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10 三峡 郦道元 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10 三峡 郦道元 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30 20:30: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三单元 山川美景
10 三峡 郦道元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自.( 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
略.无.( 完全没有 )阙.( 同“缺”,空隙、缺口 )处。重岩叠嶂,隐天
蔽.( 遮蔽 )日,自.非.( 如果不是 )亭.午.(正午 )夜.分.( 半夜 ),不见
曦.( 日光,这里指太阳 )月。
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完全没有
同“缺”,空隙、缺口
遮蔽
如果不是
正午
半夜
日光,这里指太阳
至于夏水襄.( 冲上、漫上 )陵.( 山陵 ),沿.( 顺流而下 )
溯.( 逆流而上 )阻绝.( 断绝 )。或.( 有时 )王命急宣.( 宣布、传
达 ),有时朝.( 早晨 )发.( 从……出发 )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
百里,虽.( 即使 )乘奔.( 指飞奔的马 )御风,不以疾.( 快 )也。
冲上、漫上
山陵
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
断绝
有时
宣布、传

早晨
从……出发
即使
指飞奔的马

春冬之时,则素.( 白色的 )湍.( 急流 )绿潭,回清.( 清波 )倒
影,绝.( 极高的 ) ( 山峰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 冲荡 )其
间,清荣.( 茂盛 )峻茂,良.( 甚,很 )多趣味。
每至晴.初.( 天刚放晴 )霜.( 下霜 )旦.( 早晨 ),林寒涧肃.( 肃
杀,凄寒 ),常有高猿长啸.( 啼叫 ),属.( 连接 )引.( 延长 )
凄.异.( 凄惨悲凉 ),空谷传响.( 回声 ),哀转久绝.( 消失 )。故渔
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白色的
急流
清波
极高的
山峰
冲荡
茂盛
甚,很
天刚放晴
下霜
早晨

杀,凄寒
啼叫
连接
延长
凄惨悲凉
回声
消失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
能通航。 
3.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
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 
5.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6.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接连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
中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本文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
色,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一、默写
1. ,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 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 , ”描
写水势盛大,又用“ , ”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
练而意蕴丰富。
3. 郦道元在《三峡》中用夸张的手法道出夏天江水之急,表现江水
一泻千里的气势的句子是: , 。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4. 主题式默写 数千年来,有文人游览山川,抒发情随境变的凄
凉:“巴东三峡巫峡长, ”(郦道元《三峡》)。有墨客
观赏江海,感叹自然的阔大神奇:“ ,山岛竦峙”(曹操《观
沧海》)。有人借秋景抒发思乡的情思:“ ,小桥流水人
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有人别出心裁,借明丽的秋景引出豪迈
的诗情:“ ,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其
一)]。
猿鸣三声泪沾裳 
水何澹澹 
枯藤老树昏鸦 
晴空一鹤排云上 
二、文言词汇过关
5. 通假字
略无阙处 “ ”同“ ”,
6. 古今异义
(1)至.于.夏水襄陵 古义: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2)或.王命急宣 古义: 今义:或者,或许
(3)良.多趣味 古义: 今义:好
阙 
缺 
空隙、缺口 
到了 
有时 
甚,很 
7. 词类活用
(1)动词作名词
虽乘奔.御风 在句中的意思:
(2)形容词作名词
回清.倒影 在句中的意思:
(3)名词作动词
每至晴初霜.旦 在句中的意思:
指飞奔的马 
清波 
下霜 
8. 一词多义
介词,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连词,如果
动词,断绝
形容词,极高的
动词,消失
名词,清波
形容词,清澈
9. 词语辨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B. 沿.溯阻绝(沿着)
C. 或.王命急宣(有时) D. 清荣.峻茂(茂盛)
【解析】句意: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沿:顺流
而下。故选B。
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 绝. 多生怪柏/千山鸟飞绝.
B. 虽乘奔.御风/屠乃奔.倚其下
C. 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D. 清.荣峻茂/濯清.涟而不妖
【解析】A项,极高的/消失。B项,指飞奔的马/奔跑。C项,白色的
/不加装饰的。D项,清澈。故选D。
D
三、文意理解
10. 下面对《三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 文章起首写山;夏天和春冬季,重点写水;最末段写秋季,又以写山为主,高山上的猿声暗示山高岭连、峡窄水长的地貌。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B.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 “清” “影” 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C. 文中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的是动景;“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描写的是静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D. 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凝练,句式骈散结合,多用四字句,间有五、六、七言,和谐又有参差变化,读来有抑扬顿挫之感。
C
【解析】“素湍”“回清”和“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都属于动
景,“绿潭”“倒影”描写的是静景。故选C。
11. 作者既写“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为什么又说“朝发白
帝,暮到江陵”,这是否自相矛盾?




 不矛盾。前句概述夏季江水的凶险,在通常情况下,船只因江水流
速过急,不会冒险出发,但在“王命急宣”的情况下,船只一旦起航,
便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作者正是通过一般和特殊这两种情况的
对比性叙述,表现夏日的长江水势大,流速快。 
12. 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与上文“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相
呼应;内容上,渲染三峡秋季萧瑟、凄清的氛围,佐证三峡山高水长的
特点,表达对三峡渔民生活艰辛的感慨。 
四、比较阅读
选文依据:游江河湖海,访名山大川,古人笔下的游记,似乎寥
寥数笔就能将山河之奇美勾勒出来。让我们阅读这三篇文章,跟随古
人的脚步领略三峡的雄奇、黄山的高峻、大龙湫的壮美,共赏祖国山
川之奇绝。
【甲】三峡(原文略)
【乙】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
之下。夕宿慈光寺。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
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
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
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
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选自袁枚《游黄山记》,有删改)
【注释】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
山轿。
13. 【明确词义】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A. 公步行良.苦/良.多趣味
B. 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忘恩负.义
C. 引.五六壮佼者来/属引.凄异
D. 行至云巢,路绝.矣/绝. 多生怪柏
【解析】A项,甚,很。B项,背/背弃,辜负。C项,带领/延长。D
项,断绝/极高的。故选A。
A
14. 【辨明句读】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初 犹 自 强 至 惫 甚 乃 缚 跨 其 背 于 是 且 步 且 负 各 半
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
15. 【情境讨论】黄山处处皆有胜景,但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能尽
登。小语和小文结合【乙】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请你将他们的
对话补充完整。
小语:我认为这是因为黄山① 的特点,【乙】文中提到
“行至云巢,路绝矣”,需要攀登云梯而上,途中见“万峰刺天”,表
现出黄山的难以攀登。
海拔高 
小文:的确如此,另外也是因为黄山② 的特点,如【乙】文
运用了③ 的手法,通过描写僧人“虽兜笼不能容”的劝
告和④
,体现出登黄山之艰难。
险峻 
侧面烘托(描写) 
“我”在登山时非常疲惫,绑在“海马”背上才能上山的情
况 
【参考译文】【乙】癸卯四月二日,我游览完白岳峰后,就在黄山
温泉沐浴。温泉的水甜而清冽,温泉就在悬崖的下面。晚上我在慈光寺
住宿。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诉我说:“从这里开始,山路狭窄危险,连
兜笼也容不下。你自己步行会很辛苦,幸好当地有背惯了游客的人,叫
作‘海马’,可以雇用。”于是他便领了五六个健壮的人来,人人手里
拿着几丈布。我自觉好笑,难道瘦弱的老人又重新做襁褓中的婴儿吗?
开始时还想强撑着自己走,等到疲劳不堪时,就绑在“海马”的背上。
就这样一半自己走,一半靠人背着攀登。走到云巢,路断了,只能踩着
木梯子上去,只见无数山峰直刺苍穹,慈光寺已经落在锅底了。当晚我
到文殊院住了下来。
【丙】
是后①,予一岁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向.所
见。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②上,渐闻有水声。乃缘.石矼下,
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渤渤③如苍烟,乍小乍大,鸣渐壮急。水落潭上
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反碧滑如
翠羽凫毛。潭中有斑鱼廿余头,闻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
世士然.。
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
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掔④欲争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黄
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⑤牵连下,窥人而啼。纵观久之,
行出瑞鹿院前——今为瑞鹿寺。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
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
(选自李孝光《大龙湫⑥记》,有删改)
【注释】①是后:指大德七年秋季八月间作者曾游览过大龙湫。②
石矼(gāng):石桥。③渤渤:喷溢四散的样子。④掔(qiān):同“牵”。
⑤偃木:倒伏着的树木。⑥大龙湫(qiū):雁荡山西谷一大瀑布。
16. 摄制组准备沿着李孝光所辟之路探访雁荡山,疏通文意可以更
好地拍摄,请你完成下面的整理单。
文言字词 方法借鉴 字词释义
如避世士然. 【课内迁移法】 康肃忿
然.曰 (1)
前.行,人迷不得
路 狼不敢前. (2)


……的样子 
方位名词作
状语,往前,
向前 
不能如向.所见 【查阅词典法】①朝
着,面对。②方向,趋
向。③往昔,从前。 (3)
乃缘.石矼下 【语境推断法】根据上
下文语境推断 (4)
往昔,从前 
顺着,沿着 
17. 在拍摄之前,需要确定观察方式、观察顺序和所观察的景物。请
你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瀑布观察表。
(1)主要观察方式
( A ) A. 定点观察 B. 移步换景 (2)观察顺序及景物:瀑布→潭上
洼石(石头、树木)→
→西南石壁上的
A
潭中游
鱼 
黄猿 
【解析】通过文中“乃缘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渤渤如
苍烟,乍小乍大,鸣渐壮急”等内容可知,作者顺着石桥下去,走出乱
石丛,才看见瀑布垂挂着,属于定点观察。
18. 摄制组对【丙】文的语句进行分析。
(1)摄制组发现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没有标点,请你用“/”断句。
乃 解 衣 脱 帽 著 石 上 相 持 扼 掔 欲 争 取 之 因 大 呼 笑
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掔/欲争取之/因大呼笑
(2)摄制组发现,作者在描绘大龙湫风光时手法多样,请你任选一种
角度(修辞、感官、色彩等),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
始见瀑布垂,渤渤如苍烟,乍小乍大,鸣渐壮急。水落潭上洼石,
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






 示例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垂挂着的瀑布所产生的水汽比
作苍茫的云雾,把瀑布跌落在低洼石面上反射出的色彩比喻成丹砂一样
的红光,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瀑布的湍急,画面感极强。 
 示例二:“始见瀑布垂”“水落潭上洼石”,视角自高而下,由仰
望至俯视,极有层次地写出了眼前瀑布从天而降、轰然迸落的姿态,极
其雄奇壮丽。 
19. 摄制组的同学就文章的结尾展开了讨论,请你加入,结合文章
内容补全对话。
小语:李孝光别具匠心,以“明月”结尾,“人迷不得路,独见明
月宛宛如故人”,在情感表达上富有深意。
小文:我同意。
示例:“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写李孝光虽迷路但
无半分焦急,反而视明月如故人,可见他的潇洒惬意、乐观豁达,以及
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的心态。
【参考译文】【丙】从此以后,我每年都会来一次。来时,常在九
月。因为在十月,瀑水就减少,不能像以前所见到的那样。今年冬天又
是大旱,我自外而来,到那庵外的石桥上,渐渐有水流声可以听到。于
是顺着石桥下去,走出乱石丛,才看见瀑布垂挂着,水气喷溢升腾犹如
苍茫的云雾,忽大忽小,而水声也渐渐宏壮急迫起来。瀑水跌落在水潭
中低凹的石面上,石面被瀑水猛烈地冲击,反射出丹砂一般的红光。石
间没有丝毫的泥土气息,生长于此的树木本该瘦瘠,却反而像翠鸟和野
鸭的羽毛那样碧绿光滑。水潭里有二十多尾斑鱼,听到石头被水冲击转
动的声音,就舒缓地摇尾游向远处,悠闲徘徊,就像避世的隐士那样。
家僮此时在石旁放置了大瓶,想盛接由上而来的瀑水。瀑水忽然飞
舞着向人们扑来,势头加大了一倍,家仆们无法再取回瓶子。于是他们
解衣脱帽放在石上,互相牵拉着手,想争先取回瓶子,因此而大声呼叫
笑闹。西南方的石壁上,有几十只黄猿,听到笑闹全都惊惶不安,攀缘
着山崖顶端横卧的树木鱼贯而下,窥视着游人啼叫。我们放眼观赏很
久,才走到瑞鹿院前——瑞鹿院就是现在的瑞鹿寺。这时太阳已经落
下,青苍的树林里堆满了落叶,往前走时,人们已迷失了路径,只见明
月当空依依多情,仿佛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