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七下济南版第三单元第3.1《物质运输的载体》教与学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生物七下济南版第三单元第3.1《物质运输的载体》教与学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5-12-09 16:2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物七下济南版第三单元第3.1《物质运输的载体》教与学导学案
第三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概述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识别关于血型和输血的有关知识。
方法与过程:观察血液的成分和人血的永久涂片,培养观察能力。解读和识别血常规化验单,体验生活和科学的紧密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血液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难点:三种血细胞的特性。
【学法指导】:创设情境,自主学习,比较归纳,合作探究
导  学  过  程
方法导引
【自主学习,基础过关】
自主检测:
(1)血液由 和 组成,属于_________组织。
(2)血浆是一种 色液体,占血液的 。血浆中 以上的是水,其余为 、 、 等。主要功能是 , 和 。
(3)、血细胞包括 、 、和 。
(4)血红蛋白是一种 色含 的蛋白质,在氧含量较高的地方容易与氧 ;在氧含量较 的地方容易与氧 。
(5)成年人的血量占体重的 ,一个健康成年人一次失血超过血液总量的 ,就会有生命危险。
(6)ABO血型系统,把血液分为 型、 型、B型和 型。输血应以 为原则。一个健康成年人,一次失血不超过 毫升,血浆和血细胞可以在短期内回复正常;一次献血 毫升,不影响健康,而且有利于提高自身造血功能。
2、我的疑惑:
(1):
(2):
【合作探究 释疑解惑】
一、血液的组成与运输
1、观察课本P43实验---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回答相关问题
(1)、加入抗凝剂(5%的柠檬酸钠溶液),一段时间后出现什么现象?
(2)、未加入抗凝剂(5%的柠檬酸钠溶液),一段时间后出现什么现象?
(3)、你认为血液由哪几部分构成?为什么血液是“流动的组织”?
2、 阅读课本P44-45页相关知识,小组讨论归纳总结三种血细胞的比较:
项目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形态
结构
细胞核。内含
细胞核。
细胞核。
大小
含量
男:
女:
功能
临床上的应用
红细胞数量过少得 。
白细胞数量过多

血小板含量过少,
功能差。
二、输血与血型
阅读课本47页的分析与讨论,仔细分析表格,回答相关问题。
1、为什么输血之前必须先鉴定血型?输血的原则?
2、各种血型可接受哪几种血型的血液?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么?
3、输血类别:
输血类别
严重贫血者
红细胞悬液
身体大面积烧伤者
外出流血不止者
失血过多
【检测反馈 学以致用】
1、血液是属于一种( )
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系统
2、形成血红蛋白不可缺少的物质是( )
A.锌 B.铁 C.碘 D.铜
3、外伤出血时,血液凝固与哪种细胞的功能有关? ( )
A.白细胞 B.红细胞 C.血小板 D.淋巴细胞
4、血液中最多的一种血细胞是 ( )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无法确定
5、给严重贫血的病人输血,最适合的是( )
A.浓缩的红细胞悬液 B.浓缩的白细胞悬液
C.浓缩的血小板悬液 D.血浆
6、以下几种细胞中必有细胞核的是 ( )
A.红细胞 B.血细胞 C.白细胞 D.血小板
7、血液中含水量最多并且与体内的物质运输有关的成分是( )
A、血细胞 B、血红蛋白 C、血浆 D、血清
8、具有吞噬细菌功能的血细胞是( )、
A、血浆 B、红细胞 C、血小板 D、白细胞
9、下面右边是一滴血在显微镜视野中的示意图。已知正常人红细胞的含量为(4.2-5.0)×1012个/L,白细胞为(4-10)×109 个/L,白细胞个体一般较红细胞大。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 ]是红细胞。某人经常精神不振, 容易疲劳,经血液化验,此人红细胞数目为 3×1012个/L。据此判断此人患有_______症。这种病人应多吃一些含__________丰富的食物。
(2)人体某处受伤感染时,[ ]白细胞会穿过毛细血管壁, 聚集在感染处,吞噬病菌。具有运输养料和废物功能的是[ ]___________;能够携带氧的是[ ]___________。
【总结提炼 知识升华】
学习收获
1、血液的组成
血浆: 红细胞
血液 白细胞
血细胞 血小板
血型及输血的原则:
血型:A型 B型 AB型 O型
原则:输同型血
【课后训练 巩固拓展】
课后巩固提高:P48
新课程实践与探究丛书:《生物》P23-26
【课后反思 自悟自励】
学生通过自学课本43-47,完成知识点,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总结能力。
学习过程中遇到急需解决的问题
按照课本进行试验操作,仔细观察试验现象并分析原因,小组分工合作。
学生自己归纳,小组合作
快速作答。当堂解析
学生自主归纳,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