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特征,学习文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揣摩重点词句,体会父亲的深情和“我”的情感变化;
3、了解写人记事类散文的特点,引导学生感悟日常生活中的亲子之爱。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体悟作者朴实语言中的情感转折,分析儿子对父亲的情感转变。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预习要求:
1、通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意;
2、了解课文写作背景和大致情节,划出作者描写背影的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老师在PPT上展示三幅有关父亲背影的图片:分别为田间耕作的背影、校门口告别孩子后离开的背影,把孩子扛在肩上玩耍的背影。
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三幅图片是否与你记忆里的父亲有所重合呢?
老师看同学们都若有所思,想必此刻同学们的脑海中都已浮现出了自己父亲的身影。不过刚刚老师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大家在回忆父亲的时候,都难免有些羞涩和拘谨。所以在开始上课前,我们先来讨论一个同学们都比较熟悉的话题:你们平时和父亲发生过矛盾吗?原因是什么呢?当时的心情怎么样?
(请两位同学回答)
感谢这两位同学的分享,你们能做到和父亲心平气和地沟通是特别值得鼓励的。这时候也许有同学要产生疑问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背影》,老师为什么要提问关于父子矛盾的话题呢?那么现在就请大家带着这个疑问翻到课本第52页,我们来正式进入到课文的学习。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总结文章1-4自然段的内容,并思考:青年作者和父亲的关系如何?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学生发言,老师补充)
1-4段主要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文章中有多处暗示作者与父亲的关系并不融洽。
体现:
①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②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祸不单行”“满院狼藉”可见家中光景惨淡,作者内心十分伤感,可以推测出作者此时对父亲产生了埋怨之意。
③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
“我”本与父亲同行,但到南京后却独自赴约与朋友闲逛,可见作者和父亲心有嫌隙,导致他不愿与父亲同游。
④我再三劝他不必去。
因父亲事忙,“我”不愿麻烦父亲;但父母送别孩子乃是常事,作者再三抗拒,也暗示着“我”对父亲的疏远。
2、这对父子间为什么会产生如此隔阂呢?请同学们与同桌讨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再结合老师分享的背景知识,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总结:
朱自清在《背影》中记述的事件,正是在他与其父发生矛盾的前提下发生的。刚才老师已经请同学们分享过自己和父亲发生矛盾的经历,那么作者面对与父亲的心结时,他是如何处理矛盾的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5-6自然段,要特别注意文中描写父亲细节的句子。
三、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1、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
(1)感受背影特征
文章开头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而对这背影的描写正是集中在第六段,请同学们从中找出作者描写背影的句子。
①“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②“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2)齐读这部分文字,边读边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
背影的特征:朴素、行动艰难、腿脚不灵便。
(3)除了背影,文中还有许多细节描写都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你最欣赏哪一处细节描写?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能体现父爱细节的句子,并圈出关键词分组讨论,讨论后发言。
①“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②“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③“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④“他忙着照看行李……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⑤“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⑥“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⑦“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除去对背影的描写,作者对父亲的描述还涉及回家奔丧、叮嘱茶房、与车夫讲价、送“我”上车、给“我”写信等几件事。(对于学生不同的观点,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我”面对父亲的态度转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背影》的写作背景,故事情节,以及重点关注了作者对“父亲”这一形象的人物描写。到这里,同学们应该已经达成了共识:这无疑是一位非常疼爱自己儿子的父亲。但是在作者眼里,父亲从始至终都是这样一个高大的形象吗?这里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一个小作业: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父亲”在作者眼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对他的情感是始终如一的吗?我们下节课来一起讨论。
第二课时
一、体会父子间的错位之爱
1、上节课我们谈到了“我”对父亲前后态度的转变,那么请同学们精读课文后思考,“我”的情感是在文中何处发生转折,一共转折了几次呢?
①无奈、不屑:“我再三劝他不必去”、“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②感动:“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③心酸:“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④愧疚:“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背影》所表达的父子之情不是外显的、静止的,而是内隐的、灵动的。作者的情感在文中有几次起伏:面对父亲反复叮嘱茶房的无奈与不屑——面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时的感动——面对父亲消失在人海中的心酸——回忆父亲过往时的愧疚。相同的是,作者没有在发生情感转折时明言变化的缘由,文章的情感线索始终是蕴含在父亲的语言、外貌和动作之中的。
需要同学们特别注意的是,虽然“我”的情绪几经波折,父亲却始终以长者的姿态给予“我”始终如一的爱。反复嘱托、违反交规、弄脏衣服这些行为在父亲眼里丝毫没有不妥。无论“我”以何种态度面对父亲,父亲对“我”的态度始终是坦然的,相比之下,“我”的内心是拧巴别扭的。
2、在文章4-5自然段中,为什么作者面对父亲的表达爱的举动无动于衷?
同桌之间交流讨论,联系上下文试着分角色表演,还原第4段中:“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句话的情境,并根据文章内容想象第五段发生的对话,将其一起演绎出来。
明确:
父亲的爱表现得很固执、强势。儿子在父亲眼里仍然是需要被照顾的孩子,儿子的社会经验不足是父亲坚持送行的原因;儿子再三劝说父亲,在父亲讲价时插话还自诩聪明,这些行为表明他心中有抗拒的情绪。
3、文中5、6段还有哪些细节能表现出这种强势?儿子抗拒行为有哪些?试做分析。
明确:
①父亲的强势:“他给我拣定靠车门的一张椅子:‘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②儿子的抗拒行为:(1)觉得父亲和脚夫讲价说话不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2)父亲嘱托奈房照应我时,暗笑他的迂,认为自己完全可以照顾自己;(3)“爸爸,你走吧。”儿子有希望他快走的心理;(4)父亲买提出橘子时,“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儿子有难以与之沟通的无奈。
总结:青春期的儿子渴望独立,他不需要父亲细致入微的关怀,他会坚持自己的想法,对自己很有自信,所以儿子对父亲有强烈的抗拒情绪。当父亲坚持买橘子时,儿子对父亲产生了难以沟通的无奈感。
4、请同学们再思考:看到父亲爬过月台买橘子的背影时儿子流下泪来,儿子为什么会对父亲不再抗拒?
明确:
父亲的暂时离开缓和了儿子的应激状态,他得以观察到父亲步履蹒跚、行动艰难的模样,他意识到了父亲的衰老和虚弱。父亲虽然强势,但毕竟是以老弱之躯为自己操劳,哪有不愧疚、感动之理。儿子对父爱的体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是“背影"助推了儿子的成长。
二、体悟作者隐秘的真情
1、文章结尾的第7段中,父亲的来信在表达上有什么问题吗?你认为父亲写信要达到什么目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7段,思考后回答。
明确:
由于生活的混乱窘迫,儿子对父亲产生了心理上的隔阂。儿子北上后,两年都不曾与父亲相见。父亲在来信中提及:“身体平安”和“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是矛盾的表述,而“大去之期不远矣”才是父亲强调的重点,是父亲告诉儿子自己已日薄西山,是父亲以尽孝召唤儿子关心自己,是父亲主动向儿子示弱,寻求与儿子和解。儿子接收到了父亲发出的信息,流泪即是证明。
2、父亲的来信为什么会促使作者想起“背影”,又写下《背影》?请同学们从文中父子间两次矛盾及其化解的关键是什么的角度去思考。
明确:
父子间有两次矛盾,父亲坚持送儿子上车,儿子屡次抗拒父亲是一次;父子冷战,儿子北上两年不见父亲是一次。两次矛盾的化解都缘于儿子在对抗中发现了父亲的“弱势”处境:第一次是在父亲强势的关心后,他不经意展现的蹒跚背影令儿子发现他的身体已随着年龄而衰弱,却仍然尽心尽力为自己操劳;第二次是在父子两年不见面的情况下,父亲主动向儿子写信求和解。父亲的“弱势”处境带给作者情感的触动便是作者写《背影》的契机。
三、课堂总结与升华
《背影》写父子间的错位之情,写出了它的曲折复杂,这源于作者个人真实生活如此,作者对父爱的认知过程如此,作者对父爱最动情的感受促成了《背影》的诞生。朱自清先生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简单却动人的亲子故事,他是希望我们每个人都珍惜父母家人对我们最无私的爱。在这堂课的结尾,老师想请同学们回到最初那个问题上,仔细回忆一下,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背影》这样一直被我们所忽视的,父母之爱的细节?
看到同学们都陷入了沉思,我相信大家此时都受到了一定的触动。老师虽然非常鼓励大家勇敢地把爱说出来,但正如朱自清先生没有在文中明言对父亲的愧疚之情,而是以这样隐秘的方式表达了对父亲的爱。所以如果同学们也羞于开口,不妨学习作者提起笔,把此刻最真实的感受记录下来,提醒自己珍惜这些美好的时光,老师会非常欣慰看到你们的成长!
四、布置作业
运用从这篇课文中学到的细节描写手法,(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回忆生活中父母令你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说说你对亲子间错位之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