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限时:15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和运用(共5 小题,计24 分)
<陕西中考新趋势>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是闻名世界的历史名城,与世界著名的罗马、雅典、开罗等古城齐名,也是中国六大古都中建都历史最长的一个,历史上先后有13 个王朝在此建都。请你跟随小语和小文的脚步游览西安,并参与班级开展的相关活动。
1. 游览中,小语撰写了一份活动感言,请你帮他解决遇到的文字问题。(4 分)
西安,这座历经千年的古城,犹如一部镌刻着沧桑历史的厚重典籍。漫步在城墙下,每一块砖石都似乎在诉说着古人的智慧和匠心。从秦始皇的千秋伟业,到盛唐的开放包容,西安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无数由zhōng 的赞歌。这里的每一座古建筑,都是历代建筑师们dān 精竭虑、精心打造的杰作,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如今,西安正以锐不可当的姿态,迎接着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向世界展示着古城的魅力和活力。
(1)请根据语境,写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2 分)
①西安,这座历经千年的古城,犹如一部镌刻着沧桑历史的厚重典籍。 ( )
②西安正以锐不可当的姿态,迎接着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 )
(2)请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2 分)
①由zhōng _______ ② dān _______精竭虑
2. 小文知道长安是唐朝的国都,人文荟萃;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高峰,诗人辈出。因此,他制作了古诗积累册,下面是其中的一段文字,请帮他完成。(6 分)
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引“水”入诗,或描绘画面,或抒发情感。乘舟远行,李白以流动的视角“(1) 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渡荆门送别》)写尽气势磅礴的壮阔之景;登黄鹤楼,崔颢用“(3) ________________?(4) ________________” (《黄鹤楼》)表现缠绵的乡愁;游钱塘湖,白居易以“(5) __________________,(6) __________________”(《钱塘湖春行》)勾勒出一幅宁静的湖上早春水墨图。
3. 西安在中国的抗战史上闪烁着耀眼的红色光芒,特别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红星照耀中国》中对西安事变有详细的记载。下面是小语阅读完《红星照耀中国》,以“领袖人物形象”为主题进行梳理后,整理的一份思维导图,有三处(ABC)尚未填出,请你帮他完成。(3 分)
A(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人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细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飞机上俯瞰西安,小文发现古城西安的布局极具特色,随后写下了一段感受,请你阅读后解决相关问题。(4 分)
①《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②唐代诗人白居易描述唐长安城盛景的诗句,放到今天依然适用。③从空中俯瞰,在渭河和秦岭的怀抱里,古城西安呈现出以钟楼为中心,明城墙为内环,二环、三环不断向外延伸的城市格局。
(1)第①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句的主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分)
(3)“依然适用”是_______________短语(填短语结构类型)。(1 分)
5. 游览结束后,班级开展了关于古城西安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7 分)
(1) 请你将“丝路起点梦复兴,宜居宜业幸福城”正确、规范、工整地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1 分)
(2) <情景题>居住在大雁塔旁边的秦爷爷对大雁塔的历史非常了解。活动过程中,材料搜集小组的同学决定去秦爷爷家拜访他,请他讲述大雁塔的历史。假如你是材料搜集小组的王明同学,请你事先给秦爷爷打电话联系相关事宜,你该怎么说?(校名用“××”代替)(3 分)
(3) 下面是郑浩同学在活动过程中搜集到的反映西安某一时期部分景点游客满意度的统计表,说说你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答出两点即可)(3 分)
餐饮 交通 卫生 通信
陕西历史博物馆 75. 39% 70. 77% 47. 48% 60. 99%
西安碑林博物馆 44. 17% 57. 60% 66. 29% 67. 75%
小雁塔 70. 32% 78. 68% 47. 48% 48. 95%
西安城墙 70. 32% 80. 45% 66. 29% 48. 95%
二、阅读(共14小题,计46分)
现代文阅读(共8小题,计30分)
(一)[2023重庆A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6~8题。(9分)
材料一:
在世界各国、地区或国际组织提出的21世纪人才核心素养框架中,几乎无一例外把沟通与合作能力放在非常重要甚至最重要的位置。有研究报告指出:沟通与合作素养位列各个国际组织和经济体高度关注的七大核心素养之首。
人们经常把“沟通”和“说话”画上等号,仿佛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就是沟通,其实不然。沟通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的互换,双方基于收到的信息,在各自理解的基础上达成目标。沟通的形式非常丰富,包括说话、写字、表情等(详见下图)。一个沟通素养良好的个体,能够综合运用语言与非语言的媒介,有效地与他人或群体进行交流。
有效沟通是一种人际交流过程,需要沟通双方最终达成共同协议。为了最终达成沟通协议,需要注意三个策略:首先是沟通者要“深度理解”对方传递的信息、隐含的意图、情绪、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其次,需要“有效表达”,沟通者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语言及非语言等多种形式,清楚地传达信息,表达思想和观点。再次,沟通者还需具有“同理心”。同理心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处理问题,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同理心比同情心包含更多的认知因素,而同情心比同理心包含更多的情感因素。有研究表明,同理心的基本动机是利他,同情心的基本动机是利己。利他动机,最终达到的目标是帮助他人减少痛苦而不期待奖励;利己动机,则想减轻自己的压力,或者避免不利的感受,或者期待奖励。
(改编自康翠萍等撰写的《沟通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四》)
材料二:
沟通漏斗,是指工作、学习、生活中沟通效率逐渐下降的一种现象。如果你心里想的是100%,当你在众人面前、公开的场合用语言表达心里所想的100%时,这些信息已经漏掉了20%,那么你说出来的信息就只剩下80%了。而当这80%的信息进入别人的耳朵时,受听众文化水平、知识背景等的限制,信息只存活了60%。实际上,真正被别人理解并消化了的信息大概只有40%。三天过后,等听众遵照领悟的40%的信息开始行动时,信息最终变成了20%。三个月后,信息衰减得可能只剩下最初的5%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掌握一些沟通技巧,争取让这个“漏斗”漏得越来越少。
(改编自“中国知网”《沟通漏斗》)
材料三:
有效沟通,需要围绕设定的目标,在个人或群体间相互传递信息、思想和情感。有效沟通大纲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沟通的思路,提供不同维度的思考方向和支架,它是帮助我们刻意练习,以达到自如沟通的工具。
有效沟通大纲
沟通对象 姓名:_________________基本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沟通过程 步骤 策略 具体内容
第一步 明确沟通目标 对方需要做出的决策: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续表
沟通过程 步骤 策略 具体内容
第二步 研究沟通对象 对方需要知道、感到: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方在乎的具体因素: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让对方内心认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 做出最终决策 根据沟通反馈,“我”决定: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编自罗颖、桑国元、石玉娟编著的《50个工具玩转项目式学习》)
6.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相关内容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人际沟通非常重要,其本质在于个人信息的单向输出。
B. 同理心比同情心包含更多的认知因素,同理心的基本动机是利己。
C. 只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就能完全避免“沟通漏斗”现象。
D. 有效沟通大纲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沟通的思路,明确沟通的策略。
7. <新考法>相较于文字表达,图示更为清晰直观。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完善下面的“沟通漏斗”,需根据数据间的相互关系,呈现数据及数据名称。(3分)
8. <情境题>下面是小秦和妈妈的一段对话。请你根据这段对话,结合材料一、三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给小秦提出三条建议,以帮助小秦更好地与妈妈沟通。(3分)
妈妈:上了高中,你就不能再参加绘画培训了。
小秦:我要参加,我喜欢绘画!
妈妈:绘画培训会影响学习!
小秦:不,你不能干涉我的自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 ~ 13 题。(21 分)
大地的滋味
刘江滨
①《道德经》中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这话多少有点儿令人沮丧。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大地之上,有青黄赤白黑五色入目,有宫商角徵羽五音贯耳,还有酸甜苦辣咸五味咂舌,色、声、味都在大自然之间蓬勃地存在着,呈现着,这是多么神奇瑰丽的景象!
②这一切,都拜大地所赐。酸甜苦辣咸,大地上的自然物都浸润其中,各有各的滋味。
③五味中,甜绝对是当仁不让的主角,最受人们的喜爱与追捧。
④或许我们生下来吮吸的第一口乳汁是甜的,那是生命的芬芳,从此烙下深刻的味蕾记忆。大地也从不吝啬甜品的供应,如草盈野,如花满地。
⑤每一个童年都有一部“甜蜜史”,跟糖、草秫、瓜果有关。糖需要花钱购买,而草秫、瓜果可在田野中寻找获取。有一种野草叫茅根,长在坡坡坎坎,它的根茎呈白色,一节一节的,挺长,从地下拔出来,擦去泥土,搁嘴里嚼一嚼,汁液不盛,甜味也淡淡的,聊胜于无,嚼着玩儿。瓜地、果园都有人看管,最诱人也最易吃到嘴的是“甜棒”,即玉米秆和高粱秆。浓密的庄稼形成天然的屏障,趁割草的时候,钻进去谁也瞧不见。此时挑粗壮的秸秆用镰刀砍断,用牙擗去一条一条篾子,一口一口咔嚓咔嚓大嚼起来,满口甜汁,美不可言。一会儿工夫,眼前一地废渣残末。
⑥大地上的植物结出的瓜果大多是甜的,甜瓜、西瓜、苹果、桃子、梨子、香蕉、葡萄……只不过甜味浓淡不一。人们醉心于甜味给舌头和口腔带来的美妙感受,并将这种滋味延伸到人生的方方面面。譬如,相貌要甜美,声音要甜润,睡觉做梦都要香甜,日子更是要比蜜甜。总之,甜就是幸福、欢快的滋味。
⑦大地上长着甜,也长着苦。
⑧我喝的第一口苦水来自我们村的一眼老井。有一天,我在街上疯跑着玩儿,满头大汗,极渴,在一拐角处看到一个我叫婶子的妇人从井里提出一筲水,我趴到筲边便喝,妇人欲制止,已来不及了,我喝到嘴里一口水,随即噗一下吐了出来,真苦啊,且涩,吐出来之后舌头还打皱。我龇牙咧嘴,拧着眉头。妇人哈哈大笑,说,你不知道这井水是苦的?
⑨树叶草叶大多是苦的。最苦的要数黄连,有句歇后语叫“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黄连是中草药,而几乎所有中草药都苦,应了那句“良药苦口”之说。那年我生病,煎了中药汤,捏住鼻子灌了进去,赶紧用糖来甜口,还是压不住,真是苦不堪言。不是所有的苦都不堪,譬如苦瓜,表面看品相不佳,一身疙瘩,吃到嘴里苦中却有一股清新的味道,耐人回味。又如咖啡,那种又苦又香的味道特别容易让人沉迷上瘾。《诗经》有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这种甘苦相依、苦尽甘来的滋味蕴藏着人生的真谛。
⑩有趣的是,甜虽为人喜,人们却对苦的体味更深刻、更宽广,好像有一肚子苦水无处倾泻。痛苦、艰苦、吃苦、受苦、辛苦、疾苦……汇成一句悠长的嗟叹:苦——哇!其实,苦与甜是相对的,不吃苦中苦,哪知甜上甜?就像瓜蔓蒂根是苦的,而甜只是结出的果。苦,虽不堪言,却最耐人品咂回味,最为人间值得。
我对酸的最早体验是吃青杏。当小小青杏挂满枝头的时候,小孩子就忍不住下手了,咬到嘴里,吃吃哈哈那叫个酸,口水立马充溢口腔,一旁看的人都能流出口水。更要命的是,酸倒了牙,整个腮帮子木木的,那牙不能沾任何食物,酸疼,得好久才能恢复。尽管如此,我们对酸味还是乐此不疲。许多水果在未成熟时都是青色的,亦青涩,除了青杏,还有枣、葡萄、苹果、李子等,熟了之后由青变红(黄、紫),由酸变甜。这是不是与人生很像?
把辣归到五味中实在是一种误解,辣是一种作用于舌头的痛觉,而非味道。葱、姜、蒜、辣椒是常见的辣味食材,其中最辣的是辣椒。《通俗文》云:“辛甚曰辣。”辣椒像一把弯曲的利刃,由青转红,收后堆在场院,红彤彤的仿佛平地燃起大火。人们由辣的本义引申出与人有关的譬喻,如做事老辣、作风泼辣等。
少小家贫,常吃腌制的萝卜、芥菜疙瘩、韭菜花、大蒜等咸菜,积习至今难改,馒头、粥加咸菜就是最好的饭食。北方人爱吃咸,口味重。咸味不仅能调味,更是生理生命的必需。
盐同样来自大地。旧时冀南农村有大片大片的盐碱地,土壤贫瘠,寸草不生。土地表层有一层松软的盐土,农人用铲子将之刮了,放到一个专门砌成的盐池中用清水反复浸泡导引,流出的盐水经太阳晒或用大锅煮,白色的晶体盐就产生了。这个过程被称为“淋小盐”。而今这些记忆早已尘封泛黄了。但是,盐依然是大地慷慨的馈赠。
五味是大地的滋味,也是人生的滋味,“五味杂陈”“百感交集”之谓好像略有消极颓唐之意,其实在我看来是盈满,是丰厚,是自足,是上苍的赐予。人活一世,少了哪般滋味岂不是都觉乏味,都感寡淡?只是,甜了别沉溺,苦了别沉沦,酸了别倒牙,辣了别放任,咸了别过度,要以其他味道来填充,来调和,来平衡。苏东坡尝云“人间有味是清欢”,善于知味于口深味于心,才会不负大地,不负人生。
(有删改)
9. 文章以《大地的滋味》为题,有什么好处?(3 分)
10. 文中说“大地上长着甜,也长着苦”。请概述大地上长着的“苦”。(3 分)
11. 作者为什么说苦“最为人间值得”?(4 分)
12. 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6 分)
(1) 当小小青杏挂满枝头的时候,小孩子就忍不住下手了,咬到嘴里,吃吃哈哈那叫个酸,口水立马充溢口腔,一旁看的人都能流出口水。(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3 分)
(2) 辣椒像一把弯曲的利刃,由青转红,收后堆在场院,红彤彤的仿佛平地燃起大火。(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3分)
13.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理解。(5分)
古诗文阅读(共6小题,计1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12分)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①从②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③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④广。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望匈奴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选自司马迁《史记》,有删改)
【注释】①中贵人: 亲近的宦官。②从: 跟随。③还:转身。④走: 逃。
1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贵人将骑数十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广之百骑皆大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必不敢击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胡兵终怪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下车引之 B. 水陆草木之花
C. 何陋之有 D. 无丝竹之乱耳
1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2分)
(2)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2分)
17. 司马迁评价李广将军“诚信于士大夫也”。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李广将军被士大夫信赖的原因。(2分)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8、19题。(4分)
赠从弟(其二)
刘 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8. 请赏析“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2分)
19.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2分)
三、作文(50分)
20. <中考新考向>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征稿启事岁月匆匆,转眼我们已走进人生的花季。进入八年级的大门,清点行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些成熟,少了一些幼稚;多了一些思索,少了一些盲从;多了一些宽容,少了一些偏激;多了一些行动,少了一些幻想……我们的行囊变得沉甸甸的,我们的道路正在向未来延伸。为了展现八年级同学新学期的风貌,校文学社面向八年级同学征稿啦!征稿题目:进入八年级,我多了一些______征稿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④不少于600字。截止时间:2024年4月30日校文学社2024年4月10日
第一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一、积累和运用
1. (1)① juān ② dāng (2)①衷 ②殚
2. (1)山随平野尽
(2)江入大荒流
(3)日暮乡关何处是
(4)烟波江上使人愁
(5)孤山寺北贾亭西
(6)水面初平云脚低
3. A:平易近人 温和文雅 B:毛泽东
C:示例:①他同部下一样,只有两身军装;②从事谍报工作被抓后不屈服,坚决不招供。
4. (1)“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点拨】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①句中的书名号应改为引号。
(2)西安呈现出格局
(3)偏正
【点拨】“依然”修饰后面的“适用”,因此“依然适用”属于偏正短语。
5. (1)略。
(2)示例:秦爷爷,您好!我是×× 学校的学生王明。我们班正在开展关于古城西安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听说您对大雁塔的历史非常了解,我们材料搜集小组的同学打算去您家拜访您,请您给我们讲讲大雁塔的历史,您看您什么时候方便呢?
【点拨】本题考查口语交际的能力。首先要有恰当的称呼和问候语,如“秦爷爷,您好”,然后根据题干要求,讲明相关内容即可。
(3)示例:①餐饮方面,游客对陕西历史博物馆周边的餐饮满意度最高;②通信方面,游客对西安碑林博物馆周边的通信满意度最高。
二、阅读
(一)6. D 【点拨】A 项,根据材料一中的“沟通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的互换,双方基于收到的信息,在各自理解的基础上达成目标”可知,A 项表述有误;B 项,根据材料一中的“同理心的基本动机是利他,同情心的基本动机是利己”可知,B 项表述有误;C 项,根据材料二中的“我们一定要掌握一些沟通技巧,争取让这个‘漏斗’漏得越来越少”可知,C 项表述过于绝对。故选D。
7. 绘图示例:
【点拨】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及筛选信息的能力。首先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抓住“100%”“80%”“60%”“40%”“20%”“5%”确定漏斗需要分六层,然后根据数据分别填写每一层的内容即可。
8. 示例:①深度理解妈妈的意图:妈妈不是干涉自己的自由,而是为了让自己集中精力学习;②要有“同理心”,要及时回应妈妈的关切,打消妈妈的顾虑,向妈妈保证自己不会因为绘画而耽误学习;③讲明自己参加绘画培训的原因,让妈妈知道自己热爱绘画,且绘画对未来发展是有帮助的;④如面对面不好沟通,可采用写信等方式与妈妈进行沟通;⑤沟通时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冷静、理智,不与妈妈发生冲突。(任答三条即可)
【点拨】分析题干可知,小秦和妈妈的沟通是无效的,可根据材料一、材料三中的信息,找出“有效沟通”的相关内容,再联系生活实际,提出建议。
(二)9. 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文章描述的主要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
【点拨】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大地的滋味》把“大地”看作“有滋有味”的物,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文章描述的主要内容;标题使读者对大地有什么样的滋味产生了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标题还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
10. 老井的水苦、黄连等草木的苦、苦瓜和咖啡的苦。
【点拨】根据第⑧段内容可得:老井的水苦;根据第⑨段中的“树叶草叶大多是苦的……而几乎所有中草药都苦”可得:黄连等草木的苦;根据第⑨段中的“不是所有的苦都不堪……沉迷上瘾”可得:苦瓜和咖啡的苦。
11. 苦,虽不堪言,却最耐人品咂回味,蕴藏着人生的真谛;苦与甜是相对的,不吃苦中苦,哪知甜上甜?
【点拨】根据第⑨段中的“这种甘苦相依、苦尽甘来的滋味蕴藏着人生的真谛”和第⑩段中的“不吃苦中苦……却最耐人品咂回味”可得出答案。
12. (1)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小孩子吃小小青杏时的状态,表现出酸味给小孩子的一种特有的味觉感受和他们喜爱酸味的情感;同时,写了一旁看的人的状态,运用了侧面描写,表现了酸味的独特魅力。
【点拨】“小孩子……吃吃哈哈那叫个酸,口水立马充溢口腔”是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小孩子吃小小青杏时的状态,表现出酸味给小孩子的一种特有的味觉感受和他们喜爱酸味的情感。同时,“一旁看的人都能流出口水”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了酸味的独特魅力。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出辣椒的美好形态,表现了辣椒给人的火辣辣的感受,表达出人们对“辣”的特殊情感。
13. 示例:“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意思是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五味是大地的滋味,也是人生的滋味,虽说少了哪般滋味都会觉得乏味,但酸甜苦辣咸五味哪一味过了,都会让人生不顺,只有五味调和、平衡,达到“清淡”,生活才会顺畅。所以人生只有多经历,多体验,不过度快乐、悲伤、任性,才会拥有美好的生活,才是真正的有滋有味。
【点拨】“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意思是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由第 段中的“人活一世……都感寡淡”可知,人间的味道应该是酸甜苦辣咸都要具备;由第 段中的“甜了别沉溺……咸了别过度”可知,虽然人生要多味,但无论哪一种味道都不能过度;由第 段中的“要以其他味道来填充,来调和,来平衡”可知,各种味道要相互调和、平衡,达到“清淡”,生活才会顺畅,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的有滋有味。
(三)14. (1)派遣 (2)带领 (3)都 (4)一定
15. A 【点拨】题干中的“之”为代词。A 项,代词;B 项,助词;C 项,助词;D 项,助词。
16. (1)现在如果凭借一百骑兵这样逃跑,匈奴一追赶射击就都把我们射死了。
(2)这时正值日暮,匈奴兵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
【点拨】翻译文言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的翻译。(1)句重点词有:今,现在;以,凭借;走,逃跑。(2)句重点词有:是,这;会,正,恰逢;怪,意动用法,以……为怪;击,进攻。
17. ①作战勇敢,有韬略;②为官清廉,得赏赐则分与部下,与士兵共饮食;③治军宽缓、不严苛。
【点拨】根据“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必不敢击我”可知,李广作战勇敢,有韬略;根据“广廉……饮食与士共之”可知,李广为官清廉,得赏赐则分与部下,与士兵共饮食;根据“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可知,李广治军宽缓、不严苛。
【参考译文】
李广将军,是陇西成纪人。匈奴大举入侵上郡,天子派(一名)亲近的宦官跟随李广学习军事,抗击匈奴。这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转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宦官逃回到李广那里。李广于是就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前行,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突然)望见远处有几千名匈奴骑兵,李广的百名骑兵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李广说:“现在如果凭借一百骑兵这样逃跑,匈奴一追赶射击就都把我们射死了。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大军派来诱敌的,必定不敢攻击我们。”这时正值日暮,匈奴兵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
李广很廉洁,得到赏赐就分给部下,饮食与士卒在一起。
(他)待人宽厚不苛刻,士卒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效力。
(四)18. 用“亭亭”表现了松树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模拟风声,以简洁生动的方式进行视听结合的描写,突出了松树的挺立不屈,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加突出了青松的傲骨。
【点拨】本题考查古诗句鉴赏。“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意为高山上松树挺拔耸立,山谷间狂风瑟瑟呼啸。“亭亭”是指松树挺拔的样子,表现了松树的傲岸姿态;“瑟瑟”一词形容寒风的声音。作者运用两个叠词,并且运用视觉和听觉的描写勾勒出松树傲立山上的景象,又用“山上”“谷中”这样一高一低的地理位置的映衬,更加突出了青松的傲骨。
19.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歌咏了松柏刚劲顽强的“本性”,表达了自己对松柏的坚贞自守的高风亮节的追求和对堂弟的勉励情怀。诗中“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以“风声”之“盛”衬托“松枝”之劲,突出了松柏的可贵品格。“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松柏的“本性”是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对堂弟寄寓了无限期望,并借以自勉。
三、作文
20.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首先考虑写作情境,新学期伊始,升入新的年级,新的环境、新的起点,有新的变化,要表达的是作为八年级学生的真实感受。“进入八年级,我多了一些______”,补充的词语可以是“责任”“勤奋”“理解”“宽容”“感恩”等。本文适合写成记叙文,叙述自己进入八年级后的二三事,反映进入八年级后的变化和成长。叙事中要适当地插入抒情或议论,使文章主题更深刻有力。
例文:
进入八年级,我多了一些自信
成长的岁月中,我们历经坎坷,在成长的路上留下了一串坚实的脚印,于是我们便多了一些自信,多了一些从容。
七年级的时候,因为我天生拥有一副好嗓子,爸爸妈妈考虑课余让我去艺校学习声乐。那时刚升入初中,我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兴趣。于是,我便高高兴兴地踏入了音乐的大门。在那儿,学期末会有汇报演出,每个同学轮流上台表演,同班的同学伴舞。
第一次上台表演的我,运气不佳,竟抽到了1 号。没办法,我只好硬着头皮上了。因为没有准备好,又因为第一次演出太紧张了,结果,我唱错歌词了,干巴巴地站在台上,还好有老师帮我解围,否则我也不知道我会站在台上多久。
从那以后,我发愤图强,更加用功,反复向声乐老师请教,练习识谱、视唱。我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练声,挑战高音区,并认真体味所演唱的每首曲目的内涵。演唱时,我努力做到声情并茂,让老师、同学、父母做我的听众,指出我的不足。我不断总结、摸索,努力在表演时保持自己的最佳状态。
转眼我进入了八年级,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又获得了一次演出的机会。在迎新生汇报演出上,我和一位师姐一同表演歌伴舞《卓玛》。因为有了之前的勤学苦练,这次上台,我自信满满。我唱歌,她跳舞,我们配合得天衣无缝!
这次汇报演出之后,我觉得我的生活变得十分有趣,处处有音乐。最重要的是,我找到了“自信”!“自信”使我成功地考过了声乐九级,使我在市级比赛中获得演唱类一等奖。
成长的路上,有坎坷,有欢笑,但风雨过后总会有彩虹。感谢成长路上有自信伴我同行,与我一同经历风风雨雨,一同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