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熟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疏通大意;
品读课文,展开想象与联想,感受三峡雄伟气势和秀丽景色;
研读课文,领会精炼、生动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研读课文,领会精炼、生动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讲授法;
合作交流法;
圈点勾画法。
课程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长江之美,美在三峡。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神往。自古以来,三峡的景物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并留下了动人的诗篇,那么,当郦道元“遇到”三峡时,又留下了怎样的一段佳话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郦道元的脚步,领略一下千年以前的三峡风光。
朗读,读出情感
1.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展示一下朗读,并请一位同学点评。
2.纠正字音。
略无阙处(quē) 重岩叠嶂(zhàng) 不见曦月(xī) 夏水襄陵 (xiāng)
沿溯阻绝(sù) 素湍绿潭 (tuān) 绝巘 (yǎn) 飞漱其间(shù)
属引凄异(zhǔ) 哀转久绝(zhuǎn) 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
3.读好节奏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至于/夏水/襄陵 (4)或/王命/急宣
(5)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
请大家大声朗读,读准字音与节奏。
再读,梳理大意
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小组,结合课下注释,每人翻译一段文字,其他三名同学指正。
小组内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解决。
预设:
或王命急宣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林寒涧肃
既然没有问题了,那我来考一考大家。
预设:
重点句子的翻译: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林寒涧肃。
现在我们来创新一下朗读方式,请男生来大声齐读1 2段,女生齐读3 4段。
品读,赏析美景
为何让大家这样读课文呢?
明确:
1 2段:写得比较高昂,3 4段写得比较柔软。就如同人的性格一样,看来三峡的景物也是有性格的。
三峡的景物都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用如下的句式来交流:(美在何处)
明确:
我从 读出了三峡山(水) 特点,因为我认为 。
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高峻(雄伟 绵延)
夏水: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放(湍急)
春冬景色:清荣峻茂:清幽(秀丽)
秋季: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凄凉
3.《三峡》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总分
先总写三峡的地势绵长、高峻,再分别写夏水,春冬之时和秋天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象。
研读,学习写法
刚刚我们品读了三峡美景的特点,作者郦道元是如何来写三峡美景的,或者他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来表达三峡美景的呢?
明确:
第1 2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烘托了山的高峻;“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不是直接写水流速度快,而是通过其他事物来侧面烘托表现水流的湍急。
可见郦道元描写三峡山水的特点时,不仅运用了正面描写,还运用了侧面烘托。
第3段:“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从色彩上突出了春冬之时的特点。
第4段:“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以动衬静,烘托了凄凉的气氛。
可见,《三峡》这篇写景文在语言上是非常有讲究的。
2.“语言是情感的外衣”,请同学们在字里行间找一找,看看郦道元对三峡究竟怀有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
“良多趣味”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的热爱之情。
自古文人就具有山水情结,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寄托于山水之间,并用精妙的语言来表达。一个“良多”足以见得作者对三峡是多么的热爱。
3.本文以优美的文字、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如醉如染的三峡,让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瑰丽。这只是祖国大好河山的一个缩影,你们还想用自己的方式赞美三峡吗?你们想赞美祖国其他的大好河山吗?那就请你们自己动手动脑来完成。
要求 :
1. 选取有代表性的事物 ;
2. 抓住景物特征 ;
3. 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色彩、以动衬静);
4. 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
七、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 总 山:高峻 夏水:奔放 分 春冬之时:清幽 色彩 秋:凄凉 以动衬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