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处体味深情,从平凡处感悟成长——《背影》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营造氛围。
1.课前播放许飞的《父亲写的散文诗》,请学生谈谈听后感受。
2.导入新课,齐读课题。
3.检查预习:课文几次写到“背影”?请为四次“背影”分别拟一个小标题。
预设:难忘背影、买橘背影、离别背影、泪中背影
二、精读品析,体会深情
【任务一】聚焦“买橘背影”,感知父亲形象
活动1:精读第6小节,以句式“我从 (词语或句子)中,读到了一份 的父爱。”作答。
预设:从父亲的穿着与“我”的“紫毛大衣”(一股脑儿)中,读懂了一份倾其所有的父爱;从父亲费力买橘的动作(走、探、攀、缩、倾)中,读懂了一份倾尽全力的父爱;从父亲“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读懂了一份无条件的父爱。
活动2:速读全文,你还能从文中哪些语句读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预设:“我”难过,父亲安慰“我”;父亲终于决定送“我”去车站;父亲嘱托茶房;父亲嘱托“我”不要受凉;父亲讲价钱。
活动3:小练笔:小结:这是一个 的父亲。
预设:这是一个一直爱、平静爱、无条件的爱、含蓄爱、深深爱儿子的父亲。
【任务二】聚焦“流泪”,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活动1:面对父亲买橘的背影,“我”潸然泪下。文中几次写到“我”流泪?流泪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预设:四次流泪;分别是悲伤之泪,感动之泪,惜别之泪,思念之泪。(答案不唯一)
活动2:思考:父亲为“我”买橘,这样一件普普通通的事情,“我”为何会落泪?
预设:祖母去世;家中光景惨淡;父亲赋闲;虽有不理解,但儿子爱父亲;望着父亲的背影,感动落泪(作者情感的转折点)
活动3:“买橘”事件发生在1917年,作者写文的时间是1925年,作者为何时隔8年才写文表达自己的感情?请从课文最后一段中寻找原因,并作解说。
预设:父子之间有隔阂。(“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补充资料:朱自清与父亲的矛盾。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产生隔阂。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1949年,朱自清父亲去世。
追问:矛盾如何化解?从文中哪些语句读到?
预设:收到父亲的来信(写作缘由);父亲的“示弱”;“我”的忏悔(“聪明过分”“太聪明”)。
活动4:结合全文内容,谈谈这是一份怎样的父子之爱?
预设:PPT呈现:这是一份情谊深沉的父子之爱。这是一份父亲无条件爱儿子,儿子终懂父亲的真挚的父子之爱。这是一份曾“错位”终“交汇”的令人泪目的父子之爱。
三、课堂检测,作业设计
微写作:阅读完《背影》,回顾自己与父母的生活,是否也有似曾相识的场景?多年后,朱自清终于懂得父爱,消除隔阂,于是写文表达爱,表达忏悔。相信你对于“爱”一定有了新的认识,请你以下面的句式开头,续写几句话。
句式:原来 ,这也是爱。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深情朗读《背影》
【任务一】紧扣“背影”,了解文章构思的巧妙
活动1:结合全文,谈谈“背影”在文中的作用。
预设:内容上:“背影”是父爱的象征点,是触动“我”感动的触发点,是父子之情的交汇点。
结构上:“背影”是全文叙事的线索,是表情达意的切入点,也是“我”情感变化的转折点。
活动2:讨论:(1)文章可不可以删除父亲“买橘背影”段?
(2)文章可不可以删除其它的事件?
预设:不可以删;由此引导学生关注本文详略的安排,其它相关事件为“我”的情感转变做铺垫,也避免文章平铺直叙,泛泛而谈,所以略写;父亲买橘是文章的中心事件,是“我”情感变化的转折点,详写,如不写其它事件,“背影”就会略显单薄。
活动3:阅读下面片段,找出与原文的不同点,说说哪个更好?
PPT呈现: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他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穿过铁道,他用两手攀着月台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努力爬上月台。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他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扑扑衣上的泥土,过一会说:“我走了!”
预设:与原文相比,改文缺乏有关“我”的感受性的语句,只是客观记叙描写,没有画面感,很难使读者“共情”。
活动小结:你从这篇经典的写人记事散文中,学到了哪些写作技巧?
预设:1.选择独特的视角,从细小点切入;2.精心选择事件,详略安排得当;3.记叙描写中渗透真挚的情感;4.首尾呼应,构思严谨。
活动4:以“人物”为主题,模仿《背影》选取一个很小的“切入点”构思文章结构。
学生展示。
【任务二】反复朗读,品味语言的特色
活动:《背影》的语言被叶圣陶先生赞为“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也没有多余的字眼”,素朴而又典雅,简净而又细致,请从文中找出语句,加以赏析。
PPT呈现:
语言素朴:没有花哨的词语,也较少使用修辞手法,语言平淡质朴,多写口语。
语言典雅:使用文言词汇。
语言简洁,句式简短句句有用,鲜有冗词(多余的、无用的)。
语言细致:细致的描写(文章多是白描)。
预设:
1.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赏析:1语句都很短,没有多余的话。其中“典质”“亏空”“惨淡”“赋闲”等词很文雅,但总体而言是口语,明白易懂。短促的语句,将事件、氛围、原因概述得清清楚楚,带给读者一种忙碌、沉重的感受。
2.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赏析:作者基本上是以叙述代描写,表现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父亲“拣定椅子”,反复叮嘱,都是极琐细的事,作者却不厌其烦地一一写来,看似细碎,却并不让人觉得烦冗,因为其中的点点滴滴,都是父爱的真实流露。其中写“我”用父亲“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座位,点出一个重要的细节,变换了叙事的视角,消减了从一个角度连续叙事可能存在的单调感。
3.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赏析:作者使用的是白描手法,笔法简净,却细致而传神地描画出了父亲的形象。这三个句子看似平淡,其实内有起伏,“本来”“只好”“尚不”“可是”“就”等词语,看似寻常,却表现出“我”心中并不平静的感情。
4.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赏析:这几句话的书面语特点明显,既用文雅的四字词语,还使用接近文言文的句式强化了句子的概括力,短短几句,概括了父亲的人生历程。虽以第三人称来写,“哪知'“触目伤怀”等词语却写出了父亲的心境。连用两个“自然”,为父亲辩护,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诵读《背影》,能背诵第6、7小节,有能力者背诵全篇。
2.选做(二选一):
(1)从内容、结构、语言等角度,为《背影》写一段评论性文字。
(2)结合《背影》,从内容、结构、语言等角度,为歌曲《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节选)写一段评论性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