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2.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练习题(浙教版八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数学:2.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练习题(浙教版八年级上)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9-08-14 11:2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经济生活》考纲解读
杜尔伯特一中
一、货币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2. 如何理解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对立的关系?
统一:两个属性相互依存①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物质承担者;②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对立:任何人都无法同时拥有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①对生产者而言,要想得到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使用价值②对消费者而言,要想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要付出价值
3、从属性把握: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了解)
使用价值 a.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b.商品一定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是商品。c.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不同,所以才需要交换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价值 a.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b.商品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一定是商品。c.不同商品都有价值,所以才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
注①:商品为什么一定要有使用价值?为什么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是商品?
商品只有具备了使用价值(有用),才有人购买。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是商品,大自然界的物品和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也可能有使用价值
注②:为什么只有商品才有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但并非劳动产品就有价值,价值只有在商品交换中才有意义,所以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即商品才有价值。
2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1)产生: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货币产生: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 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
(3)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本质:一般等价物。
3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①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 ,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②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③要求:执行这个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 
① 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就叫流通手段。    
② 表现形式:商品—货币—商品。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包括了买和卖两个先后衔接的阶段。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③ 要求:货币执行这个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3.金属货币与纸币① ②③④③⑤
(1)纸币产生及其优点。
(2)纸币的含义及其发行规律、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① 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②纸币(货币)的发行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2008海南)商品流通过程中实际需要的货币数量是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的。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数量(C)
①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②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③与商品价格水平成反比 ④与流通中的商品数量成正比
A.①② B.②⑧ C.②④ D.③④
(二)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1.货币与财富.(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货币是社会一般财富的代表。货币出现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一切商品和服务首先都要与货币相交换。在商品经济社会,一个人手中拥有了货币,就可以购买到他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这样,货币成了社会一般财富的代表,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力量。(货币被崇拜的原因)
(2)货币并不神秘,不应盲目崇拜: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3)对待货币的正确态度: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用之有益。
(4)货币的发展历程:金属货币------铸币-----纸币-----信用货币 ------电子货币
2:结算与信用工具    
(1)结算的含义    
(2)信用工具    
①信用卡:    
A含义:银行信用卡 B 作用:
②支票 A 含义:     B种类:   
3.外汇和汇率
(1)外汇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的含义
(3)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含义及意义:
二.价格
(一)。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1) 区别: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2) 联系: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产生后价值就表现为价格
2价值决定价格 . (1)虽然价格的变动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但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2)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3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的内容:
(2)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供给与需求    
除了价值决定价格,影响价格的因素还包括供给与需求。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5: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间接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是宗教、习俗。    
②影响价格的直接因素:商品的供 求关系    
(1)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形成卖方市场(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2)供过于求,价格降低。——形成买方市场(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6.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1)价值量的决定因素: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是指当时在某一生产部门里,生产绝大部分同类产品的条件,主要是指劳动工具。
7.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1)个别劳动生产率尽管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会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商品生产者增加收入的根本途径。
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处于有利地位
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处于不利地位
(2)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则意味着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则该商品的价值量降低,商品的价格降低。这就是为什么商品上市初期价格很高而经过一段时间价格回落的道理。
教学难点:商品的价值量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含义。(略)
2.商品的价值量、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三者的关系
⑴劳动生产率有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之分。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企业、个别生产者的生产效率);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某部门或某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有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别。个别劳动时间(个别企业、个别生产者的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部门的或行业的时间
⑵个别劳动生产率不决定商品价值量,但可以改变个别劳动时间,改变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商品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因此,个别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时间会影响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⑶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例关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的价值量成正比例关系。社会劳动生产率愈高,单位商品生产中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愈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愈小。反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愈大。
⑷社会劳动生产率无论如何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所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方面意味着同一时间内同一劳动创造的商品数量增加;另一方面也说明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因而价值量减少。所以,商品的价值总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X商品数量)是不变的,即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
(5)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引起商品价值量变化的是社会生产率,而不是个别生产率,个率提高后,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同一时间 内生产的价值总量增加,生产者可以获得额外收益。(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是商品生产者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
(6)小结: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____比。②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____比。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____比。④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⑤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⑥商品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____比。
⑦商品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⑧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
⑨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 ⑩个别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高考题训练
1(海南卷)甲乙两家企业生产同一种商品,并以相同的价格出售这一商品,甲企业盈利,而乙企业亏本。其原因是:(D)
A.甲企业的商品比乙企业的商品更富有需求弹性
B.甲企业商品的价值大于乙企业商品的价值
C.甲企业工人的劳动强度低于乙企业工人的劳动强度
D. 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乙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2(08海南卷).假设某国生产M商品的企业只有甲乙两家。2007年甲企业的产量为10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6小时:乙企业的产量为8万件,每件商品的生产时间为10小时。 如果2008年甲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B)
A.5小时 B.7小时 C.7.5小时 D.8小时
3(08四川卷)24.假设某国2007年生产M商品l0亿件,单位商品的价格为10元。M商品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均为100亿元。如果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和价格总额分别为(C)
A.100亿元和110亿元 B.110亿元和110亿元
C.110亿元和121亿元 D.121亿元和121亿元
4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B)
A.12元 B.12.5元 C.18元 D.18.75元
(二)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1.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2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P15)
①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一般来讲:价格降低——需求量变大,价格升高——需求量变小,这就是商品价格变动与消费者需求量之间的一般规律。一般说来,商品价格变动会引起该商品需求量的反方向变动,这是需求法则。
② 正确理解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的反应程度是不同。在经济学中,将商品需求量对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称之为需求价格弹性, 计算公式: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价格变化的百分比。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比较大。
只有当商品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大时,企业才能对产品实行薄利多销的营销策略。当商品需求旦对价格变动反应程度小时,企业可以将该产品卖出一个相对较高的价格。
正确理解“谷贱伤农”、“丰产不丰收”因为当粮食后,粮食的供给大幅度增加,在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下,粮食市场的价格会在,大幅度下降;由于粮食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小,因此粮食市场的需求量只有很小幅度上升。两相比较,农民得不偿失。故,国家经常对农产品进行扶持。
③替代商品,二者之间的价格与需求同方向变化。
④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二者之间的价格与需求反方向变化。
高考题训练
1(07海南卷)1.假定当A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10%时,A商品需求变动量为20单位;当A商品的替代品价格下降10%时,A商品需求变动量为30单位。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当A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10%、替代品价格下降10%同时出现时,那么,A商品的需求数量:(B)
A.增加50单位 B.减少50单位 c.增加10单位 D.减少10单位
2(07海南卷)2.假定甲商品和乙商品是替代品,甲商品和丙商品是互补品。如果市场上甲商品的价格大幅度下降,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时:(D)
①乙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②乙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③丙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④丙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08海南卷)3.上个世纪90年代末,某国中西部出现了罕见的灾害天气,导致该地区玉米产量比预计下降了53%,造成玉米价格大幅度上升。玉米价格的上升,不仅造成玉米需求量小幅下降,还造成小麦需求上升。这说明(A)
A.玉米的需求弹性较小,且玉米和小麦是替代商品
B.玉米的需求弹性较大,且玉米和小麦是替代商品
C.玉米的需求弹性较小,且玉米和小麦是互补商品
D.玉米的需求弹性较大,且玉米和小麦是互补商品
3.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P17)
三、消费
(一) 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的因素
(1)从根本上说,消费水平的高低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2)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①收入对消费的影响
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一般说来,居民的当前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成正比——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因此要从动态角度认识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改善收入预期。
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一般说来,二者成反比)——缩小收入差距。
②物价如何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一般说来,物价水平与人们的消费水平成反比——稳定物价。
(3)还要受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销售方式、服务与维修、家庭人口数量等因素影响。
2.的消费类型
(1)按消费对象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交易方式不同,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3)按消费目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3.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2.恩格尔系数在小的变化与消费结构变化的关系
(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基于夸耀性心理,是不健康的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反对超前消费和滞后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①绿色消费的含义 ②其核心是可持续消费; ③可概括为“5R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19.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生产: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20.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和意义
(1)必要性: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大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2)重要性(意义):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实现形式: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努力寻找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在股份制中,如果国家或集体控股,则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质。通过股份制,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扩大公有资本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主体地位。
22.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点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占支配地位,要支配和控制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运行态势和重要缺有资源。
23.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24.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含义 地位和作用
个体经济 个体经济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私营经济 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
外资经济 指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2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1)内容(是什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2)为什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怎么样:
①两个必须毫不动摇:
②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③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市场竞争地位平等)
26.企业的含义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此外,还存在大量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27.公司的含义、类型和组织机构
(1)含义: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2)我国法定公司有两种,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区别:见书本。
相同点:都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有限”,即各股东都以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合股”,即它们都是由若干人共同集资来建立的,资金都被分成股份,持有股份的人都叫股东,他们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通常都设有一定的组织机构;二者都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管理制度等优点。
(3)公司的组织机构
结构名称 股东大会及其选出的董事会 经理及其助手 监事会
性质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监督机构
职能 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 负责公司日常经营 对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4)公司制的优点:
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用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国有企业,可以使国有企业焕发活力、增强竞争力,能更好地发挥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28.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战略正确,就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战略错误,就会遭遇挫折,甚至破产。
(2)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这是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也是提高我国整体竞争力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主要途径。企业取得优势最根本的是掌握核心技术,加强自主创新。
(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4)通过兼并重组,强强联合等方式调整组织结构,扩大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品开发能力,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除此以外,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进行兼并和强强联合、提高经营者素质、优化组织结构等也是影响公司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
29.企业兼并、联合与破产的原因及意义
兼并 破产 联合
原因 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吞并那些长期亏损甚至资不抵债企业的经济现象。 对那些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照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 企业之间为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取更大经济效益,而实行的合营或合并的现象一些大企业间的联合通常叫“强强联合”。
意义 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 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可以及时淘汰落后企业,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获取更大利润。
30.劳动和就业的的意义
(1)对社会: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2)对劳动者: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劳动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1.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1)就业形势: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也比较低,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2)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
①党和政府:要解决就业问题,首先要发展经济,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源,其次,需要国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劳动者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外部环境。
②劳动者应该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积极就业:要树立自主择业观;要树立竞争就业观;树立职业平等观;提高自身职业技能,积极就业,自主创业。
32.懂得应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包括: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2)如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①党和政府:制定和完善《劳动法》和劳动合同制度,改善劳动条件,加强劳动保护,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②劳动者:第一,劳动者要享有权利,首先要以履行义务为前提。第二,要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这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第三,当自己的权利受侵害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第四,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
③企业:增强法律意识,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要提高职业道德,自觉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3.储蓄存款的含义
存款储蓄,是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存款的本金和利息。
34.利息的含义与计算方法
利息是人们从储蓄存款中得到的唯一收益,是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
利息的多少取决于三个因素:本金、存期和利息率水平。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35.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1)存款业务。存款是银行对存款客户的负债。这项业务是基础业务,无此项业务,商业银行就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基础开展其他业务。没有存款,就没有银行。
(2)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贷款时,银行会本着真实性、谨慎性、安全性效益性等原则,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然后根据评估的结果,决定是否发放贷款。
(3)结算业务。银行对此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36.股票的含义和特点
(1)含义: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2)特点:高风险、高收益同在
①股票代表股东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这种所有权是一种综合权利,包括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红利。在向股份有限公司参股投资取得股票后,股东不能要求公司返还其出资。②流通性是股票的生命力所在。③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一是股息和红利收入。它来源于企业利润。如果公司经营得好,可能获得较高收益。如果经营亏损,甚至破产,股东不但不能获得收入,反而要赔本。这是购买股票的一种风险。投资股票的另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由于股票价格要受到诸如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波动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股票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方式。
37.债券的含义、分类和特点
(1)含义: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2)特点:稳健的投资。
(3)分类:目前在我国,根据发行者不同,债券主要分为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种类 发行主体 收益情况 流通性 风险状况
国债 国家 利率高于储蓄利率低于其他债券 最强,可以上市买卖 风险小(以中央政府的信誉担保、以税收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
金融债券 金融机构 高于政府债券利率低于企业债券利率 较强 较高的安全性
企业债券 企业 在债券中收益最高 最低 在债券中,风险最高但比股票安全
38.商业保险的含义和种类
(1)含义:略。
(2)分类:保险分为人身险和财产险两大类。投保人和保险人应当遵循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的原则,订立保险合同。
39.比较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几种投资方式的异同
比较 内容 储蓄 债券 股票 保险
区别 性质不同 储蓄 债券、限期偿还 入股凭证 风险保障
受益权不同 取款获利息安全性最大 定期收取利息,其安全性比股票大 取得股息和红利,经营好坏决定着股票的效益 按保险条款,从保险公司获得相应经济补偿
偿还方法不同 按活、定等存款方式获得本金和利息 有明确的付息期限,必须偿还本金 股金不能退,只能出卖股票 保险事故发生后,投保人可获得赔偿或保险金
联系 都是个人投资行为,对国家建设和公民生活有利,都能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利益
40.分析不同的投资行为
(1)投资的方式有多样:储蓄、股票、债券、保险、基金、投资房地产……都是投资的途径。
(2)各种投资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①储蓄:是一种便捷的投资。作为投资对象,活期储蓄流动性强、灵活方便、适合个人日常生活待用资金的存储,但收益低。定期储蓄流动性较差,收益高于活期储蓄,但一般低于债券和股票。与低收益相对应,因为银行的信用比较高,储蓄存款比较安全,风险较小。但也存在通货膨胀下存款贬值及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利息的风险。②股票:高收益、高风险同在的投资。③债券:稳健的投资。④购买“基金”。其特点:集合投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专家经营、专业管理。⑤购买商业保险。规避风险的投资。商业保险不仅具有保障功能,还具有互助特征。
(3)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方向时应该遵循4个原则:
第一,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收益,但投资的风险大小不同,收益一般和风险成正比,投资时候,应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去选择投资方式。第二,要注意投资的多元化。投资就像装鸡蛋,不能把所有的鸡蛋都装在一个篮子里。投资也一样,不应只局限在储蓄上,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投资机会。第三,投资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经济实力微薄,可投资储蓄或购买政府债券,经济实力允许,可选风险高,如买债券,炒股,投资房地产。第四,投资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不得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做到利国利民,同时不违反国家法律,政策。
4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1)这是与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我国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呈现多层次性,决定了分配方式的多样性。
(2)这是由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3)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4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作用: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起来,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的社会地位。
43.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1)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其分配范围是个体经济;分配对象是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个人收入是合法的,受国家法律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
①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受益分配。
②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③作用: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44.效率与公平的含义
(1)效率的含义: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较,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2)公平的含义:公平的含义比较宽泛,这里指的是收入分配的公平。它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45.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②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两个方面,二者存在矛盾。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因
①为什么要效率优先: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才能实现社会公平。
符合我国的国情。因为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必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②为什么要兼顾公平:
第一,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要将收入控制再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第二,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要求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要求:①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③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有利于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在再分配中,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46.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来源
(1)财政收入就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2)财政收入的来源:税、利、债、费。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
47.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1)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因此,增加财政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加快经济发展。
(2)财政收入还受分配政策的制约。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相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48.财政支出的含义及其种类
(1)含义: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2)按财政支出的用途,分为经济建设支出(基本建设和支持农业的支出占绝大部分,这反映了国家财政参与经济建设的重点),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债务支出五大类型。
49.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的含义
①收入>支出,财政盈余 ②收入﹦支出,最理想的状态,但几乎不存在
③收入<支出,财政赤字 ④财政收支平衡:收入>支出,略有节余;收入<支出,略有赤字;收入﹦支出(是指当年的情况)
50.我国财政的作用
(1)集中力量办大事:①国家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的建设,充分体现了财政具有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②国家可以通过对财政收支水平的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③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手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例如,通过对财政收支方向、结构的调整和控制,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优化;国家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支持高科技研究开发,发展科技教育等事业。
(2)人民生活有保障:①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②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物质保证。③财政是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保障。
51.税收的含义
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52.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保障)
(要求)
(决定) (决定)
53.个人所得税
(1)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它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在我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居住地和收入所得地)。
(2)我国个人所得税,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
(3)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54.税收的作用
国家通过税收形式组织财政收入,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
55.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含义
纳税人是指税法规定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负税人是指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56.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税收是国家实现职能的物质基础,有国必有税。
(2)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具有一致性.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
(3)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项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57.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58.市场调节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1)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进行。
(2)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市场是调节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
①在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及时、灵活的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的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②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市场能够调节,但不让它调节的领域: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不能让市场来调节。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会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平,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附:区分市场调节的自发性与盲目性
项目 自发性 盲目性
区别 含义 市场主体在价值规律支配下自发追求自身的利益而导致的 市场主体不可能掌握社会各方面的信息而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而导致的
表现形式 通过市场主体的不正当经济行为来表现 通过市场主体经营决策的失误来表现
导致后果 市场秩序混乱和收入差距扩大 经济波动和资源的浪费,资源不能合理配置
解决手段 主要运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共同点 (1)都是市场的弱点和缺陷的表现 (2)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3)都需要以国家宏观调控来弥补。
59.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
6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①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②根本目标——共同富裕。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61.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1)含义: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2)目标
经济手段
(3)手段 法律手段——立法规范、司法打击
行政手段————————————————————辅助手段
62.说明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
(1)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本身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会带来资源的浪费和经济的波动,引发社会矛盾,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2)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6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①表现为: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消费结构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比较富裕型消费迈进。宏观上: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②存在问题: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实现时间:本世纪头二十年
全面小康特点: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即:六个“更加”)
6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
①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②基本实现工业化,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加开放更有活力的市场体系。③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 、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④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福足的生活。
65.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的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1)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2)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66.树立科学发展观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国家的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了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并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67.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主要措施
①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道路。③统筹城乡发展。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关系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具体措施是: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④统筹区域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制约现代化建设全局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必须统筹区域发展。
具体措施是: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部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68.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表现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贸易和资本的全球化。
69.跨国公司的作用
(1)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2)跨国公司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70.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生产力发展(有利影响)
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促进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率,和各国生产力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不利影响
①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它扩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
②它会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3)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抓住机遇、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71.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和作用
(1)作用:它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议,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2)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主要有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72.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1)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经过20多年发展,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这一格局,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①为什么: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我国必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②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基本战略:坚持“引进来”与 “走出去”相结合:
“引进来” “走出去”
含义 通过优化结构,着重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引进海外各类专业人才。 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内容或意义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单靠国内自身积累资金,不足以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引进外资。新形势下,在利用外资的同时,要结合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 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
联系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引进来”与“走出去”都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
③我国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
第一,中国作为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大国,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第二,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对外开放是增强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刺激商品生产者
提高劳动生产率
税收的无偿性
税收的强制性
税收的固定性
促进经济增长——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
增加就业
稳定物价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财政政策(税收、国债等)
货币政策(利率、汇率、信贷等)
主要手段
1.3.5
1.3.5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