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品悠然,涵咏知真意——《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公元417年,陶渊明归隐十二年,写下一组饮酒诗,借饮酒抒发自己归田生活的欢欣,表明自己不与俗流的人生追求。《饮酒(其五)》诗其中流传最广的一首,以其质朴的语言、精微的结构、高远的意境打动了后世千千万万的读者,苏东坡、李白等均受到他的影响。
自然流淌的意脉
诗歌中的意象群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机构,把这些意象贯穿起来的流动变化的情感,就是意脉。我们仔细分析,会发现,这首诗几个关键词语之间都有相互照应的关系:“庐”指简陋的居所,与后面的“车马”形成对立;“心远”又照应前面的“人境”,不是居所远,而是心灵宁静超脱,同时,与“地偏”形成因果关系,“大隐隐于市”,只要心境淡泊,就不会被尘世的喧嚣打扰。“篱”又呼应“庐”,再次表明居所简朴,而简朴中的美,就是“菊”,此处,“菊”“南山”“山气”“飞鸟”形成一组非常和谐幽美的自然景象,统一于作者“悠然”的心境中,“悠然”到忘我的境界,就领会到了天人合一的生命“真意”。
句与句之间也有非常明显的联系:一二句之间是转折,三四句自问自答,“尔”字代指上文,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五六七八句具体描绘“心远地偏”的悠然的生活状态,最后两句诗对全诗的小结,直接抒情。
隽永朴素的语言
陶渊明诗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语言十分浅白,朴素自然不事雕琢,这首诗基本上都是叙述,没有传统诗歌的比兴手法,读来通俗易懂。陶渊明所处的魏晋时期,整个儿社会盛行华贵之美,诗坛之风也是辞章华彩情感强烈,陶渊明大胆突破俗套,开拓简朴之美,这种平淡自然朴素的语言风格正是诗人淡泊宁静心境的表达,给人一种从容不迫、宁静致远的精神享受。
但我们不难察觉这看似平淡、浑然天成的语言里诗人暗藏的“心机”,诗中许多最平常惯用的字词背后都有其深意。“心远”,要怎样的淡泊宁静才能做到不被尘俗打扰?佛教出世的思想在这里显露出来,“心远地自偏”不仅仅是在叙事,而是在讲生命哲学和生活智慧,我们大多俗人都被世俗道德功名绑架,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心远。另一“见”字,历来被后世称道,王国维说这是”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见”与“望”的区别在于,“望”不仅是刻意的,而且是有距离的,南山与陶渊明近在咫尺,他们是老友,是知音,是陶渊明精神的依傍,何须去望,它就在诗人身边,就在他心里,与诗人的精神合而为一。
诗中“菊”“飞鸟”看似平常,但纵观陶诗,会发现其实他们都是诗人淡泊高洁、向往自由的精神符号。“此中有真意”,是什么真意?诗人像留了一个悬念,“欲辩已忘言”,这种真意妙不可言,类似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无理之妙,这一“忘”字也暗示了忘却尘俗、忘我的最轻松自然的生命状态。
总之,全诗自然流淌的意脉、朴素自然的意象、平淡隽永的语言构成诗人内心与外物、情与景和谐交融、静穆淡远的意境,给执着于红尘的我们一则诗意栖居的指南。
教材和学情分析
《饮酒(其五)》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4课《诗词五首》中的第一首。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经典名篇,展现了古代先贤的品格、志趣、情怀、抱负,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课所选的五首诗词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五位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感悟和思考,基本以年代为序,《饮酒》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杰出的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他的诗文朴素自然,洒脱恬淡。《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实则借“饮酒”的话题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本诗是其中的第五首,叙写了自己归田后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语言浅显,结构精微,意境高远,哲理深刻,是陶渊明诗中最著名的一篇,尤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品味极高的千古名句。
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关于古代诗词教学目标的要求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八年级学生曾学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对陶渊明的生平经历有初步了解,这首诗语言浅白,学生背诵默写、根据注释理解字面意思没有难度,但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要理解欣赏这首诗的简朴淡然之美、宁静悠然之意,还需要教师予以引导点拨。
教学创意
反复诵读: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强调重视朗读,诗文应要求诵读,以利于增强积累、体验和语感培养,学生只有在诵读中才能认知文字、感受声律、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因此,将以读贯穿整个儿教学过程:初读识认词句,默读感知内容,细读揣摩语言,咏读体味真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步深入感受诗歌的意境。
理清意脉:孙绍振老师认为,分析理解诗歌要把握其意脉,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词之间都有相互照应的关系,形成一种潜在的、有机的意脉,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紧扣这几个关键词,理清它们之间的因果照应关系,深入浅出,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暗含的思想感情。
资料助读:“诗言志”,至于“言”何“志”,那就有必要对作者的生平及生活的背景有所了解,才可能探知。因此,在鉴赏诗歌时,要明晓作者的生平、思想,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也就是“知人论世”。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在关键处穿插引入陶渊明的其他诗作及生平事迹,帮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从而理解诗歌恬淡悠远的真意。
情境表演:本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千古名句,一“见”字妙不可言,课后思考探究引用了苏轼的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这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望”与“见”皆是动词,我将使用情境表演法让学生领会两个动词的区别,从而体会诗人悠然自如的心态。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近两年有一档非常火热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其中有一个环节是根据提示猜人物,老师这里也有三句诗作为提示,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三句诗都写的是谁。
①秋丛绕舍似陶家,便绕篱边日渐斜。
②古来圣贤多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③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明确:陶渊明。①句点明其姓“陶”,“秋”“篱”很容易让人想到“采菊东篱下”;②句说他嗜酒;③句道其诗歌语言特点。
师:陶渊明喜欢喝酒,常酣饮赋诗,在他现存的174诗文中,有56篇都写到饮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的饮酒之作。板书课题《饮酒(其五)》
解读诗题
1. 自由朗读诗歌,说说初读之后的感受和困惑。
引导:题为《饮酒》,文中无酒。为什么?
点拨:从注释中寻找答案。
2. 注释①说,《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并有一段序言,我们可以先试着读一读序言,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过渡:宋昭明太子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意思是他的目的不在于喝酒,而是借酒抒怀。有句俗语叫酒后吐真言,那么我们就通过这首诗,看看陶渊明酒后说了哪些真心话,了解一个最真实的陶渊明。
诵读感知
学习诗歌,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 指生读,其余生从字音、节奏、语速方面评价纠正。
明确:五言诗一般按照“二二一”或者“二一二”的节奏划分,现在大家按照老师给划分的节奏再来试一遍,停顿的地方不妨把音拉长一点。
2. 生齐读,读出诗歌的韵律感。
3. 请同学们再次自由朗读,用你喜欢的方式大声自由朗读,思考:你觉得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速语调来读比较合适?要读出一种什么感情基调?用诗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明确:悠然
4. 自由朗读,读出悠然的感觉。
5. 指生读,其余生从语速、重音、语调方面进行评价。
师点拨并范读:悠然可以理解为悠远、淡然,节奏要缓,语速要慢,不过分用力,读出一种从容不迫,飘然出尘的感觉。
知人论世
1. 联系自身,对比思考:①你“悠然”吗?为什么?②陶渊明为什么能如此悠然?是因为他生活在一个很完美的时代过着很完美的生活吗?(引出时代背景)
明确:东晋,政治黑暗,官场腐败,战乱频繁,有人认为那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安的时代。这是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呢?请看注释③“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2.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的陶渊明,是怎样做到“悠然”的?用诗人自己的话来回答。
明确:心远地自偏
师:心远,远离俗世,远离官场。关于陶渊明远离官场,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哪位同学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3. 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
预设:淡泊名利,清高自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悠然”,是诗人的一种选择。
品味悠然
1. 请同学们对比后四句诗和书上的插图,选择其中两句,用诗意的语言来描绘一幅“悠然”的画面。
预设:在庭院篱边随意地采摘一束菊花,不经意抬头,那远处的南山如一幅写意画,映入眼帘。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此刻,有花,有酒,有画,有鸟,何等惬意,何其悠然!
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里面出现了两个动词,为了更逼真地再现诗人的悠然生活画面,请一位同学来表演一下这两个动作。(重点表演“见”(不经意之间),与“望”(刻意去看)对比,加深印象。)
师:不经意抬头,目光与静穆高远的南山相会,人也悠然,山也悠然,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与山峰中一起奏出,山在眼中,更在心中,人与山,已融为一体,这就是——见。
3. 思考:诗中的菊花和飞鸟有什么象征意味?
预设:菊花,独自在寒秋傲霜盛放,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具有了文化内涵,屈原在离骚里就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菊花,象征着坚贞高洁的品格,为陶渊明代言,我们常说“人淡如菊”,菊之淡泊,也与渊明的人生追求一致。
归鸟是渊明诗中另一个常见的意象,比如“鸟倦飞而知还”“归鸟趋林鸣”“翼翼归鸟,晨去于林”等等,山林是鸟的栖息之巢,田园是陶渊明的生命与精神的归宿,翩然而归的飞鸟与悠然赏景的隐士,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晚霞笼罩的幽静山林里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探知真意
1.过渡:此时的陶渊明,与山,与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合一,有酒,有花,有诗,真是悠哉悠哉乐哉乐哉!然而,在诗歌之外,他的现实生活状况如何呢?(PPT展示助读资料)
明确:从这些诗文可见,陶渊明的现实生活是饥寒交迫,贫困潦倒。
过渡:假如,你处于这样一种境地,能不能像他这样“悠然”?诗人为什么在如此境遇下依然“悠然”?
2.探究思考:他有没有别的选择,让生活可以不用过得这么惨?(PPT展示助读资料)
如果不辞官,至少可以保证衣食无忧,可是,他宁愿饿肚子,也要辞官归隐,为什么
预设:比起肉体的痛苦(穷困、饥饿、寒冷),他更注重精神上的追求,他只想要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他能够坚守自己的内心,安贫乐道,有高洁的理想和人格。
师:任真自得,颖脱不群,人格高洁,这才是“悠然”背后的真相,这就是他的人生选择,他的“酒后真言”。
3.诗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他此刻忘却尘俗、沉醉自得的心情?
明确: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真意是什么意?
预设:不违背自己的真心、初心,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沉醉于自然美景,人本应属于自然,回归自然,才能找回真我。
师:自然的美好,生活的真谛,与自然相依相融,在田园生活中静享心灵的自由、安宁。庄子说,大辩不言,有时候,语言是那么苍白,有时候,所有的美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成语说“妙不可言”便是如此,这,就是“悠然”的最高境界。
4. 接下来,请同学们按自己的理解,设计个性化朗读,相互听听看,大家有没有领会陶渊明这份“真意”、这份“悠然”。
(生表演诵读,师点评激励)
结束语:同学们,人生起起落落,假如有一天,你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你陷入低潮里不能自拔,希望你能想起这首诗,像陶公一样,回归自然,领略悠远淡然的山水真意,感悟生命质朴的真谛!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诗歌题目《饮酒》的“酒”字作为切入口,通过解读序言,交代创作缘由;再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节奏,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引出“悠然”一词,再紧扣这个诗眼展开对整首诗的理解:为何“悠然”——如何“悠然”——探知“真意”。整堂课教学设计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曲径通幽,但预设痕迹过于明显,缺少浑然天成的韵致;拓展资料丰富,课堂容量大,但可能会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
大道至简,诗歌是最简约美丽的语言,诗歌教学如何能够像诗的意脉一样自然流通,简单而又深刻,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探索、实践、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