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
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考点1 反射和反射弧
1.(2023北京,7)人通过学习获得各种条件反射,这有效提高了对复杂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
A.食物进入口腔引起胃液分泌
B.司机看见红色交通信号灯踩刹车
C.打篮球时运动员大汗淋漓
D.新生儿吸吮放入口中的奶嘴
2.(2023全国甲,3)中枢神经系统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B.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和脊髓中含有大量的神经元
C.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通常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
D.人体脊髓完整而脑部受到损伤时,不能完成膝跳反射
3.(2023湖北,21节选)我国科学家研制出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为消灭脊髓灰质炎作出了重要贡献。回答下列问题:
(3)研究发现,实验动物被脊髓灰质炎病毒侵染后,发生了肢体运动障碍。为判断该动物的肢体运动障碍是否为脊髓灰质炎病毒直接引起的骨骼肌功能损伤所致,以电刺激的方法设计实验,实验思路是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是 。
(4)若排除了脊髓灰质炎病毒对该动物骨骼肌的直接侵染作用,确定病毒只侵染了脊髓灰质前角(图中部位①)。刺激感染和未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动物的感受器,与未感染动物相比,感染动物的神经纤维②上的信息传导变化是: ,神经—肌肉接头部位③处的信息传递变化是: 。
考点2 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4.(不定项)(2023山东,16)神经细胞的离子跨膜运输除受膜内外离子浓度差影响外,还受膜内外电位差的影响。已知神经细胞膜外的Cl-浓度比膜内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静息电位状态下,膜内外电位差一定阻止K+的外流
B.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后,膜内外电位差一定增大
C.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膜内外电位差始终促进Na+的内流
D.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过程中,不会出现膜内外电位差为0的情况
5.(2022全国乙,3)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引起肌肉痉挛,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下列治疗方法中合理的是( )
A.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B.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
C.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
D.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
6.(2022广东,15)研究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机制,可为帕金森病(老年人多发性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最近研究发现在小鼠体内多巴胺的释放可受乙酰胆碱调控,该调控方式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来实现。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乙释放的多巴胺可使丙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B.多巴胺可在甲与乙、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
C.从功能角度看,乙膜既是突触前膜也是突触后膜
D.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
7.(2021浙江1月选考,23)当人的一只脚踩到钉子时,会引起同侧腿屈曲和对侧腿伸展,使人避开损伤性刺激,又不会跌倒。其中的反射弧示意图如下,“+”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兴奋,“-”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受抑制。甲~丁是其中的突触,在上述反射过程中,甲~丁突触前膜信号对突触后膜的作用依次为( )
A.+、-、+、+ B.+、+、+、+
C.-、+、-、+ D.+、-、+、-
8.(2023辽宁,15)尾悬吊(后肢悬空)的大鼠常被用作骨骼肌萎缩研究的实验模型。将实验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甲组不悬吊;乙组悬吊;丙组悬吊+电针插入骨骼肌刺激。4周后结果显示:与甲组相比,乙组大鼠后肢小腿骨骼肌出现重量降低、肌纤维横截面积减小等肌萎缩症状;丙组的肌萎缩症状比乙组有一定程度的减轻。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尾悬吊使大鼠骨骼肌的肌蛋白降解速度大于合成速度
B.乙组大鼠后肢骨骼肌萎缩与神经—肌肉突触传递减弱有关
C.对丙组大鼠施加的电刺激信号经反射弧调控骨骼肌收缩
D.长期卧床病人通过适当的电刺激可能缓解骨骼肌萎缩
9.(2022河北,21)皮肤上的痒觉、触觉、痛觉感受器均能将刺激引发的信号经背根神经节(DRG)的感觉神经元传入脊髓,整合、上传,产生相应感觉。组胺刺激使小鼠产生痒觉,引起抓挠行为。研究发现,小鼠DRG神经元中的PTEN蛋白参与痒觉信号传递。为探究PTEN蛋白的作用,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机体在 产生痒觉的过程 (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 的形式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
(2)抓挠引起皮肤上的触觉、痛觉感受器 ,有效 痒觉信号的上传,因此痒觉减弱。
(3)用组胺刺激正常小鼠和PTEN基因敲除小鼠的皮肤,结果如图。据图推测PTEN蛋白的作用是 机体对外源致痒剂的敏感性。已知PTEN基因敲除后,小鼠DRG中的TRPV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用组胺刺激PTEN基因和TRPV1基因双敲除的小鼠,据图中结果推测TRPV1蛋白对痒觉的影响是 。
考点3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0.(2023山东,9)脊髓、脑干和大脑皮层中都有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其中只有脊髓呼吸中枢直接支配呼吸运动的呼吸肌,且只有脑干呼吸中枢具有自主节律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只要脑干功能正常,自主节律性的呼吸运动就能正常进行
B.大脑可通过传出神经支配呼吸肌
C.睡眠时呼吸运动能自主进行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D.体液中CO2浓度的变化可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
考点4 人脑的高级功能
11.(2022辽宁,5)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H区病变的人,不能看懂文字
B.手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下部的调控
C.条件反射的消退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D.紧张、焦虑等可能抑制成人脑中的神经发生
12.(2019北京理综,2)为探究运动对海马脑区发育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研究者将实验动物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跑步/游泳)。数周后,研究人员发现运动组海马脑区发育水平比对照组提高了1.5倍,靠学习记忆找到特定目标的时间缩短了约40%。根据该研究结果可得出( )
A.有氧运动不利于海马脑区的发育
B.规律且适量的运动促进学习记忆
C.有氧运动会减少神经元间的联系
D.不运动利于海马脑区神经元兴奋
三年模拟练
应用实践
1.(2024安徽蚌埠期中)γ-氨基丁酸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某种局部麻醉药物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如果与辣椒素同时注射会发生如图2所示效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的兴奋
B.辣椒素能使细胞膜上相关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增大细胞膜对该麻醉药物的通透性
C.该麻醉药物的作用机理与γ-氨基丁酸相同,均能使神经细胞维持静息电位
D.该麻醉药阻碍Na+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抑制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2.(2024湖北利川一中月考)任氏液是一种比较接近两栖动物内环境的液体,其主要成分为氯化钠,另外还含K+、Ca2+等离子。在任氏液中培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纤维在产生动作电位过程中,Na+、K+通过离子通道的流动造成的跨膜电流如图所示(内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外向细胞内流动,外向电流则相反),盐酸胺碘酮作为K+通道阻断剂被用来治疗某些心律失常性疾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点Na+停止内流,动作电位达到峰值
B.加入盐酸胺碘酮后,从a到c的时间会变短
C.e点时,神经纤维膜外K+浓度高于膜内
D.降低任氏液中Na+浓度,b点会下移
3.(多选题)(2024江苏扬州中学月考)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会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局部的电位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某科研小组为了探究突触后电位的特点,做了如下实验。图甲中A、B、C为不同神经元的轴突,测定并记录D处的膜电位变化,图乙中字母及箭头分别代表轴突类型及刺激时间点,阈值代表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膜电位。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不同部位刺激引起D处产生的小电位可以累加
B.膜电位变化的幅度与刺激次数有关,也与刺激频率有关
C.刺激A、B、C三处均能引起突触后膜发生Na+内流
D.多次刺激A处无法使膜电位达到阈值而产生动作电位
4.(2024广东茂名一模)家兔的减压反射对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有重要意义,该反射弧中连接减压神经中枢的有减压神经和迷走神经。某同学对已麻醉的家兔进行手术,并用电流刺激神经中枢后测定其血压变化,以区分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手术处理和结果如表。下列对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组别 减压神经 迷走神经 血压
甲组 + + 下降
乙组 - + 下降
丙组 + - 不变
注:“+”表示该神经完好,“-”表示剪断该神经。
A.手术离体部位要用蒸馏水浸润以维持反射弧活性
B.减压反射需要神经中枢的参与,属于条件反射
C.该实验证明减压反射中减压神经是传出神经
D.减压反射可以缓解血压突然升高带来的变化
5.(2024河南新乡一模)研究表明,突触前膜动作电位可通过提高突触小体内的Ca2+浓度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实验小组利用枪乌贼的神经节进行了实验,实验过程及其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组别 处理方式 结果
甲 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刺激 先检测到突触前膜动作电位,后检测到突触后膜动作电位
乙 先向突触小体注射适量的BAPTA,再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刺激 检测到突触前膜动作电位,不能检测到突触后膜动作电位
丙 先向突触小体注射适量的“笼锁钙”,再用强紫外线照射标本
注:BAPTA能够快速与Ca2+结合,从而阻断Ca2+与相应分子的结合;“笼锁钙”暴露在强紫外线下会释放Ca2+,紫外线不影响神经纤维的正常兴奋。
A.本实验中,甲组为对照组,乙组和丙组均为实验组
B.本实验利用了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
C.乙组中的BAPTA能阻断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
D.丙组的结果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有动作电位产生
6.(2024安徽省名校阶段检测)在有髓鞘的神经纤维上,每隔0.2~2mm距离即是无髓鞘包裹的裸露的纤维,此处被称为郎飞结,如下图所示。局部电流可由一个郎飞结跳跃至邻近的下一个或几个郎飞结,这种冲动传导方式称为跳跃传导。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
B.髓鞘神经纤维上局部电流随传导距离的增加,兴奋强度会下降
C.局部电流由A处传导至D处的过程都依次经过A→B→C→D
D.跳跃传导方式可以加快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
7.(2024山东临沂素养检测)Ca2+与肌细胞的收缩密切相关,细胞膜上的Na+-Ca2+交换器(NCX)和肌质网(特化的光面内质网)膜上的Ca2+-ATP酶将Ca2+泵到细胞外或细胞器内,使细胞质基质中Ca2+浓度维持在一个很低水平。动作电位从邻近细胞传来会导致细胞膜上L型Ca2+通道打开,内流的Ca2+作用于RyRCa2+通道促使肌质网中大量Ca2+外流,进而引发肌细胞收缩,相关转运机制如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硝苯地平作为常见的降压药可使血管平滑肌舒张降低血压,可能属于L型Ca2+通道阻滞剂
B.哇巴因是一类Na+-K+泵抑制剂,使用哇巴因会使心肌舒张
C.Na+-Ca2+交换器(NCX)进行的是钠、钙的反向转运,转运的完成需要消耗能量
D.L型Ca2+通道、RyRCa2+通道转运Ca2+的速度与Ca2+在膜两侧的浓度差呈正相关
8.(2024山东德州期中)睡眠—觉醒的调节主要依赖于下丘脑中氨基酸类的神经递质,包括γ-氨基丁酸(GABA)和谷氨酸(Glu)。GABA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具有促进睡眠的功能,Glu与GABA的促进效应相抗衡。下丘脑内GABA和Glu两者的平衡,对睡眠—觉醒状态的产生和转变具有重要影响。
(1)Glu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储存在突触小体的 中,当兴奋传来时,Glu以 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进而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得突触后膜的膜外电位表现为 ,具有 (填“促进”或“抑制”)觉醒的功能。
(2)已知Glu可在谷氨酸脱羧酶(GAD)的作用下转化为GABA,谷氨酰胺合成酶(GS)可促进Glu的再生。研究表明,失眠与这两种酶的含量变化有关,由此推测失眠大鼠下丘脑内这两种酶的含量变化情况是 。
(3)已知穴位针灸能够有效治疗失眠。以正常大鼠和失眠大鼠为材料设计实验,验证穴位针灸可通过影响GAD的含量来治疗失眠。
实验思路: 。
预期实验结果: 。
迁移创新
9.(2024北京北大附中期中)动物可通过学习将条件刺激(CS)与非条件刺激(US)有效关联建立条件反射,能够建立条件反射的CS与US间的最长时间间隔称为“一致性时间窗口”,简称“Tm”。研究人员利用果蝇的“气味—电击”学习模型开展研究。
(1)果蝇对气味甲、乙的偏好无差异。利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探究气味甲与施加电击两种处理的时间间隔对果蝇建立气味与电击关联的影响。先向训练臂通入气味甲并施加电击,置换新鲜空气之后通入气味乙,训练后由通道将果蝇转移至测试臂进行测试。
①电击会引发果蝇的躲避反应,属于 反射。实验中 作为条件刺激。
②检测并计算左右测试臂果蝇数量差值占果蝇总数的比例(PI),绘制曲线如图2。时间间隔为20s时野生型果蝇在测试臂的分布情况为 ,表示所有果蝇的学习均失败。以PI=0.5时的对应时间为果蝇将气味与电击建立关联的Tm,实验结果显示 ,说明5-羟色胺(5-HT)水平能够影响Tm。
(2)气味和电击的感受器不同,位于果蝇脑区学习记忆中枢的K细胞可以同时获得这两种信息,释放乙酰胆碱(Ach)作用于传出神经元。利用转基因技术,在果蝇K细胞的细胞膜上特异性表达荧光探针,该探针结合Ach可产生荧光,实验证实建立气味—电击条件反射前后,气味信号使K细胞的乙酰胆碱释放量发生改变。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①
(选填下列序号)。
①气味甲刺激
②气味乙刺激—10s间隔—电击刺激
③气味甲刺激—10s间隔—电击刺激
④检测果蝇脑区荧光强度
⑤检测果蝇脑区5-HT释放量
(3)自然界中,CS与US之间的间隔是多变的,受5-HT机制调节的Tm是影响条件反射建立的重要因素,请分析动物Tm过短对其适应环境的影响 。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1.B 2.D 4.A 5.B 6.B 7.A 8.C 10.A
11.D 12.B
1.B
类型 概念 举例
非条 件反 射 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 自身一些基础的生命活动,如食物引起消化液的分泌(A)、眨眼反射、缩手反射、吮吸反射(D)、出汗散热(C)等。
条件 反射 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经过学习、条件刺激建立的反射,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红灯停(B)、绿灯行等
2.D 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脑部受到损伤而脊髓完整时,可完成膝跳反射,D错误。
3.答案 (3)电刺激该动物的骨骼肌,观察该动物的肢体运动情况(或骨骼肌是否收缩) 若骨骼肌不收缩(或肢体运动障碍),则说明脊髓灰质炎病毒直接引起骨骼肌功能损伤;若骨骼肌收缩(或肢体运动正常),则说明脊髓灰质炎病毒没有引起骨骼肌功能损伤
(4)电信号传导受阻 不能产生化学信号
解析 (3)实验目的是判断病毒是否直接引起骨骼肌功能损伤。若骨骼肌功能损伤,刺激该处,骨骼肌不收缩;反之,骨骼肌收缩。(4)病毒只侵染了脊髓灰质前角(图中部位①),即运动神经元损伤,失去了传递电信号、产生神经递质(作用于效应器)的功能。与未感染动物相比,感染动物的神经纤维②受到损伤,不能接受上一个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从而导致其不能传递电信号;感染动物的神经纤维②受到损伤,不能释放神经递质,神经—肌肉接头部位③处不能产生化学信号。
4.A 静息电位时,膜外为正电位,而K+本身带正电荷,膜内外电位差会阻止K+的外流,A正确;当膜电位为外负内正时,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后,Cl-内流,使膜内外电位差减小,B错误;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膜内外电位逆转为外负内正时,Na+的内流变成逆电位差的转运,膜内外电位差会阻止Na+的内流,C错误;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在二者的转化过程中,会出现膜内外电位差为0的情况,D错误。
5.B 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引起肌肉痉挛,治疗思路为减弱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B合理。A、C选项所述均会增加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促进兴奋的传递,不合理;D选项所述会提高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的效率,促进兴奋的传递,不合理。
6.B 由图可知,乙释放的多巴胺(神经递质)与丙膜上的多巴胺受体结合,可使丙膜的电位发生改变,A正确;多巴胺只能在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在甲与乙之间传递信息的是乙酰胆碱,B错误;由图可知,乙膜能释放多巴胺(是突触前膜),也具有乙酰胆碱受体(是突触后膜),C正确;小鼠体内多巴胺的释放可受乙酰胆碱调控,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使乙膜不能接受乙酰胆碱传递的信息,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D正确。
7.A 屈曲时,与屈肌相连的运动神经元表现为兴奋,屈肌收缩;与伸肌相连的运动神经元表现为抑制,伸肌舒张。伸展时,与屈肌相连的运动神经元表现为抑制,屈肌舒张;与伸肌相连的运动神经元表现为兴奋,伸肌收缩。结合题图分析可知,A正确。
8.C 题中实验过程可归纳为表格:
组别 自变量 因变量
甲 不悬吊 骨骼肌正常
乙 悬吊 肌萎缩
丙 悬吊+电针插入骨骼肌刺激 肌萎缩症状比乙组轻
通过实验可以看出,电针刺激骨骼肌可缓解肌萎缩症状,所以可以通过适当的电刺激缓解长期卧床病人的骨骼肌萎缩,D正确。肌萎缩的症状包括骨骼肌重量降低、肌纤维横截面积减小等,说明骨骼肌的肌蛋白含量减少,也就是肌蛋白降解速度大于合成速度,A正确。由实验可知,肌肉细胞能否兴奋是肌蛋白含量是否下降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机体中,肌肉细胞接受神经传递的神经冲动后才能兴奋,神经与肌肉之间是通过神经—肌肉突触联系的,推测乙组大鼠后肢骨骼肌萎缩与神经—肌肉突触传递减弱有关,B正确。丙组大鼠直接电刺激骨骼肌,并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C错误。
9.答案 (1)大脑皮层 不属于 电信号(神经冲动)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兴奋 抑制
(3)减弱 促进痒觉的产生
解析 (1)所有感觉的形成部位均是大脑皮层;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机体产生痒觉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3)分析题图:
10.A 躯体运动分级调节示意图如下所示:
体液中CO2浓度的变化可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如CO2浓度升高时,可刺激脑干,使呼吸频率加快,从而有助于CO2的排出,D正确。
11.D
选项分析 相关知识
H区病变:病人能讲话、书写,也能看懂文字,能听见别人讲话,但听不懂其含义,A错误 H区属于言语区,不是听觉中枢
头部器官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下部的调控,手的运动等受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中部的调控,下肢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中央前回顶部的调控,B错误 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关系是倒置的,但面部是正置的; 代表区的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相关; 一侧运动区支配对侧肢体运动
条件反射的消退使得动物获得了两个刺激间新的联系,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参与,C错误 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会逐渐减弱,最终完全不出现,这是条件反射的消退
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等会抑制成人脑中的神经发生,D正确 情绪是人脑的高级功能,紧张、焦虑、抑郁属于消极情绪,需要及时进行调节
12.B 分析情境类题目时,需要利用题干信息并与已学习的生物学知识建立联系。
三年模拟练
1.C 2.A 3.CD 4.D 5.D 6.D 7.B
1.C 分析题图:
图1 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Cl-通道打开,促进Cl-内流,使膜内外电位差增大,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A正确
图2 局部麻醉药作用于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D正确
根据以上分析,该麻醉药物的作用机理与γ-氨基丁酸不同,C错误;根据图2可知,在辣椒素的作用下,局部麻醉药可通过通道蛋白进入细胞,所以辣椒素能够使通道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B正确。
2.A
3.CD 由图乙中的实验4可知,刺激轴突A,突触后膜电位略有上升,接着刺激轴突B,突触后膜电位进一步上升,说明对轴突A刺激和对轴突B刺激引起的D处的电位可以累加,A正确。图乙中,对比实验4和实验1、2、3可知,膜电位变化的幅度与刺激次数有关;实验1和实验2均对轴突A刺激两次,但是实验2中两次刺激间隔时间较短,突触后膜的膜电位上升较多,说明膜电位变化的幅度与刺激频率有关,多次刺激A处可能会使膜电位达到阈值而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D错误。Na+内流会引起膜电位上升,而刺激C处时,D处膜电位下降,说明C处不能引起突触后膜发生Na+内流,C错误。
4.D 手术离体部位要放到生理盐水中,不能放在蒸馏水中,A错误。减压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需要神经中枢参与,B错误。题中实验用电流刺激神经中枢后测定血压变化,如果传出神经完好,兴奋就能传递到效应器,使血压下降;从表中的结果可以看出,迷走神经完好时血压可以下降,而迷走神经被剪断时血压不能下降,说明迷走神经是传出神经,C错误。减压反射可使血压下降,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减压反射可以降低血压,缓解血压突然升高带来的变化,D正确。
5.D
组别 处理方式 分析 结果
甲 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刺激 对照组 突触前膜、突触后膜都检测到动作电位
乙 注射适量的BAPTA,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刺激 实验组:BAPTA与C结合,降低了突触小体内Ca2+的浓度(减法原理),从而阻断了神经递质的释放,C正确 只有突触前膜检测到动作电位
丙 注射适量的“笼锁钙”,用强紫外线照射标本 实验组:“笼锁钙”暴露在强紫外线下释放C,提高了突触小体内Ca2+的浓度(加法原理),促进了神经递质的释放,A、B正确 没有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刺激,突触前膜不能检测到动作电位,但突触后膜能检测到动作电位,D错误
6.D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A错误;动作电位沿着神经纤维传导时具有不衰减性,因此兴奋强度不会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B错误;局部电流可由一个郎飞结跳跃至邻近的下一个或几个郎飞结,未必依次经过郎飞结,跳跃传导方式极大地加快了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C错误,D正确。
7.B 该题需要对调节过程进行分析,最好以流程图形式呈现,便于直观掌握。
肌细胞收缩
硝苯地平可使血管平滑肌舒张,可能属于L型Ca2+通道阻滞剂,A正确。
Na+-Ca2+交换器进行的是钠、钙的反向转运,将Ca2+泵到细胞外,使细胞质基质中Ca2+浓度维持在一个很低水平,说明该过程为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L型Ca2+通道、RyRCa2+通道转运Ca2+都属于协助扩散,转运离子的速度取决于膜两侧的浓度差,D正确。
8.答案 (1)突触小泡 胞吐 负电位 促进
(2)GAD含量减少,GS含量增多
(3)将失眠大鼠均分为A、B两组,将数量相等的正常大鼠记为C组,A组进行穴位针灸,B组和C组不作处理,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饲养一段时间,检测三组大鼠体内GAD的含量 三组大鼠体内GAD的含量大小为C=A>B(或C>A>B)
解析 (1)Glu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会引起Na+通道开放,Na+内流,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具有促进觉醒的功能。(2)GABA具有促进睡眠的功能,Glu与GABA的促进效应相抗衡,Glu增多可导致失眠。Glu可在GAD的作用下转化为GABA,GS可促进Glu的再生,由此推测失眠大鼠下丘脑内GAD含量减少,GS含量增多。(3)实验目的为验证穴位针灸可通过影响GAD的含量来治疗失眠。
实验材料 正常大鼠和失眠大鼠
空白对照组 正常大鼠
条件对照组 失眠大鼠
实验组 失眠大鼠进行穴位针灸
若假设正确,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的GAD含量应相似且高于条件对照组。
9.答案 (1)非条件 气味甲 左右测试臂中果蝇数量相等 B组的Tm大于A组,C组的Tm小于A组
(2)④③①④
(3)动物的Tm过短,CS与US之间不易建立关联,难以形成条件反射,降低了动物适应复杂多变环境的能力
解析 (1)①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要维持下去,还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电击会引发果蝇的躲避反应,该过程是生来就有的非条件反射,电击为非条件刺激。实验目的是“探究气味甲与施加电击两种处理的时间间隔对果蝇建立气味与电击关联的影响”,气味甲作为条件刺激。
②
(2)该实验的实验目的是验证建立气味—电击条件反射前后,气味信号使K细胞的乙酰胆碱释放量发生改变。该实验属于自身前后对照,在果蝇K细胞的细胞膜上特异性表达荧光探针,该探针结合Ach可产生荧光,所以检测的指标是实验前后的荧光变化。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①气味甲刺激→④检测果蝇脑区荧光强度→③气味甲刺激—10s间隔—电击刺激→①气味甲刺激→④检测果蝇脑区荧光强度。(3)动物的Tm(能够建立条件反射的CS与US间的最长时间间隔)过短,CS与US之间不易建立关联,难以形成条件反射,降低了动物适应复杂多变环境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