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滕州 2014-2015 优秀教学资源展评 济南版 生物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四节 生物学的研究工具 (教案、课件36ppt、视频 )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滕州 2014-2015 优秀教学资源展评 济南版 生物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四节 生物学的研究工具 (教案、课件36ppt、视频 )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5-12-15 08:49:16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生物学的研究工具第四节滕州市西岗镇西岗中学 卜慧敏如何才能观察到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呢?洋葱古老的显微镜,由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虎克研
制出的。普通光学显微镜单目生物显微镜双目生物显微镜 电子数码显微镜学习目标:1.识别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2.学会正确使用显微镜,并能够使用低倍镜观察装片。
3.熟悉其他常用研究工具。目镜:放大物象
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镜筒:连接目镜与物镜 转换器:调换物镜
物镜:放大物象
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载物台:放置玻片 遮光器:调节光线强弱反光镜:反射光线
凹面镜光弱时用,平面镜光强时用
镜座:支持、稳定作用粗准焦螺旋:升降镜筒 细准焦螺旋:升降镜筒 镜臂:连接作用 镜柱:支持作用压片夹:固定玻片 通光孔:光线通过 1234567891014131211显微镜的结构实验探究:
1.目镜与物镜有什么不同,上面的数字代表什么意义?
2.仔细观察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与它的长短有何关系?
3.如何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4. 分别转动粗,细准焦螺旋,体会镜筒升降的距离。
5.观察遮光器,发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6.观察反光镜,有何特点?
7.使用显微镜时如何选择反光镜和遮光器?目镜长短大小物镜长短大小透镜 遮光器的作用?
通过光圈的大小来控制穿过通光孔的光线的多少,调节光线强弱。光圈 大光圈:光线 时候用
小光圈:光线 时候用弱强遮光器反光镜
有平面镜(光线较强时使用)和凹面镜(光线较弱时使用)两种作用:反射光线1.对光a.转 ,使镜筒上升。
b.转 ,使 倍物镜对准通
光孔。
c.转 ,使 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d.左眼看目镜,右眼睁开,转 ,看到明亮的视野。粗准焦螺旋转换器遮光器反光镜低较大压片夹通光孔载物台玻片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2.安放玻片3.观察(1)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防止压碎玻片和损伤镜头。3.观察(2)左眼注视目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发现物像,必要时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实验探究:1.在显微镜内观察到的物像与装片上的实物相比,在大小、形状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2.将玻片向上、向右移动,探究物像向哪个方向移动?装片的移动方向和物像的移动方向有什么关系?
3.在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由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时,视野内亮度如何变化?观察到的细胞体积如何变化?细胞数目如何变化?
4.把玻片换成印有字母“e”的不透明纸进行观察,你有什么发现?这说明了什么?
e左右相反
上下颠倒目镜内看到的
是:放大的倒像e 向右移动玻片标本e向上移动玻片标本图像的移动方向和玻片的移动方向_______相反物像偏左下方结论:“偏哪移哪” 练习:如果物像在视野中偏左下方,请问,如何移动玻片才能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心?显微镜放大倍数和细胞大小、数目关系:
放大倍数越大,细胞越( ),视野中个体数越( ),视野( )
放大倍数越小,细胞越( ),视野中个体数越( ),视野( )大小少多高倍镜下物像低倍镜下物像暗亮视野中污点的判断1.转动目镜,污点移动的则污点在目镜上,不动的不在目镜上。
2.移动玻片,污点移动的则污点在玻片上,不动的不在玻片上。
3.不在目镜、玻片上则在物镜上。4.整理和存放1.提升镜筒,取下玻片标本
2.用纱布将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
3.转动转换器,使两个物镜伸向前方,将镜筒缓慢降至最低
4.将反光镜放在直立的位置
5.将显微镜放回原处单击播放《显微镜的使用》比一比,练一练 每组左边同学独立操作,从对光至整理,限时90秒,其中,对好光和看清物像时请右边同学看一下。右边的同学当考官,仔细观察,看看哪位同学最棒!!!
独立操作帮你记忆 一取二放,三安装。   四转低倍,五对光。    六上玻片,七下降。   八升镜筒,细观赏。   看完低倍,转高倍。   九退整理,后归箱。 达标检测:
1.在显微镜的结构中,能放大物是 、
,调换物镜是 ,升降镜筒是 、 ,调节光线强弱的是 、 。粗准焦螺旋物镜转换器目镜细准焦螺旋反光镜遮光器2.对光时,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
,转动遮光器,使一个较大的 对准 。用_____眼朝______里注视,____眼睁开,然后用手调节反光镜,直到看到明亮的视野为止。对好光后,把载玻片上的要观察的物体置于   中央,先转动   ,再转动   结构,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通光孔光圈通光孔通光孔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左目镜右3.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步骤是( )
①对光②观察③整理存放④安放装片
A.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①④②③ D. ④①②③
4.用显微镜观察时,正好遇上阴天你应选用( )
A.大光圈、凹面镜 B.小光圈、凹面镜
C.大光圈、平面镜 D.小光圈、平面镜CA5、右图是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根毛细胞图,则该细胞在载玻片上的放置状况是( )
C6.用下列观察细胞,看到细胞数目最多的是 ,看到细胞体积最大是 。假如现在观察一个标本,需要放大150×,应该选用 。
A. 目镜5X和物镜8X
B. 目镜10X和物镜40X
C. 目镜15X和物镜10X
D. 目镜20X和物镜45X
ACD7.据下图回答有关的问题:(1)甲图中能调节物镜与玻片标本之间距离的是图中的[ ] [ ] ,能放大物像的是[ ] 和[ ] ,若发现视野过暗,应调节或转动[ ] 和[ ] 。9粗准焦螺旋10细准焦螺旋1目镜4物镜6遮光器7反光镜
(2)图乙、丙、丁分别表示使用显微镜时的一个步骤,其中图乙所示操作的目的是能够在显微镜中看到一个明亮的视野。那么这一步骤的名称是 。
(3)进行丙图所示操作时,眼睛注视所指部位的目的是为了避免 。
(4)在图丁状态下观察时找到相关物象后,如果需要进一步放大,操作的步骤应该是先把要观察的物像调到视野中央,然后转动甲图中[ ] 换用高倍物镜观察,不清晰时调节甲图中[ ] 。
对光压碎装片,损伤镜头3转换器细准焦螺旋10(5)某同学在一个视野中看到一行细胞如图, 此时显微镜镜头的读数是10X和10X,如果将镜头换成10X和40X?,则可以看到的细胞数目是( )
A. 1个 B.2 个 C. 4个 D. 8个
B(6)小红用显微镜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看到的视野如图所示 ,请你分析,小红视野中有较大的污点,经转动转换器、移动玻片后污点都没有动,则污点最可能在( )

A.目镜上 B.物镜上C.玻片上 D.反光镜上
A姓名?卜慧敏?单位 西岗中学?
课时课题:第一单元 奇妙的生命现象 第一章 认识生命现象
第四节 生物学的研究工具
课型:实验课
授课时间:?2015 年9?月12?日,星期? 五?,第?3 节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重点)
2.学会正确使用显微镜,并能够使用低倍镜观察装片。(难点)
3.熟悉其他常用研究工具。
?能力目标:? ?
1.能独立、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
2.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
使学生养成科学实验的良好习惯, 并对学生进行爱护实验器具,遵守实验规则的教育,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法和学法指导:
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学中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认识显微镜的结构采用学生先自学,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提问强化记忆。对于目镜、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反光镜的特点,遮光器的作用的知识,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发学生观察思考,在观察体验中理解知识,最后通过多媒体展示显微镜的结构及作用,师生共同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显微镜的使用这部分主要采用先让学生自学课本,然后老师讲解演示,归纳操作要领,最后学生动手操作。教学中充分放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掌握教学内容;同时,教学中注意对学生的积极评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课前准备:
教师:1.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准备实验器材:显微镜、带有“e”字的装片、印有“e”字的不透明的纸片、干净的纱布、擦镜纸、载玻片、盖玻片、刀片、镊子、放大镜、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烧杯、试管、滴管、培养皿等。
3.把全班同学按2人一组分组,把小组和实验桌都编号,对学生强调实验室规则。
学生:预习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2分钟
1.科学探究的过程分哪六大步?
2.设计探究实验应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回忆并回答:
生1: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生2:控制单一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
导入新课
2分钟
多媒体展示图片:
师:洋葱是我们常吃的蔬菜,你能一眼看到它的细微结构吗?如何才能观察到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呢?要研究它的微观结构,我们需要借助一定的器具,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生物学的研究工具。
板书课题:第四节 生物学的研究工具
过渡:在16世纪以前没有人能观察到那么微观的世界,细菌、病毒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直到有一天一项发明改变了这一切。这一项发明是什么呢?(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显微镜)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光学显微镜。


学生认真观察图片
回答:不能
回答:发明了显微镜
观看多媒体展示的各种显微镜。
通过图片观察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知道生物学的研究需要借助一定的器具,从而引入本课课题。
展示目标
1分钟
多媒体展示目标
识读目标
明确学习任务,做到心中有数。
引导探究
层层推进
8分钟
知识点一: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一.显微镜的取拿和安放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4页显微镜的取拿与安放。
2.请学生代表上台演示,之后组织学生讨论其拿法有无不妥之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与补充。
3.师生共同总结: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偏身体左侧,距离实验台约7厘米。
问:请你指出图中使用显微镜操作中不规范的地方。
过渡: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大家想不想用显微镜来进行观察呢?接下来在使用显微镜之前你只要能快速地识记显微镜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和作用,那么你的愿望就能实现。
二.认识显微镜的构造
1.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5页中图1.1-10,对照着实验桌上的显微镜,按照从下向上,从左到右的顺序认识显微镜各部分结构名称,了解各部分的作用。
2.合作学习:
两人一组相互提问检查。
3.自学检测:
多媒体展示显微镜的图片,请学生填出图片中各部分名称,并尝试说出各部分的作用。
4.实验探究:
(1)目镜与物镜有什么不同,上面的数字代表什么意义?
(2)仔细观察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与它的长短有何关系?
(3)如何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4 )分别转动粗,细准焦螺旋,体
会镜筒升降的距离。
(5)观察遮光器,发现了什么?有什
么作用?
(6)观察反光镜,有何特点?
(7)使用显微镜时如何选择反光镜和
遮光器?
多媒体展示图片强调: 在使用显微镜时,当光线强时,选择平面镜、小光圈;当光线弱时,选择凹面镜、大光圈。

阅读
学生代表操作,其他同学指出不妥之处并正确地将显微镜从箱中取出安放在实验台上。
回答:左图中的显微镜放在了实验台的边缘,容易滑落。
右图中没有做到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
回答:想
学生看书对照实物观察,认识显微镜。之后两人一组相互提问检查。
学生代表回答,其他同学仔细听并查找有无错误。1.目镜:放大物像
2.镜筒:连接目镜与物镜
3.转换器:调换物镜
4.物镜:放大物像
5.载物台:放置玻片
6.遮光器:调节光线强弱
7.反光镜:反射光线
8.镜座:支持、稳定作用9.粗准焦螺旋:升降镜筒
10.细准焦螺旋;升降镜筒
11.镜臂:连接作用
12.通光孔:光线通过
13.压片夹:固定玻片
14.镜柱:支持作用
观察操作并回答:
生1:目镜没有螺纹,物镜带有螺纹。
数字代表其放大的倍数。
生2: 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高;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高。
生3: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4. 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升降的距离大;转动细准焦螺旋,镜筒升降的不明显。
5. 遮光器上有大小不同的光圈,可以调节进入光线的多少。
6.反光镜一面平,一面凹。
7.光线弱:凹面镜,大光圈
光线强:平面镜,小光圈
显微镜的取拿与安放,学生很容易掌握,放手让学生自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练习加深印象。
通过学生看书、对显微镜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 两人一组相互提问检查,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意识。

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观察操作,讨论交流,获得知识,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尝到探究的乐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组织交流
点拨建构
20分钟
过渡: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学习如何使用它。
三.显微镜的使用
为了能观察到物象,必须有充足的光线经过物镜和目镜进入人眼才行,所以第一步一定要对好光。
1.对光:
(1)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5页对光的方法,归纳操作要点
(2)讲解示范:(多媒体辅助讲解)
对光要领:从上往下四转
a.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
b.转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教师强调:转动转换器的时候不能用手扳物镜,而是应该用手指握住转换器的边缘进行转动)
c.转遮光器,使光圈对准通光孔。
d.左眼看目镜,转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
(3)操作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思考讨论:
(1)在使用显微镜时,没有出现明亮的视野,可能存在的原因有哪些?
(2)几位同学围着使用一台显微镜时,视野有时是黑的,请分析原因。
(3)观察到明亮视野后,一位同学兴奋的将显微镜推给另一位同学却观察不到,为什么?
(4)光线由光源进入人的眼睛依次经过了显微镜的哪些结构?
(多媒体出示光线进入的动画)
教师强调:对好光后,目镜、物镜、通光孔、光圈、反光镜应在一条直线上。
2. 安放装片:
引导学生对照课本16页第一、二自然段文字,自己动手操作,并将写有字母“e”的玻片放在载物台上,字母“e”对准通光孔的中心。
(教师巡视指导)(多媒体动画展示)
3.观察:
(1)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6页三、四、五自然段并结合图1.1-13回答下列问题:
①使用显微镜观察时,镜筒先如何变化,眼睛要注视哪里?为什么?
②镜筒之后如何变化,眼睛注视哪里?
③当发现物像时,转动什么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2)讲解示范: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引导总结:“先下降眼看物镜,后上升眼看目镜”。之后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写有 “e”字的玻片。
(3)巡视指导:教师巡视学生操作,及时规范学生的操作。检查学生的观察结果,向学生提出问题:玻片上的“e”在视野中是什么?
(4)实验探究:
①在显微镜内观察到的物像与装片上的实物相比,在大小、形状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②将玻片向上、向右移动,探究物像向哪个方向移动?装片的移动方向和物像的移动方向有什么关系?
③在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由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时,视野内亮度如何变化?观察到的细胞体积如何变化?细胞数目如何变化?
④把玻片换成印有字母“e”的不透明纸进行观察,你有什么发现?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多媒体展示图片:
显微镜成像为倒像;标本移动和物
像移动的方向相反。
由低倍换成高倍之后视野变暗,物
像变大,细胞数目变少。
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
而透明的。
拓展:视野中出现污点,如何判断污点在何处?
教师总结:视野中出现污点可能存在于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上。转动目镜、观察污点动不动,若动说明污点在目镜上;转动物镜,观察污点动不动,若动说明污点在物镜上;移动玻片标本,观察污点动不动,若动说明污点在玻片标本上。
4.整理和存放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6页,并演示操作。之后教师对每组进行检查,合格后要求学生把显微镜放回箱中。
过渡:同学们操作的非常好,除了显微镜,你们还知道哪些生物研究工具呢?我们接着学习其他常用研究工具。
知识点二:其他常用研究工具
教师展示其它使用工具,要求学生将自己认识的指出,并上台给大家介绍。
教师强调注意事项:
1.滴管要竖直,不要接触试管壁。
2.不要用手接触加热器具,酒精灯用完要用灯帽熄灭,不可用嘴吹。
留有疑问:如何用这些器具观察到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呢,我们下节课学习。
学生自学课本P15页,明确对光的操作步骤及各步注意要点。?
观看老师演示
学生按要求操作显微镜。?
学生讨论回答:
1、a.环境光线太暗、选择了过小光圈或平面镜
b.反光镜没有朝向光源c.光圈没对准通光孔
d.物镜没对准通光孔等2、几位同学围着显微镜,挡住了光线。
3、移动显微镜后应重新对光。
4、光线依次经过了:反光镜-光圈-通光孔-物镜-镜筒-目镜-眼睛
学生认真听讲并作记录。
学生按要求自己动手将写有字母“e”的玻片放在载物台上。

学生阅读思考
然后回答问题
生1:镜筒先下降,眼要注视物镜,以免压碎玻片,损伤物镜镜头。
生2:镜筒上升,眼睛注视目镜。
生3:转动细准焦螺旋可使物像更清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玻片上是“e”但在视野中观察是“”
生1:放大的倒像。
生2: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装片的移动方向和物像的移动方向相反。
生3:低倍镜下视野亮,观察的细胞数量多但小;高倍镜下视野暗,观察的细胞数量少但大。
生4:换成印有字母“e”的不透明纸,视野是:黑的,说明在显微镜下观察的材料必须是透明的。
讨论交流
认真听讲并记录
学生按要求整理显微镜,并将其放入箱中。
?
学生代表介绍,其他同学补充。
学生认真听讲,及时记录。
在自学的基础上初步归纳操作要点,然后老师讲解示范,最后学生再动手操作,以免学生盲目操作,造成操作失误,打击学生学习的热情。
通过思考讨论问题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对于“光线由光源进入人的眼睛依次经过了显微镜的哪些结构”?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适时点拨,及时对显微镜操作的相关知识进行补充。
对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东西放手让学生去做,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感到学习获得成就感。
通过练习观察、讨论、分析等学习方式去发现知识,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抓住重点,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通过尝试探究得到答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
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体验到显微镜的倍数不同,视野亮度不同,观察到的物像大小不同。而且知道所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
通过拓展丰富学生的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到实验,必须教育其养成规范实验的习惯,为以后更好的学习做铺垫。整理和存放是必不可少的。
强调使用的注意事项,为以后的使用打下基础。
留下疑问,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归纳总结
6分钟
过渡:同学们这节课表现的非常出色,学习了显微镜的使用,下面咱们观看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的视频,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显微镜的操作要领。
归纳总结:
(多媒体课件展示显微镜操作歌诀)
一取二放,三安装;四转低倍,五对光;六上玻片,七下降;八升镜筒,细观赏;九调细准,清晰见;十退整理,镜入箱。
学以致用:
(2013枣庄)1、下表是显微镜使用中的目的及对应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目的
操作
A
调换不同的物镜
转转换器
B
使物像更清晰
转细准焦螺旋
C
调节物像大小
转遮光器
D
将视野左上方的物像移到中央
将装片向左上方移动
(2013济南)2、小张在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了物像,他不小心将玻片往左上方移动了一下,请问如何移动玻片才能看到物像?( )
A.左上方 B.左下方
C.右上方 D.右下方
根据学生提出的第2题有疑问进行讲解:小张在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了物像,不小心将玻片往左上方移动了一下,物像就会往右下方移动,要想再看到物像,物像就应往左上方移动,所以玻片应往右下方移。
观看视频归纳要领
学生记忆操作歌诀
生先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提出疑问。
回答:
1、C 2、D
观看视频归纳要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知识,有助于对知识的应用。
当堂达标
6分钟
A类(知识目标1)
1.在显微镜的结构中,能放大物像的是 、 ,调换物镜是 ,升降镜筒的是 、 ,调节光线强弱的是 、 。
2.对光时,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____,转动遮光器,使一个较大的____对准____。用__________眼朝__________里注视,__________眼睁开,然后用手调节反光镜,直到看到明亮的视野为止。对好光后,把载玻片上的要观察的物体置于  中央,先转动  ,再转动  结构,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B类:(知识目标2)
3.用显微镜观察时,正好遇上阴天你应选用( )
A.大光圈、凹面镜 B.小光圈、凹面镜
C.大光圈、平面镜 D.小光圈、平面镜
4、右图是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根毛细胞图,则该细胞在载玻片上的放置状况是( )
C类:5.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方括号内填编号,横线上写名称)
甲图中能调节物镜与玻片标本
之间距离的是图中的[ ] 和[ ]
,能放大物像的是[ ] 和[ ]
,若发现视野过暗,应调节或转动[ ] 和[ ] 。
(2)图乙、丙、丁分别表示使用显微镜时的一个步骤,其中图乙所示操作的目的是能够在显微镜中看到一个明亮的视野。那么这一步骤的名称是 。
(3)进行丙图所示操作时,眼睛注视所指部位的目的是为了避免 。
(4)在图丁状态下观察时找到相关物象后,如果需要进一步放大,操作的步骤应该是先把要观察的物像调到视野中央,然后转动甲图中[ ] 换用高倍物镜观察,不清晰时调节甲图中[ ] 。
(5)某同学在一个视野中看到一行细胞如图,此时显微镜镜头的读数是10X和10X,如果将镜头换成10X和40X?,则可以看到的细胞数目是( )
A. 1个 B.2 个 C. 4个 D. 8个
(6)小红用显微镜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看到的视野如下图所示,请你分析,小红发现视野中有较大的污点,经转动转换器、移动玻片后污点都没有动,则污点最可能在( )
A.目镜上 B.物镜上
C.玻片上 D.反光镜上
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讲解。
课下作业:助学第11页中的题目。

独立完成A类后小组代表回答
1.目镜;物镜;转换器;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遮光器;反光镜 。   
2.通光孔、光圈、通光孔、左、目镜、右 、通光孔、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
B类:学生抢答
3.A?
4.C
C类 先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提出疑问,回答
(1)[9] 粗准焦螺旋;
[10] 细准焦螺旋;[1]目镜;[4]物镜;[6]遮光器;[7]反光镜
(2)对光
(3)压碎装片,损伤镜头
(4)[3]转换器[10]细准焦螺旋
(5)B
(6)A
设计不同难易程度的练习题,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就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答题速度和规范。
板书设计:
第四节 生物学的研究工具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本节课是实验课,七年级的学生初次进入实验室比较兴奋、好奇,不听老师的指挥,因此上课前,我强调了实验室的规则,并对学生以2人一组进行分组编号,实验桌也编号,学生进入实验室就可以对号入座,防止了混乱。
2.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观察,对于学生出现的操作错误及疑问老师再讲解,教学效果较好。
3.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注重了积极性的评价,激发了学生的热情。
5.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通过自己观察与分析得到一些结论,学生印象深刻。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
1.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多,用1课时完成,时间非常紧张,教学内容处理不够完善。比如:,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既要理论学习,又要动手操作,时间上的把握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还要合理地安排各知识点的归纳与总结,总之上好这节课不容易。
2.课堂的时间安排不妥,如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占用时间多些,显微镜的操作练习时间偏少,还需要进行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