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1张PPT。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一二三四五一、能源的分类一二三四五二、资源开发条件
1.开发原则:开发要因地制宜,不仅要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而且还要考虑市场和交通条件。
2.具体表现
(1)资源状况。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三、能源基地建设
1.目的:充分发挥山西省的煤炭资源优势,加快山西煤炭的开采和加工转化。
2.具体措施
(1)扩大煤炭开采量。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一二三四五思考讨论就山西省来说,输煤好还是输电好?
提示:对山西省来说输电、输煤各有利弊,理由如下:
(1)就经济效益而言:输电能增加收入,增加了煤炭的附加值,同时也减轻了铁路运输压力,降低了损耗,节省了运费,进一步提高了经济效益。
(2)就环境污染而言:燃煤发电会加剧大气污染。
(3)就水源而言:燃煤发电要消耗大量水源,而山西省是缺水省份。一二三四五四、能源的综合利用
2.具体措施:结合本区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构建了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
3.效果:
(1)形成了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
(2)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一二三四五五、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工矿区生态环境建设
(2)治理措施:通过工程及生物措施,结合土地的复垦,充分利用厂矿的人力、财力和科技优势,建立集约经营的高效蔬菜、水果及肉蛋奶生产基地。一二三四五2.“三废”的治理
(1)“三废”的产生:燃煤发电、洗煤、炼焦等。
3.调整产业结构
(1)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2)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问题导引
山西被称为我国的“煤海”。山西省40%的地下埋藏着煤,世界第一产煤国——中国的煤有四分之一来自这里。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拼合的过程中,越向东构造活动性越强烈,山西位于太行山以西,煤炭的形成和保存条件好,煤田规模大,埋藏浅,几乎拥有所有种类的煤,优质煤的质量和数量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属上乘。下面为山西省位置和交通状况示意图。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结合材料探究:(1)从储量、分布状况、质量、开采条件分析山西煤炭开发的资源条件。
(2)总体评价山西煤炭资源开发优势条件。
提示(1)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开采条件好。
(2)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名师精讲
1.开发条件评价的内容
区域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和方向由区域能源开发条件所决定,具体如下所示。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2.山西煤炭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1)优势条件。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2)劣势条件。
①煤炭外运能力不足。
a.煤炭运输量大:由于全国对能源的需求迅速增长,山西生产的煤炭大部分输出省外。
b.受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山西省地理位置比较封闭,向西有黄河,向东是太行山,向南是黄河,向北有干旱的荒漠,不利于晋煤外运。
②水资源短缺。
a.原因:山西地处季风气候与非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少;随着人口的增加、灌溉农业和耗水工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消耗量日益增加。
b.解决措施:实施引黄入晋等调水工程,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例题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晋陕蒙乌金三角地区的发展为“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该地区位于山西、陕西和内蒙古三省区接壤处,煤炭资源丰富,在全国居首位。该区与周边经济发达或较发达地区有铁路干线相连,具有优越的全方位辐射条件。尽快建设跨世纪的大型能源基地,在神府、东胜、准格尔旗三大煤区形成近亿吨的规模,是关系我国21世纪经济发展的必然决策。
材料二:由于晋陕蒙乌金三角地区具有水资源不足、生态环境恶劣等弱点,大型能源基地建设将会带来一系列新的矛盾,主要是:基地建设与水资源之间的矛盾,基地建设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基地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基地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等。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1)下列关于晋陕蒙乌金三角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候温和湿润
B.位于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接壤地区
C.地形平坦、完整、开阔
D.自然条件优越
(2)晋陕蒙乌金三角地区具有的优势资源是 资源,本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 工业。?
(3)由材料分析,该区域建设我国大型能源基地的优越区位条件是什么?
(4)该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有哪些?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解析:第(1)题,该地区位于山西、陕西和内蒙古三省区接壤处,故属于半湿润和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该地区主要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起伏大。第(2)题,煤炭资源丰富,在全国居首位,故主要的工业部门为能源工业。第(3)题,影响能源基地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可从资源、市场、交通、科技、政策、工业基础等方面分析,注意结合当地的实际。第(4)题,由于该地区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故主要的不利条件可从自然条件——气候、水源、地形、生态环境等因素和社会经济条件——交通、经济基础等方面分析。
答案:(1)B
(2)煤炭 能源
(3)煤炭资源储量丰富,质量较好,容易开采;与周边经济发达或较发达地区有铁路干线相连,交通便利;本区位置适中,具有优越的辐射条件。
(4)气候干燥,水资源短缺;地形条件恶劣,缺乏良好的工业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二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的综合利用
问题导引
近年来,煤炭大省山西掀起“煤改新风暴”,推动煤炭行业向清洁低碳型、集约高效型、生态环保型发展。在富煤地区的煤矿附近建设火电站(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还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结合材料探究:(1)变输煤为输电对京津地区有何环保意义?
(2)山西省应如何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发展?
提示(1)有利于改善京津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
(2)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为主的多元结构。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名师精讲
1.能源基地建设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2.能源的综合利用
(1)改革开放初期的产业结构。
(2)能源的综合利用。(3)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①使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②不仅发挥了全国能源基地的作用,而且促进了山西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例题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山西省作为中国的“鲁尔区”,是我国最大的煤炭基地,其煤炭产量、调出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国首位。近年来,随着山西省经济的发展,交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材料二:山西省工业增加值结构图。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材料三:山西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图。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1)山西省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下列产业的发展方向科学合理的是( )
A.煤炭工业全部向气化、液化、电化产品方向发展
B.冶金工业向不锈钢系列制品与铝制品系列方向发展
C.建材工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D.化学工业向轻型、薄型方向发展
(2)有关山西省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加工工业一直呈下降趋势
B.原料工业一直呈上升趋势
C.采掘业逐渐取代加工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D.冶金、化学、建材等部门属于加工工业
(3)山西省应采取哪些措施推动能源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
(4)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使其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解析:山西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构建了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煤炭工业向气化、液化产品方向发展,冶金工业向不锈钢系列制品与铝制品系列方向发展,化学工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建材工业向轻型、薄型方向发展。依据材料二,2000年,加工工业比1995年比重上升;原料工业占主体地位;冶金、化学、建材为原料工业。
答案:(1)B
(2)B
(3)①推动能源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关键就是要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②适当压缩原煤的生产规模和数量,推动煤炭生产的深加工和能源的转化,提高经济效益;③增加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加快经济的发展。
(4)由以煤炭开采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探究三山西煤炭资源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及治理保护措施
问题导引
山西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号称中国的“煤海”,但一煤独大的经济格局给山西造成的困局也是有目共睹的——“挖了一山煤,污了一河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因此,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着山西的可持续发展。
结合材料探究:(1)“挖了一山煤,污了一河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这说明以煤炭为主的经济结构给山西带来了哪些环境污染?
(2)从清洁生产、产业结构、“三废”利用等方面分析山西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主要方向。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提示(1)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提高煤的综合利用技术,减少污染排放,发展洁净煤技术;对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搞好“三废”治理。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名师精讲
能源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对环境影响较大,因此必须与生态治理同步。山西省总结出许多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具体如下。
1.矿区生态建设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2.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3.“三废”的治理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4.根本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例题3
(2015·陕西西安高二检测)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非常丰富。该地曾经“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 )
A.食品工业 B.高耗能工业
C.农产品加工工业 D.高技术工业
(2)近年来,在“黑三角”教训之后,该地区逐渐形成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探究二探究三探究一①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 ②体现了清洁生产过程 ③延长了产业链,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④体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过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地煤炭资源丰富,在资源开发初期适合发展能源需求量大的工业。第(2)题,该生产模式可将废弃物投入到下一个生产环节,既延长了产业链,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又有利于环境保护,还体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过程和清洁生产的过程。
答案:(1)B (2)D1 2 3 4 5 6读我国某省轮廓示意图,完成第1~2题。1 2 3 4 5 61.下列关于该省煤炭资源开发条件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煤炭资源丰富 ②市场广阔但交通落后 ③煤层气储量丰富 ④位置适中 ⑤煤炭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
A.①③④⑤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2.直接将a处煤炭运至沿海港口的铁路线是( )
A.神黄线 B.大秦线
C.京包线 D.焦—兖—日线
解析:第1题,由经纬网及该省轮廓可知,该省为山西省,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市场广阔,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第2题,a为大同,煤炭主要经大秦线运至秦皇岛港。
答案:1.A 2.B1 2 3 4 5 6(2015·吉林长春高二检测)山西是我国煤炭输出最多的省区,随着煤炭深加工的发展,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图是山西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读图,完成第3~4题。1 2 3 4 5 63.该地生产结构的变化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表现在( )
A.促进了交通运输网的建设
B.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C.促进产业结构的转移
D.提高煤炭生产的产量
4.山西省围绕能源开发,所构建的产业链有( )
①煤—电—铝 ②煤—焦—化 ③煤—气—液 ④煤—铁—钢 ⑤煤—电—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⑤
解析:第3题,随着煤炭深加工的发展,产业链被延长,使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使产业结构多元化。第4题,山西省构建的产业链有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
答案:3.B 4.C1 2 3 4 5 65.关于煤炭生产中“三废”污染治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技术和废弃物利用技术
B.选煤厂产生的煤泥经干燥后再利用
C.煤矸石要集中堆放
D.废水采取沉淀净化法处理
解析:煤矸石大量堆放占地面积较大且容易自燃引起空气污染,应用于发电、供热和填充露天矿坑及塌陷区。
答案:C1 2 3 4 5 66.(2015·河南郑州高二检测)山西省是我国最重要的煤炭基地,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山西省的位置是 (填字母),所在的地形区是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2)从地理位置、市场、交通三方面简析山西煤炭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
(3)山西省提出“煤从空中走”,将输煤变为输电,试评价这种做法对山西省产生的影响。1 2 3 4 5 6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长城等信息判断B为山西,所在的地形区是黄土高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第(2)题,地理位置主要从输煤、输电距离方面分析,市场主要从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方面分析,交通条件较好。第(3)题,变输煤为输电从经济、交通方面考虑利,从环境污染和水资源方面考虑弊。
答案:(1)B 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
(2)地理位置:地处我国中部地带,邻近经济发达地区,输煤、输电距离近;市场: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能源消费量大,能源消费以煤为主,市场广阔;交通:有京包、石太、太焦、大秦和神黄等铁路通过,外运条件较好。
(3)利: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减轻运输压力,节约运输成本。弊:加剧当地的环境污染;加剧水资源的紧张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