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任务一 新闻阅读 1 消息二则 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任务一 新闻阅读 1 消息二则 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4 21:4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1 消息二则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总统遇刺折射海地困局:政局混乱、黑帮横行、民众吃土
新闻 (一种文体)
新闻 ,也叫消息,是指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等媒体途径所传播信息的 一种称谓。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其广义而言,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互联网、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等 ,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以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让别人了解。每则新闻一般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六部分。前四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导语、 主体必不可少 。写法上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评论等。新闻是包含海量资讯的新闻服务平台,真实反映每时每刻的重要事件。可以通过查看新闻事件、热点话题、人物动态、产品资讯等,快速了解它们的最新进展。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政治家 ,军事家 ,诗人,书法家。
主要作品有《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论文,《沁园春·雪》《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等诗词。
写作背景
一九四九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抗, 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 毛泽东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 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消息《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22日夜,毛泽东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文体常识
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题材。写作
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消息写作的“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
消息要迅速及时,简明扼要,用事实说话,也可有适当的细节描 写与议论。
消息一般包括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等部分。
消息有三个特点:1.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真实性);2.报道迅速及时(时效性强);3.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芜湖( ) 督战( ) 荻港( )
诸城( ) 要塞( ) 溃退( )
歼灭( ) 泄气( )
锐不可当( ) 摧枯拉朽( )
字词注音



zhū
sài
kuì
jiān
xiè
dānɡ

词语集注
溃退:
泄气:
督战:
要塞:
摧枯拉朽:
锐不可当:
(军队)被打垮而退却
泄劲
监督作战
险要的关隘
比喻腐朽势力或事物很容易被摧毁
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1949年,渡江战役前的解放军步兵阵容
解放军渡江战役时的状况
1949年,渡江战役第二阶段,解放军在追击南逃之敌途中通过院南青弋江。
1949,渡江战役中,任京严警备司令部总司令的汤思伯
学习目标
1、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形式。
2、理清新闻的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要素: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事:
1949年4月22日
长江前线(芜湖—安庆)
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敌军
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标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电头)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导语)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结语)
(主体)
分析本消息的结构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报道及时,材料真实可信。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已”和“大约”能否去掉?
不能去掉,“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经营、溃退”能否换成“构筑、败退”?
不能,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的英勇。“溃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这句话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赞美的情感,字里行间透出了豪迈的情怀。
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请你判断记者倾向哪一方,从哪些倾向词句可以看出 这其中蕴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等词语描绘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防线崩溃。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地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等描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英勇”流露出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赞美之情。
这则消息的题目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三十万大军”突出了:
人民解放军的宏大气势
“胜利南渡”点明了:
渡江已取得胜利
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旨内容。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用慷慨激昂的语言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胜况,表现了我军将士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流露出人民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长江
背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主体:渡江战斗于……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朱总司令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阅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和要素。
读出作者的表达感情
学习任务
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阅读课文 找出结构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概括介绍了人物、地点以及全局的战况,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二十日夜起,……课文最后。
消息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
结果:
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
中路军首战告捷;西路军所向无敌;东路军战绩辉煌。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的地点、渡过的人数。表现了解放军攻击的神速和战果的辉煌。
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志气,灭敌军威风。
具体交代了东路军的渡江作战情况。
长江
再读课文,思考:
“西起九江(不含)”中的“不含”能否去掉呢?为什么?
不能去掉,“不含”在这里准确反映了当时九江不在渡江范围内,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
为什么不用“到目前为止”,而用“至发电时止”?
“到目前为止”交代的时间不精确,“目前”只表示在说话的时候。“至发电时止”的时间交代明确,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这两句话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在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恰如其分地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深化了本文的思想。
作者在文中第一次提到“汤恩伯”的目的是什么?
用事实证明国民党官兵不想再打了,事实胜于雄辩,解放军的胜利、国民党的溃败已是人心所向。
知识百科
汤恩伯(1900年9月—1954年6月29日 ),字克勤,浙江武义人。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黄埔系骨干将领。
1926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28年任新迁到南京的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学生大队长。次年改任教导第一旅旅长。1930年中原大战中在豫东归德(今商丘市)作战, 因保护蒋介石的安全而深受赏识。1931年升任师长。
解放战争中,曾任国民党政府军第一兵团司令官,于1947 年5 月率部向山东解放区发动“ 重点进攻”。因孟良崮战役中国民党政府军的整编七十四师等部全部被歼,师长张灵甫被击毙,他于6 月被蒋介石撤职。1948 年春任徐州绥靖主任,当年冬被蒋介石任命为京沪杭警备司令。
解放战争之后,逃往台湾。1954年6月因病从台湾赴日本就医无效,6月29日在东京去世。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一句中的“歼灭”和“击溃”两个词省略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歼灭”是把敌人消灭掉,“击溃”是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完全丧失战斗力,连用这两个词区别出不同的作战结果。去掉任何一个则不合乎实际,表达也不准确。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报道的主体是写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为何是从中路写起?何处详写?何处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作者报道三路大军渡江情况,并未平均使用笔力。中路于20日首先渡江,所以先写。21日夜已渡完,只用一句话就交待清楚了。至于其受阻情况,因与西路一样,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所以此路略去。次写西路,较详写。最后详写东路。由于这里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旨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全面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概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并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根本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赞扬了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渡江概况
主体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展渡江战役胜况
扬我军将士神威
中路军首战告捷(略写)
西路军所向无敌(较详)
东路军战绩辉煌(详写)
作业
写一篇关于上学期活动新闻 100字左右(要注意六要素)
记清楚新闻六要素并且写下笔记
在写作过程中 要注意语言的谨慎性以及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