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10《三峡》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10《三峡》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30 20:06:4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八上10《三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三峡》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游记散文。全文仅150余字,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表达了对三峡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本文篇幅短小,语言凝练而又富有韵味,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值得细细品味体悟。
学情分析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汇,能利用注释基本读懂文章大意。本文具有骈文的特点,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农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读能力有待提升。所以教授本文时,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字进行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并借助对画面的想象感受三峡山川的秀美,逐渐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中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借助注释疏通文章大意。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品味文章语言,借助画面及文字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
3.引导学生在相关文化知识的助读过程中,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景的欣赏之意,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中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借助注释疏通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品味文章语言,借助画面及文字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
2.引导学生在相关文化知识的助读过程中,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景的欣赏之意,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本文句式以骈句为主,音律和谐,适合朗读,可利用多种诵读形式交错进行,在反复的诵读中,感知课文内容,感受诗文音韵美。
2.自主学习法。学生根据课文下注释,疏通文意,疑难的小组4人讨论交流,学生解决不了的,老师予以解决。3.联想、想象法。本文是写景名篇,在课堂学习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还原作者当时观景时的情景和视角,在头脑中再现文中描绘的景物的特点和神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烟波浩渺的长江有一条神奇秀丽的峡谷,几千年来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天我们一起跟随郦道元的笔端去揭开三峡神秘的面纱。(屏显:三峡风光配乐)
二、导学
(一)初读课文正节奏
1.教师播放配乐朗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分清节奏、把握语气语调。
2.生在背景音乐中试读课文,要求字音准确,句读恰当。
阙(quē) 叠嶂(zhàng) 曦月(xī) 襄陵(xiāng) 沿溯(sù)素湍(tuān) 绝巘(yǎn) 长啸(xiào) 属引(zhǔ) 哀转(zhuǎn)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屏显)3.教师请四名学生轮读文章的四个段落,比比看,谁读得好,师生共同评议。4.分组赛读。
(二)译读课文通文意
过渡语:学习文言文,要在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后,还需要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意思。
1.学生根据文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有疑难的句子圈划出来,四人一小组,讨论解决。尽量由学生自行解决,感到困惑的问题提交全班合作探究。教师伺机适当点拨引导。
重点字词积累:
阙、沿溯、襄陵、疾、绝谳、飞漱、属引、传响
悬泉:从山上流下的山泉,小的叫悬泉,大的叫瀑布。(提示: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重点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即“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两句合为一句,是互文的修辞手法。既精简了字词,又保持了原意。)【屏显】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回清波,绿潭映倒影)
2.播放背景音乐,师生齐读课文。
(三)美读景物感特点
过渡语:疏通文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的笔墨,细致的展现了三峡山水的美。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用“三峡美,美在山(水)的(体现特点的四字形容词),我从(文中原句)可以看出来”这样的句式说话。
1.师示范表达:
三峡美在山的连绵不断、高耸入云,我从文中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中读出来的。
2.学生自主思考批注。
3.学生交流发言,教师引导,其余同学补充。
4.通过同学们的品读交流,我们感受到了三峡之水在四季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夏季之水的湍急迅猛,春冬之水的清荣峻茂,秋季之水的萧瑟凄异,山谷悠长。
(四)品读美文知写法
过渡语:作者用了细致的笔法展现了三峡的山水之美,描写角度多变,生动形象,那么作者是如何多角度细致地展现的呢?请你从文章结构、动静描写、正侧描写、感观描写等角度体会本文的写作技巧。
1.师示范表达:文章第一自然段总写三峡的峰峦重叠、高耸入云的山势。“两岸连山”是正面写山的连绵不断,“略无阙处”则是从侧面写山的“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运用夸张手法正面写山的“高耸入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从侧面烘托山的“高峻”。
2.学生自主思考批注。
3.学生交流发言,教师引导,其余同学补充。
4.通过同学们的品读交流,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用了正侧面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夸张比喻和互文的修辞,对比的手法,并调动了视觉、听觉的感官来表现三峡山水的美景。
5.学生配乐齐读,再次体会文章的写法美。
(五)作者补充,体悟情感
过渡语:这优美的山水之景,细腻的写法之中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1.有关作者──郦道元的简介。
郦道元(470—527),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县)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他先后在平城(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市)和洛阳担任过御史中尉等中央官吏,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并且爱好游览,足迹遍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江苏、内蒙古等地,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阅读了大量地理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他参阅了437种书籍,通过自己的实际考察,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巨著。
2.有关《水经注》的背景资料。
《水经注》本书共四十卷,记述了一千多条河流的发源地点、流经地区、支渠分布、古河道变迁等情况,同时还记载了大量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资料,以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山川胜景、历史沿革、风俗习惯、人物掌故、神话故事等内容。是我国一部地理百科全书。
明确:《三峡》一文饱含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意。
三、拓展延伸
过渡语:关于三峡山水之特点,在我们之前学过的一首七言绝句中就有所体现,那就是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一)对比阅读:
一起来欣赏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找出与《三峡》中的描写相一致的地方。
1.生思考交流。
2.教师补充明确:
明确:朝辞白帝彩云间——朝发白帝。
千里江陵一日还——暮到江陵。
两岸猿生啼不住——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轻舟已过万重山——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二)作业推荐
基础作业:1.背诵本文,积累文言词汇。
提高作业:2.把收集到的写三峡美景的诗句或者优美语句写在摘抄本上,作为作文的素材。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