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专题三第一课 “顺乎世界的潮流”》(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导学案《专题三第一课 “顺乎世界的潮流”》(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2-12 21:3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
班级 姓名 学号
【考纲要求】
1、“师夷长技”的主张: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维新思想: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知识梳理】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过程就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主要经历了学器物(技术)——学制度——学思想文化三个阶段,特点是由浅人深,由表及里,逐步深入。
一、学习西方的技术(器物)——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地主阶级抵抗派(学习西方新思想的萌发)
1、原因:
⑴根本原因:封建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
⑵直接原因: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惊醒了中国的有识之士。
2、实质(新在何处):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3、代表人物
⑴林则徐:近代 第一人。
①在广州主持禁烟期间,注意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编译西方书报;
②主持编写《四洲志》《华事夷言》:《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华事夷言》: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⑵魏源:《 》
质: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也是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书。
②思想:“ ”。含义是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抵抗西方侵略。
③意义: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
(二)中体西用的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地主阶级洋务派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2、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3、思想内涵:在维护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挽救清朝统治。
4、实践: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抵抗派和洋务派都属地主阶级,都要维护清朝 ( http: / / www.21cnjy.com )统治,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但两者侧重点不同。抵抗派侧重于抵抗外来侵略;洋务派侧重于镇压人民反抗,也含有抵御外侮的意图。
二、学习西方的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
(一)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
1、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现了一批早期维新思想家。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他们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文化上主张兴办新式学校。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行动,但为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奠定了基础。
2、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共同主张:主张变法,实行 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4、代表人物: 、 、严复
(1)康有为:
①代表作:《 》《新学伪经考》。
②思想特点:把 同 相结合,借用 的权威来宣传变法理论。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君主立宪制是符合历史潮流的。
③评价:他的思想被称为是“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发”。
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思想?
①减小变法的阻力;②资产阶级力量弱小;③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有关。
(2)梁启超:发表《 》,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变法就是要变官制,改变封建专制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3)严复:1898年翻译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 》出版,是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提出“物竟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化论观点。他的进化论思想增强了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
5、实践:戊戌变法
6、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1)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2)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最大功绩),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3)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二)民主共和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
1、代表人物:
2、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 。
3、实践:辛亥革命
【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促使近代中国“西学东渐”不断深入的根本原因是
A、新的政治力量出现 B、民族危机不断出现
C、对西学的认识不断加深 D、洋务运动的失败
2、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新思想萌发了,林魏新思想的核心是
A、改革内政,振兴清朝 B、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御辱之道
C、学习新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D、启迪人们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3:从洋务运动的实践来看,洋务派没有把下列哪一项列为“夷”之长技----
A、军事技术 B、机器生产 C、科技教育 D、议会制度
4、洋务运动之所以没有达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是因为
A、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 B、局限于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C、外国资本的挤压 D、没有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5、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资政新篇》和《海国图志》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B、是否主张抵御外来侵略
C、是否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D、是否主张翻译外国书籍
6、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7、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康有为在宣传西方政治学说时对我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地位提出了挑战。其思想特点是
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依靠儒家思想托古改制 D、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8、“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要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这段材料的核心观点是
A、致富才能自强 B、发展工商业是致富强国的必要条件
C、办学才能振兴工商业 D、改良政治,是致富强国的根本保证
9、“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马克思的这个观点适用于
A、洪秀全的“拜上帝教”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中体西用思想 D、民主科学思想
10、戊戌变法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促进思想启蒙 B、挽救民族危亡 C、推动政治改革 D、发展社会经济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大学士倭仁说:“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 何必师事夷人……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数年之后,不尽趋中国之众成归于夷不止。”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7
材料二 李鸿章说:“中国士大夫沉浸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5
材料三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初刊自序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倭仁的观点,归纳其所持观点的理由。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鸿章的观点有何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李鸿章的观点。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派别的观点 在“富强之本”的认识上,这一派别又有哪些新的主张
(4)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在对待“西学”认识上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