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 题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第一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提前预习本节内容完美课堂预习模块
教材内容 分 析 本节内容,学生一般缺乏实际生活体验,对神经冲动的传递传导形式会比较难理解。本节课第一课时,内容抽象,教学的重难点是神经冲动产生的离子基础及传导过程和特点,学生难以将离子运输和电位变化联系到一起,需要一定的物理、化学知识,而教材中只是简单的呈现研究的结果,学生难以理解形成原因,所以将本节课进行了重新设计,以“缩腿反射”导入,呈现课后“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电流表偏转”实验,对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设问,启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思考。并用引用教材课后的生物科学史话贯穿本节课,查阅大学教材对本节内容进行充实,从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中逐步寻找答案,通过这种处理,学生可以从源头理解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机制。为了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课程设置了模型构建活动,在演示和讲解中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设计理念 为了突破对神经纤维上神经冲动的传导和神经纤维间的传递,用PPT从哪生活中听到枪声后起跑的事件,再到用PPT的动图模式展示Na\K离子如何进出神经细胞,再到用动图展示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对本节重难点概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转换文字概念到图像的思维能力有限,无法理解没见过的科学概念,需借助多媒体技术转换图文,同时对相似概念的区分,也较为薄弱。
教学目标 1.生命观念: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对生物议题的讨论,能够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以及稳态与平衡的观点,认识突触的结构并阐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通过对兴奋传递障碍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的讨论,以及运用神经调节的原理,能够初步解释兴奋传递障碍的原因。 2.科学思维:通过对资料的分析、讨论,学会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和推理的方法,概括兴奋在突触的传递特点。? 3.科学探究:能够按照科学探究的基本原则和过程,设计“突触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探究实验方案,并积极展开交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突触的结构和兴奋在突触的传递过程。 教学难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师生活动 情境导入 【本节聚焦】1.兴奋是如何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 2.兴奋在突触处是如何传递的? 【问题探讨】短跑赛场上,发令枪一响,运动员会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出。现在世界短跑比赛规则规定,在枪响后0.1s内起跑被视为抢跑。 讨论:1.从运动员听到枪响到作出起跑的反应,信号的传导经过了哪些结构 2.短跑比赛规则中关于“抢跑”规定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提出问题】运动员从听到枪响到作出起跑的反应完成了一系列反射活动。运动员听到信号后神经产生兴奋的传导经过了一系列的结构。那么,兴奋在反射弧中是以什么形式传导的 它又是怎样传导的呢 引出本节课主题: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 学生观看我国苏炳添运动员在赛上的英姿视频,产生人如何应对外界刺激并快速做出反应的?
教学环节(二) 师生活动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过渡:最初对神经系统的研究主要是观察生理现象,所以我们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蛙的后肢进行了解剖,尝试探明其兴奋的产生和传导机制。播放“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分离实验” 师生互动:从视频中很明显可以看出在刺激下,蛙的腓肠肌发生了收缩,同时电流表发生什么变化?这说明产生了什么?所以对蛙的坐骨神经进行刺激产生的信号形式是什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方向有什么特点?发生了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这又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本节课的学习。既然存在电流,说明在两个电极之间存在电位差,于是科学家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测量神经纤维膜的电位。给出模拟实验(1939年霍奇金和赫胥黎以枪乌贼的巨大神经纤维进行了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测定)。 阐述二人为了解释膜电位的变化提出了“离子学说”,并获得了诺贝尔奖。 (一)静息电位的产生阅读离子学说的资料 1和 2,结合课本,回答以下问题:(1)分析表格数据,神经纤维膜内外的 Na+和 K+的分布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 (2)神经纤维静息状态下的电位分布是____________ (3)该电位的形成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 (4)K+外流的运输方式?(从运输方向和转运蛋白的角度考虑)______________过渡:习惯上定义膜外为 0电位,所以此时膜内外的电位差是负值,所以对应到曲线图中就很好的解释了刺激之前的数值是负值。若此时给予神经纤维适宜的刺激,就会产生后续的变化。 (二)动作电位的产生 资料 3:赫胥黎和霍奇金用特殊的仪器检测量某一位点的膜电流,当枪乌贼轴突受到刺激时,发现该位点先后产生了内向电流和外向电流,如图。思考:②与①的结果对比, ____________消失,这是由于__________被阻断导致的,说明内向电流的产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③与①的结果对比,____________消失,这是由于________被阻断导致的,说明外向电流的产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结论 1:当神经纤维膜某一位点受到刺激后,该位点先发生了________,后发生了________ 过渡:这两种运输方式是什么?运输方向?已知神经纤维膜具有膜外高 Na+,膜内高 K+的分布特点,如此进行下去,这种状态还能维持吗?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请同学们大胆的设想。 资料 4:丹麦生理学家斯科(Jens C.Skou)等人发现,钠钾泵是一种钠钾依赖的 ATP酶,能分解 ATP释放能量,将膜外的 K+运进细胞,同时将膜内的 Na+运出细胞。播放“钠钾泵”作用机制视频。思考:钠钾泵运输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 结论 2:钠钾泵可以维持神经细胞膜外高_______,膜内高_______的分布学生 活动一:模拟动作电位产生的动态过程任务 1:请同学们利用刚才得到的两个结论 1和 2,小组合作交流,根据学案的问题引领,讨论每段曲线变化的原因,并说明判断依据。 任务 2:根据任务 1的分析,进行模型构建,利用白板模拟轴突膜某位点受刺激后的离子运输过程。播放动态
设计意图 1、问题串形式,逐步深入,引发思考提升科学思维,体验学以致用,培养社会责任。 观看实验视频并思考,分析实验现象。 2、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的能力,形成科学思维。 观察科学家的实验设置,倾听并分析思考。 阅读资料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适当点拨总结。 小组合作交流,分析神经纤维受刺激后的变化曲线,由代表同学展示成果,教师适当引导点拨。验曲线分析,小组合作,并代表展示成果,展示的同时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对神经冲动的产生
教学环节 (三) 师生活动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 【提出问题】在完成一个反射的过程中,兴奋需要经过多个神经元,一般情况下,相邻两个神经元并不是直接接触的,那么当兴奋传导到一个神经元末端时,它是如何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呢? 【布置任务】结合图2-8,阅读P28正文最后两段、P29第一段,回答以下问题: 1.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结构基础是什么? 2.突触小体是什么?突触是什么?突触有哪些类型?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后膜具体是什么膜? 3.神经递质是以什么方式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的? 4.神经递质经 通过突触间隙的,与突触后膜上的 结合?引发突触后膜怎样的变化? 6.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 或 ,常见的神经递质有哪些? 学生讨论后作答,教师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再进行梳理。 【布置任务】阅读P29最后第一段,回答以下问题 1.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方向是?原因是?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慢,为什么? 3.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时的信号形式如何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引领,由教师在黑板模拟初步的变化,然后由学生小组合作,并组织语言,派代表演示该过程。 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精神锻炼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环节 (四) 师生活动 课堂小结 根据思维导图进行本节课知识的归纳总结本节课,通过科学家对膜电位的探究历程,学习了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机制,并能够解释相应的实验现象。
设计意图 构建知识框架,巩固落实,加强理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本节课以实验视频和实验分析为主线,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制作模型,亲自动手操作,加深了印象,提高了能力,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也更加深刻。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由于学生在生活中缺少感性认识,利用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情景教学导入课堂效果会更好。另外,学生对抽象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不理解,教师简单地介绍学生无法切实领会,故在教学中形象直观教学尤其重要,在良好的视觉效果下,学生才能拥有长久记忆。制作模型,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印象。另外通过学生上台演示该过程,丰富课堂的同时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学生基本掌握兴奋的产生和传导机制,但是知识还未能灵活运用,大胆展现自我的勇气还需进一步培养。’1、不够放手,总担心学生会遗漏课本的一些知识点,老师说的还是太多。以后要注意,其实只要多加强课前预习的督促,课堂可以留更多的空间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