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学与练】第一次月考试题(二)(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pdf原卷版+pdf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学与练】第一次月考试题(二)(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pdf原卷版+pdf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7-09 08:42:56

文档简介

第一次月考试题(二)
时间:90 分钟
分值:100 分
(考试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1 第一章和第二章)
一、单选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
1.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内环境化学成分稳定的主要调节机制是激素调节
B.血浆、尿液、组织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C.内环境的稳态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存在着类似的调节机制
D.体温调节、渗透压平衡的调节、血压稳定的调节中枢都位于下丘脑
【答案】C
【详解】A、人体内环境化学成分稳定的主要调节机制是依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机制,
A 错误;
B、尿液不属于内环境的稳态范畴,B 错误;
C、内环境的稳态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存在着类似的调节机制,如反馈调节,C 正确;
D、血压稳定的调节中枢在延髓,D 错误。
故选 C。
2.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有很多,下列不是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的是( )
A.支持、保护神经细胞
B.营养和修复神经细胞
C.产生神经纤维
D.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
【答案】C
【详解】神经胶质细胞是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的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
在外周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故选 C。
3.短跑比赛中,运动员在发令枪响后 0.1 秒以内起跑将被判定为抢跑。这一标准是国际田径联合会基于
正常人的听觉反应速度极限设立的。以下因素中与反应速度无关的是( )
A.运动员的训练水平
B.运动员的精神状态
C.神经递质的种类
D.中枢兴奋剂的使用
【答案】C
【详解】短跑比赛是运动员经后天训练学习习得的,属于条件反射,该过程中,从运动员听到枪响到作出
起跑反应,信号的传导需要经过耳(感受器)、传入神经(听觉神经)、神经中枢(大脑皮层—脊髓)、传出
神经、效应器(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等结构,在此过程中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运动员的精神状态以
及中枢兴奋剂的使用都会影响此反射过程,影响反应速度,但神经递质种类只影响是否产生兴奋,不影响
反应速度。C 符合题意。
故选 C。
4.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2 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只有淋巴液
B.某人长期摄入蛋白质过少,会引起丙液增多
C.甲液成分与乙液、丙液成分相比,含蛋白质较多
D.甲液中的 O2浓度比丙液中高
【答案】A
【分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相互关系:血浆成分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生成组织液,组织液中大
部分又透过毛细血管壁从毛细血管的静脉端回流入血,小部分组织液流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这就是说,
淋巴来源于组织液,组织液来源于血浆。1 是毛细血管,2 是毛细淋巴管,3 是组织细胞。
【详解】A、图中 2 结构末端封闭,是毛细淋巴管,2 的细胞是指毛细淋巴管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为淋巴液
和组织液,A 错误;
B、甲液为血浆,乙液为淋巴液,丙液为组织液,某人长期摄入蛋白质过少,会造成血浆渗透压下降,此时
血浆中的水分会大量流入组织液,造成组织水肿,即组织液增多,B 正确;
C、血浆和组织液、淋巴液的主要区别在于蛋白质含量不同,血浆中含蛋白质较多,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
白质含量较少,C 正确;
D、氧气由血浆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中,又因为氧气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故血浆中的 O2 浓度比组
织液中高,D 正确。
故选 A。
5.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某同学在公开演讲时,由于过度紧
张,导致手足发凉,此时( )
A.交感神经的作用加强,引起皮肤血管收缩
B.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加强,引起皮肤血管舒张
C.交感神经的作用减弱,引起皮肤血管舒张
D.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减弱,引起皮肤血管收缩
【答案】A
【详解】交感神经是动物体内的“应急性神经”,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其活动加强,可引起心跳加快加强、皮
肤血管收缩等,皮肤血管收缩导致皮肤的血流量低,出现手足发凉现象。
故选 A。
6.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排泄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B.接受抗原刺激后 B 细胞增殖和分化属于稳态失衡
C.内环境中的血浆、淋巴、组织液等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答案】D
【详解】A、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
状态叫做稳态,消化、呼吸、循环、排泄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与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A 错误;
B、接受抗原刺激后 B 细胞增殖和分化属于体液免疫的范畴,是免疫系统正在发挥防卫功能,不属于稳态失
衡,B 错误;
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健康人的内环境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可见,内环境中的血浆、
淋巴、组织液等成分稳定时,机体不一定达到稳态,C 错误;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D 正确。
故选 D。
7.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无关的生理过程是( )
A.神经递质的合成与分解 B.线粒体的有氧呼吸
C.受体的识别作用 D.不同细胞膜的相互融合
【答案】D
【详解】A、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故会涉及神经递质的合成与分解,A 正确;
B、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胞吐,需要线粒体经有氧呼吸提供能量,B 正确;
C、神经递质传递信息时需要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C 正确;
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不涉及不同细胞膜的相互融合,神经递质的释放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D 错误。
故选 D。
8.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结构基础是突触,突触的结构包括
A.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B.突触小体、突触间隙、突触前膜
C.突触前膜、突触小体、突触小泡 D.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突触后膜
【答案】A
【详解】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故选 A。
9.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人吃酸性食品会导致体内的 pH 明显降低
②每个人的体温在一天中是保持不变的
③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温度、pH、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
④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内环境稳态的形成和维持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③
【答案】B
【详解】①体内有缓存物质,人吃酸性食品,体内的 pH 不会明显降低,①错误;
②体温会有波动,处于动态平衡,②错误;
③内环境稳态包括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和理化性质(温度、pH、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③错误;
④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内环境稳态的形成和维持,④正确,综上所述 B 正确。
故选 B。
10.研究发现运动能够促进一种名为脑源性神经因子(BDNF)蛋白质的分泌,它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可
促进神经元生长。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神经元上的轴突和树突有利于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
B.BDNF 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后促进神经元的生长
C.BDNF 有利于大脑中枢神经结构的维持和改善
D.规律且适量的运动有利于大脑产生有益变化
【答案】B
【分析】分析题文信息:运动能够促进一种脑源性神经因子( BDNF)的蛋白质的分泌,它与细胞膜上受
体结合后可以促进神经元生长,该过程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详解】A、神经细胞上的轴突和树突增大了细胞膜表面积,有利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A 正确;
B、根据题意可知,BDNF 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促进神经元的生长,BDNF 不进入细胞,B 错误;
C、BDNF 可促进神经元生长,有利于大脑中枢神经结构的维持和改善,C 正确;
D、根据题意可知“运动能够促进脑源性神经因子(BDNF)蛋白质的分泌,BDNF 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可
促进神经元生长”,因此规律且适量的运动可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大脑产生有益
变化,D 正确。
故选 B。
11.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突触前膜会释放( )
A.突触小泡 B.神经递质
C.蛋白质 D.抗体
【答案】B
【详解】当兴奋传到突触小体,突触前膜会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ACD 错误,B 正确。
故选 B。
12.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
B.H2O2酶、激素、H2O
C.Ca2+、载体
D.Na+、HPO 2-4 、葡萄糖、氨基酸、尿素
【答案】D
【详解】A、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A 错误;
B、H2O2 酶属于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 错误;
C、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成分,C 错误;
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尿素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中,都是内环境的成分,D 正确。
故选 D。
13.图Ⅰ为某动物轴突上的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图Ⅱ为轴突上某位点随时间变化的电位变化图。下列有关
叙述正确的是( )
A.图Ⅰ和图Ⅱ中动作电位的传导方向均为从左到右
B.图Ⅰ中轴突膜上的点处于 b 状态时,膜内 K+浓度高于膜外
C.图Ⅰ中 a、c 点之间的轴突膜上的点正处于图Ⅱ中的 1-3 过程
D.图Ⅰ中 c、d 点之间的轴突膜,膜内 Na+大量涌入膜外,该过程不消耗能量
【答案】B
【详解】A、I 图中显示了动作电位的传导方向,而 II 图为轴突上某一位点的电位随时间变化图,不能判断
动作电位的传导方向,A 错误;
B、图Ⅰ中轴突膜上的点处于 b 状态时,正在恢复静息电位,此时膜内 K+浓度高于膜外,B 正确;
C、从图像看,I、II 两图中电位变化过程是相反的,故甲图中处于 a、c 点之间的轴突膜上的点的电位变化
是由静息电位变动作电位的过程,与图乙中 4-5 过程的电位变化相同,C 错误;
D、甲图 c、d 之间的轴突膜,Na 通道大量开放,形成动作电位,此时钠离子内流,即从膜外进入膜内,方
式为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D 错误。
故选 B。
14.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 a 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的过程与高尔基体无关
C.①中内容物使 b 兴奋时,兴奋处膜内为正电位
D.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答案】B
【分析】图示为突触结构模式图,①为突触小泡,②突触间隙,③为突触后膜。①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
质,其释放至②突触间隙中是通过胞吐作用,依赖突触前膜的流动性。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
于③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详解】A、当兴奋传到 a 轴突末梢时,在突触的前膜处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突触小泡①内的
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是胞吐,需要消耗能量,所以在这个信息传递过程中需要能量,A 正确;
B、内容物为神经递质,其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是胞吐,依赖于高尔基体的分泌,B 错误;
C、神经递质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b,若引起突触后膜兴奋,则突触后膜的电位就由原来的外正内负转
变为外负内正,所以 b 兴奋处膜内为正电位,C 正确;
D、②为突触间隙,此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依赖①突触小泡释放的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释放到
突触间隙后,会与突触后膜的神经递质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D 正确。
故选 B。
15.突触是指突触前神经元与突触后神经元相接触的结构。用相同的电刺激强度刺激突触 a 和突触 b 的突
触前神经元,通过微电极分别测量突触前、后两神经元的膜电位,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A.突触 a 的突触前神经元和突触后神经元都因为 Na+内流而产生了动作电位
B.突触 b 的突触前神经元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使突触后神经元不产生动作电位
C.突触 a、b 的突触前神经纤维上兴奋部位最终都因为 K+外流而恢复为膜内外电势差为零的静息电位
D.突触 a、b 的突触后神经元都有可能是另一个突触的突触前神经元
【答案】D
【分析】依题意分析,用一定强度的电刺激刺激突触 a 和突触 b 的突触前神经元,突触前神经元的膜电位
发生了改变,产生了动作电位,而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的膜电位变化不同,突触 a 处突触后神经元的膜电位
上升,而突触 b 处的突触后神经元的膜电位反而进一步下降,说明两者的神经递质对突触后神经的膜电位
影响是不一样的。
【详解】A、由曲线可知,突触 a 的突触后神经元并未产生动作电位,A 错误;
B、神经递质不进入突触后膜,B 错误;
C、突触 a、b 的突触前神经纤维上兴奋部位最终都因为 K+外流而恢复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C 错误;
D、突触 a、b 的突触后神经元都有可能是下一个突触的突触前神经元,D 正确。
故选 D。
二、多选题(每题 3 分,漏选得 1 分,多选或错选得 0 分)
16.神经细胞 A 释放多巴胺会导致神经细胞 B 产生兴奋,A 细胞膜上的多巴胺运载体可以把发挥作用后的
多巴胺运回细胞 A。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干扰 A、B 细胞间的兴奋传递(如图)。下列有
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的形成与细胞内高尔基体有关
B.药物会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的作用时间缩短
C.多巴胺与②结合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D.①释放多巴胺共穿过 1 层膜
【答案】BCD
【分析】神经细胞 A 与神经细胞 B 之间相互联系的结构成为突触,图中①表示突触小泡,其内的神经递质
的释放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②表示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且神经递质的释放只能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释放
作用于突触后膜。
【详解】A、图中①表示突触小泡,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A 正确;
B、细胞膜上的多巴胺运载体可以把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运回细胞,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
使多巴胺的作用时间延长,B 错误;
C、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不体现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C 错误;
D、①突触小泡释放多巴胺通过胞吐的运输方式,穿过 0 层膜,D 错误。
故选 BCD。
17.以下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及理化性质处于绝对稳定的状态
B.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C.目前认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D.即使外界环境发生剧变,人体也一定能保持稳态的平衡
【答案】AD
【详解】A、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和成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A 错误;
B、人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B 正确;
C、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C 正确;
D、人维持稳态的条件能力是有一定限度,当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
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引起细胞代谢紊乱,D 错误。
故选 AD。
18.科研人员给予突触 a 和突触 b 的突触前神经元以相同的电刺激,通过微电极分别测量突触前、后两神
经元的膜电位,结果如下图。据此判断不正确的是( )
A.此类神经元静息状态下膜内电位比膜外低约 70mV,与 Na+外流有关
B.突触 a 和 b 分别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原因是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种类不同
C.神经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作用后即失活或者被回收,此特点与酶相似
D.此神经冲动的传递过程经历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该过 不消耗能量
【答案】ACD
【详解】A、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由图可知膜内电位比膜外低约 70mV,静息电位的形成与
钾离子外流有关,A 错误;
B、由图可知,突触 a 和 b 都没有形成动作电位,且 b 为抑制性突触,因为 b 的突触后神经元可能出现了阴
离子内流导致静息电位的绝对值更大;a 为兴奋性突触,突触 ab 表现的不同可能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种
类有关,B 正确;
C、神经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作用后即失活或者被回收,该特征保证了神经调节的准确性,此特点与酶不
同,C 错误;
D、兴奋在突触间传递过程中需要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且需要消耗能量,D 错误。
故选 ACD。
19.如下图表示人体内淋巴液和另外三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A.丙与乙之间的关系不存在
B.如果甲与乙之间的水分交换失去平衡,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
C.淋巴液不仅可以调节甲与乙之间的水分平衡,而且能够将甲中少量的蛋白质运回乙
D.图中丙的细胞 CO2浓度一定最高
【答案】AD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乙为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则丙是血细胞细胞内液,丙与乙两者可
以进行交换,故存在丙与乙之间的关系,A 错误;
B、若甲与乙间的水分交换失去平衡,如血浆渗透进入组织液的增多,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B 正确;
C、淋巴不仅可以调节甲与乙之间的水分平衡,而且能够将甲中少量的蛋白质运回乙,维持组织液的渗透压
的稳定,C 正确;
D、根据分析可知,丙是血细胞细胞内液,若丙是成熟红细胞细胞内液,由于成熟红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不产
生 CO2,所以它的 CO2 浓度低于血浆 CO2 浓度,D 错误。
故选 AD。
20.下列关于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等部分构成
C.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的数量是神经胶质细胞的 10—50 倍
D.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一起,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答案】ABD
【详解】A、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A 正确;
B、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构成,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B 正确;
C、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有助于神经元电活动的正常进行,其数量是神经元数量的 10~50
倍,C 错误;
D、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一起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
功能,D 正确。
故选 ABD。
三、综合题(共 55 分)
21.(除第 2 问,其他每空 1 分,共 6 分)下图表示内环境各成分及其与细胞间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内环境也叫做 ,其中A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 的含量有关,它在成分上与B的主要区别是 。
(2)我国前几年发现多例头部浮肿的“大头娃娃”,他们的主食是蛋白质含量极低的劣质奶粉。导致其头部浮
肿的主要原因是 。
(3)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调节网络。
【答案】(1) 细胞外液 蛋白质和无机盐 A(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分子
(2)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低于组织液渗透压,造成组织水肿
(3)神经—体液—免疫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分析可知,A 是血浆,B 是组织液,
C 是淋巴(液),D 是消化系统,E 是泌尿系统。
【详解】(1)内环境也叫作细胞外液,主要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A 是血浆,血浆渗透压
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血浆与 B 组织液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A(血浆)中含有较多
的蛋白质分子。
(2)我国前几年发现多例头部浮肿的“大头娃娃”,他们的主食是蛋白质含量极低的劣质奶粉,导致其头部
浮肿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低于组织液渗透压,造成组织水肿。
(3)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22.(每空 2 分,共 12 分)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减少,会引起图中⑥ 中的液体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组
织水肿。
(2)图中④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 和 的含量有关,③处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 。
(3)人体[⑤]红细胞中运输的 O2最终被[⑦]组织细胞利用,共穿过 层膜结构。
(4)某人喝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 pH 明显下降,原因是图中④内存在着 物质。
【答案】 组织液 无机盐 蛋白质 血浆和组织液 6 酸碱缓冲
【分析】识图分析可知,图中,①是淋巴,②是毛细淋巴管壁,③是毛细血管壁,④是血浆,⑤红细胞,
⑥组织液,⑦是细胞内液。
【详解】(1)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减少,使⑥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吸水,引起组织水肿。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④是血浆,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③是毛细血管
壁,其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
(3)红细胞内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要穿过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细胞(2 层膜)、组织细胞膜、线粒体膜
(2 层膜)共 6 层膜。
(4)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中 pH 明显下降,因细胞外液中含有酸碱缓冲物质,食用酸性
物质后,可与缓冲物质中的碱性物质反应,从而使 PH 值基本不变。
23.(除第 3 问,第 6 问 2 分,其他 1 分。共 11 分)左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图,
下图为人体某组织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中虚线内物质构成的环境称为 ,其中 A 代表 。
(2)填写左图中 D、E 系统的名称:D ;E 。
(3)当人接触过敏原会出现局部组织水肿现象,请从渗透压变化角度解释出现水肿的原因 。
(4)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 和 保持相对稳定。
(5)④中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的含量有关。
(6)如果图为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④⑥⑦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是 处。
【答案】(1) 内环境(细胞外液) 血浆
(2)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3)过敏原会刺激相关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到组织液,使得
组织液渗透压大于血浆渗透压
(4) 组成成分 理化性质
(5)无机盐、蛋白质
(6)⑦
【分析】1、分析左图:图示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分析可知,A 是血浆,B 是组织
液,C 是淋巴,D 是消化系统,E 是泌尿系统。
2、分析右图:①表示淋巴液,②表示毛细淋巴管,③红细胞,④表示血浆,⑤表示毛细血管,⑥表示组
织液,⑦表示组织细胞。
(1)虚线内 A、B、C 分别是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总称为内环境。
(2)由图可知营养物质需要通过 D 进入血液循环,所以 D 是消化系统;尿素、尿酸、水等通过 E 系统排出体
外,所以 E 是泌尿系统。
(3)当人接触过敏原会出现局部组织水肿现象,原因是过敏原会刺激相关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
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到组织液,使得组织液渗透压大于血浆渗透压,组织液吸水,使得局部
组织出现水肿现象。
(4)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组成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5)④表示血浆,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与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6)④表示血浆,⑥表示组织液,⑦表示组织细胞,二氧化碳的运输方式属于自由扩散,由高浓度向低浓度
运输,二氧化碳在组织细胞中产生,故⑦组织细胞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
24、(每空 2 分,共 14 分)甲图为乙图 4 处的局部放大图,丙图中的 A 和 B 为乙图 2 中某段结构的两种状
态。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 1 处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后,兴奋在 2 中的传导是 向的。神经元处于 A 状态时,细胞内外 K+
和 Na+的分布特征是 。从离子流动角度看,B 状态下电位的形成是 的结果,此电位的大小
(填“会”或“不会”)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2)在乙图所示的反射过程中,甲图中的 c 和 d 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导致结构 5 。结构 5 和 共
同构成反射弧的效应器。
(3)人体在受到图乙所示刺激后,若有意控制,在能够忍受的范围内可以不发生缩手动作,由此可说明
(神经调节特点)。
【答案】(1) 单 细胞外 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 细胞膜对 Na+的通透性增强,Na+内流
不会
(2) 收缩 传出神经末梢
(3)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分析】甲图是突触结构,a 为突触小泡,b 为细胞膜,c 为神经递质,d 为突触后膜;乙图为缩手发射,其
中 1 为感受器,2 为传入神经,3 为神经中枢,4 为传出神经,5 为骨骼肌;丙图中 A 为静息电位,B 的右
侧为动作电位。
【详解】(1)当 1(感受器)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后,由于是发生在人体内的反射,所以兴奋在 2(传入神
经)中的传导是单向的。神经元处于 A 状态(静息电位)时,由于钠钾泵的存在,细胞内外 K+和 Na+的分
布特征是细胞外 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B 状态的神经元处于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形成与细胞膜
对 Na+的通透性增强,Na+内流有关,此电位的大小与钠离子浓度有关,不会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2)乙图所示的反射为缩手反射,甲图中的 c(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导致结构 5
(骨骼肌)收缩。反射弧的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
(3)由于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所以人体在受到图乙所示的刺激后,若有意
控制,在能够忍受的范围内可以不发生缩手动作。
25.(每空 2 分,共 12 分)阿尔茨海默病(AD,俗称“老年痴呆”)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研究表明,AD 病人的神经细胞外 β 淀粉样蛋白(Aβ)沉积,这种物质的沉积会损坏周围神经细胞膜和线粒
体膜,导致神经细胞的损伤。下图表示两类神经元及突触的差异,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神经冲动由图中 A 点传到 D 点的过程中,B 处兴奋时膜内的电位变化为 ,C 处发生的信号
转换是 。
(2)研究发现,病变个体中 Aβ 的沉积使突触小体中线粒体损伤,引起乙酰胆碱(一种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
放量 ,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速率 ,病人表现出记忆障碍。
(3)乙酰胆碱与位于 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后,会立即被乙酰胆碱酯酶催化水解,其生理意义
是 。
【答案】(1) 由负变正 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
(2) 下降(减少) 减低
(3) 突触后膜 提高神经调节的准确性
【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
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
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题图分析:A 表示细胞体、B 表示轴突、C 表示突触前膜,D 表示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上的点.AD 病人的
神经细胞外 β 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后,会损伤周围的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和线粒体膜,导致神经细胞受损,
不能正常传导兴奋而发病。
【详解】(1)在神经冲动由图中 A 点传到 D 点的过程中,B 处兴奋时,产生动作电位,此时膜内发生由负
电位向正电位的转化,C 为突触小体,其上有突触前膜,兴奋在突触前膜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
信号。
(2)研究发现,病变个体中 Aβ 的沉积使突触小体中线粒体损伤,而突触前膜中神经递质的合成过程需要
消耗能量,其释放方式是胞吐过程,胞吐过程需要消耗能量,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受损后产
生的 ATP 减少,进而会引起乙酰胆碱(一种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量减少,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
速率下降,病人表现出记忆障碍。
(3)乙酰胆碱与位于突触后膜 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后,会立即被乙酰胆碱酯酶催化水解,进而避免了神经
递质持续起作用,实现了神经调节的准确性和即时性。第一次月考试题(二)
时间:90 分钟
分值:100 分
(考试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1 第一章和第二章)
一、单选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
1.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内环境化学成分稳定的主要调节机制是激素调节
B.血浆、尿液、组织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C.内环境的稳态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存在着类似的调节机制
D.体温调节、渗透压平衡的调节、血压稳定的调节中枢都位于下丘脑
2.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有很多,下列不是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的是( )
A.支持、保护神经细胞
B.营养和修复神经细胞
C.产生神经纤维
D.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
3.短跑比赛中,运动员在发令枪响后 0.1 秒以内起跑将被判定为抢跑。这一标准是国际田径联合会基于
正常人的听觉反应速度极限设立的。以下因素中与反应速度无关的是( )
A.运动员的训练水平
B.运动员的精神状态
C.神经递质的种类
D.中枢兴奋剂的使用
4.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2 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只有淋巴液
B.某人长期摄入蛋白质过少,会引起丙液增多
C.甲液成分与乙液、丙液成分相比,含蛋白质较多
D.甲液中的 O2浓度比丙液中高
5.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某同学在公开演讲时,由于过度紧
张,导致手足发凉,此时( )
A.交感神经的作用加强,引起皮肤血管收缩
B.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加强,引起皮肤血管舒张
C.交感神经的作用减弱,引起皮肤血管舒张
D.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减弱,引起皮肤血管收缩
6.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排泄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B.接受抗原刺激后 B 细胞增殖和分化属于稳态失衡
C.内环境中的血浆、淋巴、组织液等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7.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无关的生理过程是( )
A.神经递质的合成与分解 B.线粒体的有氧呼吸
C.受体的识别作用 D.不同细胞膜的相互融合
8.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结构基础是突触,突触的结构包括
A.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B.突触小体、突触间隙、突触前膜
C.突触前膜、突触小体、突触小泡 D.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突触后膜
9.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人吃酸性食品会导致体内的 pH 明显降低
②每个人的体温在一天中是保持不变的
③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温度、pH、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
④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内环境稳态的形成和维持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③
10.研究发现运动能够促进一种名为脑源性神经因子(BDNF)蛋白质的分泌,它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可
促进神经元生长。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神经元上的轴突和树突有利于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
B.BDNF 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后促进神经元的生长
C.BDNF 有利于大脑中枢神经结构的维持和改善
D.规律且适量的运动有利于大脑产生有益变化
11.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突触前膜会释放( )
A.突触小泡 B.神经递质
C.蛋白质 D.抗体
12.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
B.H2O2酶、激素、H2O
C.Ca2+、载体
D.Na+、HPO 2-4 、葡萄糖、氨基酸、尿素
13.图Ⅰ为某动物轴突上的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图Ⅱ为轴突上某位点随时间变化的电位变化图。下列有关
叙述正确的是( )
A.图Ⅰ和图Ⅱ中动作电位的传导方向均为从左到右
B.图Ⅰ中轴突膜上的点处于 b 状态时,膜内 K+浓度高于膜外
C.图Ⅰ中 a、c 点之间的轴突膜上的点正处于图Ⅱ中的 1-3 过程
D.图Ⅰ中 c、d 点之间的轴突膜,膜内 Na+大量涌入膜外,该过程不消耗能量
14.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 a 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的过程与高尔基体无关
C.①中内容物使 b 兴奋时,兴奋处膜内为正电位
D.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15.突触是指突触前神经元与突触后神经元相接触的结构。用相同的电刺激强度刺激突触 a 和突触 b 的突
触前神经元,通过微电极分别测量突触前、后两神经元的膜电位,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A.突触 a 的突触前神经元和突触后神经元都因为 Na+内流而产生了动作电位
B.突触 b 的突触前神经元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使突触后神经元不产生动作电位
C.突触 a、b 的突触前神经纤维上兴奋部位最终都因为 K+外流而恢复为膜内外电势差为零的静息电位
D.突触 a、b 的突触后神经元都有可能是另一个突触的突触前神经元
二、多选题(每题 3 分,漏选得 1 分,多选或错选得 0 分)
16.神经细胞 A 释放多巴胺会导致神经细胞 B 产生兴奋,A 细胞膜上的多巴胺运载体可以把发挥作用后的
多巴胺运回细胞 A。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干扰 A、B 细胞间的兴奋传递(如图)。下列有
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的形成与细胞内高尔基体有关
B.药物会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的作用时间缩短
C.多巴胺与②结合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D.①释放多巴胺共穿过 1 层膜
17.以下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及理化性质处于绝对稳定的状态
B.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C.目前认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D.即使外界环境发生剧变,人体也一定能保持稳态的平衡
18.科研人员给予突触 a 和突触 b 的突触前神经元以相同的电刺激,通过微电极分别测量突触前、后两神
经元的膜电位,结果如下图。据此判断不正确的是( )
A.此类神经元静息状态下膜内电位比膜外低约 70mV,与 Na+外流有关
B.突触 a 和 b 分别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原因是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种类不同
C.神经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作用后即失活或者被回收,此特点与酶相似
D.此神经冲动的传递过程经历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该过 不消耗能量
19.如下图表示人体内淋巴液和另外三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A.丙与乙之间的关系不存在
B.如果甲与乙之间的水分交换失去平衡,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
C.淋巴液不仅可以调节甲与乙之间的水分平衡,而且能够将甲中少量的蛋白质运回乙
D.图中丙的细胞 CO2浓度一定最高
20.下列关于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等部分构成
C.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的数量是神经胶质细胞的 10—50 倍
D.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一起,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三、综合题(共 55 分)
21.(除第 2 问,其他每空 1 分,共 6 分)下图表示内环境各成分及其与细胞间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内环境也叫做 ,其中A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 的含量有关,它在成分上与B的主要区别是 。
(2)我国前几年发现多例头部浮肿的“大头娃娃”,他们的主食是蛋白质含量极低的劣质奶粉。导致其头部浮
肿的主要原因是 。
(3)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调节网络。
22.(每空 2 分,共 12 分)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减少,会引起图中⑥ 中的液体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组
织水肿。
(2)图中④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 和 的含量有关,③处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 。
(3)人体[⑤]红细胞中运输的 O2最终被[⑦]组织细胞利用,共穿过 层膜结构。
(4)某人喝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 pH 明显下降,原因是图中④内存在着 物质。
23.(除第 3 问,第 6 问 2 分,其他 1 分。共 11 分)左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图,
下图为人体某组织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中虚线内物质构成的环境称为 ,其中 A 代表 。
(2)填写左图中 D、E 系统的名称:D ;E 。
(3)当人接触过敏原会出现局部组织水肿现象,请从渗透压变化角度解释出现水肿的原因 。
(4)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 和 保持相对稳定。
(5)④中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的含量有关。
(6)如果图为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④⑥⑦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是 处。
24、(每空 2 分,共 14 分)甲图为乙图 4 处的局部放大图,丙图中的 A 和 B 为乙图 2 中某段结构的两种状
态。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 1 处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后,兴奋在 2 中的传导是 向的。神经元处于 A 状态时,细胞内外 K+
和 Na+的分布特征是 。从离子流动角度看,B 状态下电位的形成是 的结果,此电位的大小
(填“会”或“不会”)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2)在乙图所示的反射过程中,甲图中的 c 和 d 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导致结构 5 。结构 5 和 共
同构成反射弧的效应器。
(3)人体在受到图乙所示刺激后,若有意控制,在能够忍受的范围内可以不发生缩手动作,由此可说明
(神经调节特点)。
25.(每空 2 分,共 12 分)阿尔茨海默病(AD,俗称“老年痴呆”)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研究表明,AD 病人的神经细胞外 β 淀粉样蛋白(Aβ)沉积,这种物质的沉积会损坏周围神经细胞膜和线粒
体膜,导致神经细胞的损伤。下图表示两类神经元及突触的差异,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神经冲动由图中 A 点传到 D 点的过程中,B 处兴奋时膜内的电位变化为 ,C 处发生的信号
转换是 。
(2)研究发现,病变个体中 Aβ 的沉积使突触小体中线粒体损伤,引起乙酰胆碱(一种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
放量 ,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速率 ,病人表现出记忆障碍。
(3)乙酰胆碱与位于 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后,会立即被乙酰胆碱酯酶催化水解,其生理意义
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