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科 语文 年 级 八年级 主备教师 何蓝英
授课教师 课 型 新授 课 时 2课时
课 题 《消息二则》
教材分析 《消息二则》选编了两则关于解放战争时期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消息,作品依时叙事,短小凝练,点面结合地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大无畏精神,展示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歌颂与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 3.品味消息的语言特点,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4.体会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和立场。
教学重点 1.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
教学难点 1.品味消息的语言特点,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2.体会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和立场。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准备 1.课前预习生字词 2.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调整与思考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图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任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1948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八条二十一款,限蒋介石在4月20日前表态。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共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发动了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决定着中国未来走向的重要时刻。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也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主要作品集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诗词代表作有《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蝶恋花·答李淑一》等。 2.知识链接 (1)消息的概念。消息是新闻的一种。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消息是一种报纸文体,指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2)消息的三个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3)消息的结构。一般分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①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消息事实。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 引题: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正题(也叫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②导语: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也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新闻事件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③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承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④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⑤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 (4)消息固定的格式——“倒金字塔结构”: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即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最重要的信息。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摧枯拉朽(xiǔ) 区域(yù) 督战(dū) 歼灭(jiān) 溃退(kuì) 荻港(dí) 锐不可当(dāng) 泄气(xiè) 要塞(sài) (2)词语释义 摧枯拉朽:本义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溃退:败退。 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督战:监督作战。 歼灭:消灭(敌人)。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业已:已经。 (3)词语辨析 “溃退”和“撤退”两个词都有“后退”之意。“溃退”指失败后,狼狈不堪,没有秩序地撤退,有被迫后退之意。“撤退”是指从战场或冲突地点撤回,从阵地或占领区退出,是有计划的后退,比“溃退”有序得多。 “摧枯拉朽”比喻迅速地摧毁腐朽势力,用于褒义的语境,不可用于贬义的语境。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答案示例:何时:1949年4月20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如何: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 答案示例: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教师点拨: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所不同。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倒金字塔结构。这是由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最重要的信息。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消息的什么?在消息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是消息的电头。作用: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据了解,渡江战役将有百万大军渡江,那么标题中的“三十万大军”可否改为“百万大军”?作者能否等全体作战部队胜利渡江之后再撰写此则消息发表?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能改成“百万大军”,因为消息必须具有真实性。也不能等到战斗结束后再撰文发表,因为消息必须具有及时性。 3.默读文章,找出本文中带有作者主观倾向的词句并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神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出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正一反,对比鲜明,褒贬之情强烈。 教师点拨:从理论上说,消息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客观、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作者主观的立场和观点往往渗透在对事实的叙述、议论之中,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概括。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中的“已”和“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能去掉。“已”是“已经”的意思,表明解放军约有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表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句中的“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能换。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突破敌军防线的英勇形象。“溃退”指失败后毫无秩序地撤退,有被迫后退之意,更能够表现国民党军队败退时的狼狈之态。从词语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入手,就可以体会句中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的赞颂以及字里行间透出的豪迈之情。 3.揣摩下面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A.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答案示例:“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之充分,按理说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摧枯拉朽”形象地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进军的气势和敌人狼狈败退之态。这里运用对比的手法,凸显了我军势不可当,敌军不堪一击。 B.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答案示例:长江的“平”和“静”,衬托出我军的从容镇定;“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则更加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稳操胜券的信心。这里的“风平浪静”不完全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还隐含着全国局势已趋向稳定之意。这是新闻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透露出作者乐观轻松的心情。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这则短小精悍的消息集中表现了什么?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大无畏精神,高度赞扬了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渡江战役取得伟大胜利的自豪感。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找出这则消息在写作手法上呈现的特点。 答案示例:(1)本文所反映的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我军南渡长江,这揭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这场战役声势浩大,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突破敌阵,横渡长江。可以想见,这场战役历经大小战斗无数,值得报道的动人事迹无数,但是正文部分作者只用了区区199字(含标点),便作了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全文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2)大量运用四字句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色。全文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四字句的运用,使该文言简意赅,生动而富有气势和力度。 四、课堂小结 这是毛泽东同志1949年4月22日亲自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消息,堪称我国新闻报道的经典之作。面对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重大事件,作者举重若轻,挥动如椽之笔,仅用不足两百字的篇幅就写出了它的基本情况,及时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势如破竹的事实。消息以叙述展开,其中穿插白描,文字简洁,语言凝练,平实中彰显了宏大的气势。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英勇善战进军迅速
作业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反思
学 科 语文 年 级 八年级 主备教师 何蓝英
授课教师 课 型 新授 课 时 第二课时
课 题 《消息二则》
课时目标 1.品味消息的语言特点,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2.体会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和立场。
教 学 过 程 调整与思考
第2课时 一、课前复习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属于哪种体裁的新闻?这一体裁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什么?通过学习这则消息,你知道新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吗?这则消息的题目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三十万大军”突出了什么?“胜利南渡”点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属于新闻中的消息。消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标题、导语和主体。新闻的主要特点是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标题中的“三十万大军”突出了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的宏大气势,“胜利南渡”点明了渡江战役已取得胜利。 二、新课导入 新闻缩短了人与社会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天下大事,获取各种信息。一篇好的新闻,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无数次品读与回味。今天,让我们共同研读另一篇关于渡江战役的新闻佳作,再次重温那段荡气回肠、壮志激扬的革命岁月。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阅读新闻,理清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答案示例: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2.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答案示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至文末):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快速朗读这则消息,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答案示例:这则消息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答案示例: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详写东路激战,文势也因之涌起高潮。 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答案示例: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作战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这样安排,不仅较为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而且更详尽地写了战果。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教师点拨:写作时,通常依据文题、文体、结构、内容等来决定详略。详写的部分完整,可以丰富文章内容;略写的部分简练,言有尽而意无穷。两者结合,恰到好处,能够使行文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从而给读者留下更加清晰、深刻的印象。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一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议论。在叙述中路军后,很自然地转入对西路军渡江战况的报道,然后插入简要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说明了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是将军事行动放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中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同时也深化了新闻的主旨。 2.请学生就本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在课文中选取例句进行简要分析。 A.例句: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答案示例:“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渡至”一词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若用“到达”则太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限明确,含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准确表现了进军神速的特点(如用“共”,则时限不明,流于一般化)。“至发电时止”,时限比“现在”更为确切。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B.例句: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答案示例:文中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和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军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敌方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线”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确,表达有力,恰切地表现出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C.本文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 答案示例: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贴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 3.就本文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彩的特点进行选例分析。 答案示例:(1)“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程度,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彩鲜明。(2)“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洋溢着胜利豪情,激动人心;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3)如“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文气十足,“不想再打了”“都很泄气”——非常口语化,书面语和口头语相互穿插,各有妙处,相得益彰。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说说这则消息通过报道渡江战役,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答案示例:通过全面报道闻名中外的渡江战役的概况,赞美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和各路军指挥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指挥才能,表现了全党全军团结一心、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简要分析这则消息是怎样做到叙议结合、去粗取精的。 答案示例:在报道中、西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议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一是因为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二是因为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这种议论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对如此场面广阔史无前例的伟大战役,应报道的内容本来很多,诸如事前如何准备,临战如何动员,战士们如何摩拳擦掌,广大工农群众又如何积极支援前线等等,但作者却仅仅选择了最能表现这场战役基本情况和最突出中心的我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时间、地点、人数、战绩以及胜利原因,余则不记。这固然是“新闻”体裁的特殊需要,但也体现了作者善于摄要记事的功力。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学完两则新闻,可以联想到毛泽东的哪首著名诗作?这首诗给你怎样的感悟或启示? 答案示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感悟示例:自然界四季变化,运行不息,使天地万物新陈代谢,永不休止,这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而不断向前发展,不断地革命和改革,正是人类社会的正常规律。诗人清楚指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即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的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仅如此,诗人还指明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论点是完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真理。革命人民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正是行天下之“正道”,是完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四、课堂小结 本文及时、准确、简要地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其中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及战况,使人们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我们细心体味。 五、练习设计
板书设计 锐不可当
作业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反思
学 科 语文 年 级 八年级 主备教师 何蓝英
授课教师 课 型 新授 课 时 2课时
课 题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教材分析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报道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地点、获奖者、颁发机构以及相关新闻背景,同时特别说明了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这篇消息以翔实的材料和缜密的行文,全面地表现了诺贝尔奖颁发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新闻传达的事实及新闻立场。 2.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了解消息在写作方式和语言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3.学习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能根据消息的结构特点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新闻传达的事实及新闻立场。
教学难点 学习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能根据消息的结构特点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1.课前预习,搜集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调整与思考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2012年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中国作家莫言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领取了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再次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勇攀科学高峰。他就是诺贝尔。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荣誉奖。想知道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谁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诺贝尔一生拥有355项专利发明,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1895年,诺贝尔立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将每年所得利息分为5份,设立诺贝尔奖,分为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及和平奖5种奖金(1969年瑞典银行增设经济学奖),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为了纪念诺贝尔做出的贡献,人造元素锘(Nobelium)以诺贝尔命名。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颁发(bān) 仲裁(zhòng) 遗嘱(zhǔ) 渗透(shèn) 联盟(méng) 巨额(é) 卓有成效(zhuó) (2)词语释义 颁发:授予(勋章、奖状、证书等)。 遗嘱:指遗嘱人生前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对其遗产或其他事务所作的个人处分,并于遗嘱人死亡时发生效力的法律行为。 建树:成就;功绩。 联盟:指个人、集体或阶级的联合体。 仲裁:公认的第三者在争端两方间进行裁定公断。 巨额:数量很大的(钱财)。 (3)词语辨析 “颁发”和“颁布”两个词都有“公布”的意思。“颁发”另外还有授予(勋章、奖状、证书等)的意思。“颁布”着重指向下颁发,颁布者一般是高级领导机关或成员,内容常常是法令等。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消息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请分别从文中找出来。 答案示例:标题: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电头: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 导语:第1段。主体:第2段。结语:第3段。背景:第4段。 2.这则消息的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 答案示例:时间:1901年12月10日。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事件:首次颁发诺贝尔奖。诺贝尔奖的颁发对象:在过去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3.消息的主体部分报道了哪些内容? 答案示例: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 4.消息的结语部分报道了哪些内容? 答案示例:明确了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及地点。 5.消息的背景部分报道了哪些内容? 答案示例:介绍诺贝尔奖金的来源并补充交代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课文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答案示例:详写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情况,略写了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还略写了资金来源、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因为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这些情况是整篇新闻要报道的重点,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同时也为了表明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和翔实程度,所以要一一详举;而其他方面,如颁奖的机构、时间、地点和资金来源等不是新闻的重点,只需简单交代清楚即可。这样安排详略能更好地突出本则新闻的中心。 2.文章最后一段交代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是否有必要?为什么? 答案示例:很有必要。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来源,目的是让读者更清楚明白地了解诺贝尔奖的巨额资金来源于诺贝尔发明的多种炸药所获得的巨额收入,消除了读者心中的疑问。补充说明诺贝尔奖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相分离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充分显示了诺贝尔奖评定的严肃性、公正性,从而突出其极高的可信度和极大的价值以及对世界的深远影响,更能激励人们努力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作者对诺贝尔的敬意,期待诺贝尔奖在人类进步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反思
学 科 语文 年 级 八年级 主备教师 何蓝英
授课教师 课 型 新授 课 时 第二课时
课 题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课时目标 学习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能根据消息的结构特点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教 学 过 程 调整与思考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结合课文相关语句,简析新闻用语准确的特点。 答案示例:如“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发现”强调已有的事物、现象从隐藏不为人知的状态到为众人所知的状态的过程。而X射线是波长介于紫外线和Y射线之间的一种电磁辐射,它是本来就存在的,所以此处用“发现”,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又如“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颇有建树”的“颇”在这里是“很,相当”的意思,在文中指普吕多姆在诗歌创作方面造诣很深,成果丰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实至名归。 2.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 答案示例: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基金,是希望后人沿着他走过的科学研究道路继续前进,鼓励人们向科学高峰努力攀登。特别是设定文学奖及和平奖,表现了诺贝尔对人类发展及人类和平的美好愿望,展现了诺贝尔作为一代科学巨匠的伟大襟怀——爱科学,爱人类,爱和平。正因如此,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地点选在了诺贝尔的出生地,颁奖时间定在了他逝世的时刻。人们正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诺贝尔的怀念和敬佩之情。 3.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哪些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做出了怎样的贡献?你认为他们配得上诺贝尔奖吗? 答案示例:第一、二问具体参见课文第2段内容。我觉得他们完全配得上。比如伦琴,他发现了X射线,这不仅在物理学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医学上也有广泛应用,促进了人类医学的发展。时至今日,X射线还在安检、无损检测、工业探伤等领域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二、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简析这则消息表现的主旨。 答案示例:本文翔实地报道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地点、获得者、背景,并补充交代了奖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表现了诺贝尔奖颁发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则消息在写作方法上表现出来的特点。 答案示例:(1)报道及时,语言准确。如电头“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地点,表明消息报道得及时、真实、准确。又如“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从按诺贝尔遗嘱建立的基金中拨款”,简明扼要的语言,将颁奖机构、资金来源报道得清楚明白。再如第2段中阐述每一位获奖者的成就时用的“发现”“卓有成就”“颇有建树”“建立”等词语,都体现了新闻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2)材料翔实,行文缜密。如第2段对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都进行了翔实的报道,在新闻的结尾又补充交代了诺贝尔奖金的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不但体现了报道的翔实,而且是对诺贝尔奖评定、管理、颁发严肃公平的有力证明,行文十分缜密。 三、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1.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乡土作品崛起,其作品充满着“怀乡”和“怨乡”的复杂情感,其本人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莫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2.荣获诺贝尔奖的“青蒿素之母”——屠呦呦 屠呦呦,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著名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洛林斯卡学院将当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两名外国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聪,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创制抗疟新药而成为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由此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 四、课堂小结 这篇新闻报道的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文中详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同时也明确了颁奖机构、颁奖时间、颁奖地点等。这篇新闻事实准确,内容详略得当,是新闻中的佳作。希望同学们以后养成阅读新闻的良好习惯,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反思
学 科 语文 年 级 八年级 主备教师 何蓝英
授课教师 课 型 新授 课 时 1课时
课 题 《“飞天”凌空》
教材分析 《“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作者以形象化的描写,鲜明而艺术地再现了1982年中国运动员吕伟在第九届亚运会中获得女子十米跳台跳水比赛冠军的动人场面,突出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主题,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和自豪之情。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学习其写作技巧。 2.了解课文内容,欣赏作者描绘的画面,感受文中体现的运动之美。 3.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比较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异同,理解新闻特写的新闻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学习其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比较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异同,理解新闻特写的新闻价值。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1.课前预习课文 2.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调整与思考
一、课前对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飞天”和“凌空”是什么意思吗? 预设 “飞天”指佛教壁画或石刻中在空中飞舞的神。“凌空”指高高地在空中或高升到空中。 师: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被作者比喻成“飞天”仙女的运动员。同学们看看课文标题,猜猜她是谁? 预设 中国跳水女运动员吕伟。 师:吕伟10岁开始练习跳水,14岁进入国家队,16岁拿下亚运会金牌。许多媒体都将“跳水皇后”的称号送给了她。在当时有许多关于吕伟的新闻报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很有特色的一篇——《“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中国一代“跳水皇后”的“飞天”之美。 (板书:“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设计意图】由“飞天”的含义引入课文,补充交代吕伟的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对新闻特写特点的探究做铺垫。 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了解新闻特写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补白部分“什么是新闻特写”,了解新闻特写的相关知识。 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题材。 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但由于其强调新闻性、时效性和真实性,所以更接近于通讯体裁。简要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是新闻特写和消息的共同点所在。二者的差异在于,新闻特写主要描绘新闻事件中的片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本文体裁的特点,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2.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见《》本课“字词清单”栏目)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读记、书写、记忆,夯实词语基础。 3.扣住体裁特点提炼信息 设问1: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刻画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提炼信息,扣住新闻特写的特点来回答问题的能力。(学生举手回答) 预设 这则新闻特写报道的是跳水姑娘吕伟在印度新德里亚运会上赢得金牌的故事。课文着重抓住吕伟跳水的瞬间(1.7秒)来细致刻画的。 设问2:吕伟跳水动作连贯流畅,全程只有1.7秒,但作者却解说得十分清楚,这里是怎么做到的? (学生讨论作答) 预设 吕伟完成跳水动作只是瞬间的事,想要解说清楚十分困难,所以,作者采用了动作分解的方法,把完整连贯的跳水动作分解为起跳、腾空、入水三个部分,逐一刻画,犹如慢镜头回放,精彩地再现了跳水的全过程,让读者仿佛亲眼看见一般。 三、探究写法,美点寻踪 1.分析写作手法之美 师:本文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效果? (学生通读课文,小组合作探讨) 预设 本文开头起笔不凡,采用了动静结合、对比烘托的写法。先是“静”中的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再用“飘浮的白云”“掠过的飞鸟”“翘首的观众”这些动态的物象加以烘托,动静相宜,充分展现了吕伟的沉着冷静、坚定自信和观众的高度关注,为吕伟的起跳做了一个巧妙的铺垫。 师补充:文中还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对吕伟起跳前的沉静自若及起跳、腾空、入水一系列动作的慢镜头回放采用了正面描写,而对记者的赞叹,观众的掌声、欢呼声,游泳场的气氛的描写则是侧面描写。这样结合起来写,更有力地烘托了吕伟跳水动作的完美,技艺精湛,精彩绝伦。 师:课文除了运用侧面描写、对比烘托的写法外,还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吗? 预设 (1)比喻。如“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此句把吕伟跳水的动作比作“旋风”“流星”,形象地说明了吕伟空中转体三周的动作完成得非常迅速、完美、无可挑剔。 (2)拟人。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此句把时间拟人化了,赋予时间以人的情感,说时间“特别慷慨”,把时间写得有情有义,从而写出了吕伟的跳水动作完成得既快又潇洒。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在品味美词佳句的同时,感受动作描写、正侧面描写、修辞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 2.品味语言特点之美 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预设 本文作为一篇新闻作品,语言很准确,这也是新闻语言的重要特点。作者不仅准确使用“舒”“蹬”“飞”“托”“插”等动词表现跳水动作,还以“犹如”“似乎”等词语,时时提醒读者注意文中的“慢镜头”只是一种描写。这样就区分了客观事实与主观感受,体现了写新闻“报道事实”的本质属性。 本文在修辞手法的使用方面也很值得学习。例如,以“飞天”这个极富动感的静态形象来比喻吕伟起跳时的身姿,既表现其优美,又体现了“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的动作特点。又如,以“轻盈的、笔直的箭”比喻吕伟入水时的身体姿态,既呼应了前文的“修长美妙”,又表现出她身体打开得很充分,并引出了下文对她精彩入水的描写。 作者在行文中大量使用四字短语,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概括力,体现了新闻“尽量简洁”的语言特点。同时,这些四字短语又使文章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典雅的美感,可谓以美写美,相得益彰。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新闻特写中语言的感染力,使学生对其“美”有更深的认识。 四、拓展延伸,体会价值 以下是1982年吕伟亚运会夺冠的一则消息: 课件出示: 中国运动员吕伟亚运会夺冠 新华社新德里11月24日电 11月24日,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在10米跳台跳水比赛中,技压群芳,一举夺魁。 新德里跳水运动馆,10米跳台跳水比赛进入白热化状态。八名各国选手按照次序登台比赛。4轮比赛过后,中国姑娘吕伟以微弱优势排在第一。第五轮比赛,选手们纷纷上了难度。吕伟在最后一轮选择的动作是“5136”,这是跳水比赛中难度系数最高的动作。只见她登上高台,静静站立。起跳,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身体打开,笔直地入水,压住了水花。对于这完美的表现,裁判给了9.5分的高分。凭借着这一跳,吕伟获得第9届亚运会女子单人10米跳台冠军。 师:请仔细阅读上面的消息,说说这则消息与本篇新闻特写的异同。 (学生讨论作答) 预设 同:这则消息和课文写的都是同一事件——吕伟夺冠,都具有真实、简要、迅速的特点。 异:这则消息侧重写吕伟夺冠的经过,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语言准确精练。而课文侧重描写吕伟最后一跳之美,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语言生动形象。 师补充:由此可见,消息和特写的共同点是简要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不同点是消息往往简要地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而特写主要抓住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段展开。 师:与这篇消息相比,你认为新闻特写有哪些独特的传播价值? (学生交流讨论,师小结) 预设 一般说来,消息是要报道某一新闻事件的整体情况,并突出其中最重要的事实。新闻特写则描写最典型、最有表现力的瞬间或片段,将其拉长、放大、定格,从而形成一个焦点,将整个新闻事件折射出来,这样的写法细致入微且现场感强,为消息(甚至通讯)所不及。同时,由于新闻特写呈现的事实是真切细致的,而越真切细致的事实往往越能打动读者,因此,新闻特写往往能赋予新闻事实以温度,使读者深受感染。 从新闻受众的角度来看,他们对新闻报道的需求有不同的层次,对一些重大的或引人注目的新闻事件,他们往往不满足于了解“发生了什么”,还想进一步了解“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甚至想现场目击“具体情况如何”。在文字新闻中,新闻特写是最能满足这种需求的,它能与消息、通讯互相配合,使新闻报道更有层次,更加丰满、立体。 师小结:这篇新闻特写,善于捕捉瞬间,落笔集中,突出一点,在1.7秒的时间里,作者层次鲜明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相宜,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不仅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人物特写,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值得我们细细品鉴。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正掌握消息和新闻特写各自的文体特点,并认识到新闻特写独特的传播价值。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领悟本文所表现的新闻特写的重要特征,通篇以表现“具体情况如何”为主,重点而具体地描绘一个精彩的跳水动作,呈现出真切、细致的事实,赋予新闻事实以温度,从而打动读者。 五、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通过多媒体展示学校运动会上运动健儿的精彩照片,要求学生运用从本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新闻特写。 [学生自由完成习作(略)]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模拟写作,读写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写出有“新闻味”的作品。
板书设计 飞天之美
作业设计 通过多媒体展示学校运动会上运动健儿的精彩照片,要求学生运用从本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新闻特写。
教学反思
学 科 语文 年 级 八年级 主备教师 何蓝英
授课教师 课 型 新授 课 时 1课时
课 题 《一着惊海天》
教材分析 《一着惊海天》这篇通讯报道以完整直观的脉络记叙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歼 15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时刻。全文铺排有序,主次分明,用平实的文风展现了我国海军事业蓬勃发展的骄人风采。
教学目标 1.掌握通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作特点。 2.了解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与意义,感受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情感。 3.思考作者是怎样获取、组织各种新闻事实的,理解新闻采访的作用和价值。
教学重点 1.掌握通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作特点。 2.了解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与意义,感受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情感。
教学难点 思考作者是怎样获取、组织各种新闻事实的,理解新闻采访的作用和价值。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1.课前预习课文 2.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调整与思考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国首艘航空母舰叫什么呀?(学生回答:“辽宁舰。”)没错,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是真正意义上的航母。如何跨越“着舰”“起飞”这两道坎,是中国海军研究了多年的难题。2012年,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当时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同时也备受世界人民的关注。这次成功着舰,在世界面前彰显了中国强大的综合实力,是一件非常值得我们自豪的事。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与这件事有关,让我们全身心地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时惊心动魄的一刻吧! (板书: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和介绍,引起学生对我国首架航空母舰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本课的兴趣。 1.积累字词 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见《》本课“字词清单”栏目) 2.文体知识 通讯的定义: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通讯的特点: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 通讯的分类: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看教材注释,并适当补充。以黑板展示、屏幕显示等形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培养学生借助课文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能力,了解通讯的定义、特点。 二、整体感知,概括文本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 设问1.速读课文,概括本则通讯报道了一个什么样的新闻事件。 预设 这篇通讯用写生的笔法详尽而具体地勾勒出了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上歼-15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的全过程。 设问2:本文依次记叙了什么内容? 预设 辽宁舰的航行位置;歼-15舰载机着舰训练的准备;舰载机着舰的难度和意义;歼-15成功着舰的过程;歼-15成功着舰后工作人员的欢呼和庆祝。 设问3:文中作者集中笔墨叙写的是什么内容? 预设 作者集中笔墨叙写的是塔台指挥和战斗机的着舰动作。通过描写着舰过程中舰、机、人的状态,将着舰的前后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无论是字词积累,还是文章内容梳理,都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从书中找答案,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一点一滴地落到实处。 三、精读课文,深层探究 1.精读课文第1—4段,想一想:文章开头为什么描写渤海某海域海上恶劣的环境?文中引用着舰遇难事故数据有何作用? (学生分小组讨论) 预设 (1)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的强军梦想,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的难题。(2)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和继续阅读的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做铺垫。 2.语言赏析 师:请同学们赏析下面的语段。 课件出示: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点拨:此类题目一般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要指出运用的表达技巧,找出描写细节的关键词和修辞手法;二要分析表达效果。 预设 (1)“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2)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震撼人心的速度,“牢牢地”“稳稳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的安全和平衡。 师:结合你们了解的航母的相关知识,说说下面两处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 课件出示: (1)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 (2)“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 (学生分小组讨论,各小组代表发言,班内互评,教师做归纳总结) 预设 (1)形象地表现出航母在高速飞行的飞行员眼中的大小。航母本身是不小,但对于要在航母上降落的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而言,降落的位置和跑道的长度、宽度都非常狭小,再加上海面上起伏的海浪对航母位置的影响,对需要从高空降落的舰载战斗机而言,“一片树叶”这个喻体极其形象和准确地描述出着舰的舰载战斗机和航母的相对体积,表达出了舰载战斗机着舰时的巨大难度。 (2)形象地表达出了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巨大危险和困难。舰载战斗机起飞着舰,条件和环境十分严苛、复杂。航母的跑道只有200多米,仅为陆上跑道的1/15;航母行进时,运动要素复杂——在涌浪的作用下,飞行甲板可能会任意地往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向进行运动;风向风速复杂多变——不规则的气流会严重扰乱飞行轨迹。故舰载战斗机在航母这个狭窄的空间进行起降,在业内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蹈”。 3.分析写作意图 “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这篇通讯在描写战斗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周围人的神态和心情,小组合作讨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预设 (1)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2)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3)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4)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4.解读文题 师:这则通讯能不能去掉主标题,直接将副标题“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作为标题?“一着惊海天”妙在何处?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生交流讨论,师小结) 预设 不能。“一着惊海天”通过“着”“惊”两个动作,“海天”一个景象,让强烈的镜头画面感跃然纸上,很容易带给读者以震撼,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副标题只是简单概括陈述,无此表达效果。 5.分析文章写法 师:通过以上学习,请同学们思考,作者是怎样获取、组织各种新闻事实的。 (生交流讨论) 资料助读: 课件出示: 采访所得的事实是本文新闻事实的主体。获悉我国将首次组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与起飞训练的消息后,记者多方协调,随直升机飞降正在海上训练的辽宁舰,在高空中目睹了“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的场景。现场采访中,记者获准进入辽宁舰舰岛塔台这一最佳位置采访,得以从这个最佳视角见证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的全过程,掌握了舰、机两方面的大量新闻事实。具体而言,包括观察所得的事实与记录所得的事实。除此之外,作者还搜集了一些与航母舰载机着舰有关的资料,掌握了“非现场”的事实。 师小结:在将自己掌握的各种事实组织成文章的过程中,作者肯定做了大量的选择工作,具体情况我们无从得知,但从文章使用的材料来看,紧扣中心,不蔓不枝,足见作者选材之严。全文以观察所得的事实(舰载机着舰的全过程)构成主干框架,以记录所得的事实(主要是文中人物说的话)作为精彩的细节,以搜集来的材料作为现场采访所得内容的拓展延伸,突出报道事件的意义和价值。 【设计意图】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旨在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突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合作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设置以上问题,通过思考讨论,引导学生品味文本写法,赏析优美语句,了解作者获取和组织事实的方法,理解新闻采访的作用和价值,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学 科 语文 年 级 八年级 主备教师 何蓝英
授课教师 课 型 新授 课 时 1课时
课 题 5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教材分析 八上第一单元第无五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是一篇新闻评论,标注作者是“钟声”。其实“钟声”并非姓名,“钟声”谐音“中”,“钟声”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含有“警世钟声”的意思。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年11月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评论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2.理解文章观点,感受文章体现的严正立场和充沛气势。 3.思考作者是怎样选择新闻事实来支撑观点的,体会其开阔的视野和运用事实的技巧。
教学重点 1.掌握新闻评论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2.理解文章观点,感受文章体现的严正立场和充沛气势。
教学难点 思考作者是怎样选择新闻事实来支撑观点的,体会其开阔的视野和运用事实的技巧。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1.课前预习 2.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调整与思考
一、问答导入,预习热身 1.了解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师:同学们知道每年的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吗? 预设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师:没错,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现在已连续六年举行了隆重肃穆的国家公祭活动。那么,我国政府坚持这样做的初衷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讨论) 预设 铭记历史,捍卫和平。 师:没错,历史应该被永远铭记,和平值得所有人去守护和珍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板书: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设计意图】由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日期问答引入话题,为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做好准备。介绍新闻评论的体裁,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新闻评论,为评析课文、抓住重点提供一定的抓手,同时激起学生阅读新闻评论的兴趣。设计字词积累,是为夯实双基服务的。整体感知课文,并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便于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 2.介绍新闻评论的基础知识 师:本文是一篇在国家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当天刊发的新闻评论。那么,什么是新闻评论呢? 课件出示: 预设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新闻体裁。它被誉为新闻宣传的“第一提琴手”,现已成为国家主流舆论和公众喉舌弘扬真善美、鞭策假丑恶的重要形式。 新闻评论的主要特征:导向正确,就事论事,新闻性强,有的放矢,科学合理,便于传播。 3.字词识记与积累(见《》本课“字词清单”栏目) 4.整体阅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 二、新闻播报,体会情感 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地模仿播音员播报这篇新闻稿,让学生在模仿播报过程中体会文章的严正立场和充沛气势。 (学生轮流试读,教师指导或纠正) 提示:第1段开头部分适合使用庄重的语气,背景内容适合低沉的陈述语气。第2段应表达出肯定赏识的语气或情感。第3段应充满愤慨。第4、5段根据语意用或平稳、或昂扬、或激愤的陈述语气。末段应使用坚定的语气读。 (可适当在多媒体上插播新闻播音) 【设计意图】模仿播音员播报,更能激发学生朗读课文的意愿和挖掘其朗读潜力,以多媒体范读,教师点拨的形式,进行综合引导,为更好地把握文章情感,挖掘文章内涵打下基础。 三、课文研讨,重点研读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先独立思考下列问题,然后小组交流展示。 1.读课文第1段,说说中国政府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的意义。 预设 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2.阅读课文第2段,说说文中列举许多国际范围内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坚守和平立场的新闻事件有什么作用。 预设 列举这些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历史,不可能被忘却”这一观点,使得文章对人类良知的阐说与对世界和平的呼吁更加水到渠成。 3.第3段写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事实,有什么作用? 预设 内容上,交代日本右翼势力妄图掩盖历史真相和挑战人类良知的表现,指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必要性;结构上,与上文形成对比,从反面揭示了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严峻形势。 4.怎样理解“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这句话的含义? 预设 时代虽然在不断地变化,但历史就是历史,任何妄图辱没历史真相的做法,都是不会得逞的,因为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 5.国际和平城市协会为什么要宣布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预设 南京这座城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火摧残的一个典型,如今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后,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解读的关键点设置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这些问题或体现段落的内涵,或揣摩文章的选材意图,或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或剖析文章的中心意旨。题目有一定的顺序性和层次性,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驾驭文本的能力也得到锻炼。 四、文章点评,有话要说 南京大屠杀逐渐成为尘封的往事,中国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弱国。我们从先烈血洒的泥土上站起来,从前辈的胼手胝足中富强起来,今天我们一定要学成技艺、练好本领,让祖国在我们手中强起来、飞起来!结合文章的内容,你想对昔日的入侵者日本或对今天繁荣富强的祖国说点什么呢?拿起你的笔,记下令你心潮澎湃的这一刻吧! 学生自由作答。(该题不设具体答案,意在用习作的形式让学生抒发心中的爱国情感) 【设计意图】立足文章,引领学生适度拓展,并融入自己个性化的体会,写出感受心得。这样,既丰富了课堂的学习活动形式,又加强了读写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及思维水平,可以产生较为实际的训练效果。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学 科 语文 年 级 八年级 主备教师 何蓝英
授课教师 课 型 新授 课 时 1课时
课 题 《口语交际 讲述》
教材分析 《口语交际 讲述》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旨在同学们熟练掌握讲述的技法。
教学目标 1.了解讲述的意义和作用,掌握讲述的特点与基本原则。 2.通过口语交际实践,学习并掌握常用的讲述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讲述的意义和作用,掌握讲述的特点与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 通过口语交际实践,学习并掌握常用的讲述方法。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调整与思考
一、概念导入,明确讲述意义 师:什么是讲述?这个问题很通俗,但怎么准确表达却值得商榷。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经历、给朋友讲故事、与同学们分享见闻等,甚至向老师解释事情的原委、向医生解说自己的病因、向警察或记者说明事实等,都是讲述。我们每天都在讲述,哪位同学能为“讲述”下一个定义? 预设 讲述就是叙述和讲解,就是把你知道的事情、感受、道理等讲给别人听。 师:讲述很重要,大家早已熟知。其实我们已经学过或读过历史上很多关于讲述的故事,哪位同学能分享一下? 预设 穿井得一人、晏子使楚、舌战群儒…… 师总结:所以说,善于讲述,不仅是一种素养,更有利于生活,有利于工作,有利于社会稳定。今天,我们就学习怎样绘声绘色、恰如其分地讲述。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和历史中讲述的场景,引发学生探讨讲述的定义,明确讲述的重要性,让学生重视起来,以便更投入地学习。 二、情景模拟,探究讲述原则 师:明确了讲述的重要性,接下来我们大家一起看看以下故事,探究一下讲述的原则。 故事一: 课件出示: 许攸居功取祸 建安九年(204),曹操攻破邺城,占领冀州,许攸立有功劳。但许攸自恃功高,屡次轻慢曹操,每次出席宴席,言行很不得体,甚至不分场合,直呼曹操乳名,说:“阿瞒,你如果没有我的帮助,就得不到冀州了。”曹操笑笑说:“你说得对。”但内心厌恨他。后来他随曹操巡行出邺县东门时,回头对左右的人说:“这人(指曹操)如得不到我的帮助,是没办法自由出入这个门的。”随从当中便有人去将这话告诉了曹操,于是许攸被逮捕扣押,最终被杀。 (学生自由交流) 师小结:许攸虽然有才能,但他居功自傲,说话不注意场合和对象,最终落得个被捕被杀的下场。这就告诉我们,说话必须看对象、看场合,在适当的场合要说适当的话,说的话既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也要考虑对方的身份,这是讲述的第一个原则。 故事二: 课件出示: 一家上市公司招聘总裁秘书,细心是从事这个职业的人的必备素质。三个应届大学生来应聘。 大学生A说:“我性格开朗活泼,爱好文艺,专长是播音主持,我们学校的大型文艺活动都由我主持。” 大学生B说:“我是一个细心的人。我从小到大特别仔细认真,从来没有马虎过。” 大学生C说:“我是一个细心的人。我在上大学时,一直订阅《英语世界》杂志。在大学二年级时,有一次看到《英语世界》里的一篇文章中,标点符号用错了。它用的不是英文标点符号,而是中文的。我就把错误在第几页、第几行写下来,给杂志社写信反馈了。杂志社的总编辑给我回了一封信,说赠我一年的杂志。他还说,像我这样细心的人已经很少见了。” 如果你是人事经理的话,你会聘用哪一位? (学生自由交流)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大学生A的讲述没有抓住重点——招聘的是细心的人,并不需要他有文艺方面的专长。大学生B没有说细节事实,光说自己是一个细心的人,只有观点。大学生C用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讲述自己的细心,阅读课外读物就连标点符号都会注意到,足以让人了解他的细心程度。另外,他还用他人的评价来进一步说明,这样就比较全面了。大学生C的讲述有观点,有证据,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符合“细心是从事这个职业的人的必备素质”的选拔要求。这也是讲述的第二个原则——重点突出。 (板书:重点突出) 师:怎样才能突出重点呢?请同学们思考,并分享你的看法。 预设 1.重点部分重点讲。故事中的高潮部分是讲述的重点,可以讲得饱满一些,生动一些;而为高潮蓄势的铺垫部分,则可以讲得简洁一点,平实一点。 2.注意语气、语调。要根据故事内容的需要,处理好声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和语调的变化,使自己的语言同故事内容相协调。讲到重点部分时,声音可适当提高些,以引起听众的注意,或做适当的重复,加深印象。 3.学会调整讲述的顺序。有时候讲述为了增强效果,特意不用顺叙,而用插叙、倒叙、补叙的方法。 4.要把控好时间。控制时间往往也能“逼”着讲述者突出重点,让自己的讲述更集中,更精彩。 师:讲述的第三个原则是注意口语表达。那么在口语表达时,要注意什么呢? (板书:表达得体) 课件出示: 讲述规则简要说明多用口语避免过于书面化的表达,尽量不用生僻词语和专门术语。也可穿插“你猜怎么着”“这有意思吧”等句子,引发听者的兴趣多用短句讲述尽量使用简单的句式,多用短句,少用长句注意语气和重复利用停顿、重复、加重语气语调等方法,强调某些重要的内容,提醒听者注意语气语调要自然大方避免给人装腔拿调的感觉附以必要的体态语言与讲话内容配合,更能自然得体…………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模拟,使学生明确讲述的基本原则。老师提出基本原则,具体如何做由学生自由讨论,集思广益完成,师生共同探究。这两种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三、实践检验,形成能力 1.当堂训练,检验能力 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明确了讲述的原则,下面我们就检验一下同学们的讲述能力。 课件出示: 在社团活动中,坤霖借了依依的羽毛球拍去打球。但在坤霖和李郧打球的过程中,李郧因用力过猛不慎将球拍打坏了。坤霖知道这副球拍是依依妈妈送给她的生日礼物,非常有意义并且价格不菲。坤霖觉得非常尴尬。 (1)依依知道这件事,伤心地哭了。如果你是坤霖,你该如何向依依讲述这件事情? (2)李郧把球拍打坏了,但是他并没有提及要赔偿的意思。如果你是坤霖,你该如何同他讲? (3)这件事在班上闹得人尽皆知,沸沸扬扬。如果你是班长并将就此事开一次班会,你会怎么说? (学生自由发挥)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基本遵循了讲述的原则,注意了语气和得体表达,其中第一题先安抚情绪,再讲述事情,最后说明解决方案,结构合理;第二题同学们都注意了委婉的说话方式,注意对象和场合,自然得体;第三题本着引导舆论,获得启迪的原则来讲述,也是非常得体的。 2.多读多说,提升能力 师:讲述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养,要想尽快提升,同学们不妨注意以下几点: 课件出示: (1)养成爱听、多听、会听的好习惯,比如多听新闻、听演讲、听别人说话等,从而形成语言智慧的丰富源泉。 (2)多看电影、书报、电视访谈节目,还可以看现实生活中各种生动而感人的场景,为说积累素材。 (3)多背诗词、格言、谚语等,能在情感上受到滋润、熏陶,慢慢形成自己正确而生动的语言。 (4)多说才能使你的语言表达能力迅速提高。 3.课后作业 师:课后,各学习小组可以从课本P20“口语实践”六个话题中选择一两个,讲故事给你的同桌听。 结束语: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讲述不仅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讲述能力的提高仅仅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是不够的,还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多沟通,多交流。通过练习,你定能妙语连珠、侃侃而谈,舌灿莲花。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实战演练,检验所学原则,以便查漏补缺。提供一些快速提升讲述能力的办法,指导学生课外多读多说,提升能力。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各学习小组可以从课本P20“口语实践”六个话题中选择一两个,讲故事给你的同桌听。
教学反思
学 科 语文 年 级 八年级 主备教师 何蓝英
授课教师 课 型 新授 课 时 1课时
课 题 “任务二·新闻采访”
教材分析 “任务二·新闻采访”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新闻采编的一般方法、步骤及流程,通过模拟采访,掌握相关的采编技巧和注意事项,从而更好地理解新闻。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新闻采访,懂得新闻采访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2.了解如何做好采访规划,确定采访提纲,为现场采访工作做好准备。 3.通过新闻采访活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什么是新闻采访,懂得新闻采访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2.了解如何做好采访规划,确定采访提纲,为现场采访工作做好准备。
教学难点 通过新闻采访活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教学方法 采访法
教学准备 1.课前预习 2.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调整与思考
第一课时 一、新闻播报,导入新课 (播放《新闻联播》片段) 师:“新闻每天发生,视角各有不同。”大千世界,每天上演着这样或那样的事件。在一般人眼里,那是聊天的话题,那是故事;而在新闻工作者的眼中,那却是实实在在的新闻,是有价值、有内涵的写作材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闻采访,看看那些“无冕之王”是如何展开采访,如何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新闻联播》片段,让学生粗略了解日常发生的事与新闻的关系,由此引入话题,说明新闻采访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访前解惑,明确采访概念 师:我们天天听新闻,看新闻,那同学们了解什么是新闻吗? (生交流讨论) 预设 课件出示: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获取适于传播的新闻事实而进行的观察、询问、思索、倾听、查阅、记录等工作,它是新闻写作的基础。 师补充:“新闻采访”其实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不仅仅包括采访这一项。换句话说,只要是围绕传播的新闻事实展开的一切工作,都属于新闻采访。明确了这个概念,我们在开展新闻采访时,同学们的思路就会更开阔。 三、探究技法,明确怎样采访 采访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手段,也是记者的基本功。现在我们就来重点探讨一下,如何展开采访。 师:同学们知道采访提问有哪些技巧吗? 预设 提问要根据具体情境,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问法和句式,可旁(委婉)问、推问、追问、趣问、反问(激将法),也可直问。 师:要使访谈获得成功,还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预设 课件出示: 采访注意事项: 1.和采访对象平等对话。采访者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主动交流,不把自己看得过高或过低,在采访过程中要尽量客观,不加入自己对采访对象的主观臆断。 2.采访过程中,要尊重采访对象,注意言行得体。不要强求对方回答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随意打断对方的陈述;拍摄人物照片时,要事先征得对方的同意。 3.采访要有针对性,要注意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采访前辈时,应直截了当,礼貌大方;采访同辈时,应活泼亲切,会调节气氛。 4.采访时要当场做笔记。记要点;记疑问点;记录下采访对象有特点、有个性的语言;记录下观察到的情景等。注意记录应迅速准确,条理清晰。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掌握新闻采访的基本技能,特别是提问的技能,为下面的采访做好准备,同时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四、访前准备,做好采访规划 师: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也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过程。那么,在采访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呢? 1.确定采访方案 师:要做新闻采访,首先要确定采访方案。 课件出示: 前期准备: (1)确定采访选题。一个好的采访主题,应该尽量做到有价值、有深度、有新意。例如:报道校园文化艺术节。 (2)确定采访范围。例如:该艺术节组委会、校领导、校园老师或学生等。 (3)确定采访问题。例如:艺术节的举办原因、举办形式、组织准备、感人事迹等。 (4)确定采访时间。例如:先打电话或发邮件,向对方说明采访的主题、对象等,发出采访请求。如对方接受请求,应与之约定采访的时间、地点。 (5)最后的准备工作。例如:学生证、小记者证、介绍信等。 如多人采访,还要确定分工:某某提问,某某记录,某某摄影等。 2.草拟新闻采访提纲 师:确定了采访方案,还要拟写采访提纲。采访提纲可以让采访者在采访之前对自己的采访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和方向,如果采访前没有拟定一个相关的采访提纲,采访时就很可能会陷入盲目,从而思路中断,难以有效进行。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5页第2项内容,思考采访提纲应该包括哪些条目?如何设计采访问题? 预设 一般包括采访时间、地点、对象、目的、方式等。还要注明采访需要的器材用具。采访提纲的主要内容是预先拟好的采访问题。所提问题要具体、客观,有针对性,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师:请同学联系最近生活中发生的热点事件,分小组研讨确定本次的采访提纲。 (生分小组交流讨论,确定提纲,师指导) 采访提纲示例: 时间、地点9月14日下午放学后,本校田径队休息室采访对象市中学生运动会初中组男子100米冠军、本校初三(5)班学生刘文采访目的通过采访,了解刘文的成长经历、夺冠历程,以及他对自己的田径专项、训练与学业关系等的看法采访方式深度访谈,照片拍摄采访器材纸、笔、照相机采访问题1.首先恭喜你夺冠,为我校争得荣誉。先跟大家说说你夺冠的历程和夺冠后的心情。 2.什么时候开始练习短跑的 平时每天大概训练多长时间 3.训练中最艰难的是什么 如何兼顾训练与学业 4.你认为练习短跑对你的成长有什么重要价值 ……
师小结:值得注意的是,采访提纲只是起辅助作用,在实际采访操作中,不可盲目遵循采访提纲,在遇到值得深入挖掘却又不在提前所列采访提纲之内的人物、故事时,应在不脱离主线的情况下灵活操作,随机应变。本环节意在使学生通过对人物进行采访,培养学生新闻采访的能力。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指导学生做好新闻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草拟新闻采访提纲,是进行新闻采访的关键环节。学生只有做好了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才能在采访过程中有的放矢,不慌不忙。 五、采访实践,检验学习所得 四人一个小组设计采访活动,选定采访对象,制订采访提纲进行现场采访。 师点拨:采访时要注意当场做笔记,采访后要注意及时整理。 整理注意点:1.整理要及时。采访一结束,就要在“记忆的黄金时段”立刻整理记录。2.整理材料应去粗存精,选择重点。整理过程中还要疏通文字,进一步补充、核实材料。3.充分发挥笔记的作用,积累新材料,写好新闻稿。 结束语: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闻采访的相关知识,大家要重点掌握采访的流程与注意事项,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激起大家对采访的兴趣,也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在口语表达能力上可以有一个很大的提升,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你就是一名出色的记者。
板书设计 任务二 新闻采访 访前解惑——概念技法 访前准备——方案提纲 采访实践——笔记整理
作业设计 四人一个小组设计采访活动,选定采访对象,制订采访提纲进行现场采访。
教学反思
学 科 语文 年 级 八年级 主备教师 何蓝英
授课教师 课 型 新授 课 时 2课时
课 题 “任务三·新闻写作”
教材分析 “任务三·新闻写作”旨在引导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把本单元学习到的知识渗透到写作中,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构成要素、特点及其种类。 2.组织开展互评修改活动,提高写作质量。 3.明确新闻写作的要求,学会选择合适的新闻文体进行写作。 4.尝试制作报纸版面或新闻网页。
教学重点 1.了解新闻的构成要素、特点及其种类。 2.组织开展互评修改活动,提高写作质量。
教学难点 3.明确新闻写作的要求,学会选择合适的新闻文体进行写作。 4.尝试制作报纸版面或新闻网页。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调整与思考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师:迎风冒雨,行走在灾难的最前线;深入虎穴,揭开一幕幕惊人的真相;仗义执言,表达百姓朴实的心愿。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职业吗? 生:新闻记者。 师:对!新闻,“新”字,就表明了它的属性,表明了它是易过时的,经不起“拖”的。新闻具有内容的“新”和时间的“近”的特点,所以记者们总在世界上那些最热门、最容易发现新闻的地方采访,获得第一手新闻资料,第一时间写成新闻稿,把消息传递到四面八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写作新闻。 【设计意图】通过新颖别致的导入,激发学生对新闻写作的兴趣,快速进入课堂。 二、新闻写作第一关,学写标题 1.如何拟写 师:“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一篇报道,读者拿起来之后要先看标题,然后再决定内容是看还是不看。所以,学会拟写新闻的标题,是学写新闻的首要一环。请同学们想一想,新闻标题有哪些形式?又该如何拟写? (学生相互交流思考) 预设 新闻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其中,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引题揭示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我们学过的几则消息均只有主标题。 资料助读1: 课件出示: 如何拟写新颖的新闻标题 1.对事实精华部分进行概括提炼。新闻标题显示的事实信息必须和新闻内容完全一样,新闻标题的作用之一就是概括新闻事实,所以拟写新闻标题要对核心新闻要素进行提炼,对主要的新闻内容进行准确揭示。 2.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修辞是最能表达语言美感的,新闻标题运用修辞,能有效地增加了读者对文章的阅读欲望。 3.巧妙发挥动词作用。如《天津石化内外联防死守生命线》,一个“守”字,使标题增添了动感,整个内容也就鲜活起来。 4.增强标题的幽默感。“幽默标题”是指对新闻事实的主题思想进行提炼浓缩后,以趣味、悬念、夸张、对比等幽默的手法写出的标题,读后让人回味无穷。 2.达标训练 课件出示: 2018年11月30日,“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网上展馆开始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全面上线。网上展馆以央视网为依托,采用360度全景和3D模型技术手段,运用多媒体互动叠加图文、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生动再现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全貌。观众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登录:ggkf40.,随时观看展览的全部内容,如同身临其境般感受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巨大成就和时代变迁,获得沉浸式、漫游式参观展览的情境体验,同时还可以发表自己的观展感受,网上展馆将与实体展览互相呼应,打造足不出户、永不落幕的展览。 师:这是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有关报道,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完成下面的题目: (1)根据“新闻要素”梳理材料的相关信息。 (2)根据拟写技巧,为新闻拟写一个醒目的标题。 (学生相互交流,完成题目) 预设 (1)新闻要素: 人物(物):“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网上展馆。 事情: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网上展馆全面上线。 地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时间:2018年11月30日。 (2)新闻的标题: ①“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网上展馆在央视网全面上线 ②伟大的变革全面上线 ③“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网上展馆2018年11月30日全面上线 课件出示: 原标题: “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网上展馆全面上线 师:比较一下你拟写的标题与原标题,有何差别?从这种差别中,你认识到拟写标题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 预设 (1)题①平淡,缺少高端大气、夺人眼目的效果。 (2)题②笼统,不能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3)题③内容较长,不够简洁。 师小结:新闻标题是对新闻事实最为精准简练的概括,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新闻标题要写得言之有物、鲜活灵动,尤其要展现出新闻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拟写新闻标题,是写作新闻的第一步,与传统的记叙文标题拟写有共通之处。本环节先让学生了解技法,然后通过具体训练,并与优秀作品标题比对,将标题的拟写内化为写作能力。 三、新闻写作第二关,学写导语 师: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揭示消息的主题思想。著名记者范长江说:“新闻写作对导语的要求很高,要写得有魅力,令老百姓看了非读不可。”导语是消息的核心,也是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重要特征,所以有学者认为:“写好导语等于写好了消息。”那么,导语拟写有什么要求呢? (学生借助资料自学) 资料助读2: 课件出示: 导语写作要求具体阐释突出重点,吸引读者摒弃可有可无的内容,突出关键信息,集中呈现最有新闻价值、最受读者关注的新闻事实言之有物,事实说话要浓缩、概括新闻事实,但不能流于抽象、空洞,尽量用事实而非概念来说话简明扼要,开启全篇要简洁明了,避免与主体部分重复,用精练的语言呈现精要的内容,同时为整篇消息定下基调形式多样,体现特色可以直接陈述新闻事实,也可以在不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表现场面,描写细节,渲染气氛,讲述故事
师:根据这些要求,请找出达标训练中新闻的导语。 (生交流,师出示) 课件出示: 2018年11月30日,“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网上展馆开始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全面上线。 师:通过以上学习,哪位同学可以总结一下,导语有什么特点? 预设 具有概括性;重点突出;直接入题;文字精练。 师:如果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不是导语,导语需要自己写,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导语呢? 资料助读3: 课件出示: 拟写导语的思维过程 导语写作中的思维过程,通常是以作者的自问自答开始的: 1.什么事情是已经发生的事件中最重要的? 2.什么人(物)参与了?——谁干的、谁讲的或关于谁的? 3.采用何种形式拟写,是否与标题重复? 4.有没有什么吸引人的词汇或生动形象的短语要写进导语中? 5.主题是什么?什么样的动词最能吸引读者? 导语的形式主要有: 1.叙述式。用摘录或综合的方法,把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简明扼要地写出来。 2.描写式。对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某一有意义的侧面作简洁朴素而又有特色的描写,以酿成气氛。 3.设问式。先揭露矛盾,鲜明地、尖锐地提出问题,再作简要的回答,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4.结论式。把结论写在开头,提示报道某一事物的意义或目的等。 【设计意图】新闻界有“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体”的说法。导语是新闻这一文体特有的组成部分,拟写新闻导语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运用新闻写作的技巧,此环节意在让学生了解怎样拟写导语、如何拟写好导语。 四、新闻写作第三关,学写主体 1.明确新闻主体与记叙文的区别 师:明确了新闻标题、导语的写法,接下来学习新闻主体。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7,思考:写作新闻的主体和我们写普通的记叙文有什么区别? (学生阅读并交流) 预设 (1)紧紧围绕导语中确立的主题思想来挑选素材。 (2)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材料,即“倒金字塔结构”。 (3)用事实说话,有一分事实说一分话,绝不能出现“事实不够,想象来凑”的现象。 (4)一个段落只写一个事件要素,不能一段到底。 (5)如果有背景,背景放在最后。 资料助读4: 课件出示: 倒金字塔结构 2.明确主体写作的两种意识 (1)写作时要注意培养读者意识,即根据读者(受众)确定新闻写作的语言和视角。 课件出示: A.全面建成三峡大坝已进入倒计时,大坝混凝土浇筑至185米高程还需最后5天。目前,最后一仓混凝土浇筑的备仓任务基本完成,预计验收后于18日上午开始浇筑,浇筑将历时30至35个小时,至20日完成。(新华社) B.经过13年努力,迁移了100多万村民,横跨长江的三峡大坝即将竣工。三峡工程是中国自修建长城以来进行的最宏伟的工程。中国官员说,到2008年工程全部完工后,蓄水能力将超过苏必利尔湖,26个发电机组每年能发电约850亿度。与之相比较,位于美国内华达州和亚利桑那州边界的胡佛大坝每年只能发电40多亿度。(《华盛顿邮报》) 师:三峡大坝坝体封顶,是全世界的大事。新华社和《华盛顿邮报》都对事件做了展望性报道,请你判断两则消息的编发单位及受众。 预设 A.新华社主要面向国内读者。 B.《华盛顿邮报》面向美国读者。 (2)写作要注意言必有据、负责任意识。“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最重要特征,写作者必须重依据、负责任地表达,这是新闻写作者的责任和良心。 【设计意图】新闻主体是新闻写作的重头戏,此环节意在让学生了解主体写作的形式和方法,明确新闻写作的两种意识,把握好选材特点,更好地写好消息。 五、新闻写作第四关,完美过关 师:明确了新闻的基本结构,了解了写法和写作原则,请大家根据“任务二”中自己搜集的新闻素材,写一则消息,完成后,组内同学互相交流,修改完善。 (学生写作,互评与修改) 课件出示: 自主评价赋分表 项目目标与要求项目分值得分存在的问题标题简洁、明确、凝练、醒目20分导语参见教材中的“导语写作要求”30分主体新闻要素较全,采用倒金字塔结构20分语言准确、简练、易懂20分视角比较新颖,能吸引读者(同学)10分总得分修改重点
(写完后,小组交流互评) 【设计意图】学习新闻写作,是本节课的核心任务。完成一篇格式规范的消息,并能对照标准互相评价,找出自己习作的优点与不足。既是对前面所讲内容的一个实战检验,又是写作能力的一次提升。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学 科 语文 年 级 八年级 主备教师 何蓝英
授课教师 课 型 新授 课 时 第二课时
课 题 写作
课时目标 1.了解新闻的种类,并学会选择合适的新闻文体写作。 2.学会制作报纸或新闻网页。
教 学 过 程 调整与思考
一、回顾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消息的写作,同学们也以“新闻工作者”的身份报道了自己创作的新闻作品。但是,消息一般篇幅较短,不能及时而详尽地报道所采访搜集的素材,或者不能充分地表达内心的情感。怎么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作新闻的其他形式。 同学们知道新闻写作还有哪些形式吗?它们各自有怎样的特点? 预设 课件出示: 新闻特写具体描述新闻事件中的某一场景,生动形象地展现新闻现场人物通讯围绕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报道其言行、事迹,展现人物的精神事件通讯相对完整地记叙新闻事件,展示其发展过程与社会意义背景资料调查并呈现新闻事件的社会历史背景、深层原因等新闻花絮记录主体事件之外的一些有价值或有趣的小新闻点
【设计意图】承接上一节课的内容,从篇幅、表达等方面说明消息和其他新闻形式的区别,自然导入新课,整体把握几种常见的重要的新闻体裁写作形式。 二、读透教材,把握特点习技法 师:通过学习“任务一”,我们已经了解了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等新闻文件的谋篇特点。为了更好地把握它们,接下来,我们先梳理一下本单元几篇课文的相关知识。 (学生小组交流,完成表格。教师在反馈的基础上,课件展示答案) 预设 课件出示: 题目体裁报道重点文体特色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消息首届诺贝尔奖获奖者信息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 结构:“倒金字塔结构” 语言:报道事实,不掺杂自己的观点“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新闻特写跳水姑娘吕伟夺魁的瞬间特点:展示新闻事件的某一横剖面,着重描写精彩瞬间 语言:生动、形象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通讯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特点:展示新闻事件的纵剖面,来龙去脉比较完整 语言:融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国行公祭,为 佑世界和平评论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家公祭活动的意义特点:导向正确,就事论事,新闻性强,有的放矢,科学合理,便于传播 语言:分析评论,精到深刻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梳理,我们发现,各种新闻体裁都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用事实说话,另一个是要有时代感。在写作新闻时,同学们要时刻牢记以上两点,即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设计意图】本环节借助“任务一新闻阅读”,帮助学习理解各种新闻体裁的特点,把握写作要领,引导他们更好、更准确地写作。 三、实战演练,我手写我心 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