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初中科学试卷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4章 植物与土壤单元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初中科学试卷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4章 植物与土壤单元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5-31 18:09:10

文档简介

初中科学试卷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4章 植物与土壤单元卷
一、选择题
1.(2020七下·鄞州期末)下列物质不会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
A.化学肥料和农药 B.未经处理的植物的枯枝败叶
C.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 D.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
2.(2023七下·海曙期末)分类是根据研究对象的共性和差异,按一定的标准将研究对象区分为若干个不同种类的科学方法。下列分类的标准与其结果不对应的是(  )
A.依据性质和高度不同,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散逸层
B.依据溶液所含溶质的多少,将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C.依据土壤中砂粒、粉粒、黏粒比例不同,将土壤分为砂土、黏土、壤土
D.依据地球上的水体是否含盐,将其分为海洋水和陆地水
3.(2023七下·宁波期中)小蛟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三个装置探究土壤保水性。a中砂粒体积是b位中的一半,c中黏粒体积和b中砂粒体积相同,在三个装置中分别倒入半杯水,在相同的时间内渗出的水量如图所示(三个锥形瓶完全一样)。若图中所示的渗水量有一个是错误的,那么最有可能错误的是(  )
A.a装置 B.b装置
C.c装置 D.三个装置都没有错
4.(2023七下·宁波期中)我国的“探月工程”不断迈出新征程。在一次登月中,仪器在月球背面发现黏稠月壤,与美国登月所见截然不同。关于月球上的月壤组成一定存在的物质是(  )
A.空气 B.微生物 C.矿物质 D.腐殖质
5.(2022七下·慈溪期末)在研究土壤成分的过程中,兴趣小组同学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其中能说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是( C )
A. B.
C. D.
6.(2022七下·慈溪期末)杨梅是余姚的特色农产品。种植杨梅理想的土壤是壤土类土壤,通气、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强。下列按体积分数构建的土壤组成模型中,符合上述土壤要求的是(  )
A. B.
C. D.
7.(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某同学在探究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时,设计如下实验:取相同长度和粗细的新鲜冬青枝条5支(生长发育程度相似,编号为甲、乙、丙、丁、戊),其中甲用黑纸包住,乙剪去叶片,丙去掉顶芽后倒置,丁、戊不采取措施,将甲乙丙丁插入相同的红色稀盐水中,戊插入红色浓盐水中(相同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同时插入),一段时间后采用纵切法测量红色上升的高度.通过本实验不能完成下列哪项探究课题(  )
A.探究植物体内物质运输的方向
B.探究植物体内物质运输速度和蒸腾作用之间的关系
C.探究植物体内物质运输速度和土壤溶液浓度的关系
D.探究植物体内物质运输速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8.(2017七下·萧山月考)蜜桃栽培历史悠久,品系繁多,科研人员和果农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下是一位果农遇到的相关问题,以下分析或措施错误的是(  )
A.该果农家的桃树枝繁叶茂,却在形成花蕾后出现了落蕾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果农应及时的给果树施肥,以减少落蕾现象
B.果农应该每年对桃树进行必要的修剪,调节枝叶的合理分布,通风透光,调节生长与结果,减少无用枝条和花对营养的消耗
C.果农应该小心保护顶芽,以便使果树主干长得高大健壮,增加结果量
D.果农可在果园饲养蜜蜂,利用蜜蜂为果树传粉,同时获得蜂蜜,一举两得
9.(浙教版科学七下第1章《代代相传的生命》综合训练基础强化)蜜桃栽培历史悠久,品系繁多,科研人员和果农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下是一位果农遇到的相关问题,以下分析或措施错误的是(  )
A.该果农家的桃树枝繁叶茂,却在形成花蕾后出现了落蕾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果农应及时的给果树施加磷肥,以减少落蕾现象
B.果农应该每年对桃树进行必要的修剪,调节枝叶的合理分布,通风透光,调节生长与结果,减少无用枝条和花对营养的消耗
C.果农应该小心保护顶芽,以便使果树主干长得高大健壮,增加结果量
D.果农可在果园饲养蜜蜂,利用蜜蜂为果树传粉,同时获得蜂蜜,一举两得
10.(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学期4.1 土壤的组成和性状)绿肥植物是一种专门用作肥料的栽培植物,作物成熟以后,可以就地翻压,也可以异地施用,利用绿肥植物的目的是(  )
A.提高土壤中的水分 B.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
C.给植物提供食物 D.增加土壤中钾肥的含量
11.(2024七上·宁波期末)小科在某农趣园考察时发现如图所示的绿色开花植物(高粱),据此可以判断该植物(  )
A.根为须根系 B.茎能逐年增粗
C.只能通过无性生殖繁衍下代 D.种子外没有果皮包被
12.(2023七上·瑞安期中)某同学做了下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
A.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幼苗生长是否需要水
B.该实验结果应观察并记录幼苗根的总数量
C.该实验证明了根的生长具有向地性
D.该实验中的变量是幼苗左右两侧土壤的含水量
13.下列关于植物类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带是藻类植物,因细胞中没有叶绿素,故呈褐色
B.被子植物种类最多,分布极广,如桂花、石榴等
C.墙藓的茎、叶内有输导组织,所以不适于在陆地生活
D.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根、茎、叶中有输导组织,所以适应了干旱的环境
14.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放置一段时间后,检测蒸馏水时,只在乙组中明显检测到蔗糖。这与两组马铃薯细胞中控制物质进出的结构及其功能是否正常有关,该结构是(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核 D.液泡
15.(2022七上·鄞州期中)竹子、黄瓜、西瓜它们的茎分别是(  )
A.缠绕茎、直立茎、攀援茎 B.直立茎、攀援茎、匍匐茎
C.攀援茎、匍匐茎、缠绕茎 D.直立茎、匍匐茎、攀援茎
16.(2022七上·海曙期中)“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形象化称呼,其生长地并非海水或海里,而是不惧海水的短期浸泡。近年来,我国在“海水稻”方面的研发取得了重大突破。下列有关“海水稻”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海水稻是被子植物
B.海水稻的叶片是平行叶脉
C.主根与侧根无明显区别,是直根系
D.普通水稻和“海水稻”的生活环境不同
二、填空题
17.(2021七上·淳安期末)如图是被子植物叶的切面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表皮具有保护作用,由   组织构成。
(2)叶脉能输送由根吸收来的水分、无机盐以及叶制造的营养物质,因此叶脉主要是由   组织构成的。
(3)叶片中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叶肉细胞, 它们是植物的   组织。
(4)叶属于   (选填“组织”“器官”或“系统”) 。
18.(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同步课时练习:4.1 土壤的组成和性状)图为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读图回答:
(1)土壤的组成:A为空气,B为   , C为   , D为   。
(2)土壤中的   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与土壤肥力有密切关系;土壤中的   多集中在表层,它在土壤中含量并不高,却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三、实验探究题
19.(2024七上·宁波期末)小科常常看到妈妈将做菜后剩下的蛋壳倒扣在栽有吊兰的花盆中,妈妈认为蛋壳中含有促进吊兰生长的营养物质,蛋壳真能促进吊兰生长吗?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小科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首先选取发育情况相同的两株健壮的吊兰幼苗,分别栽入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花盆中。
②甲盆中不放蛋壳,乙盆中放蛋壳,其他实验条件都相同。
③一段时间后,吊兰生长状况发生了变化,小兰将变化情况记录在下表中。
植株 实验前质量/克 实验后质量/克 生长情况
甲 41 51 植株弱小,叶色变黄
乙 41 70 植株较健壮,叶色较绿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妈妈认为蛋壳中含有促进吊兰生长的营养物质”,属于科学探究基本过程中的   (填“提出问题”或“作出假设”)。
(2)该实验过程中,起对照作用的是植株   (填“甲”或“乙”)。
(3)小科的实验有不足之处,请提出改进建议:   。
20.(2022七上·瑞安期中)有一天,小海看见妈妈在腌制萝卜条,其过程是:将洗净的萝卜切成条,放在盛有少量凉开水的玻璃罐里,撒上一些食盐,一段时间后,就制成了清脆可口的腌萝卜条。小海发现玻璃罐里的萝卜条变小了,水却变多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小海作出假设并进行实验求证。
(1)假设:   
(2)小海实验:在两片载玻片上分别滴加0.9%和2%的氯化钠溶液,刮取口腔上皮细胞并涂抹在溶液中,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隔一段时间后再次观察。
通过查阅资料获知,植物细胞和微生物细胞置于较高浓度的溶液中,也会出现类似图2的现象。上述事实支持了小海所作出的假设。
①图2是小海在低倍镜中观察到某上皮细胞的视野,若要在高倍镜下继续观察该细胞,必须在载物台上将临时装片向   移动。
②根据图1的实验现象,小海明白了平时做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为什么要用0.9%的氯化钠溶液,并将它称之为生理盐水的原因,这是因为0.9%的氯化钠溶液能使口腔上皮细胞   。
21.(2023七上·北仑期中)柽(chēng)柳广泛分布于荒漠地区,对当地的防风固沙起到重要作用。
(1)如图所示,柽柳在形态结构、生殖方式等不同方面表现出对荒漠环境的适应。
①叶特化成鳞片状,减小了叶面积,避免   通过蒸腾作用大量散失。
②发达的根系既利于从干旱的土壤中吸收水分和   ,又能固定沙土。
(2)研究人员对柽柳防风固沙功能进行野外观测,结果如下表1。
与灌丛间的距离(米) 迎风侧 背风侧
10 6 2 2 6 10 14
相对风速(%) 100 92 83 24 68 82 100
注:a.相对风速指测量点风速占空旷地风速的百分比。
b.测量点风速为在柽柳灌丛高度的1/2处,距该灌丛不同距离迎风侧与背风侧的风速。
①据表1分析,为起到防风作用,种植柽柳的最大间距应为两侧相对风速达到100%时,所对应的距离之和。则最大距离为   米。
②随着柽柳的生长,落叶和沙层逐渐堆叠,形成图所示的隆起沙包,起到固沙作用。可通过测定沙包的   等指标,反映柽柳的生长状况和固沙效果。
综上所述,柽柳既能适应环境,又能   环境。
22.如图是种子进行呼吸作用及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瓶内是潮湿的将要萌发的种子,密封完好的塑料袋内是生长旺盛的绿色植物。
(1)实验开始,将装置从阴凉处移到阳光下,由于温度升高,瓶内种子的   增强。使得    浓度加大,这种物质扩散到塑料罩内后,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增强。
(2)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在塑料罩内壁上出现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来自植物的   (填某种生理活动)。
(3)如果将瓶内的玻璃管口堵塞,种子的呼吸作用和植物的光合作用将   (填“增强”或“减弱”),原因分别是    
23.(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学期4.2 土壤与植物)目前,在不少步行街、住宅小区、景观带都可看见一些被移栽来的大树,许多城市也纷纷实施大树进城计划,将山区的树木移栽进城。但移栽大树的死亡率较高,因此对大树移栽须谨慎:一要严格控制采集范围;二要注重移栽技术。
(1)图中被移栽的树木减去部分枝叶,是为了减弱    ,带上大泥球的目的是    ,从而提高栽移的成功率。
(2)大规模的树木进城,对于城市来说能快速绿化、美化,但对山区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影响。请列举其中的一条影响:   
四、解答题
24.(2022七下·定海期末)某学校科学兴趣小组参考月季的扦插技术(如下图所示),探究“扦插茎段下方的切口倾斜是否更有利于成活”。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选取一些生长状况良好的枝条,剪成20个15厘米左右的茎段,其中10个茎段下方切口倾斜,10个下方切口水平,然后按照甲、乙、丙的方式处理。把两组茎段同时扦插在同一块实验田里,标记为A、B两组。请回答后续实验的有关问题:
(1)参考材料中提示,需要给两组扦插茎段提供的相同照料是   。
(2)如果要设计一个表格记录观察的数据,表格中记录的应是   。
(3)针对图甲材料,请你提出还可以探究的一个问题   。
25.(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学期4.1 土壤的组成和性状)小杰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做了一个小实验,请你与他一同完成实验。长、宽、高分别是10厘米、10厘米、5厘米的铁块和土壤,放入大烧杯中注水至浸没为止,往铁块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甲中的水,往土壤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乙中的水。请回答:
(1)有误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量为    ,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水的量为    。
(2)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为什么加入的水量不同?    。
(3)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大约为    。
(4)在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中,空气占土壤的体积分数大约在15%~35%之间。土壤空气对于植物的作用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病菌、污染物、有毒物品不经处理均对环境造成污染。
【解答】 A、化学肥料和农药不合理施用,其残留物不仅污染土壤,也会污染水体,A错误。
B、未经处理的植物的枯枝败叶在土壤中经发酵会形成农家肥料,不会污染土壤,B正确。
C、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污染了水体,经渗透或浇灌会污染土壤,C错误。
D、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含有有害的病菌,接触土壤会使土壤受到污染,D错误。
故选:B
2.【答案】D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土壤的结构和类型;大气的分层
【解析】【分析】
①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可以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外层,随着高度上升,大气逐渐变得稀薄,因此,大气没有明显的上界。
②在溶液配制过程中,有的溶液溶有较多的溶质,称为浓溶液;有的溶液溶有较少的溶质,称为稀溶液。
③土壤中一般都含有砂粒、粉砂粒和黏粒,根据它们在土壤中所占的比例不同,可将土壤分为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和壤土类土壤三种。砂土类土壤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粗;黏土类土壤黏粒、粉砂多、土壤颗粒较细;壤土类土壤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质地较均匀。
④依据地球上的水体是否含盐,将其分为咸水和淡水。
【解答】
A、依据性质和高度不同,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散逸层,故A说法正确;
B、依据溶液所含溶质的多少,将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故B说法正确;
C、依据土壤中砂粒、粉粒、黏粒比例不同,将土壤分为砂土、黏土、壤土,故C说法正确;
D、依据地球上的水体是否含盐,将其分为咸水和淡水,故D说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D。
3.【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三种土壤颗粒中,砂粒的透水性最好,黏粒的透水性最差,粉砂粒的透水性居于两者之间。
【解答】图中所示的水未渗完,则相同时间内装置c的渗水量应少于前两者,图中所示与此不符,故错误。
故答案为:C。
4.【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月球表面有月壤。月壤主要由月球岩石碎屑、粉末、角砾、撞击熔融玻璃物质组成,其中绝大部分颗粒在30微米到1毫米之间,摸上去和面粉一样细腻,但不适合植物生长。科学家设想:人类移民月球的时候,把月壤改造成类似地球上的土壤来栽培植物。
【解答】解:月壤主要由月球岩石碎屑、粉末、角砾、撞击熔融玻璃物质组成,月球上的月壤中岩石碎屑、粉末这些成分相当于地球土壤中的矿物质,缺少空气、水、腐殖质。
故答案为:C。
5.【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土壤的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
【解答】A.注入的水一部分进入土壤的空隙中,大部分还是留在烧杯中,所以注入水的体积要远远大于进入土壤中水的体积,所以用该方法无法计算出该土壤样品中空气的体积分数,A不符合题意;
B.在加热试管中的土壤样品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水分会以水蒸气的形式出来,当遇到温度较低的试管壁时液化成小水珠,所以观察试管壁上有水珠,可以说明土壤中含有水,B不符合题意
C.因为要测量土壤质量的减少情况,所以需要排除土壤中原有水分减少对实验的干扰,所以应该取一定质量干燥的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用酒精灯加热,因此该实验能说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C符合题意。
D蒸发皿中出现的残余物势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烧的无机盐, 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土类土壤是适于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土壤。这种土壤固体部分(矿物质颗粒和有机质)占土壤总体积的50%,其中有机质占固体部分的1%~5%;水和空气各占25%,这样的土壤既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能为植物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空气和有机质。
【解答】壤土类土壤中水和空气各占25%,即各自所占所示圆形图的四分之一;矿物质颗粒和有机物占50%,其中有机质占固体部分的1%~5%,结合模型可知B符合要求。
故选B。
7.【答案】D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探究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时速度与各种因素的关系.
【解答】解:取相同长度和粗细的新鲜冬青枝条5支(代谢程度相似,编号为甲乙丙丁戊),其中甲用黑纸包住,乙剪去叶片,丙去掉顶芽后倒置,丁、戊不采取措施,将甲乙丙丁插入相同的红色稀盐水中,戊插入红色浓盐水中(相同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同时插入),一段时间后采用纵切法测量红色上升的高度.丙去掉顶芽后倒置和丁插入的红色稀盐水中,唯一不同的变量导管的方向不同,可以①探究植物体内物质运输的方向;甲丁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光照,因此可以②探究植物体内物质运输速度和蒸腾作用之间的关系:丁、戊唯一不同的变量是盐水浓度,因此可以③探究植物体内物质运输速度和土壤溶液浓度的关系,故通过本实验能完成的是A、B、C.植物体内物质运输速度与光照强度之间没有变量,不能进行探究.
故选:D
8.【答案】C
【知识点】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花的传粉受精、生物的变异、修剪枝条的作用、氮磷钾肥料的作用等问题。
【解答】A、磷肥能够促进果树花芽分化,提早开花结果,能使植物多开花多结果,促进幼苗根系生长和改善果实品质,缺磷时,幼芽和根系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叶色暗绿,无光泽,背面紫色,形成花蕾以后出现落蕾现象应施磷肥才能改善落蕾现象,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冬季修剪主要采取疏枝、短截、回缩等方式,减少枝蔓密度,打开树体内堂,改善光照条件和营养物质的分配,使树体透光,利于光合作用和花芽形成; 夏剪主要是剪去过密、旺长枝条,增强树体内部光照,促进光合作用,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果树上适时摘除主干上的顶芽,专业术语叫做摘心。摘心时间不同,目的也不同:如果是在生长旺季摘心,目的是促生分枝,增加枝量;如果是夏末秋初摘心,目的是促使下部枝条老化,使枝条组织充实,安全越冬,故应该摘除顶芽,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在桃树的开花季节,果农会通过养蜜蜂授粉,可以提高蜜桃的结果率,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9.【答案】C
【知识点】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解析】【分析】(1)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无机盐包括含氮、磷、钾、钙、镁、硫、硼、锰、锌、钼等的多种无机盐,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其中含氮的无机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繁叶茂;含磷的无机盐可以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含钾的无机盐使植物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与运输.(2)顶端优势是指一个枝条上,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对于用材林,我们要保护好顶芽,及时去除部分侧枝,让树木长得又高又直.对于果树等,我们要及时去掉顶芽,促使侧芽发育成枝条,从而多开花,多结果实.(3)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某些动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危害植物,如蝗灾等.
【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磷肥能够促进番茄花芽分化,提早开花结果,能使植物多开花多结果,促进幼苗根系生长和改善果实品质.果农及时给桃树施加了某种肥料,落蕾现象消失了,并且不久开花,果农施加的肥料应该是磷肥,A正确;
B、要提高果树的产量,应破坏顶端优势,使其多产生侧枝.所以果园里,果农应该每年对桃树进行必要的修剪,调节枝叶的合理分布,通风透光,调节生长与结果,减少无用枝条和花对营养的消耗,B正确;
C、对于用材林,我们要保护好顶芽,及时去除部分侧枝,让树木长得又高又直.对于果树等,我们要及时去掉顶芽,促使侧芽发育成枝条,从而多开花,多结果实,C错误;
D、一朵花开放之后要经过传粉和受精才能形成果实和种子,果农可在果园饲养蜜蜂,利用蜜蜂为果树传粉,同时获得蜂蜜,一举两得,D正确.
故选:C.
10.【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绿肥植物是一种专门用做肥料的栽培植物,作物成熟后,可以就地翻压,也可以异地施用,在农业上利用绿肥植物的目的是:绿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埋入地里可以被微生物分解,从而被其他的植物利用。
【解答】由分析可知,在农业上利用绿肥植物的目的是:绿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埋入地里可以被微生物分解,从而被其他的植物利用。
故答案为:B
11.【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 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都属于种子植物中的被子植物,都能产生种子,单子叶植物的种子有一片子叶,有胚乳,叶脉多为平行脉;双子叶植物的种子有两片子叶,无胚乳,叶脉多为网状脉。
【解答】单子叶植物的叶脉多为平行脉。题干植物是平行脉,说明该植物属于单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属于被子植物,用种子繁殖,种子有果皮包被,种子一般有一片子叶,叶脉多为平行脉,根为须根系,茎中没有形成层,茎不能逐年加粗。 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2.【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分析其中的变量,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判断。
【解答】 A.幼苗的左边是干土,右边是湿土,变量就是水的含量不同,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说明根表现出的是向水性,不能说明幼苗生长是否需要水,故A错误;
B.植物的根生长在土壤中,没法观察幼苗根的数量,故B错误;
C.该实验的变量是幼苗左右两侧土壤的含水量,因此证明了根的生长具有向水性,故C错误;
D.幼苗的左边是干土,右边是湿土,变量就是水的含量不同,故D正确。
故选D。
13.【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解析】【分析】A.植物体细胞中大部分都有叶绿体;
B.自然界中最多的植物为被子植物;
C.苔藓类植物无茎和叶;
D.蕨类植物结构中已出现了根茎叶的分化,可以运输营养物质。
【解答】A.海带是藻类植物,其细胞中有叶绿体;
B.被子植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是最广的,其种类是最多的;
C.苔藓类植物其茎和叶的分化程度较低,故其无输导组织运输营养物质;
D.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主要是为了适应有水的环境。
故答案为:B
14.【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细胞失水或吸水主要取决于细胞液浓度和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差异。
【解答】细胞结构中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结构为细胞膜。
故答案为:B
15.【答案】B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
【解析】【分析】植物的茎分为四类:直立茎、攀缘茎、匍匐茎和缠绕茎。直立茎:一般垂直向上生长的;攀缘茎:必须利用一些变态器官的卷须、吸盘等攀援于其他植物之上,才能向上生长。匍匐茎:有些植物的茎是平卧在地面上蔓延生长的。其节间长,节上生有不定根;缠绕茎:与攀缘茎不同的是以茎本身缠绕于其他支柱物二上升,不形成特殊的攀援器官。
【解答】竹子是直立茎;黄瓜是攀缘茎;西瓜是匍匐茎
故答案为:B.
16.【答案】C
【知识点】种子植物;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叶的形态结构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主要区别;水稻是单子叶植物,它的种子是由种皮、胚和胚乳三个部分组成,胚包括了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构成;凡是能够开花结果的绿色植物都是被子植物;
【解答】A.凡是会开花结果的绿色植物都是被子植物,所以海水稻是被子植物,正确;
B.因为水稻是须根系,属于单子叶植物,它的叶片为平行叶,正确;
C.稻没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属于须根系,错误;
D.由题意可知普通水稻和"海水稻"的生活环境不同,正确;
故答案为:C.
17.【答案】(1)保护
(2)输导
(3)营养
(4)器官
【知识点】叶的形态结构
【解析】【分析】叶片的基本结构包括表皮、叶肉和叶脉.由图可知表皮属于保护组织,叶肉分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细胞内含有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属于营养组织,叶脉内有导管和筛管,属于输导组织;叶片是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器官。
【解答】(1)表皮具有保护作用,由保护组织构成。
(2)叶脉能输送由根吸收来的水分、无机盐以及叶制造的营养物质,因此叶脉主要是由输导组织构成的。
(3)叶片中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叶肉细胞, 它们是植物的营养组织。
(4)叶属于器官。
18.【答案】(1)水分;矿物质;腐殖质
(2)矿物质;腐殖质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理想的土壤为壤土类土壤,空气和水分各占百分之25%,矿物质颗粒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通气性和透水性,保水性等性能都不错 ;
【解答】(1)理想土壤属于壤土类土壤,A是空气,B是水分,C是矿物质,D是腐殖质;
(2) 土壤中的矿物质颗粒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与土壤肥力有密切关系;土壤中的腐殖质多集中在表层,它在土壤中含量并不高,却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故答案为:(1)水分、矿物质、腐殖质(2)矿物质、腐殖质
19.【答案】(1)作出假设
(2)甲
(3)增加吊兰的数量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过程:
科学探究过程 基本要求
提出问题 ①从生活、实践,学习中发现问题;②表述这些问题;③根据已知科学知识揭示矛盾
作出假设 ①根据已知科学知识对问题提出假设;②判断假设的可检验性
制定计划 ①拟定计划;②根据拟定的计划,列出所需材料和用具;③选出控制变量;④设计对照组
实施计划 ①采用多种途径实施计划;②记录现象、数据;③评价现象,数据的可靠性
得出结论 ①描述现象;②处理数据;③分析得出结沦
表达和交流 ①撰写探究报告;②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并完善
【解答】 (1)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即作出假设。“妈妈认为蛋壳中含有促进吊兰生长的营养物质”,这是对“蛋壳中是否含有促进吊兰生长的营养物质”这一问题进行的肯定回答,所以这属于科学探究基本过程中的作出假设。
(2)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该实验过程中,甲盆中不放蛋壳,是对照组;乙盆中放蛋壳,是实验组。
(3)实验对象的数量过少,会由于自身的偶然性因素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所以小科的实验有不足之处:吊兰幼苗的数量太少;应进行改进: 应增加吊兰的数量 ,如:甲、乙各取5株健壮的吊兰幼苗等。
20.【答案】(1)萝卜条在较高浓度的外界溶液中会失水变小
(2)右下方;使细胞维持正常的形态
【知识点】观察细胞;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 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内的水势和细胞外的水势大小问题,如果细胞外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溶液浓度,则细胞失水,水分按照浓度梯度由细胞内流向细胞外,细胞外溶液浓度小于细胞内溶液浓度时则相反。 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成倒立的像上下左右都相反,可以将课本转过180度看,看到的图像为像的图像。
【解答】(1)假设:萝卜条在较高浓度的外界溶液中会失水变小;
(2)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上下左右都相反,采用在哪移哪的方式; ①图2是小海在低倍镜中观察到某上皮细胞的视野,若要在高倍镜下继续观察该细胞,必须在载物台上将临时装片向右下方移动。
②根据图1的实验现象,小海明白了平时做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为什么要用0.9%的氯化钠溶液,并将它称之为生理盐水的原因,这是因为0.9%的氯化钠溶液能使口腔上皮细胞维持正常的形态;
故答案为:(1) 萝卜条在较高浓度的外界溶液中会失水变小 (2)右下方、使细胞维持正常的形态
21.【答案】(1)水分;无机盐或养分等
(2)24;厚度或宽度或高度等;影响等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1)植物的水分99%通过叶的蒸腾作用散发。植物适应荒漠缺水环境的结构:叶片特化成针状或鳞片状有利于减少蒸腾作用,根系发达有利于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且固定沙土。(2)由题中数据可知,为起到防风作用,种植柽柳的最大间距应为两侧相对风速达到100%时,所对应的距离之和,对应的距离为10m+14m=24m。随着柽柳的生长,落叶和沙层逐渐堆叠,形成图所示的隆起沙包,起到固沙作用,所以可通过测定沙包的厚度或宽度或高度等指标,反映柽柳的生长状况和固沙效果。由此可知,柽柳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解答】(1)叶片面积越小,相同条件下蒸腾作用越小;植物通过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根系越发达,吸收水分能力越强;
故答案为:第1空、水分第2空、无机盐或养分等
(2)迎风册相对风速达到100%时对应的距离为10m,背风侧相对风速达到100%时对应的距离为14m,由题意可知,最大间距为10m+14m=24m;落叶和沙层逐渐堆叠,形成图所示的隆起沙包,起到固沙作用,所以沙包厚度或宽度或高度越大,柽柳的生长状况和固沙效果越好,同时也说明柽柳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故答案为:第1空、24
第2空、厚度或宽度或高度等
第3空、影响等
22.【答案】(1)呼吸作用;二氧化碳
(2)蒸腾作用
(3)减弱;缺氧导致种子的呼吸作用减弱,二氧化碳减少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
【知识点】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解答】(1)装置从阴凉处移到阳光下,由于温度升高,呼吸作用加强,使瓶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加大,扩散到塑料罩内后,可使光合作用的原料大大的增加,光合作用得到了加强。(2)在塑料罩内壁上出现小水珠,此装置排除了来自土壤中的水分的可能性,这些小水珠是植物的蒸腾作用通过叶片的气孔散失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3)将瓶内的玻璃管口堵塞以后,生长旺盛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和种子呼吸放出的二氧化碳都彼此无法进入,导致双方因缺乏原料而减弱。故答案为:(1)呼吸作用;二氧化碳(2)蒸腾作用(3)减弱;缺氧导致种子的呼吸作用减弱,提供给植物的二氧化碳减少,所以植物的光合作用也减弱。(或氧气与二氧化碳不流通,所以种子的呼吸作用和植物的光合作用均因缺乏所需的原料导致减弱)(意思表述正确即可得分)。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通过实验现象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的原料、产物进行探究的实验题。
23.【答案】(1)蒸腾作用;减少幼根和根毛的损伤
(2)山区水土流失(或植被破坏)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蒸腾作用;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水分以气体形式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蒸腾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主要在叶片进行;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幼根和根毛。据此可解答本题。
【解答】(1)植物体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是叶片;刚刚移栽的植物,幼根和根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根的吸水能力很弱,去掉部分枝叶,可以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有利于移栽植物在成活。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幼根和根毛,因此,在移栽时要带土移栽,有利于根的吸水,提高成活率。 (2)大规模的树木进城,对于城市来说能加快绿化、美化,但对山区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影响。如山区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
24.【答案】(1)遮荫,浇水
(2)分别记录A组B组中扦插茎段成活枝的数目
(3)为什么茎段上方切口要切成水平?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过程的八个要素: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④进行实验⑤收集证据⑥解释和结论⑦反思与评价⑧表达与交流,结合题干中的信息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1)“参考材料中提示”,需要给两组扦插茎段提供的相同照料是遮阴、浇水。
(2)“如果要设计一个表格记录观察的数据”,表格中记录的应是发芽茎段的数量。
(3)"依据图一中的资料,围绕扦插材料的处理”,提出的探究的具体问题是:为什么茎段上方切口要切成水平?
25.【答案】(1)650毫升;750毫升
(2)土壤有空隙
(3)20%
(4)给根提供足够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满量筒水的体积和其量程相等,根据分度值读出甲乙量筒内水的体积,然后求出倒入放铁块烧杯中和放土壤烧杯中的水的体积。
(2)知道长、宽、高可求土壤的体积,土壤中烧杯比铁块中烧杯多加的水即为空气的体积,空气的体积和土壤的体积之比即为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
【解答】(1)因为量筒的量程为200mL,故3个满量筒的水的量为600mL,根据题意,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量为600mL+50mL=650mL,往装土壤的烧杯中的加水的量为600mL+150mL=750mL。
(2)因为土壤颗粒之间有空隙,故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土壤块中加入的水的量大。
(3)由图可知,量筒的量程为200mL,分度值为10mL,
图甲中量筒内水的体积为50mL,图乙中量筒内水的体积为150mL,
因往放铁块烧杯中加了3个满量筒和图甲所示的水,往放土壤烧杯中加了3个满量筒和图乙所示的水,
所以,倒入放铁块烧杯中和放土壤烧杯中的水分别为:
V铁水=3×200mL+50mL=650mL,V土水=3×200mL+150mL=750mL;
土壤的体积:
V土=10cm×10cm×5cm=500cm3,
因土壤中有空气,空气的体积等于土壤中烧杯比铁块中烧杯多加的水,
所以,空气的体积:
V空=V土水-V铁水=750mL-650mL=100mL=100cm3,
则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为

(3)土壤中的空气的作用主要是为植物体根的呼吸作用提供足够的氧气。
故答案为:(1)650毫升;750毫升(2)土壤有空隙(3)20%(4)给根提供足够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1 / 1初中科学试卷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 第4章 植物与土壤单元卷
一、选择题
1.(2020七下·鄞州期末)下列物质不会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
A.化学肥料和农药 B.未经处理的植物的枯枝败叶
C.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 D.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
【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病菌、污染物、有毒物品不经处理均对环境造成污染。
【解答】 A、化学肥料和农药不合理施用,其残留物不仅污染土壤,也会污染水体,A错误。
B、未经处理的植物的枯枝败叶在土壤中经发酵会形成农家肥料,不会污染土壤,B正确。
C、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污染了水体,经渗透或浇灌会污染土壤,C错误。
D、未经处理的人畜粪便含有有害的病菌,接触土壤会使土壤受到污染,D错误。
故选:B
2.(2023七下·海曙期末)分类是根据研究对象的共性和差异,按一定的标准将研究对象区分为若干个不同种类的科学方法。下列分类的标准与其结果不对应的是(  )
A.依据性质和高度不同,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散逸层
B.依据溶液所含溶质的多少,将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C.依据土壤中砂粒、粉粒、黏粒比例不同,将土壤分为砂土、黏土、壤土
D.依据地球上的水体是否含盐,将其分为海洋水和陆地水
【答案】D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体;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土壤的结构和类型;大气的分层
【解析】【分析】
①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可以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外层,随着高度上升,大气逐渐变得稀薄,因此,大气没有明显的上界。
②在溶液配制过程中,有的溶液溶有较多的溶质,称为浓溶液;有的溶液溶有较少的溶质,称为稀溶液。
③土壤中一般都含有砂粒、粉砂粒和黏粒,根据它们在土壤中所占的比例不同,可将土壤分为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和壤土类土壤三种。砂土类土壤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粗;黏土类土壤黏粒、粉砂多、土壤颗粒较细;壤土类土壤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质地较均匀。
④依据地球上的水体是否含盐,将其分为咸水和淡水。
【解答】
A、依据性质和高度不同,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散逸层,故A说法正确;
B、依据溶液所含溶质的多少,将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故B说法正确;
C、依据土壤中砂粒、粉粒、黏粒比例不同,将土壤分为砂土、黏土、壤土,故C说法正确;
D、依据地球上的水体是否含盐,将其分为咸水和淡水,故D说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D。
3.(2023七下·宁波期中)小蛟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三个装置探究土壤保水性。a中砂粒体积是b位中的一半,c中黏粒体积和b中砂粒体积相同,在三个装置中分别倒入半杯水,在相同的时间内渗出的水量如图所示(三个锥形瓶完全一样)。若图中所示的渗水量有一个是错误的,那么最有可能错误的是(  )
A.a装置 B.b装置
C.c装置 D.三个装置都没有错
【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三种土壤颗粒中,砂粒的透水性最好,黏粒的透水性最差,粉砂粒的透水性居于两者之间。
【解答】图中所示的水未渗完,则相同时间内装置c的渗水量应少于前两者,图中所示与此不符,故错误。
故答案为:C。
4.(2023七下·宁波期中)我国的“探月工程”不断迈出新征程。在一次登月中,仪器在月球背面发现黏稠月壤,与美国登月所见截然不同。关于月球上的月壤组成一定存在的物质是(  )
A.空气 B.微生物 C.矿物质 D.腐殖质
【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月球表面有月壤。月壤主要由月球岩石碎屑、粉末、角砾、撞击熔融玻璃物质组成,其中绝大部分颗粒在30微米到1毫米之间,摸上去和面粉一样细腻,但不适合植物生长。科学家设想:人类移民月球的时候,把月壤改造成类似地球上的土壤来栽培植物。
【解答】解:月壤主要由月球岩石碎屑、粉末、角砾、撞击熔融玻璃物质组成,月球上的月壤中岩石碎屑、粉末这些成分相当于地球土壤中的矿物质,缺少空气、水、腐殖质。
故答案为:C。
5.(2022七下·慈溪期末)在研究土壤成分的过程中,兴趣小组同学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其中能说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是( C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土壤的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
【解答】A.注入的水一部分进入土壤的空隙中,大部分还是留在烧杯中,所以注入水的体积要远远大于进入土壤中水的体积,所以用该方法无法计算出该土壤样品中空气的体积分数,A不符合题意;
B.在加热试管中的土壤样品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水分会以水蒸气的形式出来,当遇到温度较低的试管壁时液化成小水珠,所以观察试管壁上有水珠,可以说明土壤中含有水,B不符合题意
C.因为要测量土壤质量的减少情况,所以需要排除土壤中原有水分减少对实验的干扰,所以应该取一定质量干燥的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用酒精灯加热,因此该实验能说明土壤中含有有机物,C符合题意。
D蒸发皿中出现的残余物势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烧的无机盐, 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2022七下·慈溪期末)杨梅是余姚的特色农产品。种植杨梅理想的土壤是壤土类土壤,通气、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强。下列按体积分数构建的土壤组成模型中,符合上述土壤要求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土类土壤是适于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土壤。这种土壤固体部分(矿物质颗粒和有机质)占土壤总体积的50%,其中有机质占固体部分的1%~5%;水和空气各占25%,这样的土壤既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能为植物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空气和有机质。
【解答】壤土类土壤中水和空气各占25%,即各自所占所示圆形图的四分之一;矿物质颗粒和有机物占50%,其中有机质占固体部分的1%~5%,结合模型可知B符合要求。
故选B。
7.(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某同学在探究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时,设计如下实验:取相同长度和粗细的新鲜冬青枝条5支(生长发育程度相似,编号为甲、乙、丙、丁、戊),其中甲用黑纸包住,乙剪去叶片,丙去掉顶芽后倒置,丁、戊不采取措施,将甲乙丙丁插入相同的红色稀盐水中,戊插入红色浓盐水中(相同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同时插入),一段时间后采用纵切法测量红色上升的高度.通过本实验不能完成下列哪项探究课题(  )
A.探究植物体内物质运输的方向
B.探究植物体内物质运输速度和蒸腾作用之间的关系
C.探究植物体内物质运输速度和土壤溶液浓度的关系
D.探究植物体内物质运输速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答案】D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探究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时速度与各种因素的关系.
【解答】解:取相同长度和粗细的新鲜冬青枝条5支(代谢程度相似,编号为甲乙丙丁戊),其中甲用黑纸包住,乙剪去叶片,丙去掉顶芽后倒置,丁、戊不采取措施,将甲乙丙丁插入相同的红色稀盐水中,戊插入红色浓盐水中(相同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同时插入),一段时间后采用纵切法测量红色上升的高度.丙去掉顶芽后倒置和丁插入的红色稀盐水中,唯一不同的变量导管的方向不同,可以①探究植物体内物质运输的方向;甲丁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光照,因此可以②探究植物体内物质运输速度和蒸腾作用之间的关系:丁、戊唯一不同的变量是盐水浓度,因此可以③探究植物体内物质运输速度和土壤溶液浓度的关系,故通过本实验能完成的是A、B、C.植物体内物质运输速度与光照强度之间没有变量,不能进行探究.
故选:D
8.(2017七下·萧山月考)蜜桃栽培历史悠久,品系繁多,科研人员和果农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下是一位果农遇到的相关问题,以下分析或措施错误的是(  )
A.该果农家的桃树枝繁叶茂,却在形成花蕾后出现了落蕾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果农应及时的给果树施肥,以减少落蕾现象
B.果农应该每年对桃树进行必要的修剪,调节枝叶的合理分布,通风透光,调节生长与结果,减少无用枝条和花对营养的消耗
C.果农应该小心保护顶芽,以便使果树主干长得高大健壮,增加结果量
D.果农可在果园饲养蜜蜂,利用蜜蜂为果树传粉,同时获得蜂蜜,一举两得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花的传粉受精、生物的变异、修剪枝条的作用、氮磷钾肥料的作用等问题。
【解答】A、磷肥能够促进果树花芽分化,提早开花结果,能使植物多开花多结果,促进幼苗根系生长和改善果实品质,缺磷时,幼芽和根系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叶色暗绿,无光泽,背面紫色,形成花蕾以后出现落蕾现象应施磷肥才能改善落蕾现象,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冬季修剪主要采取疏枝、短截、回缩等方式,减少枝蔓密度,打开树体内堂,改善光照条件和营养物质的分配,使树体透光,利于光合作用和花芽形成; 夏剪主要是剪去过密、旺长枝条,增强树体内部光照,促进光合作用,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果树上适时摘除主干上的顶芽,专业术语叫做摘心。摘心时间不同,目的也不同:如果是在生长旺季摘心,目的是促生分枝,增加枝量;如果是夏末秋初摘心,目的是促使下部枝条老化,使枝条组织充实,安全越冬,故应该摘除顶芽,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在桃树的开花季节,果农会通过养蜜蜂授粉,可以提高蜜桃的结果率,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9.(浙教版科学七下第1章《代代相传的生命》综合训练基础强化)蜜桃栽培历史悠久,品系繁多,科研人员和果农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下是一位果农遇到的相关问题,以下分析或措施错误的是(  )
A.该果农家的桃树枝繁叶茂,却在形成花蕾后出现了落蕾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果农应及时的给果树施加磷肥,以减少落蕾现象
B.果农应该每年对桃树进行必要的修剪,调节枝叶的合理分布,通风透光,调节生长与结果,减少无用枝条和花对营养的消耗
C.果农应该小心保护顶芽,以便使果树主干长得高大健壮,增加结果量
D.果农可在果园饲养蜜蜂,利用蜜蜂为果树传粉,同时获得蜂蜜,一举两得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解析】【分析】(1)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无机盐包括含氮、磷、钾、钙、镁、硫、硼、锰、锌、钼等的多种无机盐,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其中含氮的无机盐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繁叶茂;含磷的无机盐可以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含钾的无机盐使植物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与运输.(2)顶端优势是指一个枝条上,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对于用材林,我们要保护好顶芽,及时去除部分侧枝,让树木长得又高又直.对于果树等,我们要及时去掉顶芽,促使侧芽发育成枝条,从而多开花,多结果实.(3)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某些动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危害植物,如蝗灾等.
【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磷肥能够促进番茄花芽分化,提早开花结果,能使植物多开花多结果,促进幼苗根系生长和改善果实品质.果农及时给桃树施加了某种肥料,落蕾现象消失了,并且不久开花,果农施加的肥料应该是磷肥,A正确;
B、要提高果树的产量,应破坏顶端优势,使其多产生侧枝.所以果园里,果农应该每年对桃树进行必要的修剪,调节枝叶的合理分布,通风透光,调节生长与结果,减少无用枝条和花对营养的消耗,B正确;
C、对于用材林,我们要保护好顶芽,及时去除部分侧枝,让树木长得又高又直.对于果树等,我们要及时去掉顶芽,促使侧芽发育成枝条,从而多开花,多结果实,C错误;
D、一朵花开放之后要经过传粉和受精才能形成果实和种子,果农可在果园饲养蜜蜂,利用蜜蜂为果树传粉,同时获得蜂蜜,一举两得,D正确.
故选:C.
10.(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学期4.1 土壤的组成和性状)绿肥植物是一种专门用作肥料的栽培植物,作物成熟以后,可以就地翻压,也可以异地施用,利用绿肥植物的目的是(  )
A.提高土壤中的水分 B.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
C.给植物提供食物 D.增加土壤中钾肥的含量
【答案】B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绿肥植物是一种专门用做肥料的栽培植物,作物成熟后,可以就地翻压,也可以异地施用,在农业上利用绿肥植物的目的是:绿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埋入地里可以被微生物分解,从而被其他的植物利用。
【解答】由分析可知,在农业上利用绿肥植物的目的是:绿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埋入地里可以被微生物分解,从而被其他的植物利用。
故答案为:B
11.(2024七上·宁波期末)小科在某农趣园考察时发现如图所示的绿色开花植物(高粱),据此可以判断该植物(  )
A.根为须根系 B.茎能逐年增粗
C.只能通过无性生殖繁衍下代 D.种子外没有果皮包被
【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 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都属于种子植物中的被子植物,都能产生种子,单子叶植物的种子有一片子叶,有胚乳,叶脉多为平行脉;双子叶植物的种子有两片子叶,无胚乳,叶脉多为网状脉。
【解答】单子叶植物的叶脉多为平行脉。题干植物是平行脉,说明该植物属于单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属于被子植物,用种子繁殖,种子有果皮包被,种子一般有一片子叶,叶脉多为平行脉,根为须根系,茎中没有形成层,茎不能逐年加粗。 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2.(2023七上·瑞安期中)某同学做了下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
A.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幼苗生长是否需要水
B.该实验结果应观察并记录幼苗根的总数量
C.该实验证明了根的生长具有向地性
D.该实验中的变量是幼苗左右两侧土壤的含水量
【答案】D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分析其中的变量,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判断。
【解答】 A.幼苗的左边是干土,右边是湿土,变量就是水的含量不同,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说明根表现出的是向水性,不能说明幼苗生长是否需要水,故A错误;
B.植物的根生长在土壤中,没法观察幼苗根的数量,故B错误;
C.该实验的变量是幼苗左右两侧土壤的含水量,因此证明了根的生长具有向水性,故C错误;
D.幼苗的左边是干土,右边是湿土,变量就是水的含量不同,故D正确。
故选D。
13.下列关于植物类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带是藻类植物,因细胞中没有叶绿素,故呈褐色
B.被子植物种类最多,分布极广,如桂花、石榴等
C.墙藓的茎、叶内有输导组织,所以不适于在陆地生活
D.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根、茎、叶中有输导组织,所以适应了干旱的环境
【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解析】【分析】A.植物体细胞中大部分都有叶绿体;
B.自然界中最多的植物为被子植物;
C.苔藓类植物无茎和叶;
D.蕨类植物结构中已出现了根茎叶的分化,可以运输营养物质。
【解答】A.海带是藻类植物,其细胞中有叶绿体;
B.被子植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是最广的,其种类是最多的;
C.苔藓类植物其茎和叶的分化程度较低,故其无输导组织运输营养物质;
D.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主要是为了适应有水的环境。
故答案为:B
14.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放置一段时间后,检测蒸馏水时,只在乙组中明显检测到蔗糖。这与两组马铃薯细胞中控制物质进出的结构及其功能是否正常有关,该结构是(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核 D.液泡
【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细胞失水或吸水主要取决于细胞液浓度和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差异。
【解答】细胞结构中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结构为细胞膜。
故答案为:B
15.(2022七上·鄞州期中)竹子、黄瓜、西瓜它们的茎分别是(  )
A.缠绕茎、直立茎、攀援茎 B.直立茎、攀援茎、匍匐茎
C.攀援茎、匍匐茎、缠绕茎 D.直立茎、匍匐茎、攀援茎
【答案】B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
【解析】【分析】植物的茎分为四类:直立茎、攀缘茎、匍匐茎和缠绕茎。直立茎:一般垂直向上生长的;攀缘茎:必须利用一些变态器官的卷须、吸盘等攀援于其他植物之上,才能向上生长。匍匐茎:有些植物的茎是平卧在地面上蔓延生长的。其节间长,节上生有不定根;缠绕茎:与攀缘茎不同的是以茎本身缠绕于其他支柱物二上升,不形成特殊的攀援器官。
【解答】竹子是直立茎;黄瓜是攀缘茎;西瓜是匍匐茎
故答案为:B.
16.(2022七上·海曙期中)“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形象化称呼,其生长地并非海水或海里,而是不惧海水的短期浸泡。近年来,我国在“海水稻”方面的研发取得了重大突破。下列有关“海水稻”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海水稻是被子植物
B.海水稻的叶片是平行叶脉
C.主根与侧根无明显区别,是直根系
D.普通水稻和“海水稻”的生活环境不同
【答案】C
【知识点】种子植物;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叶的形态结构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主要区别;水稻是单子叶植物,它的种子是由种皮、胚和胚乳三个部分组成,胚包括了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构成;凡是能够开花结果的绿色植物都是被子植物;
【解答】A.凡是会开花结果的绿色植物都是被子植物,所以海水稻是被子植物,正确;
B.因为水稻是须根系,属于单子叶植物,它的叶片为平行叶,正确;
C.稻没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属于须根系,错误;
D.由题意可知普通水稻和"海水稻"的生活环境不同,正确;
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
17.(2021七上·淳安期末)如图是被子植物叶的切面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表皮具有保护作用,由   组织构成。
(2)叶脉能输送由根吸收来的水分、无机盐以及叶制造的营养物质,因此叶脉主要是由   组织构成的。
(3)叶片中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叶肉细胞, 它们是植物的   组织。
(4)叶属于   (选填“组织”“器官”或“系统”) 。
【答案】(1)保护
(2)输导
(3)营养
(4)器官
【知识点】叶的形态结构
【解析】【分析】叶片的基本结构包括表皮、叶肉和叶脉.由图可知表皮属于保护组织,叶肉分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细胞内含有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属于营养组织,叶脉内有导管和筛管,属于输导组织;叶片是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器官。
【解答】(1)表皮具有保护作用,由保护组织构成。
(2)叶脉能输送由根吸收来的水分、无机盐以及叶制造的营养物质,因此叶脉主要是由输导组织构成的。
(3)叶片中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叶肉细胞, 它们是植物的营养组织。
(4)叶属于器官。
18.(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同步课时练习:4.1 土壤的组成和性状)图为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读图回答:
(1)土壤的组成:A为空气,B为   , C为   , D为   。
(2)土壤中的   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与土壤肥力有密切关系;土壤中的   多集中在表层,它在土壤中含量并不高,却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1)水分;矿物质;腐殖质
(2)矿物质;腐殖质
【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形成;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理想的土壤为壤土类土壤,空气和水分各占百分之25%,矿物质颗粒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通气性和透水性,保水性等性能都不错 ;
【解答】(1)理想土壤属于壤土类土壤,A是空气,B是水分,C是矿物质,D是腐殖质;
(2) 土壤中的矿物质颗粒是土壤的主要组成物质,与土壤肥力有密切关系;土壤中的腐殖质多集中在表层,它在土壤中含量并不高,却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故答案为:(1)水分、矿物质、腐殖质(2)矿物质、腐殖质
三、实验探究题
19.(2024七上·宁波期末)小科常常看到妈妈将做菜后剩下的蛋壳倒扣在栽有吊兰的花盆中,妈妈认为蛋壳中含有促进吊兰生长的营养物质,蛋壳真能促进吊兰生长吗?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小科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首先选取发育情况相同的两株健壮的吊兰幼苗,分别栽入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花盆中。
②甲盆中不放蛋壳,乙盆中放蛋壳,其他实验条件都相同。
③一段时间后,吊兰生长状况发生了变化,小兰将变化情况记录在下表中。
植株 实验前质量/克 实验后质量/克 生长情况
甲 41 51 植株弱小,叶色变黄
乙 41 70 植株较健壮,叶色较绿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妈妈认为蛋壳中含有促进吊兰生长的营养物质”,属于科学探究基本过程中的   (填“提出问题”或“作出假设”)。
(2)该实验过程中,起对照作用的是植株   (填“甲”或“乙”)。
(3)小科的实验有不足之处,请提出改进建议:   。
【答案】(1)作出假设
(2)甲
(3)增加吊兰的数量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过程:
科学探究过程 基本要求
提出问题 ①从生活、实践,学习中发现问题;②表述这些问题;③根据已知科学知识揭示矛盾
作出假设 ①根据已知科学知识对问题提出假设;②判断假设的可检验性
制定计划 ①拟定计划;②根据拟定的计划,列出所需材料和用具;③选出控制变量;④设计对照组
实施计划 ①采用多种途径实施计划;②记录现象、数据;③评价现象,数据的可靠性
得出结论 ①描述现象;②处理数据;③分析得出结沦
表达和交流 ①撰写探究报告;②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并完善
【解答】 (1)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即作出假设。“妈妈认为蛋壳中含有促进吊兰生长的营养物质”,这是对“蛋壳中是否含有促进吊兰生长的营养物质”这一问题进行的肯定回答,所以这属于科学探究基本过程中的作出假设。
(2)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该实验过程中,甲盆中不放蛋壳,是对照组;乙盆中放蛋壳,是实验组。
(3)实验对象的数量过少,会由于自身的偶然性因素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所以小科的实验有不足之处:吊兰幼苗的数量太少;应进行改进: 应增加吊兰的数量 ,如:甲、乙各取5株健壮的吊兰幼苗等。
20.(2022七上·瑞安期中)有一天,小海看见妈妈在腌制萝卜条,其过程是:将洗净的萝卜切成条,放在盛有少量凉开水的玻璃罐里,撒上一些食盐,一段时间后,就制成了清脆可口的腌萝卜条。小海发现玻璃罐里的萝卜条变小了,水却变多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小海作出假设并进行实验求证。
(1)假设:   
(2)小海实验:在两片载玻片上分别滴加0.9%和2%的氯化钠溶液,刮取口腔上皮细胞并涂抹在溶液中,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隔一段时间后再次观察。
通过查阅资料获知,植物细胞和微生物细胞置于较高浓度的溶液中,也会出现类似图2的现象。上述事实支持了小海所作出的假设。
①图2是小海在低倍镜中观察到某上皮细胞的视野,若要在高倍镜下继续观察该细胞,必须在载物台上将临时装片向   移动。
②根据图1的实验现象,小海明白了平时做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为什么要用0.9%的氯化钠溶液,并将它称之为生理盐水的原因,这是因为0.9%的氯化钠溶液能使口腔上皮细胞   。
【答案】(1)萝卜条在较高浓度的外界溶液中会失水变小
(2)右下方;使细胞维持正常的形态
【知识点】观察细胞;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
【解析】【分析】 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内的水势和细胞外的水势大小问题,如果细胞外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溶液浓度,则细胞失水,水分按照浓度梯度由细胞内流向细胞外,细胞外溶液浓度小于细胞内溶液浓度时则相反。 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成倒立的像上下左右都相反,可以将课本转过180度看,看到的图像为像的图像。
【解答】(1)假设:萝卜条在较高浓度的外界溶液中会失水变小;
(2)显微镜的成像特点是上下左右都相反,采用在哪移哪的方式; ①图2是小海在低倍镜中观察到某上皮细胞的视野,若要在高倍镜下继续观察该细胞,必须在载物台上将临时装片向右下方移动。
②根据图1的实验现象,小海明白了平时做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为什么要用0.9%的氯化钠溶液,并将它称之为生理盐水的原因,这是因为0.9%的氯化钠溶液能使口腔上皮细胞维持正常的形态;
故答案为:(1) 萝卜条在较高浓度的外界溶液中会失水变小 (2)右下方、使细胞维持正常的形态
21.(2023七上·北仑期中)柽(chēng)柳广泛分布于荒漠地区,对当地的防风固沙起到重要作用。
(1)如图所示,柽柳在形态结构、生殖方式等不同方面表现出对荒漠环境的适应。
①叶特化成鳞片状,减小了叶面积,避免   通过蒸腾作用大量散失。
②发达的根系既利于从干旱的土壤中吸收水分和   ,又能固定沙土。
(2)研究人员对柽柳防风固沙功能进行野外观测,结果如下表1。
与灌丛间的距离(米) 迎风侧 背风侧
10 6 2 2 6 10 14
相对风速(%) 100 92 83 24 68 82 100
注:a.相对风速指测量点风速占空旷地风速的百分比。
b.测量点风速为在柽柳灌丛高度的1/2处,距该灌丛不同距离迎风侧与背风侧的风速。
①据表1分析,为起到防风作用,种植柽柳的最大间距应为两侧相对风速达到100%时,所对应的距离之和。则最大距离为   米。
②随着柽柳的生长,落叶和沙层逐渐堆叠,形成图所示的隆起沙包,起到固沙作用。可通过测定沙包的   等指标,反映柽柳的生长状况和固沙效果。
综上所述,柽柳既能适应环境,又能   环境。
【答案】(1)水分;无机盐或养分等
(2)24;厚度或宽度或高度等;影响等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1)植物的水分99%通过叶的蒸腾作用散发。植物适应荒漠缺水环境的结构:叶片特化成针状或鳞片状有利于减少蒸腾作用,根系发达有利于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且固定沙土。(2)由题中数据可知,为起到防风作用,种植柽柳的最大间距应为两侧相对风速达到100%时,所对应的距离之和,对应的距离为10m+14m=24m。随着柽柳的生长,落叶和沙层逐渐堆叠,形成图所示的隆起沙包,起到固沙作用,所以可通过测定沙包的厚度或宽度或高度等指标,反映柽柳的生长状况和固沙效果。由此可知,柽柳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解答】(1)叶片面积越小,相同条件下蒸腾作用越小;植物通过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根系越发达,吸收水分能力越强;
故答案为:第1空、水分第2空、无机盐或养分等
(2)迎风册相对风速达到100%时对应的距离为10m,背风侧相对风速达到100%时对应的距离为14m,由题意可知,最大间距为10m+14m=24m;落叶和沙层逐渐堆叠,形成图所示的隆起沙包,起到固沙作用,所以沙包厚度或宽度或高度越大,柽柳的生长状况和固沙效果越好,同时也说明柽柳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故答案为:第1空、24
第2空、厚度或宽度或高度等
第3空、影响等
22.如图是种子进行呼吸作用及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瓶内是潮湿的将要萌发的种子,密封完好的塑料袋内是生长旺盛的绿色植物。
(1)实验开始,将装置从阴凉处移到阳光下,由于温度升高,瓶内种子的   增强。使得    浓度加大,这种物质扩散到塑料罩内后,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增强。
(2)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在塑料罩内壁上出现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来自植物的   (填某种生理活动)。
(3)如果将瓶内的玻璃管口堵塞,种子的呼吸作用和植物的光合作用将   (填“增强”或“减弱”),原因分别是    
【答案】(1)呼吸作用;二氧化碳
(2)蒸腾作用
(3)减弱;缺氧导致种子的呼吸作用减弱,二氧化碳减少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
【知识点】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解答】(1)装置从阴凉处移到阳光下,由于温度升高,呼吸作用加强,使瓶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加大,扩散到塑料罩内后,可使光合作用的原料大大的增加,光合作用得到了加强。(2)在塑料罩内壁上出现小水珠,此装置排除了来自土壤中的水分的可能性,这些小水珠是植物的蒸腾作用通过叶片的气孔散失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3)将瓶内的玻璃管口堵塞以后,生长旺盛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和种子呼吸放出的二氧化碳都彼此无法进入,导致双方因缺乏原料而减弱。故答案为:(1)呼吸作用;二氧化碳(2)蒸腾作用(3)减弱;缺氧导致种子的呼吸作用减弱,提供给植物的二氧化碳减少,所以植物的光合作用也减弱。(或氧气与二氧化碳不流通,所以种子的呼吸作用和植物的光合作用均因缺乏所需的原料导致减弱)(意思表述正确即可得分)。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通过实验现象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的原料、产物进行探究的实验题。
23.(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学期4.2 土壤与植物)目前,在不少步行街、住宅小区、景观带都可看见一些被移栽来的大树,许多城市也纷纷实施大树进城计划,将山区的树木移栽进城。但移栽大树的死亡率较高,因此对大树移栽须谨慎:一要严格控制采集范围;二要注重移栽技术。
(1)图中被移栽的树木减去部分枝叶,是为了减弱    ,带上大泥球的目的是    ,从而提高栽移的成功率。
(2)大规模的树木进城,对于城市来说能快速绿化、美化,但对山区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影响。请列举其中的一条影响:   
【答案】(1)蒸腾作用;减少幼根和根毛的损伤
(2)山区水土流失(或植被破坏)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蒸腾作用;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水分以气体形式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蒸腾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主要在叶片进行;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幼根和根毛。据此可解答本题。
【解答】(1)植物体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是叶片;刚刚移栽的植物,幼根和根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根的吸水能力很弱,去掉部分枝叶,可以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有利于移栽植物在成活。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幼根和根毛,因此,在移栽时要带土移栽,有利于根的吸水,提高成活率。 (2)大规模的树木进城,对于城市来说能加快绿化、美化,但对山区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影响。如山区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
四、解答题
24.(2022七下·定海期末)某学校科学兴趣小组参考月季的扦插技术(如下图所示),探究“扦插茎段下方的切口倾斜是否更有利于成活”。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选取一些生长状况良好的枝条,剪成20个15厘米左右的茎段,其中10个茎段下方切口倾斜,10个下方切口水平,然后按照甲、乙、丙的方式处理。把两组茎段同时扦插在同一块实验田里,标记为A、B两组。请回答后续实验的有关问题:
(1)参考材料中提示,需要给两组扦插茎段提供的相同照料是   。
(2)如果要设计一个表格记录观察的数据,表格中记录的应是   。
(3)针对图甲材料,请你提出还可以探究的一个问题   。
【答案】(1)遮荫,浇水
(2)分别记录A组B组中扦插茎段成活枝的数目
(3)为什么茎段上方切口要切成水平?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根据科学探究过程的八个要素: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④进行实验⑤收集证据⑥解释和结论⑦反思与评价⑧表达与交流,结合题干中的信息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1)“参考材料中提示”,需要给两组扦插茎段提供的相同照料是遮阴、浇水。
(2)“如果要设计一个表格记录观察的数据”,表格中记录的应是发芽茎段的数量。
(3)"依据图一中的资料,围绕扦插材料的处理”,提出的探究的具体问题是:为什么茎段上方切口要切成水平?
25.(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学期4.1 土壤的组成和性状)小杰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做了一个小实验,请你与他一同完成实验。长、宽、高分别是10厘米、10厘米、5厘米的铁块和土壤,放入大烧杯中注水至浸没为止,往铁块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甲中的水,往土壤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乙中的水。请回答:
(1)有误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量为    ,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水的量为    。
(2)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为什么加入的水量不同?    。
(3)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大约为    。
(4)在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中,空气占土壤的体积分数大约在15%~35%之间。土壤空气对于植物的作用是    。
【答案】(1)650毫升;750毫升
(2)土壤有空隙
(3)20%
(4)给根提供足够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土壤的组成与形成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满量筒水的体积和其量程相等,根据分度值读出甲乙量筒内水的体积,然后求出倒入放铁块烧杯中和放土壤烧杯中的水的体积。
(2)知道长、宽、高可求土壤的体积,土壤中烧杯比铁块中烧杯多加的水即为空气的体积,空气的体积和土壤的体积之比即为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
【解答】(1)因为量筒的量程为200mL,故3个满量筒的水的量为600mL,根据题意,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量为600mL+50mL=650mL,往装土壤的烧杯中的加水的量为600mL+150mL=750mL。
(2)因为土壤颗粒之间有空隙,故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土壤块中加入的水的量大。
(3)由图可知,量筒的量程为200mL,分度值为10mL,
图甲中量筒内水的体积为50mL,图乙中量筒内水的体积为150mL,
因往放铁块烧杯中加了3个满量筒和图甲所示的水,往放土壤烧杯中加了3个满量筒和图乙所示的水,
所以,倒入放铁块烧杯中和放土壤烧杯中的水分别为:
V铁水=3×200mL+50mL=650mL,V土水=3×200mL+150mL=750mL;
土壤的体积:
V土=10cm×10cm×5cm=500cm3,
因土壤中有空气,空气的体积等于土壤中烧杯比铁块中烧杯多加的水,
所以,空气的体积:
V空=V土水-V铁水=750mL-650mL=100mL=100cm3,
则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为

(3)土壤中的空气的作用主要是为植物体根的呼吸作用提供足够的氧气。
故答案为:(1)650毫升;750毫升(2)土壤有空隙(3)20%(4)给根提供足够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