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7 20:4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 引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 帮助学生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理解文意。
3. 赏析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学习其精妙的写景手法。
4. 体会作者表达的复杂情感,感受其豁达乐观的 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中。
作者简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bǎi)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准字音、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要,打算。
睡觉。
共同,一起。
考虑,想到。
高兴的样子。
介词,在。
院子里。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段层精解】叙事,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和“夜游”的起因,为下文张本。虽短短三句,却起伏跌宕,蕴含微妙。
省略句
省略句
状语后置
读懂文意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ɡ)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大概是。
判断句
【段层精解】重在写景,作者仅用18个字,就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核心知识:景物特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段层精解】议论抒怀,惋惜无人赏月,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核心知识:“闲人”中的情感)
理清路思路
本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六要素分别是什么?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尽量用文中词语概括)
欣然起行
寻张怀民
步于中庭
漫步赏月
发出感慨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承天寺中庭
“我”和张怀民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找出相应的句子
研表达方式
记叙
描写
抒情
叙 ( )之事
写 ( )之景
抒 ( )之情
夜游
月色
闲人
1.本文写“月色之美”的句子有哪些?写出了月亮的哪些特点?
2.苏轼用了什么手法把月亮写得如此富有神韵 和诗意?
品“月色之美”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入户”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皎洁、清澈
透明、优美
请自选角度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写景之妙。
【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院中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月色的澄澈明净,表达了作者对月色的喜爱之情,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宁静、愉悦。
明确角度
分析景物特点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中的景物特点或创设的意境
点明情感
字词:赏析富有表现力的字词
写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感官角度、视角角度、顺序角度
结合全文或者景物特点,点明作者表达的情感
【示例二】“空明”“交横”,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皎洁明澈,表达了作者对月色的喜爱之情,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宁静、愉悦。
【示例三】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用竹柏的影子衬托出月光的澄澈明亮,表达了作者对月色的喜爱之情,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宁静、愉悦。
示例四: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营造了空澄明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探究心境
苏轼那天赏月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有无变化?你是从哪些句中读出来的?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高兴
念无与为乐者 孤独
怀民亦未寝 惊喜
相与步于中庭 悠闲平静
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愉悦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感慨万千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元丰二年(1079年),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的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本文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背景链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答案】①作者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②“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又颇有自许的意味,表现出在逆境中自解自适的达观的生活态度。
悟“闲之情”
苏轼的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从政40年被贬30年,当过官耕过田。他的足迹从西边的凤翔到东边的登州,从北边的定州到南边的儋州,几乎遍及北宋的版图。“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两句出自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反映了他仕途坎坷,屡遭贬谪的经历。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练就了他乐观豁达的性格。著名作家林语堂曾经这样评价他:“他是一个无药可救的乐天派”。
他一生创造了200多个成语:
不合时宜、化为乌有、燕瘦环肥、含辛茹苦、牛刀小试、信手拈来、一刻千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生如梦、浓妆淡抹、河东狮吼……
拓展延伸
苏轼是唯一一位入选法国《世界报》“千年人物”的中国人。2000年,法国《世界报》对苏轼曾经这样评价:
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
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
被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林语堂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晚上总是没睡饱,你们可不要撞钟(3点-5点)打扰我睡觉了。)
贬官海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
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结合上面的拓展 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
具有闲情雅致、热爱生活、热爱美,懂得自我排遣、自我释放。
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处世态度,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谈 感 悟
1.在逆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丰富自己的人生,让逆境成为塑造完美人格的雕塑家。
2.只要心中有景,何处不是花香满径?
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著名的文学家,字______,号______,“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我们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文集》
苏轼
北宋
子瞻
东坡居士
随 堂 测
【根据提示默写】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月光清澈透明、竹柏倒影清丽淡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含蓄地表达对“忙人”的鄙夷和讽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6分)
【甲】《记承天寺夜游》全文
【乙】 东 坡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①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③曳杖声。
[注]①野人:乡野之民,农夫。②荦(luò)确:怪石嶙峋的样子,或者坚硬的样子。③铿(kēnɡ)然:声音响亮的样子。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_____
(2)怀民亦未寝 寝:____________
(3)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____
(4)自爱铿然曳杖声 自:____________
考虑,想到
睡觉
共同,一起
代词,自己
2.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3.《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月光具有“________ ”的特点,《东坡》中的月光具有“ ______”的特点。(用原文中的字词填空)(2分)
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入”1分,“欣然”1分,句意1分)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空明”1分,“交横”1分,句意1分)
空明

4.【甲】文【乙】诗都写于元丰六年,请你结合苏轼此时的境遇分析其作品中透露出来的心境。(4分)
【答案】遭到贬谪的苏轼仕途受挫,心中既有贬谪的悲凉,又有月下漫步、化险为乐、视险如夷的积极心态,种种难言的情感尽在其中。(“贬谪悲凉”“积极心态”各2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