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限时:120 分钟 满分:120 分)
一、积累运用(30 分)
1. 根据课本内容默写。(10 分)
年少多壮志,青春应许国。刘桢《赠从弟》(其二)中的“(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冰霜的严酷衬托松柏的“端正”,借以明己之志。李清照《渔家傲》中的“(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词人决心乘风高飞,寻求幸福的理想与愿望。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诗人誓死报国的忠心。朱敦儒《相见欢》中概括中原沦丧的现实,表达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的词句是:(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023 河南节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诗人杜牧的假设,这样假设有何用意?(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 窒息/ 炽热 桅杆/ 正襟危坐
B. 踌躇/ 田畴料峭/ 惟妙惟肖
C. 娴熟/ 私塾彰显/ 重峦叠嶂
D. 虬枝/ 遒劲 折皱/ 百折不挠
4.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他是一位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创业时的艰辛他至今记忆犹新。
B. 这场演讲激情澎湃,他铿锵有力的演讲声入木三分,赢得莘莘学子的满堂喝彩。
C. 沈老师在学生面前永远都是和颜悦色的,因此学生们都乐于和她亲近。
D. 庐山三面临水,烟雾弥漫,千岩万壑,气象万千。那里的游客络绎不绝。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语文学科组今年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B. 语文学科组举办与策划的经典古诗文朗诵活动,对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着积极作用。
C.《中国诗词大会》将诗词文化带到人们生活中,更方便人们了解、研究诗词。
D.《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受中小学生喜爱的原因,是因为其活动形式多样,内涵丰富。
漫画是一种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下面是一幅题为《学蝉之驴》的漫画,请你仔细观察,并完成6、7 题。(4 分)
6. 仔细观察漫画,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说说这幅漫画带给你的感受或启示。(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名著内容,完成8、9 题。(5 分)
8. 《昆虫记》初读阶段结束后,语文课代表为活跃班级读书群气氛,建议所有人把头像都换成《昆虫记》中自己喜欢的昆虫的图片。同学们纷纷响应,有的选蝉,有的选螳螂,有的选蚂蚁,有的选萤火虫,有的选蟋蟀……小明却迟迟不能选定。(3 分)
如果小明向你寻求帮助,你会建议小明选择___________ (昆虫名称)的图片做头像,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情境题]下面是阅读分享活动中,“跟着法布尔学探究”专题小组汇报发言的部分内容,请你补充完整。(2 分)
冬冬:《昆虫记》中呈现的科学研究方法闪耀着智慧之光,尤其是“先猜测假设后求证”的实验探究方法。我发现,法布尔为了揭开昆虫的奥秘,不断地假设,反复地推理,严密地求证,一步一步逼近真相。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丁丁:你说得真好!这样的研究方法充满智慧。我们也要学习法布尔积极探索、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二、阅读(4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 14 题。(15 分)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0.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 分)
(1)环而攻之而不胜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委而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得道者多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节选自《孟子 梁惠王下》)
1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 分)
(1)或谓寡人勿取 ________________
(2)取之而燕民悦 ________________
13.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 分)
古 之 人 有 行 之 者 武 王 是 也 取 之 而 燕 民 不 悦 则 勿 取
14. 阅读【甲】【乙】两文,概括孟子对战争的看法。(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跨学科][2024 惠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 ~ 17 题。(10 分)
我们为什么要睡觉
袁 越
①地球上绝大部分陆生动物都要睡觉,人类自然也不例外。但动物们为什么非得睡觉呢?睡眠的功能到底是什么?
②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睡眠似乎对动物的生存很不利。你想啊,动物睡觉时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极为迟钝,很容易被天敌抓住。如果有动物进化出不睡觉的能力,岂不是会比那些需要睡眠的动物更有生存优势?可惜这样的事例,迄今为止尚未在陆生动物中发现过。
③曾经有人相信动物的睡眠需求是由阳光周期决定的,但后续研究发现,即使生活在暗无天日的洞穴中的动物也需要睡觉,这说明睡眠需求和光照周期无关。
④不管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硬挺着不睡觉的感觉是很糟糕的。20 世纪60 年代,美国的一位名叫兰迪 加德纳的高中生决定挑战一下不睡眠极限,他在几位科学家的轮番监督下保持不睡眠长达264 小时,创下了保持清醒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据说最后那几天他出现了严重的精神问题,具体表现为认知障碍、情绪失控和短期记忆力丧失等,甚至还出现了幻觉。但是,结束试验之后他休息了两天就完全恢复了,此后好像也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这说明不睡觉造成的损伤似乎并不是永久性的,很容易恢复。
⑤按照这个思路,有些科学家认为,睡眠的主要作用可能就是清除脑神经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
废物堆积过多当然不好,但如果堆积时间不长的话,只要通过补觉来清理一下,就能完全恢复原状。所以一个人偶尔熬个夜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有长时间睡眠不足才会对身体有害。
⑥那么,大脑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靠什么来清理呢?答案是脑脊液。这是一种像水一样清亮的液体,可以在脑组织和脊髓之间自由流动,其功能有点儿像清洁液,可以通过反复冲洗将神经细胞产生的废物清理出去。脑脊液是如何冲进大脑开始“干活”的呢?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劳拉 路易斯博士通过实验证明,人类脑脊液的流动和睡眠状态密切相关。每当志愿者进入深度睡眠,脑脊液就会大量流入脑组织,开始打扫卫生。
⑦为什么只有在深度睡眠时脑脊液才会流进脑组织中去呢?原来,脑神经元在工作时需要消耗大量氧气,这些氧气是被血液带进来的。人在清醒时(以及在非深度睡眠时)脑神经元一直持续放电,耗氧量居高不下,血液必须保持高速流动,并充满整个脑组织,这样才能保证脑神经元的氧气供应。处于深度睡眠阶段时,脑神经元放电模式趋向一致,要么大家一起放电,要么集体同时休眠。当脑神经集体休眠时,耗氧量快速下降,血液流速降低25% 左右,空出的部分则由脑脊液来填补。换句话说,人类大脑在深度睡眠时放慢了脑神经放电的频率,从而减少了对血液的依赖,脑脊液便可趁机进入大脑,开始清理工作。睡眠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为大脑打扫卫生的。
⑧路易斯博士的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她相信,如果未来的科学家们能够掌握控制脑脊液流动的方法,就能动员起人体自身的清洁工,把脑部产生的所有废物全部清理出去,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健康。
⑨当然,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我们也可以自救,方法就是好好睡觉,别老熬夜了。
(有删改)
15.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开头提出疑问,不仅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还能很自然地引出说明对象,为下文的进一步介绍做好准备。
B. 第⑤段中加点的“可能”表明这个结论只是一些科学家的推测,并不是经过检验的科学结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C. 第⑧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增强了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
D. 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劳拉 路易斯博士通过实验证明,人类脑脊液的流动和睡眠状态密切相关。每当志愿者进入睡眠,脑脊液就会大量流入脑组织,清理大脑产生的代谢废物。
16. 随着科学家们对动物睡觉现象的深入探究,人们依次得出了三个结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分)
17. [情境题]很多同学都有熬夜上网的不良习惯。请结合文章内容,拟一则用于群发的手机短信,温馨规劝同学们按时休息。(不少于50 字)(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24 深圳罗湖区期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 ~ 21 题。(15 分)
班级开展小组散文朗诵表演活动,你们小组选择了《老海棠树》作为朗诵作品。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儿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我的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③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书包挂在房檐上。“饭也在上头吃?”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枝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 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的海棠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是什么感觉,都能看见什么。
④但她只是望着我吗?她常独自呆愣,目光渐渐迷茫,渐渐空荒,透过老海棠树浓密的枝叶,不知所望。
⑤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 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又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⑥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方抬起目光,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⑦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屋里的人都还在梦中。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我也大些了,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
⑧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奶奶的心思我有点儿懂了: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的迷茫。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⑨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干枯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她就回答:“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您以为看懂了您就有文化了?”奶奶立刻不语,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道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⑩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而在我的梦里,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有删改)
18. 小组准备拍摄朗诵的背景视频,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完善分镜头剧本。(4 分)
春天,老海棠树满树繁花,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
夏天,(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天,老海棠树枝条干枯,奶奶学习、看报。
19. 在朗诵训练中,不少同学表示很喜欢第③段画线的写景句,请你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品析其表达效果。(3 分)
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的海棠花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背景视频中,多次定格奶奶在海棠树下“张望”的画面。结合文章,说说文中“张望”这一细节的妙处。(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不少同学认为标题《老海棠树》内涵丰富,请你结合全文分析其妙处。(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5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谢谢”大概是世界上使用最频繁的,也是最温暖的词汇之一。谢谢亲人,朝夕陪伴,倾情以待;谢谢挫折,激人奋进,促人成长;谢谢阳光,普照万物,宽厚无私……
请以《谢谢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4)不少于500 字。
第六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一、积累运用
1. (1)冰霜正惨凄 终岁常端正
(2)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3)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4)中原乱 簪缨散 几时收
2. 诗人用这样的假设感慨周郎取胜得益于机遇,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而生不逢时、无从施展才华的无奈,同时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点拨】诗句提及“东风”,从反面描摹“东风” 的重要作用:倘若东风不给予周郎方便,二乔就会被关进铜雀台中了。诗人用这样的假设感慨周郎取胜得益于机遇,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而生不逢时、无从施展才华的无奈,同时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3. D 【点拨】A 项,zhì/chì,wéi/wēi;B 项,chóu/ chóu,qiào/xiào;C 项,shú/shú,zhāng/zhàng;D 项,qiú/qiú,zhé/zhé。
4. B 【点拨】A 项,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使用正确。B 项,入木三分:用来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这里用来形容演讲声,不符合语境。C 项,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使用正确。D 项,络绎不绝:形容车马、船只、行人等往来不断。使用正确。
5. C 【点拨】A 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活动”;B 项,语序不当,应将“举办与策划”改为“策划与举办”;D 项,句式杂糅,应删去“的原因”。
6. 示例:漫画《学蝉之驴》画了一头驴和一只蝉,蝉正在唱 歌,驴听了,心想:蝉老弟唱得真好,俺要学唱歌!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解答本题,要仔细观察画面内容。画面中有一头驴和一只蝉,蝉正在唱歌,驴听了羡慕不已,画面上方的文字“蝉老弟唱得真好,俺要学唱歌”是驴的心理活动。结合漫画标题《学蝉之驴》,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
7. 示例:不要盲目模仿,要根据自己的特长走适合自己 的路。
8. 示例:蝉 蝉在地下“潜伏”几年甚至十几年才钻出地面,却只能在阳光下活几个星期。蝉默默忍受黑暗,向往光明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9. 示例:法布尔猜测象态橡栗象的长鼻子是用来钻探、安放虫卵的。之后,他坚持追踪观察,完整地观察到了雌性象态橡栗象选择、钻探、丢弃橡栗的全过程,得出它们的长鼻子是用来钻探的结论
二、阅读
(一)10. (1)围 (2)放弃 (3)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11. 凭借天下的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点拨】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要翻译准确。本句重点词语有:畔,同“叛”,背叛;故,所以;必,一定。
12. (1)有人 (2)吞并
【点拨】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句意:有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或,有人。(2)句意:吞并它而燕国的百姓高兴的话。取,吞并。
13. 古之人有行之者/ 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 则勿取
【点拨】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可根据句子的意思来断句。本句句意为:古代有人这么做过,周武王就是这样。吞并它而燕国的百姓不高兴的话,就不要吞并它。故应断句为:古之人有行之者/ 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 则勿取。
14. 孟子认为取得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是“人和”,希望统治者能够施行仁政。【甲】文主要强调了“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乙】文则强调发动战争要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
【乙参考译文】
齐国攻打燕国,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有人劝我吞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能打下来,光凭人力是不能如此的。不吞并(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吞并它,怎么样?”
孟子回答说:“吞并它而燕国的百姓高兴的话,就吞并它。古代有人这么做过,周武王就是这样。吞并它而燕国的百姓不高兴的话,就不要吞并它。古代有人这么做过,周文王就是这样。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老百姓用箪盛着饭,用壶盛着酒浆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原因吗?只是想逃避水火一般的统治罢了。假如水更深了,假如火更热了,那也不过是换个人来统治罢了。”
(二)15. D 【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根据第⑥段中的“人类脑脊液的流动和睡眠状态密切相关……开始打扫卫生”可知,D 项中“每当志愿者进入睡眠”的表述有误。
16. (1)动物的睡眠需求和光照周期无关
(2)不睡觉造成的损伤似乎并不是永久性的,很容易恢复
(3)大脑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靠脑脊液在人们进入深度睡眠时来清理
【点拨】(1)根据第③段中的“即使生活在暗无天日的洞穴中的动物也需要睡觉,这说明睡眠需求和光照周期无关”可概括出:动物的睡眠需求和光照周期无关。
(2)根据第④段中的“这说明不睡觉造成的损伤似乎并不是永久性的,很容易恢复”可概括出: 不睡觉造成的损伤似乎并不是永久性的,很容易恢复。
(3)根据第⑥段内容和第⑦段中的“换句话说……睡眠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为大脑打扫卫生的” 可概括出:大脑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靠脑脊液在人们进入深度睡眠时来清理。
17. 示例:同学们,如果总是熬夜,大脑里的“垃圾”就会堆积,造成认知障碍、情绪失控等后果,最终损害我们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按时睡觉,保证充足的睡眠。
【点拨】结合第④段中的“据说最后那几天他…… 还出现了幻觉”,第⑤段中的“一个人偶尔熬个夜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有长时间睡眠不足才会对身体有害”等内容进行合理规劝,语言要委婉、得体。
(三)18. (1)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补花
(2)老海棠树结果落叶,奶奶扫院子、扫街
【点拨】本题考查情节梳理和仿写。形式上,使用“老海棠树……,奶奶……”的句式,根据文章相关内容概括。
19. 写了花香、蜂鸣、春风、花雨,通过嗅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细腻生动地写出了春日老海棠树的清新美好,展现了“我”童年时期的美好回忆,也体现了“我”对老海棠树的喜爱之情。
【点拨】句中写景角度多样,“花香”为嗅觉感知,“蜂鸣”为听觉感知,“春风拂面”为触觉感知,三者结合,细腻生动地写出了春日老海棠树的清新美好,展现了“我”童年时期的美好回忆;写景之外,也体现了“我”对老海棠树的喜爱之情。
20. (1)文中反复出现了奶奶在海棠树下张望,行文连贯。(2)体现了奶奶希望有自己的工作,能自食其力,也希望自己能跟上时代。(3)凸显奶奶不服老、努力上进、追求尊严的可贵品质。
21. (1)“老海棠树”见证了“我”和奶奶的生活点滴,表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2)“老海棠树” 是行文线索,全文围绕“老海棠树”展开情节;(3)“老海棠树”是奶奶的象征,老海棠树在不同季节极力展现其生命力,就像奶奶终日辛勤劳作,用劳动证明自己能自食其力,展现了奶奶努力上进的形象。
三、作文
22.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谢谢”的意思是对别人的好意表示感谢。“谢谢”后面所填的词语就是自己要感谢的对象,该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或事;可以是具体可感的实体,也可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的事物。如:谢谢同学、谢谢挫折、谢谢老师的批评、谢谢对手。
选材可结合自己的经历,通过写具体的事来表现“我”因为什么而对某人或某事或某物心怀感激。另外,也可从社会价值角度立意,感谢那些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名人或普通劳动者,赞美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对他们的敬重和感激之情。
例文:
谢谢您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这,就是您的一生。
——题记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桃李满天下,一生中培养了无数人才,默默付出却无怨无悔。有这样一种精神,如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如春蚕一样只讲奉献,不求回报。
这群人,叫教师。这种精神,叫奉献。正是这群人用这种精神让我难忘且心存感激。
您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自己平凡的工作,然而,您对我的影响却是巨大的。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我左顾右盼,大声说话,您看到后便提问我,我吞吞吐吐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您生气了,狠狠地批评了我,并说:“放学后到我的办公室来。”您说的话让我感到颜面尽失,真的,我那时有点儿恨您。放学后,当我迈着沉重的脚步走进您的办公室时,您却语重心长地说: “我知道你的自尊心很强,当众批评你让你丢了面子,但你也不该在课堂上明目张胆地大声说话呀,这会影响别的同学学习,也会让自己的成绩下滑,损人不利己,对你没有一点儿好处。”您的话对我的鞭策作用是巨大的,它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从那以后,每当我在课堂上松懈时,您的话就会从我的脑海中跳出来。老师,您的话将激励我一生。
老师,当阳光照耀大地时,您最早来到学校准备教案、等候我们;当夜幕降临后,您最后一个离开学校,心里挂念的还是我们;当漫漫长夜来临,您却还在灯下为我们批改作业;待到深夜,万籁俱寂,人们都进入了梦乡,您才拖着疲惫的身子上床休息。老师,这就是您的一天,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着这样的工作却从来没有感到过厌倦,正是受到您的这种精神的鼓舞,我们才会更加努力地学习。
我最敬爱的老师,您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我们的身上,您的谆谆教导,是我听过的最动听的声音;您的悉心呵护,是我见过的最温柔的爱护;您双鬓已白,却是我见过的最美丽的容颜。老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您对我的付出不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老师,学生时代,有您真好!您塑造了我阳光的个性,让我无论何时,心里都是阳光灿烂的。您还教会了我不放弃,让我学会永不言败,愈挫愈勇,这让我终身受益。
就让我对着天空,对着大地,对着海洋,对您说一声: “老师,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