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 《消息二则》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新闻相关知识。2、把握新闻特点,明确新闻的结构和作用。3、设置读写训练,提升文本理解与写作能力。4、深入文本,培养正义感、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1.阅读本单元所选的新闻作品,了解其内容,把握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注意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2.锻炼捕捉新闻线索、抓住新闻热点的能力,学习拟写采访提纲;过程与方法方面的学习目标是尝试合作学习,注意言行得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是尊重采访对象。3.学会写消息,尝试写作其他样式的新闻。 1.设置读写训练,提升文本理解与写作能力。2.深入文本,培养正义感、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知人论世 筑牢基础
【情景导入】
新闻缩短了我们与世界的距离,让我们能够聆听世界的声音。那什么是新闻?新闻为什么拥有这样的魅力呢?今天,让我们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作者档案】
毛泽东(1893年—1976年),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写作背景】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后,蒋介石一面玩弄和平阴谋,一面加强长江防线,企图取得喘息时间,重整军备,卷土重来。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共双方和谈代表团拟定的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向人民解放军下达了渡江作战命令。解放军部队共100万人于当晚发起渡江战役,在长达500余千米的战线上强渡长江,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
【生字注音】
芜( wú )湖 摧( cuī )枯拉朽
溃( kuì)退 诸( zhū )城
殷(yīn )家汇 签( qiān )订
督(dū )战 无锡( xī )
【文题解说】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以极其凝练的语言报道了我军顺利渡江的事实,点明了中心。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点明了本则新闻的人物和事件。
学习活动一:标签贴贴乐
(一)默读课本第2页和第17页关于新闻要素和消息特点的文字,标记出需要积累的新闻相关知识。
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一:新闻是什么?
问题二:新闻的“六要素”“五部分”“三特点”分别是什么?
问题三:消息是一种怎样的新闻体裁?
问题一:新闻是什么?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媒体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问题二:新闻的“六要素”“五部分”“三特点”分别是什么?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新闻的三特点:
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问题三:消息是一种怎样的新闻体裁?
消息指的是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它一般具有如下特征:第一,用事实说话;第二,短小精悍,概括性强;第三,时效性强;第四,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第五,大多数消息有电头或“本报讯”作为外在标志。
(二) 再次细读两则消息,找出它们的“六要素”和“五部分”。
学习活动二:小小评论员
(一)比一比:请同学们比较这两则消息,体会其“三大特点”。假如你是当时报社的编辑,你认为这两则消息重复吗?能刊发吗?
这两则消息都具备新闻的“六要素”“五部分”,而且时效性都很强。
第一则消息,作者仅用不到二百字(不含电头),就将渡江战役第一天的基本信息、战场态势表述得清清楚楚,同时对战役的未来走向做出了准确预判。这则消息第一时间报道出来,能极大地鼓舞战士们的士气。
第二则消息是第一则的延续和扩展,毛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战况,全面报道渡江战役第一阶段的情况,足见这一战役的磅礴气势。这两则消息在时间跨度、事件广度、内容深度上均有所不同。因此,这两则消息都能而且都要刊发。
(二)排一排:第二则消息主体部分为什么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写?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军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军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军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三)删一删: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不好。用“大约”表示是约数,不是确数。这样表述更准确。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不好。“不含”这个词能准确说出渡江区域中不包含九江这个地方。
(四)换一换:通读内容,如果用括号里的词替换标红的词语,行不行?请你说出自己的理由。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控制)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占领)江阴要塞,封锁(切断)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封锁)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不行。对地区用“占领”,说明我军目前只是武装占有该地区,仍需提升影响力,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不仅是被“占领”,而且已为我军所用。正因如此,依靠要塞炮火,长江得以被“封锁”,铁路线则用“切断”,因为铁路线可以被“切断”,长江水是切不断的。词语搭配准确有力,确切地表明了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这些词语的使用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若换掉,则无此表达效果。
学习活动三:小小播报员
(一)通过刚才的学习,想必同学们已经对消息的内容有所了解了,那大家能够将这两则消息播报出来吗?请同学们两人为一组,进行交流播报,之后登上讲台,一起来分享你的播报高光时刻吧!
要求:恰当的语调、语速和节奏,尽量模仿播音员的发音、动作。
播报指导:把握语调、语速、节奏等要素。新闻以陈述事实为主要内容,它不像散文、诗歌,有强烈的情感。新闻中很少用到叹号、问号等,所以播报的时候一般采用陈述语气。另外,要读出导语和主体之间的层次感,导语和主体之间停顿的时间可以稍长一点儿。像本课这样激动人心的消息,播报的时候声调可以高亢一些。
学习活动四:未来小作家
在之间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对新闻的构成、内容有了充分的了解,还通过播报消息,进一步强化了对新闻的理解。接下来,我们要在之前的基础上学写新闻。请同学们回忆班内最近发生的新鲜事,提炼之后撰写为新闻。在撰写的过程中,要注意“六要素”“五部分”“三特点”,注意客观叙述,表达出自己的态度。
课堂小结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以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依据逐步推进,直至现在的“进击中”,脉络清晰,节奏明快,富有视觉动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语言鲜明、准确,富有感彩 。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会了新闻的基本写作知识,分析了文本内容,通过读写训练进一步理解掌握了新闻知识,提升了理解和写作能力。
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被打垮,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⑵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 为什么
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
3."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
“不含”指不包括, “均”指“全”,体现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自豪之情。体现语言确凿无误的特点。
课后作业
必做内容:
1.完成《消息二则》课后练习题。
2.整理学习笔记本(积累生字词,梳理文本内容)
选做内容:
1.将所写的新闻内容与同学们分享完善,并在下节课上登台播报自己所写的新闻内容。
01
学习目标
02
知人论世
03
深入文本
04
课堂测试
05
课后作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