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5张PPT。三民主义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指导中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使中国人民醒过来
了。
2、指导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指导
思想是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新中国,使中国人民
站起来了。
3、指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第
四
单
元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20
世
纪
以
来
中
国
重
大
思
想
理
论
成
果醒站富强思考: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2、具体内容是什么?
3、在实践过程中是怎样运用的?结果如何?(一)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
思考:从《时局图》、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的结果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材料一:?经济上:资本主义得到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政治上: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社会上:各派救国方案失败
从“医人”到“医国”;由改良到革命的转变
孙中山为代表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1.政治局势:
2.经济基础:
3.阶级基础:
4.思想基础:
5.组织基础:
6.个人因素: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 孙中山潜心研究……实地考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各种救国探索不断碰壁;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不断高涨。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章、邹等)。同盟会的成立 一、时代背景:
(一)旧三民主义:(1905年)目的:教材P67 材料阅读与思考一、三民主义的提出1、背景:
2、“三民主义”理论提出的过程:(1)1894年,孙中山建立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
(2)1895年,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失败1894年成立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陆 皓 东1895年广州起义“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牺牲之第一人”一、三民主义的提出1、背景:
2、 “三民主义”理论提出的过程:(1)1894年,孙中山建立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
(2)1895年,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失败
(3)孙中山在英国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典型题例】:下列各项,能体现孙中山对中西文化关系的认识(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
C.“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常为师”
D.“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解析: B。“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的主张,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详细阐述这一主张;“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常为师”封建顽固派攻击洋务派诱使八旗子弟学习英文及西方传进来的科学知识;“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简单地说就是坚持中国的体制,引进西方的技术,这是洋务派的思想武器。一、三民主义的提出1、背景:
2、 “三民主义”理论提出的过程:(1)1894年,孙中山建立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
(2)1895年,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失败
(3)孙中山在英国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4)1905年,孙中山组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一、三民主义的提出1、背景:
2、 “三民主义”理论提出的过程:
3、内容:三民主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驱逐鞑虏
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推翻清政府没有明确反帝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没有将整个封建地主作为斗争对象核定地价 土地国有不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缺乏群众基础.【合作探究】1:三民主义内在的关系
三民主义中民族、民权、民生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第一,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展开表述;
第二,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三民主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前提夺取政权核心建立政权发展补充巩固政权驱逐鞑虏
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推翻清政府
反封建没有明确反帝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反帝制没有将整个封建地主作为斗争对象核定地价 土地国有资本主义土地纲领不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缺乏群众基础.【典型题例】: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中指出“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其倡民生,解决贫富不均的核心措施是( )
A.平均地权 B.节制资本
C.发展实业 D.实行社会救济
解析:A。孙中山三民主义民生思想的核心是平均地权。【典型题例】:刚闭幕的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依然是民生问题。温家宝总理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是让人民生活的更幸福、更有尊严,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倡导的民生主义特别强调的是( )
A.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
B.地方政府应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C.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
D.建立福利社会
解析:C。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内容简言之就是平均地权,其具体办法是,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所以答案为C项。一定要注意,平均地权不是像后来共产党那样的做法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典型题例】: “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是孙中山的一贯主张。他去世后,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日)被定为植树节,一改过去以清明节为植树节的制度。提倡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孙中山的( )
A.民本思想 B.民族主义思想
C.民权主义思想 D.民生主义思想
解析:D。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关键信息、理解分析材料的个能力。有题干中“植树以收利,蓄木以为薪”可以推出提倡植树造林主要体现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主张。一、三民主义的提出1、背景:
2、 “三民主义”理论提出的过程:
3、内容:
4、评价:(1)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1899年的孙中山 深受美国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启迪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 ……英国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人民的贫穷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并且富者极少,贫者极多。 实地考察了欧美社会的利弊一、三民主义的提出4、评价:(1)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2)进步性: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①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a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b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3)局限性: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局限性:未明确反帝(族);未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 象(权) ;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生)。此决定了资 阶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时代和阶级局限性(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源: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指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1、1905年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1、发动辛亥革命:1911、建立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1911、10、10武昌起义溥仪退位二、三民主义的实践1、指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
2、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1912、孙中山
(2)内容: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实质:
法律形式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典型题例】: “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
A.都是民主与封建专制斗争的结果
B.都使本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C.都是:工业近代化的产物
D.都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解析:D。美国并没有经历封建社会,因此不存在与封建专制的斗争,由此排除A选项;辛亥革命之后,中国依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未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由此排除B选项;c选项明显错误;《中华民国I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都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因此都受到了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1912、孙中山
(2)内容: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4)意义: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二、三民主义的实践1、指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
2、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捍卫民主共和
(1)背景: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实行独裁统治,企图复辟帝制;
(2)行动:孙中山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袁世凯复辟—护国运动护法运动(1917、1921)南与北一丘之貉!护法运动(1917、1921)三民主义实践的结果: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但并没有真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依据材料分析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4分) 原因:(1)对帝国主义国家幻想破灭,(2分)
(2)认识到工农力量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2分) (三)新三民主义背景(1924年)1、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孙中山四次维护
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要求改变斗争策略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使孙看到了
新的革命力量和斗争方向孙本身坚持民主革命
和与时俱进的精神接受新主张,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3、思想上:
(1)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2)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及一战后的再次萧条资产阶级力量得到一定发展;
进一步看清帝国主义的本质
了解孙中山新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2、经济上:《课程指导意见》:
了解孙中山旧、新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一、时代背景:
(一)旧三民主义(1905年)
(二)新三民主义(1924年)【注意比较背景的异同】同: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
经济基础、阶级、孙中山爱国心创新精神。《课程指导意见
了解孙中山旧、新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比较新、旧三民主义,把握“新”的含义。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背景:
2、提出: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会宣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背景:
2、提出:
3、内容:内容解读---新旧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明确反帝普遍平等民权扶助农工 新旧三民主义之比较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反满族贵族专制推翻帝制,
建立国民的政府平均地权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平均地权(后提出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控制私人资本)“新”在反帝“新”在强调民权
普遍性;
反帝反封相结合“新”在更
关注农民和工人联俄
联共扶助
农工扶助
农工影响:
在新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国共进行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以北伐战争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到来。4、评价①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
②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未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反帝反封建、民主共和新三民主义注意三个“一”
一个标志:提出的标志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一个指导思想:成为国民大革命的指导思想。
一次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
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
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
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
民主义。
――――毛泽东
请思考: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之间有何内在联系?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提供思想理论依据核心、政策原则纲领、奋斗目标、统战的政治基础方法、手段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最低纲领: 实现人民权力、八小时工作
制、彻底的土地纲领
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区别中共新三民主义:
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本质区别:▲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
新三民主义是革命斗争的纲领,是民主革命的奋斗目标,它蕴含着三大政策的精神。
三大政策是实现新三民主义革命纲领的方法和手段,是新三民主义的具体体现。 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谋求中国独立富强的精神,“联俄”“联共”是反帝的必然。“民权主义”期盼的是中国国民的真正自由平等和人权,即“唤起民众”。中国是农业大国,“唤起民众”必然唤醒工农,“扶助农工”实际上是新“民生主义”的具体实施。[补充说明] 孙中山三民主义发展的历程:
萌发:上书李鸿章的失败和兴中会的创立.
提出:中国同盟会的组建,以及《民报·发刊词》把
同盟会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三民主义.
传播:革命派同保皇派的论战.
实践: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挫折: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
运动的相继失败.
发展: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了三大政策,把旧
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再实践:以北伐战争为标志的国民大革命.
再挫折:蒋汪背叛革命和大革命的失败.5.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
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
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
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对以上材料分析最准确的是
A.中国古代社会有民本思想而无民权思想 B.欧美等西方国家是民权思想的发源地
C.此时的孙中山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享” D.古今中外的思想有相通可借鉴之处
【答案】D
考点:三民主义。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等信息说明孙中山认为古今中外的思想有相通可借鉴之处,故本题选择D。
【题文】18.1912年孙中山《祭明陵文》日:“(文)负疚在躬,尚无以对我高皇帝在天之灵。迩者以全国军人之同心,士大夫之正义,卒使清室翻然悔悟,于本月十二日宣告退位。……文与全国同胞至于今日,始敢告无罪于我高皇帝。”该文本质体现出革命派
A.已然实现三民主义的目标 B.昭告成功推翻封建体制
C.存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D.承袭朱元璋反异族统治的传统
【知识点】C2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辛亥革命
【答案解析】 C 解析:《祭明陵文》是在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三天后的2月15日,孙中山亲自率领临时政府文武官员赴明孝陵,祭奠明太祖朱元璋。今中国全境光复,特来告慰544年前“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先驱、民族英雄——明太祖的在天之灵。A项中的“实现”说法错误;B项“推翻封建体制”说法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到。
故选: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和材料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准确分析。
29.孙中山先生在1924年的演说中提到“由于我们的革命,只有革命党的奋斗;因为没有革命军的奋斗,所以一般官僚军阀把持民国,我们的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从中可以分析出
A.孙中山认识到了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B.孙中山已正确认识到了革命失败的根
C.孙中山认为革命军应是政治、军事并重的新型军队
D.孙中山否定了革命党的历史功绩
【答案】A
考点:孙中山的思想。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因为没有革命军的奋斗,所以一般官僚军阀把持民国,我们的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的信息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革命之所以未成功,原因在于没有革命军的奋斗,这表明其认识到了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认识并没有正确认识到了革命失败的根源,故B项错误;CD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题文】29. 1924年孙中山说“平均地权”要做到“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由国家当给以土地”。国家土地从地主处买来。“节制资本”基本内容是:凡在中国土地上的有独占性企业,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空,不论属于中国人所有还是属于外国人所有,一律收归国家经营管理,以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这表明孙中山
A.认识到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性
B.和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纲领一致
C.提出了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办法
D.决定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合作
【知识点】R3近代中国?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解析】C注意材料出现的时间:1924年。这一时期孙中山先生已经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民生主义中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以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这表明孙中山先生在旧三民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民主问题的具体方法。
故选:C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日本)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1903年)
材料三:中华民国就像是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河岸上嘲笑我。……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工人参加进来。……为了谋求社会的根本变革,还要努力唤起民众觉醒。
——《孙中山谈话录》(1922年)
材料四:中国革命已经13年,现在得到的结果,保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所以革命事业,就是救国救民。我一生革命,便是担负这种责任。——孙中山在黄埔军校的演讲(1924年)
4)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孙中山革命的一生有何认识。(4分)
4)认识:具有爱国主义思想;与时俱进;具有百折不挠的革命精
神;没领导革命取得成功,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
不通。(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材料一 孙中山在1905年的《民报?发刊词》中认为,“罗马灭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1924年1月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认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同年4月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里讲,“其三为民族。故对于国内弱小之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并同时修改各国条约,以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独立。”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1924年的民族主义相对于1905年而言,增加了什么新内容?(不得摘抄原材料)
(1)新内容: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扶持弱小民族,实行民族自治);实现中华民族的自由和独立(中华民族获得国际平等地位)。材料二 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二中,作者分析了殖民地诸民族具有民族意识的三个原因,参照作者的思路,运用近代中国的史实,分析孙中山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
材料三 美国学者卡尔顿?海斯指出:(1)民族主义是一种历史进程,(人们)在此进程中建设民族国家……(3)民族主义是某种将历史进程和政治理论结合在一起的特定的政治行动 ——《试论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
(3)材料三中,卡尔顿?海斯提出了民族主义的两个定义,试用一句话综述其核心内容。以20世纪上半期中国民主革命的两例典型史实论证其观点。 (2)中国民族危机严重;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在中国传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3)民族主义是建设民族国家进程中的政治行动。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评价积极性:P66 局限性:未明确反帝(族);未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权) ;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生)。此决定了资阶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核心前提补充和发展三民主义的评价:性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其局限性的决定因素: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