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张厚玲单位 滕州市北辛中学
课时课题:第二章第一节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第2课时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2015年3月 13日,星期 三 ,第 四 节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会比较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空气的差别(重点)
②阐明气体交换的原理。(重点)
③准确概述肺泡内的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呼吸的四个环节。(难点)
④区分三个概念:呼吸、呼吸运动、呼吸作用。(难点)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各项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
②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为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确立本节采取自主探究、合作竞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比较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空气的差别》实验,按新教材要求采取分组、小组内成员合作的形式进行。对于该实验教师重过程、重体验、重合作,允许学生犯错误。鼓励学生不断尝试,直至出现满意的现象。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气体的扩散作用,这三项内容都抽象微观。本设计利用动画直观形象的演示肺泡内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顺利突破难点;通过一系列问题设计,环环紧扣,步步引导,启发诱导学生深层次思考,提高了课堂效率。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比较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空气的差别实验材料器具16组:水槽16个,集气瓶64个,毛玻璃片64块,一次性塑料弯吸管若干,细木条32根,火柴 ,香水
配置澄清的石灰水16小瓶
制作课件 肺泡内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FLASH动画 辅导两名学生实验操作
课前画好《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板图
2、学生准备 复习呼吸运动的原理 复习七.上《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
时间安排
复习提问
(2分钟)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2分钟)
分组实验
引导探究
(10分钟)
自主探究
问题导学
(6分钟)
合作竞学
点拨建构
(14分钟)
知识整合
迁移应用
(5 分钟)
巩固训练
测试评价及课下作业
(6分钟)
教师活动
同学们好,首先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呼吸运动的原理。
请看大屏幕,下图坐标系是某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的 肺内气压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⑴曲线AB段表示 时肺内气压的变化。
⑵曲线BC段的变化中,胸廓的前后、左右、上下径都 。
⑶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那一瞬间是坐标的 点,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值 。
⑷在曲线AB、BC段变化中,与呼吸有关的肌肉的变化情况:
AB: ,BC: 。
过渡:呼吸运动实现了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请同学们屏住呼吸15秒。有什么感觉?人时时刻刻离不开呼吸。呼吸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且奇妙的过程。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本节课我们继续探讨有关呼吸的问题。
展示学习目标
过渡:请同学们猜想: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增多还是减少?氧气呢?让我们一起动手做一个实验。首先明确实验目的,这个实验的目的要求是,描述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如何设计方案才能同时探究?
①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增多
②氧气减少
1.让我们一起分析需要的材料器具和实验原理吧:
用什么收集呼出的气体呢?
怎样收集呢?
哪种方法更严谨呢?
刚才颜然同学提到的那种方法叫排水法,排水法用到哪些器具?
谁来说说排水法的详细操作步骤?
吹气时为什么等到有气泡冒出时停止吹气?
最后用什么验证二氧化碳?用什么验证氧气?想想上册植物的呼吸作用,我们分别用什么探究氧气和二氧化碳的。
小结:一般情况下,用“火”验证氧气,用澄清的石灰水验证二氧化碳。
应收集几瓶呢?
过渡:既然实验原理清晰了,让我们简洁明了的说说方法步骤吧:
师生总结:
贴标签
2.收集空气
3.收集呼出的气体
4.倒石灰水
5.放点燃的细木条
2.下面我们开始分组实验:
温馨提示:
用排气法收集呼出的气体时请注意:
①在水下盖住瓶口取出集气瓶
②多次尝试直至成功。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规范操作,及时肯定学生操作中的创新之处)
3.讨论:①甲、丙两瓶的石灰水变化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
②乙、丁两瓶的细木条燃烧现象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
讨论:个别小组现象不明显的原因。
适时评价:刚才,大部分小组的实验现象非常成功,特别是1、2、5组的同学表现的更加优异,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希望其他小组的同学应该向这一小组的同学学习,鼓励一下。
提醒学生整理实验器材
过渡: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呼出的气体的确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所以冬季我们教室的门窗长时间紧闭不好。室内缺氧,精力就会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下面我们结合资料定量分析呼气与吸气的成分的详细变化。
易错点点拨:如图所示
①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比氧气多。这句话对吗?
②呼出的气体含有二氧化碳。这句话严谨吗?
4.练习:分析表中的数据,并回答:(1) 是吸入的气体; 是呼出的气体。
若将A、B两种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首先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
气体成分
A%
B%
氮气
79
79
氧气
16.3
20.9
二氧化碳
4.5
0.04
其他气体
0.2
0.06
过渡:呼出的气体为什么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二氧化碳产生于何处?是怎样运到体外的?氧气又被送到何处?
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28--P29结合图3-2-10,尝试解决:
助学P24的【自主学习 】
提出自学要求:
①在课本上标注知识点
②将答案工整地写在助学上
③小组讨论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
检查自学效果:
①找同学回答以上问题。
②小组长带领组员讨论疑难问题,发挥小组的智慧。代表展示自己小组的疑难问题。
教师将共存的疑惑板书,作为重点点拨的内容
过渡:通过自学我们知道组织细胞不断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那么氧气、二氧化碳怎样交换的?交换的方式怎样?(演示:喷洒香水)大家闻到香气了吗?这就是气体的扩散作用,什么叫做扩散作用呢?在平时的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扩散现象?
过渡:根据气体扩散原理,你能想象一下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吗?请观赏动画描述。
一.动画演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分析血液成分变化。
同学们边看动画边思考这些问题
(展示要探究的问题串,提问):
①说出?的气体名称
②氧气从肺泡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从血液进入肺泡都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需穿透几层细胞?
③经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血液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让我们一起总结:
①过程、部位
原理:扩散作用。
②氧气从肺泡扩散到血液,二氧化碳从血液扩散到肺泡须穿透两层细胞。
③结果:经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血液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
过渡: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请继续欣赏动画,概述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动画演示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分析血液成分变化。
(展示要探究的问题串,提问)
①说出?的气体名称
②
氧气最终到达什么地方?二氧化碳是什么地方产生?人体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地方是什么?
③经过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血液成分发生怎样的变化?
让我们一起小结:
①过程、部位
原理:扩散作用。
②氧气送给组织细胞,组织细胞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可见组织细胞是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地方。
③结果:经过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血液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过渡: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
肺泡内的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只是呼吸的其中两个环节。外界的氧气最终被运到了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最后也排到了外界大气中。整个连续过程是如何来完成的呢?
三.展示动画:呼吸的全过程
结合动画让我们进一步用问题串的形式探究
①呼吸的四个环节分别是什么?第一、二、四个环节分别通过什么实现?
②肺参与了呼吸的哪两个环节?
③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载体分别是什么?
④进入组织细胞里的氧气,如何被利用?这个过程发生在细胞的什么结构中?你能用学过的反应式表示吗?
师生共同总结:
①呼吸的四个环节依次是: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第一个环节实现的方式是呼吸运动,第二、四个环节实现的方式是气体的扩散作用。
②肺参与了呼吸的第一、二个环节。
③由红细胞运输氧气,由血浆运送二氧化碳
④组织细胞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动植物呼吸的实质是一样的
让我们回顾呼吸作用的反应式
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
二氧化碳+水+能量
同学们还记得这个反应发生在细胞什么结构吗?
练习:(1)读图:说出一、二、三、四四个环节的名称,第一、二、四个环节分别通过什么实现?
(2)呼吸的第一个环节即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___实现;氧气被运到人体的每一个组织细胞的线粒体里,通过___释放能量,用以维持体温和各项生理活动。___包括四个环节,分别是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依据练习(2)区分三个概念:呼吸 呼吸运动 呼吸作用
易混点解读:呼吸包括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实现的方式是呼吸运动,发生在组织细胞的线粒体的反应是呼吸作用。
过渡:呼吸包括四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如果某个环节发生障碍,会造成什么结果?
难点点拨:再一次展示呼吸作用反应式。
呼吸的意义在于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释放的能量进行各项生理活动和维持体温。如果呼吸功能发生障碍,将影响有机物的分解和能量的释放,进而危及生命。煤气中毒是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发生障碍。
你能猜测溺水是呼吸的哪个环节发生障碍了吗?不知小河的深浅能轻易涉水吗?
如果遇到溺水、煤气中毒这样的突发事件,我们该怎样做?这就是本章第三节要探究的内容。让我们梳理一下本节的内容吧。(板书)
请3、4、7的组长填写板书中我空的关键词
拓展延伸:我叫氧气,是气体大家族的一员。一天我利用主人吸气的机会来到了鼻腔内。从此开始了不平凡的旅行。请以“氧气的旅行”为题续写“我”的经历。
过渡:同学们这节课表现的非常出色,尤其是举手次数较多的1、2、5、6组。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鼓励一下(鼓掌)。大家来反思一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对照板书的疑惑)
展示问题:A类:1、2
B类:3、4
C类:5、6
1.你的身体时刻都在与周围空气进行气体交换,你呼出的气体在组成成分上的变化是( )
A.氧气增加,二氧化碳增加 B.氧气增加,二氧化碳减少
C.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 D.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减少
2.运输氧气的载体是 。
3.二氧化碳产生于 。
4.经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血液成分的变化是 增多, 减少。
5.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
和 ,都是通过
实现。
6.呼吸包括四个环节,分别是
①
②
③
④ 。
课下作业:
A类:教材P29巩固提高2.(1)
B类:《生物助学》24-25页1—8题;教材P29巩固提高2.(2)
C类:《生物助学》25页第9题;观看网络视频深入了解呼吸急救的知识。
学生活动
学生回忆、独立思考、给出准确、规范的答案。
学生集体参与:
回答憋得慌、窒息等
自读学习目标
学生猜想: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
学生思考
回答:集气瓶
学生可能答:
直接向瓶内吹气;将瓶灌满水倒放向瓶内吹气,等等
学生推测:水槽、集气瓶、弯吸管、毛玻璃片等。
学生读图3.2-6思考作答:
①将集气瓶装满水盖住瓶口,倒置于水槽中。
②将弯吸管伸入瓶内吹气直至有气泡冒出,水下盖住瓶口取出集气瓶正放。
学生思考作答:
这时气已充满集气瓶。
学生继续思考所需材料:澄清的石灰水、燃烧的细木条
学生分析做两组对照实验,应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分组实验
同时选兴趣小组的两人上台操作
观察实验现象并探讨实验结论:
①甲中的石灰水无明显变化;丙中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②乙中的木条继续燃烧,丁中的很快熄灭。说明呼出的气体氧气减少。
整理实验器材。
学生观察彩图分析:①无论是吸入还是呼出的气体,含量最多的是氮气,其次是氧气。
②吸入的空气也有二氧化碳,呼出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学生独立思考
分析
学生阅读课文P28--29,读图3.2--10,按大屏幕要求在课文中标记与思考,独立完成助学P24的【自主学习】
标注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学生说出扩散作用的概念
尝试说出:校园里的腊梅花开,附近清香沁人心脾;厨房里妈妈炒菜,客厅里闻到香味。
学生根据动画演示尝试概述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过程。
学生先思考、后讨论,举手回答
学生根据动画演示尝试概述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
学生先思考、后讨论,举手作答
学生分析讨论、交流、举手作答。
形成知识框架,实现知识升华
回顾呼吸作用的反应式
回答线粒体是呼吸作用的场所。
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举手作答
学生讨论推测:溺水是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发生障碍。
小组代表上台填写教师空的关键词
学生分析作答
学生抢答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
每组的8号同学只做A类和B类题,其他同学全做
设计意图
将复习旧知常态化,从而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
学生亲身体验,产生探究的欲望。
明确学习目标,带着任务学习。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实验方案,目的是理解实验原理,降低实验难度。
通过实验使学生对呼出的气体的成分变化建立感性认识。
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过程尊重学生犯错的权利,培养学生严谨的生物学素养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选两人上台操作是为操作能力差的同学引领示范。
适时评价的目的是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小组的集体荣誉感。
强调易错点,避免学生犯错。
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是及时训练。注重知识的落实。
利用助学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
引出常见生活现象,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理解气体扩散的原理。
通过直观动画,再现动态生理过程,变抽象为具体形象,进一步质疑,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设计有梯度、有层次、由浅入深的问题,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
对于呼吸的四个环节,多让学生自己归纳、描述、表达,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表达能力。
结合动画对疑难问题再组织讨论、分析,很自然的解决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问题串的设置意义是: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深层分析:呼吸的四个环节及实现的方式;二氧化碳最终产生于组织细胞内的线粒体等内容。更好的帮助学生开拓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先用练习形式总结本节涉及到的易混概念呼吸、 呼吸运动、 呼吸作用,引发学生思考交流,教师适时点拨,便于学生理解。
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学以致用。
利用板图加强直观教学,强化重点。通过对知识的梳理、归纳,有利于形成知识网络。
自我总结所学与所思,得出结论性的知识,并能用规范的语言加以描述。强化知识的理解。
训练学生的做题速度和准确度。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将学习延伸到课下。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明确的完成目标。
板书设计: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人体内
的气体
交换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教学反思:
① 本节课多次采用问题导学,由于学生是带着问题进行探究的,为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会去熟读教材,精读材料,主动去挖掘教材,所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②许多抽象的知识都采用形象、生动的Flash动画,如: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呼吸四环节。动画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突破难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③分组实验重过程、重体验、重理解、重合作,充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科学实验素养、能力诸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
④科学地运用过渡语,使生物教学中各个知识面、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自然而紧密。
当然在授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
①本节课的容量很大,设计的问题又多,还有分组实验,时间比较紧张,最后的巩固训练处理很仓促。精心编写的导学案也没落实到位。
②由于平时学生动手少 ,个别组实验操作速度慢。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第2课时 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会比较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空气的差别(重点)
②阐明气体交换的原理。(重点)
③准确概述肺泡内的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呼吸的四个环节。(难点)
④区分三个概念:呼吸、呼吸运动、呼吸作用。(难点)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各项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
②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前准备 复习呼吸运动的原理 复习七.上《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分组实验 引导探究
如何设计方案才能同时探究?
①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增多
②氧气减少
讨论:
甲、丙两瓶的石灰水变化有何不同?
说明了 。
乙、丁两瓶的细木条燃烧现象有何不同?
说明了 。
易错点:如图所示
①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比氧气多。这句话对吗?
②呼出的气体含有二氧化碳。这句话严谨吗?
练习:分析表中的数据,并回答:(1) 是吸入的气体; 是呼出的气体。
(2)若将A、B两种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首先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
气体成分
A%
B%
氮气
79
79
氧气
16.3
20.9
二氧化碳
4.5
0.04
其他气体
0.2
0.06
自主探究 问题导学
自主阅读课本P28--P29结合图3-2-10,尝试解决:助学P24的【自主学习 】
自学要求:
①在课本上标注知识点
②将答案工整地写在助学上
③小组讨论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
合作竞学 点拨建构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思考讨论
①写出?的气体名称
②氧气从肺泡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从血液进入肺泡都是通过 实现的,需穿透 层细胞。
③经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血液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思考讨论
①写出?的气体名称
②氧气最终到达 ,二氧化碳产生于 ,人体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地方是 。
③经过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血液成分发生怎样的变化?
三.呼吸的全过程
分析讨论
①呼吸的第一个环节是 ,通过 实现;
呼吸的第二个环节是 ,通过 实现;
呼吸的第三个环节是 ;
呼吸的第四个环节是 ,通过 实现;
②肺参与了呼吸的哪两个环节? ; 。
③运输氧气的载体是 ,运输二氧化碳的载体分别是
④写出呼吸作用的反应式 ,这个反应发生在细胞的 。
练习:(1)读图:写出一、二、三、四四个环节的名称。
呼吸的第一个环节即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___实现;氧气被运到人体的每一个组织细胞的线粒体里,通过___释放能量,用以维持体温和各项生理活动。___包括四个环节,分别是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巩固训练
1.你的身体时刻都在与周围空气进行气体交换,你呼出的气体在组成成分上的变化是( )
A.氧气增加,二氧化碳增加 B.氧气增加,二氧化碳减少
C.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 D.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减少
2.运输氧气的载体是 。
3.二氧化碳产生于 。
4.经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血液成分的变化是 增多, 减少。
5.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
和 ,都是通过
实现。
6.呼吸包括四个环节,分别是
①
②
③
④ 。
课下作业:
A类:教材P29巩固提高2.(1)
B类:《生物助学》24-25页1—8题;教材P29巩固提高2.(2)
C类:《生物助学》25页第9题;观看网络视频深入了解呼吸急救的知识。
课件17张PPT。屏住呼吸15秒
感悟导入
第一节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①学会比较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空气的差别(重点)
②阐明气体交换的原理。(重点)
③概述肺泡内的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呼吸的四个
环节。(难点)
④区分三个概念:呼吸、呼吸运动、呼吸作用。
(难点)
能力与情感目标
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
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
温馨提示:排气法收集呼出的气体
如何 验证氧气 二氧化碳实验 比较人体呼出的气体与空气的差别示范引领:颜然
张嘉颖
气气结合图3-2-10阅读课本P28--P29,尝试解决:
助学P24的【自主学习 】
自学要求:
①在课本上标注知识点
②将答案工整地书写在助学上
③小组讨论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自主探究
①说出?的气体名称
②氧气从肺泡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从血液进入肺泡都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需穿透几层细胞?
③经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血液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合作竞学一肺泡内的气体交换①说出?的气体名称
②氧气最终到达什么地方?二氧化碳是什么地方产生?人体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地方是什么?
③经过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血液成分发生怎样的变化?→合作竞学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肺泡和外界的气体交换
(肺的通气)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合作竞学三分析与讨论:
①呼吸的四个环节分别是什么?第一、二、四个环节分别通过什么实现?
②肺参与了呼吸的哪两个环节?
③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载体分别是什么?
④进入组织细胞里的氧气,如何被利用?这个过程发生在细胞的什么结构中?你能用学过的反应式表示吗?
1.呼吸的第一个环节即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 实现。
2.氧气被运到人体的每一个组织细胞里,通过 释放能量,用以维持体温和各项生理活动。
3. 包括四个环节,分别是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易混点解读呼吸运动呼吸作用呼吸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读图:说出一、二、三、四
四个环节的名称,箭头代表的气体。pk1.你的身体时刻都在与周围空气进行气体交换,你呼出的气体在组成成分上的变化是( )
A.氧气增加,二氧化碳增加 B.氧气增加,二氧化碳减少
C.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加 D.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减少
2.运输氧气的载体是 ( )。
3.二氧化碳产生于( ) 。
巩固训练C红细胞组织细胞4.经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血液成分的变化是 ( )增多,( ) 减少。
5.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 )
和( ),都是通过(
)实现。
6.呼吸包括四个环节,分别是
(
)。
氧气二氧化碳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气体的扩散作用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课下作业:
A类:教材P29巩固提高2.(1)
B类:《生物助学》24-25页1—8题;教材P29巩固提高2.(2)
C类:《生物助学》25页第9题;观看网络视频深入了解呼吸急救的知识。测试评价每组的8号同学只做A类和B类题,其他同学全做姓名 张晓旭 单位 洪绪中学
课时课题: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章
第一节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1)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5 年 3 月 18 日,星期 一,第 3 节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模型、示意图,能够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②说出肺泡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重点)
③通过模拟呼吸运动的实验,解释呼吸运动发生的原理。(重点,难点)
2.能力目标
① 通过观看呼吸系统的图形与视频资料,提高学生的利用图形视频等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②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肋骨和胸骨运动模型及膈肌和肺泡容积变化模型”模型制作,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的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 初步形成“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②通过小组制作模型,各尽其能,充分享受合作中的愉快。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本节课从“憋气”游戏开始导入新课,说明人的生活不仅需要营养,人的生活也离不开空气,自然地引出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需要呼吸系统来完成。人体的呼吸系统的结构和组成,借助于模型从鼻腔到肺,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同样借助于模型重点讲解肺泡有利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初步形成“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一部分的教学从呼吸现象入手,指导学生体验深呼吸时自己胸廓的变化,然后提出问题,进而借助模型边演示边解释呼吸运动的过程,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呼吸运动时引起的一系列的变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秒表,人体呼吸系统模型,肺泡的模型,皮尺,去掉针头的注射器(12只),制作课件;学生课前预习,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肋骨和胸骨运动模型(硬纸条、皮筋、图钉),膈肌和肺泡容积变化模型(圆形饮料瓶,Y形玻璃管,橡皮塞,小的红色气球,橡皮膜)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2分钟
小游戏:
上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的生活需要营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在饥饿状态下的生命极限最多7天。3天不进食或者7天不喝水,就会面临死亡的威胁。而人憋气能憋多久?下面我们做一个小游戏:看谁憋得时间长?我说一二,大家深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体会憋气的感受,看谁憋得时间长。我用秒表计时。
(注意不让学生憋得太久,注意安全)
导入语:通过游戏我们体会到呼吸对人体是多么的重要,但为什么屏住呼吸会感到胸闷,头晕?呼吸时我们的胸口为什么会起伏?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探讨的问题。
学生共同做小游戏,体会并说出憋气的感受。
通过小游戏让学生体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呼吸对人体有多么的重要,自然地引出课题。
展示目标
1分钟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读标识标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方向
回忆体验
启动思维
12分钟
1.认识呼吸系统
大家应该都有感冒的经历:鼻塞,呼吸不通畅,那么气体由鼻腔经过哪些器官到达肺的呢?请大家阅读课本第23页3.2—1呼吸系统的示意图描述出呼吸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
然后请同学上台,拿着人体呼吸系统模型指出呼吸系统的组成器官。
思考:
感冒时鼻塞,我们常常会用口呼吸,感觉口特别干,“为什么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好?”
教师引导:
(1)温暖空气:鼻腔粘膜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对吸入的空气有温暖作用。
(2)清洁空气:鼻毛、鼻腔内的黏液阻挡并粘住、杀灭吸入的灰尘和细菌。
(3)湿润空气:鼻腔内的黏液湿润吸入的空气。
教师说明: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的通道,我们称作呼吸道。肺是呼吸的主要器官。
2.肺泡有利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为什么说肺是最主要的呼吸器官?肺泡有哪些特点有利于气体交换?
指导:出示肺泡模型
数目多( 成人约有3亿个肺泡)
丰富(肺泡的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
薄(肺泡壁与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小肠有哪些特点有利于吸收?与肺泡的特点有哪些相似之处?
注意强调:肺泡外缠绕的弹性纤维是肺泡与外界气体交换必不可少的条件,为讲述呼吸运动时气体进出肺泡的原理打下基础。
教师总结:
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小肠是营养吸收的主要器官,它们的特点都可以用六个字概括,实际上所有的物质交换的部位都有相似的特点,也就是说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
学生先阅读课本, 然后上台拿着人体呼吸系统模型指出呼吸系统的组成器官。
学生观察肺泡模型并描述肺泡的结构特点
回忆小肠有利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面积大(环形皱襞与小肠绒毛,200平方米,大大增加了吸收面积)
丰富( 小肠绒毛里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薄( 小肠绒毛的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
结合自身呼吸的体验,并利用人体呼吸系统模型与肺泡模型,能较好的掌握人的呼吸系统的组成及肺泡的特点。
肺泡的特点与小肠的特点对比着讲,有利于找到所有“物质交换”器官的共同特点,为学习“毛细血管”的特点奠定基础,并初步形成“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活动探索
体验新知
15分钟
过渡:呼吸系统是人体呼吸的结构基础。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就是就是通过呼吸系统来完成的。首先我们来探索呼吸的第一个过程,肺与外界是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
1.播放视频 了解胸廓
播放视频:有关胸廓、胸腔的视频片段。让学生通过视频,认识胸廓是由脊柱、胸骨、肋骨围成的笼状支架。胸廓、肋间肌与膈肌围成胸腔。胸廓具有一定的弹性和活动性,起着保护和支持心脏、肺的作用。
让学生之间相互找出有关胸廓的结构及胸廓的位置。
2.自主体验
我们在呼吸的过程中,胸廓会发生什么变化?请同学们将手按在自己的胸骨或肋骨上,深深的吸一口气,在缓缓地呼气,仔细体验吸气和呼气时胸骨、肋骨、胸廓有没有变化?如何变化的?
体验的感觉对不对呢?让我们来测量一下。请两位同学上台测量吸气和呼气时的胸围差,记录测量数据,进一步得出结论。
总结并过渡:
通过我们的体验与测量可知:吸气时肋骨、胸骨上升,胸腔扩大;呼气时肋骨、胸骨下降,胸腔缩小。七年级上册《动物的运动》中我们学过,骨骼不能自己产生运动,骨骼运动的动力来自什么?
3.溯根追源
同理,呼吸运动的动力也来自于骨骼肌的舒缩,产生呼吸运动的骨骼肌是肋间肌和膈肌,它们的舒缩产生的动力是如何引起胸骨、肋骨变化的呢?
学生实验活动(一)
各小组用自制的“肋间肌舒缩引起肋骨与胸骨的运动的模型”进行实验活动。
⑴当肋间肌舒张时,A状态,测量“脊柱”到“胸骨”的距离,并记录。
⑵用手固定住“脊柱”,当肋间肌收缩时,B状态,观察“肋骨”和“胸骨”的运动方向,测量“脊柱”到“胸骨”的距离,并记录。
讨论:
肋间肌收缩与舒张时肋骨和胸骨的运动方向,分析这种运动引起的胸腔容积的变化。
学生实验活动(二)
各小组用自制的“膈肌舒缩引起胸腔容积改变的模型”进行实验活动。
一只手拿着模型,另一只手向下拉模型的橡皮膜(表示膈肌收缩),然后逐渐松开橡皮膜(表示膈肌舒张),观察气球(表示肺)的变化。
讨论:
膈肌收缩和舒张时引起的肺容积的变化,分析肺容积发生变化的原因。
师生评优:哪组用的材料最易取,哪组模型的设计最巧妙,哪组模型演示的实验现象最明显。
学生实验活动(三)
体验肺内气压的变化
过渡:由以上两个实验可以看出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增大,肺扩张,处于吸气状态,为什么胸廓增大,肺扩张,会处于吸气状态?这和肺内的气压有关,下面我们做一个小活动。
要求:
取一个去掉针头的注射器,右手把推进器拉出一段距离,左手手指将管口堵住,此时针管内部相当于我们胸腔,里面有一定量的气体。
请问:
用右手把推进器往里推时,有什么感觉?松开右手又有什么现象?
师生共同分析:
这与针管的内的气压变化有关,当把推进器往里推时,管内的容积变小,气体不变,气压就会升高,,就推不动了;而松手时,因为里面的气压较高,因此推进器就退出来了。推进器在退出时,管内的容积逐渐变大,气体压力又逐渐下降,直到内外气压平衡为止。
得出结论:
肺扩张 肺内气压下降 吸气
肺回缩 肺内气压上升 呼气
由以上三个实验我们很容易得出呼吸运动的过程:
师生共同总结:
胸廓的
肋间 收缩 肋骨 前后径 胸廓 肺
肌 胸骨 左右径 容积 扩
膈肌 上升 上下径 增大 张
增大
肋间 舒张 肋骨 前后径 胸廓 肺
肌 胸骨 左右径 容积 回
膈肌 下降 上下径 缩小 缩
变小
根据看到的视频和图片展示,同位之间相互找出有关胸廓的结构。
亲自体验,得出结论:
吸气时肋骨、胸骨上升,胸腔扩大;呼气时肋骨、胸骨下降,胸腔缩小。
亲自测量,进一步得出结论。
学生回答:
来自于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
小组讨论后回答:
肋间肌收缩
肋骨、胸骨上升
胸腔容积变大。
肋间肌舒张则相反。
小组讨论后回答
膈肌收缩 肺容积变大
膈肌舒张则相反。
各组学生活动后回答:
逐渐的推不动了;
松开右手,推进器被退出来了。
肺内
气压 吸气
低于
大气压
肺内
气压 呼气
高于
大气压
通过视频和图片的展示,以及找出自己胸廓的位置,直观形象的让学生了解胸廓的组成、位置, 为深入探究呼吸运动奠定了基础。
通过学生亲自体验亲自测量亲眼观察亲笔记录
先感性体验,再科学测量,层层设疑,环环相扣,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
使用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自制的模型等直观教具,把抽象“肋间肌、膈肌的舒缩与骨骼的运动关系”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巧妙的化解难点。
将常见的物品注射器引入课堂,通过动手操作,直观的感受气体容积与气压的关系,能够使学生在活动中把握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
,
课堂小结
约2分钟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回答
知识的回顾总结,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当堂达标
约10分钟
当堂达标
A类:
1.下列哪项与肺泡完成气体交换无直接关系?
A.肺泡虽小,数目很多
B.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
C.肺泡壁由一层细胞构成
D.支气管入肺后反复分支
2. 在做胸部的X光检查过程中,医生要求你吸气后闭气不动,吸气过程中你的肋骨和膈的运动方式是( )
A. 肋骨上举,膈舒张而上升
B. 肋骨上举,膈收缩而下降
C. 肋骨下降,膈舒张而上升
D. 肋骨下降,膈收缩而下降
B类
3.(2009 济南)某人在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l)曲线AB段表示的是吸气过程还是呼气过程?此时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有什么关系?
(2)曲线BC段变化中,胸廓容积是怎样变化的?
(3)图中B点表示的意义是什么?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有什么关系?
(4)请说明在AB段、BC段中,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情
况:AB段,呼吸肌_______;BC段,呼吸肌_____。
C类
我是小法官
一对夫妇被指控用水溺死了女婴,但是这对夫妇坚决否认,宣称女婴生下来就是死的。于是法医立即解剖了死婴,取出肺将其放在水中,法官在看到肺沉入水底后,当庭宣判这对夫妇无罪释放。那么法官做出这样的判决的依据是什么?法庭内旁听的观众很不理解这个判决。我们在座的小生物学家们能否向这些观众说明一下“沉肺断案”的理由?
教师点拨:婴儿在出生前不用肺呼吸,所以,肺内是没有空气的。出生后,肺内才进入空气。
学生独立限时完成
学生讨论
考察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做题的规范性与答题速度。 尽量做到当堂完成,当堂面批,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我是小法官”的题目,增加了生物的趣味性,同时渗透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专业的知识来解决,学好生物很重要!
板书设计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呼吸道
呼吸系统 肺(肺泡的特点)
原理:呼吸运动
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吸气
过程
呼气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最成功之处在于:对呼吸运动的学习,从通过视频资料了解呼吸运动;到手按在胸骨肋骨处感知呼吸运动;再到测定胸围差的实验验证呼吸运动;最后到演示实验解释呼吸运动,从感性认识到逐层深入,让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创新之处:测量呼吸时的胸围差和用注射器体验容积与气压的关系是课本上没有的,用时不多,但测量呼吸时的胸围差可以让学生体验呼吸时胸骨,肋骨的变化,用注射器体验容积与气压的关系以其直观形象有效的化解抽象,突破了难点。
建议:
对于“肋骨和胸骨运动模型,膈肌和肺泡容积变化模型”如果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制作模型,享受实践的快乐,可以增强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课件21张PPT。第二章 人的生活需要空气
第一节 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在饥饿状态下的生命极限最多7天。3天不进食或者7天不喝水,就会面临死亡的威胁。而人憋气能憋多久?1.通过模型、示意图,能够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说出肺泡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重点)
3.通过模拟呼吸运动的实验,解释呼吸运动发生的原理。(重点,难点)1.呼吸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为什么说肺是最主要的呼吸器官?
2.为什么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好?呼吸系统的组成肺鼻喉气管支气管呼吸道咽为什么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好?
(1)温暖空气:鼻腔粘膜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对吸入的空气有温暖作用。
(2)清洁空气:鼻毛、鼻腔内的黏液阻挡并粘住、杀灭吸入的灰尘和细菌。
(3)湿润空气:鼻腔内的黏液湿润吸入的空气。1.数目多( 成人约有3亿个肺泡)。
2.丰富(肺泡的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
3.薄(肺泡壁与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肺泡有利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胸廓要求:坐直身体;将手按在自己的胸骨或肋骨上,深深的吸一口气,在缓缓地呼气,仔细体验吸气和呼气时胸骨、肋骨、胸廓有没有变化?如何变化的?小游戏学生实验活动(一) 各小组用自制的“肋间肌舒缩引起肋骨与胸骨的运动的模型”进行实验活动。
讨论:
肋间肌收缩与舒张时肋骨和胸骨的运动方向,分析这种运动引起的胸腔容积的变化。学生实验活动(二) 各小组用自制的“膈肌舒缩引起胸腔容积改变的模型”进行实验活动。
讨论:
肋间肌收缩与舒张时肋骨和胸骨的运动方向,分析这种运动引起的胸腔容积的变化。呼吸运动示意图吸气与呼气过程比较扩张
上下径增大收缩
上下径缩小吸气收缩扩大扩张减小舒张缩小回缩增大出肺入肺规律方法: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原理吸气呼气 这节课我学会了......1.下列哪项与肺泡完成气体交换无直接关系?( )
A.肺泡虽小,数目很多
B.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
C.肺泡壁由一层细胞构成
D.支气管入肺后反复分支
2. 在做胸部的X光检查过程中,医生要求你吸气后闭气不动,吸气过程中你的肋骨和膈的运动方式是( )
A. 肋骨上举,膈舒张而上升
B. 肋骨上举,膈收缩而下降
C. 肋骨下降,膈舒张而上升
D. 肋骨下降,膈收缩而下降3.如图是某人一次平静吸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1)曲线AB段表示的是吸气过程还是呼气过程?此时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有什么关系?
曲线AB段表示的是呼气过程,此时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
(2)曲线BC段变化中,胸廓容积是怎样变化的?
曲线BC段变化中,胸廓容积增大(3)图中B点表示的意义是什么?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有什么关系?
图中B点表示呼气结束的瞬间,此时肺内气压等于大气压
(4)请说明在AB段、BC段中,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情
况:AB段,呼吸肌_______;BC段,呼吸肌_____。舒张收缩我是“小法官”
一对夫妇被指控用水溺死了女婴,但是这对夫妇坚决否认,宣称女婴生下来就是死的。于是法医立即解剖了死婴,取出肺将其放在水中,法官在看到肺沉入水底后,当庭宣判这对夫妇无罪释放。那么法官做出这样的判决的依据是什么?法庭内旁听的观众很不理解这个判决。我们在座的小生物学家们能否向这些观众说明一下“沉肺断案”的理由?婴儿在出生前不用肺呼吸,所以,肺内是没有空气的。出生后,肺内才进入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