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6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6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12 15:3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同学们,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2014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牢记历史,维护和平。
第6课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钟声
1.认真阅读课文,理清课文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
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分析作者用词简洁、精准、针对性强的特点。
3.了解新闻评论的结构和特点,总结归纳课文的主题。
1.预习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全票通过的决定:____月_____日确定为_____________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此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
  “______”暗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___________________见长。
快速反应、尖锐鲜明
12
13
南京大屠杀
钟声
2.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杀戮( ) 宝鼎( ) 国殇( )
缅怀( ) 初衷( ) 悼念( )
cuàn改( ) yì语( ) hàn卫( )
dùn形( ) shǐ志不渝( )
惨绝人huán( ) 振聋发kuì( )

dǐng
shāng
miǎn
zhōng
dào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国殇:
缅怀:
初衷:
杀戮:
悼念:
篡改:
抵赖:
为国牺牲的人。这里泛指死难的军民。
怀念;追想(以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怀念死者,表示哀痛。
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
最初的心愿。
用谎言和狡辩否认所犯的过失或罪行。
杀害(多指大量地)。
惨绝人寰:
丑态百出:
振聋发聩:
沧海桑田:
一以贯之:
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
各种丑恶的样子都表现出来了。
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聩,聋。
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很大。
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贯,贯穿。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这篇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中国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其新闻中的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的乃至隐藏的问题,作者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观点。简单地说,就是评说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或者几件事情、几个问题。
新闻评论一般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和思想性的特点,也就是:①因时而评,新闻性强;②缘事而发,寓理于事;③内容贴近,题材广泛;④大众视角,公民写作。
2.查阅资料,了解新闻评论及其特点。
探究一:理清课文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
1.这篇文章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第一段“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句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第二段“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于2017年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迭戈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三段交代“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用意何在?
5.第四段交代日内瓦、联合国对待日本的态度有何用意?
6.第五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
7.南京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迁?这种变迁的意义是什么?
8.试简要分析这篇新闻评论的论证思路。
2.第一段“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句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这篇文章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引用宝鼎铭文,一方面点明文章的内容,增强现场感;另一方面丰富文章的内容,增添表现力。
插叙。这句话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死亡人数,补充说明文章的背景,使情节更加完整。
3.第二段“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于2017年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迭戈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媒体和组织的做法,具体阐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4.第三段交代“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用意何在?
在内容上,交代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表现,指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必要性;
在结构上,与上文形成对比,从反面揭示了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严峻形势。
5.第四段交代日内瓦、联合国对待日本的态度有何用意?
2017年11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
用两个事实具体印证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正义的力量对之反击,进而阐明“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的论断,使文章论证更有说服力。
6.第五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
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
另一方面,与下文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珍贵。
7.南京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迁?这种变迁的意义是什么?
变迁: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
变迁的意义:
(1)有利于国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从中汲取力量,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2)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3)证明和平的珍贵,彰显中国保卫人民和平生活、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这篇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同时提出观点,即“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8.试简要分析这篇新闻评论的论证思路。
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正面以美国、加拿大等全世界正义之士对死难者的纪念为例,反面以日本右翼势力丑态百出的表演为例,说明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历史事实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最后以南京命运的变迁收束,表明中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信念和力量。全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有“警钟”和“宣言”的双重作用。
探究二: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分析作者用词简洁、精准、针对性强的特点。
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分析作者用词简洁、精准、针对性强的特点。
(1)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
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分析作者用词简洁、精准、针对性强的特点。
句式整齐,节奏铿锵,具有极强的气势和力量。
(2)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
各种丑恶的样子都表现出来了。这里讽刺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所作所为。
(3)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
(4)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表明对日本对待历史问题态度的不满。
“装睡梦游”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极大讽刺。
(5)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
(6)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何等”,多么。用感叹的语气表示不同寻常。
“一以贯之”强调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始终不变。
探究三:了解新闻评论的结构和特点,总结归纳课文的主题。
1.本文的体裁属于新闻,与其他新闻相比,本文具有什么鲜明的特点?
2.整体阅读课文,归纳总结本文的主题。
1.本文的体裁属于新闻,与其他新闻相比,本文具有什么鲜明的特点?
新闻报道传播事实信息,新闻评论发表意见信息;新闻报道以叙述为主,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新闻报道的主要作用是告知信息、传播信息,新闻评论则旨在针砭时弊、引导舆论。新闻评论具有引导、监督、表态、深化的作用。
本文观点鲜明、议论精当、论证严谨,表明中国对日本右翼分子强烈的批判态度同时也表明中国维护人民和平生活及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言辞透彻、稳重而蕴含磅礴的气势与力量,十分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
这则新闻评论针对2017年12月13日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公祭一事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捍卫世界和平,中国有能力、有力量的坚定信念。
2.整体阅读课文,归纳总结本文的主题。
概括国家公祭的主要内容,提出观点
详细介绍举行国家公祭的背景和意义
介绍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的命运转变,传达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
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
维护和平:中国有能力