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之处见真情,平凡之中感父爱——《<背影>1+X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简析】
1.群文议题:细微之处 品读父爱
2.群文篇目:《背影》《父亲的画面》《指尖上的父爱》《打》
3.群文设计意图:
生活中,母亲细腻而善于表达,孩子们往往和她们比较亲近;而父亲,严厉而不善言辞,往往是孩子难以亲近的对象。教师想通过这样的群文组合方式,让学生从不同文本中找出父亲的不同形象,并联系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使之体会到原来父爱无处不在,幸福就在身边,从而学会感恩。同时,教师想通过群文阅读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在读中学会勾画、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并结合文本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本课选用的四文章,抒发的都是“父爱”的伟大,但各自的选材却大相径庭:有的赞扬父爱的无私,有的歌颂父爱的独特,有的采用借物思人的方法表达情感;但这组群文相同之处均从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来多角度地表达父爱的伟大。教师想通过对这组群文的文本学习,让他们学会刻画人的方法,从而在作文中得以运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群文阅读,学会浏览、默读、跳读、精读、圈点勾画、抓关过键词等多种方式阅读文本;
2、梳理文章细节,分析和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分析关键语句,把握作品主旨,学习刻画人物时抓住生活中的小事,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的方法;
3、通过阅读及结合生活体验,体会父爱的独特表达方式及特点;并能以此为切入点,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父爱(亲情)的体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速读、品读、朗读、圈点勾画、抓关过键词等多种方式阅读文本,体会父爱深情。
2、难点:学会抓住生活中的小事,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三、教法学法
教法:谈话法、讲授法 、读书指导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将父亲和山联系在一起,勾勒简笔画《山》
同学们,你们猜猜老师画的什么?对,这是一座山,在生活中有一个人就像这座山一样高大挺拔,他总是用结实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总是用温暖的双手为我们支撑起一片蓝天,我们总是向他不断地索取却不曾说谢谢,这个人就是我们的父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与父亲有关的文章,一起走进阅读课“细微之处见真情 平凡之中感父爱”。
2.齐读教材第四单元单元提示;
3.学习写人记事的方法: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的人物形象那样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形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洁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鉴赏人物形象就可以通过一些片断、局部来“窥斑见豹”。
人物刻画的方法: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正面、侧面、细节
鉴赏人物形象应注意: 一是从作品实际出发,即作品中人物形象自身所具有的“东西”(人物的言行及作品对其所作的种种描写和评述)出发; 二是对人物性格要有简要的分析,即联系作品 内容作简要分析。
二、师生共读,学法引领
(一)引读《背影》
1、浏览《背影》,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一件关于父亲的什么事情?
本文以“背影”为线索,追忆了作者与父亲在车站惜别的情景(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为我买橘子的事情),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真挚深沉的爱,以及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2、速读课文,看看文中那些细节让你感动,找出来与小组的同学分享一下?通过这些细节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勾划出相关语句,并用“△”标注你感受最深的词?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做上批注。
父亲的语言:安慰我、不放心、平淡送别、年老(示弱);
举动:托茶房照应“我”/与车夫讲价钱/拣定座位铺紫毛大衣——父爱;
爬铁道买橘子:父爱使我感动
我们发现父亲这些平素言行,质朴父爱,虽说是平常举止,却弥足珍贵。我们看到了一个细致温暖的父亲。
(二)学法总结
同学们,刚才我们读了《背影》,短短的时间内一个父亲关爱儿子的伟大形象便出现在我们眼前,你在读文章时,采用了什么好的读书方法?教师梳理并总结学习方法(出示幻灯片)“浏览找事例、跳读找语句、品读写批注。”
三、牛刀小试,学以致用
世界上不可能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所以不同的父亲表达父爱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接下来我们继续走进读本,去感受不一样的父爱。请同学们用刚才所学方法共读《父亲的画面》《指尖上的父爱》《打》,看看这又是怎样的一个个父亲?
1.出示问题,小组讨论
(1)浏览课文,三篇文章分别写了父亲的那些事情?
(2)默读课文,这些文章中那些细节最让你感动,请找出来分享给小组的同学听?
用“—”勾划出相关语句,并用“△”标注你感受最深的词?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做上批注。
2.小组交流,认真倾听,相互补充,共同填写表格。
3.汇报展示,学生朗读,教师点拨,教师相机板书。
题目
典型事例(细节描写)
父亲形象
《父亲的画面》
《指尖上的父爱》
《打》
从《背影》中,我感悟到了父亲的爱是慈爱
从《父亲的画面》中,我感悟到了父亲的爱是宠溺
从《指尖上的父爱》中,我感悟到了父亲的爱是严格、慈爱
从《打》中,我感悟到了父亲的爱是严厉
四、对比阅读,总结父爱
同学们,我们用了品读重点词句的方法,感受到父爱就在细微之处,现在我们通过对比阅读,比较四篇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虽然这四篇文章的题目、选材不同,文中父亲的性格和表达爱的方式也不同,但作者都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刻画了父亲对子女深深的爱。下面我们就来谈谈中国的父爱有什么特点?
这幅漫画可能大家都看过,也有过比较广泛的转发传阅,它的广泛传播很可能是因为大家跟你们的感觉一样——太真实了。从这个文化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比起母亲与子女间的亲密无间,父亲和子女之间(尤其是父子之间)的关系往往更“耐人寻味”一些。常听说“父爱如山”,说的是父爱的厚重与沉默;父爱究竟如何?或许并不好去界定,但是读了这几篇文章,相信同学们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板书:父爱如? 难言的父爱)
父爱的特点:厚实、稳重、温暖、坚固与深沉。
有一篇题为《儿子眼中的父亲》的文章,我颇为欣赏,我们一起来看看。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师:看了这个片段,你有什么感触吗
生1:儿子对爸爸的看法随年龄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是他思想逐渐成熟的历程。
生2:我明白了有些东西,失去了才懂得它的珍贵。
有些东西,只有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朱自清八年之后,才在父亲的迟暮中感受到父爱的深沉;阎连科再也盼不到父亲的“痛打”,才感受到父亲的痛打能带给他安慰和幸福;成健在做了父亲后才体会到父亲的一根手指是全身心的爱。希望我们对父爱的体悟,不用经过那么长时间,也不用承载那么多沉重。
五、联系生活,寻找父爱
父亲虽不善表达,却一直在身后用双手为我们默默地遮风挡雨,几篇文章的语言都平白如话,叙述的也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却有如此动人的力量,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些平凡的事情体现了父亲对你的关爱。
师总结:生活中平凡琐碎的小事往往具有最真实最感人的力量。我们要善于选取生活中能够体现真情的点滴小事,运用细节描写,生动的描绘出来。同时同学们可以选取特定的物象,动作等作为线索,串联起所写事件,以突出文章主题。
六、感恩父亲,拓展延伸
播放音乐朗读
亲爱的同学们,父爱也许是泪眼朦胧中的背影,也许是我们跌倒时伸出的一根手指,也许是孩子犯错时的一次次挨打……父爱如山,高大而巍峨;父爱如天,粗旷而深远;父爱如河,细长而源源。父爱无处不在,父爱就在那一言一行的细微之处。父爱是深邃的、伟大的、纯洁而不可回报的,然而父爱又是苦涩的,难懂的、忧郁而不可企及的。也许父母对我们的要求或者做法我们现在还无法理解,但这都是对我们的爱,多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对他们多一份理解,少一点冲突。当我们在不断索取父爱的同时,请不要忘了用实际行动来感恩那个为我们默默奉献的人!
最后,我想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一首关于父亲的诗,来结束今天的课。
《父亲和我》
作者/吕德安
父亲和我
并肩走着
秋雨稍歇
和前一阵雨
好像隔了多年时光
我们走在雨和雨的
间歇里
肩头清晰地靠在一起
却没有一句要说的话
我们刚从屋子里出来
所以没有一句要说的话
这是长久生活在一起
造成的
滴水的声音像折下的一条细枝条
像过冬的梅花
父亲的头发已经全白
但这近乎于一种灵魂
会使人不禁肃然起敬
依然是熟悉的街道
熟悉的人要举手致意
父亲和我都怀着难言的恩情
安详地走着
七、作业设计
1.完成作文: 藏在_______里的父爱
2.推荐阅读,请大家在课后读读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周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韩]郑成俊的《父爱的力量:用心谈出孩子的未来》和[美]巴兹·贝辛格的《父亲:一次发现父爱的旅行》,再次体会作家笔下深深的父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