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4章免疫调节分层作业(含解析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4章免疫调节分层作业(含解析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5-29 19:14:15

文档简介

第4节 免疫学的应用
A组 必备知识基础练
1.在天花病毒的第四代疫苗研究中,可利用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在感染和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成分)制作疫苗。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多次注射该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
B.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
C.该方法制备的疫苗不会在机体内增殖
D.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是疫苗中的抗原物质
2.下图表示使人体获得免疫的两种方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人被狗咬伤时,为预防狂犬病,此时采用方法②比较好
B.医学上采用方法②可进行免疫预防
C.采用方法②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D.采用方法①可使人获得比方法②更持久的免疫力
3.下列关于免疫学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接种疫苗的目的是使机体产生相关抗体、抗原和记忆细胞
B.接种牛痘疫苗使机体获得抵抗天花病毒感染的能力属于特异性免疫
C.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可用于疾病的临床检测
D.某些免疫抑制剂使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受阻,从而可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4.(2024山西吕梁月考)黄热病病毒是一种RNA病毒,黄热病是由携带黄热病病毒的蚊虫叮咬导致的疾病,部分人感染后可能出现腹痛、肝损伤等症状。黄热病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黄热病的有效措施。根据注射黄热病病毒活疫苗引起机体发生的免疫反应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通过多次接种黄热病病毒疫苗能实现有效的免疫治疗
B.注射减毒活疫苗应选择机体在健康的时候,否则可能会加重病情
C.人体的树突状细胞可识别、呈递相关抗原,并引起机体免疫应答
D.辅助性T细胞表面分子变化后与B细胞结合,有助于激活B细胞
5.(2024河南漯河期末)人乳头瘤病毒(HPV)为DNA病毒,分低危型和高危型,子宫颈癌主要由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所致,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宫颈癌疫苗可以防止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能特异性识别HPV的有T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等
B.免疫系统消灭侵入机体的HPV的过程表明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的功能
C.消灭侵入人体的HPV,需要B细胞、T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参与
D.宫颈癌疫苗属于抗体,能够很好地预防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6.(2024浙江强基联盟10月联考)某同学意外被锈钉扎出一较深伤口,经查体内无抗破伤风的抗体。医生建议使用破伤风类毒素(抗原)和破伤风抗毒素(抗体)以预防破伤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伤口处有化脓现象是人体自身的T细胞攻击破伤风梭菌产生的免疫应答
B.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属于主动免疫,能激活记忆细胞分泌抗体
C.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反应过度
D.有效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对人体的保护时间长于注射破伤风类毒素
7.(2024安徽池州联考)2022年10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宣布,国际首例六基因编辑猪—猴多器官、多组织同期联合移植手术获得成功,实现了异种器官移植领域多器官多组织移植零的突破。这个基因编辑猪敲除了三个抗原基因,同时转入三个人体识别因子基因。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发生免疫排斥的主要原因是供体和受体细胞表面的HLA不同
B.器官移植后病人应服用免疫抑制剂以防止术后病原体感染
C.T细胞特异性的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可减弱免疫排斥反应
D.该研究有望解决移植供体的来源不足和免疫排斥反应的难题
B组 能力素养提升练
8.(2024河南摸底统考)“国际肿瘤生物治疗及基因治疗年会”报告中指出,生物免疫治疗是目前知道的唯一一种有望完全消灭癌细胞的治疗手段。其中细胞免疫疗法是向癌症患者输入具有抗癌作用的免疫细胞,直接杀伤癌细胞或激发机体抗癌免疫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树突状细胞会摄取共同培养的癌细胞,并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到细胞表面
B.树突状细胞会将抗原传递给一起培养的T细胞,引起辅助性T细胞分裂、分化
C.专一功能T细胞回输到病人体内后会识别并接触癌细胞,使癌细胞裂解、死亡
D.由于输入的是患者的细胞,所以细胞免疫疗法不会产生免疫排斥反应和毒副作用
9.(2024甘肃张掖月考)下列有关免疫学应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疫苗能有效防止传染病的发生是因为疫苗属于抗体,能有效增加人体的免疫力
B.人工标记的抗体能对相关组织内的抗原进行特异性检测
C.类固醇、环孢素A作为免疫抑制剂,能使T细胞增殖受阻,提高器官移植成功率
D.注射抗体或细胞因子能有效提高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10.第三代疫苗包括DNA疫苗和mRNA疫苗。DNA疫苗是由病原微生物中的一段表达抗原的基因制成,mRNA疫苗是由编码病原微生物抗原决定簇的mRNA制成。下列关于DNA疫苗和mRNA疫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疫苗和mRNA疫苗作为抗原导入人体后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B.DNA疫苗和mRNA疫苗进入人体后,疫苗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后,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
C.DNA疫苗和mRNA疫苗接种后,引起人体产生的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
D.DNA疫苗和mRNA疫苗接种后,合成相应的抗原蛋白的过程完全相同
11.当异体组织器官被移植到体内某些特定部位(如眼、睾丸、脑)后不被排斥而可长期存活,这种现象称为“免疫赦免”。这些部位称为“免疫赦免区”,该区域免疫细胞有赦免基因的表达,启动细胞自杀程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器官移植需要供者和受者主要HLA完全相同
B.T细胞中免疫赦免基因的程序性表达可能是导致“免疫赦免”产生的原因
C.“免疫赦免”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进化缺陷,不利于人类适应环境
D.利用药物使人体免疫系统变得敏感,使移植器官获得“免疫赦免”
12.下图为我国研制新型冠状病毒的两种疫苗的作用机制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为将新型冠状病毒灭活后研制的灭活病毒疫苗,这种疫苗失去新型冠状病毒的          ,保留有新型冠状病毒的抗原性,能激活人体产生免疫反应,但通常需要多次接种,原因是   。
(2)图中②所示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制作原理是将编码新型冠状病毒棘突蛋白(S蛋白)的基因与腺病毒的核酸连接,构建成无害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将该疫苗注入人体后,可表达出新型冠状病毒的      ,诱发人体内产生      细胞,当人体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发挥免疫保护作用。
(3)从抗原种类角度分析,与腺病毒载体疫苗相比,传统灭活疫苗的优势是  。
答案:
1.B
2.B 若某人被狗咬伤,不确定该狗是否带有狂犬病病毒,最保险的办法是按方法①注射抗体,以尽快清除可能存在的病毒,A项错误;方法②注射抗原,记忆细胞可以存活更长时间,二次免疫时产生抗体快而多,相对于方法①注射的抗体只能存活较短的时间,方法②的免疫预防效果更好,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预防,B项正确;采用方法②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C项错误;抗体在人体内存留的时间不长,记忆细胞的特点是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因此采用方法②可使人获得比方法①更持久的免疫力,D项错误。
3.A 接种疫苗的目的是使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抗原是刺激机体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A项错误。
4.A 多次接种黄热病病毒疫苗能实现有效的免疫预防,A项错误。
5.C 浆细胞没有识别HPV的能力,A项错误;免疫系统对侵入机体的HPV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B项错误;宫颈癌疫苗属于抗原,D项错误。
6.C 伤口处有化脓现象是人体自身的白细胞攻击破伤风梭菌产生的免疫应答,A项错误;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B项错误;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反应过度,机体过度敏感,把破伤风抗毒素当作过敏原,C项正确;抗体存在的时间较短,有效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对人体的保护时间短于注射破伤风类毒素,D项错误。
7.B 器官移植时排斥反应之所以发生,主要是由于供体和受体的HLA不同,A项正确;器官移植后病人应服用免疫抑制剂,使免疫功能下降,防止对移植的器官产生免疫排斥,但这不能防止术后病原体感染,B项错误;排斥反应主要与T细胞分化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有关,T细胞特异性的免疫抑制药物作用于T细胞,可以使免疫排斥反应减弱,C项正确;该研究实现了异种器官移植领域多器官多组织移植,并敲除了部分抗原基因,有望解决移植供体的来源不足和免疫排斥反应的难题,D项正确。
8.B 树突状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会摄取共同培养的癌细胞,并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到细胞表面,A项正确;树突状细胞会将抗原呈递给一起培养的T细胞,由于是细胞免疫疗法,所以会引起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分化,B项错误;专一功能T细胞回输到病人体内后,新产生的细胞毒性T细胞会识别并接触癌细胞,使癌细胞裂解、死亡,C项正确;细胞免疫疗法是利用患者自身的抗癌细胞进行治疗,不会产生毒副作用和免疫排斥反应,D项正确。
9.A 疫苗能有效防止传染病的发生是因为疫苗属于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能有效增加人体的免疫力,A项错误;根据抗原和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可推测,人工标记的抗体能对相关组织内的抗原进行特异性检测,B项正确;类固醇、环孢素A作为免疫抑制剂,能使T细胞增殖受阻,提高器官移植成功率,因为异体器官移植主要由细胞免疫进行攻击,而T细胞是细胞免疫的中心细胞,C项正确;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而细胞因子能增加B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力,因此,注射抗体或细胞因子能有效提高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D项正确。
10.C DNA疫苗和mRNA疫苗导入人体需要使用适当的基因工程载体,导入人体后进行表达产生抗原蛋白质,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A项错误;疫苗导入人体后,进行表达产生抗原蛋白,从而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疫苗自身不会被摄取,B项错误;DNA疫苗和mRNA疫苗接种后,引起人体产生的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C项正确;DNA疫苗和mRNA疫苗接种后,合成相应的抗原蛋白的过程不完全相同,因为表达的过程不一样,D项错误。
11.B 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时,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A项错误;“免疫赦免”现象不能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项错误;若使移植器官获得“免疫赦免”,可利用免疫抑制剂使人体免疫系统变得不敏感,D项错误。
12.答案 (1)致病性(传染性或感染性或毒性) 初次免疫产生抗体量和记忆细胞数少,需要通过多次接种,免疫应答才更持久
(2)S蛋白(棘突蛋白) 记忆
(3)灭活疫苗抗原种类多,刺激人体产生的抗体种类多,病毒发生变异后仍可能发挥作用
解析 (1)图中①为将新型冠状病毒灭活后研制的灭活病毒疫苗,这种疫苗失去新型冠状病毒的致病性(传染性或感染性或毒性),保留有新型冠状病毒的抗原性,因而能激活人体产生免疫反应,使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但由于初次免疫产生抗体量和记忆细胞数少,需要通过多次接种,免疫应答才更持久。(2)图中②所示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制作原理是将编码新型冠状病毒棘突蛋白(S蛋白)的基因与腺病毒的核酸连接,构建成无害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将该疫苗注入人体后,可在人体中表达出新型冠状病毒的棘突蛋白(S蛋白),该蛋白作为抗原诱发人体内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进而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当人体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进而产生大量的抗体发挥免疫保护作用。(3)从抗原种类角度分析,图中腺病毒载体疫苗只能产生S蛋白这一种抗原,而传统灭活疫苗含有的抗原种类多,刺激人体产生的抗体种类多,在病毒发生变异后仍可能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第3节 免疫失调
A组 必备知识基础练
1.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可导致休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2.研究发现猫体内存在的过敏原约有10种,其中最主要的是猫唾液中的F蛋白。F蛋白易黏附于墙壁、家具表面,且容易被尘埃颗粒携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有F蛋白过敏史的人接触猫会产生免疫反应
B.新生儿初次接触F蛋白就会产生过敏反应
C.猫舔毛行为会增加人类接触F蛋白的概率
D.许多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2024江苏盐城五校联考)春秋季是过敏的高发季节,某种过敏性皮肤病的发病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过敏反应由细胞免疫异常所致
B.组胺在人体内发挥作用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C.人体在初次接触过敏原时,肥大细胞就会释放组胺
D.临床上可通过减少组胺的释放来治疗该过敏性皮肤病
4.假性过敏是机体内稳态部分失调的结果,在临床上的症状类似过敏反应,如皮肤出现红肿、刺痛等症状,但缺乏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下列关于假性过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假性过敏也是接触过敏原后导致的
B.患者的血液中浆细胞数量显著增多
C.患者皮肤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
D.人体初次接受抗原就能诱发假性过敏
5.下列人体反应依次属于正常免疫、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过敏反应的是(  )
①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 ②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感染亦可导致严重发病 ③人体感染酿脓链球菌后,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向它发起进攻,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 ④当细菌的外毒素进入人体后,体内产生特异性的抗毒素与之结合,使它丧失毒性
A.①③④② B.④③②①
C.④②③① D.②④③①
6.免疫失调包括过强与过弱两种情况,如图是重症肌无力致病的机理。下列有关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
注:AChR为乙酰胆碱受体。
A.由图示过程可以推测乙酰胆碱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
B.物质a属于抗原,在此过程产生抗体的细胞仅来自B细胞
C.过敏反应和重症肌无力都是机体二次接触抗原时才会有的病症
D.图示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该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都属于免疫过强
7.人体中细胞毒性T细胞攻击胰岛B细胞,导致体内胰岛素含量过低,从而患糖尿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同一类免疫失调疾病
B.患者体内,胰高血糖素的含量较正常值偏低
C.患者体内细胞毒性T细胞可由骨髓中的T细胞增殖分化而来
D.患病早期,使用抑制T细胞增殖的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该病
B组 能力素养提升练
8.免疫应答的特殊性与记忆性包括三个事件:①对“非己”的分子标志进行特异识别;②淋巴细胞反复分裂产生数量大的淋巴细胞群;③淋巴细胞分化成特化的效应细胞群(浆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等)和记忆细胞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事件①中,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直接识别胞外病原体
B.事件②中,辅助性T细胞异常增多可能诱发自身免疫病
C.事件③中,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协同杀灭和清除入侵病原体
D.针对异体器官移植,事件③中只需要细胞毒性T细胞的参与
9.花粉作为抗原进入某些人身体后,体内会产生大量能与该抗原结合的蛋白质IgE,该种蛋白还可与体内少数可以表达特定受体FcER1的肥大细胞等结合并相互作用,从而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等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IgE并不是与机体内所有的细胞都可以结合的
B.根据过敏反应发生的原理,IgE的量越多,过敏症状越严重
C.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导致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下降,引起局部组织水肿
D.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与正常机体产生的抗体的存在位置不同
10.HIV能通过细胞表面的CD4(一种受体蛋白)识别T细胞(如图甲),如果给AIDS患者大量注射用CD4修饰过的红细胞,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如图乙)。因HIV在红细胞内无法增殖,红细胞成为HIV的“陷阱细胞”,这为治疗AIDS提供了新的思路。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HIV侵染T细胞会引发免疫缺陷病
B.HIV识别修饰过的红细胞,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入侵到红细胞中的HIV随红细胞凋亡后会被免疫系统清除
D.红细胞可作为“陷阱细胞”与其结构有关
11.下图为机体内发生体液免疫和过敏反应的流程图,图中甲~丁代表不同物质,字母代表不同的细胞,数字代表不同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第二次注射甲时,产生的浆细胞来源于C和E的增殖和分化
B.图中细胞B既可参与体液免疫,又可参与细胞免疫
C.与体液免疫相比,过敏反应特有的过程包括⑤⑥⑦⑧⑩
D.图中C、E细胞均能识别过敏原
12.糖尿病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如下图所示,①②③表示由三种机体免疫异常引起的糖尿病。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某类细胞是指      细胞,其产生的抗体Y1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度降低,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2)②所示的患病机理是抗体Y2直接攻击胰岛B细胞,导致            ,血糖浓度升高。
(3)抗体Y3与             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4)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上述三种糖尿病都属于         病,有一种青少年型(2型)糖尿病,经检查发现,患者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正常,但患者仍表现出尿糖症状,该病的病因最可能类似于图示中的       。
答案:
1.B 人体产生过敏反应是机体的免疫功能过强导致的,A项错误;浆细胞只能产生和分泌抗体,不能分泌细胞因子,C项错误;自身免疫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而已免疫的机体对外来物质进行攻击属于过敏反应,D项错误。
2.B 由题干信息可知,在猫体内存在的过敏原约有10种,对F蛋白有过敏史的人若接触猫,可能会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A项正确;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B项错误;猫唾液中含有过敏原F蛋白,猫的舔毛行为会增加人类接触过敏原F蛋白的概率,C项正确;许多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D项正确。
3.D 据图分析,该种过敏反应过程中产生了抗体,故其属于体液免疫异常,A项错误;组胺在体内发挥作用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B项错误;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肥大细胞才会释放组胺,C项错误;由图分析可知,组胺增多引起过敏症状,因此临床上可以通过减弱组胺的释放以治疗过敏性皮肤病,D项正确。
4.C 假性过敏和过敏反应的区别是没有特异性免疫的过程,是机体内稳态部分失调的结果,不是受到外界过敏原刺激产生的,A、D两项错误;假性过敏没有特异性免疫过程,所以不存在浆细胞数量显著增多的现象,B项错误;假性过敏在临床上的症状类似过敏反应,所以患者存在皮肤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的现象,C项正确。
5.B ①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属于过敏反应;②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感染亦可导致严重发病,属于免疫缺陷病;③人体感染酿脓链球菌后,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向它发起进攻,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属于自身免疫病;④当细菌的外毒素进入人体后,体内产生特异性的抗毒素与之结合,使它丧失毒性,属于正常免疫。因此属于正常免疫、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过敏反应的依次是④③②①。
6.D 乙酰胆碱不能发挥作用,导致重症肌无力,说明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可以引起肌肉收缩,A项错误;物质a属于抗原,在此过程产生抗体的浆细胞可以来自B细胞或记忆B细胞,B项错误;过敏反应和重症肌无力都由免疫过强引起,前者是在机体二次接触抗原时才会有病症,后者不是,C项错误;物质a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只有体液免疫过程能产生抗体,说明物质a引发的题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该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都是自身免疫疾病,都属于免疫过强,D项正确。
7.C 由题意可知,该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同属于自身免疫病,A项正确;由于胰岛B细胞被攻击,患者体内胰岛素含量低,血糖水平偏高,胰高血糖素的含量较正常值偏低,B项正确;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故患者体内细胞毒性T细胞可由胸腺中的T细胞增殖分化而来,C项错误;患病早期,使用抑制T细胞增殖的药物可减少细胞毒性T细胞的产生,进而减少了胰岛B细胞被攻击的机会,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该病,D项正确。
8.B 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的是宿主细胞被病原体侵染后表面的分子变化,这是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的信号,A项错误;辅助性T细胞具有协助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功能,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以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分化,导致机体免疫功能过强,可能诱发自身免疫病,B项正确;记忆细胞群可以在二次免疫的时候增殖、分化成效应细胞群,但是不具备杀灭和清除入侵病原体的功能,C项错误;针对异体器官移植,事件③中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均参与其中,D项错误。
9.C IgE可与体内少数可以表达特定受体FcER1的肥大细胞等结合并相互作用,所以并不是机体内所有的细胞都可以跟IgE结合,A项正确;IgE的量越多,结合的肥大细胞越多,产生的组胺等越多,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等,使过敏症状加重,B项正确;IgE与肥大细胞结合后产生组胺,从而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使血浆中的蛋白质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增大,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入组织液中,引起局部组织水肿,C项错误;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一般分布在细胞表面,而正常机体产生的抗体分布在内环境中,D项正确。
10.B HIV侵染T细胞会引起T细胞死亡,从而使免疫系统遭到破坏,因此HIV侵染T细胞会引发免疫缺陷病,A项正确;HIV识别修饰过的红细胞,由于HIV不具有细胞结构,所以其识别修饰过的红细胞不能体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B项错误;入侵到红细胞中的HIV随红细胞凋亡后会被免疫系统清除,C项正确;红细胞可作为“陷阱细胞”,主要是因为红细胞被CD4修饰过,其结构发生了改变,D项正确。
11.C 第二次注射甲(抗原)时,产生的浆细胞部分来源于细胞C(B细胞),还可以来自E(记忆B细胞),A项正确。B表示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与B细胞结合,作为激活B细胞的第二信号,其分泌的细胞因子也参与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此外在细胞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B项正确。⑧是抗体吸附在肥大细胞上,当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则会和肥大细胞表面的抗体结合,进而刺激肥大细胞分泌组胺,引发哮喘等。而正常的体液免疫,抗体不会附着在组织细胞上,故过敏反应特有的过程包括⑧⑩,C项错误。图中C(B细胞)、E(记忆B细胞)均能识别过敏原,D项正确。
12.答案 (1)浆 (2)胰岛素分泌减少 (3)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 (4)自身免疫 ③
解析 (1)图中某类细胞能分泌抗体,表示浆细胞,其产生的抗体Y1与胰岛B细胞上的葡萄糖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度降低,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2)图中②所示的患病机理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2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升高。(3)图中抗体Y3与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4)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三种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但①②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减少造成的,故注射胰岛素有效,而③是抗体Y3与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不能结合导致的,故注射胰岛素无效。青少年型糖尿病的患者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正常,但不能发挥作用,因此与过程③相似。第2节 第2课时 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
A组 必备知识基础练
1.人体内细胞免疫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其中甲、乙和丙表示相应的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巨噬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产生的
B.巨噬细胞中溶酶体参与处理病原体,并将其降解
C.乙为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也就是相对应的抗体分子
D.丙物质中含有细胞因子,可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
2.我们应该用乐观、阳光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因为长期的焦虑和紧张会使辅助性T细胞的活性下降,从而影响身体健康。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辅助性T细胞活性下降,细胞因子分泌减少,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B.辅助性T细胞摄取、加工和处理抗原并呈递给B细胞的功能下降
C.辅助性T细胞活性下降,使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的数量减少
D.辅助性T细胞活性下降,引起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监视功能降低
3.下图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1
图2
A.图中甲仅指B细胞,丁仅指细胞毒性T细胞
B.图中丙细胞可进一步增殖、分化
C.图中④过程并不能将病原体彻底清除
D.病毒侵入人体后,一定会发生图示两个过程
4.(2024江苏南京六校联合体调研)如图为胞内寄生菌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的免疫调节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细胞和T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和呈递抗原
B.丙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的过程属于细胞坏死
C.吞噬细胞通过①过程杀灭抗原属于第一道防线
D.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会刺激甲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5.(2024江苏四校联考)下列关于人体淋巴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
B.细胞毒性T细胞可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
C.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发育而来的
D.在胸腺中成熟的T淋巴细胞可参与细胞免疫
6.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这种相互调节离不开信号分子,这些信号分子都是直接与受体接触,不同受体的结构各异,机体通过信号分子构成一个复杂网络。下列有关信号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属于信号分子,其受体仅存在于B细胞
B.神经递质属于信号分子,其受体位于突触后膜
C.肾上腺素属于信号分子,是一种激素,也可作为神经递质
D.性激素属于信号分子,其靶细胞的受体分布在细胞内
7.病毒侵入机体,会诱发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具体图解如下,请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在人体发生免疫反应中,S蛋白和a分别被称为    和    ,X和CTL分别是   细胞和        细胞。
(2)图中甲型免疫与乙型免疫分别指的是    免疫和    免疫。图中初始B细胞还会分裂、分化为           。
(3)初始B细胞活化需要的双信号刺激分别是         和
               ,此外还需要        的作用。
(4)科研人员获得病毒的S蛋白将其制成疫苗,定期多次注射到健康人体内使其获得免疫力,多次注射的原因是                    。
B组 能力素养提升练
8.(2024浙江强基联盟联考)下图表示某患者感染SARS-CoV-2后血清中IgM、IgG两类特异性抗体的含量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与IgM相比,IgG具有产生晚、含量高及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B.该病毒侵入人体后,能同时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C.出现临床病症前,机体只发生了非特异性免疫,未发生特异性免疫
D.若某人血清中检测出SARS-CoV-2 IgM,则他近期可能受到该病毒感染
9.(2024河北保定月考)MHC分子是存在于细胞表面的一组蛋白质,可参与体内的免疫反应。图示免疫过程中的a、b表示免疫细胞。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的过程需要MHC分子参与
B.a细胞为B淋巴细胞,其分裂、分化过程需要细胞因子和抗原的刺激
C.b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后导致靶细胞裂解,病原体暴露后可被其他细胞吞噬
D.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清除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
10.图1为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表面受体(TCR)识别抗原递呈细胞呈递的肿瘤抗原后被激活,进而攻击肿瘤细胞的示意图。图2为肿瘤细胞的一种免疫逃逸机制示意图。肿瘤细胞大量表达PD-L1,与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逃避细胞毒性T细胞的攻击。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图1中抗原呈递细胞通过    方式摄取肿瘤抗原。
(2)体液免疫过程中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该细胞可以由            和           增殖、分化而来。
(3)图1中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肿瘤抗原后被激活,增殖并分化形成        细胞群和          细胞群。
(4)图1中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TCR只能识别带有同样抗原的肿瘤细胞,故发挥的免疫作用具有    性,细胞毒性T细胞分泌毒素,使肿瘤细胞    死亡。
(5)为阻断图2中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通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制备了抗PD-L1抗体。该抗体注入体内后通过    传送与           结合,可解除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抑制。
答案:
1.C 巨噬细胞来自造血干细胞,A项正确;巨噬细胞中的溶酶体中含有许多水解酶,在处理病原体时,可将其降解,B项正确;乙是辅助性T细胞识别抗原的受体分子,不是抗体,C项错误;细胞因子可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D项正确。
2.B 辅助性T细胞活性下降使细胞因子的分泌减少,B细胞活化减弱,导致产生抗体的量随之减少,体液免疫功能下降,A项正确;抗原呈递细胞具有摄取、加工和处理抗原的能力,辅助性T细胞不具有该功能,B项错误;细胞因子能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所以辅助性T细胞活性下降使细胞因子的分泌减少,使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的数量减少,C项正确;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辅助性T细胞活性下降,体液免疫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引起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监视功能降低,D项正确。
3.C 图中甲可以指B细胞或记忆B细胞,丁可以指细胞毒性T细胞或记忆T细胞,A项错误;图中丙为浆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再进一步增殖、分化,B项错误;图中④过程为细胞毒性T细胞与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密切接触,可以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但并不能将病原体彻底清除,还需要抗体或其他免疫细胞的作用,C项正确;有些病毒侵入人体后,通过图1体液免疫就可以将其清除,有些病毒侵入细胞内需要经过图示两个过程共同清除,D项错误。
4.D 树突状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都可以识别、呈递抗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T细胞不能呈递抗原,A项错误;丙为细胞毒性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B项错误;吞噬细胞通过①过程杀灭抗原属于第二道防线,C项错误;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会刺激甲(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分化后(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D项正确。
5.A 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A项错误;细胞毒性T细胞可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使其裂解、死亡,释放病原体,B项正确;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C项正确;在胸腺中成熟的T淋巴细胞可参与细胞免疫,也可参与体液免疫,D项正确。
6.A 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是一类信号分子,其受体除存在于B细胞之外,还存在于细胞毒性T细胞等,A项错误。
7.答案 (1)抗原 抗体 浆 细胞毒性T (2)细胞 体液
记忆B细胞(记忆细胞) (3)S蛋白 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 细胞因子 (4)能提高血清中特定抗体的含量(使人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解析 (1)图中显示,S蛋白经过辅佐细胞的处理后能刺激初始T细胞变为活化T细胞,即S蛋白激发了机体的免疫反应,则S蛋白为抗原,a为抗体;根据图中显示的X细胞和CTL细胞的功能可知,二者分别为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2)图中甲型免疫通过攻击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为细胞免疫,而乙型免疫依靠抗体发挥作用,为体液免疫。图中初始B细胞除了能分裂、分化为浆细胞之外,还会分裂、分化为记忆B细胞,记忆B细胞能够产生对抗原的记忆,当相同的抗原进入机体时,能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3)初始B细胞活化需要的双信号刺激,一是S蛋白直接刺激初始B细胞,二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同时还需要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4)科研人员获得病毒的S蛋白将其制成疫苗,定期多次注射到健康人体内使其获得免疫力,多次注射的原因是能使人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8.C 据图分析,IgM在出现临床病症时产生,IgG在出现临床病症后7d产生且波峰高,具有产生晚、含量高及持续时间长的特点,A项正确;病毒进入人体,可引起体液免疫阻止病毒扩散和传播,同时诱导细胞免疫,使靶细胞裂解释放出其中的病毒,B项正确;人体感染病毒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均发生,C项错误;感染病毒后会产生IgM,若某人血清中检测出SARS-CoV-2IgM,则他近期可能受到该病毒感染,D项正确。
9.B 分析题意可知,MHC分子是存在于细胞表面的一组蛋白质,可参与体内的免疫反应,结合图示可知,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的过程需要MHC分子参与,A项正确;据图可知,a细胞分裂、分化后能够裂解靶细胞,故a是细胞毒性T细胞,B项错误;b是分裂、分化后得到的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该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后导致靶细胞裂解,病原体暴露后可被其他细胞吞噬,C项正确;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功能,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清除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D项正确。
10.答案 (1)胞吞 
(2)浆细胞 记忆B细胞 B细胞 
(3)记忆T细胞 细胞毒性T细胞 
(4)特异 裂解 
(5)体液 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
解析 (1)抗原属于大分子物质,抗原呈递细胞通过胞吞方式摄取肿瘤抗原,处理后呈递给细胞毒性T细胞。(2)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浆细胞可以由记忆B细胞和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3)图1中,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TCR识别肿瘤抗原后,可以增殖、分化出记忆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其中的细胞毒性T细胞会攻击肿瘤细胞,引起其裂解死亡。(4)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TCR特异性识别携带同种肿瘤抗原的肿瘤细胞,该过程具有特异性。由图可知,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分泌毒素,引起肿瘤细胞的裂解死亡。(5)由图2可知,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通过与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特异性结合,抑制T细胞的增殖、分化,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故可以通过注射抗PD-L1抗体阻断肿瘤细胞的逃逸通路。抗PD-L1抗体进入人体后,通过体液运输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结合,从而解除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抑制。第2节 第1课时 体液免疫
A组 必备知识基础练
1.下列关于抗原和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B.机体自身的物质或结构不能成为抗原
C.抗体是在体液免疫过程中产生的物质
D.产生抗体的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2.下列有关体液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B.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及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C.抗体与侵入机体的病原体结合的过程属于免疫防御
D.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十年,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会分化并产生抗体
3.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和增殖、分化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发育为乙的场所是骨髓
B.乙增殖、分化为丙需要抗原的接触、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以及细胞因子的共同作用
C.丙细胞膜表面有大量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
D.丙细胞具有发达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4.下图为某病毒进入机体后引发的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其中①~④代表细胞,a和b代表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为辅助性T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B.该病毒再次入侵时,④可由②和③增殖、分化而来
C.b为抗体,一种病毒只能引发机体产生一种b
D.图示反应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
5.人体免疫系统对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机体初次和再次感染同一种病毒后,体内特异性抗体浓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体液免疫过程中,能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
B.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病毒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等,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C.病毒再次感染时抗体浓度激增的原因是记忆细胞迅速产生大量抗体
D.依据图中所示的变化规律,宜采取的疫苗接种措施是多次接种
6.如图为体液免疫过程中两种淋巴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受抗原刺激的辅助性T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B.乙为浆细胞,可由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
C.物质M为抗原,由甲摄取、处理后传递给乙
D.物质M为细胞因子,能促进乙细胞的增殖、分化
7.(2024福建龙岩月考)当人被银环蛇咬后会引起机体出现一系列反应。如图1是α-银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反应的部分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图1中细胞①的名称是      ,物质A的主要功能是        。
(2)在图1的①~⑤细胞中,不能识别α-银环蛇毒的细胞是   (填代号),它不具有识别能力的原因主要是                    。物质B与α-银环蛇毒结合的场所是       。
(3)在野外工作的科研人员,为防止银环蛇伤害,一般要进行预防接种。如图2中曲线a、b表示甲、乙两人第一次分别注射α-银环蛇毒的抗体血清、α-银环蛇毒疫苗后血液中的α-银环蛇毒的抗体含量。请在图中分别画出第二次两人均注射等量的α-银环蛇毒疫苗后血液中α-银环蛇毒的抗体含量变化曲线(曲线线形参照曲线a、b)。
B组 能力素养提升练
8.下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梭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免疫过程④比⑤要慢,免疫效应④比⑤要强
C.②③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
D.细胞5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9.某研究小组为了研究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的作用,取若干只实验小鼠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见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小鼠分组 A组 B组
初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甲
隔一段时间再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A.可以通过检测小鼠体内抗原数量来确定是否有免疫应答
B.再次注射抗原后,A组小鼠体内有大量抗体,B组小鼠体内没有抗体
C.再次注射抗原后,A组小鼠体内抗原甲的抗体比B组多
D.如果实验小鼠之前都接触过抗原甲,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10.图甲为接种疫苗后机体产生的体液免疫过程,图乙为两种使人获得免疫力的方法。


(1)由图甲可知,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一个信号是接受抗原呈递细胞的信号后,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另一个信号是     。另外,物质a     促进B细胞的活化。
(2)焦虑、紧张等心理因素会使辅助性T细胞活性下降,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原因是                         。
(3)图乙中方法①和方法②比较,方法   能获得更持久的免疫,理由是                                。
(4)疫苗接种是保护儿童远离传染性疾病的最好方式。有些疫苗需两次接种,初次接种产生免疫后,按规定时间间隔再次接种。若提前进行再次接种,则会减弱二次免疫效果,原因可能是                           。
(5)在抗击某病毒药物研发中,发现中药制剂X有一定的作用。为验证中药制剂X的作用,以生长状况等均相同的健康小鼠为实验对象,写出验证中药制剂X作用的实验思路:                              。
答案:
1.B
2.D 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十年,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会分化为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浆细胞可快速产生大量抗体,D项错误。
3.C 丙细胞是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其表面没有抗原识别受体,C项错误。
4.B ①为辅助性T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过程,A项错误;该病毒再次入侵时,②B细胞和③记忆B细胞均可增殖、分化形成④浆细胞,B项正确;病毒表面有多种抗原蛋白,病毒侵入机体后,可引发机体产生多种特异性抗体,C项错误;图示反应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D项错误。
5.C 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活化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能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A项正确;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病毒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B项正确;病毒再次感染时抗体浓度激增的原因是记忆细胞受抗原刺激,迅速增殖、分化为大量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C项错误;依据图中所示的变化规律,再次接种时产生抗体迅速、且产生抗体的量较多,宜采取的疫苗接种措施是多次接种,D项正确。
6.D 体液免疫中涉及的淋巴细胞有辅助性T细胞、B细胞,辅助性T细胞受抗原刺激产生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因此甲为受抗原刺激的辅助性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A项错误;乙为B细胞,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B项错误;物质M是细胞因子,其作用于乙细胞(B细胞),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C项错误,D项正确。
7.答案 (1)抗原呈递细胞 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2)⑤ 细胞表面没有抗原对应的受体(或特异性受体) 内环境/细胞外液
(3)如图所示
解析 (1)图1中细胞①是抗原呈递细胞。物质A为淋巴因子,可以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2)图1中①是抗原呈递细胞、②是辅助性T细胞、③是B细胞、④是记忆B细胞、⑤是浆细胞,其中浆细胞由于细胞表面没有抗原对应的受体,不能识别抗原。物质B为抗体,在内环境中与α-银环蛇毒结合。(3)已知甲、乙两人第一次分别注射α-银环蛇毒的抗体血清、α-银环蛇毒疫苗后血液中的α-银环蛇毒的抗体含量如图2,第二次两人均注射等量α-银环蛇毒疫苗后,甲相当于初次免疫,产生的抗体数量少,与乙第一次注射疫苗产生的抗体数量相似;而乙是二次免疫,二次免疫应答快而强,且产生的抗体数量多。
8.B 据图可知,细胞1为抗原呈递细胞,细胞2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3为B细胞,细胞4为浆细胞,细胞5为记忆B细胞,物质a为抗体。T细胞和B细胞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细胞之间的识别是通过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来完成的;记忆细胞有分裂能力;过程⑤是记忆B细胞产生的免疫过程,速度更快,免疫效应更强。
9.C 可以通过检测小鼠体内抗体数量来确定是否有免疫应答,A项错误。A组小鼠和B组小鼠初次注射抗原甲后,体内都会产生针对抗原甲的记忆B细胞,A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后,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针对抗原甲的特异性抗体;B组小鼠注射的抗原乙不能刺激针对抗原甲的记忆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但是B组小鼠通过对抗原乙的初次免疫应答,能产生抗体,B项错误。如果实验小鼠之前接触过抗原甲,会直接影响初次注射抗原甲时两组小鼠产生的抗体数量,D项错误。
10.答案 (1)疫苗和B细胞直接接触 细胞因子 (2)辅助性T细胞活性下降,影响B细胞增殖、分化,进而使抗体生成量减少 (3)② 该方法是通过刺激机体主动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可获得更持久的免疫力 (4)疫苗中的抗原与初次免疫后存留的抗体结合后被迅速清除 (5)将生长状况等均相同的健康小鼠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注射药物X,另一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然后给两组小鼠同时接种等量的该种病毒,分别检测血浆中抗体的数量第1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A组 必备知识基础练
1.(2024福建泉州月考)下列有关免疫器官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选项 器官 功能
A 胸腺 T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B 脾 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
C 骨髓 造血,B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D 淋巴结 阻止和消灭侵入体内的微生物
2.下列关于抗原和抗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抗体是机体产生的专门应对抗原的蛋白质
B.抗原就是指侵入人体的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
C.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D.抗体是在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产生的
3.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B细胞、T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
B.T淋巴细胞又可以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等
C.溶菌酶主要由唾液腺、泪腺分泌,因此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D.免疫活性物质主要包括抗体、溶酶体、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等
4.自然杀伤细胞(NK)是一种细胞质中具有大颗粒的细胞,因其非专一性的细胞毒杀作用而被命名。NK分泌的穿孔素能在靶细胞细胞膜上形成管状通道,导致靶细胞被破坏。NK和穿孔素分别属于免疫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
A.免疫细胞、免疫器官
B.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C.免疫器官、免疫活性物质
D.免疫活性物质、免疫细胞
5.炎症反应是人体免疫系统清除它认为有害的物质时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反应,通常具有“红肿热痛”的表现。炎症反应过强会造成过多的自体细胞损伤,损伤细胞释放出的物质会给免疫系统提供更多的分子信号,导致炎症反应增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炎症反应往往是人体第二道防线发挥作用的结果
B.发热均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不利于清除病原体
C.炎症反应过强引起正反馈调节,可能会导致机体的稳态失调
D.消炎药可以降低炎症反应的程度,对患者康复不一定有利
6.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扁桃体、胸腺等器官主要在第二道防线中发挥作用
B.免疫活性物质具有免疫作用且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C.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既能吞噬病原体,也可以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
D.若机体不能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则为免疫监视功能出现异常
7.人体感染某些细菌可导致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体内存在抗原—抗体复合物,并出现蛋白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树突状细胞可分布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具有吞噬和呈递抗原功能
B.该细菌的抗原由核糖体合成并经内质网、高尔基体运输至细胞膜
C.抗体、溶菌酶、细胞因子都是免疫细胞分泌的免疫活性物质
D.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均需要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
8.下列关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皮肤和消化道、呼吸道等管道的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
B.皮脂腺分泌的油脂使皮肤表面呈弱酸性,可抑制许多微生物生长
C.第一道防线能阻挡大部分病原体进入人体
D.当人发生咳嗽、打喷嚏、呕吐时,表明第一道防线已经被突破
9.下列与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机体排除新型冠状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
B.艾滋病患者易患恶性肿瘤,是因为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低下
C.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能维持内环境稳态
D.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功能,故不可能导致组织损伤
10.(2024广东佛山月考)随着免疫学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免疫的认识也越来越多。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B.免疫并不总是对人体有益,比如器官移植时的免疫排斥
C.我们注射的疫苗相当于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D.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不能靠免疫来清除
11.正确用药不仅能消除或减轻病症,还能减少药物对身体的不良作用;错误的用药方法,既不能发挥全部的药效,又会对身体造成危害。请回答相关问题。
(1)溶菌酶含片可用于急慢性咽喉炎、口腔黏膜溃疡的治疗。该药物对进入人体内环境的细菌    (填“能”或“不能”)起作用。人体自身的某些细胞也能产生溶菌酶,它属于免疫系统组成中的             ,其在人的体液中与吞噬细胞共同构成保卫人体的      防线。
(2)吗啡是一种麻醉镇痛药,使用不当对人体B细胞无明显影响,但会使T细胞数量大量减少,导致特异性免疫功能减弱,长期使用,极易成瘾,易患恶性肿瘤,这是患者免疫系统的         功能受影响所致。
B组 能力素养提升练
12.(2024浙江金华十校联考)拉尔夫·斯坦曼由于“发现树突状细胞及其在后天免疫系统中的作用”而获得了2011年诺贝尔奖。树突状细胞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下列关于树突状细胞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与巨噬细胞、B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
B.能够直接刺激T细胞分裂和分化
C.呈递抗原给辅助性T细胞进而引发特异性免疫
D.能特异性识别、摄取和加工处理某种抗原并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
13.树突状细胞是功能强大的免疫细胞,它可启动T细胞的增殖、分化(如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据图推测树突状细胞内溶酶体酶的活性较低
B.树突状细胞具有一定的免疫防御、免疫监视等功能
C.树突状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功能
D.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14.科学家研究发现一种树突状细胞(DC细胞)在免疫反应中有强大的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的功能。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树突状细胞能通过    方式将外来抗原摄入细胞内,并将其消化;同时,免疫系统也可对付体内的异常细胞,以上这些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三个基本功能,即        、        、        。
(2)树突状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T细胞外具有       作用的受体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具有摄取、处理及呈递抗原功能的细胞,除树突状细胞外还有               等(答出一个即可)。
(3)树突状细胞能高效识别多种抗原,请推测树突状细胞与此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有
    (多选)。
A.细胞膜具有很多突起
B.细胞膜上有多种载体
C.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D.细胞膜上有多种抗原受体
(4)树突状细胞应由            分化而成。
答案:
1.A T细胞产生的场所是骨髓,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A项错误。
2.B
3.B 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但不属于淋巴细胞,A项错误;T淋巴细胞可以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等,B项正确;溶菌酶可由唾液腺、泪腺等非免疫细胞分泌,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项错误;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主要包括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不包括溶酶体,D项错误。
4.B
5.B 炎症反应往往是人体第二道防线发挥作用的结果,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项正确;适度的发热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利于清除病原体,B项错误;炎症反应过强引起正反馈调节,会造成过多的自体细胞损伤,可能会导致机体的稳态失调,C项正确;消炎药可以降低炎症反应的程度,但可能会对机体产生毒副作用,不利于机体自身免疫系统发挥作用,对患者康复不一定有利,D项正确。
6.C 扁桃体、胸腺等器官主要在第三道防线中发挥作用,A项错误;免疫活性物质具有免疫作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B项错误;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都是抗原呈递细胞,既能吞噬病原体,也可以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C项正确;免疫自稳是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若机体不能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则为免疫自稳功能出现异常,D项错误。
7.A 树突状细胞成熟时具有很多分支,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的能力,可分布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部位,A项正确;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无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B项错误;抗体由浆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主要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溶菌酶可以由多种细胞分泌产生,C项错误;第三道防线需要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前两道防线不需要,D项错误。
8.D 咳嗽、打喷嚏、呕吐能够把细菌或病毒带出体外,当人发生咳嗽、打喷嚏、呕吐时,不能表明第一道防线已经被突破,D项错误。
9.D 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过强,则可能导致组织损伤,D项错误。
10.D 人体能够通过免疫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清除体内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所以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能够靠免疫来清除,D项错误。
11.答案 (1)不能 免疫活性物质 第二道
(2)免疫监视
解析 药片中的溶菌酶不能进入人体的内环境,故该药物对进入人体内环境的细菌不能起作用。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人体自身的某些细胞也能产生溶菌酶,它属于免疫系统组成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溶菌酶在人的体液中与吞噬细胞共同构成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12.C B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B细胞属于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它们都来自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A项错误;树突状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因此树突状细胞不能直接刺激辅助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B项错误;树突状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进而引发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者属于特异性免疫,C项正确;树突状细胞具有识别作用,可以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但其识别作用不具有特异性,D项错误。
13.A 树突状细胞是免疫细胞,其吞噬的病毒、细菌、自身变异的细胞的降解都需要溶酶体参与,由此可推测,树突状细胞内溶酶体酶的活性较高(或正常),A项错误。树突状细胞能摄取、处理病毒及细菌等病原体,说明其具有免疫防御功能;能摄取、处理自身变异的细胞,说明其具有免疫监视功能,B项正确。树突状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的功能,C项正确。树突状细胞和T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D项正确。
14.答案 (1)胞吞 免疫防御 免疫自稳 免疫监视 (2)(特异性)识别 巨噬细胞(或B细胞) (3)AD (4)造血干细胞
解析 (1)树突状细胞能通过胞吞方式将外来抗原摄入细胞内,并将其消化;同时,免疫系统也可对付体内的异常细胞。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的功能。(2)树突状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结构能被T细胞的受体识别,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等具有摄取、处理及呈递抗原的功能。(3)树突状细胞的细胞膜具有很多突起,扩大了细胞膜的面积,便于与抗原结合;同时该细胞具有摄取和处理抗原的功能,因此其细胞膜上有多种抗原受体,这些结构特点都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4)树突状细胞应该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免疫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