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24年春初二科学讲义12探究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后附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2024年春初二科学讲义12探究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后附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5-24 14:4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 探究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一、呼吸作用
1.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
1)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整个过程称为 呼吸 。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是由 呼吸系统 来完成的
2)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作用
呼吸系统的组成 各器官的作用
呼吸道 鼻 阻挡和粘住 灰尘 、细菌,还能温暖和湿润空气,感受气味刺激
咽 前后略扁的管道,是空气和食物的共同通道
喉 由 软骨 做支架,保持气体畅通
气管和 支气管 支气管管壁覆盖着有纤毛的黏膜,能分泌黏液,粘住灰尘和细菌
肺 主要的 呼吸 器官,由大量的肺泡附着在肺泡管上组成,是 气体交换 的场所
2.人体的气体交换
吸气 呼气
膈肌 收缩 舒张
横膈膜 变得 扁平 恢复拱形
肋间外肌 收缩 舒张
肋骨 向 上 、向 外 向 下 、向 内
胸腔体积 增大 减小
肺内压力 减小 增大
空气或气体 进入 肺部 离开 肺部

1)呼气和吸气是依靠 膈肌 和 肋间肌 等的活动而产生的。它们的异同点如下:
2)人体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主要是氧气的含量 减少 了,而二氧化碳的含量 增多 了,同时水汽明显 增多 。这是因为空气进入呼吸系统后,在肺泡内进行了 气体交换 。
3)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 肺泡 内的氧气通过 扩散 作用,透过 肺泡壁 和 毛细血管壁 进入 血液 中;同时, 血液 中的二氧化碳通过 扩散 作用,透过 毛细血管壁 和 肺泡壁 进入 肺泡 内
呼吸包括四个连续的环节:肺的换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不管哪个环节发生障碍,都会导致生物体呼吸困难,甚至有生命危险。
3.呼吸作用
1)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是由人体细胞内的 有机物 与 氧气 发生 氧化 反应所提供的。当有机物为葡萄糖时,人体细胞内氧化反应的过程可以表示为 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2)人体细胞内的 有机物 发生氧化反应,最终生成 二氧化碳 和 水 或其他产物,同时把有机物中的 能量 释放出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称为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是人体内的一种 缓慢 进行的氧化反应。
3)进入血液中的氧气通过 血液循环 系统运送到全身各处组织细胞,在细胞内进行 呼吸 作用。如果没有氧气,这一氧化反应就无法进行。同时,呼吸作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由 血液 运送到 肺部 ,进入肺泡内,最后排出体外。
人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氧气与体内的有机物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降低,而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增加。(呼出气体中氧气16%、二氧化碳4%、水蒸气含量增多)
4.动物的呼吸作用
1)试管B的设置有 对照 的作用。
2)实验开始时,A、B试管中红色水滴与橡皮塞的距离 基本相同 ,10分钟后,A试管中红色水滴向 左 移动了一段距离,试管B中红色水滴 没有 移动。
3)试管中红色水滴向 左 移动的原因是动物进行 呼吸 作用时,消耗了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产生的二氧化碳被 碱石灰 吸收,试管内气压 减小。
4)两试管中的碱石灰的量应该 相等 。
5)动物跟人一样也在不停地进行 呼吸 作用,分解 有机物 ,获取生命活动所需要的 能量 。
5.植物的呼吸作用
1)与大部分动物不一样,植物没有明显的 呼吸器官 ,没有明显的呼气和吸气过程,但植物和空气之间也会通过 扩散 作用进行气体交换。
2)植物的各个部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每一个 活细胞 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作用。
3)微生物 等其他生物也有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对于生命活动来说十分重要。
生物通过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所需的能量,因此,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对于生物的生命活动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的原理
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 叶绿体 ,利用 光能 ,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 有机物 ,并释放 氧气 的过程
2)光合作用反应式: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
3)光合作用主要发生在叶肉细胞的 叶绿体 中,它产生的葡萄糖经转化后形成 淀粉 。光合作用所需要的二氧化碳大部分是从 空气 中吸收的,水则主要是从 土壤 中吸收,然后运输到叶片。叶绿体内含有的 叶绿素 等色素,能吸收阳光
4)光合作用一方面把简单的无机物制成了复杂的 有机物 ,并放出 氧气 ,发生了 物质 转化;另一方面,把光能变成储存在有机物里的 化学能 ,实现了 能量 的转化。
5)光合作用的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 生长 、 发育 、 繁殖 的需要,还为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 食物来源
注意点:我们可以把光合作用比喻成一个工厂,那么,它的“厂房”(即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能源”是太阳光,“产物”是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和氧气。
2.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
1)植物制造淀粉的实验
(1)把盆栽的银边天竺放在黑暗的地方一昼夜,其目的是 把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耗尽,避免原来存在的淀粉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2)叶片部分用铝箔盖严,其余部分未盖铝箔,此处的变量是 光 。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而覆盖铝箔处未变蓝色,这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 淀粉 。这说明光合作用需要 光 。
(3)活动中使用了银边天竺葵,此处想要控制的变量是 叶绿体 。叶片的绿色部位变蓝,而白色部分没有变蓝,这说明光合作用需要 叶绿体 。
(4)该实验通过检验出淀粉的存在,证明光合作用需要 光 和 叶绿体 。
2)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卫生香立即猛烈地燃烧起来,这说明光合作用的另一产物是 氧气 。
注意点:a.用数学记忆法记“植物制造淀粉的实验”的实验步骤:“一昼夜,两面遮,三步走”。具体地说,“一昼夜”就是把银边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两面遮”强调用铝箔纸遮盖叶片的一部分,要把上下两面都遮盖住;“三步走”是隔水加热→清水漂洗→碘液检验三个连续的操作。
b.脱叶绿素是为了让淀粉变蓝测试中,蓝色更明显。同时采用水浴加热是为了防止温度过高,导致酒精着火。
c.实验方案的选择及判断实验方案的优劣,通常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判断:一个变量、对照、重复多次做实验。
3. 光合作用的原料
1)在证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中,设计改变的因素是 二氧化碳 ,最后观察植物有无淀粉生成。
2)实验步骤:把一株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再将两个透明的塑料袋分别套在选定的两片天竺葵的叶片上,一个塑料袋内装入少量 氢氧化钠 溶液,另一个塑料袋内装入等量清水。在阳光下照射4小时后,摘下两片叶子, 酒精 脱色、清水漂洗、滴加 碘液 后,观察叶片颜色。
3)实验现象:装有清水的塑料袋内的叶片 变蓝 ;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塑料袋内的叶片 不变蓝 。
4)实验证明植物光合作用需要 二氧化碳 。科学研究还证明, 水 也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实验:设计光合作用需要水的实验
a设计改变的因素是水分;
b 将天竺葵暗处理1昼夜(耗近叶片中的淀粉);
c 设置对照实验:A叶片将其主脉切断,(将水分供应阻断); B叶片不做任何处理。
d在相同条件下光照4小时左右。
e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 ,褪成黄白色时取出,滴上碘液,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如果发现A叶片不变蓝色,B叶片变蓝色。则证明光合作用需要水
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联系
1)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二氧化碳(吸收/放出) 吸收 放出
氧气(吸收/放出) 放出 吸收
有机物(制造/分解) 制造 分解
能量(吸收/释放) 吸收 释放
是否需要叶绿体 是 否
是否需要光 是 否
2)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联系: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所放出的能量是光合作用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因此,没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就没有 基础 。光合作用对原料的吸收利用和对产物的输导,所需要的能量又是呼吸作用所释放出来的。所以,没有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也 无法进行 。2·1·c·农作物的产量实际上是“光合作用合成量”与“呼吸作用消耗量”之间的差量。故一方面增强光合作用,另一方面减弱呼吸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如“适当加大昼夜温差”就是一个使农作物增产的好办法
三、自然界的碳氧循环
1.自然界中氧的循环:大自然中氧气随着生物的 呼吸 作用、燃料的 燃烧 及微生物的 氧化分解 作用而减少,但随着植物的 光合作用 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这就是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2.自然界中碳的循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 光合作用 被消耗,又随动植物的 呼吸 作用.有机物的 燃烧 以及腐烂分解等过程,被重新释放出来,结果使大气中被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与重新释放出的数量大致 相等 。
3.温室效应:地球大气中有些气体,如 二氧化碳 、水蒸气(H2O)、臭 氧(O3)、氧化亚氮(N2O)、甲烷(CH4)等能像玻璃、塑料薄膜一样,让太阳光辐射的 能量 穿过大气层被地球吸收,同时防止地面辐射的 能量 散逸到宇宙空间去,使地面的气温 升高 ,产生类似温室的保温效应,称为大气的 温室 效应。
4.空气污染:常见的空气污染物有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及 可吸入颗粒物 、臭氧等。主要是由工业废气、生活燃煤、汽车尾气等原因引起的。
防治空气污染的主要措施:
1) 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2) 合理规划工业区和非工业区 。3) 加大植树造林力度 。
四、典型例题
(一)考点:呼吸作用
【例1】(22-23八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下列关于呼吸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氧气从外界进入人体血液中的路线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
B.平静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均收缩
C.呼吸道会使进入肺部的气体变得湿润、温暖和清洁,因此在雾霾天气出门无需防护
D.“食不言,寝不语”中“食不言”的原因是避免吞咽时说话导致食物进入气管
【例2】(23-24八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为了直观地认识吸烟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制作了一个模拟吸烟的模型,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中,面巾纸卷变成黄色、笔简被熏黄,说明呼吸道对空气有一定的处理能力
B.笔简模拟了呼吸系统的气管,饮料瓶模拟了呼吸系统的肺
C.挤压饮料瓶时,瓶内气压降低,模拟的是呼气过程
D.在吸气过程中,需要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才能实现
【例3】(22-23八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图为人体内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示意图,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①内流动脉血 B.②内流静脉血
C.X为二氧化碳气体 D.X为氧气
【例4】(22-23八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在学校的健康体检中,测得某同学的肺容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同学的肺容量最大为4升
B.AB段表示吸气过程
C.BC段膈肌处于收缩状态
D.D点表示吸气结束的瞬间,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例5】(22-23八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呼吸作用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分解有机物 B.呼出二氧化碳
C.消耗氧气 D.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二)考点:光合作用
【例1】(23-24八年级上·浙江宁波·期中)正确选择和使用试剂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所用试剂与实验目的不相符的是(  )
实验名称 实验试剂 使用目的
A 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 氢氧化钠 去除二氧化碳
B 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碘液 检验淀粉
C 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清水 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D 验证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澄清石灰水 检验二氧化碳
A.A B.B C.C D.D
【例2】(23-24八年级上·浙江宁波·期中)如图为恒温密闭玻璃温室大棚内一昼夜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合作用开始于6时,结束于18时
B.大棚植物在18时有机物积累最多
C.6时和18时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D.E点比A点低,大棚植物才能正常生长
【例3】(23-24八年级上·浙江宁波·阶段练习)为探究绿色植物和种子的生命活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并实施了以下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装置实验前暗处理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耗尽
B.乙装置收集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丙装置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D.丁装置实验现象说明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例4】(23-24八年级上·浙江宁波·阶段练习)黑暗条件下,将金鱼藻放在4支盛有水的试管中,再分组放置在离白炽灯不同距离处。打开白炽灯,一段时间后统计到的气泡数目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试管与灯的距离代表光照的强度 B.每组实验需重复多次,求平均值
C.产生的气泡数与距离大小呈正比 D.若关闭灯源,所得数据将有变化
【例5】(22-23八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在“互联网+新农业应用”中,农民可通过实时监控为农作物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如图表示大棚内某蔬菜二氧化碳吸收量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如表表示不同温度下对该蔬菜分别进行光照和暗处理各12小时后的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温度(℃)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mg/h) 1.75 2.50 3.25 3.75 3.50 3.00
黑暗下释放二氧化碳(mg/h) 0.75 1.00 1.50 2.25 3.00 3.50
A.AB段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
B.BC段只进行光合作用,不进行呼吸作用
C.如表所示说明温度控制在10℃时,该蔬菜在24小时内积累的有机物最少
D.大棚种植蔬菜的产量与温度、光照、二氧化碳等因素有关
(三)考点:自然界的碳氧循环
【例1】(21-22八年级下·浙江湖州·期末)如图所示是小明根据所学知识绘制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绿色植物通过④的作用维持自然界碳氧平衡
B.生理过程①②③均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
C.图中的碳元素的流动方向是动物到植物、微生物到动物、微生物到植物
D.由于⑤等原因存在,目前二氧化碳排放已有超过生物圈碳中和的趋势
【例2】(21-22八年级下·浙江台州·期中)“碳中和”就是指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被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如图)。下列途径中不利于降低二氧化碳浓度的是
A.植树造林 B.化石燃料的燃烧
C.风能发电 D.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例3】(22-23八年级上·浙江金华·期末)今年全国两会上,“碳中和”、“碳达峰”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类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碳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方式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碳“净零排放”。我国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
A.提倡绿色出行 B.提倡植树造林净化空气
C.提倡使用手帕减少餐巾纸的使用 D.提倡多建造以煤为燃料的火力发电厂
四、学力训练
A组 夯实基础
1.(2019·浙江温州·一模)下列关于人体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人体一次呼吸过程中,吸气结束瞬间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B.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最多的两种成分依次是氮气、二氧化碳
C.呼吸运动需要肋间肌和膈肌提供动力
D.人工呼吸依据的是呼吸运动原理
2.(21-22八年级下·浙江杭州·期末)白菜堆放时间久了,能产生大量热量,是因为(  )
A.白菜堆得太多,白菜堆里没有氧气的缘故
B.白菜堆在太潮湿的地方,引起水分蒸发
C.白菜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D.白菜通过光合作用释放能量
3.(21-22八年级下·浙江台州·期中)小金同学将数棵新鲜菠菜装入黑塑料袋密封,在暗处放置一个晚上。如图所示,松开塑料袋口,插入一根导管,让塑料袋中的空气通入澄清石灰水。关于本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黑塑料袋的目的是避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B.能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
C.如果把新鲜菠菜用开水烫5分钟再做实验,实验现象不明显
D.证明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4.(20-21八年级上·浙江杭州·阶段练习)一些科学家测算,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日益增多。二氧化碳能大量吸收地面放出的热量,进而使全球气候有明显变暖的趋势。为了防止这种现象,适宜的方法有(  )
①立即停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 ②积极开发使用新能源 ③植树造林,保护好现有的原始森林 ④扩大海洋面积,调节气温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5.(21-22八年级下·浙江嘉兴·期末)如图是小柯探究种子呼吸作用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设置乙装置的作用的是: 。
(2)小柯认为用天平分别称出甲、乙整个装置的质量,若前后质量有变化即可证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你认为他的想法正确吗? 。
(3)甲装置内因 导致气压减小,红色水滴会向右移动。
B组 强化提高
1.(22-23八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新冠病毒主要引起呼吸系统症状,对于重型及危重新冠肺炎患者,肺部出现全部或局部纤维化,肺也就全部或局部不能扩张和回缩,从这一点来看,这会影响呼吸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
A.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B.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C.气体在血液中运输 D.组织中气体交换
2.(18-19八年级·全国·单元测试)把青蛙和小白鼠从25℃的环境中移到5℃的环境中,这两种动物的耗氧量的变化是(  )
A.两种动物的耗氧量都减少
B.两种动物的耗氧量都增加
C.青蛙的耗氧量减少,小白鼠的耗氧量增加
D.青蛙的耗氧量增加,小白鼠的耗氧量减少
3.(23-24八年级上·浙江宁波·阶段练习)“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经图一所示的暗处理后,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图二中遮光部分和未遮光部分形成对照 B.图三的作用是褪去叶片中的绿色
C.图四中遮光部分滴加碘酒后变蓝色 D.结论是光合作用需要光,能产生淀粉
4.(23-24八年级上·浙江宁波·阶段练习)下列关于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光合作用释放能量,呼吸作用储存能量
B.蔬菜大棚夜间进行光照是为了促进植物的呼吸作用
C.储藏粮食的仓库留有通风窗,是为了促进植物细胞的光合作用
D.栽培绿植的花盆底部通常有小孔,是为了促进植物根细胞的呼吸作用
5.(21-22八年级下·浙江杭州·期末)如图为自然界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示中“大气”的成分只是指氧气
B.生理过程②③④均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
C.图中的碳元素的流动方向是动物到植物、微生物到动物、微生物到植物
D.过程①②的意义在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6.(23-24八年级上·浙江温州·阶段练习)2022年5月1日,某市市区的空气质量指数为80~94。根据空气质量指数(AQI)范围与相应的空气质量类别对应表来判断,该市市区当天的空气质量级别和空气质量状况分别是( )
空气质量指数范围与相应空气质量级别表
空气质量指数(AQI) 0-50 50-100 100-200 … >300
空气质量状况 I(优) Ⅱ(良) Ⅲ(轻度污染) … V(重度污染)
A.I级优 B.Ⅱ级良 C.II级轻度污染 D.V级重度污染
7.(19-20八年级下·浙江湖州·期末)“咳嗽”是由于异物侵入呼吸道或呼吸道发生炎症,引起的保护性生理活动。咳嗽时会快速向外呼出气体,此时膈肌 ,肺内气压 (大于、小于或等于)外界大气压。“喷嚏”指鼻黏膜受刺激,急剧吸气,然后很快地由鼻孔喷出并发出声音的现象,如图曲线中,符合打喷嚏时呼吸特点的曲线是 。
8.(21-22八年级下·浙江绍兴·期末)图甲A、B、C分别表示某植物叶片所进行的某些生理活动,图乙为该植物在晴朗的夏季一天24小时内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为研究图甲中B生理活动的影响因素选用了如图丙所示的实验装置。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尤其是橡皮管与U形管连接处的密封性。实验中,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良好的依据是 。
(2)分析图乙曲线,则曲线Ⅱ代表的生理活动是图甲中 (选填“A"“B”或“C”)。
9. (2021八年级下·浙江·专题练习)氧气在自然界中存在非常广泛,并不断循环变化。请回答以下问题:
(1)如图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环示意图,从①~⑥中选择数字序号填空,整体上消耗氧气的有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永远不变
b.空气中的氧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c.每个人都在参与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d.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态
e.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越高越好
10.(21-22八年级下·浙江绍兴·期末)下面是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几个实验。
实验一:为了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1881 年恩格尔将好氧细菌和水绵放在同一透明的容器中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取里面的水绵制作成临时装片,并用光束照射水绵,通过显微镜观察,最后得出结论。
实验二: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为了探究产物O2中的O元素的来源,做了如下实验:给三组小球藻提供含有一定比例18O的水和碳酸氢盐(碳酸氢盐给小球藻的光合作用提供全部的CO2,而且不产生水,其他条件均相同),光照相同时间后,分别检测小球藻释放氧气中18O的比例,实验结果如表所示。(18O为示踪原子)
组别 水中18O的比例(%) 碳酸氢盐中18O的比例(%) 释放的氧气中18O的比例(%)
1 0.85 0.41 0.84
2 0.85 0.55 0.85
3 0.85 0.61 0.85
实验三:小柯拿着盛有水绵的试管走进一间暗室,然后将同一盏白炽灯放在离试管不同距离的地方进行照射并观察。观察数据如下表:
试管与灯的距离(cm) 5 10 15 20 25 30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个数 61 55 42 32 25 21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中当初恩格尔在用显微镜观察时能看到 现象。
(2)根据实验二鲁宾、卡门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其依据是 。
(3)根据实验三,小柯想探究的问题是 。
C组 瞄准中考
1.(21-22八年级下·浙江·期末)当阻塞物阻塞咽喉时,救护者可按照如图所示方法施救,被救者体内发生的变化是(  )
A.膈顶部上升,肺内气压变小 B.膈顶部下降,肺内气压变大
C.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变大 D.胸腔容积扩大,肺内气压变小
2.(2023春 宁波期中)图甲是肺内压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图乙表示人体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ab段表示吸气,膈肌处于A位置
B.曲线bc段表示呼气,膈肌处于A位置
C.曲线cd段表示吸气,膈肌处于B位置
D.曲线de段表示呼气,膈肌处于B位置
3.(21-22八年级下·浙江台州·期中)小金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因素。实验中,用生长状况相同的同种植物的若干新鲜叶片,测量液滴在毛细刻度管内移动的速度,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CO2缓冲液可使密闭小室内CO2的含量保持不变
组别 CO2含量/% 光照强度/lx 液滴移动速度/(mL/h)
1 0.03 0 2.24(向左移)
2 0.03 800 6.00(向右移)
3 0.03 1000 9.00(向右移)
4 0.03 1500 11.20(向右移)
(注:光照强度的单位为勒克司,符号为lx)
(1)根据小金同学的实验方案,可知他是通过 来反映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的。
(2)分析实验数据知,第2组实验中树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速度约为 mL/h。
(3)在河道生态治理中,往往通过种植挺水植物(即植物的根生长在水底的泥中,茎、叶挺出水面)来减少浮游藻类的数量。结合上述实验现象,分析其原理: 。
4.(21-22八年级下·浙江杭州·期末)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会导致温室效应,进而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如气候异常、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等。我国向国际社会作出郑重承诺,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如图甲),树立了大国形象,彰显了大国担当。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模拟二氧化碳产生温室效应,左侧集气瓶中盛放空气,右侧集气瓶中盛放二氧化碳气体。如果观察到 现象,可以证明二氧化碳是可以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2)图丙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示意图, 结合图丙分析当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和减少总量相当,下列做法不符合“碳中和”理念的是: (填序号) 。
A.骑行共享单车,倡导绿色出行 B.践行光盘行动,杜绝铺张浪费
C.推广火力发电,满足用电需求 D.开展植树造林,优化生态环境
(3)2022年4月28日我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催化》上发表成果——实现二氧化碳到葡萄糖的合成,开辟了一条二氧化碳转化的新途径。假设二氧化碳合成葡萄糖时碳元素的转化率为100%,合成3.6kg葡萄糖(分子式C6H12O6)可以吸收 kg二氧化碳。
5.(22-23八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小李同学为了探究植物体的呼吸作用,依照课本中的三个演示实验,也操作了一遍,并认真观察了实验现象(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一)所示的实验装置,往瓶中注入清水,打开阀门,使瓶内的气体进入试管。试管内澄清的石灰水会 ,这说明种子萌发时,分解有机物放出了 。
(2)图(二)中甲瓶装有萌发的种子,乙瓶装有等量的煮熟的种子,把甲乙两瓶放在温暖的地方,一段时间后,观察蜡烛在两瓶中的燃烧情况。甲瓶中蜡烛熄灭,因为种子萌发时消耗了瓶内的 。图乙在此实验中起的作用是 。
(3)图(三)中,甲、乙两个保温瓶中分别装有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一段时间后,甲瓶比乙瓶中温度高,这说明萌发的种子 。
参考答案
四、典型例题
(一)考点:呼吸作用
【例1】(22-23八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下列关于呼吸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氧气从外界进入人体血液中的路线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
B.平静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均收缩
C.呼吸道会使进入肺部的气体变得湿润、温暖和清洁,因此在雾霾天气出门无需防护
D.“食不言,寝不语”中“食不言”的原因是避免吞咽时说话导致食物进入气管
【答案】C
【分析】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
【详解】A.人体内氧气从外界进入人体内血液的路线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A正确。
B.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均收缩,胸腔容积扩大,气体进入肺,B正确。
C.呼吸道保证了气体的畅通;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鼻腔内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鼻腔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鼻腔中有鼻毛可以阻挡灰尘,黏液可以粘住灰尘,对空气有清洁作用,这些都是为了减少吸入的气体对呼吸道和肺的不良刺激,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在雾霾天气出门需要防护,C错误。
D.人的咽喉是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气管在前,食管在后,气体和食物各行其道,有条不紊,这就要归功于会厌软骨,人们吞咽食物时,喉上升,会厌软骨向后倾斜,将喉门盖住,食物顺利进入食管,下咽动作完成以后,会厌软骨又恢复直立状态,以便进行呼吸,倘若吃饭时谈笑风生就会使会厌软骨可能来不及盖下,食物进入气管引起咳嗽,D正确。
故选C。
【例2】(23-24八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为了直观地认识吸烟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制作了一个模拟吸烟的模型,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中,面巾纸卷变成黄色、笔简被熏黄,说明呼吸道对空气有一定的处理能力
B.笔简模拟了呼吸系统的气管,饮料瓶模拟了呼吸系统的肺
C.挤压饮料瓶时,瓶内气压降低,模拟的是呼气过程
D.在吸气过程中,需要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才能实现
【答案】C
【分析】当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呼气时,膈肌与肋间肌舒张,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缩小,膈肌顶部上升,胸廓的容积缩小,肺随之缩小,造成肺内气压增大,大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呼出肺,完成呼气。
【详解】A.呼吸道可以保证呼吸道内的气流通畅。又能对吸入的空气具有清洁、湿润和温暖的作用实验中,面巾纸卷变成黄色、笔筒被熏黄,说明呼吸道对空气有一定的处理能力,A正确。
B.笔筒模拟了呼吸系统的气管,饮料瓶模拟了呼吸系统的肺,B正确。
C.挤压饮料瓶时,瓶内气压升高,模拟的是呼气过程,C错误。
D.吸气时,需要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才能完成吸气动作,D正确。
故选C。
【例3】(22-23八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图为人体内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示意图,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①内流动脉血 B.②内流静脉血
C.X为二氧化碳气体 D.X为氧气
【答案】C
【分析】人体的呼吸过程包括四个过程:分别为肺的通气,是肺与外界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是指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血液循环中的运输过程;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图中①是动脉、②静脉。
【详解】当血液流经全身的毛细血管的时,由于组织细胞中氧的浓度比血液中氧浓度低,血红蛋白与氧迅速分离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通过组织的气体交换,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由此判定图示中X是指氧气的扩散方向,Y是指二氧化碳的扩散方向,①内流动脉血,②内流静脉血,因此ABD正确,C错误。
故选C。
【例4】(22-23八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在学校的健康体检中,测得某同学的肺容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同学的肺容量最大为4升
B.AB段表示吸气过程
C.BC段膈肌处于收缩状态
D.D点表示吸气结束的瞬间,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答案】B
【分析】图是肺容积变化曲线图,A→B肺容量变大,B→C肺容量变小。
【详解】A.据图可见14秒左右:该同学肺容量最大要大于4升,A错误。
B.AB段肺容量变大,表示吸气过程,B正确。
C.BC段肺容量变小,表示呼气过程,膈肌处于舒张状态,C错误。
D.D点表示呼气结束的瞬间,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D错误。
故选B。
【例5】(22-23八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呼吸作用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分解有机物 B.呼出二氧化碳
C.消耗氧气 D.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答案】D
【分析】(1)生物细胞利用氧气将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在生物体的线粒体中进行的。
(2)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每时每刻都在进行。
【详解】A.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但呼吸作用的意义是释放出能量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A错误。
B.植物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消耗氧,但呼吸作用的意义是释放出能量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B错误。
C.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但呼吸作用的意义是释放出能量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C错误。
D.植物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能量满足生物生命活动的需要,为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提供动力,D正确。
故选D。
(二)考点:光合作用
【例1】(23-24八年级上·浙江宁波·期中)正确选择和使用试剂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所用试剂与实验目的不相符的是(  )
实验名称 实验试剂 使用目的
A 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 氢氧化钠 去除二氧化碳
B 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碘液 检验淀粉
C 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清水 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D 验证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澄清石灰水 检验二氧化碳
A.A B.B C.C D.D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课本上一些实验的操作步骤,只有对实验步骤进行理解掌握,才能解决本类综合题目。
【详解】A.氢氧化钠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在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时,利用氢氧化钠去除二氧化碳,故A正确。
B.淀粉遇碘液变蓝,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时,滴加碘液检验淀粉,故B正确。
C.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滴加生理盐水,目的是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滴加清水容易使细胞吸水破裂,故C错误。
D.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在验证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时,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故D正确。
故选C。
【例2】(23-24八年级上·浙江宁波·期中)如图为恒温密闭玻璃温室大棚内一昼夜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合作用开始于6时,结束于18时
B.大棚植物在18时有机物积累最多
C.6时和18时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D.E点比A点低,大棚植物才能正常生长
【答案】A
【分析】甲图示春季晴天某密闭大棚内一昼夜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当曲线上升时,说明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或者只进行呼吸作用;当曲线下降时,说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并且图中6、18两点为平衡点,即二氧化碳吸收等于释放,表明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详解】A.图曲线表示春季晴天某密闭大棚内一昼夜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B点表示二氧化碳的平衡点,此时光合作用强度刚好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因此光合作用在6点之前已经开始,A错误。
B.早上6点到傍晚18点,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一直积累有机物,所以18 点时,有机物积累最多,B正确。
C.图中,在B点和D点时,二氧化碳浓度达到平衡点,即既不吸收二氧化碳,也不释放二氧化碳,此时表示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和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达到相等,因此时和18时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C正确。
D.E点二氧化碳含量低于A点时,E点有机物总量大于A点有机物总量,大棚植物才能正常生长,D正确。
故选A。
【例3】(23-24八年级上·浙江宁波·阶段练习)为探究绿色植物和种子的生命活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并实施了以下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装置实验前暗处理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耗尽
B.乙装置收集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丙装置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D.丁装置实验现象说明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答案】D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3)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详解】A.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实验前,甲装置都要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阻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利用呼吸作用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A正确。
B.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多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使塑料袋内的氧气增多,由于氧气具有助燃性,所以迅速将一根将带火星的木条燃烧伸进袋内,木条复燃了,B正确。
C.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十分旺盛,通过呼吸作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丙装置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正确。
D.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瓶中的氧气,所以燃烧的蜡烛熄灭,D错误。
故选D。
【例4】(23-24八年级上·浙江宁波·阶段练习)黑暗条件下,将金鱼藻放在4支盛有水的试管中,再分组放置在离白炽灯不同距离处。打开白炽灯,一段时间后统计到的气泡数目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试管与灯的距离代表光照的强度 B.每组实验需重复多次,求平均值
C.产生的气泡数与距离大小呈正比 D.若关闭灯源,所得数据将有变化
【答案】C
【分析】将金鱼藻放入盛水的试管中,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玻璃管中不断有气泡产生。植物的叶片中的叶肉细胞利用叶绿体在光下可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
【详解】A.试管与灯的距离代表光照的强度,试管与白炽灯的距离越近光照强度越强,A正确。
B.每组实验需重复多次,求平均值,减少误差,B正确。
C.在一定范围内,试管与白炽灯的距离越近光照强度越强,光合作用越强,释放的氧气越多,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越多,产生的气泡数与距离大小呈反比,C错误。
D.黑暗条件下,若关闭灯源,则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所得数据将有变化,D正确。
故选C。
【例5】(22-23八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在“互联网+新农业应用”中,农民可通过实时监控为农作物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如图表示大棚内某蔬菜二氧化碳吸收量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如表表示不同温度下对该蔬菜分别进行光照和暗处理各12小时后的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温度(℃)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mg/h) 1.75 2.50 3.25 3.75 3.50 3.00
黑暗下释放二氧化碳(mg/h) 0.75 1.00 1.50 2.25 3.00 3.50
A.AB段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
B.BC段只进行光合作用,不进行呼吸作用
C.如表所示说明温度控制在10℃时,该蔬菜在24小时内积累的有机物最少
D.大棚种植蔬菜的产量与温度、光照、二氧化碳等因素有关
【答案】D
【分析】由图可以知道:横轴代表光照强度,纵轴代表二氧化碳吸收量,其中A点吸收二氧化碳的量是负值表示植物不能吸收二氧化碳但能释放出二氧化碳,说明A点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而不进行光合作用,B点为零界点,从A到B光越来越强,到B点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放出的正好相等,也就是呼吸作用分解的物质与光合作用合成的物质相等。
【详解】A.AB段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低于零表示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小于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而不是没有进行光合作用,A错误。
B.曲线BC段绿色植物既能进行光合作用,也能进行呼吸作用,B错误。
C.吸收和释放二氧化碳的多少可以表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度大小,积累有机物的多少可以用释放和吸收的差来衡量积累有机物的多少,如图所示,温度在30°和35°时积累的有机物比10°时更少,C错误。
D.大棚种植蔬菜的产量高低就是指光合作用的强弱有关,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温度、光照、二氧化碳等因素,D正确。
故选D。
(三)考点:自然界的碳氧循环
【例1】(21-22八年级下·浙江湖州·期末)如图所示是小明根据所学知识绘制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绿色植物通过④的作用维持自然界碳氧平衡
B.生理过程①②③均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
C.图中的碳元素的流动方向是动物到植物、微生物到动物、微生物到植物
D.由于⑤等原因存在,目前二氧化碳排放已有超过生物圈碳中和的趋势
【答案】C
【分析】题图中:①②③代表生物的呼吸作用,④代表光合作用,⑤代表人类活动排放二氧化碳。
【详解】A.绿色植物通过④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超过了自身对氧的需要),维持生物圈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即碳—氧平衡,A正确。
B.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结合分析可知,生理过程①②③均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B正确。
C.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的现象,因此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碳循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往复;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C错误。
D.⑤是人类活动中,化石燃料中的煤、石油、天然气等通过燃烧的方式释放二氧化碳。由于⑤等原因存在,目前二氧化碳排放已有超过生物圈碳中和的趋势,D正确。
故选C。
【例2】(21-22八年级下·浙江台州·期中)“碳中和”就是指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被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如图)。下列途径中不利于降低二氧化碳浓度的是
A.植树造林 B.化石燃料的燃烧
C.风能发电 D.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答案】B
【详解】A、植树造林能够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加二氧化碳的消耗量,有利于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选项正确;
B、化石燃料的燃烧会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会增加空气在二氧化碳的浓度,选项错误;
C、风能发电能够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选项正确;
D、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能够减少树木的砍伐,不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利于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选项正确,故选B。
【例3】(22-23八年级上·浙江金华·期末)今年全国两会上,“碳中和”、“碳达峰”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类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碳总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工业固碳等方式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碳“净零排放”。我国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
A.提倡绿色出行 B.提倡植树造林净化空气
C.提倡使用手帕减少餐巾纸的使用 D.提倡多建造以煤为燃料的火力发电厂
【答案】D
【详解】A、倡绿色出行,减小化石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小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不符合题意;
B、提倡植树造林净化空气,可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气体,有利于实现“碳中和”,不符合题意;
C、提倡使用手帕减少餐巾纸的使用,可以减小会树木的砍伐,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有利于实现“碳中和”,不符合题意;
D、提倡多建造以煤为燃料的火力发电,会增大化石能源的消耗,增大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符合题意。
故选D。
四、学力训练
A组 夯实基础
1.(2019·浙江温州·一模)下列关于人体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人体一次呼吸过程中,吸气结束瞬间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B.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最多的两种成分依次是氮气、二氧化碳
C.呼吸运动需要肋间肌和膈肌提供动力
D.人工呼吸依据的是呼吸运动原理
【答案】B
【详解】肺通气是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通过呼吸运动来完成的,包括吸气运动和呼气运动,主要是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呼气时膈肌和肋间肌舒张,胸廓缩小,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的气体排出体外;吸气时时膈肌和肋间肌收缩,胸廓扩大,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的气体进入肺内,同时在人体一次呼吸过程,吸气结束的瞬间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空气中氮气的含量最高,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四,而呼吸前后改变的是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含量,呼出的气体中含量最高的是氮气和氧气。故选B。
2.(21-22八年级下·浙江杭州·期末)白菜堆放时间久了,能产生大量热量,是因为(  )
A.白菜堆得太多,白菜堆里没有氧气的缘故
B.白菜堆在太潮湿的地方,引起水分蒸发
C.白菜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D.白菜通过光合作用释放能量
【答案】C
【分析】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指在细胞中,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可见植物呼吸作用会释放出热量。
【详解】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指在细胞中,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可见植物呼吸作用会释放出热量。白菜堆放久了会发热的原因是由于其呼吸作用产出较多的热量所致,C正确。
故选C。
3.(21-22八年级下·浙江台州·期中)小金同学将数棵新鲜菠菜装入黑塑料袋密封,在暗处放置一个晚上。如图所示,松开塑料袋口,插入一根导管,让塑料袋中的空气通入澄清石灰水。关于本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黑塑料袋的目的是避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B.能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
C.如果把新鲜菠菜用开水烫5分钟再做实验,实验现象不明显
D.证明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答案】D
【分析】植物在光下会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而光合作用的进行需要光;在黑暗处放置12小时后,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还要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将夹子移去,让塑料袋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石灰水变浑浊,这个现象说明了菠菜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详解】A.用黑塑料袋的目的是避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
B.能够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呼吸作用过程中生成二氧化碳,B正确。
C.新鲜菠菜用开水烫5分钟后,呼吸作用减弱甚至停止,实验现象不明显,C正确。
D.由分析栏内容可知,本实验不能证明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D错误。
故选D。
【答案】B
4.(20-21八年级上·浙江杭州·阶段练习)一些科学家测算,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日益增多。二氧化碳能大量吸收地面放出的热量,进而使全球气候有明显变暖的趋势。为了防止这种现象,适宜的方法有(  )
①立即停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 ②积极开发使用新能源 ③植树造林,保护好现有的原始森林 ④扩大海洋面积,调节气温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答案】D
【详解】①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 是我们生活中重要能源,不可能立即停止使用的,只能逐渐减少使用;故①不可行;
②积极开发使用新能源,可以有效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②可行;
③植树造林,绿色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可以有效的减少二氧化碳的量;故③可行;
④扩大海洋面积,调节气温,目前地球绝大部分都是海洋,再继续增大,是不现实的;故④不可行;
故答案为:D。
5.(21-22八年级下·浙江嘉兴·期末)如图是小柯探究种子呼吸作用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设置乙装置的作用的是: 。
(2)小柯认为用天平分别称出甲、乙整个装置的质量,若前后质量有变化即可证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你认为他的想法正确吗? 。
(3)甲装置内因 导致气压减小,红色水滴会向右移动。
【答案】 对照 不正确/错误 呼吸作用消耗氧气,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又被氢氧化钠溶液变吸收
【详解】(1)甲装置中的种子是已浸水及消毒的种子,乙装置中的种子是已煮熟及消毒的种子,则设置乙装置的作用的是与甲装置进行对照,故填对照。
(2)甲、乙装置中的实验都是在密闭装置中进行的,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装置中物质的质量和保持不变,即该同学的想法不正确,故填不正确。
(3)甲装置中,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又被氢氧化钠溶液变吸收,装置内的气体减少,压强减小,红色水滴会向右移动,故填呼吸作用消耗氧气,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又被氢氧化钠溶液变吸收。
B组 强化提高
1.(22-23八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新冠病毒主要引起呼吸系统症状,对于重型及危重新冠肺炎患者,肺部出现全部或局部纤维化,肺也就全部或局部不能扩张和回缩,从这一点来看,这会影响呼吸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
A.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B.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C.气体在血液中运输 D.组织中气体交换
【答案】A
【分析】呼吸是指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呼吸的全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肺的通气(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肺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详解】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肺富有弹性,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降低,于是外界气体就被吸入。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增大,于是气体就被呼出。所以,部分新冠肺炎患者的肺纤维化,不能有效扩张与回缩,这会直接影响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18-19八年级·全国·单元测试)把青蛙和小白鼠从25℃的环境中移到5℃的环境中,这两种动物的耗氧量的变化是(  )
A.两种动物的耗氧量都减少
B.两种动物的耗氧量都增加
C.青蛙的耗氧量减少,小白鼠的耗氧量增加
D.青蛙的耗氧量增加,小白鼠的耗氧量减少
【答案】C
【详解】动物的呼吸作用利用氧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用公式表示为: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释放的能量有两个应用:维持动物体的各项生理活动;维持体温,青蛙是变温动物,从25℃的环境中移到5℃的环境中,青蛙的体温降低,新陈代谢降低,耗氧量减少;而小白鼠是恒温动物,把它从25度的室温移至5度的环境中,体温是不变的,为了维持体温,呼吸作用要加强以释放更多的热量,因此耗氧量会增加。
3.(23-24八年级上·浙江宁波·阶段练习)“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经图一所示的暗处理后,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图二中遮光部分和未遮光部分形成对照 B.图三的作用是褪去叶片中的绿色
C.图四中遮光部分滴加碘酒后变蓝色 D.结论是光合作用需要光,能产生淀粉
【答案】C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A.图二中遮光部分和未遮光部分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光照,A正确。
B.图三小烧杯中酒精的作用是溶解叶绿素。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便于观察,所以酒精的作用是褪去叶片中的绿色,B正确。
C.叶片的遮光部分没有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图四中遮光部分滴加碘液后不变蓝色,C错误。
D.见光的绿叶在光下制造了淀粉,未见光的绿叶不能制造淀粉,因此此实验的结论是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D正确。
故选C。
4.(23-24八年级上·浙江宁波·阶段练习)下列关于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光合作用释放能量,呼吸作用储存能量
B.蔬菜大棚夜间进行光照是为了促进植物的呼吸作用
C.储藏粮食的仓库留有通风窗,是为了促进植物细胞的光合作用
D.栽培绿植的花盆底部通常有小孔,是为了促进植物根细胞的呼吸作用
【答案】D
【分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而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详解】A.植物的光合作用储存能量,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A错误。
B.由于光照时间越长,光合作用越强,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就越多,所以在大棚中栽种蔬菜时,夜晚进行光照,可以增加蔬菜的光合作用,促进蔬菜体内有机物的合成,提高蔬菜的产量,B错误。
C.植物呼吸作用是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并释放能量的过程。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向外释放热量和其它形式的能量。所以储存粮食时,一般留有通风窗的目的是向外散失热量,降低粮食的呼吸作用,C错误。
D.花盆底部有小孔,空气中的氧气可以较多的透过盆的底部进入盆内的土壤,有利于绿植根系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植物的生长,D正确。
故选D。
5.(21-22八年级下·浙江杭州·期末)如图为自然界的碳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示中“大气”的成分只是指氧气
B.生理过程②③④均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
C.图中的碳元素的流动方向是动物到植物、微生物到动物、微生物到植物
D.过程①②的意义在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答案】D
【分析】图中①③④均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②表示光合作用,⑥⑦表示分解作用,⑤表示捕食。
【详解】A.图示中“大气”的成分包括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等,A错误。
B.图中②表示光合作用,①③④均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B错误。
C.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等元素在生态系统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体,又从生物体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运动,C错误。
D.图中②表示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碳—氧的相对平衡,D正确。
故选D。
6.(23-24八年级上·浙江温州·阶段练习)2022年5月1日,某市市区的空气质量指数为80~94。根据空气质量指数(AQI)范围与相应的空气质量类别对应表来判断,该市市区当天的空气质量级别和空气质量状况分别是( )
空气质量指数范围与相应空气质量级别表
空气质量指数(AQI) 0-50 50-100 100-200 … >300
空气质量状况 I(优) Ⅱ(良) Ⅲ(轻度污染) … V(重度污染)
A.I级优 B.Ⅱ级良 C.II级轻度污染 D.V级重度污染
【答案】B
【详解】城市的空气质量以其空气质量指数AQI(为整数)衡量,指数越大,级别越高,说明污染越严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越明显。该市市区的空气质量指数为80~94 ,介于50-100之间,空气质量状况Ⅱ即良。故选B。
7.(19-20八年级下·浙江湖州·期末)“咳嗽”是由于异物侵入呼吸道或呼吸道发生炎症,引起的保护性生理活动。咳嗽时会快速向外呼出气体,此时膈肌 ,肺内气压 (大于、小于或等于)外界大气压。“喷嚏”指鼻黏膜受刺激,急剧吸气,然后很快地由鼻孔喷出并发出声音的现象,如图曲线中,符合打喷嚏时呼吸特点的曲线是 。
【答案】 舒张 大于 甲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呼吸运动的特征,解题从吸气和呼气方面切入即可。
【详解】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顶部上升,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 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 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可见,呼气时膈肌舒张,膈顶部上升。吸气的过程是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被吸入肺,甲图符合吸气过程。
【点睛】掌握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是本题解题关键。
8.(21-22八年级下·浙江绍兴·期末)图甲A、B、C分别表示某植物叶片所进行的某些生理活动,图乙为该植物在晴朗的夏季一天24小时内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为研究图甲中B生理活动的影响因素选用了如图丙所示的实验装置。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尤其是橡皮管与U形管连接处的密封性。实验中,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良好的依据是 。
(2)分析图乙曲线,则曲线Ⅱ代表的生理活动是图甲中 (选填“A"“B”或“C”)。
【答案】 U 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时间 A
【分析】上图分析,甲图表示植物的三大生理功能,A呼吸作用,B蒸腾作用,C光合作用;乙图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Ⅰ代表光合作用,Ⅱ代表呼吸作用,根据题意解答。
【详解】(1)检查装置气密性良好的依据是:U形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时间。
(2)图甲中A表示呼吸作用,B表示蒸腾作用,C表示光合作用。在黑暗的环境中,植物能进行呼吸作用,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图乙中曲线Ⅱ24小时都能够进行,所以是呼吸作用。曲线Ⅱ代表的生理活动是图甲中A。
9. (2021八年级下·浙江·专题练习)氧气在自然界中存在非常广泛,并不断循环变化。请回答以下问题:
(1)如图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环示意图,从①~⑥中选择数字序号填空,整体上消耗氧气的有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永远不变
b.空气中的氧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c.每个人都在参与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d.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态
e.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越高越好
【答案】 ①②④⑤ bcd
【详解】(1)氧气的来源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有动植物的呼吸、燃料的燃烧、金属锈蚀等,故消耗氧气的有①②④⑤。
(2)a、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是基本不变,故a错误;
b、空气中的氧既有消耗,又有获得,但空气中氧气含量基本不变,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故b正确;
c、每个人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所以每个人都在参与自然界中的氧循环,故c正确;
d、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故d正确。
e、空气中氧气浓度太高也会使人和动植物中毒,故e错误。
10.(21-22八年级下·浙江绍兴·期末)下面是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几个实验。
实验一:为了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1881 年恩格尔将好氧细菌和水绵放在同一透明的容器中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取里面的水绵制作成临时装片,并用光束照射水绵,通过显微镜观察,最后得出结论。
实验二: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为了探究产物O2中的O元素的来源,做了如下实验:给三组小球藻提供含有一定比例18O的水和碳酸氢盐(碳酸氢盐给小球藻的光合作用提供全部的CO2,而且不产生水,其他条件均相同),光照相同时间后,分别检测小球藻释放氧气中18O的比例,实验结果如表所示。(18O为示踪原子)
组别 水中18O的比例(%) 碳酸氢盐中18O的比例(%) 释放的氧气中18O的比例(%)
1 0.85 0.41 0.84
2 0.85 0.55 0.85
3 0.85 0.61 0.85
实验三:小柯拿着盛有水绵的试管走进一间暗室,然后将同一盏白炽灯放在离试管不同距离的地方进行照射并观察。观察数据如下表:
试管与灯的距离(cm) 5 10 15 20 25 30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个数 61 55 42 32 25 21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中当初恩格尔在用显微镜观察时能看到 现象。
(2)根据实验二鲁宾、卡门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其依据是 。
(3)根据实验三,小柯想探究的问题是 。
【答案】 好氧菌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 氧气中的氧元素全部来自水 释放出来的氧气中18O的比例与水中18O的比例相同,和碳酸氢钠的18O的比例无关 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详解】(1)1880年德国恩吉尔曼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氧气的黑暗环境里,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照光部位附近。如果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则集中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周围。恩吉尔曼的实验说明: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照光部位,说明这些部位含有氧气,即水绵的这些部位进行了光合作用,从而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2)由实验可知,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中18O的比例与水中18O的比例接近,而未受碳酸氢盐中18O比例的影响,说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中的氧元素来源于水(H2O)。
(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距离灯越近,金鱼藻产生的氧气(气泡)就越多,由于距离近光照会变强,距离远光照会变弱,所以这一现象说明光合作用与光照本身的强度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小柯想探究的问题是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C组 瞄准中考
1.(21-22八年级下·浙江·期末)当阻塞物阻塞咽喉时,救护者可按照如图所示方法施救,被救者体内发生的变化是(  )
A.膈顶部上升,肺内气压变小 B.膈顶部下降,肺内气压变大
C.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变大 D.胸腔容积扩大,肺内气压变小
【答案】C
【分析】呼吸运动包括呼气和吸气两个过程(平静呼吸):1、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
2、呼气时,肋间外肌舒张,肋骨因重力作用而下降,胸骨向下、向内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缩小:同时,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这时,胸廓缩小,肺跟着回缩,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升高,迫使肺泡内的部分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到体外,完成呼气动作。
【详解】呼吸道是获得氧气的重要通道。当阻塞物经咽、喉后,堵住气管时,会引起呼吸困难。此时,救护者可按照图中所示方法施救,使被救者膈顶部上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形成较大的气流把阻塞物冲出。随后,气体才能顺利进入肺。
故选C。
2.(2023春 宁波期中)图甲是肺内压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图乙表示人体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在胸腔内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ab段表示吸气,膈肌处于A位置
B.曲线bc段表示呼气,膈肌处于A位置
C.曲线cd段表示吸气,膈肌处于B位置
D.曲线de段表示呼气,膈肌处于B位置
【答案】B
【分析】解:A、图甲曲线ab段表示吸气,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B位置,A错误。
B、图甲曲线bc段表示呼气,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A位置,B正确。
C、图甲曲线cd段表示呼气,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A位置,C错误。
D、图甲曲线de段表示吸气,膈肌处于图乙所示的B位置,D错误。
故选:B。
3.(21-22八年级下·浙江台州·期中)小金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因素。实验中,用生长状况相同的同种植物的若干新鲜叶片,测量液滴在毛细刻度管内移动的速度,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CO2缓冲液可使密闭小室内CO2的含量保持不变
组别 CO2含量/% 光照强度/lx 液滴移动速度/(mL/h)
1 0.03 0 2.24(向左移)
2 0.03 800 6.00(向右移)
3 0.03 1000 9.00(向右移)
4 0.03 1500 11.20(向右移)
(注:光照强度的单位为勒克司,符号为lx)
(1)根据小金同学的实验方案,可知他是通过 来反映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的。
(2)分析实验数据知,第2组实验中树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速度约为 mL/h。
(3)在河道生态治理中,往往通过种植挺水植物(即植物的根生长在水底的泥中,茎、叶挺出水面)来减少浮游藻类的数量。结合上述实验现象,分析其原理: 。
【答案】 液滴移动的速度 8.24 挺水植物的茎叶遮挡了阳光,降低了水面光照的强度,影响了浮游藻类正常进行的光合作用
【详解】(1)树叶既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也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液滴右移,说明装置中的气体的体积增加,进而说明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的条件大于消耗的氧气的体积,所以液滴移动的速度能够反映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故填液滴移动的速度。
(2)组别1在无光的条件下,树叶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由于装置中二氧化碳保持恒定,减少的气体只有氧气,则此时液滴左移的速度代表消耗氧气的速度,组别2中树叶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一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另一部分释放到装置中,导致液滴右移,所以光合作用实验生成的氧气是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与释放到装置中的氧气的和,则组别2树叶进行光合作用生成氧气的速度=2.24 mL/h+6.00 mL/h=8.24 mL/h,故填8.24。
(3)挺水植物的茎叶遮挡了阳光,降低了水面光照的强度,影响了浮游藻类正常进行的光合作用,进而使浮游藻类植物不能正常生成,导致其数量大减,故填挺水植物的茎叶遮挡了阳光,降低了水面光照的强度,影响了浮游藻类正常进行的光合作用。
4.(21-22八年级下·浙江杭州·期末)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会导致温室效应,进而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如气候异常、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等。我国向国际社会作出郑重承诺,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如图甲),树立了大国形象,彰显了大国担当。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模拟二氧化碳产生温室效应,左侧集气瓶中盛放空气,右侧集气瓶中盛放二氧化碳气体。如果观察到 现象,可以证明二氧化碳是可以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2)图丙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示意图, 结合图丙分析当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和减少总量相当,下列做法不符合“碳中和”理念的是: (填序号) 。
A.骑行共享单车,倡导绿色出行 B.践行光盘行动,杜绝铺张浪费
C.推广火力发电,满足用电需求 D.开展植树造林,优化生态环境
(3)2022年4月28日我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催化》上发表成果——实现二氧化碳到葡萄糖的合成,开辟了一条二氧化碳转化的新途径。假设二氧化碳合成葡萄糖时碳元素的转化率为100%,合成3.6kg葡萄糖(分子式C6H12O6)可以吸收 kg二氧化碳。
【答案】 食用油b侧液面高度低于a侧液面高度 C 5.28
【详解】(1)温度越高,气体压强越大,当能观察到食用油b侧液面高度低于a侧液面高度,可以证明二氧化碳是可以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故填:食用油b侧液面高度低于a侧液面高度;
(2) 结合图丙分析当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A、骑行共享单车,倡导绿色出行,符合“碳中和”理念;
B、践行光盘行动,杜绝铺张浪费,符合“碳中和”理念;
C、推广火力发电,满足用电需求,不符合“碳中和”理念;
D、开展植树造林,优化生态环境,符合“碳中和”理念。
故选:C。
(3)解:设3.6kg葡萄糖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解得=5.28kg。
故填:5.28。
5.(22-23八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小李同学为了探究植物体的呼吸作用,依照课本中的三个演示实验,也操作了一遍,并认真观察了实验现象(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一)所示的实验装置,往瓶中注入清水,打开阀门,使瓶内的气体进入试管。试管内澄清的石灰水会 ,这说明种子萌发时,分解有机物放出了 。
(2)图(二)中甲瓶装有萌发的种子,乙瓶装有等量的煮熟的种子,把甲乙两瓶放在温暖的地方,一段时间后,观察蜡烛在两瓶中的燃烧情况。甲瓶中蜡烛熄灭,因为种子萌发时消耗了瓶内的 。图乙在此实验中起的作用是 。
(3)图(三)中,甲、乙两个保温瓶中分别装有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一段时间后,甲瓶比乙瓶中温度高,这说明萌发的种子 。
【答案】 浑浊 二氧化碳 氧气 对照 放出热量
【分析】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这一过程可用反应式表示如下:有机物(存储着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详解】(1)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往瓶子中注入清水,打开阀门,使瓶内的气体进入试管。试管内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种子萌发时,分解有机物放出了二氧化碳。
(2)图B中甲瓶装有萌发的种子,乙瓶装有等量的煮熟的种子,这样甲乙两瓶形成对照实验。甲瓶中的蜡烛立即熄灭,而乙瓶中的煮熟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里面的氧气比甲的多,因此甲瓶中蜡烛会燃烧通过这个实验验证了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时吸收(消耗)氧气。
(3)图C中,甲、乙两个保温瓶中分别装有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一段时间后,由于甲瓶中的种子在呼吸时,还释放大量的热量,因此甲瓶中温度明显高于乙瓶。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