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学与练】第一次月考(一)(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pdf原卷版+pdf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学与练】第一次月考(一)(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pdf原卷版+pdf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7-09 08:43:53

文档简介

第一次月考试题(一)
时间:90 分钟
分值:100 分
(考试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1 第一章和第二章)
一、单选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种离子的量在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之间趋于相等是稳态表现之一
B.若一次性摄取了较多的水,则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必定会明显下降
C.正常人的血浆 pH 能保持相对稳定,与血浆中 HCO -3 /H2CO3等物质有关
D.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很强,外界环境剧变不会引起稳态失衡
【答案】C
【详解】A、钾离子在细胞内的含量高于细胞外,钠离子在细胞外的含量高于细胞内,因此不是各种离子的
量在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之间趋于相等,A 错误;
B、若一次性摄取了较多的水,由于神经-体液调节,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不会明显改变,B 错误;
C、正常人血浆的 pH 稳定在 7.35-7.45 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 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C 正确;
D、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外界环境剧变,会引起稳态的失衡,D 错误。
故选 C。
2.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构成
B.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C.构成内环境各液体组分的种类和含量相同
D.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约占所有体液的 1/3
【答案】C
【详解】A、内环境是多细胞生物内部生存的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
A 错误;
B、血浆:水约 90%,蛋白质约 7%~9%,无机盐 1%,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
和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如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气等)等,因此,内
环境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B 正确;
C、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最相近,C 错误;
D、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溶胶(细胞质基质),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正常成年人的体液量
约占体重 60%,其中细胞外液占总体液的 1/3,细胞内液占总体液的 2/3,D 正确。
故选 C。
3.毛细淋巴管的管壁比毛细血管壁薄,通透性高,其一端是盲端,盲端的内皮细胞像鱼鳞一样相互覆盖,
形成了只向管内开放的单向活动瓣膜。毛细淋巴管内的液体是淋巴液,对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至关重要.下
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液中的水、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与血浆中的相差不大
B.正常情况下,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液和血浆
C.淋巴管管壁通透性增大便于其回收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
D.淋巴管内的单向活动瓣膜保证了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后不再倒流
【答案】A
【详解】A、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明显少于血浆,A 错误;
B、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汇集到淋巴管,可以通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的下静脉汇入血浆中,进入心脏,参
与血液循环,因此,正常情况下,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液和血浆,B 正确;
C、淋巴是组织液单向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的,因此,淋巴管管壁通透性变大便于其回收组织液中的大分子
物质,C 正确;
D、淋巴管内的单向瓣膜保证了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后不再倒流,然后淋巴液在淋巴管中流动,最后进入血液
循环,D 正确。
故选 A。
4.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中间神经元互相联系的方式是复杂多样的,大脑海马区附近有时呈现环状联系如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所示的完整反射弧中,兴奋传导的方向由左向右进行
B.若 a、b 所释放的神经递质都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则 d 神经元一定兴奋
C.若 c、d 都为兴奋性神经元,则该环状结构能加强对兴奋的记忆
D.环状结构的出现不利于兴奋的传导且造成了在物质和能量上的浪费
【答案】C
【分析】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兴奋在神经
元间的传递需要借助神经递质传递信号;兴奋传导时,兴奋部位膜电位变成了内正外负。
【详解】A、图中所示结构没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不是完整的反射弧,A 错误;
B、若 c 是抑制性神经元,则不能保证通过 b 神经元传导的兴奋能传到 d 神经元,B 错误;
C、若 c、d 都为兴奋性神经元,则该环状结构的存在能加强兴奋在中枢的存留时间,有可能会形成记忆,C
正确;
D、环状结构的出现有利于感受器传来的兴奋的保留和记忆,不是物质和能量的浪费,D 错误。
故选 C。
5.将青蛙的离体坐骨神经培养在一定浓度的海水中,给予适宜刺激后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化如图
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 点的膜电位是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B.若提高海水中 Na+的浓度,C 点会上升
C.AC 段中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是 Na+内流导致的
D.将两个电极放在膜外也可测出如图所示的电位变化
【答案】D
【详解】A、A 点神经细胞未受到刺激,细胞膜对 K+通透性增大,K+外流,膜电位是静息电位,表现为外
正内负,A 正确;
B、C 点是动作电位峰值,动作电位的产生是 Na+内流,若提高海水中 Na+的浓度,则 Na+内流增多,动作
电位峰值增大,C 点会上升,B 正确;
C、神经细胞受刺激部位,细胞膜对 Na+通透性增大,Na+内流,产生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C 正确;
D、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测定都需要把一个电极置于膜内,另一个电极置于膜外,D 错误。
故选 D。
6.2022 年 9 月泸定地震,各地志愿者奔赴救援,多天奋战、高温烫伤和摩擦,志愿者手脚张上磨出了水疱,
有一定痛感,几天后水疱往往自行消失。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志愿者水疱能产生的同时出现刺痛感的原因是条件反射的结果
B.水疱形成的原因可能是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组织液生成增多
C.水疱自行消失的原因可能是其中的液体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D.高温烫伤后可立即用凉水反复冲洗,预防水疱产生
【答案】A
【详解】A、患者出现刺痛感的原因是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到大脑皮层后形成的痛觉,反射弧结构不完整,
不是反射活动,A 错误;
B、运动摩擦和高温烫伤会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导致组织
液生成增多,形成水泡,B 正确;
C、组织液的物质大部分会回渗入血浆,还有一小部分会进入淋巴循环,因此水疱自行消失的原因可能是其
中的液体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C 正确;
D、立即凉水反复冲洗可达到降温作用,可预防高温烫伤后“水泡”产生,D 正确。
故选 A。
7.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的血浆中不可能出现淀粉、蔗糖及果糖等物质
B.人手和脚上出现的“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细胞内液
C.人体内所有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都是组织液
D.癌胚抗原和甲胎蛋白会出现在正常人的内环境中
【答案】D
【详解】A.淀粉、蔗糖等大分子物质需要经过消化酶催化分解成小分子单糖才能被人体吸收,果糖是单糖
可被人体吸收进入内环境,A 错误;
B.人手和脚上出现的“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B 错误;
C.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血浆,C 错误;
D.正常人的内环境中也会有癌胚抗原和甲胎蛋白,D 正确;
答案选 D。
8.神经细胞甲释放多巴胺会导致神经细胞乙产生兴奋,甲细胞膜上的多巴胺运载体可以把发挥作用后的多
巴胺运回细胞甲。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干扰甲、乙细胞间的兴奋传递(如图)。下列有关叙
述正确的是( )
A.①中多巴胺的释放属于被动运输,需要突触小体中线粒体的参与
B.多巴胺与②结合后,被②转运至细胞乙内发挥作用,使乙细胞兴奋
C.药物会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浓度上升,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
D.多巴胺处在细胞甲与细胞乙之间,所以兴奋在细胞间是双向传递的
【答案】C
【详解】A、多巴胺属于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释放属于胞吐,A 错误;
B、①释放的多巴胺与②结合会导致细胞乙的膜通透性发生改变,使膜内内电位发生翻转,不会被②转运
至细胞乙中,B 错误;
C、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使多巴胺发挥作用后不能及时被细胞甲吸收,从而让多巴胺的作
用时间延长,C 正确;
D、多巴胺由突触小泡释放,只有突触小体内才有突触小泡,故多巴胺只能由细胞甲释放,作用于细胞乙使
兴奋单向传递,D 错误。
故选 C。
9.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离不开内环境参与
B.细胞外液中 Na+浓度会影响静息电位的形成
C.兴奋传递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全部来源于线粒体
D.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一定会引起突触后膜发生 Na+内流
【答案】A
【详解】A、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会进入到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然后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组织
液是内环境的成分,该过程需要内环境参与,A 正确;
B、动作电位与 Na+内流有关,故细胞外液中 Na+浓度会影响动作电位的形成,静息电位的形成与 K+外流
有关,B 错误;
C、兴奋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的分泌消耗能量,能量来源于细胞呼吸,神经细胞细胞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
基质和线粒体,该过程消耗的能量可以来源于细胞质基质,C 错误;
D、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兴奋或抑制,不一定引起 Na+内流,D 错误。
故选 A。
10.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能传递兴奋及愉悦的信息,突触前膜上存在“多巴胺回收泵”,可将发挥作用后
的多巴胺由突触间隙运回突触前膜所在的细胞内。如图表示不同条件处理对多巴胺的回收率及回收时间的
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 1 个受体结合后,就会导致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B.吸毒者吸毒后表现的健谈现象可能与大脑皮层的韦尼克区的多巴胺含量上升有关
C.图中 x 曲线可表示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一定时间后被运进肌肉细胞膜内
D.若毒品可卡因导致多巴胺不能及时被回收,则可用图中 y 曲线表示这一过程
【答案】D
【分析】动作电位产生后,兴奋部位立刻恢复静息电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传导的方向与
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兴奋经过突触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
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同时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详解】A、多个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多个受体结合后,才会导致突触后膜产生兴奋,A 错误;
B、吸毒者吸毒后表现的健谈现象可能与大脑皮层的白洛嘉区的多巴胺含量上升有关,与韦尼克区无关,B
错误;
C、突触前膜上存在“多巴胺回收泵”,图中 x 曲线可表示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一定时间后被运进突触前膜所
在的细胞内,而肌肉细胞膜属于突触后膜,C 错误;
D、若毒品可卡因导致多巴胺不能及时被回收,则可用图中 y 曲线表示这一过程,D 正确。
故选 D。
11.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 d 处记录到电位变化,相应反射弧如图 1 所示。图 2 是图 1 中 c 处的放大
示意图,图 3 是图 2 中方框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据图判断,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 1 中 b 连接感受器,d 连接效应器
B.图 2 中 e 处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
C.图 3 中物质 f 的分泌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D.g 是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具有特异性
【答案】B
【分析】据图 1 分析:a 表示感受器,b 表示传入神经,c 表示突触,d 表示传出神经。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反
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性。
据图 2 分析:表示突触的放大示意图,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
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据图 3 分析:表示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
从而使下一个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图中物质 f 表示神经递质,物质 g 表示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详解】A、图 1 中 b 是传入神经,连接感受器,d 是传出神经,连接效应器,A 正确;
B、图 2 中 e 处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B 错误;
C、图 3 中的物质 f 是神经递质,其分泌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C 正确;
D、g 是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具有特异性,D 正确。
故选 B。
12.与人体的其他细胞相比,神经元的功能是( )
A.能够收缩舒张,产生运动
B.能够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C.能够通过细胞体上的许多突起与其他组织细胞联系
D.能够对生物体起到支持、修复、保护和营养等作用
【答案】B
【分析】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的结构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元的突
起包括轴突和树突。
2、神经元的功能是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把兴奋传导到其他的神经元。
3、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修复、保护和营养神经元等多种功能。
【详解】A、能够收缩舒张,产生运动的是肌肉细胞的功能,A 错误;
B、神经元的功能是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把兴奋传导到其他的神经元,B 正确;
C、能够通过细胞体上的许多突起与其他组织细胞联系,这不是神经细胞特有的功能,C 错误;
D、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修复、保护和营养神经元等多种功能,D 错误。
故选 B。
【点睛】掌握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是做对此题的关键。
13.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手指接触到针尖而产生痛觉属于非条件反射
B.机体内各种反射弧的神经中枢都位于大脑皮层
C.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
D.只有保持完整的反射弧结构才能完成反射活动
【答案】D
【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
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
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手指接触到针尖而产生痛觉,没有效应器的反应,不属于反射,A 错误;
B、机体内的非条件反射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B 错误;
C、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C 错误;
D、只有保持完整的反射弧结构才能完成反射活动,D 正确。
故选 D。
14.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大脑皮层 W 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C.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
D.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与突触无关
【答案】D
【分析】大脑皮层有许多高级中枢,控制着脊髓等内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还有人类特有的语言中枢,和
人类的语言有关,受损后会出现相应的病症,短期记忆和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
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A、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中枢,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A 正确;
B、大脑皮层 W 区为书写中枢,受损后患者不能写字,B 正确;
C、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如排便排尿低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
皮层,受高级中枢的控制,C 正确;
D、短期记忆和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 错误。
故选 D。
【点睛】
15.止痛药(如“杜冷丁”)并不会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在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
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试推测它的作用机制是( )
A.抑制突触小体中神经递质的合成
B.抑制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
C.可以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结合
D.可以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答案】D
【分析】由题意可知,该止痛药不损伤神经元结构,且在阻断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
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说明该药物可以使递质无法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详解】AB、如果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或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则会导致突触间隙中神经递
质的量减少,与题意不符,AB 错误;
C、止痛药如果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结合,则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会改变,与题意不符,C 错误;
D、止痛药不影响递质的合成和释放,而是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阻碍了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
体结合,从而达到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目的,D 正确。
故选 D。
二、多选题(每题 3 分,漏选得 1 分,多选或错选得 0 分)
16.在 t1、t2、t3时刻给予某神经纤维三次相同的刺激,测得神经纤维电位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以下
说法错误的是( )
A.t1时刻刺激强度过小,无法产生动作电位
B.适当提高细胞外 K+浓度,测得静息电位可能位于-65mV~-55mV
C.实验表明动作电位大小与刺激强度密切相关
D.t1之前 K+外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答案】CD
【分析】静息电位主要是由于钾离子大量外流造成的,产生动作电位时主要是由于钠离子大量内流造成的,
动作电位形成后,在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形成局部电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双
向传导的,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详解】A、动作电位的产生需要一定强度的刺激才行,t1 时刻刺激强度太小,无法产生动作电位,只能产
生局部电位,A 正确;
B、提高细胞外 K+浓度,K+外流减小,静息电位减小,B 正确;
C、该实验不能说明动作电位的大小和刺激强度有关,C 错误;
D、t1 之前 K+外流,属于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不消耗能量,D 错误。
故选 CD。
17.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下图是人体内环境稳态概念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③分别代表组织液和内环境
B.②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时,不仅有③的作用,还需要多个器官、系统的协调配合
C.内环境的温度可以通过影响②中酶的活性来发挥作用
D.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答案】ABC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内环境稳态概念图,其中①为组织液,②为细胞内液,③为内环境。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图中①③分别代表组织液和内环境,A 正确;
B、②为细胞内液,③是内环境,细胞内液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需要多个器官、系
统的协调配合才能实现,B 正确;
C、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内环境的温度可以通过影响②(细胞内液)中酶的活性来发挥作用,C 正确;
D、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D 错误。
故选 ABC。
18.“脑卒中”又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
的一种疾病,包括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严重脑卒中可造成永久性神经损伤,如果不及时诊治可造成
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脑卒中病人会出现的症状有(  )
A.无排尿反射 B.无膝跳反射 C.肢体软弱无力 D.吐字不清
【答案】CD
【分析】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
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
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详解】AB、排尿反射、膝跳反射是人体简单的反射,其中枢位于脊髓,所以“脑卒中”病人依然存在排尿
反射和膝跳反射,AB 错误;
C、大脑皮层有躯体运动中枢,脑卒中病人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
起脑组织损伤,因此会影响躯体的运动,出现肢体软弱无力的现象,C 正确;
D、大脑皮层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所以脑卒中病人会出现吐字不清的现象,D 正
确。
故选 CD。
19.在举重项目中,某运动员腰部受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可能是
反射弧的( )
A.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B.传出神经
C.神经中枢 D.效应器
【答案】BC
【分析】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传导方向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该反射弧
的神经中枢在脊髓,脊髓中分灰质和白质,白质在外,连接传入神经和大脑;灰质在内,连接传出神经.
【详解】A、“有感觉”说明感受器和传入神经没问题,A 错误;
B、如果受伤的部位不在神经中枢,那么很有可能是传出神经受损伤,导致下肢运动障碍,B 正确;
C、神经冲动从传入神经进入神经中枢后,先进入白质,再传到大脑,这样就会有感觉,然后经信号处理后
经灰质传出到达效应器,如果受伤的地方在灰质,则会出现有感觉无效应的现象,所以神经中枢可能受伤,
C 正确;
D、“下肢运动障碍”,而效应器是下肢肌肉,而伤在腰部,下肢肌肉未损伤,说明效应器没损伤,D 错误。
故选 BC。
20.下图表示三种海蟹在其他环境条件一定时,改变海水浓度时三种海蟹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已知海水
的正常浓度约为 0.5mol·L-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水浓度的变化对海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无任何影响
B.甲海蟹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能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C.乙海蟹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最弱
D.丙海蟹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最弱
【答案】BC
【分析】分析曲线图:甲在海水浓度较低的情况下,能维持血液浓度正常,而在海水浓度较高的情况下,
血液浓度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甲适于在较低盐浓度下生存;乙的血液浓度随海水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可
见乙的渗透压调节能力最差;丙在较低和较高海水浓度下都能维持血液浓度正常,说明丙的渗透压调节能
力最强。
【详解】A、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即保
持相对稳定状态,因此海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会随着海水浓度的变化而变化,A 错误;
BD、从题图中可以看出,甲海蟹在浓度低于 0.2mol·L-1 的海水中,血液浓度保持稳定,海水浓度超过
0.2mol·L-1 后,其血液浓度显著升高,而丙海蟹在浓度高于 0.45mol·L-1 的海水中,血液浓度才显著升高,
说明甲海蟹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能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丙海蟹的内环境调节能力最强,B 正确、D 错误;
C、乙海蟹的血液浓度随着海水浓度的升高而升高,说明其调节能力最弱,C 正确。
故选 BC。
三、综合题(共 55 分)
21.(每空 3 分,共 15 分)吸食毒品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破坏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中脑边缘多巴胺系
统是脑的“奖赏通路”,通过多巴胺使此处的神经元兴奋,传递到脑的“奖赏中枢”使人感到愉悦,因而多巴胺
被认为是引发“奖赏”的神经递质。目前可卡因是最强的天然中枢兴奋剂,吸毒者把可卡因称作“快乐客”。图
甲是神经递质多巴胺的释放和转运机理,MNDA 为细胞膜上的结构。研究表明,毒品可卡因能干扰多巴胺
的回收,并导致体内 T 细胞数目下降,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MNDA 的作用是 。
(2)上图结构的名称是 ,当神经冲动传到此处时它的传递方向是 的,因为 。
(3)吸毒成瘾的原因可能是长期吸食可卡因.使突触后膜上的 MNDA (填“增多”“减少”或“不变”),一
旦停止吸食,突触后膜的多巴胺作用效应会减弱,吸毒者需要吸入更大剂量的毒品,从而造成对毒品的依
赖。
【答案】(1)识别多巴胺,运输钠离子
(2) 突触 单向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减少
【分析】分析题图:多巴胺合成后,贮存在突触小泡中;MNDA 是存在于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能够
识别多巴胺、运输 Na+,同时突触前膜上存在多巴胺转运载体,可将多余的多巴胺转运回突触前膜内,同
时可卡因具有封闭多巴胺转运载体的作用,故会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
【详解】(1)据图可知,MNDA 为突触后膜上多巴胺受体,作用是识别多巴胺、运输 Na+。
(2)图示为两个神经细胞相互接触的结构,为突触。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
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为单向。
(3)吸毒成瘾的原因可能是长期吸食可卡因,使突触后膜上的 MNDA(多巴胺受体)减少,停止吸食时,
部分多巴胺被回收到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的多巴胺作用效应会减弱,吸毒者需要吸入更大剂量的毒品,从
而造成对毒品的依赖。
22.(每空 2 分,共 6 分)图甲是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
(1)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这
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 的控制。
(2)图乙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 。若刺激图乙中 b 点,
图中除 b 点外, (字母)点都可产生兴奋。
【答案】 高级中枢(大脑皮层) 神经中枢 a、c、d、e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 e 上有神经节,所以 e 为传入神经,f 表示感受器,b 为传出神
经,a 为效应器。乙图中由于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所以③为神经中枢。
【详解】(1)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是由低级神经中枢控制的,但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并未将手指缩
回,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
(2)神经中枢起着分析和处理传入的信息并发出指令的作用,由很多突触组成,故③称为神经中枢。由于兴
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故刺激图乙中 b 点,a 能兴奋,所以刺激 b 点,a、c、
d、e 均能兴奋。
23.(每空 2 分,共 10 分)下列是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
(1)当人处于寒冷环境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这是由于 和 相互协调的结果。
(2)某运动员遵从教练的指导,一见灯亮就用力举起哑铃,附在手臂上的记录仪器经 a 时间后,测到肌肉活
动的电位变化。在一次训练中,教练趁运动员不备,用针刺其手臂,运动员手臂收缩,经 b 时间后,测到
肌肉活动的电位变化。请分析回答:
①在 a 时间内,神经冲动传递的途径是 。在 b 时间内,神经冲动传递的途径是 。
A.眼→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肌肉
B.眼→传入神经→大脑→传出神经→脊髓→传出神经→肌肉
C.皮肤→传入神经→大脑→传出神经→脊髓→传出神经→肌肉
D.皮肤→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肌肉
②a 时间 b 时间。
A.> B.<  C.=
【答案】 神经调节 体液(或激素)调节 B D A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2、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都是与生俱来的,但也有一些反射是需要经过训练才能形成的。出生后无须训练就
具有的反射,叫作非条件反射;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叫作条件反射。
【详解】(1)当人处于寒冷环境时,下丘脑可通过神经直接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也可以通过分泌促甲
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进而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是神经调节和体液(或
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2)①某运动员遵从教练的指导,一见灯亮就用力举起哑铃,这属于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所
以在 a 时间内,神经冲动传递的途径是:眼→传入神经→大脑→传出神经→脊髓→传出神经→肌肉,故选
B。教练趁运动员不备,用针刺其手臂,运动员手臂收缩,这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所以在
b 时间内,神经冲动传递的途径是:皮肤→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肌肉,故选 D。
②反射所需时间主要决定于反射弧中突触的数目,a 时间内,兴奋传导经过的突触较多,a 时间> b 时间,
故选 A。
24.(每空 2 分,共 14 分)如图表示人体神经细胞突触结构及神经纤维上膜电位的变化情况。回答下列问
题:
(1)图 1 中,参与神经递质释放过程的细胞器有 。释放过程中,突触前膜信号的变化
是 。
(2)突触后膜上的③能与相应的神经递质结合,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最可能是 。
(3)在图 1 中的②处注射乙酰胆碱,突触后膜若为骨骼肌,则会产生 (填“兴奋”或“抑制”),
原因是乙酰胆碱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发生了 的变化。
(4)图 2 中,静息电位产生的原因是 ,BC 段电位变化的原因是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
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产生电位差。
【答案】 高尔基体、线粒体 电信号→化学信号 糖蛋白(蛋白质) 兴奋 内负外正
变为内正外负 K+大量外流 Na+
【分析】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
表现为内正外负。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
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题图分析:图 1 中①②③分别是突触小泡、神经递质、受体。图 2 中 AB、C、D 分别表示静息电位、动作
电位和静息电位。
【详解】(1)图 1 中,当兴奋传到突触部位时,位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
间隙,从而实现了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胞吐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能量可由线粒体提供,因此,参与神经递质释放过程的细胞器有高尔基体和线粒体。释放过程中,突触前
膜信号的变化是电信号变成化学信号。
(2)神经递质经过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之后,然后在突触间隙扩散,与突触后膜上的③相应受体发生
特异性结合,进而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膜上“受体”能识别递质并与递质特异性结合,所以它的化学本
质最可能是糖蛋白。
(3)乙酰胆碱为兴奋性递质,所以,在图 1 中的②处注射乙酰胆碱,突触后膜发生的变化是产生兴奋,因
为乙酰胆碱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的变化,即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4)静息电位是图 2 中的 AB 段,膜电位为-60,静息电位是由于钾离子的外流引起的,BC 段电位为动作
电位,即给以刺激后,使神经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改变,刺激处神经纤维细胞膜对 Na+的通透性增加,Na+
内流,使兴奋部位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
25.(每空 1 分,共 10 分)下图甲是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
(1)图甲中 e、f 表示的结构是 ,图乙是图甲中 (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图乙中的 B 是
下一个神经元的 。
(2)缩手反射时,乙图中兴奋传导方向是 ,它的信号物质是 。这一信号物质的运出突触前膜方式
是 。
(3)图丙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 。若刺激图丙中 b 点,图
中 点可产生兴奋。
(4)图乙中 A、B 的结构为 ,神经递质由 A 细胞合成,经过 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
与突触前膜融合,通过 A 细胞的外排作用,进入突触间隙。
【答案】(1) 传入神经和感受器 d 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 从 A 传到 B 神经递质 胞吐
(3) 神经中枢 acde
(4) 突触 高尔基体
【分析】图甲中根据脊髓横切面形状(或神经节位置)可以判断,e 是传入神经,b 是传出神经,d 是神经
中枢的一个突触结构。图乙是典型突触结构,A 是突触小体,里面含有突触小泡,B 是突触后膜,为下一个
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图丙是反射弧的简图结构。
【详解】(1)结合分析,图甲中 e、f 分别是传入神经和感受器。图乙是图甲中 d 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
图乙中 B 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体内发生反射,传导方向是单一的,因此从 A 到 B。A、B 间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释
放方式是胞吐。
(3)图丙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就是神经中枢,是联系感受器
和效应器的枢纽。刺激图丙 b 点,根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突触单向传递的特点可知,acde 点
可以产生兴奋。
(4)图乙 A、B 结构组成了突触,神经递质在 A 内合成,经过高尔基体包装、加工,最后以胞吐的方式释
放。第一次月考试题(一)
时间:90 分钟
分值:100 分
(考试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1 第一章和第二章)
一、单选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种离子的量在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之间趋于相等是稳态表现之一
B.若一次性摄取了较多的水,则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必定会明显下降
C.正常人的血浆 pH 能保持相对稳定,与血浆中 HCO -3 /H2CO3等物质有关
D.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很强,外界环境剧变不会引起稳态失衡
2.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构成
B.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C.构成内环境各液体组分的种类和含量相同
D.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约占所有体液的 1/3
3.毛细淋巴管的管壁比毛细血管壁薄,通透性高,其一端是盲端,盲端的内皮细胞像鱼鳞一样相互覆盖,
形成了只向管内开放的单向活动瓣膜。毛细淋巴管内的液体是淋巴液,对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至关重要.下
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液中的水、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与血浆中的相差不大
B.正常情况下,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液和血浆
C.淋巴管管壁通透性增大便于其回收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
D.淋巴管内的单向活动瓣膜保证了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后不再倒流
4.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中间神经元互相联系的方式是复杂多样的,大脑海马区附近有时呈现环状联系如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所示的完整反射弧中,兴奋传导的方向由左向右进行
B.若 a、b 所释放的神经递质都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则 d 神经元一定兴奋
C.若 c、d 都为兴奋性神经元,则该环状结构能加强对兴奋的记忆
D.环状结构的出现不利于兴奋的传导且造成了在物质和能量上的浪费
5.将青蛙的离体坐骨神经培养在一定浓度的海水中,给予适宜刺激后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化如图
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 点的膜电位是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B.若提高海水中 Na+的浓度,C 点会上升
C.AC 段中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是 Na+内流导致的
D.将两个电极放在膜外也可测出如图所示的电位变化
6.2022 年 9 月泸定地震,各地志愿者奔赴救援,多天奋战、高温烫伤和摩擦,志愿者手脚张上磨出了水疱,
有一定痛感,几天后水疱往往自行消失。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志愿者水疱能产生的同时出现刺痛感的原因是条件反射的结果
B.水疱形成的原因可能是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组织液生成增多
C.水疱自行消失的原因可能是其中的液体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D.高温烫伤后可立即用凉水反复冲洗,预防水疱产生
7.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的血浆中不可能出现淀粉、蔗糖及果糖等物质
B.人手和脚上出现的“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细胞内液
C.人体内所有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都是组织液
D.癌胚抗原和甲胎蛋白会出现在正常人的内环境中
8.神经细胞甲释放多巴胺会导致神经细胞乙产生兴奋,甲细胞膜上的多巴胺运载体可以把发挥作用后的多
巴胺运回细胞甲。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干扰甲、乙细胞间的兴奋传递(如图)。下列有关叙
述正确的是( )
A.①中多巴胺的释放属于被动运输,需要突触小体中线粒体的参与
B.多巴胺与②结合后,被②转运至细胞乙内发挥作用,使乙细胞兴奋
C.药物会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浓度上升,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
D.多巴胺处在细胞甲与细胞乙之间,所以兴奋在细胞间是双向传递的
9.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离不开内环境参与
B.细胞外液中 Na+浓度会影响静息电位的形成
C.兴奋传递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全部来源于线粒体
D.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一定会引起突触后膜发生 Na+内流
10.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能传递兴奋及愉悦的信息,突触前膜上存在“多巴胺回收泵”,可将发挥作用后
的多巴胺由突触间隙运回突触前膜所在的细胞内。如图表示不同条件处理对多巴胺的回收率及回收时间的
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 1 个受体结合后,就会导致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B.吸毒者吸毒后表现的健谈现象可能与大脑皮层的韦尼克区的多巴胺含量上升有关
C.图中 x 曲线可表示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一定时间后被运进肌肉细胞膜内
D.若毒品可卡因导致多巴胺不能及时被回收,则可用图中 y 曲线表示这一过程
11.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 d 处记录到电位变化,相应反射弧如图 1 所示。图 2 是图 1 中 c 处的放大
示意图,图 3 是图 2 中方框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据图判断,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 1 中 b 连接感受器,d 连接效应器
B.图 2 中 e 处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
C.图 3 中物质 f 的分泌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D.g 是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具有特异性
12.与人体的其他细胞相比,神经元的功能是( )
A.能够收缩舒张,产生运动
B.能够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C.能够通过细胞体上的许多突起与其他组织细胞联系
D.能够对生物体起到支持、修复、保护和营养等作用
13.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手指接触到针尖而产生痛觉属于非条件反射
B.机体内各种反射弧的神经中枢都位于大脑皮层
C.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
D.只有保持完整的反射弧结构才能完成反射活动
14.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大脑皮层 W 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C.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
D.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与突触无关
15.止痛药(如“杜冷丁”)并不会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在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
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试推测它的作用机制是( )
A.抑制突触小体中神经递质的合成
B.抑制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
C.可以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结合
D.可以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二、多选题(每题 3 分,漏选得 1 分,多选或错选得 0 分)
16.在 t1、t2、t3时刻给予某神经纤维三次相同的刺激,测得神经纤维电位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以下
说法错误的是( )
A.t1时刻刺激强度过小,无法产生动作电位
B.适当提高细胞外 K+浓度,测得静息电位可能位于-65mV~-55mV
C.实验表明动作电位大小与刺激强度密切相关
D.t +1之前 K 外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17.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下图是人体内环境稳态概念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③分别代表组织液和内环境
B.②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时,不仅有③的作用,还需要多个器官、系统的协调配合
C.内环境的温度可以通过影响②中酶的活性来发挥作用
D.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8.“脑卒中”又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
的一种疾病,包括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严重脑卒中可造成永久性神经损伤,如果不及时诊治可造成
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脑卒中病人会出现的症状有(  )
A.无排尿反射 B.无膝跳反射 C.肢体软弱无力 D.吐字不清
19.在举重项目中,某运动员腰部受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可能是
反射弧的( )
A.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B.传出神经
C.神经中枢 D.效应器
20.下图表示三种海蟹在其他环境条件一定时,改变海水浓度时三种海蟹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已知海水
的正常浓度约为 0.5mol·L-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水浓度的变化对海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无任何影响
B.甲海蟹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能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C.乙海蟹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最弱
D.丙海蟹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最弱
三、综合题(共 55 分)
21.(每空 3 分,共 15 分)吸食毒品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破坏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中脑边缘多巴胺系
统是脑的“奖赏通路”,通过多巴胺使此处的神经元兴奋,传递到脑的“奖赏中枢”使人感到愉悦,因而多巴胺
被认为是引发“奖赏”的神经递质。目前可卡因是最强的天然中枢兴奋剂,吸毒者把可卡因称作“快乐客”。图
甲是神经递质多巴胺的释放和转运机理,MNDA 为细胞膜上的结构。研究表明,毒品可卡因能干扰多巴胺
的回收,并导致体内 T 细胞数目下降,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MNDA 的作用是 。
(2)上图结构的名称是 ,当神经冲动传到此处时它的传递方向是 的,因为 。
(3)吸毒成瘾的原因可能是长期吸食可卡因.使突触后膜上的 MNDA (填“增多”“减少”或“不变”),一
旦停止吸食,突触后膜的多巴胺作用效应会减弱,吸毒者需要吸入更大剂量的毒品,从而造成对毒品的依
赖。
22.(每空 2 分,共 6 分)图甲是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
(1)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这
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 的控制。
(2)图乙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 。若刺激图乙中 b 点,
图中除 b 点外, (字母)点都可产生兴奋。
23.(每空 2 分,共 10 分)下列是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
(1)当人处于寒冷环境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这是由于 和 相互协调的结果。
(2)某运动员遵从教练的指导,一见灯亮就用力举起哑铃,附在手臂上的记录仪器经 a 时间后,测到肌肉活
动的电位变化。在一次训练中,教练趁运动员不备,用针刺其手臂,运动员手臂收缩,经 b 时间后,测到
肌肉活动的电位变化。请分析回答:
①在 a 时间内,神经冲动传递的途径是 。在 b 时间内,神经冲动传递的途径是 。
A.眼→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肌肉
B.眼→传入神经→大脑→传出神经→脊髓→传出神经→肌肉
C.皮肤→传入神经→大脑→传出神经→脊髓→传出神经→肌肉
D.皮肤→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肌肉
②a 时间 b 时间。
A.> B.<  C.=
24.(每空 2 分,共 14 分)如图表示人体神经细胞突触结构及神经纤维上膜电位的变化情况。回答下列问
题:
(1)图 1 中,参与神经递质释放过程的细胞器有 。释放过程中,突触前膜信号的变化
是 。
(2)突触后膜上的③能与相应的神经递质结合,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最可能是 。
(3)在图 1 中的②处注射乙酰胆碱,突触后膜若为骨骼肌,则会产生 (填“兴奋”或“抑制”),
原因是乙酰胆碱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发生了 的变化。
(4)图 2 中,静息电位产生的原因是 ,BC 段电位变化的原因是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
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产生电位差。
25.(每空 1 分,共 10 分)下图甲是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
(1)图甲中 e、f 表示的结构是 ,图乙是图甲中 (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图乙中的 B 是
下一个神经元的 。
(2)缩手反射时,乙图中兴奋传导方向是 ,它的信号物质是 。这一信号物质的运出突触前膜方式
是 。
(3)图丙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 。若刺激图丙中 b 点,图
中 点可产生兴奋。
(4)图乙中 A、B 的结构为 ,神经递质由 A 细胞合成,经过 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
与突触前膜融合,通过 A 细胞的外排作用,进入突触间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