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不同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方式不同 课件(共31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1.2不同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方式不同 课件(共31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6-29 09:5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1.2不同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方式不同
学习目标
通过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培养理解能力。
通过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探究果蝇种群的增长,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通过关注人类各种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通过举例说明环境容纳量,培养创新能力。
思考:在自然保护区中,大熊猫的生存环境适宜,大熊猫种群数量将会呈现怎样的变化?
情境导入
研究种群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建立数学模型是解释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方法
0
20
40
60
n

思考: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种细菌每20分钟就通过分裂繁殖一代。请预测该细菌数量的变化情况,用公式或图示表示。
时间(min)
细胞数
0
20
40
60
80
20
21
22
23
24
分裂
细菌繁殖产生的后代数量
种群数量的变化
思考: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种细菌每20分钟就通过分裂繁殖一代。请预测该细菌数量的变化情况,用公式或图示表示。
Nt=N02t
建立数学模型是解释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方法
种群数量
时间
指数增长
特点:
起始增长很慢,后来越来越快,且单位时间都按一定的百分数或倍数增长。
条件:
理想条件(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
概念:指数增长,又称“J”形增长
种群在无限环境条件下呈指数增长
种群数量
时间
指数增长
实例一:1859年,一个英格兰的农民带着24只野兔,登陆澳大利亚并定居下来,但谁也没想到迁入一个新环境后,这些野兔发现自己来到了天堂。因为这里有茂盛的牧草,却没有鹰等天敌。一个世纪之后,这个澳洲“客人”的数量呈指数增长,达到6亿只,引起了一次农业灾害。它们吃庄稼,毁坏新播下的种子,啃嫩树皮,并且打地洞损坏田地和河堤。
实例二:在20世纪30年代时,人们将环颈雉引入到美国的一个岛屿,在1937-1942年期间,这个环颈雉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种群的增长大致符合“J”形曲线。
种群在无限环境条件下呈指数增长
实例三:凤眼莲原产于南美,1901年作为花卉引入中国。由于繁殖迅速,又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和天敌,它对其生活的水面采取了野蛮的封锁策略,挡住阳光,导致水下植物得不到足够光照而死亡 。
结论: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若该环境是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理想条件的,常在一定时期内出现“J”形增长。
种群在无限环境条件下呈指数增长
在实际环境条件下,地球上哪怕只有一种生物按指数方式无限增长下去,最终也会把其他生物排挤掉,同时该物种也将走向毁灭。
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呈逻辑斯谛增长。
种群在无限环境条件下呈指数增长
概念: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与原有个体数的比值。
表示方法:
增长率 =(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种群原有个体数
种群增长率
λ
现有个体数
原有个体数(前一年)
=
=
= = - = λ-1
增长率=0,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增长率>0, 种群数量增长
增长率< 0,种群数量下降
①当λ=1时
②当λ>1时
③当0< λ<1时
④当λ=0时
雌体没有繁殖,种群在下一代中灭亡
种群增长率与增长倍数(λ)之间的关系
只有λ>1且为定值时,种群增长才为“J”形增长;
概念: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量。
表示方法:
种群增长速率
种群数量曲线
呈“J”形增长
增长率
恒定值
增长速率曲线
逐渐增大,也呈“J”形
“J”形增长特点:种群的增长率是一定的;种群数量没有上限;
“J”形曲线的增长率与增长速率的图像
①1-4年,种群数量呈_____形增长
②4-5年,种群数量__________
③5-9年,种群数量__________
④9-10年,种群数量_______
⑤10-11年,种群数量_____________
⑥11-13年,种群数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前9年,种群数量第_______年最高
⑧9-13年,种群数量第______年最低
据图说出种群数量如何变化
13
2.0
λ值
1.5
1.0
0.5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时间(年)
“J”
增长
相对稳定
下降
下降
11-12年下降,12-13年增长
5
12
λ与种群数量增长的关系
概念:逻辑斯谛增长(“S”形增长曲线)是自然界生物种群增长的普遍方式。
特点:
分为五个时期:
a开始期,增长缓慢
b加速期,增长加快
c转折期,增长最快
d减速期,增长减慢
e饱和期,达到环境容纳量
条件:
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的制约。
种群在有限条件下呈逻辑斯谛增长
实例:大约在1800年,人们把绵羊种群引入塔斯马尼亚岛。在此后的60年间,绵羊种群按照“S”形曲线增长,直到1860年才稳定在170万头左右。这就是塔斯马尼亚岛长期所能养活的绵羊最大数量K值。
种群在有限条件下呈逻辑斯谛增长
动物数量
0
2
4
6
8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12
·
K/2
K值只代表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
概念:用字母K表示,指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环境容纳量
注意: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教材课后题2)右图表示在理想状态和自然环境条件下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关于两条曲线间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
B.其数量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
C.其数量表示种群内出生的个体数
D.为种群在自然环境中增长所受到的
环境阻力
D
典例分析
(1)有害生物的防治
思考:怎样做才是最有效的灭鼠措施?
降低环境容纳量
①清除垃圾、硬化地面等
②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食物来源
③养殖或释放天敌
(2)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思考: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什么水平?
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
原因: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环境容纳量:K值的应用
问题:如何比较两种曲线的异同?
K值
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保护野生生物资源
增大环境阻力→降低K值→防治有害生物
草原最大载畜量不超过K值→合理确定载畜量
K/2值
渔业捕捞后的种群数量要在K/2值处
K/2值前防治有害生物,严防达到K/2值处
环境容纳量:K值的应用
找出下列图中的K值、K/2
环境容纳量:K值的应用
环境容纳量:K值的应用
找出下列图中的K值、K/2
思考:如何保护大熊猫等濒危动物?
提高环境容纳量: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的栖息环境
根据前面所学内容,思考在自然保护区中,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将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逻辑斯谛增长,达到环境容纳量后稳定
野生动物的保护
活动:探究果蝇种群的增长
小资料:
果蝇题型较小,繁殖力强,生活史短,饲养管理简单,并且容易计数和保存。
果蝇性别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判断:雌果蝇个体较大,腹部末端尖且色浅,有产卵管,腹背面有5条黑色条纹。雄果蝇个体较小,腹部末端圆钝,颜色呈深黑色,有交尾器,腹背面有3条黑色条纹。
活动:探究果蝇种群的增长
方法步骤:
广口瓶3个,先在每个广口瓶底部铺一层厚约2CM的棉花,然后放入大小相等且熟透了的半根香蕉,2只雌果蝇和2只雄果蝇,最后用双层纱布盖住瓶口,并用橡皮筋扎紧,作为果蝇培养瓶。
温度:20~25℃
计数
800
600
400
200
0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1号瓶
——2号瓶
——3号瓶
活动:探究果蝇种群的增长
实验结果:果蝇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图
/天
只/数量
讨论:
分析果蝇种群增长曲线特点及形成原因
由于广口瓶空间以及瓶内食物数量有限,果蝇种群不可能按照J形曲线无限增长,应该类似于S形曲线。
实验初期,条件适宜,食物充足,果蝇成虫每天产卵,从卵到羽化为成虫,大概10--12天,所以前10天左右,果蝇数量一直是4只,随后逐渐增加,到第14天左右出现果蝇种群的最大增长速率,即达到K/2。随着果蝇数量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增长速率放缓,在第17天左右种群数量达到K值。
如何设计实验研究温度对果蝇种群增长的影响?
将果蝇培养装置分别放置在一定温度梯度下培养,如4℃、8℃、12℃、16℃、20℃、24℃、28℃、32℃,每天定时对瓶内果蝇进行计数,取平均值绘制成曲线图,构建数学模型并加以分析。
随堂练习
1.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引入到新环境的种群,一定时间内都能呈“J”形增长B.在种群“J”型增长模型( )中,λ表示该种群的增长率C.自然界的种群增长到一定程度都会在K值保持稳定,因此,都呈“S”形增长D.在鱼类养殖中,在大于K/2值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D
【解析】A、新环境为理想条件,种群才能呈“J”形增长,A错误;
B、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λ-1表示增长率,B错误;
C、自然界的种群数量有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的情况,C错误;
D、在鱼类养殖中,在大于K/2值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D正确。故选D。
随堂练习
2.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K值)的描述,错误的是( )A.当外界环境条件被破坏时,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发生改变B.同一培养液中的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K值存在差异C.当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时,死亡率升高,出生率不变D.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答案】C
【解析】A、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受环境的影响,环境被破坏,K值会下降,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A正确;B、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所需要的食物和空间不同,则同一培养液中的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K值存在差异,B正确;C、当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时,死亡率和出生率通常达到相对平衡,从而使种群数量趋于稳定,C错误;D、在“S”形曲线中,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D正确。
随堂练习
3.如图表示某动物种群迁入某环境后Nt/N0随时间的变化情况(N0表示种群起始个体数量,Nt表示第t年个体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0~6年种群数量先下降后上升B.种群数量维持在a/2可获得最大持续产量C.15年后种群自然增长率不变,出现类似指数增长D.该种群在第0年和第6年的年龄结构相同
【答案】A
【解析】B、a/2是一个比值,不是种群数量,B错误;
C、15年后种群数量不变,不会出现类似指数增长,自然增长率为0,C错误;
D、0年后种群数量下降,年龄结构可能是衰退型,第6年后种群数量增长,年龄结构可能是增长型,D错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