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8 11:2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来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课型 新授课 授课对象 八年级学生 授课教师
教学 目标 1、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学习三篇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 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特色。 2、学生学习文中双重否定句、否定排比句等句子,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孟子的文章 非凡的气势。 3、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 艰苦中造就。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 艰苦中造就。
评价 任务 1、100%的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并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孟子的文章非凡的气 势。 2、80%的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学习三篇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特色。 3、通过课堂检测 100%的学生能够理解“人和 ”的含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 要点
(

) (

) (

) (

) (

) (

) 一、导入: 听音乐:众人划桨开大船,激情导入,通过歌曲我们知道 了团结的重要性,孟子也是这样认为的,他又是如何说服 别人的?接下来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读文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 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 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学生听音频,划分节奏,自己按照节奏有感情的出声朗 读两遍。 2、学生展示朗读,同小组同学评价,老师补充。 3、学生齐读一遍文章。 三、第一轮 翻译大师 1.字词小结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亲戚 古义: 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委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域 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是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2、一词多义 (注意之字) 请同学们将课文中的“之 ”字标记出来,写好解释。 四、回顾课文,理清思路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课文举了什么事例来证明中心论点? 攻城失利和守城失利的战例 3、课文的结论是什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课文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举例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板书设计 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举例论证: 战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进攻 “不胜 ”-------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 “去之 ”-------地利不如人和 (类推)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需要 “人和 ” 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反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借着写教学反思的机会,我就谈谈在这节课中的 “得”与“失”。 文言文的学习应该有着丰富的内容。它不只是理解词义、句义,不只是 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和学习几个句式。它既是语言的学习,又是文学的 欣赏,更是文化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 我就先谈谈我在这次教学中的“得”。 1、在学习课文之前,我安排了《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语文综合活动, 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来了解孟子生活的年代和他思想的精髓。并指导他们分 类整理。这样活动就能为文本服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 2、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小组交流中可以质 疑,互相解决问题,交流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3、用读书卡片的形式归纳整理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温故而知新”, 这样可以巩固学习的成效。
4、在问题的探究中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 探究。 这些都是我觉得自己在设计过程比较合理的,但课堂只有四十五分钟, 想面面俱到确实很难,通过上这节课,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失”。 1、学生在汇报自己的翻译情况时没能注意形式的变化,使得气氛较沉闷, 学生注意力没能高度集中。 2、文言文应该在诵读中理解,但我考虑到课堂的完整性没有充分的让学 生接触文本,朗读不到位。 3、我设计的整理活动形式很好,但学生要有时间整理消化,最好把它放 在《孟子》二章学完后做效果会更好。 4、在学生讨论中心论点时,没有紧紧围绕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展开讨论, 使得学生的理解还不够到位。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 用一位老师的话说:“教师课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应 该务实,把每个问题都要讲透,这样学生才会有所得。 ”我想遵循教育教学 规律的课堂设计才会出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