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14《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父亲及“背影”的形象。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背影的意义。
3.教会学生掌握分析叙事散文细节的方法,体会叙事散文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父亲以及“背影”的形象。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背影的意义。
教学难点
教会学生掌握分析叙事散文细节的方法,体会叙事散文的特点。
教学方法
1.圈点批注法。
2.启发式教学法。
3.资料助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影总是很简单,简单是一种风景;背影总是很孤零,孤零更让人记得清。”(诗歌导入,引入课题。)
二、新授:
(共设计为六个部分,分别是:知人论世、预习检测、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授课前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清楚本节课学习任务。(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1.整体感知父亲以及“背影”的形象。
2.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背影的意义。
3.掌握分析叙事散文细节的方法,体会叙事散文的特点。
第一部分:知人论世
出示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第二部分:预习检测
字音字形及词语解释。
第三部分: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设计意图:锻炼学生概括文本的能力)
本文写了“我”离开南京到北京,父亲送“我”到浦口火车站,照料“我”上车,并为“我”买橘子的事。
问:文章标题是“背影”,“背影”是谁的背影?(父亲——板书父亲)谁在看着父亲的背影?(儿子——板书儿子)
问:儿子对父亲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探讨——方法:如何通过文章里的细节,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走进文章,看细节。)
第1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问: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呢?
同学们和自己的父亲多久没见了?想念父亲的时候,脑海中浮现的是父亲的什么样子?而朱自清两年多没见自己的父亲了,回想起并难以忘怀的却是父亲的背影。(PPT展示“补充资料”,请一名学生朗读。)
分析第2-3段。(段2——点名事情的起因;段3——概述家中“惨淡”光景。)
2.“我”此时对父亲的态度是怎样的?(不乐意、不耐烦、不理解)(反过来分析父亲对我——关心、体贴)(相机板书)(段4-5)
第四部分:合作探究
1.细读第6段,讨论体会作者是如何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前后两人一小组,讨论交流)
买橘子要走的线路、父亲的身材、点出了父亲买橘的不易。
从父亲的衣着——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从父亲的走路姿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从父亲爬月台——动作描写——这是一个艰难但努力的背影——白描
教师:品读时引导学生上讲台表演父亲买橘时的动作。
2.“我”对父亲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感动、感激、关心、心疼)
3.带着理解,有感情齐读第6段。
4.“我”读信读到此处,为什么会流泪?(“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此句是否前后矛盾,你读出了什么?——父亲的示弱 思念)
第五部分:课堂小结
1.通过父亲为“我”买橘,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沉重的、蹒跚的、艰难而又努力的父亲的背影形象。
2.体会到了儿子对父亲情感态度的变化。
3.学习了如何分析散文的细节: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
(2)刨根问底——重视疑点和陌生化的细节
(3)形散神聚——所有细节都最终指向主旨
第六部分:拓展延伸
在你的印象中,父亲是否也给你留下过如此感动的回忆呢?请你仔细回忆当时的场景,具体到对方做了什么动作,他是什么形象,或说了什么话,将这些叙述出来并付诸笔端,记住要表现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
板书设计:
示弱、思念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能从文章情感发展的线索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体会“我”对父爱的不理解,不耐烦到理解的情感变化。
2.能够引导学生抓关键细节,重点分析感悟“背影”,把握父亲的形象。
3.能引导学生利用散文文体知识进行文本解读,并渗透叙事散文学法的教学。
不足之处:
1.由于本文的情感与形象互相交融,在分析形象与把握情感上结合得不够好,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散文学习的整体美感。由于课时设计,讲的点还是不够“精”。板书设计稍显单调。
2.环节之间时间安排上还可再精细。如:在“知人论世”和“预习检测”部分可与“父子关系”放在一起,为后面研读第六段留足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