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综合练习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如图所示的装置有很多用途,下列使用方法不正确的是( )
A.排水法收集氧气时,由a口进气 B.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时,由b口进气
C.排水法收集氢气时,由b口进气 D.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时,由a口进气
2.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食品防腐的保护气
B.空气主要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在空气中质量分数约为1/5
C.霓虹灯可以发出各种颜色的光是利用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
D.空气中没有能作为生产化肥的原料的成分
3.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将大块煤粉粹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
B.由图1可知,火柴头斜向下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由图2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CO2灭火
D.蜡烛用扇子一扇即灭,是因为扇走了蜡烛周围的空气
4.下列化学反应中既属于氧化反应又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甲烷+氧气 二氧化碳+水B.二氧化碳+水═碳酸
C.水 氢气+氧气D.一氧化碳+氧气 二氧化碳
5.下列实验中,仪器和用品的选择不合理的是( )
A.收集CO2气体——⑥⑦⑧B.检验一瓶气体是否是O2——⑦⑧⑨
C.用双氧水制O2的发生装置——①D.实验室制CO2的发生装置——③④⑤
6.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一个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K1关闭、K2打开、塞子塞紧时,若M中的水不能流下则装置气密性好
B.M中盛放双氧水,N中盛放二氧化锰,可以制取氧气
C.M中盛放稀盐酸,N中盛放块状大理石,可以制取二氧化碳
D.N中储满气体时,将水不断由M注入N中,即可将气体排出
7.贮藏水果和粮食时,充加CO2或抽掉空气,能延长贮藏时间,主要是由于( )
A.抑制有氧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B.抑制无氧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C.促进有氧呼吸,保持一定的贮藏温度 D.促进无氧呼吸,保持一定的贮藏温度
8.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实验中,实验记录或操作不正确的是( )
A.将打磨后的铁丝盘成螺旋状,可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
B.红磷在氧气中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并放出大量热
C.做铁丝和硫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时,集气瓶均需预先装有少量水,装水的作用不同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中,要用坩埚钳将木炭从上往下迅速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底
9. 如图是反映某个化学反应里个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对此变化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充分反应后,乙+丙=甲的质量
B.物质甲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乙
C.此化学反应中,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此化学反应是分解反应
10.如图为肺泡里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处流动的是静脉血B.①为氧气,②为二氧化碳
C.乙处为肺静脉D.肺泡壁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
11.新疆产的水果又大又甜,以甜瓜为例,新疆与某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基本相同,但温度条件却差别较大(见表),致使新疆产的同品种甜瓜更甜。以下是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其推理过程应该是( )
平均温度/℃ 新疆 某地
白 天 33 33
夜 晚 12 22
①新疆夜间的温度低,甜瓜呼吸作用弱,分解的有机物少,某地夜间的温度高,甜瓜呼吸作用强,分解的有机物多;
②新疆产的甜瓜含糖量高,因此更甜;
③光合作用只能在白天进行,呼吸作用在白天和夜晚都能进行;
④两地白天温度、光照和栽培条件基本相同,甜瓜制造的有机物基本相同。
A.③④②① B.③①②④ C.③④①② D.②①④③
12.下列关于做“绿叶在阳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正确的顺序是( )
①酒精脱色 ②清水漂洗 ③选叶遮光并光照 ④暗处理 ⑤碘酒显影 ⑥观察变化
A.④③①②⑤②⑥B.③④①②⑤②⑥ C.④③⑤②①②⑥ D.③④①②⑤⑥②
13.在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下,A与B反应生成C和D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
①该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②4种物质中只有D属于氧化物
③反应前后,氮元素的化合价升高④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A.①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14.在化学反应A+3B=2C+2D中,14克A完全反应生成44克C和18克D.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则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32 B.16 C.64 D.96
15. 2023年6月5日是第52个“世界环境日”,我国的主题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下列物质不属于污染物的是( )
A.二氧化氮 B.二氧化硫 C.PM2.5 D.氮气
16.据报道,全球气温升高已破纪录,某科学探究小组为探究影响大气温室效应的因素,进行了N2、O2、CO2及空气温室效应强度的比较实验(如图所示)。分析曲线并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需要在有太阳光照射的条件下进行B.二氧化碳对温度影响最大,氧气影响最小
C.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加剧温室效应D.氧气、氮气都属于温室气体
17.如图所示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水循环”“氧循环”“碳循环”。用科学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不正确的是( )
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
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
C.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D.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18.光合作用强度与温度、光照强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照强度为0时,植物周围环境的温度也为0℃
B.光照强度为0~a时,光合作用强度主要受光照强度影响
C.光照强度为a~b时,光合作用强度只受温度影响
D.光照强度大于b时,植物不再进行光合作用
19.小明在做氯酸钾制取氧气实验时,绘制了如图的图像,则 y 表示
A.试管中二氧化锰的质量 B.试管中固体的总质量
C.产生氧气的总质量 D.试管中氯化钾的质量
20.将一定量的乙醇(C2H6O)和氧气置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乙醇 氧气 水 二氧化碳 X
反应前质量/g 4.6 8.0 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0 5.4 4.4 A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表中A的值为2.6B.X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X可能含有氢元素D.若起始时氧气的质量是9.6g,则无X生成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6分)
21.我国研制的用于航天飞船的固体推进剂是铝粉与高氯酸铵的混合物。点火时,高氯酸铵发生如下反应:2NH4ClO4 N2↑+4X+Cl2↑+2O2↑,则X的化学式为 .该反应类型属于 (“化合反应”或“分解反应”)
22.化学变化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对认识和确定物质的组成、结构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某化学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1)图一中对比铜片上的白磷和热水中的白磷,可以得到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为 。
(2)图一中对比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可以得到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为 。
(3)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 。
(4)向装有热水的白磷鼓入某种气体后(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请你猜测这种气体可能是 。
(5)由于白磷的着火点低,为了安全,实验室往往把白磷浸没在冷水中保存,这样保存的原理是 。
23.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小明同学学习了之后进行了如图整理(部分反应条件已略去)。
(1)反应①硫在点燃的情况下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则生成物X的化学式为 。
(2)在反应③实验时,要预先在盛放氧气的集气瓶中放少量水或细沙子,其目的是 。
(3)由图可知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 (填“稳定”或“活泼”)的气体。
24.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 能,如图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某植株一昼夜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据图分析,a、b、c三点中植物呼吸作用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是 点。
25.图甲为人体呼吸系统的示意图,图乙为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图丙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的1指的是 。
(2)图乙中,曲线AB段表示人体的 (填“吸气”或“呼气”)过程,在曲线BC段的变化中,胸腔的体积会 (填“增大”或“减小”)。
(3)图丙中a代表的物质是 ,血液从毛细血管的2端流到3端后,成分变化是 含量增加。
26.某研究小组为了验证二氧化碳的部分性质,进行如下实验.
(1)利用图一实验验证二氧化碳具有密度比空气大、 的性质.要让蜡烛自下而上熄灭,选用图一中的 装置更易成功.
(2)利用图二装置验证二氧化碳能否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反应.他们先关闭K1,打开K2,往导管中缓缓通入600毫升二氧化碳,丙、丁容器中均无明显现象;然后打开K1,关闭K2,继续往导管中通入二氧化碳,观察到丁容器中的出现浑浊
(提示:通常情况下1体积水大约能吸收1体积二氧化碳).根据以上现象,可以推断实验中二氧化碳 .
A.一定与氢氧化钙反应B.可能与氢氧化钙反应C.一定与氢氧化钠反应D.可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27.如图所示为在大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根据其千重(种子除去水分后的质量)和鲜重(种子实际质量)的变化而分别绘制的两条曲线。其中,表示鲜重变化的是曲线 。该幼苗开始进行光合作用的起点时间是 。
28.在学习了动物的呼吸作用之后,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下图装置来研究昆虫是否进行呼吸作用,O点是一固定点,AB能绕着O点转动。活塞连接金属滑动片AB,活塞运动,滑动变阻器阻值随之改变。闭合开关小灯泡发光(碱石灰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实验预测与分析:
(1)昆虫如果进行呼吸作用,活塞最终将停留在a的 位置(填“原来”、“偏左”或“偏右”)。
(2)随着昆虫不断地呼吸,小灯泡的亮度将 。
三、实验探究题(共26分)
29.科学研究需要“大胆猜测,小心求证”,有人说“人吸入的气体是氧气,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小科对这个观点表示质疑,于是他进行如下探究:
(1)小科发现:燃着的木条在装满空气的集气瓶(图甲)中比在装满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图乙)中燃烧的时间更长,请解释原因 。
(2)小科想利用图丙装置验证呼出的气体中 CO2 含量高于空气中 CO2 含量,图丙中锥形瓶内的试剂均为溶液,他应如何操作?
(3)为了进一步测定呼出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小科进行如下实验(装置如图丁):
步骤 I:用注射器收集V1毫升的呼出气体,打开止水夹A、B,缓慢推动活塞将气体全部推入集气瓶中。
步骤Ⅱ:待集气瓶内液面稳定后,记录量筒内液体体积为V2毫升,且此时集气瓶中液面低于燃烧匙(如图戊)。
步骤Ⅲ:关闭止水夹A、B,向集气瓶外的烧杯中倒入沸水,使白磷燃烧。
步骤Ⅳ:待燃烧结束且冷却后,打开止水夹B,使瓶内外气压相等,记录量筒内液体体积为毫升。
步骤Ⅴ:重复实验,测得呼出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实验测得人体呼出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用V1V2V3表示)
30.某校科学研究小组同学开展“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的实验探究。
【实验原理】
【发生装置】结合实验原理,图1中发生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取CO2气体的是 ;
【实验探究】
探究Ⅰ:影响因素探究
在制取CO2气体时,为了探究影响反应快慢的因素,小组同学进行了四组实验,如表所示
实验组别 甲 乙 丙 丁
大理石的质量/g、颗粒大小 m 块状 m 块状 m 粉末状 m 粉末状
盐酸的体积/mL、浓度 V 稀盐酸 V 浓盐酸 V 稀盐酸 V 浓盐酸
若探究盐酸的浓度对上述反应的影响,可选择实验甲与 (选填实验组别)进行对照。
探究Ⅱ:性质探究
做CO2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验证实验时,同学们将NaOH溶液加入充满CO2气体且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观察到塑料瓶变扁,由此得到CO2与NaOH发生反应的结论。但有同学认为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可能是CO2气体溶于水导致气压减小。为回答该同学的质疑,小科进行了如下实验:在两个250mL的烧瓶中分别充满CO2气体,通过注射器同时向两个烧瓶中分别注入同体积的水和NaOH溶液,最后得到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由此,小科得出CO2气体溶于水会导致塑料瓶变扁,同时CO2与NaOH也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结论。
结合图2中A、B曲线变化特点,写出能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的证据 。
【拓展提高】
小组同学完成某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测定,其方法是:将样品与一定量的稀盐酸反应,测定反应后生成的CO2质量,再根据CO2的质量求出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小组同学在实验室中组装了相应的实验装置(如图3)。小科利用该实验装置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
①先通一段时间的空气
②称量D装置的质量为m1
③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将稀盐酸全部加入锥形瓶,待充分反应后,关闭活塞
④再次通空气一段时间
⑤再次称量D装置的质量为m2
有同学指出实验步骤③操作明显不合理,你认为该同学的理由是 。
31.过氧化氢常用于消毒、漂白等。在盛有少量MnO2的容器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过氧化氢,在常温下可迅速分解放出氧气,实验室可用此方法制取氧气。试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来制氧气的发生装置应选用 (填字母,下同)装置。如果要用E装置来收集氧气,则气体应从 端通入。
(2)与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来制取氧气相比较,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优点是 (写出一种即可)。
(3)取一支试管,注入30%的过氧化氢,无明显现象;在注入30%的过氧化氢的试管内放入少量切成细条的新鲜土豆丝,发现试管中迅速产生大量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取出土豆丝,发现土豆丝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变。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4)实验室要制取32克的氧气,需要分解多少克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过氧化氢溶液?(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2.我们可以利用如图一所示装置来比较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已知其他条件适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甲处气体的CO2浓度低于乙处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 呼吸作用。(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黑暗时,甲处测到的CO2主要来自 等。
(3)装置内,光由暗逐步调亮,测得甲处CO2量下降;光照强度与甲处CO2量的关系如图二,ab段曲线说明 。
(4)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如图三实验证实植物能更新污浊的空气,可有人于黑暗环境中重复他的实验却得出相反的结论:植物和动物同样会使空气变污浊。据他们的实验和学过的知识,你认为原因是 。
四、解答题(共13分)
33.近年来,“全球变暖”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有人说,地球的温度就像一辆失控狂飙的汽车,如果不设法让它降下来,就会有灾难性的后果。
(1)有人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度排放所造成的。从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情况是怎样的呢?分析图像得出你的观点: 。
(2)不论科学研究最终会得出什么结论,低碳生活代表着低成本、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值得提倡的。下列做法:①大力发展火力发电;②优化建筑设计,增强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③夏天,空调最低温度不低于26℃;④鼓励乘坐私家车出行,其中不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填序号)。
34.实验室用68g过氧化氢溶液和2g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实验的相关数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 都没有发生变化。
(2)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
(3)求所用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分数。
35.某化学小组对本地石灰石样品的成分含量进行研究。该小组先取12.8g样品放入锥形瓶,再逐滴加入稀盐酸,所得实验数据如图所示(假设其他成分均为杂质,不参与反应,也不溶于水)。
(1)该实验中,装置的气密性对测定结果 (填“有”或“无" )影响。
(2)实验完毕,将杂质过滤出来,洗涤、烘干,得到杂质 g。
(3)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 (计算结果保留到0.1%)。
(4)计算恰好反应时,瓶内剩余物质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36.图甲是野外旅行者常用的防水火柴,该火柴被点燃之后能在水下持续燃烧,满足野外旅行者野外生存需要。防水火柴能在水下燃烧的原因是在火柴头中额外加入了燃烧剂,燃烧剂含有氯酸钾(KClO3)。
(1)作为火柴燃烧的助燃剂,燃烧剂中的氯酸钾受热分解产生的 使火柴在水底下也能燃烧。
(2)氯酸钾中钾和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
(3)通常火柴头中硫元素质量分数的标准值应在 4%-7%之间。图乙为某品牌防水火柴头的各成分占比图,其主要可燃物为三硫化二锑(Sb2S3),请通过计算判断该品牌的防水火柴硫元素质量分数是否符合标准。(其他成分不含硫元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查万能集气瓶的用法;
【解答】A、排水法收集氧气时,氧气的密度比水小,所以要短进长出,即b口进;故A错误;
B、 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要短进长出,即b口进;故B正确;
C、排水法收集氢气时,氢气的密度比水小,所以要短进长出,即b口进;故C正确;
D、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要长进短出,即a口进;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2.【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空气的成分和性质的认识判断。
【解答】A.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食品防腐的保护气,故A正确;
B.空气主要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在空气中体积分数约为1/5,故B错误;
C.霓虹灯可以发出各种颜色的光是利用稀有气体的物理性质,故C错误;
D.空气中的氮气能作为生产化肥的原料的成分,故D错误。
故选A。
3.【答案】C
【解析】【分析】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只要其中一个条件不满足,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解答】A.将大块煤粉粹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增加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煤充分燃烧,故A错误;
B.着火点是可燃物的一种性质,不会因为可燃物的位置改变而改变,故B错误;
C.由图2可知,镁能够在二氧化碳中剧烈燃烧,因此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CO2灭火,故C正确;
D.蜡烛用扇子一扇即灭,是因为扇走了蜡烛周围的热量,从而使蜡烛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故D错误。
故选C。
4.【答案】D
【解析】【分析】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是氧化反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甲烷+氧气 二氧化碳+水,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水═碳酸,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但不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故选项错误.
C、水 氢气+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D、一氧化碳+氧气 二氧化碳,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又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选项正确.
故选:D.
5.【答案】C
【解析】【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收集操作需要仪器分析。
B、根据氧气的性质,检验氧气需要的仪器分析。
C、根据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反应装置需要的仪器分析。
D、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反应装置需要的仪器分析。
【解答】A. 利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时,可以用⑥玻璃管、⑦集气瓶和⑧玻璃片进行收集,故A合理,不符合题意;
B. 检验一瓶气体是否是氧气时,可以用⑦集气瓶、⑧玻璃片和⑨带火星的木条进行实验,故B合理,不符合题意;
C. 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制氧气的过程中不需要加热,发生装置可选③④⑤,故C不合理,符合题意;
D. 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制二氧化碳的过程中不需要加热,可以用③锥形瓶、④长颈漏斗和⑤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作为发生装置,故D合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6.【答案】A
【解析】【分析】A.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
B.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进行分析;
C.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进行分析;
D.根据收集和排出气体的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A.K1关闭、K2打开,塞子塞紧时,无论装置是否气密性良好,M中的水都不会流下,则此方法无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A错误,但符合题意;
B.M中盛放过氧化氢溶液,N中盛放二氧化锰,可以用来制取氧气,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使用的是大理石和稀盐酸,若M中盛放稀盐酸,N中盛放块状大理石,可以制取二氧化碳,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N中储满气体时,将水不断由M注入N中,由于气体的密度比水小,即可将气体排出,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7.【答案】A
【解析】【分析】有氧呼吸过程中分解有机物产生H2O、CO2和热量,不利于水果和粮食的贮存。因此可利用呼吸作用原理,通过抑制呼吸作用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如降低温度、减少氧气浓度等方式。
【解答】有氧呼吸进行得快慢主要与氧的含量、温度、周围二氧化碳浓度的高低有关系;氧气的含量低(抽取空气),有氧呼吸进行得慢,并且CO2对有氧呼吸有抑制作用。因此充加CO2或抽掉空气,主要是为了抑制有氧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故答案为:A
8.【答案】D
【解析】【分析】A、根据铁丝燃烧盘成螺旋状可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分析;
B、根据红磷燃烧现象分析;
C、根据铁丝和二氧化硫在氧气中燃烧时瓶内加水的作用分析;
D、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操作步骤分析。
【解答】A、将打磨后的铁丝盘成螺旋状,可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不符合题意;
B、 红磷在氧气中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并放出大量热 ,不符合题意;
C、 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水的作用是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硫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时,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空气污染,二者作用不同 ,不符合题意;
D、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中, 用绀蜗钳将木炭从上往下缓慢伸入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底,使木炭充分与氧气接触,符合题意;
故选D。
9.【答案】D
【解析】【解答】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增加,故甲是生成物;乙的质量增加,故乙是生成物;丙的质量减少,故丙是反应物.
A、充分反应后,参加反应的丙的质量等于生成甲、乙的质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B、该反应的反应物为丙,生成物是甲和乙,根据各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图,无法确定甲乙丙三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C、化学反应中均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说法错误;
D、该反应的反应物为丙,生成物是甲和乙,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分析】根据题意,本题可分析甲、乙、丙三种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情况,确定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进而可以确定反应类型,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10.【答案】B
【解析】【分析】当血液流经肺泡时,肺泡中氧的浓度高,周围血液中氧的浓度低,这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扩散进入血液,这样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如图:甲属于肺动脉,乙属于肺静脉,①为二氧化碳,②为氧气。
【解答】A.甲处流动的是静脉血,正确。
B.①为二氧化碳,②为氧气,错误。
C.乙处为肺静脉,正确。
D.肺泡壁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正确。
故选B。
11.【答案】C
【解析】【分析】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则吸收空气中的氧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白天光合作用强度强制造的有机物多,晚上温度低呼吸作用弱,消耗的有机物少,积累的有机物就多。
【解答】 比较图表可知:新疆与某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基本相同,但温度条件却差别较大,导致不同品质的原因是:不论甲地还是乙地,光合作用只能在白天进行,呼吸作用在白天和夜晚都能进行,两地白天温度、光照和栽培条件基本相同,甜瓜制造的有机物基本相同,而新疆夜间的温度低,呼吸作用弱,分解的有机物少,某地夜间的温度高,呼吸作用强,分解的有机物多。因此新疆产的甜瓜含糖量高,因此更甜。所以符合推理过程应该是③④①②。
故答案为:C
12.【答案】A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原则。
【解答】实验步骤:(1)将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将叶片中的淀粉运走耗尽;
(2)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
(3)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
(4)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
(5)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中,向叶片滴加碘液;
(6)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叶片颇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被黑纸片遮盖的部分没有变蓝色,见光部分变成蓝色。
现象分析: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遇碘变蓝色。
实验结论: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故选:A
13.【答案】B
【解析】【分析】(1)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叫置换反应;
(2)物质由两种元素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物质就是氧化物;
(3)判断氮元素反应前后的化合价即可;
(4)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解答】根据微观示意图,得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①该反应的产物中没有单质,因此不是置换反应,故①错误;
②C和D都是氧化物,故②错误;
③反应前,氮元素的化合价是-3+;反应后,氮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因此它的化合价升高了,故③正确;
④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是参加反应的最小微粒,故④正确。
故选B。
14.【答案】A
【解析】【分析】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14克A完全反应生成44克C和18克D时消耗B的质量,再根据方程式列比例式求出B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答】解:由14克A完全反应生成44克C和18克D可知B的质量为:44克+18克﹣14克=48克,设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 则:
A+ 3B=2C+2D
28 3x
14g 48g
解得 x=32.
故选A.
15.【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分析判断。
【解答】 空气污染物主要有: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C)、硫氧化物和颗粒物(PM)等,则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PM2.5都是空气污染物,而单曲是空气的组成成分,不是空气污染物,故D符合题意,而A、B、C不合题意。
故选D。
16.【答案】D
【解析】【分析】空气属于对照实验,和空气相比,温度高的属于温室气体。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另外还有甲烷、臭氧、氟氯代烷等。
【解答】A、探究温室效应需要在太阳光照射的条件下进行,不符合题意;
B、由图象可知,二氧化碳对温度影响最大,氧气影响最小,不符合题意;
C、化石燃料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会加剧温室效应,不符合题意;
D、由图象可知,氧气、氮气温室效应强度比空气要低,所以氧气、氮气都不属于温室气体,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7.【答案】C
【解析】【分析】A、根据人体的活动来分析;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C、根据碳循环与氧循环的意义来分析;
D、根据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解答】A、人类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以及其他名项生理活动,进行其他工作与劳动,所以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故A正确;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故正确;
C、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均保持不变,所以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不变,故C错误;
D、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故D正确。
故选:C。
18.【答案】B
【解析】【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中进行,条件是必须要有光,也就是说只能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的强度受温度、光照及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解答】A、题干是光照强度和温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当光照强度为0时,环境温度不为0,A错误;
B、由图示可知,在0-a内尽管各曲线表示的温度不同,但随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作用的强度在增强,所以光合作用强度主要受光照强度大小的影响。B正确;
C、在a-b内,光合作用的强度既受光照强度的影响,也受温度高低的影响,C错误;
铹掉一定范围D、由曲线可知,光照强度在b以后,内,温度越高的曲线光合作用的强度越强,植物照样进行光合作用,D错误。
故选:B。
19.【答案】B
【解析】【分析】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用下加热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解答】A. 二氧化锰为氯酸钾的催化剂,试管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不符合图像,故错误;
B. 试管中固体的总质量会减少,直到氯酸钾完全反应,固体的质量不会减少,符合图像,故正确;
C. 产生氧气的总质量应该从原点开始,不符合题意,故错误;
D. 试管中氯化钾的质量应该从原点开始,不符合题意,故错误;
故答案为:B。
20.【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由此确定待测的质量,再依据各物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参加反应和生成的质量,反应后质量增加,则为生成物,增加多少生成多少,反应后质量减少,为反应物,减少多少反应多少,反应后质量不变的可能是催化剂。
【解答】A、由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可知,A=4.6+8.0-5.4-4.4=2.8,不符合题意;
B、X反应后质量增加,一定是该反应的生成物 ,不符合题意;
C、乙醇中氢元素质量为=0.6g,生成水中氢元素质量为,所以X中不含氢元素 ,不符合题意;
D、X为CO,由方程式可知,
2CO+O2=2CO2
56 32
2.8gCO完全燃烧需消耗氧气质量为1.6g,若起始时氧气的质量是9.6g,则乙醇会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无CO生成 ,符合题意;
故选D。
21.【答案】H2O;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基本反应类型有: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解答】反应前有2个N,8个H,2Cl,8个O,反应后2个N,2Cl,4个O,因此4X中有4个O,8个H,则X的化学式为 H2O 。该反应由一种物质分解为4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
故答案为: H2O ;分解反应
22.【答案】(1)与氧气接触
(2)温度达到着火点
(3)更环保
(4)空气或氧气
(5)隔绝氧气、降低温度
【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燃烧需与氧气接触分析;
(2)根据燃烧需温度达到着火点分析;
(3)根据密闭装置中进行实验环保分析;
(4)根据氧气或空气可支持燃烧分析;
(5)根据冷水可隔离氧气、降低温度分析。
【解答】(1) 图一中对比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热水中的白磷因不能接触氧气不燃烧,可以得到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为与氧气接触。
(2) 图一中对比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因温度达不到着火点不燃烧,可以得到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为温度达到着火点。
(3) 图一在敞口容器中进行实验,产生五氧化二磷扩散空气中,会污染空气,图二改进后的装置密闭,具有环保的优点。
(4)向装有热水的白磷鼓入某种气体后,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说明这种气体可能是具有助燃性的氧气或空气。
(5) 实验室往往把白磷浸没在冷水中保存, 是为了 隔绝氧气、降低温度 ,防止白磷发生自燃。
故答案为:(1)与氧气接触;(2)温度达到着火点;(3)更环保;(4)氧气或空气;(5) 隔绝氧气、降低温度 。
23.【答案】(1)SO2
(2)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使瓶底炸裂
(3)活泼
【解析】【分析】(1)根据二氧化硫的化学式书写方法分析;
(2)根据铁丝燃烧的注意事项分析;
(3)根据氧气化学性质分析。
【解答】 (1)反应①硫在点燃的情况下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故X的化学式为 SO2 ;
(2) 在反应③实验时为铁燃烧的实验,为 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使瓶底炸裂,要预先在盛放氧气的集气瓶中放少量水或细沙子;
(3)氧气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反应,由此可知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故答案为:(1) SO2 ;(2) 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使瓶底炸裂 ;(3)活泼。
24.【答案】化学;c
【解析】【分析】(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2)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图中曲线光合作用只有在6~18点的白天进行;曲线呼吸作用在一天中变化不大。
【解答】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如图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某植株一昼夜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据图分析,傍晚时分,由于持续了一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大量的有机物,所以c点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25.【答案】(1)肺
(2)吸气;减小
(3)二氧化碳;氧气
【解析】【分析】吸气时,肋间肌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廓的容积增大,肺也随之扩张,肺内气压降低,低于外界气压,于是外界气体进入肺,完成吸气。
【解答】(1)图甲中1是指位于胸腔中的肺。
(2)图乙中AB段肺内外气压差小于0,则说明肺内气压值逐渐减小,肺内气压低于外界气压,肺随之扩张,外界气体入肺,表示吸气过程;BC段肺内外气压值大于0,说明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此时正在进行呼气,此时膈肌和肋骨间肌肉都舒张,胸腔容积缩小。
(3)图丙表示的是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吸入气体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过程排出体外。因此,图丙中a是指二氧化碳,当血液从毛细血管的2端流到3端后,二氧化碳的含量会减少,氧气的含量会增加。
26.【答案】(1)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全不给分);乙
(2)A、C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能用于灭火是因为它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且密度比空气大。要让灭火实验容易成功,需将二氧化碳沿杯壁缓缓倒入瓶中。二氧化碳能用碱溶液吸收,用澄清石灰水检验。题目可根据提供的信息“通常情况下1体积水大约能吸收1体积二氧化碳”结合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1)图一中观察到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它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为确保蜡烛自下而上熄灭,倾倒二氧化碳时应让它沿着烧杯壁流下,选乙;
(2)先关闭K1, 打开K2,往导管中缓缓通入600毫升二氧化碳,丙、丁均无明显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全部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又由于通常情况下1体积水大约能吸收1体积二氧化碳,因此说明了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然后打开K1,关闭K2,继续往导管中通入二氧化碳,观察到丁容器中的出现浑浊,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发生了化学反应。
所以选AC。
27.【答案】甲;C点之前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 大豆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由于不断地吸收水分,因此其鲜重是不断增加的,而且干重比鲜重小,所以表示鲜重变化的是曲线甲。大豆幼苗还没长出真叶前,植株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而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使干重减小即曲线AB;长出真叶后即B点后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使干重增加即曲线BC,所以乙表示的是种子的干重变化;表示幼苗细胞鲜重的变化曲线是甲。所以该幼苗开始进行光合作用的起点时间是C点之前 ,理由是从曲线乙看,(干物质)质量在持续消耗减少后从C开始增加,但是在C点之前其减少量就慢慢放缓,说明C点之前已经开始进行光合作用了
故答案为:甲;C点之前
28.【答案】(1)偏左
(2)变暗
【解析】【分析】(1)根据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气分析;
(2)昆虫呼吸消耗氧气,据此分析变阻器滑片的移动方向,确定变阻器的阻值变化,根据欧姆定律分析电流大小变化,确定灯泡亮度变化。
【解答】(1) 昆虫如果进行呼吸作用, 需要氧气,生成的二氧化碳被碱石灰吸收,则试管内气压减小,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活塞向左移动,即停留在a的偏左的位置;
(2) 随着昆虫不断地呼吸,活塞不断向左移动,而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则变阻器的阻值变大,而通过灯泡的电流变小,那么小灯泡的亮度将变暗。
29.【答案】(1)空气中氧气含量比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高
(2)打开止水夹K1,关闭K2,向锥形瓶中Ⅱ中缓缓吸气;打开止水夹K2,关闭K1,向锥形瓶Ⅰ中缓缓吹气
(3)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呼吸作用的影响因素,呼吸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1)根据题文信息进行分析;
(2)根据图示实验装置,锥形瓶Ⅰ为验证吹气装置,锥形瓶Ⅱ为验证吸气装置,据此分析;
(3)根据提供的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解答】
(1)把一根燃着的小木条,分别伸入装有人体呼出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空气瓶内燃烧时间较长,说明空气中氧气含量比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高;
(2)利用图丙装置验证呼出的气体中CO2含量高于空气中CO2含量,具体操作为:打开止水夹K1,关闭K2,向锥形瓶中Ⅱ中缓缓吸气;打开止水夹K2,关闭K1,向锥形瓶Ⅰ中缓缓吹气;
(3)用注射器收集V1mL的呼出气体,气体总体积是V1mL,记录量筒内液体体积为V2mL,说明除去二氧化碳外气体总体积是V2mL,记录量筒内液体体积为V3mL,说明氧气体积是V2mL-V3mL,实验测得人体呼出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
故答案为:(1)空气中氧气含量比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高;(2)打开止水夹K1,关闭K2,向锥形瓶中Ⅱ中缓缓吸气;打开止水夹K2,关闭K1,向锥形瓶Ⅰ中缓缓吹气;(3) 。
30.【答案】BC;乙;B曲线明显低于A曲线(或B与A曲线不重合;答案中只要体现两者压强存在差异即可);未及时关闭活塞可能会导致产生的CO2从分液漏斗口逸出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对比实验的变量的唯一性,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和氢氧化钠反应时压强的变化趋势及有气体生成的实验加入药品后要及时关闭活塞分析。
【解答】 【发生装置】二氧化碳制取反应物状态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为常温,故需选择B或C制取二氧化碳;
【实验探究】探究Ⅰ:影响因素探究 探究盐酸的浓度对上述反应的影响,需除盐酸浓度不同外,其它条件完全相同,可选择实验甲与乙进行对比;
探究Ⅱ:性质探究
由图2中A、B曲线变化可知,B曲线明显低于A曲线,由此可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
【拓展提高】实验步骤③未及时关闭活塞可能会导致产生的CO2从分液漏斗口逸出;
故答案为:BC;乙;B曲线明显低于A曲线(或B与A曲线不重合;答案中只要体现两者压强存在差异即可); 未及时关闭活塞可能会导致产生的CO2从分液漏斗口逸出 。
31.【答案】(1)B;a
(2)反应不需要加热
(3)土豆丝可能存在某些能对H2O2分解起催化作用的物质
(4)解:设需要分解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为x。
2H2O2 2H2O+ O2↑
68 32
x×30% 32克
x=226.7克。
【解析】【分析】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其本身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发生任何改变;
【解答】(1)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属于固液不加热装置,B装置符合要求;E装置是排空气法收集气体,而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应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所以应a端进入;故答案为:B,a;
(2)加热的方法与不加热的方法对比,其优点一般是不需要加热,操作简单,对于双氧水制取的优点还可以是环保;故答案为:反应不需要加热或无污染;
(3)土豆丝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变,该性质完全符合催化剂的定义;故答案为:土豆丝可能存在某些能对H2O2分解起催化作用的物质;
(4)解:设需要分解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为x。
2H2O2 2H2O+ O2↑
68
32
x×30%
32克
x=226.7克
故答案为:(1)B,a;(2)反应不需要加热或无污染;(3)土豆丝可能存在某些能对H2O2分解起催化作用的物质;(4)226.7g。
32.【答案】(1)大于
(2)植物的呼吸作用、空气中原有的二氧化碳
(3)随着光照强度增强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增强
(4)植物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植物光合作用的同时也进行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2)分析图一:图中空气通过丙进入装置,乙处的空气与丙处的空气没有差别,而甲处的空气经过植物和微生物作用后与丙、乙不同;分析图二:CO2的含量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在不断降低,直到不变;分析图三:左右两个装置中的变量就是有无植物,可以观察到没有植物的装置中老鼠死亡,而有植物的的一组
老鼠存活。
【解答】(1)甲处CO2浓度低于乙处,说明装置中植物进行了光合作用,消耗了部分CO2。
(2)黑暗时,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因此甲处的CO2主要来自植物的呼吸作用以及原来空气中还没有消耗完的二氧化碳。
(3)分析图可知,ab段随着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的强度也增大。
(4)该实验说明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但植物只有在光照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在黑暗中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会使得空气变污浊。
答案:(1)大于;(2)植物呼吸作用、 空气中原有的二氧化碳 ;(3) 随着光照强度增强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增强 ;(4) 植物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植物光合作用的同时也进行呼吸作用
33.【答案】(1)①目前二氧化碳浓度低于历史大部分时期;②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上升不成正比;③二氧化碳不一定是造成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④低碳生活理念,似乎不那么重要与迫切;⑤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未必造成灾难性后果
(2)①④
【解析】【分析】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影响人类健康[7]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解答】(1)有人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度排放所造成的。从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其观点是:目前二氧化碳浓度低于历史大部分时期,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上升不成正比,二氧化碳不一定是造成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来必造成灾难性后果。
(2)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低碳生活代表着低成本、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从低碳生活的角度,我们应该减少发展火力发电;优化建筑设计,增强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夏天,空调最低温度不低于26℃;不乘私家车出行,故②③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 ①目前二氧化碳浓度低于历史大部分时期;②二氧化碳浓度与气温上升不成正比;③二氧化碳不一定是造成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④低碳生活理念,似乎不那么重要与迫切;⑤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未必造成灾难性后果 ;(2) ①④
34.【答案】(1)质量和化学性质
(2)1.6g
(3)设所用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为x
2H2O22H2O+O2↑
68 32
68gx 1.6g
68:32=68gx:1.6g
x=5%。
【解析】【分析】(1)根据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分析;
(2)根据反应后减少质量即为产生气体质量分析;
(3)根据产生氧气质量利用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过氧化氢质量分析。
【解答】(1) 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发生变化;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生成氧气质量为70-68.4=1.6克;
35.【答案】(1)无
(2)2.8
(3)78.1%
(4)108.4g
【解析】【分析】(1)根据实验原理确定气密性的影响分析;
(2)根据杂质不反应,反应后固体质量为杂质质量分析;
(3)根据样品质量和杂质质量计算碳酸钙质量及质量分数分析;
(4)根据反应的碳酸钙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产生二氧化碳质量,由此确定生成二氧化碳质量,再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剩余物的质量分析。
【解答】(1) 该实验中,是利用反应后装置内减少质量计算出产生二氧化碳质量,装置的气密性对测定结果无影响。
(2)碳酸钙与盐酸反应,杂质不与盐酸反应,反应结束后剩余固体即为样品中杂质, 实验完毕,将杂质过滤出来,洗涤、烘干,得到杂质2.8g.
(3)参加反应的碳酸钙质量为12.8g-2.8g=10g,则碳酸钙质量分数为。
(4)设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x
CaCO3+ 2HCl= CaCl2+H2O+ CO2↑
100 44
10g x
100:44=10g:x
x=4.4g
则瓶内剩余物质的质量为12.8g+100g-4.4g= 108.4g.
故答案为:(1)无;(2)2.8;(3)78.1%;(4)108.4g.
36.【答案】(1)氧气 (O2)
(2)39:48
(3)(32*3)/(32*3+122*2)=28.2%
28.2%*17%=4.8%
4%<4.8%<7%,符合标准
【解析】【分析】(1)根据氯酸钾受热分解产生的氧气 (O2),氧气具有助燃性分析。
(2)在化学式中,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的乘积之比。
(3)在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答】(1)作为火柴燃烧的助燃剂,燃烧剂中的氯酸钾受热分解产生的氧气 (O2),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能使火柴在水底下也能燃烧。
(2)氯酸钾中钾和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39:(16×3)=39:48。
(3)通常火柴头中硫元素质量分数的标准值应在 4%-7%之间。图乙为某品牌防水火柴头的各成分占比图,其主要可燃物为三硫化二锑(Sb2S3),
三硫化二锑中硫元素质量分数==28.2%
燃烧剂中硫元素质量分数=28.2%×17%=4.8%
4%<4.8%<7%,所以,符合标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