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胡修哲 单位 大坞中学
课时课题:第二章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2课时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5 年 11 月 3 日,星期 一 ,第 三 节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及营养方式。(重点)
(2)尝试列表比较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异同,理解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顺序。(难点)
(3)认识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中的代表动物,以及它们和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尝试运用观察、比较、分析、联系生活等方法,培养学生概括总结动物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
(2)通过动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学习,使学生加快生物科学价值观的形成,进一步树立爱护的自然、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环境意识。
(3)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过程中对动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往往只关注生活中常见、熟悉的动物。对于生活在淡水溪涧或浅海水域中个体微小的动物关注甚少。对于动物的认识也只停留在感性阶段并没有系统、规范的理解。本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要观察的几类动物实物、图片或资料,通过观察,归纳出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几个类群的特征,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以后学习脊椎动物打下良好基础。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对几类动物的比较、观察,使学生更易于接受不同动物类群的区别。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无脊椎动物大多个体较小,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利用生活实例将教学内容拉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恍然大悟”和“茅塞顿开”的感觉,不仅丰富了生活经验,同时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本节课主要介绍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的生活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想将三种动物对比起来,主要抓住各类动物的形态特征和其代表动物进行介绍,同时也认识到各类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从而树立人与生物和谐发展的生态学概念。同时应用“激趣-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观察图片、进行分组实验增加对无脊椎动物的感性认识。让小组成员讨论,找出三种无脊椎动物的区别及各自的代表,探讨过程中,会很深刻的记清三者的区别。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分组实验蚯蚓、解剖盘、清水、棉球、木板、玻璃板。各种蠕虫动物的图片。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助学进行相关预习工作。课前一周,布置任务,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准备蚯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3分钟)
教师通过口述的方式对上节课学过的主要知识进行提问: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细胞动物,身体呈 状,体壁仅由 构成,消化腔 。
生活环境:大多数腔肠动物生活在 里,少数生活在淡水中。
3、常见动物: 、 。
学生回忆、看书学生,并给出准确、规范的答案。
将复习旧知识常态化,从而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5分钟)
【过渡语】:大家请看图片,同学们有没有见过这种动物?
这种生物生活在溪流浅水处,多隐于石块下面,昼伏夜出。体呈树叶形,背腹扁平,可爬行。全体淡褐色,长10余毫米。头呈三角形。它的名字叫做涡虫,是一种扁形动物。
【出示学习目标】:
(1)说出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及营养方式。(重点)
(2)尝试列表比较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异同,理解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顺序。
(3)认识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中的代表动物,以及它们和人类的关系。
生:没有
聚精会神的听老师介绍,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熟悉问题,
阅读目标。
学生疏理目标和指导
通过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上课伊使就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
明标促学
自主学习
(15分钟)
【过渡语】:现在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几种常见的扁形动物:(展示图片)
(目标1)知识点一:扁形动物
这几种动物的生活环境是否相同?
2、他们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
3、他们的营养方式是否相同?
及时评价学生的回答
(注: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会对寄生、宿主有疑问,教师可适当讲解,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寄生生活和自由生活的不同)
点拨:大家回答的很好,总结起来扁形动物的主要特点如下
1、主要特征:是一类 的多细胞动物,身体 ,多数营 生活。
2、常见的扁形动物: 、 、 。
3、涡虫生活在 的落叶或 ,身体呈 ,摆动时做 运动。
4、绦虫是肠道 ,身体长达 米,依靠头节上的 ,和小钩固着在 内,通过体壁吸引宿主的的营养物质。
教师简介:(目标3)
20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十分严重,造成疫区居民成批死亡,致使田园荒芜、满目凄凉,出现 “无人村” 等悲惨景象。新中国成立后,政府进行了积极的治疗和预防,到1958年,我国已经基本消灭了血吸虫病。
在世界范围内,寄生虫所引起的疾病一直是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包括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97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特别规划联合倡议要求重点防治的主要热带病有:疟疾、血吸虫病 、丝虫病、利什曼病、锥虫病和麻风。除麻风外,其余的都是寄生虫病。WHO (1999年)报告,全球疟疾每年的发病人数达3~5亿,感染血吸虫的人数为2亿。估计每年因血吸虫病而死亡的人数为1.5万。此外,肠道寄生虫感染也十分严重,特别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农业地区,据估计全球有13亿人感染蛔虫。
师:通过资料我们看出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极大,所以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切断寄生虫的传播。发现有感染的病人要及时驱虫,卫生部门还要加强卫生宣传、严格肉类检查,我们要养成购买符合卫生标准的肉质,切生肉的案板要分开等生活习惯。
【过渡语】:寄生在人体内的寄生虫除了血吸虫外还有寄生在消化道内的蛔虫,但蛔虫在结构和功能上和血吸虫完全不同。课件展示秀丽隐杆线虫、人蛔虫
(目标1、2)提问:(1)你认识它们吗?哪位同学对它比较了解?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人蛔虫,它们在形态上与扁形动物有什么不同?
(3)人蛔虫生活环境、营养方式与扁形动物是否相同?
(4)秀丽隐杆线虫呢?其他的线形动物呢?
知识点二: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和生活方式
1、主要特征:身体一般为 形或 形,两头 ,有 有 。它们通常生活在 或 中,也有些种类 在人体或其他生物体内。
2、常见的线形动物: 、 。
3、秀丽隐杆线虫雌雄同体体长约 ,生活在 ,是一种重要的 材料。
分组讨论:通过上面的学习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归纳出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知识小结:
线形动物形态:细线型或圆筒形,两头尖。
消化腔:有口有肛门。
生活环境:通常生活在土壤或水域中,也有生活在人体或其他生物体内。
营养方式:多数营寄生生活。
代表动物:蛔虫、秀丽隐杆线虫。
教师点拨:
蛔虫寄生在人体肠道内能够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根据绦虫的防治措施,谁能谈谈你对防治蛔虫有怎样的意见或建议?
生观察图片,认识这三种动物
阅读课本74页完成思考题
知识点一:
有的生活在淡水中,有的生活中海水中还有的生活在阴暗潮湿的陆地上。
都是多细胞生物
3、营养方式:多数营寄生生活,也有自由生活的。
学生对重点内容做标注
认真阅读课本找到相应的答案
1、有口无肛门、扁平、寄生
2、涡虫、绦虫
3、淡水溪流中、石块下、柳叶状、涡流状
4、寄生虫、2~4、吸盘、宿主体
学生根据资料及在生活过程中,会有吃打虫糖丸的经历,能够理解蛔虫属于肠道寄生虫。
观看大屏幕上展示的资料,了解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产生药积极预防的意识,减少寄生虫病发生的几率,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
生1:图片上见过。
生2:我小时候得过这种病,吃药就打掉了,很好治疗的。
生3:人蛔虫身体一般为细线形或圆筒形,两头尖,有口有肛门;扁形动物身体扁平,有口无肛门。
生4:人蛔虫寄生扁形动物淡水溪流中、石块下、柳叶状、涡流状也是寄生
1、细线、圆筒、尖、口、肛门、土壤、水域、寄生
2、秀丽隐杆线虫、人蛔虫
3、1毫米、土壤、生物学研究
学生根据相似的知识点,总结防治蛔虫的措施。
生:(1)驱虫(2)管理粪便(3)宣传教育,饭前饭后洗手,不饮生水。
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本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将相关的知识有个初步的认识。
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巧妙启发,积极引导,共同总结,这样就能突破本课的难点。
通过资料展示的数据给学生一个较强的刺激吸引学生注意力,间接地使学生意识到卫生安全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道德情操及珍爱生命的情感意识。
通过分组讨论的方法将所学内容概括总结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同学之间的团结和合作。
利用比较既可以巩固刚学过的扁形动物还可加深对线形动物的理解,一举双得。
出示图片
过渡语: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动物有什么不同?
探究实验:观察蚯蚓
目的要求:描述蚯蚓的形态特点和运动方式
材料器具:蚯蚓、解剖盘、清水蚯蚓、 清水、木板、玻璃板等。
方法步骤:
把蚯蚓放在解剖盘中,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用手触摸蚯蚓的体壁,体会其体壁的特点。
观察蚯蚓的运动。
探究操作:
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蚯蚓的外形有何特点?
用手触摸蚯蚓的体壁,触摸后有什么感觉?背腹面有何区别?
3、蚯蚓的体壁能够分泌粘液,使体壁始终保持 ,以保证正常的 ,同时能减少与土壤的摩擦。
生:观察图片回答:
上图是人蛔虫下图是蚯蚓
解剖盘
蚯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在前端有一个分节明显的环带。
2、用手触摸蚯蚓的背部有湿润的感觉,腹部有粗糙的感觉。3、湿润、呼吸
利用比较有线形动物过渡到环节动物可加深学生的印象
通过探究实验教会学生观察、认识事物的次序,培养自学动手能力,达到直观教学的目的。
合作探究
(12分钟)
4、释疑解难:怎样判断蚯蚓的前端和后端?
(老师点拨:蚯蚓身体呈圆柱形,由许多环状的体节构成,靠近身体前端几节特别粗大、光滑,称为环带。)
5、观察蚯蚓的运动,蚯蚓是如何运动的?
延伸探究
将蚯蚓分别放在木板和玻璃板上,它在哪里运动的更快?为什么?
仲夏雨后,在校园、花园或田间,常会见到地面上蠕动着的蚯蚓。这是为什么?如果不及时回到土壤,就有可能死亡,试分析原因?
知识点拨:
实验时保持蚯蚓的身体湿润,用浸水的棉球轻擦蚯蚓的体表,以保持其正常的呼吸。
【过渡语】:能像蚯蚓这样身体分节的动物还有哪些?阅读课本完成填空
(目标1)知识点三: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和生活方式
1、环节动物生活在 和 环境中,身体由许多相似的 ,身体分节使它们的运动更加灵活。
2、水蛭生活在 、 或池沼泽,主食以吸食动物的 或体液为生。其体内的水蛭素可用于治疗血栓疾病。
3、沙蚕生活在海边的 中,身体呈 。作为鱼类和虾类的 ,沙蚕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中。
分组讨论:
通过上面的学习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归纳出环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知识小结:
环节动物形态: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消化腔:前有口后有肛。
生活环境:生活在水中和湿润的陆地环境中。
代表动物:蚯蚓、沙蚕、水蛭。
阅读课本76页回答下列问题:
(环节动物和人类有怎样的关系?
【过渡语】:大家思考一下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有什么共同特征?
(目标2)知识整合: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的体内有肌肉,它们主要依靠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慢慢地蠕动。把这些身体细长、左右对称,无附肢、能够蠕动的动物,称为蠕虫动物。
类群
生活环境
形态结构
消化腔
代表动物
扁形动物
寄生
背腹扁平
有口无肛门
涡虫、血吸虫
线形动物
寄生
细长如线
有口有肛门
蛔虫、秀丽隐杆线虫
环节动物
陆地、海水、淡水
身体分节
前有口后有肛
蚯蚓、沙蚕
离环带近的是前端
5、蚯蚓运动时缓慢的蠕动爬行
1、在木板上运动快,蚯蚓靠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运动光滑的2玻璃不好固定身体。
2、雨后,土壤中因积水而缺氧,它们会到地面进行呼吸。
蚯蚓靠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土壤能使他们的体壁保持湿润,正常呼吸。如果暴露在外,会因体表干燥无法呼吸而死亡。
知识点三:1、水中、潮湿的陆地、体节2、水田、沟渠、血液3、海边的泥沙、长圆柱形、饵料
分组讨论:形态: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消化腔:前有口后有肛。生活环境:生活在水中和湿润的陆地环境中代表动物:蚯蚓、沙蚕、水蛭
水蛭素可以用于治疗血栓疾病,沙蚕可以用于水产养殖。蚯蚓可以疏松土壤、处理有机废物、提高土壤肥力。
找找四个同学代表四种动物进行填写下表学生回答
学生通过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其独立思考、动手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的精神。
通过自己归纳总结使学生加深记忆,把主要的知识点落实到位
让学生体会到环节动物在自然界是不可缺少的一类动物。
通过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整合,锻炼了学生的归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问题的能力。
知识整合
归纳总结
(5分钟)
点拨:这几类动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一个进化过程。
讨论:蠕虫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关系
有益的一面:
蚯蚓:
①蚯蚓具有丰富的优质蛋白及独特的酵素成为医药及化妆品行业的宠儿。
②蚯蚓还可以作饲料、食品和药材,对人类的益处很大。
③蚯蚓在土壤里活动,使土壤疏松,有利于植物生长
④蚯蚓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
秀丽隐杆线虫: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模式生物
水蛭:体内的水蛭素可用于血栓疾病
沙蚕:作为鱼类和虾类的饵料
有害的一面:
血吸虫、绦虫等寄生于人或其他动物,使人或动物的病。绦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绦虫病.含有绦虫的囊尾蚴的猪肉叫做"米猪肉"或"豆猪肉",人吃了未煮熟的猪肉,也会得病。
蛔虫寄生于人体内,使人患病。
大多数蛭类吸取人或动物的血液,对人畜产生危害.但有一种医蛭可被用来吸取病者的脓血。
知识小结:
由此看来,任何生物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它们之所以演化至今, 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都是自然界“生物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譬如我们非常讨厌的蚊子,很多人巴不得这小东西全部毁灭!可是如果真的是那样了,那其它以蚊子为食的蝙蝠、蜻蜓、小鸟也将大量减少甚至灭绝,以上述这些生物维生的更多的其它的动物也将面临生存困境了!所以我们尊重任何一种生物、敬畏任何一种生命吧!
有益的一面:1、蚯蚓在土壤里活动,使土壤疏松,有利于植物生长,蚯蚓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2、秀丽隐杆线虫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模式生物。3、水蛭体内的水蛭素可用于血栓疾病。4、沙蚕作为鱼类和虾类的饵料
有害的:
血吸虫、绦虫、蛔虫都会引起疾病。
向学生渗透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人类应与生物和谐共存的情感。
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每一种动物。
当堂训练
巩固达标(5分钟)
A类:(目标1)
1、下列动物中属线形动物的是( )
A、涡虫 B、血吸虫 C、人蛔虫 D、绦虫
2、区分蚯蚓身体前后的方法是( )
A、前端有眼睛 B、前端有刚毛
C、前端有环带 D、前端有体节
(目标3)3、蠕虫动物的特征是( )
A、左右对称 B、无附肢
C、能蠕动 D、以上三项都是
4、下列属于环节动物的是( )
A、蛔虫 B、绦虫 C、螨虫 D、水蛭
B类:(目标1)
5、线形动物比扁形动物复杂而高等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
A、生殖器官发达 B、消化管简单
C、消化管有口有肛门 D、身体细长,雌雄同体
6、蚯蚓适应穴居生活的特点有( )
①身体呈圆柱形 ②身体分节 ③具有刚毛 ④体表有粘液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目标2)7、大雨过后,经常见到蚯蚓爬到地面上来,因为( )
A、土壤中缺少空气,蚯蚓爬到地面上来进行呼吸
B、土壤中食物减少,蚯蚓爬到地面上来进行觅食
C、蚯蚓到地面上来饮水
D、潮湿的地面有利于蚯蚓的运动
C类:(目标1)
8、水螅、绦虫、人蛔虫、蚯蚓分别属于( )
A、扁形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线形动物
B、扁形动物、腔肠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
C、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
D、腔肠动物、线形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
9、以下营寄生生活的是( )
A、水螅、血吸虫 B、绦虫、人蛔虫
C、涡虫、人蛔虫 D、水螅、涡虫
10、(目标1、2、3)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然后据图回答问题:
(1)蚯蚓的身体由许多相似的 构成。
(2)用手触摸蚯蚓的体壁,
感觉蚯蚓的体表有 ,这有蚯蚓 。
图中[2]是 ,它比其余部分的
颜色 。
图中 端为前端。
(5)蚯蚓在粗糙面上运动比玻璃板上要 。运动时图中的 端先移动。在纸上运动时是否有声音? ,原因是 。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堂检测要及时互纠。
1、C
2、C
3、D
4、D
5、C
6、B
7、A
8、C
9、B
10、(1)体节(2)粘液、运动
(3)环带、浅
(4)1
(5)快、1、有、刚毛与纸摩擦的声音
保持课堂安静让学生静下心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明确的完成目标。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答题速度和规范。
板书设计:
代表动物:涡虫
扁形动物 主要特征: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生活环境和营养方式:淡水 海水 寄生
代表动物:蛔虫
线形动物 主要特征:身体线形或圆筒形,有口有肛门
生活环境和营养方式: 土壤或水域 有些寄生
代表动物:蚯蚓
环节动物 主要特征:身体由许多相似体节构成
生活环境:水中或潮湿的土壤中
教学反思: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把学生放在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的位置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先,动物类群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一个章节,毕竟和身边事物联系较近,但是它们的特有名字对学生们来说较陌生,对于“扁形动物”和“线形动物”、“环节动物”容易混淆,所以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和生活为切入点,找出三种无脊椎动物的区别及各自的代表,探讨过程中,会很深刻的记清三者的区别,并让他们能够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与人合作的方式。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同学们思维活跃,对于这些常见但是没几个能叫上名字的无脊椎动物有了一个很好的感性结合理性的认识。
本节课尽可能多地引发并适应学生,参与学生的探究,引领学生掌握真正的科学研究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从而让师生、生生相互交流和启发,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经验,丰富了教学内容,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课件29张PPT。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复习提问
1、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细胞动物,身体呈 状,体壁仅由 构成,消化腔 。
2、生活环境:大多数腔肠动物生活在 里,少数生活在淡水中。
3、常见动物: 、 。 水母 一、扁形动物涡虫同学们有没有见过这种动物?这种生物生活在溪流浅水处,多隐于石块下面,昼伏夜出。体呈树叶形,背腹扁平,可爬行。全体淡褐色,长10余毫米。头呈三角形。它的名字叫做涡虫,是一种扁形动物。慧眼识图绦虫 肠道寄生虫,身体长达2—4米,依靠头节上的小钩固着在宿主体内,通过体壁吸收宿主的营养物质。 慧眼识图血吸虫 幼虫寄生在钉螺体内,成虫寄生在人和动物的血管内,一般雌雄合抱。 1、这几种动物的生活环境是否相同?
2、他们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
3、他们的营养方式是否相同? 有的生活在淡水中,有的生活中海水中还有的生活在阴暗潮湿的陆地上 都是多细胞生物 营养方式:多数营寄生生活,也有自由生活的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扁平,有口无肛门。
生活在淡水、海水和潮湿的陆地,多数营寄生生活。 20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十分严重,造成疫区居民成批死亡,致使田园荒芜、满目凄凉,出现 “无人村” 等悲惨景象。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新中国成立后,政府进行了积极的治疗和预防,到1958年,我国已经基本消灭了血吸虫病。毛泽东主席在1958年7月1日创作《送瘟神》,前四句如下: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陀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在世界范围内,寄生虫所引起的疾病一直是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包括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97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特别规划联合倡议要求重点防治的主要热带病有:疟疾、血吸虫病 、丝虫病、利什曼病、锥虫病和麻风。除麻风外,其余的都是寄生虫病。
WHO (1999年)报告,全球疟疾每年的发病人数达3~5亿,感染血吸虫的人数为2亿。估计每年因血吸虫病而死亡的人数为1.5万。此外,肠道寄生虫感染也十分严重,特别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农业地区,据估计全球有13亿人感染蛔虫。健康连着你我他,
环境卫生靠大家秀丽隐杆线虫二、线形动物人蛔虫(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人蛔虫,它们在形态上与扁形动物有什么不同?
(2)人蛔虫生活环境、营养方式与扁形动物是否相同?
(3)秀丽隐杆线虫呢?其他的线形动物呢? 人蛔虫身体一般为细线形或圆筒形,两头尖,有口有肛门;扁形动物身体扁平,有口无肛门 人蛔虫寄生扁形动物淡水溪流中、石块下、柳叶状、涡流状也是寄生 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细线形或圆筒形,两头尖,有口有肛门。
生活在土壤或水域,有些寄生在人体或其它动物体内。 蛔虫寄生在人体肠道内能够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根据绦虫的防治措施,谁能谈谈你对防治蛔虫有怎样的意见或建议?(1)驱虫(2)管理粪便(3)宣传教育,饭前饭后洗手,不饮生水。实验观察蚯蚓三、环节动物1、描述蚯蚓的外部形态特点蚯蚓的身体有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有些个体的前端有环带2、用手触摸蚯蚓会有何感觉? 蚯蚓的背部有湿润的感觉,腹部有粗糙的感觉。3、描述蚯蚓的运动方式?依靠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缓慢的蠕动爬行。与之相似的还有水蛭、沙蚕。(蚯蚓靠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刚毛辅助运动。)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生活在水中或潮湿的陆地环境中。身体分节的意义:运动更加灵活进步的特征:身体分节环节动物沙蚕水蛭(又叫蚂蟥)环节动物沙蚕水蛭(又叫蚂蟥)环节动物沙蚕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体形:身体细长,左右对称,无附肢1.腔肠动物
2.扁形动物
3.线形动物
4.环节动物运动:体壁内有肌肉,依靠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缓慢的蠕动——蠕虫动物身体呈圆筒状,体壁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有口无肛门。身体扁平,有口无肛门。细线形或圆筒形,有口有肛门。身体有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我的收获:今日达标1、无脊椎动物最为显著的特征是 ( )
A、他们都是由细胞构成
B、他们的体积都很微小
C、他们的身体内都没有脊椎骨
D、他们对刺激的反应都很灵敏
C2、线形动物比扁形动物复杂而高等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
A、生殖器官发达 B、消化管简单
C、消化管有口有肛门 D、身体细长,雌雄同体
3、蚯蚓适应穴居生活的特点有( )
①身体呈圆柱形 ②身体分节 ③具有刚毛 ④体表有粘液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BC3、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由许多 构成。如蚯蚓、水蛭、沙蚕等靠湿润的 进行呼吸。身体分节可以增强运动的 。环状体节体壁灵活性4、仲夏雨后,在校园、花园或田间,常会见到地面上蠕动着的蚯蚓。这是为什么?如果不及时回到土壤,就有可能死亡,试分析原因。 雨后,土壤中因积水而缺氧,它们会到地面进行呼吸。 蚯蚓靠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土壤能使他们的体壁保持湿润,正常呼吸。如果暴露在外,会因体表干燥无法呼吸而死亡。明天更精彩姓名曹勇 单位滕州柴里矿区学校
课时课题:第二章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2015年11月6日,星期二,第六节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②了解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重点)
2.能力目标
①尝试观察、比较、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
②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搜索和收集,发展学生对信息进行搜集、筛选、占有、进一步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初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
②通过各项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通过对第一单元“奇妙的生命现象”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的基本特征已有所了解;通过对本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生物类群的规律和方法。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学习无脊椎动物的各类群奠定了基础。生活中,有些同学认真观察、善于思考,对个体较大、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如蜗牛、蚯蚓、蚌、乌贼、蝗虫、虾、蟹等)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等已有了整体的感知。有些同学通过阅读或观看视频等多种途径,对昆虫及其它无脊椎动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受地域限制,有些动物采集不到,如海洋中的无脊椎动物,从而导致学生对某些无脊椎动物(如桃花水母、沙蚕等)缺乏感性认知。
课前准备:
制作课件;学生课前进行相关调查及预习工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3分钟
教师通过口述,呈现对上一章学过的主要知识的提问:
1、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
2、绿色植物的三大作用?
3、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
学生回忆、看书等,要给出准确、规范的答案,必要的要进行板演。
将复习旧知常态化,从而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
创设情景
板书课题
3分钟
同学们好!
1、哪位同学知道数量最多的动物是哪一类?
2、哪位同学有谁吃过海蜇,什么感觉?
3、哪位同学见过美丽的水母,它怎么运动的?
4、哪位同学见过珊瑚,它是怎么形成的?
这些动物在动物王国里数量众多,以其独特的方式运动着,并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使得生物圈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板书课题)
学生按照老师的指令进行课堂调查活动,并认真思考老师列举的这些动物的主要特征?
以思考题形式导入,学生通过回顾旧知,感性认识无脊椎动物。既创设情景,使学生产生疑问,迅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的探究学习进行了铺垫。又自然而然的引入课题。 这样设计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
目标展示
1分钟
过渡语:首先请同学们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利用小黑板展示已经板书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读标。
读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板书在小黑板上,可时刻提醒学生依照目标进行学习。
出示指导
自主学习
6分钟
过渡语:为了帮助大家顺利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根据小黑板中出示的自学指导要求认真默读课本。(小黑板内容如下)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第71页—73页的内容(注意 “观察水螅”实验及图2.2-4几种腔肠动物介绍),找出思考题的答案并画出来,6分钟后比一比谁能正确回答下列问题。
1、动物分为哪两类?
2、什么叫无脊椎动物?什么叫脊椎动物?
3、无脊椎动物主要包括哪些类群?
4、观察水螅实验中,尝试描述水螅的外部形态特点?它是如何捕获食物的?它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什么特点?
5、常见腔肠动物有哪些?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腔肠动物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
继续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的思考。
学生根据自己身边的实例并认真阅读课本第71页—73页的内容,根据图2.2-1、2.2-2、2.2-3、2.2-4并仔细分析“观察水螅”实验的全过程,思考小黑板中问题,找出问题答案。
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共同探讨个人尚未解决的问题,并推选出代表进行发言交流
在学生初步学会学习绿色开花植物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大量的生活经验和课本的介绍中去寻找无脊椎动物的知识,比如无脊椎动物的概念与主要类群,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腔肠动物的生活环境等。从而感性的了解无脊椎动物的概念、主要类群、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并能自己总结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组织交流
点拨建构
13分钟
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自学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动物的种类有哪些?让我们一起继续探究。
1.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2. 无脊椎动物主要包括哪些类群?
过渡:同学们回答的真好!无脊椎动物中比较低等的类群就是腔肠动物,而水螅就是同学们经常可以见到的腔肠动物?接下来我们就从水螅的身上来寻找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请同学们看课本第72-73页中观察水螅实验的图片大家想一想:水螅的外部形态特点?它是如何捕获食物的?它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什么特点?
过渡:刚才同学们回答的很对!(呈圆筒状、体壁很薄、有口无肛门)
接下来让我们来观察其它常见的腔肠动物。(展示:请同学们看课本第73页图2.2-4几种腔肠动物)
常见的腔肠动物有哪些?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 腔肠动物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
总结: 腔肠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无脊椎动物,身体呈圆筒状,体壁仅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消化腔有口无肛门。大多数腔肠动物生活在海洋里,少数种类生活在淡水里。
学生依据教材上的介绍,得出动物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类,找出其中分类的依据是体内脊椎骨的有无,无脊椎动物主要有六类。
学生根据“观察水螅”实验和图片,尝试得出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
学生读图分析回答常见的腔肠动物,最终得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教材和图片,自己发现动物的种类,并引导学生先找出其中分类的依据是体内脊椎骨的有无和无脊椎动物种类,再进一步去探究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此时教学内容顺序的调整恰到好处。
指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其它种类的腔肠动物,去发现所有腔肠动物的规律、探究这种规律的本质、自学教材、交流,最后共同得出结论。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知识整合
迁移应用
4分钟
过渡:根据同学们刚才对腔肠动物的了解,现在,请同学用所学知识解决几个问题吧。
1.当食物经过海葵,海葵发出刺丝麻醉食物,然后用什么捕获食物?
2.捕获的食物经过什么结构被送入什么腔进行消化?
3.消化后的食物残渣再经过什么结构排除体外?
过渡:同学们这节课表现的非常出色,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骄傲。大家来反思一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学生分析、交流。(重点解释原因)
学生自主回顾本节所学所得。
教师设计的反馈训练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由知识立意逐步过渡到能力立意,针对性强,注重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或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进一步的点明:只要是腔肠动物,它的基本特征相似。
当堂训练
15分钟
1、请同学们结合思考题,熟记本节课的内容,时间5分钟。
2、独立完成助学55页当堂达标:
A类:助学1.2.3.4.5.6. 教材79页第2题。
B类:助学1.2.3.4.5.6
C类:助学1.2.3.4.5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堂检测要及时互纠。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答题速度和规范,将学习延伸到课下。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明确的完成目标。
板书设计:
第二章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
常见动物:水母、海蜇、珊瑚虫
海葵、水螅
主要特征:多细胞动物,身体
呈圆筒状,体壁仅由
腔肠动物 内、外两层细胞构
扁形动物 成,消化腔有口无
无脊椎动物 线形动物 肛门。
环节动物 生活环境:大多数腔肠动物生
软体动物 活在海洋里,少数
节肢动物 生活在淡水中。
动物
脊椎动物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了学生是教学活动核心的理念。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对第一单元“奇妙的生命现象”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的基本特征已有所了解;又通过对本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生物类群的规律和方法。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学习无脊椎动物的各类群奠定了基础。老师恰当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受地域限制,有些动物采集不到,如海洋中的无脊椎动物,从而导致学生对某些无脊椎动物(如桃花水母、沙蚕等)缺乏感性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