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单元检测】(B卷•能力提升练)-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速记·巧练(部编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单元检测】(B卷•能力提升练)-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速记·巧练(部编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7 07:14:23

文档简介

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第一单元【单元检测】(B 卷 能力提升练)
(时间:120 分钟,满分:120 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 25 分)
1.(6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们领略了战士们冲破敌人重重阻遏,歼灭和击溃一切顽抗敌人
的气势,那气势只能用“锐不可挡”来形容;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我们了解诺贝尔奖是根据诺贝尔的
(遗嘱/遗愿)设立的,是为了(奖励/鼓励)那些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朗读《“飞天”凌空》,我们仿
佛又看到了中国姑娘吕伟在第 9 届亚运会中夺得 10 米高台跳水冠军的(雄姿/英姿),仿佛又听到了观众那
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朗读《一着惊海天》,我们心潮彭湃,豪情万丈,①②③,在同一时刻汇聚:
我们的祖国真正强大起来了!
(1)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读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阻遏(è)锐不可挡 B.歼灭(qiān)心潮彭湃
C.击溃(kuì)豪情万丈 D.冠军(guān)震耳欲聋
(2)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遗嘱 鼓励 英姿 B.遗愿 奖励 雄姿
C.遗愿 奖励 英姿 D.遗嘱 奖励 英姿
(3)文中三处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追思与缅怀 ②光荣与梦想 ③决心与信念
B.①光荣与梦想 ②决心与信念 ③追思与缅怀
C.①追思与缅怀 ②决心与信念 ③光荣与梦想
D.①光荣与梦想 ②追思与缅怀 ③决心与信念
【答案】 C D A
【解析】这是一道语文综合题。第(1)小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
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特别是同音字、形似字、易
错汉字、多音字更应引起注意。A 项中“挡”应为“当”;B 项中“歼”应读“jiān”,“彭”应为“澎”;D 项中“冠”
应读“guàn”。第(2)小题考查学生辨析同义词的能力,每组同义词既有相同的语素,又有不同语素,关键
在了解共同点的基础上,抓住它们的不同语素,仔细体会其意义和用法上的细微差别。第(3)小题考查学
生句子衔接的能力。首先要仔细读句子,然后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判断要衔接的句子应该是什么
句式,最后做出选择。解答需按照“思考怀念——满怀希望——满怀信心”的逻辑顺序进行思考。
2.(3 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将半个多世纪的残酷历史出现在我们眼前。
B.新建的儿童公园为小朋友提供了观鱼池、转盘、滑梯、迷宫、超市等游乐设施。
C.战争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从远古战争中走来的现代人,依然没有走出战争的阴影。
D.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答案】C
【解析】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
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
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A 项搭配不当,“出现”应改为“展现”;B 项归类不当,“超市”不是“游乐设施”应删
去“、超市”;C 项表述正确;D 项语序不当,“广泛”应移到“关注”前。故选 C。
点睛:辨析或修改病句时,如果句子比较长,就要分析句子的结构,再判断其存在的问题。常见的病句类
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
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3.(3 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消息的躯干,是对导语内
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必须独立成段。
B.诺贝尔奖主要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
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首届诺贝尔奖是 1901 年颁发的。
C.《”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是一篇新闻特写,主要介绍的是中国跳水运动员郭晶晶在印
度新德里获得冠军的精彩瞬间。
D.《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是一篇通讯,表达了中国人民铭记历史,捍卫和平的强烈愿望。
【答案】B
【解析】A.有误。“背景必须独立成段”表述错误,背景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C.有误。“郭晶晶”应为“吕伟”;
D.有误。《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是一篇新闻评论;
故选 B。
4.(4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中新网广东新闻 4月 1日电 深圳福田区有 5个革命老区村,其中,梅林街道占了 2个,分别是上梅林
村和下梅林村。梅林街道在清明节来临之际,于 3月 31日组织开展“缅怀先烈 薪火相传”主题活动。通过
活动感悟革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
在深圳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梅林街道党员干部重温入党誓词。本次活动还特别邀请到了梅林街道革命
老区村的两位老党员代表。他们分别分享了自己的红色故事、初心感悟。薪火相传仪式上,老党员将代表
共产党员精神的火炬传递给了年轻党员,期望年轻党员能够主动担起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成为红色基因
的传承人、践行者。
(1)请给以上这则新闻拟写标题。
(2)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
继往 追壮志 裕后 慰英灵 开来 光前
【答案】(1)深圳梅林街道开展“缅怀先烈 薪火相传”主题活动。
(2)继往开来追壮志 光前裕后慰英灵
【解析】(1)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
根据材料可知活动主体是“深圳梅林街道”,根据“于 3 月 31 日组织开展‘缅怀先烈 薪火相传’主题活动”可概
括为:深圳梅林街道开展“缅怀先烈 薪火相传”主题活动。
(2)考查对联常识。
根据对联词性相对的要求可知,“追壮志”对“慰英灵”,“继往开来”对“光前裕后”,根据对联上联最后一个字
是仄声(三四声)可判断,“继往开来追壮志”是上联,“光前裕后慰英灵”是下联。
(9 分)班级开展“全民阅读”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 为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激发基层群众读书的热情,营造全民阅读的文化氛围,
2020年 5月以来,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将图书流动服务车开进基层,成为真正意义上
的“流动图书馆”。
(原载于 2020 年 12 月 1 日大河网)
材料二听书的好处,不仅是解放眼睛,更是解放想象力。2020年 12月 10日,河南省图书馆推出了更
丰富、更便捷、更人性化的有声线上阅读服务——云图有声数据库。据介绍,云图有声线上资源内容覆盖
经典文学、人文历史、文化艺术、职场财经、儿童文学、红色经典等近 50 个类别,满足全年龄段读者的
阅读需求,围绕工作、学习、生活,精准分类,多级导航,特色突出,从时效、热度、制作、功用等多维
度揭示海量内容。有声内容 55万+集,合计时长 10万+小时,精选月均更新 2000+集。
(原载于 2020 年 12 月 11 日《郑州晚报》AA7 版)
材料三从 2000 年开始,每年的 12月被定为我们国家的“全民读书月”。在这不平凡的 2020 年,我
们迎来了第 21个“全民读书月”。全民阅读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根据 2019 年发布的《第十七次全
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成年人纸质书年阅读量人均为 4.65本,跟欧洲、美国等国家相比还不到
人家的十分之一。更需关注的是,这些阅读数字背后,是阅读文化和观念的缺失。因此,国家将全民阅读
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不仅有助于我们对阅读的本质和精神有深刻认识,也使我们懂得提倡全民阅读在当
下的战略意义。
5.(4 分)小文同学搜集到上面三则材料,请你提取并整合这三则材料的主要信息,用一句话写出你的结论。
35 字左右。
6.(5 分)大家都在为宣传推广“全民阅读”献计献策,喜欢集邮的小化同学拿出了自己收藏
的中国邮政特种邮票,请你结合活动主题,有条理地说说这张邮票主体部分设计的寓意。
【答案】5.全民阅读意义重大,省图书馆、县旅游体育局举办不同活动激发读书热情。 6.这张邮票
的主题是全民阅读,中心画面是一本立起翻开的书籍,书本的左侧开启的大门内有阶梯,书本另一侧是打
开的窗户,寓意人们通过阅读书本里面的知识,可以提升自己,开启了一扇面向世界的智慧之窗。画面的
中部组成一个抽象的树状图形,树枝上结满了各种果实,寓意有益的书本可以引导人们获得知识、传承文
化、相互关爱,构建美好和谐社会。
【解析】5.考查材料的压缩概括能力。这三则材料都是围绕“全面阅读”而采取的措施或谈自己看法。其中
材料一是介绍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流动图书馆”,材料二是河南省图书馆推出云图有
声数据库,由此可得出“省图书馆、县旅游体育局举办不同活动激发读书热情”。材料三是与欧洲、美国相比,
指出我国阅读文化和观念的缺失,我国将全民阅读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的意义,说明“全民阅读意义重大”。
6.考查图文转换能力。“有条理”就是要求有合理的说明顺序;“说说这张邮票主体部分设计的寓意”则需要
先介绍构图要素,在结合“活动主题”了分析寓意。这是一张关于宣传“全面阅读”的邮票。邮票整体形状是一
棵树,树根部分是一本打开的立体的书,树枝上结满了果实,这些果实既可以看做“知识”,也可以看做“文
化”或者“不同的人”,这就寓意读书可以获得知识、传承文化、相互关爱,构建美好和谐社会;再看细节部
分,书的左侧封面是一个打开的大门,门内有向上的阶梯,这寓意阅读可以打开一扇神秘的大门,引领人
么不断提升自己;书的右侧封面是一扇打开的窗户,这是一扇知识之窗,寓意阅读能够帮你开启智慧之窗。
二、阅读与鉴赏(共 45 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4 分)
宿桐庐江①寄广陵旧游②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③非吾土,维扬④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释】①桐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境内。②此诗写于作者赴长安应试失败后,出游吴越途中,当时他已
年满四十。③建德:今浙江建德一带。④维扬:今江苏扬州,诗中的“广陵”“海西头”也指扬州。
7.(2 分)颔联写景有何特色?请简要赏析。
8.(2 分)结合全诗内容,简要概述诗人流下“两行泪”的原因。
【答案】7.视觉和听觉相融合(或借景抒情),残月孤舟,这是诗人眼中所见;风打树叶声,这是诗人耳
中所闻(或借秋日夜晚桐庐江上萧索、零落的景象),表达诗人失落飘零、迷惘悲苦、孤寂无依心绪。
8.独客异乡的悲苦孤寂,对扬州老朋友的深切怀念,仕途失意和前路迷茫而流泪。
【解析】7.考查诗句赏析。
颔联的意思是: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
得树叶发出鸣声。这是听觉描写。有月,按说也还是一种慰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这是
视觉描写。诗人借景抒情,“叶”被风吹得簌簌作响,“孤舟”处于清冷的月色之中,渲染了凄凉、幽寂的氛围,
强化了作者孤寂、凄凉、漂泊无依的情感。
8.考查诗歌内容。
结合“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可知,作者独在异乡,既有客居他乡的孤独悲苦,也有对扬州旧友的思念。
结合注释“此诗写于作者赴长安应试失败后,出游吴越途中,当时他已年满四十”可知,作者此时出游吴越,
是他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为了排遣苦闷而作长途跋涉的,这种漫游,一开始就被罩上一种悒悒不欢
的情绪,这种情绪来自于仕途的失意和迷茫,在客居他乡和思念旧友的基础上更加深重,进而留下了眼泪。
故作者留下眼泪是因为:独客异乡的悲苦孤寂,对扬州老朋友的深切怀念,仕途失意和前路迷茫。
(二)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11 分)
【甲】
本报东京 8月 8日电 第三十二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当地时间 8月 8日晚闭幕。中国体育代表团获
得 38金 32银 18铜共 88枚奖牌,位列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二位。
本届奥运会中,中国体育代表团在举重、射击、游泳、自行车等项目中发挥出色,打破 4 项世界纪录,
创造 21项奥运会纪录。跳水、乒乓球等项目依然是争金夺奖的主力军,羽毛球、体操等项目实力明显回升,
田径等基础大项进步明显,赛艇、皮划艇、帆船等水上项目表现突出。中国体育代表团克服新冠肺炎疫情
对备战参赛带来的严峻挑战,不畏艰难,科学训练,敢于争先,敢于争第一,圆满完成参赛任务。
本届奥运会共有 206个代表团齐聚于五环旗下,共有 65个代表团获得金牌、93个代表团获得奖牌。
(选自《人民日报》2021 年 8 月 8 日)
【乙】
新华社东京 7月 24日电 杨倩打出了最后一发子弹,决赛场大屏幕显示出了名次——冠军!
枪中红心!热泪挥洒!这块奥运金牌,拿下了!
时隔 9年,中国女枪手再度为代表团实现“开门红”!
这是一场来之不易的胜利。从资格赛到决赛,险象环生,尤其是资格赛,状态并不在最佳的杨倩几度
处于被淘汰的边缘,直到最后才拼出了一个决赛席位。
王炼说:“今天资格赛打得非常艰苦,名次也不高,环值也不高,最终还是真实体现了杨倩在精神上
的这种力量。太棒了,一发一发咬得太棒了!”
7月 24日,杨倩在资格赛比赛后,最终晋级决赛。
进入决赛,成绩清零,8名选手从头开始。杨倩找回了巅峰状态。决赛前 10枪,她打出了两个正中靶
心的 10.9环,排名第一。胜利的希望出现了。
然而,对手同样强大。俄罗斯运动员加拉希娜连续打出高环数,杨倩退居第二。第 16枪过后,从第一
名到第四名只有 0.6环的差距。
咬住,再次成为这场决战的关键词。
第 17枪,杨倩打出 10.0环,与加拉希娜并列第一。
第 18枪,杨倩打出 10.6环,与加拉希娜相差 0.2环。
第 19枪,杨倩打出 10.6环,与加拉希娜相差 0.3环。
……
最后一枪,最终决战。加拉希娜率先击发,打出了一个离谱的 8.9环,观众的喧哗对杨倩造成了一定
的影响,她打出一发 9.8环,但这已经足够锁定金牌。
夺冠之后,杨倩的表情仍然没有太大的变化,反而是拿到季军的瑞士选手克里斯滕在恣意庆祝。颁奖
仪式上,中国姑娘在口罩后面露出笑意,还面对镜头比了一个大大的“心”。
“我其实也并没有大家看到的这么冷静,在资格赛、包括决赛当中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情、心态,
通过一些心理暗示,告诉自己,慢慢去调整,平复自己紧张的心情。”杨倩说。
在上届里约奥运会之后,中国射击队就针对决赛冲金成功率不高的问题强化训练。在每次队内赛和选
拔赛中,观众席都尽可能制造各种噪音,让选手们适应混乱的局面。在东京奥运会选拔赛上,观众席甚至
敲起了鼓。
杨倩的教练王炼说:“平时的决赛模拟做得非常多,奥运会更多地还是要靠决赛拿成绩,都要奔着金
牌来,所以针对上一届的情况,这届做了很多方面的提高,今天把决赛训练的成果体现出来了。”
首金属于射击,首金属于中国!
(选自《新华网》2021 年 8 月 8 日,有删改)
9.(3 分)下列各项,属于【乙】文所用新闻体裁的一项是( )
A.新闻特写 B.新闻评论 C.消息
10.(4 分)【乙】文中,记者采访了杨倩和她的教练王炼。假如你是记者,根据文中的回答,联系上下文,
写出当时采访提出的问题。
记者:“(1) ”
杨倩:“我其实也并没有大家看到的这么冷静,在资格赛、包括决赛当中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情、心态,
通过一些心理暗示,告诉自己,慢慢去调整,平复自己紧张的心情。”
记者:“(2) ”
王炼:“平时的决赛模拟做得非常多,奥运会更多地还是要靠决赛拿成绩,都要奔着金牌来,所以针对上一
届的情况,这届做了很多方面的提高,今天把决赛训练的成果体现出来了。”
11.(4 分)学校公众号计划推出一期以“中国力量”为主题的专刊,小编们想转载【甲】【乙】两文中的一篇。
你主张转载哪篇?请结合两文的体裁、内容,简要阐述你的理由。
【答案】9.A 10. 示例一:杨倩: 你这次夺冠,跟你的沉着冷静分不开吧?
示例二:紧张的比赛你为何能那么冷静?你是怎么做到的? 示例一:你们针对这次奥运会,事先做了哪
些模拟与准备? 11.示例:我赞成转载甲篇,甲篇是消息,篇幅短,时效性强,简洁概要地报道了冬
奥会闭幕,中国队位列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二的事件。阅读本消息可振奋人心,激发民族自豪感,更贴近中
国力量的主题,让读者有中国自信。
【解析】9.考查新闻体裁判断。
消息和新闻特写、新闻评论都是广义上的新闻。都具有客观性、准确性、时效性的特点。
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
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
新闻评论就是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最大的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
结合乙篇的“杨倩打出了最后一发子弹,决赛场大屏幕显示出了名次——冠军!”“第 17 枪……”“第 18
枪……”“第 19 枪……”和“最后一枪,最终决战”等可以看出,它再现了射击运动员杨倩为我国夺得首金的精
彩画面,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随着比赛描写而紧张、而激动,属新闻特写;
故选 A。
10.考查采访设计,上下文衔接。
(1):结合下文中的“我其实也并没有大家看到的这么冷静”“通过一些心理暗示,告诉自己,慢慢去调整,
平复自己紧张的心情”等杨倩的回答可以推测记者提问的问题与“紧张或冷静”有关系,因此可提问:你比赛
过程中很冷静,是怎么做到的?
(2):结合下文的“平时的决赛模拟做得非常多”“所以针对上一届的情况,这届做了很多方面的提高”等王炼
的回答可推测记者提问的问题与比赛前的准备有关系,可问:针对这一届的奥运会,你们做了什么准备?
11.考查新闻内容分析。见仁见智,只要能结合“两文的体裁、内容,简要阐述理由”即可。
示例:我赞成转载乙篇,乙篇是新闻特写,注重报道某事件的精彩片段,再现了射击运动员杨倩为我国夺
得首金的精彩画面,语言更生动形象,阅读时可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运动员风采传递了中国力量。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22 分)
桂鑫
①那天,看着手中那件桂鑫寄来的棉大衣,这位号称铁汉的将军落下了眼泪,往事如电影画面一般在
眼前闪过……
②张初欣认识桂鑫在 40多年前,那时张初欣是炊事班的一名炊事员。桂鑫不是军人,负责给部队烧锅
炉,听说是部队为了照顾他,让他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解决吃饭问题。锅炉房和炊事班一墙之隔,张初
欣和桂鑫经常见面,但一开始并不熟悉。一天晚上,点完名后,张初欣突然想起明天早饭有人员变化,可
能准备的菜有些不够,于是就准备去菜窖取菜。在炊事班的门口,张初欣见一个黑影一晃而过,向锅炉房
跑去。张初欣警觉地迅速跟了过去,到了锅炉房发现桂鑫正从兜里掏出馒头向一个布袋子里装。张初欣立
刻明白了,训斥了桂鑫一顿,本想让他把馒头放回炊事班,可一看,馒头上排列的煤灰染成的手指印,也
只好作罢。
③从此,张初欣常常领略到桂鑫的“厉害” 。今天拿个馒头,明天拿个鸡蛋……隔三岔五就要到炊事班
顺点东西走。张初欣多次找到连长反映问题,连长总是嘿嘿一笑,永远都是先问拿了什么,然后自己掏钱
给补上。时间久了,张初欣反而不好意思再说什么。张初欣不理解,连长为什么对桂鑫这样纵容。
④日子过得很快,几年后张初欣当了连长。老连长临走前,特意把他叫到办公室,给他讲了桂鑫爹的
故事。上世纪 60年代,响应国家号召,一支部队来到了荒凉的西北高原,开始国防尖端工程的建设。部队
进驻后,由于要建设大型项目,必须整村搬迁。离开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对村民不是一件小事,尤其是
很多村民的祖坟面临迁移,思想工作不好做。桂鑫爹是村长,为了支持部队工作,他在祖坟前磕了三个头,
在自己的老屋前抓了一捧土,没给部队提任何要求,成为第一个完成迁移的人。原本 6个月的迁移期,3个
月就全部完成了。部队的同志都很佩服也很感激老村长,不少部队领导和老村长成了莫逆之交。老村长去
世后,留下了唯一的儿子桂鑫。照顾好桂鑫是部队领导共同的心愿。
⑤“咱不能让乡亲们寒心,更不能辜负老村长对部队的恩情,那是咱的传统,咱的……”多少年后,老连
长的话在张初欣的脑海里依旧清晰如初。在不断的交往中,张初欣越发不明白,桂鑫没有妻子和孩子,自
己可以在单位吃饭,他为什么还要拿馒头和菜?如果是为了钱,锅炉房的暖气片、煤可比那点菜值钱。可
桂鑫从未在上面动心思。
⑥一天,张初欣看到桂鑫口袋里鼓鼓囊囊的往外走,知道他又夹带了东西,就悄悄跟着他回了村。桂
鑫进村后就快步走进一个有些破败的小院,几个脸上已说不清是什么颜色的小孩子,迅速将桂鑫围了起来,
狼吞虎咽地将桂鑫带的馒头一扫而光。张初欣一下子全明白了,鼻子一酸,悄悄离开了小院。从那以后,
炊事班总会在笼屉上留下几个馒头和一份菜。这是张初欣和连里几个老党员一同发起的,大家一起出钱,
让炊事班每天为桂鑫留一份能带走的热饭。
⑦那年冬天,特别冷。桂鑫那件从不离身的军大衣突然不见了。看着他冻得有些发抖的身体,张初欣
知道,桂鑫一准是把自己的大衣给了孩子。于是他就将爱人给自己买的一件棉大衣给了桂鑫。结果爱人不
理解,两个人因此还吵了一架。
⑧后来,张初欣由于工作原因调往很多地方,但无论到哪里,他总是时不时给桂鑫寄点钱和东西。记
不清是哪一年,寄给桂鑫的钱开始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还时不时有野生蘑菇、粉条等特产寄来。张初欣
把电话打过去,才知道村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吃不上饭的日子一去不返,很多人还住进了
小楼、有了汽车。
⑨老将军不顾身体不适,不顾工作人员和家人的劝阻,一定要回村里看一眼。在村头下车后,张初欣
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本的土路不在了,高大的木质牌楼上金灿灿的大字格外耀眼。整洁的柏油路
两侧,一栋栋小楼交相呼应甚是壮观,不少小楼的旁边还停着汽车。
(10)现任的村长叫赵新民,是福利院长大的孩子。见到张初欣的第一句话就是:“张叔叔,我也是从
小吃着桂鑫叔从部队拿来的馒头长大的。”张初欣笑得格外开心。“这些年国家精准扶贫,大家的日子都好过
了。桂鑫叔带头搞大棚种植,成了致富带头人。他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那时候咱们穷,对部队亏欠的太
多,你们都是部队粮食养大的,不能干对不起部队的事。”村长的介绍让不少人动容。
(11)“桂鑫叔去世前,非常想见你一面,可怕耽误你的工作,一直不让我们和你联系。他一直对那件
让你和嫂子吵架的棉大衣耿耿于怀,一定让我们寄给你一件,说是留个念想。”无声的泪水不知什么时候已
经从将军刚毅的面庞上悄悄流过。“桂鑫叔把自己的大棚和几十万积蓄都捐给了福利院。正如他说的,咱过
去穷怕了,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这么好,咱们过上了好日子,得知道报恩。”村长一边擦拭着脸上的泪,一
边断断续续说着。
(12)看到乡亲们红火的日子和幸福的脸庞,老将军感受到一名共产党人的自豪。
12.(3 分)文章先后叙写了桂鑫所做的(1) 、(2) 、(3) 三件善事,
既突出地表现了桂鑫的性格特征,同时也体现出了党和国家富民政策的优越性。
13.(4 分)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14.(4 分)结合语境,品析⑥段加点词语。
从那以后,炊事班总会在笼屉上留下几个馒头和一份菜。
15.(4 分)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桂鑫的性格。
16.(4 分)选文多次写到“棉大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7.(3 分)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选文开头采用倒叙,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
B.第②段加点词“训斥”,生动地写出了张初欣发现桂鑫偷拿馒头时的愤怒,刻画了他斤斤计较的性格
特点。
C.第⑨段画线句为景物描写,表明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下,村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D.第(1)段中两次写 “泪”:将军因怀念桂鑫而流泪,村长是因对党和国家心怀感激而流泪。
【答案】12. 给村福利院孩子送食物 带头搞大棚种植 将全部财产捐赠给福利院 13.本
段是插叙,补充交代了桂鑫爹率先迁移,支持部队工作,部队领导为此心怀感激而照顾桂鑫的事。解释了
桂鑫不是军人,却能在部队工作的原因(交代出桂鑫在优良的家风中成长起来,为下文他的种种善举做铺
垫),展现了军民鱼水深情。 14.“总”是副词,表示“一直”的意思,这里表现出张初欣得知桂鑫为村福
利院孩子送食物的事情后,与连里老党员们出钱,一直在暗中帮助桂鑫,表现出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
15.心怀大爱(有爱心),给村福利院的孩子拿食物吃;不贪小利;勤劳能干,带头搞大棚种植;重情重义,
一直感念张初欣送自己棉大衣的情意;无私奉献,把自己的大棚和所有积蓄都捐给福利院。 16.“棉大
衣”寄寓了张初欣对桂鑫的关爱和桂鑫对张初欣的感激(或寄寓了张初欣与桂鑫之间的军民鱼水情),突出
了文章主题,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推动情节发展。 17.B
【解析】12.考查概括事件。
根据第⑥段中的“桂鑫进村后就快步走进一个有些破败的小院,几个脸上已说不清是什么颜色的小孩子,迅
速将桂鑫围了起来,狼吞虎咽地将桂鑫带的馒头一扫而光”可得:给村福利院孩子送食物。
根据第(10)段中的“桂鑫叔带头搞大棚种植,成了致富带头人”可得:带头搞大棚种植。
根据第(11)段中的“桂鑫叔把自己的大棚和几十万积蓄都捐给了福利院”可得:将全部财产捐赠给福利院。
13.考查记叙顺序。
本段中断了当前的叙事,插入了老连长的回忆,所以是插叙。“桂鑫爹是村长,为了支持部队工作,他在祖
坟前磕了三个头,在自己的老屋前抓了一捧土,没给部队提任何要求,成为第一个完成迁移的人。原本 6
个月的迁移期,3 个月就全部完成了。部队的同志都很佩服也很感激老村长”补充交代了桂鑫爹率先迁移,
支持部队工作,部队领导为此心怀感激而照顾桂鑫的事。“老村长去世后,留下了唯一的儿子桂鑫。照顾好
桂鑫是部队领导共同的心愿”交代了第②段中“桂鑫不是军人,负责给部队烧锅炉,听说是部队为了照顾他,
让他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解决吃饭问题”的原因。也正是因为父亲的影响,桂鑫才能在发家致富以后把自
己的所有的财产都捐献出来。所以还有为下文他的善举做铺垫的作用。桂鑫的父亲支持部队的工作,部队
感激他照顾他的孩子,展现了军民的鱼水情深。
14.考查语句赏析。
“总”是“一直”的意思。在句中表现了张初欣在知道桂鑫拿馒头是为了给福利院的孩子们吃的真相后,与连里
的老党员一起出钱,一直在暗中帮助桂鑫的事实。特意点明他们党员的身份,表现了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
当。
15.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第⑥段中的“桂鑫进村后就快步走进一个有些破败的小院,几个脸上已说不清是什么颜色的小孩子,迅
速将桂鑫围了起来,狼吞虎咽地将桂鑫带的馒头一扫而光”可知,他有爱心。他从部队厨房里拿东西,不是
为了自己得利,可以看出他不贪小利。
根据第(10)段中的“桂鑫叔带头搞大棚种植,成了致富带头人”可知,他勤劳能干。
根据第(11)段中的“他一直对那件让你和嫂子吵架的棉大衣耿耿于怀,一定让我们寄给你一件,说是留个
念想”可知,他重情重义。
根据第(11)段中的“桂鑫叔把自己的大棚和几十万积蓄都捐给了福利院”可知,他无私奉献。
16.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第⑦段中的“于是他就将爱人给自己买的一件棉大衣给了桂鑫。结果爱人不理解,两个人因此还吵了一
架”可知,“棉大衣”寄寓了张初欣对桂鑫的关爱。
根据第(11)段中的“他一直对那件让你和嫂子吵架的棉大衣耿耿于怀,一定让我们寄给你一件,说是留个
念想”可知“棉大衣”寄寓了桂鑫对张初欣的感激。
从这份关爱与感激里,可以看出军民的鱼水深情。从而突出了文章主题。
“棉大衣”出现在首段、第⑦段、第(11)段,所以它是文章叙事的线索,贯穿全文,在使文章结构严谨完
整的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17.考查内容理解。
B.第②段加点词“训斥”,表现了张初欣工作的认真和管理的严格。本项“,刻画了他斤斤计较的性格特点”
有误。故选 B。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8 分)
先恭王①性刚直。当时誉②鄂文端公③相业,先王颇不以为然,曰:“居相位者,当有相度,西林偏袒乡
党,非持平天下之道也!”素喜刘文正、裘文达、曹文恪④诸公,每训梿⑤必以诸城⑥为式⑦。文恪薨,王亲临
其丧。壬戌冬,路过三河旅店,见壁有文达诗,挑灯属和⑧,涔然泪下,其真挚也如此。又善料事。甲午秋,
王伦叛于寿张,率党北上,围临清,势甚汹恶。王笑曰:“贼不西走大名,南下淮、扬,而屯兵于坚城之下,
此自败之道也。”逾旬,果为舒文襄公所灭。
(节选自《啸亭续录》,有删改)
【注释】①恭王:名永恩,谥号恭,清代宗室大臣。②誉:称颂,赞美。③鄂文端公:鄂尔泰,别号西林。
④刘文正、裘文达、曹文恪:均为清代贤士、名臣。⑤梿:恭王永恩之子。⑥诸城:刘文正是山东诸城人,
此处以诸城代指刘文正。⑦式:标准,榜样。⑧属(zhǔ)和:作诗与别人唱和。
18.(2 分)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素喜刘文正、裘文达、曹文恪诸公 素:
(2)率党北上 率:
19.(2 分)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屯兵于坚城之下,此自败之道也。
20.(4 分)请结合原文分析,恭王永恩具有怎样的品格与才能。
【答案】18. 一向,平素 率领,带领 19.在坚固的城池之下驻扎军队,这是(他们)自取
失败的做法。 20.品格:恭王永恩不盲从于他人对鄂尔泰的称赞,能够直言鄂尔泰的不足之处,体现
了他的刚直不阿;他平素喜欢贤士,并以贤教子,亲临文恪丧,流泪属和文达诗,体现了他的敬贤重情。
才能:能够通过分析敌情对战场形势作出准确预测,说明他善料事,具有军事才能。
【解析】18.考查理解文言词语。解答此题要结合句意来理解。
(1)句意:恭王一向喜欢和刘文正、裘文达、曹文恪等人交往。素:一向,平素。
(2)句意:率领叛党北上。率:率领,带领。
19.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屯,驻扎。于,在。之,的。此,这。道,做法。
20.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当时誉鄂文端公相业,先王颇不以为然,曰:‘居相位者,当有相度,西林偏袒乡党,非持平天下之道
也!’”可知,恭王永恩不盲从于他人对鄂尔泰的称赞,能够直言鄂尔泰的不足之处,体现了他的刚直不阿;
根据“素喜刘文正、裘文达、曹文恪诸公,每训梿必以诸城为式。文恪薨,王亲临其丧。壬戌冬,路过三河
旅店,见壁有文达诗,挑灯属和⑧,涔然泪下”可知,他平素喜欢贤士,并以贤教子,亲临文恪丧,流泪属
和文达诗,体现了他的敬贤重情。
以上是他的品格。
根据“王笑曰:‘贼不西走大名,南下淮、扬,而屯兵于坚城之下,此自败之道也。’逾旬,果为舒文襄公所
灭”可知,能够通过分析敌情对战场形势作出准确预测,说明他善料事,具有军事才能。
以上是他的才能。
参考译文:
先恭王性情刚直。当时人们都称赞鄂尔泰能够居相位,恭王非常不认为是这样,说:“居相位的人,应当有
丞相的气度,鄂尔泰偏袒乡党,不能持平天下的道义!”恭王一向喜欢和刘文正、裘文达、曹文恪等人交往,
每次教育孩子的时候必定拿这些贤人作为榜样。曹文恪去世之后,恭王亲自来他的丧事。壬戌年的冬天,
恭王路过三河旅店,看见墙壁有裘文达的诗歌,就挑亮灯光作诗相和,涔然泪下,其中真挚的感情达到如
此地步。恭王善擅长料事。甲午年的秋天,王伦在寿张叛变,率领叛党北上,包围了临清,气势非常汹恶。
恭王笑着说:“叛贼不往西走大名,却南下走淮州、扬州,在坚固的城池之下驻扎军队,这是(他们)自取
失败的做法。”过了十来天,果然被舒文襄公打败了。
三、作文(共 50 分)
2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风雨中,与好友携手并进的时刻,总让人难以忘怀;节日里,与亲人倾诉衷肠的时刻,总令人记忆犹
新;课堂上,与老师对答如流的时刻,总令人刻骨铭心……生活中,那些充满温暖的章节,散落在记忆的
深处,只要我们细心采撷,那些美好的日子,就会连成一片,熠熠生辉……
请以“那段 的时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把文题补充完整,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内容具体,写出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出现
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不少于 600 字。
【答案】例文:
那段歌声依旧的时光
时光荏苒,犹如白驹过隙,悄无声息地带走我们的光阴,在某件物体上留下痕迹,亦或是在某个人的
鬓角遗下风霜。就这样一台陈旧的留声机静静地靠在角落,不惹一世凡尘。
撩开纵横交错的蜘蛛网,留声机犹如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立在我面前。那是一台款式老旧,功能单一
的留声机。是六七十年代一对劳动夫妇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奢侈品。我的爷爷奶奶一生都过着清贫的生活,
仅有一台留声机暗示着他们一点不为人知的小享受。他们留下来的还有几叠唱片,正面的颜色早已褪尽,
我依稀记得小时候,留声机总放着“夜上海,夜上海”的调子,嘹亮却听不清几个字。听父亲说,爷爷就是在
这歌声中闭上了他的眼睛。我无法知晓爷爷与这歌声,或说是与这留声机的故事,但我隐约猜出,留声机
中承载着老人的记忆。
忘了是什么时候,留声机中不再飘出那嘹亮的女声,却被 CD 机所替代,被一阵激荡的摇滚乐充斥。还
是很小的时候,母亲每天叫我起床,CD 机里荡漾出一阵阵吉他声和很好听的男生——妈妈说 beyond。那几
首歌,我反复地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从小觉得每天早上听着歌声从 CD 机肚子中飘荡出来是一件十
分愉快的事。
直到一天,我忽然厌倦了那副充满磁性的男声。是的,我爱上了阿信那温柔的嗓音,CD 机里已换成了
五月天的歌声,却发现那台老旧的 CD 机终究是老了,它那瘦弱易碎的躯体经受不住五月天轻快的音乐。于
是,它颤抖着,像是经不住风霜的老人在垂暮之际咳嗽的声音,虽然咳嗽都是轻轻的,却又异常痛彻心扉。
从此,再也没有人触摸那台 CD 机了。并不是嫌它老,而是怕它一不小心就“寿终正寝”远离我的生活。
我们只愿每天看着它蜷缩在角落,便已满足!只要它静静地活着,哪怕它已被封尘,哪怕它注定要离开我
们。
今日看见它,忽然有种想让它再唱一曲的念头,还是五月天的歌。听着它所显现的苍老的咳嗽声,我
的心像被什么揪起了。“我不愿让你一个人,承受这世界的残忍——”是的,我明明知道那是它生命中最后一
歌,亦是它最后一口气。当它终于咽气时,我托起唱片,静静流泪……
【解析】考查半命题作文。
首先,审题立意。以“那段______的时光”为题写一篇文章,“那段”强调特指所写内容是过去了的、回忆中的
人和事;结合材料“风雨中,与好友携手并进的时刻,总让人难以忘怀;节日里,与亲人倾诉衷肠的时刻,
总令人记忆犹新;课堂上,与老师对答如流的时刻,总令人刻骨铭心”可知,“时光”指成长的岁月,暗含着
一种时间流逝,岁月变迁,一段经历的感觉,时光背后所承载的是一段光阴,比如童年在故乡生活的片段,
学书法的一段经历等等;补充完整题目是很关键的一步,可以根据文题的提示,想想填入哪些类的词语组
成题目写起来比较得心应手。从题目可以看出我们要补充的内容是修饰后面的“时光”的,因此需要填入的是
一个形容词,如“难忘、快乐、幸福”等等,写出具有个性的、独特的生活经历,并从中发生富有哲理的感悟,
才能表现出文章整体的特殊性。
其次,选材构思。本文适合写记叙文。写作时,可以采用加小题目或者分镜头的形式,这样写会给人耳目
一新的感觉。选材时一定要结合考生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最真实动人的素材,
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爱、真情、奉献、友谊等之类的素材,比如:写好友的鼓励,让我们勇往直前;写老师
的期望,让我们奋发向上;还可以写亲人的关爱,让我们念念不忘……不仅如此,写作之前还要深入思考
那段时光对“我”的成长有何影响?写作中要进行发散思维,深入挖掘文章的主旨,巧妙构思,从细微处,具
体生动地展现出自己对生活、对自然、对社会的感悟,写出切题的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第一单元【单元检测】(B 卷 能力提升练)
(时间:120 分钟,满分:120 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 25 分)
1.(6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们领略了战士们冲破敌人重重阻遏,歼灭和击溃一切顽抗敌人
的气势,那气势只能用“锐不可挡”来形容;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我们了解诺贝尔奖是根据诺贝尔的
(遗嘱/遗愿)设立的,是为了(奖励/鼓励)那些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朗读《“飞天”凌空》,我们仿
佛又看到了中国姑娘吕伟在第 9 届亚运会中夺得 10 米高台跳水冠军的(雄姿/英姿),仿佛又听到了观众那
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朗读《一着惊海天》,我们心潮彭湃,豪情万丈,①②③,在同一时刻汇聚:
我们的祖国真正强大起来了!
(1)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读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阻遏(è)锐不可挡 B.歼灭(qiān)心潮彭湃
C.击溃(kuì)豪情万丈 D.冠军(guān)震耳欲聋
(2)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遗嘱 鼓励 英姿 B.遗愿 奖励 雄姿
C.遗愿 奖励 英姿 D.遗嘱 奖励 英姿
(3)文中三处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追思与缅怀 ②光荣与梦想 ③决心与信念
B.①光荣与梦想 ②决心与信念 ③追思与缅怀
C.①追思与缅怀 ②决心与信念 ③光荣与梦想
D.①光荣与梦想 ②追思与缅怀 ③决心与信念
2.(3 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将半个多世纪的残酷历史出现在我们眼前。
B.新建的儿童公园为小朋友提供了观鱼池、转盘、滑梯、迷宫、超市等游乐设施。
C.战争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从远古战争中走来的现代人,依然没有走出战争的阴影。
D.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3.(3 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消息的躯干,是对导语内
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必须独立成段。
B.诺贝尔奖主要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
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首届诺贝尔奖是 1901 年颁发的。
C.《”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是一篇新闻特写,主要介绍的是中国跳水运动员郭晶晶在印
度新德里获得冠军的精彩瞬间。
D.《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是一篇通讯,表达了中国人民铭记历史,捍卫和平的强烈愿望。
4.(4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中新网广东新闻 4月 1日电 深圳福田区有 5个革命老区村,其中,梅林街道占了 2个,分别是上梅林
村和下梅林村。梅林街道在清明节来临之际,于 3月 31日组织开展“缅怀先烈 薪火相传”主题活动。通过
活动感悟革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
在深圳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梅林街道党员干部重温入党誓词。本次活动还特别邀请到了梅林街道革命
老区村的两位老党员代表。他们分别分享了自己的红色故事、初心感悟。薪火相传仪式上,老党员将代表
共产党员精神的火炬传递给了年轻党员,期望年轻党员能够主动担起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成为红色基因
的传承人、践行者。
(1)请给以上这则新闻拟写标题。
(2)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
继往 追壮志 裕后 慰英灵 开来 光前
班级开展“全民阅读”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9 分)
材料一 为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激发基层群众读书的热情,营造全民阅读的文化氛围,
2020年 5月以来,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将图书流动服务车开进基层,成为真正意义上
的“流动图书馆”。
(原载于 2020 年 12 月 1 日大河网)
材料二听书的好处,不仅是解放眼睛,更是解放想象力。2020年 12月 10日,河南省图书馆推出了更
丰富、更便捷、更人性化的有声线上阅读服务——云图有声数据库。据介绍,云图有声线上资源内容覆盖
经典文学、人文历史、文化艺术、职场财经、儿童文学、红色经典等近 50 个类别,满足全年龄段读者的
阅读需求,围绕工作、学习、生活,精准分类,多级导航,特色突出,从时效、热度、制作、功用等多维
度揭示海量内容。有声内容 55万+集,合计时长 10万+小时,精选月均更新 2000+集。
(原载于 2020 年 12 月 11 日《郑州晚报》AA7 版)
材料三从 2000 年开始,每年的 12月被定为我们国家的“全民读书月”。在这不平凡的 2020 年,我
们迎来了第 21个“全民读书月”。全民阅读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根据 2019 年发布的《第十七次全
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成年人纸质书年阅读量人均为 4.65本,跟欧洲、美国等国家相比还不到
人家的十分之一。更需关注的是,这些阅读数字背后,是阅读文化和观念的缺失。因此,国家将全民阅读
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不仅有助于我们对阅读的本质和精神有深刻认识,也使我们懂得提倡全民阅读在当
下的战略意义。
5.(4 分)小文同学搜集到上面三则材料,请你提取并整合这三则材料的主要信息,用一句话写出你的结论。
35 字左右。
6.(5 分)大家都在为宣传推广“全民阅读”献计献策,喜欢集邮的小化同学拿出了自己收藏
的中国邮政特种邮票,请你结合活动主题,有条理地说说这张邮票主体部分设计的寓意。
二、阅读与鉴赏(共 45 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4 分)
宿桐庐江①寄广陵旧游②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③非吾土,维扬④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释】①桐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境内。②此诗写于作者赴长安应试失败后,出游吴越途中,当时他已
年满四十。③建德:今浙江建德一带。④维扬:今江苏扬州,诗中的“广陵”“海西头”也指扬州。
7.(2 分)颔联写景有何特色?请简要赏析。
8.(2 分)结合全诗内容,简要概述诗人流下“两行泪”的原因。
(二)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11 分)
【甲】
本报东京 8月 8日电 第三十二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当地时间 8月 8日晚闭幕。中国体育代表团获
得 38金 32银 18铜共 88枚奖牌,位列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二位。
本届奥运会中,中国体育代表团在举重、射击、游泳、自行车等项目中发挥出色,打破 4 项世界纪录,
创造 21项奥运会纪录。跳水、乒乓球等项目依然是争金夺奖的主力军,羽毛球、体操等项目实力明显回升,
田径等基础大项进步明显,赛艇、皮划艇、帆船等水上项目表现突出。中国体育代表团克服新冠肺炎疫情
对备战参赛带来的严峻挑战,不畏艰难,科学训练,敢于争先,敢于争第一,圆满完成参赛任务。
本届奥运会共有 206个代表团齐聚于五环旗下,共有 65个代表团获得金牌、93个代表团获得奖牌。
(选自《人民日报》2021 年 8 月 8 日)
【乙】
新华社东京 7月 24日电 杨倩打出了最后一发子弹,决赛场大屏幕显示出了名次——冠军!
枪中红心!热泪挥洒!这块奥运金牌,拿下了!
时隔 9年,中国女枪手再度为代表团实现“开门红”!
这是一场来之不易的胜利。从资格赛到决赛,险象环生,尤其是资格赛,状态并不在最佳的杨倩几度
处于被淘汰的边缘,直到最后才拼出了一个决赛席位。
王炼说:“今天资格赛打得非常艰苦,名次也不高,环值也不高,最终还是真实体现了杨倩在精神上
的这种力量。太棒了,一发一发咬得太棒了!”
7月 24日,杨倩在资格赛比赛后,最终晋级决赛。
进入决赛,成绩清零,8名选手从头开始。杨倩找回了巅峰状态。决赛前 10枪,她打出了两个正中靶
心的 10.9环,排名第一。胜利的希望出现了。
然而,对手同样强大。俄罗斯运动员加拉希娜连续打出高环数,杨倩退居第二。第 16枪过后,从第一
名到第四名只有 0.6环的差距。
咬住,再次成为这场决战的关键词。
第 17枪,杨倩打出 10.0环,与加拉希娜并列第一。
第 18枪,杨倩打出 10.6环,与加拉希娜相差 0.2环。
第 19枪,杨倩打出 10.6环,与加拉希娜相差 0.3环。
……
最后一枪,最终决战。加拉希娜率先击发,打出了一个离谱的 8.9环,观众的喧哗对杨倩造成了一定
的影响,她打出一发 9.8环,但这已经足够锁定金牌。
夺冠之后,杨倩的表情仍然没有太大的变化,反而是拿到季军的瑞士选手克里斯滕在恣意庆祝。颁奖
仪式上,中国姑娘在口罩后面露出笑意,还面对镜头比了一个大大的“心”。
“我其实也并没有大家看到的这么冷静,在资格赛、包括决赛当中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情、心态,
通过一些心理暗示,告诉自己,慢慢去调整,平复自己紧张的心情。”杨倩说。
在上届里约奥运会之后,中国射击队就针对决赛冲金成功率不高的问题强化训练。在每次队内赛和选
拔赛中,观众席都尽可能制造各种噪音,让选手们适应混乱的局面。在东京奥运会选拔赛上,观众席甚至
敲起了鼓。
杨倩的教练王炼说:“平时的决赛模拟做得非常多,奥运会更多地还是要靠决赛拿成绩,都要奔着金
牌来,所以针对上一届的情况,这届做了很多方面的提高,今天把决赛训练的成果体现出来了。”
首金属于射击,首金属于中国!
(选自《新华网》2021 年 8 月 8 日,有删改)
9.(3 分)下列各项,属于【乙】文所用新闻体裁的一项是( )
A.新闻特写 B.新闻评论 C.消息
10.(4 分)【乙】文中,记者采访了杨倩和她的教练王炼。假如你是记者,根据文中的回答,联系上下文,
写出当时采访提出的问题。
记者:“(1) ”
杨倩:“我其实也并没有大家看到的这么冷静,在资格赛、包括决赛当中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情、心态,
通过一些心理暗示,告诉自己,慢慢去调整,平复自己紧张的心情。”
记者:“(2) ”
王炼:“平时的决赛模拟做得非常多,奥运会更多地还是要靠决赛拿成绩,都要奔着金牌来,所以针对上一
届的情况,这届做了很多方面的提高,今天把决赛训练的成果体现出来了。”
11.(4 分)学校公众号计划推出一期以“中国力量”为主题的专刊,小编们想转载【甲】【乙】两文中的一篇。
你主张转载哪篇?请结合两文的体裁、内容,简要阐述你的理由。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22 分)
桂鑫
①那天,看着手中那件桂鑫寄来的棉大衣,这位号称铁汉的将军落下了眼泪,往事如电影画面一般在
眼前闪过……
②张初欣认识桂鑫在 40多年前,那时张初欣是炊事班的一名炊事员。桂鑫不是军人,负责给部队烧锅
炉,听说是部队为了照顾他,让他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解决吃饭问题。锅炉房和炊事班一墙之隔,张初
欣和桂鑫经常见面,但一开始并不熟悉。一天晚上,点完名后,张初欣突然想起明天早饭有人员变化,可
能准备的菜有些不够,于是就准备去菜窖取菜。在炊事班的门口,张初欣见一个黑影一晃而过,向锅炉房
跑去。张初欣警觉地迅速跟了过去,到了锅炉房发现桂鑫正从兜里掏出馒头向一个布袋子里装。张初欣立
刻明白了,训斥了桂鑫一顿,本想让他把馒头放回炊事班,可一看,馒头上排列的煤灰染成的手指印,也
只好作罢。
③从此,张初欣常常领略到桂鑫的“厉害” 。今天拿个馒头,明天拿个鸡蛋……隔三岔五就要到炊事班
顺点东西走。张初欣多次找到连长反映问题,连长总是嘿嘿一笑,永远都是先问拿了什么,然后自己掏钱
给补上。时间久了,张初欣反而不好意思再说什么。张初欣不理解,连长为什么对桂鑫这样纵容。
④日子过得很快,几年后张初欣当了连长。老连长临走前,特意把他叫到办公室,给他讲了桂鑫爹的
故事。上世纪 60年代,响应国家号召,一支部队来到了荒凉的西北高原,开始国防尖端工程的建设。部队
进驻后,由于要建设大型项目,必须整村搬迁。离开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对村民不是一件小事,尤其是
很多村民的祖坟面临迁移,思想工作不好做。桂鑫爹是村长,为了支持部队工作,他在祖坟前磕了三个头,
在自己的老屋前抓了一捧土,没给部队提任何要求,成为第一个完成迁移的人。原本 6个月的迁移期,3个
月就全部完成了。部队的同志都很佩服也很感激老村长,不少部队领导和老村长成了莫逆之交。老村长去
世后,留下了唯一的儿子桂鑫。照顾好桂鑫是部队领导共同的心愿。
⑤“咱不能让乡亲们寒心,更不能辜负老村长对部队的恩情,那是咱的传统,咱的……”多少年后,老连
长的话在张初欣的脑海里依旧清晰如初。在不断的交往中,张初欣越发不明白,桂鑫没有妻子和孩子,自
己可以在单位吃饭,他为什么还要拿馒头和菜?如果是为了钱,锅炉房的暖气片、煤可比那点菜值钱。可
桂鑫从未在上面动心思。
⑥一天,张初欣看到桂鑫口袋里鼓鼓囊囊的往外走,知道他又夹带了东西,就悄悄跟着他回了村。桂
鑫进村后就快步走进一个有些破败的小院,几个脸上已说不清是什么颜色的小孩子,迅速将桂鑫围了起来,
狼吞虎咽地将桂鑫带的馒头一扫而光。张初欣一下子全明白了,鼻子一酸,悄悄离开了小院。从那以后,
炊事班总会在笼屉上留下几个馒头和一份菜。这是张初欣和连里几个老党员一同发起的,大家一起出钱,
让炊事班每天为桂鑫留一份能带走的热饭。
⑦那年冬天,特别冷。桂鑫那件从不离身的军大衣突然不见了。看着他冻得有些发抖的身体,张初欣
知道,桂鑫一准是把自己的大衣给了孩子。于是他就将爱人给自己买的一件棉大衣给了桂鑫。结果爱人不
理解,两个人因此还吵了一架。
⑧后来,张初欣由于工作原因调往很多地方,但无论到哪里,他总是时不时给桂鑫寄点钱和东西。记
不清是哪一年,寄给桂鑫的钱开始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还时不时有野生蘑菇、粉条等特产寄来。张初欣
把电话打过去,才知道村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吃不上饭的日子一去不返,很多人还住进了
小楼、有了汽车。
⑨老将军不顾身体不适,不顾工作人员和家人的劝阻,一定要回村里看一眼。在村头下车后,张初欣
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本的土路不在了,高大的木质牌楼上金灿灿的大字格外耀眼。整洁的柏油路
两侧,一栋栋小楼交相呼应甚是壮观,不少小楼的旁边还停着汽车。
(10)现任的村长叫赵新民,是福利院长大的孩子。见到张初欣的第一句话就是:“张叔叔,我也是从
小吃着桂鑫叔从部队拿来的馒头长大的。”张初欣笑得格外开心。“这些年国家精准扶贫,大家的日子都好过
了。桂鑫叔带头搞大棚种植,成了致富带头人。他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那时候咱们穷,对部队亏欠的太
多,你们都是部队粮食养大的,不能干对不起部队的事。”村长的介绍让不少人动容。
(11)“桂鑫叔去世前,非常想见你一面,可怕耽误你的工作,一直不让我们和你联系。他一直对那件
让你和嫂子吵架的棉大衣耿耿于怀,一定让我们寄给你一件,说是留个念想。”无声的泪水不知什么时候已
经从将军刚毅的面庞上悄悄流过。“桂鑫叔把自己的大棚和几十万积蓄都捐给了福利院。正如他说的,咱过
去穷怕了,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这么好,咱们过上了好日子,得知道报恩。”村长一边擦拭着脸上的泪,一
边断断续续说着。
(12)看到乡亲们红火的日子和幸福的脸庞,老将军感受到一名共产党人的自豪。
12.(3 分)文章先后叙写了桂鑫所做的(1) 、(2) 、(3) 三件善事,
既突出地表现了桂鑫的性格特征,同时也体现出了党和国家富民政策的优越性。
13.(4 分)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14.(4 分)结合语境,品析⑥段加点词语。
从那以后,炊事班总会在笼屉上留下几个馒头和一份菜。
15.(4 分)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桂鑫的性格。
16.(4 分)选文多次写到“棉大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7.(3 分)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选文开头采用倒叙,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
B.第②段加点词“训斥”,生动地写出了张初欣发现桂鑫偷拿馒头时的愤怒,刻画了他斤斤计较的性格
特点。
C.第⑨段画线句为景物描写,表明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下,村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D.第(1)段中两次写 “泪”:将军因怀念桂鑫而流泪,村长是因对党和国家心怀感激而流泪。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8 分)
先恭王①性刚直。当时誉②鄂文端公③相业,先王颇不以为然,曰:“居相位者,当有相度,西林偏袒乡
党,非持平天下之道也!”素喜刘文正、裘文达、曹文恪④诸公,每训梿⑤必以诸城⑥为式⑦。文恪薨,王亲临
其丧。壬戌冬,路过三河旅店,见壁有文达诗,挑灯属和⑧,涔然泪下,其真挚也如此。又善料事。甲午秋,
王伦叛于寿张,率党北上,围临清,势甚汹恶。王笑曰:“贼不西走大名,南下淮、扬,而屯兵于坚城之下,
此自败之道也。”逾旬,果为舒文襄公所灭。
(节选自《啸亭续录》,有删改)
【注释】①恭王:名永恩,谥号恭,清代宗室大臣。②誉:称颂,赞美。③鄂文端公:鄂尔泰,别号西林。
④刘文正、裘文达、曹文恪:均为清代贤士、名臣。⑤梿:恭王永恩之子。⑥诸城:刘文正是山东诸城人,
此处以诸城代指刘文正。⑦式:标准,榜样。⑧属(zhǔ)和:作诗与别人唱和。
18.(2 分)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素喜刘文正、裘文达、曹文恪诸公 素:
(2)率党北上 率:
19.(2 分)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屯兵于坚城之下,此自败之道也。
20.(4 分)请结合原文分析,恭王永恩具有怎样的品格与才能。
三、作文(共 50 分)
2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风雨中,与好友携手并进的时刻,总让人难以忘怀;节日里,与亲人倾诉衷肠的时刻,总令人记忆犹
新;课堂上,与老师对答如流的时刻,总令人刻骨铭心……生活中,那些充满温暖的章节,散落在记忆的
深处,只要我们细心采撷,那些美好的日子,就会连成一片,熠熠生辉……
请以“那段 的时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把文题补充完整,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内容具体,写出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出现
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不少于 6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