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六单元 情操志趣
24 愚公移山 《列子》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太行、王屋二山,方.( 方圆,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方圆,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北山愚公者,年且.( 将近 )九十,面.( 面对 )山而居。惩.( 苦于 )山
北之塞.( 阻塞 ),出入之迂.( 曲折,绕远 )也,聚室.( 家人 )而谋.( 谋
划,商量 )曰:“吾与汝.( 你,你们 )毕.( 尽,全 )力平险,指.( 直 )通
豫南,达于汉阴.( 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可乎?”杂.然.( 纷纷地 )相
许.( 赞同 )。其妻献.疑.( 提出疑问 )曰:“以.( 凭 )君之力,曾.( 连……
都…… )不能损.( 减少,削减 )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 况且 )
焉.( 往哪里,在哪里 )置.( 放置,安放 )土石?”杂曰:“投诸.( 之于 )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 肩负,扛 )担者三夫,叩.( 敲,
打 )石垦壤,箕.畚.( 用箕畚装土石 )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寡妇 )有遗男,始.( 才,刚 )龀.( 换牙 ),跳往助之。
寒暑易.( 更替 )节.( 季节 ),始一反.( 同“返”,往返 )焉。
将近
面对
苦于
阻塞
曲折,绕远
家人
谋
划,商量
你,你们
尽,全
直
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纷纷地
赞同
提出疑问
凭
连……
都……
减少,削减
况且
往哪里,在哪里
放置,安放
之于
肩负,扛
敲,
打
用箕畚装土石
寡妇
才,刚
换牙
更替
季节
同“返”,往返
河曲智叟.( 老年男子 )笑而止.( 阻止 )之曰:“甚.( 严重 )矣,汝之
不惠.( 同“慧”,聪明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指草木 ),
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 长叹 )曰:“汝心之固.( 顽固 ),固不可
彻.( 通达,这里指改变 ),曾不.若.( 不如,比不上 )孀妻弱子。虽.( 即
使 )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
子孙孙无穷.匮.( 穷尽 )也,而山不加增,何苦.( 愁苦,这里指担心 )而不
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老年男子
阻止
严重
同“慧”,聪明
指草木
长叹
顽固
通达,这里指改变
不如,比不上
即
使
穷尽
愁苦,这里指担心
操蛇之神闻.( 听说 )之,惧其不已.( 停止 )也,告之于帝。帝感其
诚.( 诚心 ),命夸娥氏二子负.( 背 )二山,一厝.( 放置,安放 )朔东,一
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 同“垄”,高地 )断.( 隔绝 )
焉。
听说
停止
诚心
背
放置,安放
同“垄”,高地
隔绝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2.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 甚矣,汝之不惠!
他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就集合全家来商量。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你也太不聪明了!
4.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5.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点草木都动不了,又
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
本文通过记叙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
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意志,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奋斗不
懈的道理。
一、文言词汇过关
1. 通假字
(1)始一反焉 “ ”同“ ”,
(2)汝之不惠 “ ”同“ ”,
(3)无陇断焉 “ ”同“ ”,
反
返
往返
惠
慧
聪明
陇
垄
高地
2. 古今异义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 今义: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
丝状物
(2)惩.山北之塞 古义: 今义:处罚
3. 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在句中的意思:
(2)形容词作名词
吾与汝毕力平险. 在句中的意思:
指草木
苦于
用箕畚装土石
险峻的大山
4. 一词多义
副词,将近
连词,况且
介词,到
介词,向
介词,凭
连词,表目的,来
疑问代词,往哪里,在哪里
语气词
助词,的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代词,他们,即移山的人
代词,他的,即愚公的
副词,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代词,他,即愚公
5. 词语辨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吾与汝.毕力平险(你,你们) B. 杂然相许.(赞同)
C. 投诸.渤海之尾(之于) D. 河曲智叟亡.以应(忘记)
【解析】句意: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亡:没有。故选D。
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 方.七百里/方.欲行
B. 始.一反焉/蒙乃始.就学
C. 而.山不加增/人不知而.不愠
D. 操蛇之神闻.之/求闻.之若此
【解析】A项,方圆,古代计量面积用语/正。B项,才、刚/开始。C
项,都是表转折的连词。D项,听说/消息。故选C。
C
二、文意理解
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
A. 愚公“聚室而谋”说明他对移山底气不足,在大家“杂然相许”后
才信心大增。
B. 智叟作为旁观者,对愚公移山“笑而止之”,这种笑是嘲笑,是轻
蔑,既傲慢又武断。
C. 文章第一段极言山之高大,是为下文写移山、负山等情节作铺垫,
衬托愚公决心之大。
D. 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反映了古代
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A
【解析】从第二段中的“毕力平险”“指通”“达于”,可以看出
愚公是有决心、有目标的。因此A项中“说明他对移山底气不足”表述有
误。故选A。
7. 对于课文中的人物,你持怎样的态度?请任选一个人物,仿照示
例完成评价。
示例:我为愚公的远见点赞。你看,他为了造福后代子孙,不顾自
己年迈力衰,担负起移山伟业。
我为京城氏之子的天真热情点赞。你看,他虽然年幼,但不怕路途
遥远,高高兴兴地“跳往助之”,对移山一事积极热情。
三、比较阅读
选文依据:《列子》是一部很有趣的著作,其中有大量的寓言,体
现了古人对自然和世间万物的思考和智慧。下面这三篇文章都选自《列
子》,让我们一起了解愚公和鲍氏之子对自然的看法、詹何从钓鱼中所
感悟的治国之道,体会其中所寄寓的道理。
【甲】愚公移山(原文略)
【乙】
齐田氏祖①于庭,食客千人。中坐②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叹
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如响.。
鲍氏之子年十二,预于次③,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
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迭④相食.,非相为而生之。
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⑤噆⑥肤,虎狼食肉,非天
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选自《列子·说符》,有删改)
【注释】①祖:出行前祭祀路神的仪式。②坐:同“座”,座席,
座位。③预于次:排列在次等的位置。④迭:交替地,轮流地。⑤蚊蚋
(ruì):吸血的昆虫。⑥噆(zǎn):叮咬。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 众客和之如响./空谷传响.
B. 徒.以大小智力而相制/老大徒.伤悲
C. 迭相食./饭疏食.,饮水
D. 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可.爱者甚蕃
【解析】A项,回声。B项,只,仅仅/白白地。C项,吃/食物,吃的
东西。D项,能够,可以/值得。故选A。
A
9. 请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天 之 于 民 厚 矣 殖 五 谷 生 鱼 鸟 以 为 之 用
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
10.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1)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
(2)且蚊蚋噆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天地万物和我们共同生存,各成其类。
况且蚊虫叮咬人的皮肤,虎狼吞噬人的骨肉,莫非上天本是为了蚊
虫而生出人来、为了虎狼而提供人肉的吗?
11.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的写法,【甲】文中
愚公家人的“杂然相许”对愚公的形象起到了 的作用;
【乙】文中众客的“和之如响”对鲍氏之子的形象则起到了
的作用,通过他反驳齐田氏的一番话,表现了他
的形象特点。
对比、衬托
正面衬托
反面衬托
不盲从权威、不阿谀奉
承、善于思考和敢于表达
【参考译文】【乙】齐国姓田的(权臣)出行前在厅堂设宴祭祀路神,
赴宴宾客多达千人。座席中有人进献鱼和大雁。田氏看了,就感叹说:
“上天对待下民真是优厚!它繁殖五谷,生养鱼鸟,以供人们享用。”
众位宾客纷纷附和他,声音如回声一般。
鲍家的孩子年仅十二,排列在次等的位置,他进言道:“事实不像
您说的那样。天地万物和我们共同生存,各成其类。类与类之间并没有
高低贵贱的差别,仅仅是凭着个头大小、智慧以及体力的不同而相互制
约,更迭相食,并没有谁为谁存在的道理。人不过是拿了可以吃的东西
来吃,怎么会是上天为了人类而特意生养这些生命呢?况且蚊虫叮咬人
的皮肤,虎狼吞噬人的骨肉,莫非上天本是为了蚊虫而生出人来、为了
虎狼而提供人肉的吗?”
【丙】
詹何以独茧丝为纶①,芒②针为钩,荆篠③为竿,剖粒④为饵,引盈车
之鱼于百仞之渊、汩流⑤之中;纶不绝,钩不伸,竿不挠.。楚王闻而
异.之,召问其故。
詹何曰:“臣闻先大夫之言,蒲且子⑥之弋⑦也,弱弓纤缴⑧,乘风
振之,连双鸧⑨于青云之际。用心专,动手均也。臣因其事,放.而学钓,
五年始尽其道。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投纶沉钩,手
无轻重,物莫能乱。鱼见臣之钩饵,犹尘埃聚沫⑩,吞之不疑。所以能以
弱制强,以轻致重也。大王治国诚能若此则天下可运于一握将亦奚事
哉?”楚王曰:“善。”
(选自《列子·汤问》,有删改)
【注释】①纶:钓鱼用的丝线。②芒:稻麦等壳外顶端的芒刺,草
尖,毛尖。③篠(xiǎo):小竹,细竹。④剖粒:剖开的米粒。⑤汩(ɡǔ)
流:湍急的河流。⑥蒲且子:战国时善射之人。⑦弋(yì):用系有绳子的
箭射。⑧弱弓纤缴(zhuó):拉力很小的弓,纤细的丝绳。缴,系在箭上的
生丝绳,射鸟用。⑨鸧(cāng):黄鹂。⑩聚沫:聚集的泡沫。
12. 运用所提示的方法,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字词 方法策略 字词释义
竿不挠. 【组词法】 不屈不挠. (1)
当臣之临.河持
竿 面临./临.渊羡鱼 (2)
楚王闻而异.之 【活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
放.而学钓 【通假法】对于一些本字解释不了
的字词,根据句意,可考虑通假字 (4)
弯曲
面对
对……感到惊
讶
同“仿”,仿
效
13. 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大 王 治 国 诚 能 若 此 则 天 下 可 运 于 一 握 将 亦 奚 事 哉
大王治国诚能若此/则天下可运于一握/将亦奚事哉
14. 小语和小文阅读了【甲】【丙】两文后,进行了讨论。请你补
全对话。
小语:我认为【甲】文作者在命名上独具匠心,特意将“愚
公”“智叟”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加以颠倒:愚公①
,命名为“愚”;智叟② ,命名为“智”。
这一颠倒加重了对比的色调,增强了③ 的效果。
小文:没错,【丙】文则通过对詹何“以独茧丝为纶,芒针为钩,
荆篠为竿,剖粒为饵,引盈车之鱼于百仞之渊、汩流之中”的④
(正面/侧面)描写,突出了他高超的钓鱼才能和⑤ 的智慧。
大智大勇、坚定
执着
鼠目寸光、冥顽不灵
讽刺
正
面
以柔克刚
【参考译文】【丙】詹何把一根蚕丝作为钓线,拿细如麦芒的针作
钓钩,再用细小的荆竹作钓竿,剖开饭粒作诱饵,从百仞深渊和滔滔激
流之中,钓起的鱼能装满一车;而且钓线不断,钓钩不折,钓竿不弯。
楚王听闻此事,感到十分惊异,召见詹何询问其中的缘故。
詹何说:“我曾听先父说起,蒲且子射鸟的时候,操起柔弱的弓
箭,系上纤细的丝绳,顺风振弓发射,一箭射中两只在高空飞翔的黄
鹂。这是他用心专一,用力均衡的缘故。我从中得到启发,仿效他射鸟
的技法来学习钓鱼。经过五年苦练方才完全掌握其中的道理。当我在河
边持起钓竿,不存丝毫杂念,一心只想着钓鱼;我投出钓线,沉下钓
钩,手中用力轻重均衡,外界事物不能扰乱我的心神。水中鱼儿看见我
的钓饵,就好像是下落的尘埃、聚集的泡沫,毫不犹豫就吞了下去。这
就是我能够用柔弱制胜刚强,用轻物招来重物的缘故。如果大王治理国
家真的也能照这个道理,那么整个天下就可以像掌中之物一样运控自
如,还用得着再做其他事吗?”楚王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