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第二单元 人物小传
6 藤野先生 鲁迅
学习
目标 1.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线索,把握回忆性散文的
基本特点。 2.结合时代背景,抓住典型事例和具体的描写方法,理解作者
的情感。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意味深长的语句,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
风格。
核心
能力
点 分析人物形象是指把一定时代、社会、环境中的人物所具备的思
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特征提取或概括出来。它是中考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一个高频考点。
对应
习题 P32“文学阅读”第8
题 P32“教材原题” P34“思辨阅读”第10
题
缘由
求实
惜别
1. 本文通过回忆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段,
以及作者在日本先学医而后弃医从文的过程,表现了藤野先生为人
,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 的高尚品质,表达
了作者对他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的
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正
直、热诚
严谨、负责
忧
患意识
2. 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如何贯串全文的?
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是作者爱国思
想的表现;记得通往仙台途中的日暮里,是因为有“日暮乡关何处是”
的家国愁思,记得水户,也是因为这里是反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
这是作者爱国情感的又一表现;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的非同寻常的理
解,也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表现;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
因为他没有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最后,作者把怀念藤野先生
的深情化为爱国的实际行动。这些情节都是由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感情贯串起来的。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上野的yīng huā( 樱花 )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fēi hóng(绯红 )
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
(2)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yóu guāng kě jiàn( 油光可
鉴 ),wǎn rú( 宛如 )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樱花
绯红
油光可
鉴
宛如
(3)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
zhǎng gù( 掌故 )颇为熟悉的了。
(4)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
间,不过是没有luò dì( 落第 )。
(5)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
法,足骨变成怎样的jī xíng( 畸形 )。
(6)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bù xùn( 不逊 ),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
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掌故
落第
畸形
不逊
(7)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
成绩。末尾是nì míng( 匿名 )。
(8)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jié zé( 诘责 )干事托辞
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
(9)wū hū( 呜呼 ),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0)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qī rán( 凄然 ),
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匿名
诘责
呜呼
凄然
(11)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jiào huì( 教诲 ),小而言之,
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
(12)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yǎo wú xiāo xi( 杳无消
息 )了。
(13)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
似乎正要说出yì yáng dùn cuò( 抑扬顿挫 )的话来。
(14)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zhèng rén jūn zǐ( 正人君
子 )”之流所shēn wù tòng jí( 深恶痛疾 )的文字。
教诲
杳无消
息
抑扬顿挫
正人君
子
深恶痛疾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 评奖组委会对征文稿件进行了匿.名.初评和终评,最终评选出38篇获
奖作品。
B. 伴着窗下花园的芳香,我们聆听先生的教.诲.,他的嗓音如天籁敲开
了我懵懂的心。
C. 这部小说凝聚了创作者毕生的智慧,构思非常巧妙,故事情节
抑.扬.顿.挫.,引人入胜。
D. 群众对那些视百姓疾苦于度外、置民众呼声于罔闻的庸官们,可以
说是深.恶.痛.疾.。
C
【解析】A项,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B项,教诲:教
训;教导。C项,抑扬顿挫: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此处用
来形容“故事情节”属对象用错。D项,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
极点。故选C。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她是一位名师,讲课时总是字正腔圆,yì yáng dùn cuò,有趣极了。
她从不要求我们正襟危坐。她任劳任怨,为我们 。我时时能感受到她对
我们的 ,可这次测试我又让她失望了。我诚惶诚恐地捧着试卷站在她面
前,两颊fēi hóng, 。可她并未jié zé我,而是拍了拍我的肩膀鼓励我要
愈战愈勇,我的一颗心这才着陆。通过她的鼓励,使我重拾了信心。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yì yáng dùn cuò( 抑扬顿挫 )
②fēi hóng( 绯红 )
③jié zé( 诘责 )
抑扬顿挫
绯红
诘责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 殚精竭虑 教化 不知所云
B. 处心积虑 教化 不知所云
C. 殚精竭虑 教诲 不知所措
D. 处心积虑 教诲 不知所措
C
【解析】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含褒义)。处心积虑:千方
百计地盘算(含贬义)。语段主要抒发对老师的赞美,应该用褒义词,第一
空应填“殚精竭虑”。教化:教育感化。教诲:教训;教导。“教化”
一般用于“民众”,强调对民风民智的教育,这里的对象是学生,因此
第二空应填“教诲”。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
急。不知所云: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根据句意,
“我”因为测试成绩不理想,辜负了老师期望,应该感到“手足无
措”,因此第三空应填“不知所措”。故选C。
(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她的鼓励,使我重拾了信心。(或:通过她的鼓励,我重拾了信
心。)
4. 《藤野先生》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初那个特殊年代里感人
至深而又发人深省的故事,谱写了一曲老师的赞歌。为此,某校八年级
(1)班拟开展以“老师,您是我心中的灯塔”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②一个老师排除了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
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
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魏巍《我的老
师》)
③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
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
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
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鲁迅
《藤野先生》)
(1)请结合上面的材料,联系生活实际,用简洁的语言描绘老师。(至
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示例:老师如灯塔,指引我们学习和成长的方向:在学习上,为我
们答疑解惑;在成长中,给予我们温暖力量。
(2)阅读时,可借用诗文名句进行批注。对上面材料的批注,不恰当
的一项是( C )
A.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C.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D.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解析】A项诗句可理解为赞美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B项诗句
可理解为赞扬老师甘为人梯的精神。C项诗句是纯粹的景物描写,不
可作为对上面材料的批注。D项诗句可理解为老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
影响。故选C。
C
(3)语文组准备在教师节到来之际,送给老师一副对联,同学们讨论
出上联,请你写出下联。
上联:鹤发银丝映日月
下联:
丹心热血沃新花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各题。
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
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
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
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
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②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
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
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
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
③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
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
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④“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⑤“可以抄一点。”
⑥“拿来我看!”
⑦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
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
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
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
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⑧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
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
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⑨“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
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
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⑩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
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5.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中所写的“我”和藤野先生相处的两
件事。
①添改讲义;②纠正解剖图。
6. 第①段首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①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②这句话领起前两段内容,引出下文
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反感之情,为后文写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学
习埋下了伏笔。
7. 鲁迅的文章在语言运用上特别讲究意味和趣味,请你自选角度
(词语、修辞、写法等),赏析第①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示例:“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含
蓄但又尖锐地表明了作者对这些轻薄、浮华的“清国留学生”的厌恶
和嘲讽。
8. 阅读第 段画波浪线部分,简要分析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核心能力点:分析人物形象】
“有些悲哀”写出了藤野先生因为失去一个好学生而感到痛惜、难
过,“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说明藤野先生尽管觉得可惜,但仍然
尊重学生的选择。从这些神态描写中可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个关心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
阅读课文中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说说为什么他“在我的眼
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见统编教材八上第28页“思考探究二”)【核心能
力点:分析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以及作者对藤野先
生的感情。
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
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作者评价说:“他
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
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
去。”这段精要的议论性文字,直接表明了藤野先生的伟大。他是一个
对来自“弱国”的学生及其贫弱的祖国抱着同情与尊重,而又矢志于医
学事业的正直学者。所以,虽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日本人,但他在
“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分析人物形象”常见的考查方式:
1. 文中的××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2. 请结合全文,分析××的形象。
解题思路:
1. 正面描写。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
判断人物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
2. 侧面描写。通过分析他人的言行举止,来分析所要描写人物的性
格特点。
3. 故事情节。通过分析与所写人物相关的典型的故事情节,把握人
物的形象特点。
4. 议论抒情句。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往往含有对人物的评价或情
感,分析这些语句有助于把握人物形象。
5.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或渲染气氛,或点明背景,或烘托人物的内
心,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强化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物命运、性格及最终
结局的外因。可结合具体的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分析人物性格。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他说我不是一头蠢驴
韩毓海
①我的老师柏庆禹于2020年9月4日去世了,离第36个教师节只差
了6天。
②在我的求学生涯里,柏老师是第一个懂我的人。
③想到自己的人生,我奇怪于自己怎么成了北大中文系的教师,而
且,我怎么就成了一个“非典型”的中文系教师?想来想去,我觉得这
一切都是因为遇到了我的柏老师。
④在遇到柏老师之前,我喜欢的是数学,当时老师们说我很聪明,
无非就是因为我很擅长解几何题。
⑤可惜这聪明没有持续多久,因为对数学的热爱,我萌生了一个极
大的困惑——一切推演,并不是为了追求什么“未解之谜”,而只不过
是为了证明早已存在的“前提”和“法则”而已。及至学到代数,我的
困惑几乎发展为了绝望——所谓数学、所谓解题,无非就是永无止境地
强化对于“规则”的确认,而这些规则,是人们早就知道了的。
⑥有谁家的孩子,是突然从聪明堕入愚蠢,由好学变为“厌学”的
呢?在我看来,这如果不是因为遭遇了什么外在的特别的变故,那很可
能是因为这孩子的脑子里突然出现了他想不明白的事。简而言之,这孩
子“想太多了”,而他想到的问题,可能在既定的规范里没有答案,也
是根本上解决不了的。
⑦在大多数家长和老师看来,孩子喜欢胡思乱想起码算是“不专
心”,是将来“一事无成”的先兆。
⑧记得有一回,我在数学课上提问:“我见过锅、见过球、见过正
月十五的月亮,就是没见过什么是‘圆’,数学教的东西,包括圆——
通通都是不存在的。”
⑨数学老师愣了几秒,然后直截了当地说:“你脑子蠢得像头驴,
再捣乱,你就给我出去!”
⑩同学们放声大笑,我被自己的这种“错误认识”吓坏了,从此以
后,我不但对于数学,甚至对于“学习”也丧失了兴趣。到了初二,我
的成绩就一落千丈,在老师和同学眼里,我确实就是一头蠢驴。
今天看来,胡思乱想是孩子的本能,也是人的一种能力。如果教
育的目的,就是把胡思乱想通通变成规范的思想,倘若搞到极端,必定
会毁掉人的想象力。这严重背离了教育的本质。
当年,少不更事的我差一点被那样的教育“废掉”了,而我没被
废掉,就多亏柏庆禹老师。
柏老师是在初二下学期,开始担任我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的,而
如今想来,他就是第一个指出我不是“一头蠢驴”的人,起因则是我的
一篇作文《运动会》。
在那次运动会上,我的工作是帮助参赛选手保管他们换下来的衣
服,而柏老师在讲评大家的作文时,破天荒地把我的文章挑出来,仔细
地讲评了半节课。
他这样说:“在运动会上,一般只有两种人、两个视角,一个是
观众视角,一个是运动员视角,而这篇作文的‘奇特’之处在于:从另
一个特殊的视角(保管衣服者)出发,把上述两种不同的视角沟通起来,这
样一来,也就沟通了场内与场外,台上和台下。”
他接着说:“作者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观察角度的独特’,因
此,能够从‘个别’去表现一般,能够置身事外,又投入其中——这样
的态度叫作‘鉴赏’,这样的能力叫审美,这样的作品叫艺术。”
他还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艺术的根源就在于“奇思妙
想”。
令我终生难忘的是,柏老师讲到这里的时候,顿了一下,然后,
方才徐徐地说:“这就是为什么——知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不在别处,就
在于四个字——解放思想!”
那一天,我第一次知道:原来被数学老师严厉禁止的“胡思乱
想”,还可以被称为“奇思妙想”。那一天,我第一次知道:知识不等
于规范,因为知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就在于解放思想,所谓解放思想,
就是不能用条条框框去束缚人们的思想。
那一天,我第一次知道:看世界、看事物不仅有一个视角,而是
有多个视角,从多个视角看世界,叫审美,叫鉴赏,叫“批判”。那一
天,我第一次知道:人身上有一种能力,使他区别于物,而人所具备的
这种能力,就叫艺术能力。
而那一天,我的柏老师告诉我,我不是一头蠢驴,因为驴不具备
想象力。正因为我身上具备着这样一种叫“想象力”的能力——所以我
不是驴。
我永远记得那个秋天,永远想念那个秋天,在那个秋天,我遇到
了一位好老师。
(选自《中国青年》,有删改)
9. 请你简要概括使“我”产生变化的两个事件,将下面的导图补充
完整。
(1)数学老师将“我”的提问视为“胡思乱想”,并说“我”蠢得像
头驴。
(2)语文老师(柏老师)课上讲评“我”的作文,并称赞“我”观察角度
独特,有“奇思妙想”。
10. 结合文章中的画线句子,简要分析两位老师的人物形象,并
说说为何他们对“我”有截然不同的评价。【核心能力点:分析人物
形象】
①面对“我”的提问,数学老师“愣了几秒”直骂“我”像一头蠢
驴,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严厉、做事简单直接、思想有些僵化的人,
因此他不认可也不容许“我”的“胡思乱想”;②而柏老师则认为
“我”的“胡思乱想”是可贵的,会思考、体会这些独特的想法,并鼓
励学生解放思想,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和蔼、善于鼓励学生、思想开
放的老师,因此他包容且支持“我”的“奇思妙想”。
11. 文章的标题能否改为“我的老师”?请你结合文章内容简述
理由。
示例:不能。①“我不是一头蠢驴”是文章的线索,串联起“我”
前后的思想变化,突出了柏老师对“我”的深刻影响。②原标题是柏老
师对“我”的评语,揭示了文章“解放思想”的中心,突出了柏老师平
等待人、因材施教的高尚师德,体现了“我”对柏老师的感激、缅怀。
③原标题引人思考,能够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④“我的老
师”作为标题指向不明且过于平淡,无法体现“我”的思想变化和文章
主旨。因此不能改为“我的老师”。
12. 在学习生活中,也许你也有过“胡思乱想”。读了此文后,
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胡思乱想”?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
际回答。
示例一:我认为应该重视和珍惜自己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一些“胡
思乱想”。因为这些思想往往是不经意间产生的一些灵感,是智慧的火
花,体现出思维的活跃,也能够反映自己的探究和创新意识。我们在生
活中应该敏锐地意识到并且抓住这些想法,它们也许正是创造的源泉。
示例二:我认为应该努力克服,并尽量避免在学习生活中“胡思乱
想”。因为这些思想往往是当下无法解决的,会让人难以忘怀,使我们
在学习生活中难以集中注意力,导致效率低下,而时间久了,难免情绪
低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