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课 题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课 型
公开课
教 材
必修二 第三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课标
要求
标准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活动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教学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 2、综合评价区位因素对季风水田农业的影响,认识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性。 3、分析水稻生产状况,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生产特点和分布及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分析,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2、分析亚洲水稻生产商品率低的原因,找出这些区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自然条件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基础,制约着人类农业活动类型
2、培养学生顺应自然,尊重客观规律的观念
3、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可以改变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学生
学习
情况
分析
认知起点:学生为高一学生,有一定地理基础知识,但较为零散不能形成系统。 学习兴趣:本校学生大部分生活在农村,农业是他们所熟悉的,多联系生活很容易调动其学习兴趣。 学习障碍:高一学生知识面较窄;读图分析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低;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学习难度:对专业性术语如:商品率、机械化水平、小农经营等日常生活接触不多,理解可能感到吃力。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重点
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优势和主要特征及代表性的分布地区
难点
季风水田农业特点的形成条件分析
教学
方法
充分利用综合法进行教学,对典型农业地域类型的学习,综合分析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因为每个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就是地域内各种区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教学
手段
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熟悉的实例的分析完成教学。在分析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树立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基本理论,并且有了农业地域类型的一些基本认识,学习了种植业和畜牧业兼有的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习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
下面我们先看一段录像,请大家认真观看,录像里反映的是什么农业类型。
教师提问:以上录像内容反映了什么农业类型?
生:种植业。
师:很好。在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中,我们就将认识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
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分布区:亚洲季风区。
2.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
3.世界最大的稻米生产国——中国
(阅读P47图3.10 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重点分析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完成P48读图思考题。)
4.本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学生活动)读图思考
1.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这里的地形和气候有什么关系?
2.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这里有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条件吗?
3.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教师提示):从水稻的生长习性结合读图思考1、2引导学生分析图3.10,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是水稻生长的基础,丰富的劳动力等社会经济条件有利于水稻种植业的经营和发展。)
(归纳总结)
1.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区的地势平坦地区。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生长,地势平坦便于水田管理。
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地区,这里劳动力丰富。
3.亚洲季风区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本地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约有7000年),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4.季风水田区的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
(学生活动)学案【知识梳理】一
(总结归纳)
一、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分析
特点 原因 发展措施
小农经营 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 集约经营
单产高,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控制人口数量,增强商品意识
机械化水平低 体力劳动为主 加快机械化发展
水利工程量大 夏季风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大力投资,兴修水利
科技水平低 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凭传统经验 加大科技投入
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以家庭为单位,每户耕种的田地少。
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农民精耕细作,使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但每户耕种规模小,每户稻谷的总产量不大,受传统观念及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民收上来的稻谷的相当大的一部分留作全家的口粮以及家畜、家禽的饲料用粮,到市场出售的很少。
机械化水平低——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农民凭自己劳动能够完成农活。日本机械化水平较高。
水利工程量大——灌溉是水稻生产的基础。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大。
(学生探究)
以中国为例,说明应该寻找和运用哪些资料,解释我国南方水稻产区形成的原因。
活动步骤: 1.探究方案:需要着手组织哪些方面的相关材料知识。
2.列出资料清单。
3.运用这些资料说明问题。
(友情提示)此活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在课下完成。
(学生活动) 通过阅读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我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主持的杂交水稻的发明和推广,为粮食生产开辟了广阔前景。
2.目前,我国生物技术育种居世界先进水平,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居国际领先地位。超级杂交水稻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到1万多千克,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课件19张PPT。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商品谷物农业季风水田农业第1课时 季风水田农业一.水稻种植业的分布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分布东亚、南亚、东南亚最大的稻米生产国:最大的稻米出口国:中国泰国主要分布地区——亚洲季风区季风水田农业分布朝鲜半岛沿海平原地区日本沿海平原中国南方平原地区印度恒河流域及沿海平原东南亚的平原地区主要集中在平原、丘陵、盆地地区,以沿海平原、河流中下游平原和三角洲为主。二.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位于亚洲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这里热量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期,适合水稻好暖喜湿的特性1.气候: 沿海平原、河流中下游平原和三角洲地区:地形平坦便于耕作;水稻在生长季节需水量很大,田地平整,排灌方便。 2.地形:人口稠密,
劳动力丰富 这里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水稻单产高可以缓解人地矛盾。同时水稻生产过程需要精耕细作,这里有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条件;3.人口: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生产经验;4.生产习惯稻米是当地人喜爱的主食5.食物喜好(1)季风气候,雨热同期(2)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4)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生产经验(5)稻米是当地人喜爱的主食小结: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三.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及发展措施1.小农经营
以家庭为单位,每户耕种的田地很少。发展措施:适度规模经营单产高的原因:2.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商品率低原因:发展措施:精耕细作;人口多,生产规模小,所产稻谷大部分留作自用。控制人口数量,
增强商品意识。3.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 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主要靠传统经验,现代科技水平低。(并不是所有亚洲国家的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都低,日本已处于较高的水平。)发展措施:投入大量劳动力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4.水利工程量大 水稻生长需水量大,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的威胁大。灌溉是水稻生产的基础。发展措施: 增加投入,
兴修水利小结:归纳亚洲水稻种植业主要特点。
一大:
一小:
一高:
三低: 一大一小一高三低水利工程量大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1.东亚、东南亚、南亚从事大规模水稻种植业的原因是 ( )
①大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 ②高温多雨的气候
③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 ④便利的交通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2.下列关于水稻种植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是一种技术密集型农业
B.小农经营,多以家庭为主
C.机械化水平低,因而单产低,商品率低
D.因气候适宜,水利工程量小 BD随堂练习3.读“水稻种植主要分
布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水稻分布区的名
称:A____ ,B______ ,
C____ 。
(2)A、B、C三地均为__
__气候区,____资源丰
富。从地形上看,水稻田
多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地区。
(3)本地区____稠密、______丰富,为发展水稻种植业提供了有利条件。____是本地区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
(4)亚洲水稻生产单产量高但商品率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亚东南亚南亚 季
风水热河流中下游平原三角洲人口劳动力稻米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少,精耕细作(5)亚洲水稻种植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扩大经营规模,加大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提高商品率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