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11 短文二篇 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11 短文二篇 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30 20:5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第三单元 山川美景
11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山川之.( 的 )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
色交.辉.( 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 季,季节 )俱.( 都 )备。
晓雾将歇.( 消散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坠落 ),沉.( 没入水中
的 )鳞竞.( 争相 )跃。实.( 实在,的确 )是欲.界.( 这里指人间 )之
仙.都.( 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自康乐以来,未复.( 再 )有能与.( 参
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其奇者。

交相辉映
季,季节

消散
坠落
没入水中

争相
实在,的确
这里指人间
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
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想要,打算 )睡,月色入
户.( 门 ),欣.然.( 高兴的样子 )起行。念.( 考虑,想到 )无与为乐
者,遂.( 于是,就 )至.( 到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睡
觉 ),相.与.( 共同,一起 )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
澈 ),水中藻、荇交.横.( 纵横交错 ),盖.( 大概是 )竹柏影也。何夜
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只是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语气词,相当
于“罢了” )。
想要,打算

高兴的样子
考虑,想到
于是,就



共同,一起
形容水的澄

纵横交错
大概是
只是
语气词,相当
于“罢了”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5.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6.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
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
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答谢中书书》以清丽、凝练的文辞,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
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
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了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还未入眠,便
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人一同在月光下的庭院中散步的情景。寥
寥数语,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以及漫步的悠闲都
包含其中。
一、默写
1. 自康乐以来, 。
2.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3. 在《答谢中书书》中,陶弘景以“ , ”
两句描写了夕阳西下时潜游的鱼儿争先恐后跳出水面的情景。
4.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用“ ,
、 , ”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皎洁、树影摇曳的美
妙景象。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
藻 
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5. 主题式默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中
“高峰入云, ”让人领略到山水相映之美;苏轼的《记承天
寺夜游》中“ ,水中藻、荇交横”让人欣赏到一个澄
澈透明、似真似幻的世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 ,
风正一帆悬”让人领会到江面的辽阔无际;谭嗣同的《潼关》中“
,山入潼关不解平”让人强烈感受到河流的奔腾、秦岭的险
峻和诗人勇往直前的少年意气。
清流见底 
庭下如积水空明 
潮平两岸阔 
河流
大野犹嫌束 
二、文言词汇过关
6. 古今异义
(1)夕日欲颓. 古义: 今义:萎靡
(2)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 今义:思念,想念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 今义:表转折,但是
坠落 
考虑,想到 
只是 
7. 一词多义
副词,将要,快要
名词,欲望
动词,想要,打算
动词,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连词,和、跟、同
8. 词语辨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 晓雾将歇.(消散) B. 夕日欲颓.(坠落)
C.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
【解析】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故
选D。
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 解衣欲.睡/夕日欲.颓
C. 自.康乐以来/自.以为大有所益
D.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儿女讲论文义
【解析】A项,到。B项,想要,打算/将要,快要。C项,从/自己。
D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和、跟、同。故选A。
A
三、文意理解
9. 下面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答谢中书书》通过描写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
之美和动静相衬之美,勾画出了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山水画卷。
B. 《答谢中书书》描绘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沉醉山
水的思想感情,并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仕途不得意之情。
C. 《记承天寺夜游》如一篇短小的日记,有时间、地点、人物,先叙
事,再写景,最后以议论点题。
D. 《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夜深不寐,欲寻人赏月为乐,就到承天
寺找张怀民。一个“遂”字点出了二人趣味相投。
B
【解析】《答谢中书书》中没有表达作者“仕途不得意之情”,B项
说法属于无中生有。故选B。
10. 《答谢中书书》一文中的议论句是哪一句?有何作用?



 议论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作用:表明能欣赏山水
美景的人很少,同时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
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11. 请简要分析苏轼夜游的“乐”从何而来。



 作者虽遭贬谪,内心悲凉,但月色如水,让人陶醉,乐从心生。更
有知己相伴,享受漫步的悠闲,喜从心来。可见“乐”是作者以豁达乐
观的心胸同友人一起欣赏月下美景而产生的。 
12. 《记承天寺夜游》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
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描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
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他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
人”,都是苦中作乐,用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
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
能使自己保持乐观的心态。 
四、比较阅读
选文依据:“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美景难得,能共赏美景的知
音亦难寻。而陶弘景和何文渊都将谢灵运引为知音,表达了与古今知音
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让我们阅读下面这两篇文章,与他们一起共
赏美景,体味其情思。
【甲】答谢中书书(原文略)
【乙】
康乐公谢灵运出刺①温州,每政暇.即游江心寺,寺之境界②,宛在江
中,足以远尘俗而绝.嚣喧也。寺之侧旧有谢公亭,相传谢公来游必憩息
于此,今千有余年,而废兴者数.矣。
其亭十楹③,高一丈二尺,深一丈六尺,涂以丹粉绘以兰蕙周回杂植
竹木怪石中置图书笔砚极为幽雅。凭栏瞩目,则山林之苍翠,烟霞之聚
散,举在望中;侍席怡情,则潮水之生落,鱼龙之出没,咸④集眼底。宁
⑤不令人心旷神清,万虑尽销息乎?谢公禀性旷达,酷好山水,尝.游于此
也。
(选自何文渊《谢公亭记》,有删减)
【注释】①出刺:出任州府长官。②境界:场景与边界。③楹:柱
子。④咸:皆,都。⑤宁:难道。
13.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
文言字词 方法策略 字词释义
足以远尘俗而绝.嚣喧
也 【课内迁移】 沿溯阻绝. (1)
尝.游于此也 尝.射于家圃 (2)
每政暇.即游江心寺 【成语勾连】目不暇.接 (3)

而废兴者数.矣 【语境推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
行推断 (4)

断绝 
曾经 
空闲,闲
暇 
多次,屡
次 
14. 请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涂 以 丹 粉 绘 以 兰 蕙 周 回 杂 植 竹 木 怪 石 中 置 图 书 笔 砚 极 为
幽 雅
涂以丹粉/绘以兰蕙/周回杂植竹木怪石/中置图书笔砚/极为幽雅
15. 小南和小广将【甲】【乙】两文进行联读,请你参与并回答下
面的问题。
(1)两文的观察角度有相似之处。【甲】文“ ”是仰视,
“ ”是俯视。【乙】文中“侍席怡情,则潮水之生落,鱼龙之
出没,咸集眼底”是 ,“凭栏瞩目,则山林之苍翠,烟霞之聚
散,举在望中”是 。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俯视 
仰视 
(2)请结合两文,联系小贴士,探究历代文人追念谢灵运的原因。
小贴士
谢灵运博览群书,工诗善文,才华横溢。他清高自持,不被朝廷赏识重
用,屡遭贬谪。他淡泊名利,喜欢游山玩水,写下众多吟咏山水的诗
篇,有“中国山水诗派鼻祖”的美名。



 示例:谢灵运热爱自然山水,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文,其醉情山水
之心与后代文人相通;他性情旷达,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
持清高的气节,其品性为后代文人所敬仰。 
选文依据:“贬谪”是苏轼一生中避不开的话题。身处偏远的黄州
与儋州,行于朗月当空的夜晚,试看这位文豪的心境会有怎样的变化。
【参考译文】【乙】康乐公谢灵运出任温州刺史时,常常在政务
闲暇时到江心寺游玩。看江心寺的环境,宛如处在江水之中,足以远
离尘俗,隔绝喧嚣。在江心寺的旁边,曾有一个谢公亭,相传谢灵运
来此游玩时,一定在这儿休息,如今过了一千多年,(亭子)荒废和兴
建多次了。
那亭子的十根柱子,高一丈二尺,深一丈六尺,用彩色的颜料在柱
子上彩绘兰草和蕙草,亭子周围环绕着各种竹子、树木等植物和奇形怪
状的石头,亭中放置有图书笔砚,非常幽静雅致。倚靠栏杆观看,苍翠
的山林,时而聚拢、时而消散的烟霞,都汇聚在自己的视野里;放下书
卷靠在座席上怡悦情怀,就有潮水起落,鱼儿沉浮,都聚合在眼前。难
道不令人心胸开阔,神志清明,一切的忧虑都消失停止吗?谢公天性旷
达,十分爱好山水,这应该是他在公务闲暇时曾在此游玩(的原因)吧。
【丙】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略)
【丁】
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
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糅,屠沽④纷
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
过⑤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⑥无得,更欲远去,不知
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选自苏轼《书上元夜游》,有删改)
【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
南。③民夷:汉族和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
⑤过:苏轼的小儿子,名苏过。⑥韩退之钓鱼:韩退之指韩愈,他曾在
诗中借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
好,不得志。
1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
A. 有老书生数人来过./及鲁肃过.寻阳
B. 屠沽纷然./欣然.起行
C. 归舍已三鼓.矣/箫鼓.追随春社近
D. 盖.自笑也/欲盖.弥彰
【解析】A项,拜访/经过。B项,……的样子。C项,古代夜间计时
单位/打击乐器。D项,大概是/掩盖。故选B。
B
17. 请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予 欣 然 从 之 步 城 西 入 僧 舍 历 小 巷
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18. 【丁】文中作者“自笑”和“笑韩退之”的原因各是什么?



 “自笑”,是见儋州上元之夜繁荣景象的悠然自得之笑,也是为自
己看破得失而笑;“笑韩退之”,则是笑韩愈思想拘泥呆板,不能看破
得失,不能做到随遇而安。 
19. 小南和小广两位同学对【丙】【丁】两篇文章展开联读。
(1)请你根据【丙】【丁】两文的内容帮小南把下面的读书札记补充
完整。
读书札记
篇目 时间 地点 同游人 情感关键字
《记承天寺夜
游》 元丰六年十月
十二日夜 黄州 张怀民 ①
《书上元夜游》 ② ③ ④

闲 
己卯上元 
儋州 
老书生数
人 
(2)小南和小广在联读过程中讨论了自己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请你将他们的对话补充完整。
小南:【丙】【丁】两文描写了苏轼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夜游”
所见,【丙】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写出了①
;【丁】文中“② ”一句,
写出了儋州上元夜特有的热闹氛围。
小广:我却从这不同的月夜之景中感受到了苏轼相同的心境:③


下庭院空明澄澈之景 
民夷杂糅,屠沽纷然 

轼虽遭遇贬谪,却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参考译文】【丁】己卯年正月十五,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来
拜访,对我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否和我们一起出去走走呢?”
我高兴地答应了他们。步行到城西,进入僧舍,走过小巷,这里汉人和
少数民族百姓杂聚在一起,有各式各样做生意的。回到家中已经三更
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鼾声接连响起。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
么是得,什么是失呢?儿子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
当然也是笑韩愈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
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