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0张PPT。三教:儒、释、道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语出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但除了“释”,即佛教外,各家学说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出现。关注“三教九流”,什么是三教九流?欲速则不达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守株待兔”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哀莫大于心死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公元前221年西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秦统一六国一、历史背景回忆必修一、二的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有哪些?“幽、厉之后,周室微,陪臣执政,史不记时,君不告朔,故畴人子弟分散,或在诸侯,或在夷狄。”(《史记》)2、铁器、牛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经济进步1、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诸侯纷争“士”阶层的崛起和独立意味着知识与权力发生了分离,独立于政治之外的学术探究才能演成最为辉煌的百家争鸣。4、“士”阶层兴起3、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
(1)生平简介没落贵族,生于春秋以述为作,好古敏求鲁国为官,志不得遂周游列国,“丧家之狗”曲阜孔庙以孔子故居为庙,以皇宫规格而建,历经多朝扩建,成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大成至圣文宣王”生前如丧家之犬,死后获誉“至圣”,如何认识这样的反差?(2)主要思想关键词一:仁“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仁。”“克己复礼为仁。”关键词二:礼“凡当时列国君大夫所以事上、使下、赋税、军旅、朝觐、聘享、盟会、丧祭、田狩、出征,一切以为政事、制度、仪文、法式者莫非‘礼’。”
——钱穆《国学概论》“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仁”的具化关键词三: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关键词四: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讲学图“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对于“仁”讲了很多,“义”“利”之辨也分得很清。每个人应当毫不考虑自己利益,无条件地做他应该做的事,成为他应该成为的人。换句话说,他应当“推已及人”,这实质上就是行“仁”。但是孔子虽然讲了这些道理,他却没有解释为什么每个人应该这样做。孟子就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2、孟子:战国、邹人“亚圣”“四配圣”之一(颜回、曾参、子思、孟子)关键词一:性善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关键词二:仁政爱民“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关键词三:民贵君轻“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3、荀子:战国、赵人关键词一: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关键词二:以礼制欲“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关键词三:天行有常“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制天命而用之”早期儒家期望君王修仁德,重礼仪,百姓安分守己,上下有序,退返前朝君民共乐之世。三、墨家学说出身下层、侠、军事团体、钜子“儒家的第一个反对者”(冯友兰)主要思想:兼爱、非攻、尚贤、节葬“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天下之害孰为大?曰: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害也。”“然即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即必曰:天下之利也。”孟子批评说:“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但孟子也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与墨子的兼爱有何区别?墨家的兼爱是爱一切人,而儒家的仁、礼以阶级等级分明为前提。在墨家看来,治此乱世当劝世人持无限博大之胸怀,爱一切人,一切国,停止战争,和谐共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
D.墨家“非攻”思想B四、道家学说1、老子老子到底确有其人还是个传说,尚不肯定《老子》成书年代不晚于战国中前期关键词一:道为本源“道可道,非常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关键词二:朴素辩证法(对立与转化)“反者道之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你是否经历过类似“塞翁失马”的故事?关键词三:无为而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不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关键词四:小国寡民“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2、庄子:战国、宋人、名周主要思想:
顺天道
齐物论
追求精神绝对自由“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A五、法家思想
1、代表:李悝、商鞅、慎到、申不害等商鞅重“法”;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法”,指法律,法制;“势”,指权力,权威; “术”,指办事、用人的方法和艺术。也就是政治手腕。因其高度实用,有助于诸侯扩充实力,争霸天下而得到推崇,成为“显学”。核心思想:
不法古、重集权、严法令,奖耕战“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史记·老子韩非列传》)2、集大成者——韩非“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六、百家争鸣的意义你认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具有什么意义?学习这一节后,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对当时:促成各家学说蓬勃发展,引发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后世:奠定中国传统文化基础,恩泽后人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D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B材料一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
材料二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
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2分)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
道家:柔弱胜刚强的“辩证”思想;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
背景:1、铁器、牛耕的使用促进经济发展,井田制瓦解;2、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3、私学兴起;4、士阶层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