物燃烧会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从而使得燃烧后土壤的质量减少,所以A说法符合题意。
B、测定土壤空气体积分数时,需取等体积的干燥的正方体土壤和正方体铁块,分别放入两只烧杯中,再往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观察到土壤的烧杯中冒出气泡,不符合题意。
C、探究土壤中生物数量使用的工具是放大镜等,观察土壤中的生物,不符合题意。
D、探究土壤中的无机盐时,需将土壤浸出液过滤、蒸干后发现有白色晶体析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答案】D
【解析】【分析】1、根据土壤种类的不同,构成土壤的砂粒、粉砂粒和黏粒的比较是不同的;
2、土壤动物与土壤之间关系密切,土壤为土壤动物提供生存的环境,土壤动物可以改良土壤的结构;
3、不同植物适合生长的土壤是不同的, 壤土的通气透水能力较好,而且还具有很不错的保水保温性,因此适合种植的植物种类较多;
4、土壤与植物之间关系密切,土壤是岩石圈表面的疏松表层,是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它提供了植物生活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植物的枯枝落叶形成的腐殖质使土壤变得肥沃。
【解答】①土壤种类不同砂粒的比例是不同的,在黏土中黏粒是最多的,错误;
②土壤中生活着多种动物,而这些动物也会对土壤产生影响,叙述正确;
③不同植物适合生长的土壤是不同的,壤土适合较多植物的生长,叙述错误;
④土壤供给植物所需要的养分,水分,植物使土壤变得更加肥沃,叙述正确;
所以 ②④ 正确,D选项正确。
故选D
3.【答案】A
【解析】【分析】在植物的移栽过程中需考虑植物自身的因素,保证其生存。例如:关注其蒸腾作用,其生长过程中需要无机盐等物质。
【解答】A.在光照下移栽其蒸腾作用会加速,导致体内水分大量散失;
B.移栽时带土有利于保护植物的根系;
C.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为叶,故减掉部分枝叶,有利于减慢蒸腾作用;
D.营养液为无机盐,通过输导组织中的导管进行运输。
故答案为:A
4.【答案】A
【解析】【分析】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类型。砂质土的性质:含沙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好。黏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差。壤土的性质:含沙量一般, 颗粒一般, 渗水速度一般, 保水性能一般,通风性能一般。
【解答】 适合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土壤,土壤中的固体部分(矿物颗粒和腐殖质)占土壤总体积的50%,其中有机质占固体部分的1%—5%,水和空气各占25%,这样既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能为植物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空气和有机质,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5.【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植物的根尖结构,以及各自结构的特点。植物根尖从上到下一次为成熟区、伸长区、分生区、根冠。
【解答】 A、②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是先复制然后平均分成相同的两份,因此表示细胞分裂的过程;图中③过程细胞的形态功能发生了变化,因此③表示细胞分化过程,A正确;
B、伸长区在分生区上部,细胞逐渐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根冠具有保护作用,B错误;
C、b区(伸长区)该处的细胞生长速度非常快,是根部生长最快的部位,C正确;
D、移栽幼苗带土坨,是为了保护幼根和根毛,利于植物的成活,D正确.
故答案为:B.
6.【答案】C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根尖的生长。解答时可以从根尖的概念、各部分的名称、特点和功能方面来切入。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根尖的结构功能。
【解答】解: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根毛区。根冠位于根的顶端,属于保护组织,像一顶帽子似地套在外面,具有保护分生区。分生区被根冠包围着,属于分生组织,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伸长区在分生区上部,细胞逐渐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成熟区也叫根毛区;在伸长区的上部,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表皮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成熟区及其上部,根内部分化形成导管,能输导水分和无机盐,故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故答案为:C
7.【答案】D
【解析】【解答】A、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A正确;根、茎、叶的导管是连通的 ,这样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才能运输到叶和茎,B正确;导管中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向是“根→茎→叶”,C正确;导管是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附属结构,D错误。
【分析】做这题的关键是掌握根的吸收功能,要了解呼导管和筛管的作用,注意掌握。
8.【答案】D
【解析】【分析】蒸腾作用能带走植物体内的热量,使植物不至于在炎热的夏天被灼伤。蒸腾作用能提高大气的湿度,增加降水,从而调节了气候。为植物吸收水分提供了向上的动力,同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也跟着一起被吸收和运输。
【解答】大面积植树造林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这是因为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量。
故答案为D.
9.【答案】B
【解析】【分析】植物蒸腾作用是将体内的水分通过叶子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解答】A、将叶片放到装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脱色,A不符合题意;
B、该装置能验证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散失水分,B符合题意;
C、快要熄灭的卫生香遇到金鱼藻在光下释放出的气体,立刻燃烧起来,因为金鱼藻在光下能够产生氧气,该装置证明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此装置是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C不符合题意;
D、该装置能够验证种子萌发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气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0.【答案】D
【解析】【分析】木质茎的加粗生长活动与季节性的气候变化有关,尤其是温带地区生长的木本植物,在气温、降水、光照等外界气候因素呈现的周期性变化影响下,导致在木质茎的横切面上会呈现出年轮现象。植物生长一年一般形成一个年轮。当气温、水分等环境条件比较好的时候,植物生长比较快,形成的年轮较疏松,颜色较浅(如春材)。反之,年轮较密,颜色较深(如秋材)。
【解答】A.植物生长一年一般形成一个年轮。因此根据树木年轮的数目,可以推知它的年龄。A不符合题意。
B.当气温、水分等环境条件比较好的时候,植物生长比较快,形成的年轮较疏松,颜色较浅(如春材)。反之,年轮较密,颜色较深(如秋材),因此树木的年轮能告诉我们当地的气候条件。B不符合题意。
C.年轮的形成与气温、降水、光照等外界气候因素有关,南北方向光照会有差异,因此从植物的年轮我们可以辨别南北方向。C不符合题意。
D.植物年轮是由植物的木质部形成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1.【答案】B
【解析】【分析】地球上陆地面积仅占地表总面积的 29%。除了湖泊、河流、裸露岩石等,有土壤覆盖的土地就更少。由于土层太浅,土壤污染,永久冻土和含水量过高或过低等原因,陆地面积中 89% 的土地目前尚不适宜农业生产。我国陆地总面积约为 87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 91.39%。耕地、林地、草地只占陆地总面积的 50%。耕地面积为 137万平方千米;其中高产耕地仅 29.4万平方千米。土壤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它的依赖是必然的。我们必须保护好土壤。
【解答】A.土壤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它的依赖是必然的。我们必须保护好土壤。A不符合题意。
B.地球表面主要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地表总面积的 29%,土壤资源并不丰富。B符合题意。
C.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并不属于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C不符合题意。
D.土壤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它的依赖是必然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2.【答案】B
【解析】【分析】木质茎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树皮(包括表皮和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表皮起保护作用,韧皮部包括筛管(运输有机物)和韧皮纤维(有韧性),木质部包括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和木纤维(坚硬)。
形成层的细胞能不断地进行分裂,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逐年加粗,单子叶植物茎不能逐年加粗,是因为没有形成层。
【解答】引起植物胸径不断增大的主要结构是形成层。
故选B。
13.【答案】C
【解析】【解答】①⑤为保护组织,作用是保护内部组织,而上皮组织是动物细胞中的组织, 同样具有保护功能。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③叶脉里含有导管和筛管,能够输导水、无机盐、有机物,为输导组织,起运输养料的作用,叶片的叶肉细胞内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营养组织,故答案选:C
【分析】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图示为叶片结构示意图,其中①是上表皮,②是栅栏组织,③是叶脉,④是海绵组织,⑤是下表皮,⑥是气孔.
14.【答案】D
【解析】【分析】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是与物理学的蒸发过程不同,蒸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
【解答】A、将枝条纵切可以观察到茎变红色,可知茎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故A不符合题意;
B、AC对比可知,蒸腾作用是通过叶来完成;故B不符合题意;
C、AB对比可知,光照能够影响蒸腾作用;故C不符合题意;
D、ABC实验完成,无法验证气孔的正背面数量;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5.【答案】B
【解析】【解答】本实验为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为的是实验效果更加明显,便于测量,我们一般选生长迅速的幼根.对所选幼根进行标记,开始迅速伸长,是根伸长最快的区域.如果几个同学同时测量,实验中可能存在偶然误差,但误差在真值附近摆动,因此取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均值.故答案选:B
【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根尖各部分的特点、功能,并掌握探究实验的设计、实施等相关知识,本题对于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考查较细,实验中注意画线、测量及数据处理.
16.【答案】D
【解析】【解答】选D。1属于髓,由薄壁细胞构成,储存着营养物质,5属于树皮,其内侧是韧皮部,3属于形成层,具有分裂增生能力,向内产生新的木质部,向外产生新的韧皮部,茎的某一部分受到创伤并露出2木质部,这部分不能增粗的原因是形成层受到破坏,不能由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D正确。
【分析】据图所示:1属于髓,储存着营养物质,2属于木质部,3属于形成层,4属于树皮的内侧部的韧皮部,5属于树皮。
17.【答案】A
【解析】【分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解答】A、该植物的根不需要进行光合作用,A符合题意;
B、植物需要光合作用,因此顶部的LED灯能弥补光照不足,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B不符合题意;
C、根需要空气,若将根全部浸入水中,根将处于没有空气的状态,根就会成为烂根,因此根“悬于”箱中,没有与营养水接触,防止植物烂根,C不符合题意;
D、同时能种植5株小植株,提高光合作用,体现了合理密植的科学思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8.【答案】A
【解析】【分析】根吸收的水分经过茎的运输到达叶后,大部分从叶中散失了。我们知道将物体从低处运到高处是很费力的。那么,植物的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后,通过茎运往叶、花、果等部分;
根吸收的水约有 99% 是通过这种蒸腾作用 散发出去的。蒸腾作用不仅是根部吸水的主要动力,它还能把茎内木质部的水往上拉,根部的水也随着上升,促进了水的吸收和运输,同时也促进了植物体内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的运输。
【解答】A光照下,光合作用原料为水和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和有机物,c是水分,通过导管自下而上运输,d是有机物,通过筛管自上而下运输;
B在黑夜,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和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以及能量,a为氧气,b为二氧化碳,d为水,c为有机物;
C在阳光下,植物叶片处会进行蒸腾作用,水分会以气体形式从气孔出去,b代表水分;
D在阳光下,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消耗水和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和有机物,a代表二氧化碳,b代表氧气,c为水,d为有机物。
故答案为:A。
19.【答案】B
【解析】【分析】科学实验探究中,若要研究某一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控制其余变量相同且适宜。主要吸水的主要器官是其根部。
【解答】由题意可知,若要探究并证明植物吸水部位主要在其根尖,该实验的变量为是否去掉根尖。
A选项中都没有根尖;C选项中左图除了去掉根尖,还去掉了根的其它结构;D.该实验未形成对照实验。
故答案为:B
20.【答案】C
【解析】【分析】成土过程也叫土壤形成过程,是指在各种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土壤发生发育的过程。它是土壤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总和,包括岩石的崩解,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合成,以及物质的淋失、淀积、迁移和生物循环等。
【解答】土壤是由岩石转化而来的,岩石通过风化导致岩石破碎后,慢慢产生低等生物,在低等生物的综合作用下形成原始土壤,当出现森林和草原,土壤最终形成;故C符合;
故答案为:C。
21.【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解题即可。细胞的吸水主要依靠的是渗透原理;即水分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或水分由低浓度溶液流向高浓度溶液。
【解答】通过对题干信息的分析可知,图1中萝卜的洞内为浓盐水,盐溶液的浓度大于萝卜细胞液中盐溶液的浓度;故水分由萝卜细胞流向浓盐水;表现为洞内液面上升,萝卜失水变软;图2中萝卜的洞内为清水,清水中盐的浓度近似为0,故水分由清水流向萝卜细胞;表现为洞内液面下降,萝卜吸水变硬。
故答案为:B。
22.【答案】D
【解析】【分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而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2)莲藕的食用部分属于茎,茎中富含淀粉。荷花的茎(藕)生长在泥中,茎的孔道与叶柄中的孔道相通,叶伸出水面,能为茎的呼吸提供氧气。
【解答】 A:当莲叶表皮的保卫细胞失水时,气孔关闭,错误。
B:荷叶的光合作用在白天进行,呼吸作用在白天和晚上均能进行,错误。
C:藕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它是通过莲藕的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储存于茎,茎中富含淀粉,错误。
D:荷花的叶柄和茎中都有孔道,有利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输送,能将空气送到根部,正确。
故选D。
23.【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和常见的实验装置解答。
【解答】A:甲图“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燃烧完毕要等冷却了才打开止水夹,A错误。
B:乙图“土壤中含有机物的验证实验”,用湿润的土壤不行,因此湿润的土壤中有水分,水分蒸发也能减少质量,影响使用效果。故所用到的土壤应充分干燥,B正确。
C:丙图当红色水柱向左移动时,可证明活昆虫有呼吸作用,C错误。
D:丁图,“探究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在哪里”,观察枝条横切面的染色部位,D错误。
故选B。
24.【答案】A
【解析】【分析】茎生长时前一年的晚材和后一年早材间的分界线是木质部的生长,每年生成一轮,不包括木质部外的形成层韧皮部等环状结构。
【解答】经生长时前一年的晚材和后一年早材的分界线是木质部的生长,每年会生长一轮。年轮不包括行程层韧皮部和表皮等,所以小刚的数法是错误的,而小明的数法则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A
25.【答案】C
【解析】【分析】植物的年轮一般出现植物的茎中,年轮的形成层是每年的活动行成的。因为春天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对树木的生长有利,这是形成层细胞分裂旺盛,新产生的细胞大而明显,导管又大又多,每年重复一次由大到小,材质由松到密的变化,从而就形成了色泽、质地不同的一圈圈环纹。
【解答】由图中可知,乙侧的年轮间距大于甲侧,所以说乙侧的生长更快,故乙侧时树干的向阳面,生长速度快于甲侧。
故答案为:C。
26.【答案】干燥土壤
【解析】【分析】湿的土壤加热时质量减小的原因有:①有机物燃烧;②水分蒸发。研究土壤中是否存在有机物,必须排除水分的干扰。
【解答】在“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验证实验中:土壤应充分干燥,土壤应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物,实验中的铁丝网孔径要小,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上述实验中不能得出有机物质量为4.8克的结论,原因可能是没有用干燥土壤做实验。
27.【答案】(1)光合作用
(2)导管;B
【解析】【分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2)植物吸收水的主要器官是根,根吸水的主要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可以吸收水分.成熟区也叫根毛区;在伸长区的上部,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表皮细胞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根毛的存在增加了根的吸收面积,根毛能分泌多种物质,如有机酸等,使土壤中难于溶解的盐类溶解,成为容易被植物吸收的养分,成熟区及其上部,根内部一部分细胞分化形成导管,能输导水分和无机盐。
【解答】(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水、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所以,图3中C表示光合作用。
(2)植物主要通过根尖的成熟区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导管是植物体内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由下而上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
其中绝大部分通过图3中B蒸腾作用散失到环境中,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植物体外的一个过程。
28.【答案】(1)A
(2)叶;筛管;下
【解析】【分析】植物体内主要有两条运输管道﹣﹣导管和筛管.导管是植物体内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由下而上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向下运输有机养料的管道.
【解答】解:(1)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能向下运输到甲果实,因此甲果实能得到有机养料正常生长;不能正常生长的是乙果实,原因是树皮被剥,有机物的运输通道筛管被割断,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运输到乙果实,因此乙果实不能得到有机养料停止生长,A正确.(2)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细胞.叶制造的有机物由筛管向下运输.因此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是通过韧皮部内的筛管向下运输的.
29.【答案】(1)叶绿体
(2)根毛区
(3)自下而上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根对水的吸收和运输。
【解答】(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因此,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是细胞的叶绿体。
(2)植物主要是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根吸收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在成熟区中,有大量的根毛,大大增加了吸水的面积。
(3)植物的境内有导管和筛管,具有运输功能,其中导管是由下向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是由上向下运输有机物。
30.【答案】(1)气孔
(2)筛管
(3)能
【解析】【分析】叶片上两个保卫细胞之间的气孔是水蒸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出的门户;茎中运输有机物的的结构是位于韧皮部中的筛管,运输水和无机盐的结构是位于木质部中的导管;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丙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1)叶片上两个保卫细胞之间的气孔是水蒸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出的门户,所以 14CO2主要是通过图乙中气孔结构,进入到叶片中。
(2)茎中运输有机物的的结构是位于韧皮部中的筛管,运输水和无机盐的结构是位于木质部中的导管,所以 含有14C的有机物是通过茎中的筛管送到该植物的根部。
(3)含有14C的有机物在植物的任何部位的活细胞中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了含有14C的14CO2,释放到容器A中,所以能在容器A的空气中发现14CO2;
故答案为:(1)气孔(2)筛管(3)能
31.【答案】(1)蒸腾
(2)B
【解析】【分析】气孔是叶片蒸腾失水、气体交换的“门户”,它是由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
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影响因素有光照、温度、湿度等.影响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光、温度、湿度和空气流动情况等。
【解答】(1)农作物在缺水初期叶片气孔会自动关闭,以减弱蒸腾作用。
(2)耐旱作物在形态结构上具有适应干旱的一系列特点。表中四种植物叶片中,B的叶表面积最小,表皮最厚,这些特点利于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的散失,最适应干旱环境.
故选B。
32.【答案】(1)U 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时间
(2)A
【解析】【分析】(1)图甲A表示呼吸作用,B表示蒸腾作用,C表示光合作用。植物在在白天有光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在夜晚因为无光故光合作用不能正常进行,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2)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图乙中曲线I只有在6~18点的白天进行,因此Ⅰ曲线表示光合作用;Ⅱ曲线表示呼吸作用,与图甲C中的生理活动相对应。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有光,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里面。
【解答】(1)检查装置气密性良好的依据是:U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时间。故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良好的依据是: U 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时间。
(2)曲线Ⅱ代表的生理活动是呼吸作用,是图甲中的A 。
33.【答案】(1)根毛
(2)相等
(3)平均值
(4)不可以,偶然性太大,一次测得的数据不能准确反映真实情况
(5)C
【解析】【解答】(1)根的尖端部分,是指根的顶端至着生根毛部分的一段,长约4-6mm,是根中生命活动最活跃的部分.实验中应选取生有根毛的、生长迅速的幼根.(2)实验时为了使划线准确应将幼根放在坐标纸上,画线时一定要轻,为了便于对比要保证每条线的间距相等.(3)如果几个同学同时测量,实验中可能存在偶然误差,但误差在真值附近摆动,因此取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接近真值.(4)如果这项探究活动只有一个人作,为了使数据更接近真实情况,避免偶然,我们应采取多株幼苗、多条幼根的方式.不能只用一条幼根,容易出现偶然性,一次测得的数据不能准确反映真实情况.(5)在如图所示根尖的四部分中,D成熟区、B分生区、A根冠出的间距基本不变,而C伸长区的间距明显增长.这是因为A根冠和D成熟区的细胞基本上已经不分裂了,而B分生区的细胞主要负责的是分裂,使细胞的数目增加,并不会使细胞体积增大,而C伸长区的细胞则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是根生长最快的区域.
【分析】本题是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探究实验,根尖的结构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根尖各部分的特点、功能,并掌握探究实验的设计、实施等相关知识,本题对于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考查较细,实验中注意画线、测量及数据
34.【答案】(1)导管;输送水分和无机盐;输送有机物
(2)
(3)B
【解析】【分析】(1)导管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相连的部分细胞壁消失),而筛管相邻两细胞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称为“筛孔”。导管的功能是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的功能是运输有机物。(2)导管是由长筒状的死细胞连接而成的,细胞横壁消失,自下而上地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是由长筒状的活细胞连接而成,细胞横壁上有许多小孔,自上而下地运输有机物。
【解答】(1)根据导管和筛管的特点分析题图可知,甲图表示导管,其功能是输送水分和无机盐,乙图表示筛管,其功能是输送有机物。(2)导管是由长筒状的死细胞连接而成的,细胞横壁消失,自下而上地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是由长筒状的活细胞连接而成,细胞横壁上有许多小孔,自上而下地运输有机物。(3)筛管的结构特点是B、上、下相连的细胞壁有很多小孔,形成了筛孔,细胞壁没有完全消失,上、下相连的细胞有界线,上、下相连的细胞质部分融合。
故答案为:(1)导管;输送水分和无机盐;输送有机物;(2)
(3)B
35.【答案】(1)泥土的无机盐被植物吸收
(2)二氧化碳、光照
(3)光合作用原料;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通过分析题中材料,可以得出答案。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光照是光合作用的条件,这两个因素都会影响光合作用。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99%以上的水通过蒸腾作用散失。
【解答】(1)实验中泥土的重量减少了,说明土壤中的部分物质被柳树吸收并利用了,而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除了水还有可溶性无机盐。(2)二氧化碳、水分和光照都自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以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3)植物根吸收的水分只有很少一部分用于光合作用,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空气中,而这样做并不是浪费,而是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促进水分吸收,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故答案为:(1)泥土的无机盐被植物吸收;(2)二氧化碳、光照;(3)光合作用原料;蒸腾作用
36.【答案】(1)A有机物
(2)C
(3)分类回收等
【解析】【分析】根据垃圾回收、再生性质和用途,结合图片进行判断解题。
【解答】(1)根据调查图可知不可回收垃圾占16.9%,可回收垃圾站29.1%,A有机物占总量的54.0%,因此生活垃圾的成分以A有机物为主。
(2)据图可知:各种有害元素在0~30层含量低于30cm~60cm层含量。
(3)对可回收物进行垃圾分类,比如废旧塑料瓶、废易拉罐,属于可回收物,将有害垃圾进行分类比如废荧光灯管中含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属于有害垃圾,将可堆肥垃圾进行分类,比如枯枝落叶腐烂后可以转化为稳定的腐殖质的有机肥料,垃圾回收和再生的好处是使一部分非可再生资源得以再生,减少了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减少了垃圾占用人们的生活空间,便于垃圾的分类处理 。
故答案为:(1)A有机物(2)C(3)分类回收等
37.【答案】(1)①②
(2)不合理;变量不唯一(或装置④中,地上环境没有提供独立的、相同的生长空间)
【解析】【分析】科学实验探究中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即除要研究的对象外其余条件均控制相同且适宜,主要是为了避免其它因素对实验造成的干扰。
【解答】(1)在研究其生长差异时,该实验的变量为是否存在不同植物,故选 ①② ;
(2) 装置①、装置④ 的对照实验中其植物的地上部位应不相互干扰,各自都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故该做法会造成变量不唯一。
故答案为:(1) ①② ;(2) 不合理 ; 变量不唯一(或装置④中,地上环境没有提供独立的、相同的生长空间) 。
38.【答案】(1)三
(2)2.8;29
(3)平均数
(4)茎和叶都能够散失水分,但叶是散失水分的主要器官
【解析】【分析】植物体内的水以气体的形式散失到空气中的过程叫蒸腾作用,水也可以由液态变成气态散失到空气中.
【解答】(1)植物的蒸腾作用与温度等有关,而水的蒸发也与温度有关,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植物的蒸腾作用越强,水蒸发的越多,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知道,第三天时,内减少了50毫升,B减少了10毫升,A减少了1毫升,为这六天中的最多,所以第三天的温、C度最高.
(2)Α不放植物三的水分是0.2mL,B没有叶子,通过茎散失的水分是3-0.2-2.8mL,C保留所有叶片,通过茎和叶散失的水分一共是32毫升,因此量筒C第六天通过茎散失的水分是2.8mL,通过叶散失的水分是32-3=29 ml
(3)如果要根据上述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应分别计算abc三个量筒六天测量数据的平均数,然后进行比较.(4)根据对上表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茎和叶都能够散失水分,但叶是散失水分的主要器官.
故答案为: (1)三;(2) 2.8 ;29; (3) 平均数; (4) 茎和叶都能够散失水分,但叶是散失水分的主要器官
39.【答案】(1)少;减少水分蒸发
(2)下
(3)气体交换
(4)主要分布在上表皮一方面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分析数据的能力。植物叶片上分布着由保卫细胞围成的气孔,一般陆生植物叶片的气孔分布状况是下表皮多于上表皮,大量的气孔分布在下表皮使植物既能很好地接受光照,同时又能避免因阳光直射蒸腾作用过强而大量失水,适应干燥的陆地生活。
【解答】(1)苹果树、豌豆、玉米都是陆生植物,它们单位面积的气孔数较少,可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睡莲是浮生植物,单位面积的气孔数较多;
(2)由于苹果树叶的气孔全部位于下表皮,因此,将苹果树叶摘下放入热水中,则可以看到气泡主要从叶的下表皮冒出;
(3)气孔在光合、呼吸、蒸腾作用等气体代谢中,成为空气和水蒸汽的通路,其通过量是由保卫细胞的开闭作用来调节,在生理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被称为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4)从上表可见,浮水植物睡莲的气孔分布状况是上表皮625,下表皮3,表明气孔主要分布在上表皮.这是因为一方面浮水植物下表皮接触水面,不利于透气;另一方面,对浮水植物来说,气孔直接分布在上表皮有利于透气,有利于增大蒸腾作用并不会有缺水的威胁。
故答案为:(1)少;减少水分蒸发;(2)下;(3)气体交换;(4)主要分布在上表皮一方面。
40.【答案】(1)换用滴管向烧杯中滴水; ×100%;偏小
(2)不合理,将土块捣碎改变了土块的疏松程度,从而改变了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合理即可)
【解析】【分析】土壤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 。除了土壤生物、空气外,土壤中还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这些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质,储存在土壤中。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题目中想探究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选择加水的方法,仪器是量筒和胶头滴管以及烧杯,通过比较相同体积的铁块和土壤完全浸没时的体积,比较得出空气的体积,土块的体积=4cm×4cm×4cm=64cm3。
【解答】(1)用水慢慢注入烧杯,快要浸没改用胶头滴管来控制滴加的水量,防止水分加多,使实验不够准确;小乐在土壤中加入水的体积为V1,在铁块中加入V2,由于空气不易溶于水,加水导致空气也占一部分的体积,空气的体积为V1-V2=V空气,体积分数=×100%;量筒中原来水的总体积不变,现在有少量水溅出,会导致V2体积偏多,而空气的体积为V1-V2,V1不变,V2增大,导致空气的体积偏小;
(2)小欢将土壤捣碎了再做实验,会导致土壤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空气可能会从土壤中逃逸出来,改变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实验不合理。
故答案为:(1) 换用胶头滴管向烧杯中滴水 ,×100%,偏小;(2) 不合理,将土块捣碎改变了土块的疏松程度,从而改变了土块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41.【答案】(1)根部吸收的无机盐离子是通过木质部由下向上运输的;无机盐离子在茎中能从木质部横向运输到韧皮部
(2)叶片所吸收的无机盐离子是通过韧皮部向下运输的
(3)①将 植物茎(基部的一部分)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剥离分开,中间插入不透水的蜡纸(对照组不插入);②用透明的塑料袋装含有14CO2的混合气体,将植物顶端的枝叶套住并封紧袋口,将装置放于适宜的环境中;③一段时间后检测14C在该植物茎各部分的分布.
【解析】【分析】导管位于木质部,是植物体内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由下而上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导管是为一串管状死细胞所组成,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当根毛细胞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通过一定方式进入根部的导管,然后植物就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把水分和无机盐运输到植物体的全身。
筛管位于韧皮部,是植物体中由上而下运输有机物的管道。
【解答】(1)导管位于木质部,是植物体内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由下而上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
据实验结果A可见:根部吸收的无机盐离子是通过木质部由下向上运输。
据实验结果B可见:无机盐离子在茎中能从木质部横向运输到韧皮部。
(2)筛管位于韧皮部,是植物体中由上而下输导有机物的管道。据实验乙的结果可见:叶片所吸收的无机盐离子是通过韧皮部向下运输的。
(3)实验步骤:
①将 植物茎(基部的一部分)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剥离分开,中间插入不透水的蜡纸(对照组不插入);
②用透明的塑料袋装含有14CO2的混合气体,将植物顶端的枝叶套住并封紧袋口,将装置放于适宜的环境中;
③一段时间后检测14C在该植物茎各部分的分布。
42.【答案】晚上钻孔蒸腾作用消耗的水少,水会流出,白天蒸腾作用旺盛,水大量的散发到空气中,就不会流出了。
【解析】【分析】植物放在阳光下,同时进行三种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在夜晚只进行呼吸总用、蒸腾作用。
【解答】因为晚上,竹子几乎只进行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很弱,散失的水分很少,钻孔后,导管被损坏,所以有水流出,在白天,还需进行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所以需要大量的水,所以没有水流出。
故答案为:晚上钻孔蒸腾作用消耗的水少,水会流出,白天蒸腾作用旺盛,水大量的散发到空气中,就不会流出了。
43.【答案】杨梅树树苗移栽时,选取无遮挡的空地,可以保证杨梅树苗有足够的受光面积,进行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 选择在傍晚时间移栽,气温较低,并剪掉树苗上大部分叶子,可有效减少杨梅树苗的蒸腾作 用,减少水分散失; 种植时注意表土低于土球,可防止下雨天根部积水,影响植物(有氧)呼吸作用; 运输时用塑料袋包裹树根,保护根,同时灌水时让根土密切接触,可促进生根,保证根部吸水
【解析】【分析】树木移植后,很多树木出现死亡,有些生长弱势,部分枝条干枯,影响树形。结合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根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是根,移栽植物应尽量在幼苗期,幼苗期植物的根系较小,有利于带土移栽。这是为了保护幼根和根毛,减少幼根和根毛折断。提高根的吸水能力,从而提高根的成活率。
去掉部分枝叶后移栽,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防止植物萎焉。提高了植物的成活率。
气孔是水蒸气外出的门户,光照强度影响气孔的开闭,阴天或傍晚光照不强,不利于气孔的开启,影响水蒸气的外出,降低了蒸腾作用,同时移栽后注意浇水,使植物不会因大量失水而出现萎蔫现象,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在光照强的条件下移栽,植物会出现萎蔫现象。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