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件(3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件(34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12-16 14:5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二三四一、地理条件
1.东北地区概况
(1)范围:A黑龙江省、B吉林省、C辽宁省三省和D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特点: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
(3)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一二三四2.地理要素与农业发展
(1)自然条件。一二三四思考讨论“东北大米”品质较好,与气候有何关系?
提示:①东北夏季高温多雨且日照时间长,有利于水稻生长。
②东北地区气温较低,水稻生长期长,有利于品质提高。
③由于低温病虫害少,使用农药少,水稻品质高。
(2)社会、经济条件。
①工业基础好,促进农业发展。
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
③人口密度较低,有利于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和绿色农业发展。一二三四二、农业布局特点
1.区域划分依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一二三四2.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2)林业和特产区:分布在D大兴安岭、E小兴安岭、F长白山,林产品主要是兴安落叶松、红松等。
(3)畜牧业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主要分布区,主要畜种为三河牛、三河马等。一二三四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地位: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其中,三江平原粮食商品率最高。一二三四四、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问题
(1)产生原因:东北地区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
(2)问题表现:水土流失,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等。
2.治理发展
(1)治理原则: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一二三四(2)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地理条件
问题导引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天上难寻。”这是诗人郭小川在东北土地上刻下的诗句。
东北“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平原广阔,黑土广布,土耕层有机质含量为2.5%~7.5%,氮含量为0.15%~0.35%,是我国耕层有机质含量和氮素含量最高的土壤,肥沃的耕地集中连片分布,有人形容它的肥沃:抓一把能攥出油来。下面为东北地区气温、降水资料图。探究一探究二结合材料探究:(1)东北农业发展最大的限制因素是什么?根据材料评价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气候条件。
(2)写出东北平原的土壤类型及土壤肥力状况。
提示(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最大的限制因素是热量。利: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半湿润、湿润区,夏季温暖,降水集中在夏秋季,雨热同期。弊:冬季寒冷,热量不足,生长季节短,复种指数低,作物一年一熟,农作物品种是喜凉作物,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2)东北平原的土壤类型为黑土、黑钙土,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探究一探究二名师精讲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1)自然条件。探究一探究二(2)社会经济条件。探究一探究二例题1
读某区域略图,完成下列各题。探究一探究二(1)说出该区域冬季的气候特征。简析该地有利于机械化耕作的主要条件。
(2)图示区域在我国境内生产的蔬菜大量出口到俄罗斯东部城市,简析其主要原因。
(3)从自然资源的角度分析辽河下游地区成为我国重要重工业基地的有利条件,并分析该工业基地对东北农业生产的影响。
解析:图示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主要为平原地形,地广人稀,有利于机械化耕作。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相比,图示区域在我国境内的纬度较低,热量相对充足,有利于农业生产。
答案:(1)寒冷干燥。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坦开阔,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大。
(2)纬度相对较低,热量较为充足;处于中俄边境,距离较近,交通便捷。
(3)丰富的矿产资源、较为充足的水源。一些工业部门为农业生产提供机械、化肥等生产资料,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生产;一些工业部门以农产品为原料,有利于农业产业化。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二东北地区各区域农业布局条件、主要问题及发展举措
问题导引
走在东北平原的黑土地上,你可以看到绿油油的水稻,大片大片的玉米地,一望无际金黄色的麦田……丰收了,一列列火车装载着粮食运往全国各地,车上有玉米、小麦,还有水稻。走上高高的长白山,那里有东北三宝:鹿茸、人参、貂皮。来到美丽的呼伦贝尔草原,那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结合材料探究:(1)根据自然条件在地域上的差异,东北地区形成哪三大农业区域?三大农业区的主要农产品有何不同?
(2)东北平原地区商品谷物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探究一探究二提示(1)耕作农业区:玉米、小麦、大豆、水稻等粮食作物及甜菜、亚麻等经济作物。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树种属寒温带针叶林和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特产有鹿茸、人参。
畜牧业区:畜产品有三河马、三河牛等。
(2)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探究一探究二名师精讲
1.东北地区农业布局探究一探究二2.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及成因
3.东北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制约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耕地: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土地盐碱化;林草地:林地、草地比重下降,草场退化;沼泽地:开垦沼泽地,破坏湿地环境。探究一探究二(2)东北地区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探究一探究二例题2
东北地区山川秀美,物产丰富,又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政府历来重视保护、开发和建设这块宝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东北地区局部地形图。探究一探究二材料二:东北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及谷物单产的比较。
(1)图中甲地形区的名称是    。?
(2)分析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主要原因。
(3)东北平原土壤肥沃,但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低,试分析主要影响因素。探究一探究二解析:第(1)题,结合经纬度,可确定甲区域为我国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第(2)题,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①东北地区的大型国营农场集中,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地区专业化生产水平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高;②东北地区耕地资源丰富,人均耕地面积大,人均粮食占有量高。第(3)题,东北地区人少地多,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但由于复种指数低、耕作粗放等导致单产比长江三角洲低。
答案:(1)三江平原
(2)①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地区专业化生产水平高,粮食总产量居全国前列;②人口密度低,耕地面积大,人均耕地多,人均粮食占有量高。
(3)①复种指数低;②耕作粗放,投入低;③旱、涝、低温冷害等自然灾害频繁。1 2 3 4 5 6(2015·河南郑州高二检测)“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现在已被玉米所取代)。……”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资源的丰富。据此完成第1~2题。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越地理条件有(  )
①耕地面积广阔 ②粮食单产高 ③土壤肥沃 ④劳动力丰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数量上的优势是(  )
①耕地总面积、人均面积、每一农业劳动力担负耕地面积都较多 ②宜农荒地全国最多,扩大耕地面积的潜力较大 ③主要为黑土、黑钙土,土壤肥沃 ④耕地平坦、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 2 3 4 5 6解析:第1题,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广阔、土壤肥沃、人口密度较小,因而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第2题,题干是“数量”优势,因此主要从面积方面进行分析,总面积、人均面积、宜农荒地面积都很大。
答案:1.A 2.A1 2 3 4 5 6(2015·辽宁沈阳高二检测)读我国东北地区图,完成第3~4题。1 2 3 4 5 63.图中A—B—C年降水量的空间变化为(  )
A.自A到C降水逐渐减少
B.自A到C降水逐渐增加
C.自A到B降水逐渐减少
D.自B到C降水逐渐增加
4.关于A、B、C三地的农业生产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地为水稻生产基地
B.B地为林业生产基地
C.C地为畜牧业生产基地
D.三者中A地的单产效益最高1 2 3 4 5 6解析:第3题,结合我国降水分布规律及东北地区地形状况和图中等值线分布可以判断出B、C两地的降水量都低于400毫米,自A到B降水逐渐减少,自B到C降水先增加后减少。第4题,A地位于长白山,为林业生产基地;B地位于松嫩平原,为粮食生产基地;C地位于呼伦贝尔草原,为畜牧业生产基地。
答案:3.C 4.C1 2 3 4 5 65.关于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平原区应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生产
B.平原区的发展方向是加快发展集约化畜牧业
C.西部草原区的发展方向是多元开发特色农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
D.山区农业发展方向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解析:东北平原地区应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生产;西部草原区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山区应多元开发特色农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
答案:A1 2 3 4 5 66.读东北地区简图,完成下列各题。1 2 3 4 5 6(1)东北地区可以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图中A区和D区为耕作农业区,    区为林业区,    区为畜牧业区。(填字母)?
(2)A区有我国面积最大的    生态系统,加强该生态系统保护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简要说明D区农业发展的举措。
(4)简析图中B区应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解析:读图可知,A区是三江平原,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B区是大兴安岭林区;C区是呼伦贝尔草原区;D区是松嫩平原,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1 2 3 4 5 6答案:(1)B C
(2)湿地(沼泽地) 建立湿地保护区,已围垦湿地逐步退田,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
(3)强化商品粮生产;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竞争力,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4)①坚持以营林为主;②合理采伐;③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④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⑤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⑥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加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