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 第4章 植物与土壤 综合实验探究精选(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 第4章 植物与土壤 综合实验探究精选(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5-31 16:16:2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册 第四章 植物与土壤 综合实验探究精选
1.在《植物的养护》拓展课上,某同学发现,给种植在不同土壤上的植物浇水,渗出的水量是不同的。同学们通过分析后,决定开展不同种类土壤保水能力强弱的探究活动,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如下研究:
【原理】土壤的保水性能越好,相同情况下,流失的水分就越   。
【器材】锥形瓶、漏斗、纱布、壤土、砂土、量筒等。
【方案】⑴实验中,在两个漏斗中应放入不同种类的土壤,除了浇水量相同外,还要控制相同的量是   。
⑵若通过实验得出壤土的保水性能好的结论,那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⑶实验时,有同学认为通过比较不同小组锥形瓶中水体积的多少,也能判断不同小组间所选用土壤的保水能力,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一定可行?   (选填“是”或“否”)。
2.小科常常看到妈妈将做菜后剩下的蛋壳倒扣在栽有吊兰的花盆中,妈妈认为蛋壳中含有促进吊兰生长的营养物质,蛋壳真能促进吊兰生长吗?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小科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首先选取发育情况相同的两株健壮的吊兰幼苗,分别栽入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花盆中。
②甲盆中不放蛋壳,乙盆中放蛋壳,其他实验条件都相同。
③一段时间后,吊兰生长状况发生了变化,小兰将变化情况记录在下表中。
植株 实验前质量/克 实验后质量/克 生长情况
甲 41 51 植株弱小,叶色变黄
乙 41 70 植株较健壮,叶色较绿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妈妈认为蛋壳中含有促进吊兰生长的营养物质”,属于科学探究基本过程中的   (填“提出问题”或“作出假设”)。
(2)该实验过程中,起对照作用的是植株    (填“甲”或“乙”)。
(3)小科的实验有不足之处,请提出改进建议:   。
3.某校同学在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时,做了如下几个实验。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 一:将少许土壤放入试管中,在酒精灯上加热(如图1);
实验二:取充分干燥后的土壤,先放在天平中称得质量为 m ,将它们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如图2),待土壤冷却后,再次用天平称量剩余物质质量为 m ;
实验三:取土壤样品 100克,放入大烧杯中,向烧杯中倒入足量蒸馏水,将搅拌静置后得到的上层土壤浸出液进行如图3和图4的操作。
(1)实验 中若出现   的现象,可以说明土壤中含有水。
(2)实验二中,用充分干燥的土壤是为了   ,若土壤中含有有机物,则实验二中 m 与 m 的大小关系为   。
(3)实验三的目的是    。
4.为测定某种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小金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操作,回答相关的问题。
(1)得到体积相同的土块与铁块。
小金的想法有如下两种:①从较大土块中切下一块棱长为4cm的正方体土块,再找一块规格与之完全相同的铁块。②找一块现成的棱长约4cm的正方体铁块,量出棱长。再从较大的土块中切取与铁块相同的土块。
以上两种做法中,更合理的是   (选填“①”或“②”)。
(2)测量土块中空气体积。
操作:将土块和铁块分别放入2只相同的烧杯中,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先沿烧杯壁缓慢地向烧杯内注水,如图甲所示。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 ■ ,直到水把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记录用水的体积分别为V1、V2。
①上述 ■ 处的操作应是   。
②若土块体积为V,则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为   。
③为减小测量误差,实验时所用烧杯应选图乙中的   (选填“A”或“B”)。
5.课外活动课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植物的生长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要求大家分组进行探究。某小组讨论后认为可能有三个因素会影响植物生长,并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方案。(说明:所用的花盆和植物相同,“+”的数量表示浇水量的多少或光照时间的长短)
花盆编号 土壤种类 浇水量 光照时间长短
1 壤土 +++ +++
2 壤土 +++ ++++
3 砂土 +++ +++
4 壤土 ++++ +++
(1)在科学实验中,当实验结果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时,必须控制好变量。1、2号花盆的其他因素都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因素是   。
(2)仔细分析1号与3号花盆的实验设计,你认为他们所要探究的问题是   。
(3)由于土壤的结构不同,因此它们的保水、通气等能力也是不同的。如果我们向2、3号花盆中同时浇一定量的水,则从盆底流出水分较多的是   花盆。
6.华北某地区经常出现苹果小叶病,有人认为是土壤中缺锌引起的,有人认为是土壤中缺镁引起的,科研人员为弄清到底是缺少哪种元素诱发了苹果小叶病,进行如下实验。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将洗净根部的苹果幼苗分成三组;②配制适量的完全培养液放入培养缸 A,在培养缸 B、C中分别加入相应的培养液;③将三组苹果幼苗分别栽培在上述培养缸中;④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记录分析苹果幼苗的生长发育情况。
(1)实验中对苹果幼苗选择上的要求是   。
(2)步骤②中培养缸 B、C的培养液应如何配制:   。
(3)将苹果幼苗根部洗净的目的:   。
(4)如出现实验现象   ,则说明苹果小叶病既与缺镁有关,又与缺锌有关。
7.科研人员在研究植物运输无机盐离子的途径时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甲:将柳茎一段的韧皮部与木质部剥离分开,在两者之间插入不透水的蜡纸,对照组则不插入蜡纸,在柳树根部施予含放射性42K的无机盐溶液,5 h后测定42K在柳茎各部分的分布(如图所示)。
实验结果A:有蜡纸隔开的木质部含有大量的42K,而韧皮部几乎没有42K。
实验结果B:在上一实验枝条上韧皮部和木质部没被剥离的部分,以及对照实验中,韧皮部都有较多的42K。
(1)试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对上述研究结果作出解释。
解释结果A:   ;
解释结果B:   。
(2)实验乙:将棉花一段茎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剥离分开,其间插入不透水的蜡纸(对照组不插入)。叶片施用含32P的无机盐溶液。1 h后测定含32P的无机盐的分布,结果有蜡纸隔开的韧皮部含大量32P,而木质部没有32P。
试根据实验乙的结果得出结论:   。
8.小乐通过实验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部位,实验步骤如下:
①取粗细大小相似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3根,如图所示。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斜面,且斜面的面积相同,再分别按表中的3种处理方法处理。
②处理好后,将每组枝条分别插入3瓶盛有等量稀释红墨水的烧杯中,并用3个夹子将各组枝条分别固定(B组枝条只将剥去树皮的木质部部分浸入红墨水中),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10分钟后取出枝条,用刀片横切枝条的中上部,用放大镜观察枝条横切面被染色的部位。
实验组别 实验现象
A.自然状态的枝条(不作处理)
B.剥去下半部树皮的枝条
C.除去木质部的枝条,只留下树皮
(1)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斜面,且斜面的面积相同,其目的是   。
(2)A组和B组对照,基于的假设是   。
(3)按照实验步骤正确操作后,观察发现3根枝条中上部的横截面都未被染色。请从实验选材角度分析,说明原因:   。
(4)改进实验后,依据现象可以得出结论: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是通过木质部运输的。若将A组枝条进行纵切,依据   的现象,还可说明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向是自下而上的。
9.小滨偶然发现月季茎折断后仍能成活(如图甲),想探究月季茎折断后什么情况下还能成活?他将生理状况相似的20株月季分成五组,进行如下表所示的处理。(处理方法和位置如图乙、丙所示,云母片能阻断物质的运输。)
组别 处理方法
1 不做处理
2 在B处韧皮部环割一圈
3 在B处韧皮部环割半圈
4 在A处木质部切断并插入云母片(不影响韧皮部功能)
5 在B处木质部切断并插入云母片(不影响韧皮部功能)
(1)第1组不做处理是为了作为   。
(2)结合以上信息判断,一段时间后月季植株一定死亡的实验组有   (填组别)。
(3)为探究月季折断程度是否影响月季的存活,应增加一组(第6组)实验的处理方法是   ,并与第5组形成对照。
(4)经以上6组实验可以得出折断的月季是否仍能存活与月季折断的程度和   有关。
10.小叶在研究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密度(单位面积气孔数目)时,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案进行实验。
方案一:用显微镜观察同一张蚕豆叶片的上、下表皮装片。
方案二:把新鲜的蚕豆叶片浸没在60℃左右的水中(如图),观察叶片两面的气泡数目。
方案三:在一株生长旺盛的蚕豆植株上选取一片蚕豆叶,用滤纸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将两张浸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遇水会变红)相对应地贴在叶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针将其固定。观察贴在叶片上、下表皮上的滤纸哪一张先变色,哪一张的颜色更深一些。
(1)采用方案   可以观察到叶片的保卫细胞。
(2)方案二中观察到   的现象,说明叶片下表皮气孔密度比上表皮大。
(3)小叶采用方案三进行实验,贴上滤纸后经过较长时间,发现两张蓝色滤纸颜色变为一样红。小叶认为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同样多,与方案二的实验结论不一致。于是去问老师,老师询问了小叶的实验过程后,指出小叶用方案三所做实验的结论不可靠。你认为老师如此判断的理由是   

11.某兴趣小组用玉米幼苗作为实验材料,利用如图实验装置进行探究活动。装置中隔板与无色透明钟罩之间,以及隔板中央小孔与玉米茎之间都用凡士林密封
(1)为探究“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可在该装置的小烧杯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并将装置放在    (填“明亮”或“黑暗”)的环境中。
(2)为探究“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可在小烧杯内加入30mL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其对照实验装置中的小烧杯内应加入    。
(3)为观察“植物的蒸腾作用”,该装置需要改变的是    ,通过观察钟罩内的小水珠来判断玉米幼苗水分的散失。
12.某兴趣小组利用同一植物的新鲜枝条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处理如图所示,甲是去掉叶片的枝条,实验开始时四个装置的总质量相等。
(1)该兴趣小组应选择   两组来说明叶片是植物体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结构。
(2)该兴趣小组主要观察记录的实验结果是   ,从而分析得出有关蒸腾作用的正确的实验结论。
(3)该兴趣小组设计乙丙两组实验的目的是   
13.在探究“植物体水分的散失”时,小明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取A、B、C三个量筒,放在室内阴凉处。A中不放植物,B、C中各放一个生长状态相同的天竺葵枝条,B去掉所有叶片,C保留所有叶片,每天上午8时,向量筒加水至100 mL。晚上8时记录液面的刻度,连续5天。测得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分析数据并回答问题。
组别 液面刻度(mL)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A 99.5 99.5 99 99.7 99.3
B 94 96 90 97 92
C 60 62 50 64 60
(1)在五天中,每个量筒每天散失水分的量是不一样的,由此推断气温最高的是第   天。
(2)在探究天竺葵的茎散失水分时,应选取的实验组别是   。
(3)量筒C第五天通过叶片散失的水分是   mL。
(4)如果要根据上述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应分别计算A、B、C三个量筒五天测量的数据的   ,然后进行比较。
(5)根据对上表数据的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   。
14.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探究影响植物蒸腾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各装置的枝条大小及叶片数量相同且来自同种植物。初始质量均为300克。各装置均放置在通风状况相同的环境中,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请回答:
(1)瓶中清水表面滴植物油,这么做的目的是   。
(2)将甲、乙两组进行对照,探究的问题是   。
(3)兴趣小组根据实验得出结论:光照可以促进植物的蒸腾作用。其依据是   。
15.某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测量一段新鲜柳树枝条的吸水情况来研究蒸腾作用(如图)。装置是连通的,并用白炽灯照射。请仔细研究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中右侧水槽中的清水是用来密封毛细玻璃管一端的。若不用水槽,改用橡皮泥密封,    (选填“会” 或“不会”)影响小气泡的移动。
(2)若将装置移到高温且干燥的空气中,小气泡的移动速度变   (选填“快”或“慢”)。
(3)若将本实验装置放在高温且干燥的环境中,只通过减少叶片数量来观察实验过程中小气泡的移动,则本实验可以探究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否是    。
(4)前面实验项目完成后,小组同学又重新进行了一次实验,并将柳树枝条下的清水改成浓盐水,装置放在阴凉处,发现小气泡缓慢地向右移动,就此现象你的解释是   。
16.小安发现温室大棚的内壁凝结了水珠,他认为除了土壤中水分的蒸发,水还来自植物的蒸腾作用。于是对植物的蒸腾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问题一:蒸腾作用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1)小安做出假设,并通过图1所示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验验证。那么他作出的假设是   。
(2)下列对该实验设计的相关分析,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加入油层可以防止水分从液面蒸发
B.实验前后液面高度差反映蒸腾作用强弱
C.将1、2、3分别放在不同湿度条件下
D.该实验应该多次重复,结果才更加可信
(3)问题二:气孔是如何实现自动控制的?
气孔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如图2是气孔张开和闭合的电镜扫描照片。
小吉推测:绿色植物气孔的状态可能和保卫细胞的吸水与失水有关,他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撕取菠菜叶下表皮,将其在清洁载玻片上的一滴清水中展平,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立即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气孔的状态。
②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几次后,再在显微镜下观察气孔的状态。
请根据已有知识预测步骤②中观察到气孔的状态是   的,
原因是   。
17.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取8株长势相近的水培绿萝,平均分为两组,每组4株,进行如下操作。
液面下降的平均距离/cm
时间.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9:00 0 0 0
11:00 0.2 0 0
13:00 0.4 0.05 0
15:00 1.1 0.08 0
17:00 1.4 0.1 0
步骤一:按上图所示设置三组实验。
步骤二:分别往相同的容量瓶中加入等量且适量的清水,记录起始刻度值,再各滴加5滴植物油。
步骤三:用透明保鲜袋罩住绿萝,用棉线扎紧袋口。
步骤四:每隔2小时观察保鲜袋中水珠情况,测量并计算容量瓶中液面下降的平均距离。
(1)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2)第二组液面也出现下降,主要原因是: 
(3)如果想使实验效果更明显,可采取的方法有:   。(写出一种即可)
组别 5小时后装置重量(g)
甲 150
乙 100
丙 200
丁 130
18.某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影响植物蒸腾作用的环境因素,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各装置的初始重量均为300克,各装置放置处的通风状况相同。实验结果的数据统计如下表所示。
分析上述图和表,回答问题:
(1)如果甲、乙是一组对照实验,则探究的问题是   。
(2)如果乙、丁是一组对照实验,则丁组中的“?”处应填   ℃。
(3)分析上述三组对照实验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19.为了帮助农户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农技专家进行了相关研究及指导。如图A、B、C表示某植株叶片中三个不同的生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农作物栽种过程中,需要合理施肥。农技专家建议多施用农家肥,以提供植株生长所需的    (选填“无机盐”或“有机物”),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图中A过程进行的场所是   ;
(3)在农业生产中移栽幼苗时,尽量选择阴雨天,这是为了减弱   作用,从而提高移栽幼苗的成活率;
(4)为了探究湿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农技专家在大棚中将生长状态一致的植株平均分成3组,置于不同相对湿度的环境中,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每天中午12:30测定各组植株二氧化碳的吸收量,确定其光合作用速率(用“二氧化碳吸收量的相对值”表示)。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所示:
实验组 1组 2组 3组
实验处理 相对湿度(%) 17 27 52
实验结果 光合作用速率 11.1 15.1 22.1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要提高该农作物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20.某同学在学习完植机物的三种生理活动后进行了相关研究。图甲中的A、B、C分别表示植物的三种生理活动;图乙是该同学综合研究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CO2):图丙是大棚内该植物制造和消耗有机物和种植密度的关系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根吸收的水分大约有99%主要用于   (填字母)这一生理过程:
(2)该同学研究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实验过程如下,
①呼吸作用的研究:先摘取图乙装置中的叶片,除去叶绿素后滴加碘液,看到的叶片变蓝:再关闭图乙装置的阀门,在黑暗处放置24h后,摘取甲叶片,除去叶绿素后滴加碘液,看到的现象是:叶片不变蓝。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②光合作用的研究:将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后的图乙装置,移到阳光下,打开阀门并移除氢氧化钠溶液,切断叶片乙中A与B之间的主叶脉。-段时间后取下叶片乙,除去叶绿素后滴加碘液,实验现象是:A不变蓝,B变蓝。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种植密度也会影响植物的产量,分析图丙曲线可知种植密度为   时(选填m1、m2、m3或m4)植物产量最高。
21.小丁同学在研究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密度(单位面积气孔数目)时,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案进行实验。
方案一:在一株生长旺盛的蚕豆植株上选取一片蚕豆叶,用滤纸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将两张浸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遇水会变红)相对应地贴在叶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针将其固定,观察贴在叶片上、下表皮上的滤纸,哪一张先变色,哪一张的颜色深一些。
方案二:把新鲜的蚕豆叶片浸没在60℃左右的热水中,观察叶片两面的气泡数目。
方案三:取3株大小:来源相同、具有等量叶片的该植物嫩枝,按图丙所示方法处理。
(1)方案一实验中, 滤纸贴上后经过一段时间,发现贴在叶片下表皮上的试纸先变色且颜色深一些。这种实验现象说明下表皮散发出来的水分   (选填“多于”、“等于”或“少于”)上表皮散发出来的水分。
(2)方案二中观察到叶片下表面气泡多,说明叶片下表皮气孔比上表皮   。
(3)在方案三中,实验开始时,先将各装置的质量调至80克,其后每隔4小时测一次各装置的质量,直至实验结束,图丁曲线是实验结果。
①图丁中曲线    (选填 “Ⅰ”、“Ⅱ" 或“Ⅲ")代表装置 B的实验结果。
②如果将装置A放在阳光下,在图丁中画装置质量变化的曲线。   
22.把泥土按30°的坡度在一侧为玻璃的箱子内堆好(如图所示),在低处安上引水沟,放好接水桶。在其中的A坡上种上草皮。用洒水壶以相同水量、同样快的速度先后对两个坡面酒水。两个坡面的水流运动和水沟的汇水情况如表所示:
水流运动 汇入引水沟的水量 汇入引水沟的泥沙量
A 较慢 较少 较少
B 较快 较多 较多
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表中实验结果说明   ,原因是植物的   把土壤颗粒紧紧地黏结在一起,植物的树冠或茎叶可以减缓雨水直接冲击土壤,大大减轻了   流失。而裸露的地面没有   的保护,就容易发生   。
(2)水土流失现象往往与人们   等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密切相关,因此这些行为必须加以制止。
(3)2021年,我国南方多地发生洪水,洪水对国家和人民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灾后,我国政府决定严禁乱砍滥伐,多植树种草,保护环境。这项措施主要是为了 (填字母)。
A.改善大气质量
B.改善植被结构,防止水土流失
C.保护当地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
D.降低当地气温的日较差,从而减少洪灾
23.将一株生长旺盛的绿色植物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置于室外进行培养,用CO2浓度检测仪测得一天中该玻璃罩内CO2浓度的变化情况,绘制成如图甲所示的曲线。图乙是叶片表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表皮由大量无色透明.的表皮细胞组成,有利于光的透过;表皮上的气孔不仅仅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还是散发体内水分的“门户”。
(1)根据图甲分析,该绿色植物一天中有机物的合成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消耗量。
(2)图甲中BC段与AB段相比,CO2浓度增加减慢,可能的原因是   。
(3)炎热夏天的中午,密闭容器中CO2浓度会出现图甲中FG段所示的变化,生物学上称之为植物的“午睡”现象,这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方式。请你利用所学的知识对这种现象进行解释。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下册 第四章 植物与土壤 综合实验探究精选
参考答案
1.【答案】少;土壤的质量、体积、干湿度等;甲瓶中渗出水量少于乙瓶;否
2.【答案】(1)作出假设
(2)甲
(3)增加吊兰的数量
3.【答案】(1)试管口内壁有小液滴形成
(2)避免水对实验的干扰;
(3)验证土壤中含有无机盐
4.【答案】(1)②
(2)换用滴管从量筒中取水后向烧杯中滴水;;B
5.【答案】(1)光照时间长短
(2)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3号
6.【答案】(1)品种相同且长势相近,健康且苗龄相同
(2)全营养液缺锌或缺镁的等量培养液各一份
(3)防止土壤中含有的镁、锌元素对实验产生干扰
(4)B、C两缸内苹果幼苗都表现出小叶病,A缸内苹果幼苗生长正常
7.【答案】(1)根部吸收的无机盐离子是通过木质部由下向上运输的;无机盐离子在茎中能从木质部横向运输到韧皮部
(2)叶片所吸收的无机盐离子是通过韧皮部向下运输的
8.【答案】(1)增大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表面积,同时控制变量
(2)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是通过韧皮部进行的
(3)枝条不带叶,不能进行蒸腾作用为水分的吸收和运输提供动力
(4)纵切面上越靠近枝条的顶端,染色变得越来越浅
9.【答案】(1)对照
(2)2、5
(3)在B处将部分木质部切断并插入云母片
(4)折断的位置
10.【答案】(1)一
(2)下表皮气泡的数目比上表皮多(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3)实验时间过长导致两张滤纸都吸收了足够多的水分(只回答“吸收了足够多的水分”或“时间过长”得1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11.【答案】(1)黑暗
(2)30mL清水
(3)移走小烧杯
12.【答案】(1)甲丁
(2)量筒中减少的水的体积或各个装置减少的质量
(3)比较叶上下表皮蒸腾散发出来的水分的多少
13.【答案】(1)三
(2)A、B
(3)32
(4)平均值
(5)植物体的茎和叶都能散失水分,但叶是散失水分的主要器官
14.【答案】(1)防止锥形瓶内水分蒸发避免对实验的影响
(2)湿度能影响蒸腾作用的速率吗?
(3)图2中乙组5小时后装置质量小于丁组
15.【答案】(1)会
(2)快
(3)叶
(4)浓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柳树枝条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柳树细胞失水,使气泡右移
16.【答案】(1)叶的蒸腾作用的强弱与叶片数量多少有关(合理即可)
(2)C
(3)气孔闭合;蔗糖溶液的浓度大于保卫细胞中细胞液的浓度,导致保卫细胞会失水,气孔闭合
17.【答案】(1)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
(2)植物体内水分也能从茎表面散失(植物的茎也能进行蒸腾作用)
(3)将装置放置在光照更强处(阳光下也可)、增加叶片数量、使用阔叶植物等( 合理即可)
18.【答案】(1)湿度对植物蒸腾作用有影响吗
(2)30
(3)湿度、温度和光照都会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
19.【答案】(1)无机盐
(2)叶绿体
(3)蒸腾
(4)适量浇水(或适当提高相对湿度,合理即可)
20.【答案】(1)B
(2)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淀粉;光合作用需要水分
(3)m2
21.【答案】(1)多于
(2)多
(3)Ⅱ;
22.【答案】(1)植被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根系;水土;植物;水土流失
(2)乱砍滥伐
(3)B
23.【答案】(1)大于
(2)温度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弱
(3)白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是CO2和H2O,而CO2是通过叶片的气孔进入的;由于夏天的中午光照强度过大,为了降低蒸腾作用,防止散失过多的水分,叶片的气孔关闭(或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关闭);气孔关闭,使CO2的吸收且减小,从而抑制光合作用的进行,造成光合作用的.速率下降,CO2的消耗量碱小;但总体光合作用速率仍大于呼吸作用速率,CO2的总量减小,只是减小幅度变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