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且”里的“诗意和远方”——《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昆明的雨》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用直白而雅致的语言,娓娓道来,描绘了昆明雨季的景、事、物,营造了一种诗意的氛围,堪称美文的代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段要求”中提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我们该如何欣赏汪曾祺先生笔下的昆明之美?我想,要真正理解汪老的文章,我们不得不探究汪老与昆明的情结。
高邮是汪老的故乡,昆明则是汪老青年求学成长的地方。汪老七年的昆明生活,是贫寒甚至是窘迫的,有时候房租都交不起,有时还饿着肚子,但依然“潇洒”(汪曾祺语),他获取了人生宝贵的文学资源和精神资源。在昆明读大学期间,他认识了崇拜已久的沈从文先生,近距离接触了闻一多、朱自清、罗常培等大师级的学者。后来在中国建设中学担任国文老师,又与夫人施松卿相识相爱,昆明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是精神方面的东西,是抽象的,是一种气质,一种格调,难于确指,但是这种影响确实存在,如云流水,水流云在。”
“水流云在”,“流”走的是生活里的“苟且”,存在的是浪漫的“云”,是“诗意和远方”;“流”动的是文章的选材,凝聚的是汪老对昆明的“情”。了解了汪老的经历,才能理解汪老对过往岁月的思念,对人世间平淡生活的珍爱,才能读懂汪老丰富而醇厚的内心世界,爱自然,爱生活,爱平民百姓。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读过一些散文作品,已经具备一些经验,利用已有经验阅读本文,能直接感受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但要从文章淡而雅的语言中读出作者的真情,是一个难点。再由本文认识到作者丰厚的内心世界,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引导,启发。
教学设想:
《昆明的雨》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是非常清晰的:由一幅画引出昆明雨季的特点,再写昆明的菌子、杨梅、缅桂花以及作者的生活经历,抒发对昆明的怀念之情。文章信笔所至,无拘无束,看起来非常“散”,但其中贯穿着一条感情线索——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思念。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自由诵读文本的前提下,思考“文章的标题为《昆明的雨》,却并未用大量的笔墨直接写雨,是不是 ‘偏题’ ”学生回答这个问题,需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还必须找到“菌子、杨梅、缅桂花以及作者的生活经历”与“昆明的雨”之间的直接关系和内在的情感线索,从而掌握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然后引导学生从标点、字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细细体味作者的语言。教师可以以第7小节为例,引导学生赏析“牛肝菌”“青头菌”“鸡枞”“干巴菌”“鸡油菌”的写法,从中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再让学生“学法迁移”,自由选择内容赏析文章的美点,感悟作者对昆明的热爱,提高语言的审美力。
学习目标:
1. 通读课文,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 朗读课文,体味文章的语言,领会作者的情思。
课前准备:
1. 通读全文,圈点勾画,初步赏析美点。
2. 阅读补充材料“水流云在”和“觅我游踪五十年”,摘录“有用信息”。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唯美”导入
播放一段“昆明雨”的视频,请学生闭眼听,谈感受。
引入课题,简介作者。
通读课文,整体把握
【任务一】:文章的标题为《昆明的雨》,却并未用大量的笔墨直接写雨,是不是“偏题”
活动1:通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预设:由一幅画引出昆明雨季的特点,再写昆明的菌子、杨梅、缅桂花以及作者的生活经历,抒发对昆明的怀念之情。
活动2:文章的标题为《昆明的雨》,却并未用大量的笔墨直接写雨,是不是“偏题”
预设:
(1)昆明的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都因有雨的滋润多而大,人的活动也和雨有关。
(2)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昆明的喜爱。
追问:请找出具体的句子,并读一读。
预设:
找出句子,指导朗读。
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觉得昆明的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菌中之王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
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
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我想念昆明的雨。
明确:情感线索——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
活动3:伴随“昆明雨”轻音乐,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唯美”意境。
三、精读品析,体味情感
【任务二】品析语言,寻找美点
活动1:聚焦第7小节,欣赏美点。
(1)作者是如何介绍菌子极多的? 安排详略的依据是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
总写昆明菌子极多。
牛肝菌:先总写多、便宜;再详述多;最后介绍味道及做法注意事项。(详写)
青头菌:先写贵,再写颜色,最后写格调。(略写)
鸡枞:先描述味道好,再叙述价格并不真贵,最后用一个笑话强调鸡枞之多。(详写)
干巴菌:先写外形特点“中吃不中看”,再写具体做法,突出其味美。(详写)
鸡油菌:先写外形特点“中看不中吃”,再写其作用。(略写)
特点: 先总写菌子极多,再举例分述.(段落的结构美)
价格不贵、味道鲜美的详写,既是生活条件所致,也是记忆痕迹,从中感受到作者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豁达乐观美)(引导学生联系资料谈谈为什么还要写“不好吃的”菌子)
详略交叉,写法各异,形成“行文波澜美”。
(2)从关联词、标点、句式、修辞手法等角度品析语言之美。
预设:
关联词: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
连……都……,这组关联词不仅写出了牛肝菌之多,也从侧面体现了当时西南联大条件的艰苦。
标点: 这种东西也能吃?! 这东西这么好吃?!
第一个句子用问号表达作者对干巴菌丑陋外形的感叹和能吃的怀疑;第二个句子用问号表达作者对干巴菌味道鲜美的惊讶;两个句子末都用感叹号做出了回答,言简意赅,情意饱满。
句式: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这个句式可与“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比较阅读,体会作者运用标点制造短句,强调牛肝菌味道鲜美之妙,也可引导学生慢读体会其精妙。
修辞手法: 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鸡油菌比作人们熟知的事物银元及鸡油,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它的大小和颜色,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内容。
(3)师生总结“寻美”途径。
活动2:精读全文,寻找美点。
(1)学生展示交流,可从以上角度,也可有新的发现。
预设:
行文变化美:第8小节描绘杨梅先写卖杨梅的女孩再写杨梅的大小、颜色和味道;第9小节写缅桂花先写缅桂花名字的由来,再写缅桂树,最后写因缅桂花与房东的“情”。
关联词: 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
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标点: “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一点都不酸!
句式: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
修辞手法: 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体会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读出文章的美感。
【任务三】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活动:比较阅读《雨的四季》与本文,从内容、结构、主旨、语言风格方面比较异同。
预设:
相同点:两篇文章都以情感为线索,串联起所描写的景和物;作者都有很高的艺术才华,都营造了很美的意境,都表达了对雨的喜爱之情,表现了丰富的人文内涵。
不同点:
《雨的四季》偏于写人的感受中的自然,较少写人的具体活动;《昆明的雨》写了不少人的具体活动,并将其与对自然的描写结合起来。
《雨的四季》以时间为序描绘了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本文并未用大量笔墨写雨,而是用一条感情线索串联起雨中的景、事、物,不仅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还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
从语言风格看,刘湛秋是诗人,其散文诗意盎然,句句像诗;汪曾祺的散文如话家常,表现出一种平淡而悠远的意境,这是历经人世沧桑之后的恬淡风格。(“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汪曾祺语)
四、作业设计:
1.课后阅读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翠湖心影》,并作圈点勾画批注。
2.选做:从以上文章中选择一篇,运用课堂所学,自选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体会作者散文的独特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