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77.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7 07:06: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新闻类文章为主,有消息、报告文学、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因此本单元的学习,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关于新闻的文体知识。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一则消息,是新闻写作的经典之作。这是毛泽东主席于1949年4月22日用慷慨激昂的语言报道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基本情况,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流露出了人民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文章短小精悍,一气呵成,仅用了两百多字便对渡江战役作了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全文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还未系统地接触过新闻文体,这是学生初次接触,因此一下子想要让学生理解掌握还有一定困难,只能是结合课文,再辅之以相关练习,逐步掌握。
【学情分析】
一下子想要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知识还有一定难度,只能是结合课文,再辅之以相关练习,逐步掌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新闻的基本常识,掌握新闻写作的“六要素”和“倒金字塔结构”。
2.引导学生明确本文的“六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写作特点。
3.引导学生感悟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学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通过本课的学习把握消息的结构和特点
(二)、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撰写消息、为消息拟标题、导语
【新课导入】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长江,是激发历代文人灵感的源泉,更是千古英雄豪杰建功立业的战场。想当年,诸葛羽扇纶巾,周郎火烧赤壁。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千八百年之后,一场激烈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战役在这千里长江上拉开了雄壮的大幕。毛主席下令: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大江之上涛走云飞,百万雄师蓄势待发。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搏杀,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渡江战役。万船齐发,气势如虹,千里江防,全线崩溃。向全国进军的号角就此吹响,一个国家的黎明即将到来!
为了报道这场伟大战争的进程,毛主席写下了这样两则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第一篇,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写作背景】
1948年底到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蒋介石赖以进行内战的军事力量基本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一方面玩弄“和谈”阴谋,一方面收缩兵力,在长江南岸加强防线。中国共产党愿意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等八项条件下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1949年4月1日,中共代表团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经多次商谈,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和平修正案送交国民党代表团。4月20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本文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作者介绍】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中心思想】
这则消息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报道了我军顺利渡江的事实,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也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态。
【全文分析】
1.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明确:(该问题检测学生对新闻“五要素”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师明确:在这条消息中,何时,是1949年2月1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看标题便知);为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从“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命名中,确定战争的性质。)
本文的重点,在“如何”上:
⑴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
⑵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2.找出新闻的各个组成部分。
明确: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
3.“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4.这篇消息报道都是一场大战,只用不到二百字,你觉得效果如何,请说出自己的感觉。作者为什么不详细写渡江战斗的和情景?
明确:本文不足二百字,却简而不陋,是大手笔,堪称经典。对于渡江和战斗的情景,作者没有详细描写,只是几笔勾勒,粗线条的介绍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及事件的结局。因为敌人“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再三十万大军面前简直不堪一击,所以也不值得去详细介绍。
5.讨论:有人认为,消息是客观公正的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既然是客观报道,就不应在字里行间带有感彩。找一找本文中的带有感彩的词语,品味一下,说说理由。
明确:①其实,这是对新闻语言的片面理解。作者在写作新闻时,总是在文章中凝聚自己的感情的。②本文中的一些句子中的词语(课本p148页“词句品味积累”)包含了作者对解放军的高度赞扬,也充满了对敌人的嘲笑和讽刺。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6.找出文中描写敌我双方的词语,分析这些词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描写敌方的词语:“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描写我方的词语:“摧枯拉朽”“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扬,同时暗示了战局发展必定是我军风卷残云,敌军一溃千里。
【板书设计】
含义: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的向公众告之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特点:真实性、时效性、传播性。
消息(新闻) 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语言:简明扼要。
【课后反思】
对于陌生的新闻文本,首先的让学生初步了解,然后更深入的接触,这样便于学生更好掌握,老师课堂教学要注意细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