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Ⅲ人教新课标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防治整合课件(1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必修Ⅲ人教新课标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防治整合课件(13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12-16 14:4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3张PPT。本章整合BENZHANG ZHENGHE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策略
1.综合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成因
区域出现生态环境问题,总体来讲与两大因素有关,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
(1)自然因素。
区域自身生态的脆弱性,往往是出现生态环境问题的诱因。某一自然要素发生变化,必然导致其他自然要素发生变化,这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光照、热量、降水等因素出现异常,会成为区域生态破坏的潜在威胁。关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要结合区域的地形、地势、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要素进行整体分析。
(2)人为因素。
区域出现生态环境问题,人口数量快速增加、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起到了加剧加速,甚至决定性作用。归纳人为因素要从人口规模、人类主要的活动方式、生产水平等方面入手。2.“对症下药”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1)根据地理问题确定措施。
即根据一个区域出现的地理问题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如非洲突出的问题是人口增长过快,滥垦滥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沙化、草原退化)、粮食短缺,政局不稳使经济增长缓慢。针对此问题,应采取的措施分别为: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文化素质;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民族团结。我国西南地区虽资源丰富,但因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则其应采取的对应措施为交通先行。
(2)根据成因确定措施。
即根据区域问题的成因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其共同成因为滥垦、滥伐、滥牧、滥采,所以两地区应采取的对应措施是退耕还林、还牧、还草。(3)根据阶段确定措施。
即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如淮河流域洪灾频发的防治措施有:在上中游植树造林,修建水库,控制洪水;在中下游加固堤坝,拓宽和加深河道,消除排洪障碍物,建分洪区;在下游开挖多条入海河道等。黄河下游断流的防治措施有:上游严禁大水漫灌农田,中游植树造林,下游节约用水和南水北调。3.案例分析:我国典型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4.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及治理的思路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覆盖面积最大的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海拔多在1 000米以上,北纬34°~40°,东经103°~114°,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1)分析成因:成因多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分析。
(2)分析危害:危害多从其对人类的工业、农业、交通、生活等方面入手分析,分析时注意其直接和间接危害的区别。
(3)分析其治理措施:治理措施和原则的制定都与其成因及当地的人类活动有关,一般都从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或者农业措施、技术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5.分析湿地开发与保护的思路
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湿地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这些地方共同的特点是地表常年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地带。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湿地的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都有较为广泛的分布。(1)明确湿地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如东北地区湿地的经纬度位置及范围。
(2)分析湿地存在的问题。如东北地区的湿地因开垦,由“北大荒”变为“北大仓”。
(3)了解湿地问题造成的危害。如东北地区湿地的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4)分析湿地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东北地区湿地减少与人类活动有关。
(5)制订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如东北地区可以减少开垦的规模,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湿等。典例读图,分析我国一些地区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1)①地区草地退化严重,其自然原因是    ,该地区淹没在沙漠中的古代文明遗址有 。?
(2)②地区土壤侵蚀和草地退化比较严重的人为原因是 。?
(3)③④⑤三个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是    ,原因是    。?
(4)④地区有长江中游地区的众多湖泊,近年来许多湖泊面积缩小,试分析其成因和对策。解析:第(1)题,①地区是新疆塔里木盆地边缘绿洲地区,其草地退化的自然原因是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降水少,气候干旱。第(2)题,②处为内蒙古草原地区,过度开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是该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第(3)题,③④⑤位于山地、丘陵地区,由于过度开垦等原因,土壤侵蚀严重。第(4)题,湖泊面积减少的原因要从人为原因(围湖造田)和自然原因(泥沙淤积)两个方面分析。对策要结合湖泊湿地遭到破坏的成因,“对症下药”分析。
答案:(1)降水少,气候干旱 楼兰遗址(罗布泊)
(2)过度开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
(3)土壤侵蚀严重 山地、丘陵地形,人口密集,过度开垦严重,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4)成因: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对策:退田还湖,搞好水土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